古人的素食文化


2015/5/23    热度:302   

  古人的 href='/' target='_blank'>素食文化<

  素食可以保持心性淡泊清爽、身体洁净轻灵,古人深谙此道。他们主张杜绝肉食,代之以豆类及其它素食,食素成了他们一种简单恬淡的生活方式。

  古人将吃素纳入神圣庄严的场合,凡重大的祭祀活动前夕,一定要“茹素数日,以净其身,清其心”。这套规矩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莫不统一思想,认真执行。道教和儒家的先哲们都是素食者,在早期的道教经典中有许多关于要素食的教导。《初真戒》中记载有老君五戒,老君是老子的尊称,其中曰:“一者不得杀生,二者不得荤酒”。意在食素,不得吃荤,这一饮食观念影响了几千年,直到现在还有很多虔诚的道教出家人仍然是素食者。大圣人孔子更是推崇食素,并严格要求入门求道的弟子必须先斋戒,然后才能传道。

  古人一直坚信素食养生,有益健康。而“平易恬淡”才是养生的基本原则。《吕氏春秋》之《重己》篇指出,善于养生的人是“不味众珍”的,因为味众珍由胃充,胃充则大闷,大闷则气不达。“众珍”主要指游鱼、飞鸟、走兽之类的动物食品。古人认为这类食品吃多了会使脾胃消化功能呆滞,严重时会影响气血功能的畅达。明代儿科学家万全,在其所著《养生四要》里也再三倡导学习古人“尚淡泊”的生活方式,他认为素食可以使人的体魄、精神处于最佳状态。

  古人清楚地认识到,酒肉纵欲不仅有损身体,而且还是导致昏聩,以致成为一切灾殃的根源。因此一年之中,总会设置一些“忌日”,食素斋戒来修身养性。战国时期的吕不韦,劝人吃素就颇讲究市场经济所通用的利害原则,《吕氏春秋》之《本生》篇中说:“肥肉厚酒,务以相强,命之日烂肠之食。”由此看来,在夏天,为什么人们常常会感到消化不良,肠胃不适,主要就是鱼肉荤菜吃得太多,产生“腐肠”的不良效果。酒肉整多了要烂肠子,你还敢吃吗?

  谈到素食,不得不提素菜。据考证,北魏的《齐民要术》中专列了素菜一章,介绍了十一种素食,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素食谱。南朝的梁武帝崇尚佛学,终身吃素,并倡导素食,大大推动了中国素菜文化的发展。此后据《东京梦华录》和《梦梁录》记载,北宋汴京和南宋临安的市肆上曾有专营素菜的素食店。宋朝时有林洪的《山家清供》中还首次记载了当时有“假煎鱼”,“胜肉夹”和“素蒸鸡”等“素菜荤作”的手法。古老的中医学一直是主张多用清淡素食,少用肥腻厚味的。药王孙思邈在《备急千金翼方》中说:“食之不已为人作患,是故食最鲜肴务令简少。饮食当令节俭,若贪味伤多,老人肠胃皮薄,多则不消。”这里说的“鲜肴务令简少”,即是说一定要少吃荤食,不要因贪鲜味而伤身体,尤其是老年人的消化吸收功能较弱,更要三思而后食之。孙思邈还进一步说:“老人所以多疾者,皆有少时春夏取凉过多,饮食太冷,故其鱼脍、生菜、生肉、腥冷物多损于人,宜常断之。”

  素食即是爱护众生,即是慈悲,即是仁德。孟子曰:“无恻隐之心,非人也。”素食可消冤、解孽。民间常说的“鬼使神差”和“鬼魂附体”等,按佛教的解释,就是因动物被杀,怨气难消,等待机会报仇,此是因果报应之常理也。素食可以清心寡欲,祛除凶残乖戾;可以报祖先和父母恩,使早得超升。古人的素食文化体现出了健康、环保、慈悲和人性。(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五明学习 素食 素食资讯健康蔬菜水果大全坚果大全五谷杂粮茶类大全 素食人生疾病食疗药膳大全养生知识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在家戒律,“不杀生”摆在第一;出家戒律,“不YIN欲”摆在第一,为什么?出家要了生死,要出三界,YIN欲不断,三界不能出。佛在经上讲得很详细,YIN欲是六道轮回的根,你根没有拔除,你怎么能离开六道?佛还在经上说,“爱不重,不生娑婆”,这个“爱”是男女的情爱。我们为什么生生世世在六道搞轮回?第一个因素就是“YIN欲”。《楞严经》上讲,“YIN欲不断,轮回就不能出去”,轮回苦,太苦了!YIN欲是超越轮回的障碍,不断就不能超越,换句话说,不断也得断,非断不可!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