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培法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 正释经文(二)


2014/9/3    热度:581   

演培法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 正释经文(二)

 

  己二  结归神力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饶益,是故众生常应心念。

  佛说至此,复又叫声“无尽意”说:“观世音菩萨,有如是等大威神力”,所以对于世间的众生,能够“多所饶益。”如令众生,远离YIN欲,远离瞋恚,远离愚痴,这不是饶益是什么?三毒又名为三不善根,现在只因称念观音菩萨的圣号,就可转贪欲而为无贪的净定,转瞋恚而为无瞋的慈悲,转愚痴而为无痴的智慧。拔去三不善根的恶毒,促成三善根的德行,得到和谐而均衡的发展。若非菩萨大威神力的加被,试问怎么能够做到这点?世间众生有一共同心理,即对自己没有利益的事,可能不大愿意去做,若对自己有切身利益的,就很乐意的去做。具大威德神通之力的观音,对众生是有大利益的,佛陀在此特别劝告说:“是故众生常应心念。”

  于此文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心念”两字。平常大家念观音菩萨的圣号,都是口念。念时若能心口相应,自然是很好的,设若口念圣号,而心东想西想,虽不能说全无好处,但所得的功德很微,要有感应自然更难!无怪念观音菩萨的人很多,而得菩萨感应的人很少。当知口在念,心不放在圣号上,不放在菩萨的功德威神力上,要想得到感应是不可能的。所以“心念”二字,在此非常重要。不但心念,还要常念,若高兴时即念,不高兴时不念,还是不行的。必要常常的念,念时要口念、耳听、心想,才能得到菩萨威德神力的感应。

  戊三  能应二求

  己一  正明应求

  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众人爱敬。

  救七难,离三毒,都已讲过;现在讲应二求,即适应众生的两种要求,而予以相当的满足。所谓二求,就是求男求女。“求男得男,求女得女”,是为应二求。世间众生,没有不希望生男育女的,因为要传宗接代的关系。如果一个人家绝子绝孙,在世俗立场说,那是很悲惨的。但以佛法来说,儿女是个累赘,特别对于修行,由于儿女情长,很不易于上路。再说儿女之来,不外两类:一是来还债的,如孝顺父母,爱护家庭的子女;一是来讨债的,如忤逆不孝,消耗财产的子女。所以真正修行,不一定要儿女,但为适应世间众生的所求,慈悲的佛菩萨,也能满足众生的愿求。是以在所示现的观音中,有送子观音等。

  “若有女人,设欲求男”者:就一般世俗家庭说,夫妇都同样希望有儿女的,为什么此中单说女人求男求女?当知女人求儿女的心,较之丈夫要来得真切,所以文中特别指出求儿女的是女人。妇人求儿女比丈夫心切,大概有三个原因:一、做公婆的所以娶媳,大都是为抱孙心切。如媳妇婚后久无子女,不免使公婆失望,甚至对媳妇生起憎嫌,所以女人希望早生儿女,以博取公婆的欢心。二、做丈夫的所以娶妻,是为家族香烟不断,因而终日辛苦忙碌,无非是为家庭儿女。假定妻子久不生育,不特会失去丈夫的怜爱,甚至促成丈夫另娶新人,是以求子之心特别殷切。三、女子结婚以后,如果没有儿女,不但公婆憎嫌,丈夫生厌,就是亲戚朋友之间,亦会对你生起讥笑,所以女人求子之心,确较男人来得真切。

  世间若有这么一个女人,果真希望要求得一男孩,那有什么办法?经中告诉我们,只要“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礼拜,就是至诚恳切的五体投地,如现在一般礼佛的那样。供养,就是以香花等的各种物品供养。在菩萨方面说,对于吾人本是无所求的,还谈什么供养?但为了求福或求子,不得不表示我们一点心意。不过佛法所说的供养,不一定是财物,如能身体恭敬礼拜,口头称念名号,心中观想圣容,如是三业供养,是最上的供养。能够这样,观音菩萨就会送你一个福慧具足的男儿。生而为人,福德与智慧,是同等重要的。有福无慧,如生在富贵人家的白痴,虽有一切好的享受,但是什么不懂,如是无慧之福,只可说为痴福。有慧无福,如生在贫穷人家的秀才,虽有满腹经论文章,但生活很困厄,如是无福之慧,只可说为狂慧。这都是不理想的。所以要求得男,必须要得福慧双全的男儿,不要得痴福狂慧的男儿,是为求子得子的真义。现在举一实例如下:

  中国过去有位在家学佛的居士,名叫谭宪卿,其家很富有,而且有妻妾,但到五十岁时,妻妾均未生子。惟其财产甚多,竟然引起几个堂侄,为了争做继子,想得他的财产,已不断的在争论。谭宪卿得到这个消息,感到异常慨叹,觉得我人还在,已在争夺财产。谭是笃信观音菩萨的人,想到观音的大慈大悲,于是发心取五千元,修设大悲忏坛,虔礼大悲忏四十九天。不久,其妾果然怀孕,到时生下一个眉清目秀,聪敏伶俐的白净男孩。其妻见到礼念观音果有感应,也发心捐出一千元建白衣阁,供奉观音大士,专诚礼拜供养,后来亦生一福德智慧男儿。从此,谭家人丁甚旺,证知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是能令你出生漂亮男孩的,惟愿诸位深信不疑!

  不特求男可以得男,若有女人“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谓即在这世间,假使有一女人,祈求观世音菩萨,希望生一女孩,菩萨亦能满其所愿。端正有相四字,在此异常重要,因为一个女子生在世间,其身相的端正庄严,比男众尤为重视,绝对不能有所缺陷。俗说“五官端正”;佛法说“六根具足”,都是指身相端严说的。人生于世,不论男女,没有人会希望自己的相貌丑陋难看的,总希望自己生得端庄有相的。所谓端正有相,是表示做个女子,要品行端正,尤要行为庄重。假定相貌端严而行为苟且,这是绝对不理想的。如果一个女子,相貌端庄,行为不苟,不但父母对之生欢喜心,就是别人见了亦生欢喜。从现实世间上,可以明显看出:一个三两岁的女孩,如果长得好看,人家就会喜欢逗她玩,假定又丑又脏,就不会有人喜欢她。所以端正有相,是为女子不可缺少的条件。

