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法鼓山参学记十五·走近法鼓
2014/9/3   热度:450
台湾法鼓山参学记十五·走近法鼓 境教合一的建筑 初到法鼓·参观法鼓山 2009年9月16号下午,选完课程之后,我们略为休息,就由吕幼如居士带着参观了法鼓山全山建筑设施,他们称这块地方为“法鼓山世界教育园区”。 远观法鼓山建筑群(前面是第二大楼,其后最高处是第一大楼) 在法鼓山世界教育园区的简介中,对法鼓山的来历和建筑特色这样写道: 以心灵环保为基础,提升人的品质。以汉传佛教为根本,建设人间净土。 1989年,为了因应佛教未来的发展以及佛教人才的培育,法鼓山创办人圣严法师汇聚了众人的愿心愿力,开创了“法鼓山”,并于2005年10月21日开山落成启用。法鼓山地理形貌状似一纵卧大鼓,故引《妙法莲华经》中“击大法鼓”之喻,命名为“法鼓山”,希望能敲响佛法净化心灵之鼓声,使人心获得安乐与平静。 法鼓山园区导览图 这座由观音菩萨为众人共愿所成的道场,以全世界、全人类为关怀对象,宣扬以佛法净化心灵的理念,透过与国际的交流、对话、合作,消融世间藩篱、化解人我冲突,与全人类共同成就祥和的人间净土。 建筑精神与本色:消融东西方之人文特色,融入原生景观之生态工法。 为了法鼓山的整体建筑及景观规划,圣严法师曾多次亲自带领建筑师、佛教艺术家等,遍访世界重要佛教圣地考察,从中国古刹、石窟到日本、印度,乃至欧美各地的宗教文化古迹,汲取其建筑特色与精神,再注入当代佛教历史的精神,乃现代建筑空间多元运用之布局风格,将法鼓山营造成为教育、修行、文化合而为一的环境。 法鼓山建筑体以褐、灰、白三色为主色调,是源自对大地的礼赞,体现佛教沉稳安定的特质,宁静中蕴涵活泼的气息。各建筑群的施工,采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生态工法,依山势而筑,层次分明,内敛中透显出开阔之气度。 第三大楼(教学行政大楼)外观 圣严法师对法鼓山的建筑非常重视,为了体现佛教的特质以及新时代的特色,他到全世界各地多方考察建筑样式,从而对法鼓山的建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在《法鼓山建筑理念及目的——2006年10月14日“法鼓山佛教建筑研讨会”开幕演说》中这样说: “首先是环保理念的落实。工程中绝对不可破坏山上原有的地形、地貌,甚至地物能不动是最好。在不破坏地形地貌的原则之下,我们逐一选择适当的位置,以建设适当的建筑物,而不是为了建筑而改变山上的地形地貌。选定建筑物的位置后,到大陆、日本、欧美考察佛教及其他建筑来确定建造方案。 我希望我们的房子建在这里,能让人感觉就像是大地之上生长出来的景观,不突兀、不刺眼,而是与当地的景致、地形地貌融合协调的,同时也要与金山本地的人文环境密切配合,和谐共存;而对于整体的台湾文化要有启发性,使得日后的台湾佛教建筑在这个基础之上,仍可有往前走的余地。 建材原则:建筑群不能超过三种颜色,当中以青灰色石材为主,而以浅咖啡系及些微的米白色瓷砖为辅。 对于山上的各种资源务必珍惜保护,包括水资源和动植物资源。假使有一天山上没有自来水了,我们还有地上水、井水、溪水和屋顶雨水可供循环使用。而山上的动植物种,为了保持原来的物种生态,某些树木、花卉会在工程之时进行暂时移植,待工程完成之后再移植回来。 泉水小景 我一向说,法鼓山是修行与教育园区,山上每一寸土地,都应具有境教功能。