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上人:佛遗教经浅释 乙、正宗分 初明共世间法要
2014/9/3   热度:745
宣化上人:佛遗教经浅释 乙、正宗分 初明共世间法要 最后说法,度须跋陀罗。所应度者,皆已度讫。于娑罗双树间,将入涅槃。是时中夜,寂然无声。为诸弟子,略说法要。 再说佛度了憍陈如之后,说法四十九年,讲经共三百余会,最后度须跋陀罗。须跋陀罗,华译:好宝,又称善贤,住在鸠尸那城,年达一百二十岁,因所修的是外道法,曾得非想非非想定,还未得到究竟圆满解脱。时佛将入涅槃,因愍他盲修瞎练,特遣弟子阿难往告之曰:“佛如优昙华现,今中夜将灭度,嘱往请益,莫失良机。”须跋陀罗闻后随到佛所,亲聆教益,即证圣果。 在此顺便略说有关须跋陀罗与阿难的一段缘份。阿难在往昔五百世中,曾有一生作须跋陀罗的儿子。他对阿难的爱习犹存,所以佛敕阿难往召,彼即随之而来见佛。他是佛最后所度的弟子,也是最老而又最快证得果位者。这时,佛所应度的人,都已度完。他在娑罗双树间,这种树是龙脑香料乔木,树身高十余丈,木材坚实,可供建筑之用。(传说此双树是同一条根生,即是连理枝。意谓男女相爱情深意蜜,不能分离,后来作树也要长在一起。)佛在此双树下入涅槃。佛入灭时,双树顿变白色,如白鹤之羽毛,故又称为鹤林。此树在四方,各有二株,共成八树,各方一枯一荣,所以叫双树。其上枝结合,像一把伞盖,下根相连如围墙。佛在这四枯四荣之双树间,表示佛入非枯非荣的中道,又表四德:常、乐、我、净;破八倒:对生死的无常、无乐、无我、无净,执定为常乐我净,这是凡夫四倒。对涅槃的常乐我净,执定为无常、无乐、无我、无净,是二乘人的四倒。这两种四倒合起来共成八倒,佛在双树下,表示破此八倒法之说。 佛在双树之间而示入涅槃,是中夜时分,四周万籁俱寂,而身心寂然不动,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之际。但是,此时佛虽然无声,而他的悲心广大,哀愍众生,又在这无言无声中,略略再为弟子们开示,作最后的警策法语。简略的说身后法门之要务,谓我在世时以我为师;我灭度后,以戒为师。愿弟子们谛听,当勤精进,负荷如来道业,绍隆佛种,延续佛灯等。这是最后的遗嘱,所以这本经叫做佛遗教经。 乙、正宗分 乙正宗分二。今初明共世间法要,次明不共世间法要。初中分三,一对治邪业法要,二对治止苦法要,三对治灭烦恼法要。一又分四,1、明根本清净戒。2、明方便远离清净戒。3、明戒能生诸功德。4、说劝修戒利益。 初明共世间法要 一、对治邪业法要 ⒈明根本清净戒 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暗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 这是正宗分的初分:什么叫正宗?就是恰好说正道的宗旨,说到经典里的义意。此分有二,明共不共世间法要,此法要灭除我等过失,成就自利利他。佛慈悲心切,见众生被三障所缚,当用法要以来对治,因此说汝等比丘,这里不单指比丘,亦包括四众弟子。只简单独呼比丘,以比丘为四众之首。故佛告之曰,在我涅槃之后,你们对戒律,就像恭敬师父一样,天天向波罗提木叉戒律来顶礼受持。波罗提木叉是梵语,译为“别解脱”,是戒律的别名。对治不善法,要修善法。总而言之,出家人要修戒律,才能得到解脱,不守戒律就得不到解脱,就散乱无定力。持戒律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不但不作恶,还要在行善时,不夹杂不正的恶因,所以做好事也要想一想:这里头是否存有不干净的种子?不善的行为?能这样谨慎才是真善行。尊重,是对戒律尊敬像对佛一样。尊敬,是把戒律当无上金刚钻石那么恭敬而珍惜。如此受戒,能使身口意三业的恶业别别解脱,得到清净。好像在黑暗里,遇到光明。又像贫穷人得到宝藏,高兴得很,从此不再是穷人了。