  端正有相,以佛法说是果,有果必定有因,不会无因而有果的。这女子为什么会生得端正有相?因她“宿植德本”的关系。宿,是指过去。谓在过去生中,做人认真,德行高超,品格清迈,而又在社会上做了种种利益人群的功德善根的事,才能感得端正有相的果报。具有这样的果报,当然就得“众人爱敬。”爱敬两字,在这里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女子生在世间,能得人人之所敬爱,实在是最理想的,亦必是贤慧庄淑的。老实说,一个女子,如专被人爱而不受人敬,那她必然是很下贱的;反之,若只为人敬而不为人爱,所谓敬而远之,慢慢就将成为一个孤独的人,自亦是不理想的。最理想的是:一方面被人所爱,另方面受人尊敬。换句话说,于爱中含有敬的成分在内,即不会随便被人轻视,或令人存不好的妄念。一个人如为人所敬爱,自然也就得到人的好感,所以在此特用“敬爱”两字,以示这个女子的才德双全。

  求男而得福德智慧之男,求女而得端正有相之女,当知这是相对的讲法。实在,男人不但要有福德智慧,亦要端正有相。相貌的美满,不但是女子所希望,亦是男子所要求的。世间没有一个男子,希望自己生得丑陋,因为爱美是人类的天性。同样,女子若端正有相,没有福德智慧,人生亦是不美满的。如中国谚语说的“红颜多薄命”,正是指此端正有相而无福德智慧者说。所以女子亦要具有福德智慧。不过分别来说,男子较重福慧,女人较重相好。实际应说求男便得福德智慧,端正有相之男,求女便生端正有相,福德智慧之女。妙慧童女经说:身相端严,就是这里说的端正有相;富贵尊身,就是这里说的福德智慧。可知就做人言,福智与有相,是同等重要的。

  关于求女得女,现在亦举一事实说明如下:过去我国有位叫华敦的这个人,结婚将近二十年这么久,其妻始终没有生男育女,夫妇不免感到有点焦急。但是他们都是信佛的,而且对观世音菩萨,尤其有高度的信仰,于是就恳切的祈祷于观音菩萨,并虔诚恭敬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正因他们的恳切至诚,果然得到菩萨的感应。大约经过一个星期,其妻梦见观音对她说:我看你们这样虔诚求我,为使你们不至失望,所以现在特给你们一男一女,希望你们安心,别为此事焦虑!其妻作梦不久,果于次年生一男孩,再过一年复生一女。由此可以证明,只要诚心诚意的有求于观世音菩萨,菩萨无不满众生所求,遂众生心愿。我们应该相信这些事实,因这是佛于法华会上亲口所说,绝对不会骗人的。

  求男得男,求女得女,在事实上讲,固然如此;在道理上讲,亦可说得过去。当知此中所说的男是代表智慧,女或代表禅定,或代表慈悲,现略分别如下:

  男之所以代表智慧,从世间看可以发现:男子对于事理的抉择力,的确是胜过女性的。如有某件事情发生,女子常表现得优柔寡断,不知怎样去处理才好,可是男子往往当下予以判断,应该怎样立即怎样,证明女子的智慧较弱。但从行为活动上看,则又明显的发现,女子性情较为安定娴静,不论在怎样的场合,都表现得比男子斯文。所以一般人说,男的好动,女的好静。尤其古代,常以幽娴贞静,形容女子的美德,所以特以女子譬喻禅定。因而所谓求男求女,在佛法中,应是求智慧之男与求禅定之女。这从佛经所说,可以明确的了解到这点。

  如欲界的人间天上,由于散乱心的特别重,虽有一般的智慧,但缺乏如法的禅定,因而所有智慧乃是狂慧,若说为男即是狂男。至无色界的非想非非想处天,虽有微细的定心,但因心力太过薄弱的关系,于是只有定而无慧。无慧所有的定,只可说为枯定,若说为女即是痴女。至于色界的四禅天及无色界的前三天,虽说有定有慧,定慧具足,但此定女,不能出生无漏慧男,不能解决各种烦恼,如是有漏定慧,只可说为痴男石女,仍然是不美满的,不是佛法行者所当求的法门男女。

  至于出世二乘圣者所有的定慧,因为能超脱生死,所以叫无漏定慧。“但此慧男,亦只断见思烦恼,不能断根本无明;定女虽生无漏,不能入中道。所以吾人应求中道智慧男,中道福德女,不着空有。即定之慧,叫有福的慧男,即慧之定,叫有慧的福女。慧是智德庄严,定是福德庄严,到佛地位福慧具足,故称两足尊。身金色与相好光明无等伦,是即福足;四辨八音,鉴机施教,是即慧足。吾人因无中道福慧庄严,所以流入生死而为众生。谚云:人要衣装,佛要金装,庄严极其重要。所以必须求福求慧,而又必须福慧双修。自性是所庄严,福慧是能庄严,能所不二,是名妙男妙女具足的妙庄严”。可见本品所说的求男求女,不能把它看成普通世俗的男女,而应视为智慧之男,禅定之女。

  还有一种说法:男表智慧,女表慈悲。从普通男女个性看:女子的性情温和,同情心大,尤以母爱的表现,更超于男子之上,故以女子代表慈悲。所以,求男,就是求智慧;求女,就是学慈悲。唯有如是悲智双运,始能得到悲智具足。具足了悲智,即与观音菩萨的悲智相应,当然就得菩萨的威力加被,使我们的慈悲智慧,能一天天的增长起来。悲智也好,定慧也好,这都是佛法行者所应求的。所以修行人同样要求男求女,不过是求智慧之男以及求慈悲禅定之女而已。

  己二  总结神力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力。

  佛说至此,再叫一声“无尽意”曰:“观世音菩萨有如是”伟大的威德神通之“力”,能令求男者得男,求女者得女,丝毫不让众生有所失望!