目前山上有十四处公园,八条朝山步道,处处都散发着净化人心的教育功能。” 而法鼓山建设工程处处长李孟崇汇编的《法鼓山建筑理念与规划原则》中,将圣严法师对法鼓山建设的期许做了以下的总结: 1、具备佛教精神及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的时代特性。 2、创造历史,使理念、品质及适用兼顾,让法鼓山的心愿、智慧、风格永存。 3、全区塑造为教育、修行、文化的环境而非观光香火的庙宇。 4、景观力求自然、淡泊宁静及舒适自在。 5、建筑群具整体性,主副地位及层次分明,唯各栋建筑物具独立性,造形简单而不单调,色彩统一朴实,注意防潮、通风及采光效果。 6、空间量体应适切反应需求及将来性,并充分考量自然环境之限制,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走在园区内,感到整体建筑规划有序,功能明确,虽然建筑众多但并不互相干扰,特别还注意到了建筑细节的规划,让人看出他们建设的用心。建筑风格并没有沿用中国佛教传统的明清式建筑注重镂刻、色彩以及精巧的特点,而是采用了唐宋时期建筑造型大气、朴素,线条简洁、流畅的特点,和日本保留的传统寺院建筑风格很相像。整个园区主要有以下的建筑物: 地下走廊顶部的自然通光孔 玻璃窗上为防止鸟类误撞而贴的鸟图 山门:风格素朴雅致,体现了“空、无相、无愿”三解脱的意涵。上方悬挂着圣严法师亲书“观音道场”的匾额,说明了法鼓山与观音菩萨的深厚因缘。 山门 步道:园区目前有八条步道,包括来迎观音步道、临溪朝山步道、生命园区步道、药师古佛回环步道、祈愿步道、法华公园步道、木栈步道、开山观音步道。每条步道的自然生态丰富,景观也各异其趣,或是竹林掩映,或是树木葱郁,或见鸟飞虫跃,或听淙淙溪声,给来朝山的人们和观光的游客提供了一份绝佳的修行环境。 来迎观音:位于入口处的来迎观音,身高八尺,半步轻移,衣带迎风飘扬,充分表现了菩萨主动来到人间,随时随处接应众生的姿态;在以智慧为前导的行动中,透显出温柔的慈悲,是法鼓山主要的几尊观音之一。 法华钟楼:法华钟重达二十五公吨,听说当初建造时专门请了日本的专家来设计制作,仿唐造形,钟体镌刻了整部《法华经》、《大悲咒》及多宝塔双佛并坐图,安置在法华公园内,也是法鼓山标志性的建筑之一。 法华钟楼 第二大楼,目前主要有游览车平台、参学室、简介馆、文物纪念品馆、轻食区、祈愿观音殿、第一斋堂等设施,是来山朝山的信众、游客主要停留的地方。为了方便信众就近可以看到需要的资料,法鼓山将整个信众需要的设施都集合在这一栋楼中,体现了他们人性化的设计理念。 1、游览车平台 这里是重要的接待入口,由其他地方来的游览车以及台北直通法鼓山的国光号上下车平台,为主要车道及转接动线。从这里到大楼内部,由左侧楼梯可以到二楼的参学服务处,提供各项谘询服务。往右侧走木栈步道,可到大殿。往下可通祈愿观音步道。 2、参学服务室 为认识法鼓山的重要媒介,除了引领来访者参观景点外,也介绍各种可以体验身心放松的禅修课程。 3、义工休息室 提供义工休息的场所及单位办公所在地,为了感谢维持法鼓山正常运作的辛苦的义工们而设置,旁边还有专门的医护室,简单的病症可以在这里得到治疗。 4、行愿馆 展售法鼓文化各项书籍、影音产品以及法鼓山纪念品,是法鼓山的“流通处”,他们出版的各类正式的书籍都在这里可以找到。有一点特别的是他们的流通处仅仅流通他们自己出版的书籍,其他的书籍在这里是找不到的。 