你们应该知道这戒律都是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的大师。戒律就是你们的师父,应把它视作佛未入涅槃一样,没有分别。 佛将入涅槃曾三番二次叮咛咐嘱。故佛入涅槃之后,凡所有出家弟子,都应以戒为师,时刻受持金刚光明宝戒。不贪财、不染色、不求名、不图利,一切都放下。人对我之好歹,我不必理会。凡所有出家弟子,都严守戒律。所有在家弟子,都要实践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才是真正佛弟子。 ⒉明方便远离清净戒 持净戒者,不得贩卖贸易,安置田宅,畜养人民奴婢畜生。一切种植及诸财宝,皆当远离,如避火坑。不得斩伐草木,垦土掘地。合和汤药,占相吉凶,仰观星宿,推步盈虚,历数算计。皆所不应。 持净戒的人,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那样重要,不持戒就像眼瞎了一样。所以说受持净戒者,不可以做生意,买卖田宅。假如为了建设道场,可以买田宅,但不能以谋利为目的。又不可蓄养人民或无父母的男女孤儿来做自己的奴婢。或是养狗猫、家畜等都不合法。一切种植树木,或将财宝储蓄到保险箱去,这都不合法。出家人应远离了这些不净物,否则,就会被酒色财气所迷了。要把这些珠宝视为火坑,切勿靠近。也不可砍树,所谓一草一木,也不能毁坏,一虫一蚁不忍伤害。甚至开垦土地,也会伤害生灵,诸如蚯蚓及其他虫蚁等。 出家人也不得配汤药,或为人占卜看相,断定吉凶。不可仰观天上的星宿,推定盈亏消长,或是推算天文地理学术,这些皆非出家人所应做的事。 节身时食,清净自活。不得参预世事,通致使命,咒术仙药,结好贵人,亲厚媟慢,皆不应作。当自端心,正念求度。不得包藏瑕疵,显异惑众。于四供养,知量知足。趣得供事,不应畜〖畜:xu。〗积①。 在家弟子尚须节身,况我出家学佛,更应当要约束自身。若不节身,即一切戒行易犯。时食:食时有三种。早晨为诸天人食时,中午为佛食时,夜晚为鬼神食时。出家比丘,日中一食,若非时而食,即违背佛制戒律。所谓“三心未了,滴水难消。施主一粒米,重如须弥山,若不勤修行,披毛戴角还。”所以要淡泊身心,清净自居。不得与世俗应酬,尘劳烦恼缠身。当珍惜光阴易逝,岁不我与,修道已来不及,焉有闲情去参与世事。也不得学外道咒术仙药为人医病,也不得与富贵人结交攀缘,及亲厚媟慢之语,此皆为佛弟子所不能犯也。当精进观行立志,检讨改过自新。应当清净正念,时刻念佛,即是自性净土。为佛弟子,若身口意三业不净,皆当于三宝前求哀发露,至诚忏悔,不得包藏。瑕:是玉器之斑痕;疵:是动物体上的毛病。瑕疵合起来意谓过失。修道人不得将过失隐藏,也不得显异惑众。须知平常心即是道,若沽名钓誉,终究是自欺欺人。凡持净戒者,当谨慎之。 若逢四供养时,应知量知足勿贪多。有饮食、衣服、卧具、汤药等供养,不得蓄积。为佛弟子当知止足,绝不可储藏,免堕蓄积之过。 ⒊明戒能生诸功德 此则略说持戒之相。戒是正顺解脱之本,故名波罗提木叉。因依此戒,得生诸禅定,及灭苦智慧。 承前面所说的经文不贩卖、不贸易等,都是受持戒律的相法。持戒是依照解脱的根本去修行,故戒又名解脱、保解脱:保证你能得到自在。若能持戒,就能得到自在;若不持戒,就得不到保解脱。戒又叫别解脱,是特别的得到一种解脱,又叫别别解脱,特别特别的得到解脱,以上是波罗提木叉之义。若依照戒律去实行,能得到诸禅定的功德,及了苦的智慧。有烦恼,就是苦,没有烦恼即能生智慧。有智慧者,无论什么时候,都能了了常明,多么自在!一个人发脾气,是自己给自己上刑。若不相信,你发一次脾气,全身的骨头关节都痛了,吃东西也不香,夜里也不能安眠,这是多么苦恼。若能持戒,则能生大智慧。 ⒋说劝修戒利益 是故比丘。当持净戒,勿令毁缺。若人能持净戒,是则能有善法。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当知,戒为第一安隐功德住处。 此段经文是劝人修行戒律,才能得到利益,因此应当持戒清净,毋令戒有所毁缺。若人能严持清净戒律,丝毫不染污,能生一切诸善法。