  戊四  能得多福

  己一  劝持较量

  若有众生,恭敬礼拜观世音菩萨,福不唐捐。是故众生,皆应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

  以下是能得多福的文。首先劝持菩萨的名号以及较量功德的多少。佛说世间“若有众生”,发心“恭敬礼拜观世音菩萨”,其所应得的“福”德,决定“不”会“唐捐”的。唐是空过,捐即弃舍,不唐捐,是即显示不会徒劳无益的。因此,我人恭敬礼拜观世音菩萨,别以为对自己没有好处,其实,恭敬有恭敬的福德,礼拜有礼拜的福德,绝对不会空过,白白花费时间的。有人以为自己天天礼拜观世音,称念观世音,但总没有得到菩萨的感应,于是以为念拜观世音没有用,既没有产生智慧,亦没有增长慈悲,更没有得到禅定。殊不知这个想法是错误的,所以佛在此特别告诉我们:若果真正称念恭敬礼拜观世音菩萨,绝对不会空过。既然如此,“是故众生,皆应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受是领受,这是重在信力的支持;持是忆持,这是重在念力的记忆。领受于心,执持不忘,名为受持。所以受持菩萨的名号,是每个人所应牢牢遵守着的。

  现在举高僧传中一大德得到感应为证:当我国晋朝的时候,在中山地方,有位僧人帛法桥,年少的时候,就喜欢诵经,但是不知什么原因,声音总是有点阻塞而不畅达。法桥感到自己的业障深重,乃坚定的实行绝食,并恳切的至诚忏悔,且于七日七夜之中,虔诚敬向观世音菩萨礼拜祈求,希望得到菩萨的加被,让自己的诵经声音,畅达而无阻隔。其他法师看他不眠不食的苦修,觉得对于身体不利,乃劝他不必这样自苦其身,可是他仍然照样去行,一点不改自己的初意。真是所谓人有诚心,佛菩萨即有感应,所以到第七日的这天,喉内忽然觉得轻松起来,知道这是菩萨的感应,于是用水漱口,等到再念经时,声达三里之外。远近的人听了,都感到很奇怪,人畜都来听他诵经声音。一直到九十岁,声音都不改变。证知恭敬礼拜观世音菩萨,是有灵感的,是不会枉费工夫的。

  无尽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字,复尽形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于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无尽意言:甚多!世尊!佛言:若复有人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乃至一时礼拜供养,是二人福,正等无异,于百千万亿劫,不可穷尽。

  以上是劝持,现在正较德。吾人平日持念观世音菩萨,究竟有什么功德?而所得的功德是大是小,没有别的办法可知,唯有从比较中得知。即受持其他菩萨名号所得功德与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所得功德,两者互相比较一下,立刻就可知其大小。

  佛对“无尽意”菩萨说:“若”果“有”这么一个“人”,发心“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这么多的“菩萨名字。”恒河,是印度的一条大河,绵延数千里,宽四十里,而水极浅。恒河中沙,是很幼细的,佛经中形容多数,每以恒河沙为喻。如以手抓一把沙,其沙已多至不可胜数,一条河中所有的沙,更是难以形容其多。一粒沙比喻一菩萨名,一恒河沙所代表的菩萨,当然是很多的。但这里所说,不是一二恒河的沙,乃是六十二亿恒河的沙,如是恒河的沙所代表的菩萨,可说菩萨是无量无边之多了。众生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这么多的菩萨名号,不用说,持名是很多的,福田亦是很多的。不但受持称念名号而已,“复尽形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此之所谓四事供养。佛在世时,信徒供养,不出这四事。有病,就供养医药,平常则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因为这些,都是人类生存所必须的,佛菩萨以及罗汉圣者亦不例外。可是这样供养,不是一天两天,不是一年两年,而是尽形寿的如是供养。如二十岁开始发心供养,活到八十岁才死,就得供养六十年。总之,尽自己的有生之年,都这样的作四事供养。从上说来:受持如是多的名号,是受持多,为第一大功德;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是福田多,为第二大功德;四事供养,为供养多,是第三大功德;尽形寿发心供养,为时间多,是第四大功德。因此,佛再问无尽意菩萨曰:你的意见怎样──“于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简单的说,就是他所得的功德多不多?“无尽意”菩萨老实的回答说:“甚多!世尊!”此人所得的功德很多,不特无尽意菩萨会这样的回答,就是不论问什么人,亦会异口同声的这样回答:世尊!这些善男子善女人,所得的功德,实在太多了,不是我们所能说得出的。

  “佛”陀听了无尽意回答后,接着又对无尽意“言”:此人的功德,固然是很多,“若复有人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乃至一时礼拜供养”,这人所得的功德,比较起来又怎样?首先对照起来看一看:只持观世音菩萨一个名号,没有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这么多的名号,这是显示持名少;唯念观音菩萨一个圣号,没有念恒河沙数的菩萨圣号,这是福田少;在时间方面,只是一时的礼拜供养,没有尽形寿的时间长,这是时间少;既是一时礼拜供养,所供养的四事,当然也就不会很多,这是供养少。在如是一多一少的比较下,以世间一般人的眼光看,自以前者的功德大而后者的功德小,甚至可说不能相提并论的。但佛不是这样的看法,所以开示我人说:“是二人”所得的“福”德,“正”是平“等无”有差“异”的,且彼此所得的福德,都“于百千万亿劫,不可穷尽。”

  在此或者有人要问: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举例说:如一颗摩尼宝珠,其价值,胜过其他海宝千万万。念观世音菩萨,如摩尼宝珠;念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如其他海宝,所以福德有大小不同。又如一两黄金,其价值,胜过千斤稻草。念观世音菩萨,犹如黄金;念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犹如稻草,所以福德有大小不同。再如经说:布施千万恶人,不如布施一个善人;供养千凡夫僧,不如供养一罗汉;供养千罗汉,不如供养一菩萨。为什么如此?恶人是不及善人的,凡夫僧还没有了脱生死,罗汉又是只求自度而不度生的,所以功德有大小的不同。

  世人大都有这样的一个观念,以为越念得多越好,殊不知念头太多,相对的妄想亦多,在做工夫方面说,是不怎么理想的。不论作什么,都贵于专一,决不可贪多。但我们常看到或听到很多学佛的人:时而想念这样的经,时而又要念那样的经,时而喜欢拜忏,时而对于念咒又发生兴趣,真是忙得不可开交。这样做,功德不能说没有,但有时弄得心乱不定,反而成为修行的障碍,所以不如至诚恳切专一不二的,或诵念普门品,或持观音圣号,较为获益得多。况且一心无二用,当下即普遍法界,六十二亿恒河沙的菩萨名字,亦无不在内的,是以专念最为妥善。

  当知所谓多少,原来是相对的,亦即是比较的。在诸法实相中,一切是绝对的,完全是平等的,根本没有多少的差别,所以华严经中,常常说为一即多、多即一的圆融之理。本此,我们亦可说,念一观世音菩萨,亦即等于念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而这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亦可说即是一观音菩萨的化身。既然这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与礼拜供养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其功德的完全相等,当然没有一点值得我们惊异的,更没有一点可值得我们加以怀疑的!是以我望每个佛弟子,如果发心受持观音菩萨的名号,就专心一意的受持下去,绝对不可三心两意!如果三心两意,这也念念,那也念念,结果,不但得不到观音菩萨的救济,亦得不到其他菩萨的救济,真可说是两头皆失!