5、简介馆 是迎接上山参访者的第一站,里面像是一件小型的电影院一样,可以配合团体参访,播放简介影片。 6、轻食区 为了让来法鼓山参访的人提供一处轻松的休息区,这里可以喝一杯咖啡或茶,用一些简单的点心,坐在一起讨论与聊天。部分空间采用了天花板上的自然采光,巧妙应用了建筑与背后墙体的一部分小空间,将环保理念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屋顶玻璃自然采光的轻食区 7、祈愿观音殿供奉唐式风格祈愿观音,具足悲智的容颜,是全山观音祈愿、许愿、还愿的信仰中心。殿外匾额书写“大悲心起”四个大字,是名书法家董阳孜墨宝,殿内陈列陶艺家连宝猜创作的“人间净土”。殿堂前面的供台上放着法鼓山特制的“大悲水”,来山的参访者每位可以免费结缘一瓶带回去。 祈愿观音殿 8、第一斋堂 是提供游客、山上义工和教职员工等用餐的地方,有专门的包厢供教职员工以及法师们使用,采用自助餐的方式,方便假日来山参访的游客等使用。 第一大楼,目前主要有开山纪念馆、副殿、多功能展示厅、大殿等设施。 第一大楼大殿外观 第一大楼大殿中的佛像 1、多功能展示厅 不定期展示书法、画、雕刻作品、各类装置艺术等其它类型艺术品或提供各类活动的场地,是一个多功能、多元化的灵活空间。 2、副殿 副殿中悬挂由旅美画家李斌历时二年,为法鼓山所特别绘制的巨幅油画作品。画作以圣严法师为轴心,开展出四十多个小图画面故事,叙说了圣严法师从童年出家到创建法鼓山的历程故事。 3、开山纪念馆 法鼓山开山纪念馆位于第一大楼三楼,陈列展示了法鼓山法脉传承的各项文物,以及对十方护持信众的感恩。有别于其他的寺院将护持的信众芳名刻在寺里建筑物上的习惯,他们将名字都用投影投射,符合了环保的理念。 4、大殿 大殿位于第一大楼六楼,可同时容纳近两千人,为法鼓山园区中心位置,是全山修行弘化中心。供奉阿弥陀佛(左)、释迦牟尼佛(中)、药师佛(右)。建筑整体外观简洁、开阔,质朴而内敛,色调为沉稳的黑蓝色调,为法鼓山园区的地标建筑。 为了让建筑物充分发挥其功能,他们将建筑的功能又做了细致的计划,可以保证建筑多方位使用,如下表所示: 第一、第二大楼多功能使用空间与功能 (来自:《法鼓山之活动类型及活动模式之特性——现代佛教空间使用》,法鼓山建设工程处处长李孟崇) 除了第一、二大楼内设施之外,还有居士寮、男寮、女寮、教师职员宿舍、图书资讯馆、禅堂、生命园区等设施。 居士寮位于法鼓山东侧钟山山麓下,主要为义工的居住空间,提供上山担任义工或参加活动的人员临时安身之处。这栋建筑也被他们称作是“铁皮屋”,原因是在原先上面的建筑还没有建好时,法鼓山僧团就是入住在这个简陋的房间里面,后来等到住宿的环境建好了,他们搬到上面居住,这栋建筑就让给临时来的义工等居住了。 男(法师、净人)寮处于第三大楼的前方,此块腹地为向阳面,可俯瞰金山平原,视野很开阔,位于其前的小禅堂,早晚禅坐就在里面,可以听着旁边流下来的溪水声,还可以远望金山。 女(法师、净人)寮位于禅堂及第二大楼之间,处于背阳隠密的空间。 教职员宿舍提供园区所有教职员及专职人员住宿、休憩兼修行的空间。邻近溪流又顺山势而建,单栋成形的地理形势,使教职员宿舍自成独立的宁静氛围。 图书资讯馆为支援法鼓佛教学院之教学活动而设立,服务对象为全校师生及法鼓佛教教育园区现行之各单位。里面馆藏丰富,给山上的研究人员提供了一处难得的学习环境。 禅堂:整栋建筑依《金刚经》之“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为设计理念,涵融禅宗之素朴精神,采用木、竹等自然材质,运用现在设计手法,将自然的阳光与空气导入室内,让禅修者在宁静、和谐及安定中,自在修行。