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法鼓山参学记四十九·参学心得
2014/9/3   热度:263
台湾法鼓山参学记四十九·参学心得 理解人间佛教 参学报告(二) 我对法鼓山的理念“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很有兴趣,如何建设人间净土呢?法鼓山主要提出了三大教育:大学院、大关怀和大普化教育。 以前我不大理解提升人的品质这句话的内涵,后来看了一本圣严长老写的《净土在人间》这本书才了解,建设人间净土应该先从改变人的内心的观念开始,而不是先改变外在的器世间,所谓心净则国土净;当一个人三业清净的时候,那么他当下就活在净土中,也就是说净土不是在外面去寻找,净土就在每个人的心中。而提升人的品质就是要使人找到心中的净土。我想这便是建立人间净土的核心。难怪法鼓山为什么会提倡“心灵环保。”这种观点对我非常受感触,因为我找到了建设人间净土的主要方法,以后可以按照这个总的原则来投入到建设净土的广大事业中去。 佛法二宝赖僧弘传,而僧才的培养关键就在于教育。法鼓山创办人圣严长老对僧伽教育非常重视,曾经这样说道:“今日不办教育,佛教便没有明天。”秉着这一坚定信念,法师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创办中华佛学研究所,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人才,为佛教界做出很大的贡献。尤其令人欣喜的是,法鼓佛教学院成为获教育部核可成立的单一宗教教育机构,目的在培养专业的宗教师和研究人才。这不仅对弘法利生有很大的帮助,而且还可以提升出家人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而在这些成果的背后却是经过宗教教育界二十多年来的艰辛付出所换来的! 在参学的过程中体会到,法鼓山在以弘扬汉传佛教为中心的前提下兼容各宗各派,这从他们融合汉传、南传和藏传的佛教这一点可以看得出来;然后是课程多元化,唯识也好,中观也好,禅修也好,净土也好,似乎无不包揽整个佛教体系,这可以让更多的人来学习佛法,发挥每个人的所长,也可谓因材施教。正如在《学员手册》中这样说:“法鼓佛教学院规划出的学制、课程与师资,无一不展现佛教学院企图成为国际佛学研究重镇的抱负和愿景。” 在这些课程的设置背后可以看出法鼓山雄厚的师资力量和一套成熟的管理制度。 在上课中体会到一点,除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以外,老师的教学方法也很重要。我觉得要给学生比较轻松的氛围,这样容易让学生打开心胸,也就容易领纳佛法。上惠敏校长的课就是这样,他很幽默。恩格斯说:“幽默是具有智慧、教养和道德上的优越感的表现。”这样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很放松,并且很容易对老师产生兴趣和尊重,相互之间也容易培养感情,他们就比较能够听进老师的课,更重要的是不容易去看老师的过失,乃至老师通过幽默的氛围来点出学生的缺点,对方也很乐意接受。我认为这一点很重要。在有些教学经验中,要学生听老师的话需要有一段时间的了解,等到学生看到老师的功德,对老师生起一点信心才可以达到一定的效果。那样可能要耗去一年半载的时间。第二点,老师知识的渊博和丰富的阅历对教学有很大的帮助,这样可以让学生开拓视野,并且让上课变得更加生动和活泼。我个人就很喜欢上惠敏校长的课。 接下来,就是九月十九日和九月二十日,我们与佛教学院的学生一起到南部参访。参访的寺庙有义德寺、香光尼寺和福严精舍等。其中在妙法寺,我们受到非常隆重的迎接,弘印长老发言说,佛教的复兴需要有一个和合的僧团。我表示深深地认同。为什么需要一个和合的僧团呢?家师曾经在《时空因缘与内修外弘》中提到:“过去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非常稳定的农业社会,家族、小区属性强,人员流动性小,接触的人、事相对局限。现在不一样了,现代社会是一个剧烈变化的社会,人类的生产活动已经极大地改变了社会形态乃至自然界的面貌,传统的家族、小区瓦解,人的流动性很大,接触的人、事和信息非常多。现在一天之内出来的新知识、新事物不知道有多少,过去的一年乃至十年都很难相比。一个道场、宗派衰落了,在现代社会中往往就会被社会洪流吞没,难以从内部再有祖师成长起来。 所以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怎样使一个道场里面的佛法能够代代相传,这是非常关键的。‘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如果不能代代相传,老一辈往生了,佛法传承也就断了。因此必须把培养人才放在第一位。