  己二  结显多福

  无尽意!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得如是无量无边福德之利。

  这是结显受持观音菩萨名号所得的福德。佛对“无尽意”菩萨说:世间任何一个众生,如能“受持观世音菩萨”的“名号”,那他必然就可“得”到像上所说“如是无量无边”的“福德之利”,绝对不会空过的。

  从本品开始直到这里为止,所谓“问答得名所以”的一段文,已经讲完。我们从这问答中,不但知道观世音之所以名为观世音,而且知道观音菩萨对众生的种种救苦救难以及满足众生所求的实际情形,所以应信奉菩萨。

  乙二  问答游化方便

  丙一  当机进问游化

  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云何游此娑婆世界?云何而为众生说法?方便之力其事云何?

  这是本品长行文中第二大科,叫做问答游化方便。先是当机者的提出请问,次是如来备示种种的感应。

  当机请问的有三个问题,如“无尽意菩萨”禀“白佛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一、“云何游此娑婆世界”来的?二、“云何而为众生”演“说”妙“法?”三、“方便之力其事”又是怎样?

  观世音为什么叫做观世音,承蒙佛陀的慈悲,已为我解释清楚,可是从佛陀的介绍,知道观音是极乐世界的一位大菩萨,但极乐世界离开娑婆世界,有十万亿佛土这么远,那末,观音菩萨怎样来到这个娑婆世界,进行游化工作的?关于这点,还得请佛陀慈悲开示!

  娑婆是印度话,即我们现在居住的世界,译成中文,义为堪忍。从众生立场说:我们生存在这世界当中,可说无时不陷于苦痛深渊中,受重重痛苦之所包围和袭击,但无论遭受怎样痛苦的逼迫,我们都能将之忍受下去。所以堪忍,是即堪能忍受现实世界所加于吾人肉体及心灵上的种种痛苦之谓。不但能忍受痛苦,且以痛苦为快乐,因此,不想离开这个世界。从菩萨立场说:菩萨本可安住清净国土中,享受种种自在安乐的,但为救度世界的众生,而来这个世界教化。在教化的过程中,虽然遇到很多怨嫉众苦逼恼,虽然受到各式各样的打击,虽然度生是件艰辛的工作,但菩萨堪能忍受劳倦以及种种苦恼,所以名为堪忍。

  从极乐世界来此娑婆世界,是显示观世音菩萨的身轮。极乐世界的观音,在此娑婆的游化,以世俗的眼光看,当然是菩萨来到这个世界,但以佛法的观点说,菩萨仍然安住在极乐世界,根本未曾稍动,是即所谓无来而来。这个道理很深刻,须举譬喻以说明:安住极乐的观音,如天上的月亮,应化娑婆以及十方世界的观音,如水中之月,天上之月只有一个,从来没有到地上来,但地球上有水的地方,即有月亮的显现,所谓“千江有水千江月”,正是指此。菩萨虽在极乐从未离开,但什么地方众生机缘成熟,菩萨即现身到什么地方去度化,虽十方世界都可能有观音菩萨,但菩萨仍在阿弥陀佛的左右,辅助阿弥陀佛度化众生。所谓不动本际来游娑婆及十方世界,是为菩萨的身轮不思议化。

  来此娑婆世界为众生说法,是显示观音菩萨的口轮。菩萨既来此世界游化,当然要为众生说种种法门,因而一般以为菩萨的确在说法,其实是无说而说的。要知诸法实相真理,是离言说相的,不可用言语表达的,如本经说的“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正是显示这一意趣。但为教化众生,如果一句不说,众生怎能体会真理?为了适应众生的需要,于无言说中而说大小、权实、偏圆、顿渐的各种不同法门,使众生因言说而契入于实相真理。虽说种种不同的法门,但实无有所说,无说而说,是为菩萨的口轮不思议化。

  说法而用种种不同的方便,是显示观音菩萨的意轮。说法度生,不是容易的事,一定要有方便,如果没有适当的方便善巧,那就很难进行度化的工作。方便,用现在的话说,是适应的意思。度生不能呆板板的,这样就是这样,一定要能适应时代,适应环境,适应众生的根性,然后进行教化,就可事半功倍。因时代环境不同,众生根性不同,如不运用方便随机应变,遇缘示现,因材施教,那众生就不易被感化。当你去度生时,须看当时的实际情形,觉得用怎样的方法为便利,就用怎样的方法而为众生说法教化,是为菩萨的意轮不思议化。

  身口意三者,在众生位上,叫做三业,因从这三者的活动中,造作种种或善或恶的有漏业;可是在佛果位及菩萨位,称为三轮,因为以此三者度生,能够摧毁众生心中的烦恼,使众生离苦得乐,超凡入圣。但当佛菩萨运用这三轮时,其所表现的伟大功用,不是我们凡夫心思口议得到的,所以称为三轮不思议化。