若不修持净戒,一切的善功德,皆不会生出来。是故当知戒是最为第一,平安稳当而快乐的功德住处。所以菩萨修戒,就是当住安隐处。 二、对治止苦法要 对治止苦法要分三:⒈根欲放逸苦对治。⒉多食苦对治。⒊懈怠睡眠苦对治。⒈又分二:①根放逸苦对治。②欲放逸苦对治。 ⒈根欲放逸苦对治 ①根放逸苦对治 汝等比丘,已能住戒。当制五根,勿令放逸入于五欲。譬如牧牛之人,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若纵五根,非唯五欲,将无涯畔,不可制也。 佛说:你们各位比丘、比丘尼、优婆塞及优婆夷等,若已能住此清净戒,应制治五根,就是眼、耳、鼻、舌、身。这五根要好好管着它、控制它,不要令它不守规矩。眼不视非色、耳不闻YIN声、鼻不嗅好香、舌不尝美味、身不贪触尘。不随色、声、香、味、触所转,不被财、色、名、食、睡所动摇。好像牧牛的人拿着鞭子,不让牛溜跑去把人家的苗稼吃了。若是放纵不守规矩、不能控制这五根,不但这财、色、名、食、睡和色、声、香、味、触都没有边际,不可控制,就是你想控制,也不可能了,因为你纵它不守规矩任性惯了。 亦如恶马不以辔制。将当牵人坠于坑陷。如被劫贼,苦止一世。五根贼祸,殃及累世。为害甚重,不可不慎。是故智者制而不随。持之如贼,不令纵逸。假令纵之,皆亦不久见其磨灭。 五欲若不守规矩,如野马一样,是害群之马。若不用缰绳来牵制着,就会把人牵到坑里,或堕到深渊里,也好像被贼抢劫。被贼打劫,只是一生受害,不会长久。可是这五根的贼祸:就是眼根被色欲所转、耳根被声欲所转、鼻根被香欲所转、舌根被味欲所转、身根被触欲所转。五根这种贼害,连累你生生世世,为害是很深很重的。因此佛说我们不可不谨慎,防备节制,不被境界所转。所谓“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忽动被云遮。”所以有智慧者,能控制这五根、五尘和五欲的境界,不随它所转。持守的功夫就像防备贼人,不令五根、五欲放纵。假使暂时让它放纵,也要即刻令这种妄想磨灭。故修道人要步步为营,“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注意着。 ②欲放逸苦对治 此五根者,心为其主。是故汝等当好制心。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恶兽、怨贼、大火越逸,未足喻也。譬如有人,手执蜜器,动转轻躁。但观于蜜,不见深坑。譬如狂象无钩,猿猴得树,腾跃踔踯,难可禁制。当急挫之,无令放逸。纵此心者,丧人善事。制之一处,无事不办。是故比丘,当勤精进,折伏汝心。 这段经文是五欲放逸苦对治。人有烦恼,有贪心、瞋心、痴心,皆因欲的存在。你若把欲减轻,一切烦恼也就少了,所以说欲放逸苦。眼、耳、鼻、舌、身五根者,不能自主,全由这心来主宰。所以各位比丘,要好好调伏其心。此心比毒蛇恶兽更可怕,随时都会咬死人的。又像怨贼一样,非把你处于死地也不罢休,其毒更甚于大火。以上所譬喻只能损我们的色身,而这贪瞋痴三毒的妄心,能毁灭法身,所以说不能充份譬喻这心的厉害。 现在再举出譬喻:有一个人,手里拿着蜜器,一举一动都很轻躁。其眼睛只注意看这个蜜器,得意洋洋地走,而不注意前面的深坑,故有丧命的危险。又譬如:狂象若没有铁钩管制,则疯狂奔跑。又好像猿猴得树,高兴得腾逸跳跃,不易管制,故应当快把它降伏。人不可让心不守规矩,假如你任此心去放逸,则会丧灭一切世出世间的事业。赶快把心调伏,制止一切妄想。使一心清净,则无论何事都可办得成功。因此各位比丘等应该勤加精进。善调伏此心,所谓“自净其意,是诸佛法。” ⒉多食苦对治 汝等比丘,受诸饮食,当如服药。于好于恶,勿生增减。趣得支身,以除饥渴。如蜂采花,但取其味,不损色香。比丘亦尔,受人供养,趣自除恼,无得多求,坏其善心。譬如智者,筹量牛力所堪多少。不令过分以竭其力。 你们比丘等受斋主之供养,应当视之如服药一样。出家人吃饭时有三念、五观,所谓“三心不了滴水难消,五观若明千金易化”。