这就必须建立正法僧团,僧团必须要清净、和合、增上,要有很浓厚的学修氛围,并且还要有一定的规模。比如,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大学,都是名师荟萃、学子云集,所以它才能够持续不断地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经久不衰。一个寺院、僧团也是一样,必须要有很多人来学,并且要一代一代不断有人进来学,佛教才是有希望的。” 在外出参访的过程中,我看到台湾的物质条件和人文素质很好,那么在这个基础上应该会有更高层次的追求。如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成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在这五个层次中,当前一个需求没有达到的时候就绝不会提升到后一种需求。台湾的整体水平或许已经达到第四或第五个层次的阶段了。因此,我觉得在这种因缘下,人们会越来越向往一种精神的追求,而佛教,乃至各个宗教的影响力会越来越大,它们将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九月二十五日中午参访德贵学院。那是一栋咖啡色的十层楼的独特建筑,很素雅。法鼓德贵学苑提供大普化、大关怀、大学院教育的全方位接引与服务。有很多服务项目,有法鼓大学筹备处、法鼓山世界青年会、图书馆、解禅蔬食以及关怀生命协谈专线等。他们还推行各种研习活动,比如营销与公益创业、团队凝聚与共识、你不能不会的网络工具、媒体素养、节能减碳等等。其中义工人员给我们介绍节能减碳的活动——比如使用的都是最节能的电器——对我很受启发。目前全球温室效应正不断威胁着地球的生态环境,节能减碳已成为解决危机的世界共识。世界许多政府和企业都在行动。因此,佛教以积极入世的态度,配合政府参与这项活动,本身即符合人间佛教慈悲济世的精神,从而又会大大提高佛教界在世人心目中的整体形象,因此意义重大。通过这项活动又可以提策我们,在弘扬佛教的过程中要不断关注人类的疾苦,帮助和服务他们是每一个行菩萨道的佛子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而这本身也就是在弘扬佛法。 下午参访了云来寺。果贤法师接待我们。他们这里是法鼓山大普化教育下面的文化中心,主要有出版杂志、产品销售等项目。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传播和普及佛法的方式。这里有点类似龙泉寺的文化部,在我们文化部也有书籍出版、光盘的发行、网络弘法等项目,但感觉不同的是这里的产品销售,他们可以配合着理念制作一些精美的产品,利用现代的销售模式来传播法佛,一方面也能产生盈利,养活自己。据说慈济不收任何供养,所有的经济来源都是依靠这种方式自给自足。我觉得这个方式挺好,可以借鉴。 十月三日的下午,我们参观了台北的世界宗教博物馆。博物馆是由灵鹫山住持心道法师创办,其目的是希望宗教之间能够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学习,并能够发扬各宗教的大爱精神,共同推动世界和平。这体现创办者博大、宽宏的胸怀!的确,世界上有许多战争是由宗教的因素而引起的。德国当代著名神学家孔汉斯甚至这样说,没有宗教间的和平就没有民族间的和平,就没有世界的和平。 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众多因缘条件和合而生起的。如同一个人,从小需要父母的养育才能成长;然后上学得到老师的教导获得知识;到社会上工作谋生,是别人提供工作的机会;乃至我们的日常生活,衣服、饮食、桌椅、家电、房屋、马路、汽车等等,所有的这一切无不是依托其它如农民、工人、土地、水源、经销商、工厂、社会乃至国家等众多因素而实现的;而这些众多因素又是通过其它众多因素而实现的。由此可以看出,通过任何一样事物都可以联系到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所有的事物之间都是息息相关,紧密相连。 因此,太虚大师说,你去利益别人就是自他二利,你去损害他人就是自他俱损。这是必然的规律。无论是人与人之间也好、国与国之间也好、种族与种族之间也好、宗教与宗教之间也好,如果为了自己的一点利益而相互争夺、损害自己的兄弟,不仅是非常不值得的事情,而且是非常可悲的事情;出乎意料的是即使占到了便宜,不仅不会给自己带来快乐,而且可能会在痛苦中度过一生!就像知道明明这是自己的肢体,却毫无情面地把它砍下来一样,结果如何是不言而喻的。那么我们人与人、国与国、种族与种族、宗教与宗教之间正确的态度应该是,而且也只能是——相互帮助;只有相互帮助才能真正实现爱与和平的理想世界! 