  观音菩萨以各种不同的身份,游化无量无边的世界,上面虽已说过不少,现在不妨再举一个实例,以证明菩萨的确在此世间广度众生。

  过去我国贵州省修文县地方,有个白山洞,不断有水银从洞中流出,于是乡间就常有人,聚集在山洞的地方,采取水银出售。因采水银者日多,为了工作方便起见,就在山洞附近建立屋宇,成了家庭,居住下来,无形中成了一座数百户人家的小村庄。过了若干年,因水银流出太多,致山上土石松弛,随时有崩塌可能,但采水银的村人,一点都不知道。假若山崩,整个村庄将被压倒,数百户人亦将惨死。观音菩萨慈悲,为了救济他们,即示现一美女,在山洞前的溪水中裸浴。古时风气不开,一美女在裸浴,自然就轰动了整个村庄,数百户的人家,不论男女老幼,都很好奇的立刻出来去看。正当全村的人来看这事时,忽然一阵天崩地裂的响声,大家回头一看,整个村庄已被埋在乱石中,大家正幸得以逃命,再回过头来一看,溪中裸浴的美女,早已不见踪影!当知这就是观音菩萨示现度生的一种方法。山崩时,村中有一男子,正在屋中睡觉,未能及时逃出,于是被压在山石的空隙处,虽然转动不得,没有办法出来,但也没有压死,久了感到饥饿,即虔念观音圣号,忽见一只白老鼠,眼如电光一样的,照在一块石头上,石上现有普门品字,白鼠并舐食石上的字,被压住的男子,亦照样的舐字,就不觉得饥饿,如是在不见天日的石缝中,度过了将近三年。一天,有人上山采药,闻有人呻吟声,寻声找去,见一人被困压在石缝中,探询之下,始知为三年前山崩时被压在此,再问何以不会饿死,告以每天舐字疗饥,现在石头上还有两三行字没有舐完,细看之下,赫然是普门品的字句。当知白老鼠以及石上所现的普门品,都是观音菩萨示现来救护的。所以观音菩萨的慈悲,真可说是无刹不现身。

  丙二  如来备示感应

  丁一  广显应化诸国

  戊一  明应显化

  己一  能应三圣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现辟支佛身而为说法;应以声闻身得度者,即现声闻身而为说法。

  当机既然请问,佛陀自为解答,所以“佛”又“告”诉“无尽意菩萨”说:“善男子!”你要知道观音菩萨的游化方便吗?好,现在就来为你一一说明。

  “若有”这么一个“国土”的“众生”:国土,佛法说为依报;众生,佛法说为正报。依报为正报所依之处,如人类的生命是正报,人类所住的地球就是依报。正报,是指正式感受苦乐果报的生命体。不过真实说来,依正二报之间,有着相互密切的关系:正报,假定不依国土等的依报则无所住;依报,假定不依生命体的正报则无所显。生命体的正报,如果是有福的,依报中的出产,自然是丰富的;设若正报没有福德,所感得的依报,也就异常恶劣,所享受的也就感到缺乏。

  正报,佛法说有十法界的差别,就是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十法界的众生,各有他的依报,所以依报国土,亦有种种差别,大体说来,不出四土:一、五乘共土,这是共世间的,有凡夫亦有圣人,天台将这说为凡圣同居土。如这娑婆世界,虽是现实世间有漏众生所居住的,但亦有大悲观音、大智文殊、大行普贤、大愿地藏等的诸大菩萨游化其间,所以称为凡圣同居土。二、三乘共土,这是佛法大小乘所共说的国土,天台将这说为方便有馀土。如二乘圣人所居的世界,虽说是清净庄严的,但所断的烦恼和所了的生死,都还只是一半,没有得到究竟,还有残馀的惑苦存在,只不过是属方便道而已,所以叫做方便有馀土。三、大乘不共土,这是唯独大乘所有的,不特不共于凡夫,亦复不共于二乘,天台称为实报庄严土。“为破无明的菩萨所居,以真实因,感真实果,以真实缘,感真实报,色心依正,非常庄严妙好。因为菩萨是大道心众生,发广大心,度脱众生,积功累德,种大福业、所以得自在无碍。小能化大,一能化多,正能作依,依能作正,所谓一毛端能现宝王刹海,”一微尘里转大法轮,毛吞巨海,芥纳须弥,色心圆融,依正无碍。这皆菩萨因中行六度万行种种功德的所庄严,所以叫实报庄严土”。四、佛果不共土,唯佛与佛所住的国土,不特不共于凡夫二乘,亦不共于发心的菩萨,天台称为常寂光净土。“佛是无上众生,因佛究竟生死,无过其上的,故曰无上。寂,是不生不灭湛寂常恒的大寂灭海,解脱德。光,是灵明洞照的大光明藏,般若德。常,即寂光不二,亘古亘今的法身德。所言寂光土,即是三德秘藏。到此才是究竟的土,土即身,身即土,依正融通,身土不二,只是一道清净法界藏心”,所以称为常寂光净土。简单的说,依报包括四土,正报含有十法界的众生。

  除了最高无上的佛,不需要示现救度,其他高低不等的众生,都需要予以救度,但因众生的根性,有各式各样不同,菩萨就得示现不同的身分去适应他。如有国土的众生,示现菩萨身或声闻身等都不能教化他,唯有“应以佛身得度者”,才能接受你的感化,在这样的情形下,“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即现佛身而为说法”以度化之,使他听到成佛的法门,就肯认真的用功修行,断除所应断的烦恼,而获得身心的真正解脱。

  在此,或者有人产生这样的疑问:既称观音为菩萨,菩萨怎能示现佛身?这可从两方面来解释:上面曾经一再讲过,现在的观音菩萨是示现的,实际他于过去生中,老早就已成佛,名为正法明如来,既然如此,现在示现佛身,不过示其本来面目而已,怎么不能示现佛身?另一种说法,就是初地以上的菩萨,就可分身作佛。如初地菩萨,能分身百界作佛,二地菩萨,能分身千界作佛。观音是极乐世界的补处菩萨,其能示现种种不同佛身而为众生说法,当然是绝对不成问题的。

  众生要求见到佛身才愿受化,证明这个众生是希望成佛的,要求成佛而不示现佛身为之说法,怎么可以?大悲观音知道众生有这样的要求,所以就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圆满具足的庄严佛身,为众生宣说如何成佛的法门,指示众生应修六度万行而成无上正觉。

  十法界的四圣法界,是声闻、缘觉、菩萨、佛。前说示现佛身为众生说法,若依四圣的次第,进而应说现菩萨身为众生说法,但经文在说现佛身后,接着就说现辟支佛身及现声闻身,没有说到现菩萨身,这是什么道理?当知现在观音所现的就是菩萨身,菩萨的身分已明显的表示出来,所以这里不必再说“应以菩萨身得度者,即现菩萨身而为说法”的这段话