三心:就是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修道人不要尽打妄想,不打过去的妄想,不打现在的妄想,及未来的妄想。三心了不可得,你三心皆了,妄念消除,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什么都办完毕,不会有来生了。这是三心,也代表三愿⑴愿断一切恶,即是不能在修道里加杂一切不善的念头。⑵愿修一切善,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⑶愿度一切众生。这是出家人在吃饭时要观想的三个愿,不打其他妄想。五观者:⑴计功多少,量彼来处。要计算自己的功德有多少?而这粮食用了多少工夫?每一粒米要费多少时间、人力种植收成,由此来衡量自己有多少功德,能受人的供养。有首偈曰:“锄禾〖锄禾:给禾苗松土去杂草。〗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飧,粒粒皆辛苦”,故说:⑴计功多少,量彼来处。⑵忖己德行,全缺应供:忖字就是自己思量,有没有修行,是不是天天参禅打坐,或是天天打妄想,或修习佛法?是否有德行来享施主的供养。⑶防心离过,贪等为宗:要防备这心,不起贪念。不是有好吃的东西就吃多一点,若不好的就讨厌,吃少一点,这也是过。一切都要平等,吃饱了就算。修道要认真丝毫不苟且,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在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守持中道。⑷正视良药,为疗形枯:吃饭要当作吃药一样,它能治我们的饿病。人的身体像汽车一样,给它加上油,它就会跑了。人吃了饭,就有力气去工作,所以说正视良药,为治疗我们形枯之饥病。⑸为成道业,应受此食。为想修道,所以受诸饮食,但对于饮食的好或坏,切不要生增食或减食的分别心。应该把它当服药一般,但求其能支持身体即可。为了要借假修真,所以受这供养。又要像蜜蜂采花,只取其花的蜜味,而不损害花香及颜色。这是比喻比丘受人供养,借此修道除烦恼而了生死,莫起贪其味或贪多。如此贪求,有损失善心,又像有智慧的人,应当筹量牛的体力,能负荷多少重量,不要使它负载过重,有损其力。修道人,对饮食要特别注意,也不过分,否则有损道也。 ⒊懈怠睡眠苦对治 汝等比丘,昼则勤心修习善法,无令失时。初夜后夜,亦勿有废。中夜诵经,以自消息。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当念无常之火,烧诸世间。早求自度,勿睡眠也。 懈怠,就是懒惰的别名。睡眠苦,你一懒惰就想睡觉,贪图安逸自在。人好睡眠,是因为饮食不调,有时吃得过多,就生出一种食睏,一吃完东西,就想睡觉。应把饮食调得恰到好处,不太饱,也不太饿,如老子感应篇上说:“节饮食,驱遣鬼使。”人身内,有三尸神。老子说:你若吃得太多,这三尸神的力量大了,就叫你睁不开眼,要打瞌睡。 懈怠和睡眠,是一种苦。为什么呢?因为什么事情也不能做,天天要睡觉,把光阴都空过,对自己,对世间一点利益都没有。故佛说你们比丘等,白天要勤劳修习这个善心,不要把时间空过。初夜就是刚刚开始入夜,后夜就是开始天光时,也不可把光阴空过了。中夜时,应该读诵大乘经典,修行用功。如果太累了,可以稍微休息,但不要因这睡眠的因缘,蹉跎一生。要时时警惕自己,但念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常言道:“人死时有无常鬼”,这无常鬼一来,一点人情也不讲,就把人捉到阴间去。无常火也是比喻像火一般迅速无比,能烧诸世间。修道人,应该早一点自求自度,不要尽管贪睡眠,生死不能了,无常一到,想修行也来不及。 诸烦恼贼,常伺杀人,甚于怨家。安可睡眠,不自警寤。烦恼毒蛇睡在汝心。譬如黑蚖在汝室睡。当以持戒之钩,早摒除之。睡蛇既出,乃可安眠。不出而眠,是无惭人。