有别于传统汉传禅林禅堂风格,禅堂中间是禅众禅修的空间,四周可以自由通向外环,外面是一处回廊,可以做经行等使用。禅堂的灯光做过专门的设计,主七法师开示时、禅修时、经行时、休息时,都可以采用不同的灯光强弱,以便为禅众提供一处最佳的修行环境。 禅堂外观 生命园区是法鼓山特创的一处地方,主要为往生者火化后植存骨灰而设,很独特的体现了法鼓山环保的理念和禅宗的特质。圣严法师提倡大家在往生后将骨灰植存到这里,慢慢和大地融为一体,既环保又简便,而且还是对后人很好的一种教育和启迪,而他本人的骨灰就在他今年圆寂之后分成五份埋在了这块区域不同的地方。 植存骨灰的“生命园区” 法鼓山作为台湾佛教最著名的几处道场之一,常年需要承接的参访人数非常多,为了给全山提供一处良好的修行环境,不被过多进入的人群所污染,法鼓山采取了很多措施,比如未经预约的车辆只能停留在山门旁边的停车场,车内人员沿着山路慢慢上来;游览车上山的车次间隔有所限制,以防人员太多给全山带来的压力;全山的很多条步道提供给游客和信众步行朝山的环境,提倡大家沿着步道慢慢走上来。他们对参访者也做了相关的规定,在他们的参学须知中说: 1、参学时间:每日早上九点至下午四点。为提供完整的参学品质,敬请预约。 2、入园礼仪:法鼓山是一处清净的世界佛教教育园区,进入本山清轻声细语,室内禁止拍照、录影。园区全面禁止抽烟、嚼槟榔、食用荤食、酒类。请勿携带宠物、外食、危险物品进入园区。随手做环保,请将垃圾带回家。溪边请勿戏水,不攀折花木、不伤害昆虫动物。尊重道场,参访者的动作、言语适切为宜。衣着不暴露,并请遵守交通人员、导览人员之引导。 而对山上建筑物的空间,也在使用方式上做了适当的规划,可以避免过多干扰的形成,如下图所示: 第一、第二大楼部分使用空间与使用方式 (来自《法鼓山之活动类型及活动模式之特性——现代佛教空间使用》,法鼓山建设工程处处长李孟崇) 了解法鼓山的建筑理念和建筑作用,特别是圣严法师对园区建设的用心和付出,我更加理解师父在百忙中,为什么特别抽时间指导和关心寺院的建设。作为一个人的修行,住房可以很简单,乃至一间茅棚、一个山洞就可以,但作为一个接引大众的道场,则需要适当博大、庄严,需要用心设计和施工,因为建筑的功能、感观、精神意蕴和质量好坏,会影响众多在住者的生活、学修和弘法事务的开展以及所有来访者的心情和心境,影响范围广,影响时间久,乃至千年亿人。
---------------------------------------------------------------------------------------------------------------- 更多XC法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佛劝人不吃众生肉。如果你说没有肉食,我们身体会营养不足,诸位看新加坡的许哲居士,她是1900年出世,一生素食。她是属于“胎里素”,闻到荤腥她就呕吐,所以一生素食。她自己说,她一天吃一餐,只吃生菜,一生没有生过病。除了头发白了之外,她的精神、她的体力,一般四、五十岁的人跟她比,不如她。你们要以为素食不健康,许哲居士可以给你做证明。她一出世就吃素,吃了一百零八年,你怎么能说素食不健康?都是一个错误的观念在作祟。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