  若国土中有这么一类众生,“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即现辟支佛身而为说法。”辟支佛是印度话,翻译到中国来,或者叫做缘觉,或者叫做独觉,不过二者亦有其分别。缘觉圣者,依于向来所说,是出在有佛时代,禀受佛陀的因缘言教,而得开悟解脱。如佛宣说十二因缘教法,这类众生听了,逆顺观察因缘,从生灭因缘中,悟不生灭的真空之理,所以叫做缘觉。十二因缘,就是通常说的:“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等”。随顺这个十二因缘,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就流转在生死苦海中;违逆这个十二因缘,所谓“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就截断生死而还灭涅槃。缘起虽有十二支,实际只有惑、业、苦的三者,在未解决生死之前,这三者,如环之无端,使我们不断的起惑、造业、受苦,以致轮转无有已时,唯有缘觉才能突破缘起钩锁而得解脱。

  独觉,是出于无佛的时代,即如现在释迦佛已入灭,弥勒佛还未下生到人间来,乃至释迦佛的正法亦灭尽时,有独觉根性的众生出于人间,由于观见春天的百花竞放,秋天黄叶随风飞舞散落,因而有所觉悟。以普通凡夫说,见春花开,观秋叶落,不会有怎样的感觉,假使有所感的话,亦不过是觉时序的变更而已!但独觉圣者,从春花开,秋叶落中,觉悟到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在无常演变中,没有一法可以保持永久不变的。俗说:“好花不常开”,即使开了,亦不能保持不凋谢。于此仔细观察,体悟无常真理,所以证得辟支佛果。

  在这现实世间,既有这类众生,观音菩萨当然就隐蔽起菩萨的身分,为其示现辟支佛身,宣说十二因缘法,令其依缘起法修行,从缘起的生灭悟到缘起的不生灭,以证辟支佛果。

  若国土中有这么一类众生,“应以声闻身得度者,即现声闻身而为说法。”声闻,大都是出于佛世的,就是闻佛说四谛法的言教音声而开悟得解脱的,名为声闻。像这类根性的众生,必须要以声闻人的身分为之说法,才能接受你的教化。观音菩萨大慈大悲,也就随顺众生的要求,适应众生的根性,现声闻身为之说四圣谛法。

  四圣谛,为佛法的根本论题,亦是佛法的总纲。佛初在鹿野苑开始转法轮,就是说四圣谛的真理。第一苦圣谛,是指的苦果,即现实人生所受的种种苦痛。人生是苦,这是世间的事实,谁也不能否认的,但确切体认苦之所以为苦的,无过于佛陀,佛因观苦而出家,亦为众生开示苦谛。第二集圣谛,是指的苦因,既招感苦果的动力。广泛的说,是烦恼与业,切实的说,爱是苦的根本,即吾人在无限渴求的情况下,而造成种种的业因,以致感受生命的苦果。所以苦集二谛,是世间的一重因果。集是世间因,苦是世间果。第三灭圣谛,是指的乐果,亦即远离生死而获得的涅槃果。第四道圣谛,是指的乐因,即能证得涅槃果的因素。其所修道虽说很多,但主要的是八正道,依此八正道去行,一定可证涅槃果。所以灭道二谛,是出世间一重因果。道是出世间的因,灭是出世间的果。综合四谛,实为世出世间两重因果:世间因果是要断除的,出世因果是要求证的。菩萨为声闻根性的众生说四谛法,旨在令他知苦断集慕灭修道而证声闻圣果。

  于中,知苦最为要紧,因要知苦才去断集,知苦才会慕灭修道,是以苦为入道的初门。过去有位专行头陀的老僧,一次为了出外访师,在行程中,感到非常的饥饿,乃到一个带发修行的女居士家乞食。这位女居士,信佛很虔诚,见有大德来到自己家里,于欢喜供养之馀,特又恭敬礼拜的请求开示。那知这位头陀行者,修持固然精勤勇猛,但对佛法没有认识,现在忽然要他开示,他有什么佛法可说?在万分紧迫之下,不知不觉的叹出一个苦字来。老僧叹苦的原因,由于自己不知佛法,但在女居士听到这个苦字,却有异常的感觉,觉得在自己未修行前,小的时候有受父母管束的苦,结婚以后有受丈夫指责的苦,有了儿女又有家庭缠缚的苦,可说人生无不在痛苦中,从来没有享受过人生的快乐,不觉悲从中来,竟然痛哭流涕!修头陀行的老僧,看到她这样悲伤,不知由于什么原因,于是不别而行,饭也不要吃了。但女居士在思苦,思惟到极点的时候,竟然情忘而入苦谛三昧,老僧走了也不知道。过了数小时后,女居士起来说:你开示我们一个苦字,真使我们受用不尽。所谓知苦,要像这样的知苦,才可称为苦谛。一般世人,终日在苦中打滚,何曾真正知苦?就因未真知苦,所以就没有办法离苦,如真知苦,没有不离苦的。佛陀开示人生是苦,世间是苦,实是有所见而说的。要解除人生痛苦,必须对这现实人生,给予合理的解脱才行。依四圣谛去行,就可达到解脱目的。

  声闻与辟支佛,于佛法中,素被称为二乘,或者叫做小乘。但经中有时又这样说:声闻为小乘,辟支佛为中乘,菩萨为大乘。这么说来,又可看出声闻与辟支佛,多少还有些差别,换句话说,辟支佛是胜于声闻的,因为声闻只断见思烦恼的正使,对于习气没有丝毫的侵除;辟支佛,不但断除见思二惑的烦恼,且侵除见思二惑的少分习气,虽还不如佛那样的断除一切习气,但已胜过阿罗汉了,所以声闻称为小乘,辟支佛称为中乘。虽有这样的分别,但都以己利为目的,对于利他的工作,没有兴趣积极的去推动,所以又统称为二乘。

  己二  能应六天

  应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现梵王身而为说法;应以帝释身得度者,即现帝释身而为说法;应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应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应以天大将军身得度者,即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应以毗沙门身得度者,即现毗沙门身而为说法。

  此明能应六天,但这所谓六天,不是通常说的欲界六天,因此应化的六种天中,包括有欲界天及色界天。至无色界天,是没有色法的,亦无身相示现,所以经文中没有说无色界天。凡所示现的身相,必为物质与精神和合的生命体。无色界有情,既是纯属精神活动,所以不说无色界的身相示现。

  若诸国土中,有这么一类众生,“应以梵王”的“身”相而“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即现梵王身而为说法。”梵王,是指色界初禅天的大梵天王。初禅,计有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的三天。梵众天,是大梵天中的普通梵民;梵辅天,是辅助大梵天王的臣佐。因有所统领的天人,当然就有辅助梵王统理天国的臣佐。梵王,就是大梵天的天主,为印度婆罗门教所信奉的梵天,亦即现代基督教、天主教所信奉的上帝。

  以婆罗门教的思想说:我们这个世界人类,乃至一切有情,山河大地,花草树木,都是大梵天王所创造的。因此,婆罗门教把大梵天看成是人类宇宙的创造者。梵天本身是无始无终永恒不变的,是能支配及主宰人类一切的,所以梵天在印度婆罗门教中的地位很高。

  但在佛法立场上看,梵天于宗教上,是属于一神教所信奉的对象。其贪欲心极为薄弱,如欲界所有的物欲与YIN欲,均已暂断,瞋心更是不会生起,所以凡是一神教徒,都认为创造神是最仁爱的。但以佛法说,瞋恚心诚然不起,贪欲心确亦很淡,但骄傲与谄媚心理仍常作祟!