惭耻之服,于诸庄严,最为第一。惭如铁钩,能制人非法。是故,常当惭耻,无得暂替。若离惭耻,则失诸功德。有愧之人,则有善法。若无愧者,与诸禽兽无相异也。 再说诸烦恼贼,即是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有了这一点无明,就令人发脾气,也就像人来偷你的东西。这烦恼贼时时等着杀人,比你的怨家债主仇人更厉害。怎么可以睡眠呢?你不自己警惕醒悟起来,还在迷梦之中。这烦恼毒蛇,睡在你心中,像一条黑蚖蛇在你家里睡着一样。你应当持戒,把这毒蛇赶快拣出去,不令它在家里睡觉。待睡蛇除去之后,这时才可安心睡一睡,那就没关系。所谓毒蛇,就是业障,业障不除而睡眠,就是没有惭愧的人。(不尊重己灵曰惭,不察己过曰愧)惭耻之耻,就是你羞愧自己的过失,觉得很对不起人,于是赶快改过自新。惭愧,好像穿上衣服一样,能把业障消了,烦恼没有了,就是庄严法藏。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皆是由惭耻来庄严,故为第一。 惭又好像铁钩一般,能管制人,使其不做非法的行为。你们比丘等,时刻应生大惭愧心,不可一时一刻没有惭愧心。若是无惭无愧,就把一切功德失掉。有惭愧者就有善法可修;没有惭愧的人,和一般畜生飞禽走兽没有两样。 三、对治灭烦恼法要 对治灭烦恼法要分三:1、瞋恚烦恼障对治。2、贡高烦恼障对治。3、谄曲烦恼障对治。 ⒈瞋恚烦恼障对治 汝等比丘,若有人来节节支解,当自摄心,无令瞋恨。亦当护口,勿出恶言。若纵恚心,则自妨道,失功德利。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 这一段经文中,瞋就是瞋恨,恚就是愤怒,发脾气,皆是烦恼障道因缘。那么,如何对治瞋恚呢?是忍辱,以忍辱对治瞋。若不能忍辱,就生瞋恚;若能忍辱,则不会生瞋恚,烦恼障也没有了。烦恼障也是以忍辱来对治的。佛说:你们比丘等,假使有人来将你的身体一节一节割断了,你们都要摄守己心,不要让它生瞋恨。佛自己在因地,做忍辱仙人,歌利王来割截其身,他都一一忍受着。这节在前面已讲过,佛不但忍其辱,还发愿将来成佛后,要先来度他,因此佛在成道后,先到鹿野苑去度五比丘。其中第一位开悟的就是憍陈如,他就是往昔割截释迦牟尼佛身体的歌利王。 佛在因地修道时,为什么能忍辱,而不起瞋恨心呢?就因为他没有我执,把心摄守,如如不动、了了常明,与虚空法界同体,因此任由人割截其身,好像割截虚空一样,故说当自摄心,不令心生出瞋恨。不但要摄心,而且也要护摄其口,不用恶口,也不用妄言、绮语、两舌等的口业。假使你放纵瞋恚心,就对修道有所妨碍,损失了你往昔所修的功德呢!所谓“千日打柴一火焚”,你修了千日的功德,一旦发起脾气,把功德都化为乌有。又说:“无明之火,能烧功德之林。”因此说不可以发脾气。忍辱的功德,是持戒及修苦行所不能比的。能修忍辱的人,才可称为有力的大英雄、大贤人、大圣人。 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所以者何。瞋恚之害,则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今世后世,人不喜见。当知瞋心,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劫功德贼,无过瞋恚。白衣受欲非行道人,无法自制,瞋犹可恕。出家行道无欲之人,而怀瞋恚,甚不可也。譬如清冷云中,霹雳起火,非所应也。 修道者当人来恶骂你时,应把他当作唱歌一样。他打你也当作自己去撞了门槛一样。把打骂当作饮蜜糖水那么甜。假如未能这样,就还没有真正入道的门径。能忍受人的恶言是大功德,应把他视之为成全我修道的善知识。永嘉大师证道歌上说:“不因讪谤起怨亲,何表无生慈忍力?”所以人骂你打你,都要能忍,就是入道,就是有真正智慧,与一般人不同。为什么要这样愚痴?必须知道瞋恚的害处。你一有瞋恚,就把一切善法障住,使修行也不得其利益,越修越退步。