法鼓山中秋晚会 我想,作为佛教徒也应该为世界的和平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在这方面,圣严长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十月八日到十月十五日这一个星期是参加话头禅七。法鼓山的禅法是有名的。太虚大师说,中国佛教的特质是禅。圣严长老则把弘扬法鼓宗禅法作为复兴汉传佛教的一个主要方法,可谓是悲愿坚定;而现代社会的人对禅修的接收程度很高,对他们很有帮助,因此也可谓是契理契机。尤其是法师把失传八百年左右的默照禅法能够再继承发扬起来,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可谓功德巍巍。希望有心的佛教徒能够继往开来,发大愿心,能够把这个殊胜的大法不断地传承下去。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话头禅七。参话头对我来说倒是有些相应的,比如说参“念佛是谁?”“我是谁?”等,因为这是关于探索生命真理的重大问题,这个问题以前在世间的时候也思考过,但一直没有答案;那么参话头会让人破迷开悟,只要你坚持到底,因缘成熟的时候就会得到真正的答案,解脱生死,因此还是有些兴趣。主法法师是果如法师,很庆幸能认识这位善知识,我还是第一次听到这种超理性的实修实证的经验的开示,真有点一饱耳福,这让我对参话头更加希求。他交给我们如何参话头的方法——这是在过去,祖师大德历尽千辛万苦换来的——感觉非常殊胜;以前总感觉参禅的境界离我很远,如果要修的话也是很靠后的事,但知道怎么用之后,感觉并不是那样,而且方法不是很难,当下就可以用上。就这一点来说我们是很幸运的。另外,他开示说参“念佛是谁”等这类话头虽然感到很亲切,也较容易起疑情,但是因为它会跟自我联系在一起,在无形中就会执着一个永恒的东西存在,那么这个也是不究竟的,因此这类话头最高只能达到四禅八定的境界,如果再返回来往上就很难;那么参“什么是无”就不会有类似的问题,它会让你不会执着在任何一个境界上。鉴于这一点,我在后来就决定参什么是无? 法师教导我们说要无所求,因为有求皆苦,那我们往往执着自己的身心,带来很多痛苦,但是不管遇到什么境界出现,马上就告诉自己是“无”,因为凡所有相皆属虚妄,这样比较能够放下,然后参究“什么是无”这个教授。让我有点茅塞顿开,原来自己一向就是在执着自己的身心,不断地在有为法上绕圈子,这就是有所求,因此引来许多烦恼,现在我明白即使是在快乐的时候也不要去执着它,因为凡所有相皆属虚妄。经过亲自体验,感觉这个方法很好,有效果,当有妄念起来时,马上告诉自己是“无,”妄念就减弱了,接着问自己明明是有,为什么是无?这样就可以引发疑情;而在一段时间里专注参的时候,自己感觉到意识的散乱妄念就会减弱。果如法师说,当你妄念消失的时候,在那一刻,真心就出现了,也即见到真如实相。正所谓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在上果祺法师的默照禅的禅修课时,对我也有很大的收获。首先,这个方法很简单,就是不执着外境和身心,有妄念时就不要在乎它,放下它,然后对外境保持清楚。听说默照禅对外境有很强的觉照能力,非常利于现时的承担,这就是为什么法鼓山很多法师用默照的原因。因此,我打算再把默照禅使用一段时间,在对比话头禅,看哪个更适合自己,做一个选择。 以上是末学这段时间来主要的一些心得报告,仅供参考。 时间过得很快,一晃已经一个多月了。在这段时间里,我感觉到两岸宗教交流非常重要,一来可以培养感情,加强关系;二来可以给人开拓视野,能相互之间学习到对方的优点;其实有很多地方值得去借鉴,比如台湾的人间佛教已经做得很成熟了,那么大陆这边就可以吸取宝贵的经验。 谢谢!
---------------------------------------------------------------------------------------------------------------- 更多XC法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学佛人所贵的,是二六时中保持清净心。我们念佛人,妄念才一生起来,就“阿弥陀佛”压下去,除了阿弥陀佛这一念,没有第二念,这是真正功夫。初学的人很不容易,他的成见很深,意见太多,不肯老老实念佛,这才叫他念经。念经的目的在哪里?一个目的是训练清净心,另一个目的是教你了解理论、方法、境界。你通彻了解后,你就会死心塌地念佛。念经有两重目的,念佛是单刀直入,一个目标。有许多人辛辛苦苦地修学,修了很长的时间,得不到结果,非常可惜!如果懂得方法,死心塌地去念佛,给各位说,三个月就有效。这三个月的训练,你的心就清净很多;六个月,你一定生法喜;三年就有成就。三年,你的人生观、宇宙观不相同,你的气质、相貌不一样!如果你学了几十年,思想行为没变,还是老样子,你那个佛号是白念了!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