  关于这,佛经中曾有这样的说明:佛世时,佛弟子中有位马胜比丘,一次曾去梵天王宫,正好遇到梵天为其臣民训话,而且非常自傲的说:我是世间主宰者,是人类的创造者,是绝对究竟者,是最极安乐者,你们是我的子民,不能到达我这样的地位。兴高采烈的正讲至此,忽见马胜比丘站在面前,立刻停止不讲下去,且将马胜比丘引至无人之处,然后悄悄的向马胜比丘说:刚才我对臣民说的话,请你别要认真,并请千万不要在他们面前揭穿我的戏言。由此可看出梵天的两种烦恼:在臣民前所表现的是骄傲,在马胜前所表现的是谄媚,所以仍有烦恼存在。

  生天,如生欲界天,只行五戒十善即可,如生上二界天,还得加修禅定。但这还只能做到初禅天的天臣和天民,如要做大梵天王的话,必须更修慈悲喜舍的四无量心。可见做大梵天王,亦不是简单的事。做到大梵天王的地位,在婆罗门教中,固然至为伟大崇高,但佛法认为,不过是一天王而已,还不能超出三界,了脱生死。

  梵天虽自认为是宇宙人类的创造者,但却无力挽救这个苦恼的现实世间,所以当佛出现世间成正觉后,最初原想不说法的,后因大梵天王的请求,佛才开始为人类说法。即此一点,可以证明真正能救世间的,唯有佛陀。如梵天有力量救世间,那又何必请佛说法?亦因如此,梵天归依了佛陀,成为佛法中的护法者。

  如一般的寺庙佛殿中:大乘佛教,在佛像旁,多塑文殊、普贤二大菩萨像;小乘佛教,在佛像旁,多塑迦叶、阿难二大尊者像;但有些地方却例外的,在佛像旁,塑有大梵天王及帝释天像。这因梵天与帝释,是佛法有力护法的关系。观音菩萨知道这类众生,不是其他身分可以度脱得了的,所以就现大梵天王的身相,来为他们说离爱断欲法,四无量心法,让他们依法修行,进而获得身心解脱。此天所以叫做梵天,是因无有爱欲而得清净色相的原故。

  其次说应帝释身。帝释,是欲界的天人。欲界六天,分为两类:一是地居天,一是空居天。地居天有二,就是四天王天与忉利天。帝释,是忉利天主,居于须弥山顶。忉利天,亦称三十三天,谓四方各有八天,共有三十二天,加当中的帝释天,就成三十三天。

  三十三天,在佛法中,亦有一段因缘:谓于过去久远以前,当迦叶佛的像法期间,有个穷女子出现于世,见到一尊迦叶佛的塑像,像上的金已剥落,觉得不很庄严,于是发心欲为佛像装金,但心有馀而力不足,结果只好向人乞化,把一点点钱积聚起来买金,金买好了,又请三十二位工匠来铺金。匠人感于贫女乞讨钱财来为佛像装金的虔诚,乃共发心义务来完成这一工作,由于这一福德善根因缘,他们死后就生到忉利天上,三十二个工匠做三十二天的天子,贫女为三十三天的天主。

  帝释是略称,具足应云释提桓因,义译为能天主,亦佛法中的护法神,与中国向来说的玉皇大帝相似,所以有人以玉皇大帝比喻帝释天。因帝释是佛法的护法神,所以常来人间听佛说法。当其正闻法时,对佛所说世间无常的道理,尚能深自领悟,但一回到天上,即为天上的欲乐所迷,忘记了什么叫做无常,当然也就不能如法修行。

  关于这,佛经中亦有这样一个说明:有次帝释来人间听法后,表示回到天宫,定要好好修行。待帝释回到天宫后,佛的神通第一大弟子目犍连尊者,为了考验帝释是否真的修行,紧随帝释天后,亦到忉利天宫,竟见帝释天终日在享受五欲快乐,根本忘了修行的这回事。目犍连尊者为了警觉帝释天,特以神通力令天宫震动。帝释惊悸之馀,一眼看见目犍连,即很诚恳的说:尊者!你怎么与我开这么大的玩笑?使我的宫殿都震动起来!尊者开示他说:刚才你从佛处闻法回来,说要如法修行的,怎么一回到天上,就忘得一干二净,只知道享受欲乐呢?天宫震动,是警告你世间一切是无常的,欲乐不可贪着,亦是不可靠的,你为什么这样迷恋于欲乐呢?

  若诸国土有这么一类众生,“应以帝释身”才能“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即现帝释身而为说法。”说什么法?为说生灭无常的真理,令其觉悟世间无常,依法修行而得解脱。

  自在天身,是应六天中所示现的第三种天身。自在天,即他化自在天,为欲界的最高一层天。所谓他化自在,是即表示这天所有的种种娱乐,不用自己费力去变化,自有其他天人变好各式各样的五欲快乐,供其无碍自在的享受,所以称为他化自在天,这是他福德所感的。智论卷九说:“此天夺他所化而自娱乐,故言他化自在。”俱舍颂疏世间品卷一说:“他化自在天,于他化中得自在故。”

  此欲界的自在天与色界的大自在天,以佛法说,都是违害正法的魔王天。通常说的天魔,就是指此。如佛弟子修行得法,魔王就会下来扰乱,使行者增添很多麻烦。如释尊于菩提树下成道前,即曾遭遇魔王扰乱。魔王扰乱,有软硬不同的两种办法:软的办法,是以种种欲乐的引诱,如魔女的媚惑,王位的赐与,财利的奉赠等;硬的办法,是以种种手段的威吓,如魔兵魔将用刀枪剑戟等对付。但佛当时对这一切,根本不加理睬,亦不为其所动,真正做到儒家说的“富贵不能YIN,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工夫,所以佛能降魔而成正觉。降魔,即是降伏这他化自在天的天魔。