为什么会越修越退步?就因为有瞋恚在。你有瞋恚就脾气大。譬如你做一位法师,你有很大的脾气,人家便说:“他有什么了不起?有什么本事?他的脾气就是他的本事。”这么一说就破坏你的名誉,人不但今生不愿意见这样大脾气的出家人,就是来世也不愿意见了。应知这瞋心比猛火还要厉害,应常常防护,不要让这瞋恚进入心里。瞋恚是能打劫功德的贼,没有什么比这瞋恚更厉害了。 白衣是在家人,他不是修道人,没法自我控制,如有瞋恚尚可原谅。出家修道没有欲的人,而又满怀瞋恚,实在是无可饶恕。譬如天上清净的云,忽然起了霹雳闪电的火光,是不应该有的。修道人,为什么还要有那么大脾气,一点涵养也没有,这是不对的,所以每当要发脾气时,应该再想一想,忍一忍,各位请注意。 ⒉贡高烦恼障对治 汝等比丘,当自摩头。已舍饰好,着坏色衣。执持应器,以乞自活。自见如是,若起憍慢,当疾灭之。增长憍慢,尚非世俗白衣所宜,何况出家入道之人。为解脱故,自降其身,而行乞耶。 第二是讲贡高烦恼障的对治法。我们人很容易犯的毛病,就是贡高我慢,总觉得自己比旁人聪明、有知识、有智慧、有道德、有学问,所以就生出种种贡高我慢的障碍,就是贡高的烦恼障。对治这种障,就要修谦虚,对所有人,都要谦虚和蔼。所以佛说你们出家的比丘、比丘尼等,每天当三摩自己的头,紧记自己是出家人,和在家人不同。而在家人也要想一想,我现在虽然没有出家,但是也不应有贡高我慢的思想,也要学谦虚卑恭节制的行为。比丘应自忖:我已经舍去我身上的装饰品。古人身上常佩一把宝剑,作为装饰品,表示是位雄纠纠气昂昂的武夫。而出家人什么都没有了,又穿坏色衣服,因为颜色都是很不美观的,故叫坏色服。又执持应量器钵,梵语叫钵多罗,译为应量器。意谓你托钵时能吃多少,就化多少,不要太多或者不够。以托钵乞食来滋养自己的色身过生活。出家人看见自己也没有好帽子,也没有装饰品,也没有好的颜色服装,这都是叫人不要有贡高我慢的思想。假如有的话,应赶快消除它。若你增长憍慢,尚不是世俗人——白衣居士所应为,何况你是出家入道的人呢!为解脱的缘故,要把自己的身份降低。你既然沿门托钵乞食,而还有贡高我慢的思想,这就没有什么功德,永远不会成就你的道业。 ⒊谄曲烦恼障对治 汝等比丘,谄曲之心,与道相违。是故宜应质直其心。当知谄曲但为欺诳。入道之人,则无是处。是故汝等宜当端心,以质直为本。 这一段经文是说要没有谄曲心,勉励出家人要用质直的心。什么叫谄?谄是谄媚,北方人俗语所说:“流虚捧盛”,也就是看见穷人不睬,一见富者就叩头,这叫流虚捧盛,又叫拍马屁。尽管赞叹富贵人,见到穷人就骄傲凌人,这叫谄。曲:就是用委曲婉转的言语来逗人欢喜。谄是对有钱人说的,曲是对一般人说的。总是用弯弯曲曲的话来欺骗人,不讲真话,尽是转弯抹角,不率直地说。 那么怎样对治呢?佛说你们比丘、比丘尼等,这种谄曲的心,是与道相违背。修道切不可有这种行为,凡事必须用直心,端正其心,用质直的本心来处事,所谓“直心是道场”。
----------------------------------------------------------------------------------------------------------------- 更多宣化上人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你要把念佛功夫用在生活上,一天到晚待人接物、起心动念,功夫不断。要能够将这一句佛号绵绵密密,像《楞严经》上所说:“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忆是什么?心里面常常想佛,口里面常常念佛。特别是在烦恼起来的时候,念头起来的时候,不管是善念或是恶念,马上就换成“阿弥陀佛”,这就叫功夫得力,这就是你把念佛功夫用在生活上了。换句话说,你不会有其他的念头,念头只有一个。念头起来了,第二个念头就是阿弥陀佛,不叫妄念相续,叫佛念相续,时间久了,你这个心渐渐就定了。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