  魔王是扰乱修行人的,所以普通都说魔王不好,要远离魔,不但不予合作,亦不与其往来。但大乘佛法,对魔王亦要感化;魔王本处在黑暗中,要劝导他走向光明;魔王行为是要向下堕落的,即鼓励他不断向上;魔王动念大都趋向恶的方面,即要设法使他改恶向善。所以世间若有众生,“应以自在天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即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所说,不是魔王法,而是如来正法,使之由黑暗走向光明,由堕落走向升华,由罪恶走向纯善,使之改邪归正,终于得到解脱。

  魔王与佛是敌对的,发现佛身去感化他,不特不接受感化,且可能更会与佛对立,发现菩萨身去感化他,他亦会感到你是争取他的眷属的,同样不会接受菩萨的教化。在此情形下,只好示现同样的身分,首先与他打成一片,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再以佛法加以劝导,令改邪归正做好人,进而引之入佛法中来,唯有运用如此方便,才能度化自在天魔。所以大乘佛法,不但不厌魔恨魔,而且对魔予以高度的同情和怜愍,以佛法转化他,才是佛法精神。若遇魔来,即立刻的离开,对之不加理会,那么,世间的恶魔和恶人,不是永远不能受化,不能改邪归正了吗?所以菩萨度化众生,不放弃任何一个对象,就是天魔都要现身度化。大乘佛法的伟大,即在于此。

  大自在天身,是应六天中所示现的第四种天身。大自在天是中国话,印度叫做魔醯首罗天,亦即大魔王天,在色界第四禅广果天上的一天。与前自在天,同样是扰乱修行人的魔鬼,其道理和前面所说是一样的。智论所说三目八臂骑白马执白拂者,就是外道所奉祀的大自在天。若有国土众生,“应以大自在天身”才能“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即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使令从佛法的修学中,而得身心的自在解脱。

  说到这里,或者有人要问:菩萨为什么要现魔王身说法?这在维摩诘经不思议品中有这样的话说:“尔时维摩诘语大迦叶:仁者!十方无量阿僧祇世界中作魔王者,多是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以方便力故,教化众生,现作魔王;示现魔王身的菩萨,不特不为魔众所娆,且能如法教化魔众。因为必须现魔王身才能感化他们,所以不得不如此方便示现。但这不是普通眼光可以看得出来的,是以吾人别把魔王看成真正的魔鬼,有的应以菩萨来看待的,这从菩萨示现魔王可以得到证明。

  天大将军身,是应六天中所示现的第五种天身。查此天大将军,是帝释天的家将,经常保护帝释天的,亦属欲界忉利天的天人相。在一般人看来,帝释是常受快乐的,而且其所受快乐,非人间所可比拟,但帝释亦时受战争的威胁,因阿修罗常来向其挑战,而发生激烈的战争。每当帝释与阿修罗作战时,那个首先出阵交锋的,就是这位天大将军,经中有时叫做那罗延将军,或坚固力士、金刚力士等。佛教山门内俗称哼哈二将的,左边就是那罗延坚固力士,右边就是那密迹金刚力士,而此统称天大将军。天大将军为菩萨之所示现的,如韦陀赞中说的“韦陀天将,菩萨化身”,是最好的明证。菩萨化身的韦陀,为佛法的护法神,手中持有金刚降魔杵,镇守山门,拥护佛法。此菩萨示现的天大将军身,不一定是指那位菩萨,有时可能是文殊、普贤,有时可能是观音、势至。现在本经说:若有国土众生,“应以天大将军身”才能“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即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以化度之,使他从佛法的护持中,逐渐走上解脱的大道,甚至令其成就最高无上菩提。

  毗沙门身,是应六天中所示现的第六种天身。毗沙门是天王,为四大天王中的北方多闻天王。四天王天,属欲界地居天的第一天,居于须弥山的半腰。东方名叫持国天王,南方名叫增长天王,西方名叫广目天王,北方名叫多闻天王。多闻,为毗沙门的义译,亦译遍闻、普闻,不过通常都叫多闻。在婆罗门教,将之称为财神,即守护财宝的神。佛教大寺庙中,山门内有四大金刚,即此四大天王,皆为佛法的护法神。能修五戒十善的,即可上生四天王天,世间若有一类众生,以其他的身分不能度化他,“应以毗沙门身”才能“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即现毗沙门身而为说法”。说什么法?除了令其好好的做佛法的护法外,并且为说五戒十善的生天法,使之以此为阶梯,而逐渐的趋向解脱之道,以求得身心解脱。

  由此可知佛法流行在世间,不但要有弘法者,还要有护法者,如在家学佛的国王大臣以及一般男女居士,都是佛法的护持者,佛陀有时曾郑重的将护持佛法的责任,付托一般居家学佛者的。天神护法,现在不妨说一实例:如佛教比丘、比丘尼戒律,依照向来所说,白衣是不许可看的,诵戒时,白衣亦是不可听的。佛在世时,一次比丘们举行半月诵戒,有人在门外偷听,可是护法神见到,立刻以金刚杵,对偷听者,当头击下,令他赶快离开。证知有护法天神护持佛法的。

  观音菩萨应现天身,如上所说,只是欲色二界的六种天身。于欲界中,说到地居的二天,空居的他化自在天,没有说到夜魔、兜率、化乐的三天;于色界中,说到初禅的梵天,四禅最高的大自在天,没有说到其他的诸天;而于地居的四王天中,亦只说到北方多闻天王,东南西的三方天王,亦未说到,这是什么道理?是不是菩萨不应其馀诸天之身?不!菩萨任何天身都可示现的,现在所以没有说到者,是举一以代表其馀,免得经文过于烦琐!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 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阿弥陀佛的像,这世间人画的都不一样,你喜欢哪一尊佛像,你就专想这尊,将来临命终时,来接引你的阿弥陀佛,就跟你想的是一样的,绝对不会错;刹那之间你就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你看到阿弥陀佛像就不是这尊像了。为什么?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所示现的,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