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法鼓山参学记四·台湾掠影
2014/9/3   热度:284
台湾法鼓山参学记四·台湾掠影 风灾过后的台湾 初赴台湾见闻 9月15日,预定8:30从北京直飞台北。贤佳、贤生、贤世、贤益法师等四人4:30从龙泉寺出发,约6:00到首都机场,与同往台湾参学的另外四位法师会合,即中国佛教协会教务部昌明法师、江西佛学院副教务长惟诚法师、中国佛学院研究生通行法师、江西宝峰寺监院纯良法师。昌明法师是本次参学团团长。 很顺利地办完各项手续,约6:30就到登机口前候机处了,我们互相介绍认识。约7:00,来一位老和尚,说是到北京中关村看同学,现在准备回基隆月眉山。他很友善、健谈,我们也怀着很大兴趣跟他攀谈。他年高八十三,自己戏称三十八,精神很健朗,给我们讲述他的人生经历和出家因缘,又给我们每人一张一千台币的钞票作为结缘礼物。又说欢迎我们到台湾,有机会他会到法鼓山接我们到他的道场去看看。我想:我们还没到台湾,就受到了陌生台湾僧人的热情欢迎,预示着此次台湾参学之行将会非常友善、顺利。 登上国航CA185航班,乘务员报告说全程1724公里,飞行时间2小时50分钟。9:04正式起飞,11:52抵达台北桃园机场。机场的场景跟北京首都机场差不多。约12:30,我们拿上行李出机场,在接站口见到有人举着牌子“欢迎中国佛教协会昌明法师等莅临”。有三位居士来迎接,他们热情地帮我们拿行李,一起在机场合影。经介绍了解,他们一位是法鼓山研发组的吕幼如居士,一位是总务组的吕泰隆居士,一位是义工组的郭晓邦居士。 吕幼如居士说:“在法鼓山,有两位学僧、一位居士协助照顾你们。” 昌明法师:“我们来多参学。” 吕泰隆居士:“互相学习。我们也派人去大陆学习。” 昌明法师:“佛教一家人。” 吕幼如居士请我们在机场餐厅用午餐,然后13:10坐车前往法鼓山。在车上,吕幼如居士给我们介绍今天和后面几天的行程安排。 从车窗看路景,除了招牌是繁体字,钢筋水泥的高楼大厦看起来跟北京景像没什么差别。在路边时不时会闪现出几间古建筑风格的寺庙,还看到几处高大的佛菩萨雕像,那是佛像雕塑厂。 14:04,经过基隆外海,海中有岛,风景看起来很好,而在近岸海面却漂浮着不少树木,海滩上也有不少,吕幼如居士介绍说:“海岸的木头是前不久的莫拉克台风吹来的。有的木头吹到日本去了。还有人的尸体从东部吹到这里。很多木头是非常名贵的,政府规定:漂流的木头不能捡,捡了犯法,罚钱。政府会专门雇人捡。”又说:“本来要带你们去阿里山看看,但台风和水灾使那里交通中断了,这次参访期间去不了。”没想到这场台风这么厉害! 在北京首都机场与台湾的老法师合影 在台北桃园机场合影 在车上听吕幼如居士介绍情况 基隆外海景观 基隆外海景观 海滩上的大量漂木 海滩上的大量漂木 果晖法师迎接大陆参学法师 在法鼓山男寮前与果晖法师、果品法师合影 在路上看到有中巴车后玻璃上贴着宣传字“免费送塔位”,下面接着是联系电话,郭晓邦居士介绍说:“塔位就是骨灰位。这是慈善关怀项目。因为很多骨灰塔收费很贵,几十万、上百万一个。”又说:“这里有温泉,节假日塞车,交通事故死的人多。”我想:科技、经济再发展,在这娑婆世界总是多灾多难的,就像再聪明、富有的人也难免老、病、死,如何理智对待和度越人生的不如意和无常灾难,是每个地区每个人都要学习的课程,这也正是佛教所要教导人们的。我想,台湾遭遇这样大的天灾,是不幸的,而又有着兴盛的佛教,台湾人是有福的。
---------------------------------------------------------------------------------------------------------------- 更多XC法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修行人的形象很重要,一切时一切处,要注意我们的形象。所谓“相随心转”,你修行有多少功夫,只要看你的相貌、言谈举止就能知道。古人说“有诸内,必形于外”,表里一如,这就能感化别人,这就是利他。所以,我们要利他,首先要自爱,自爱决定利他。我们提倡“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言为世则”,我们说话不能乱说,要给社会大众做好榜样。“口一定不出恶言,心一定没有恶念”,行为端端正正,这个多快乐,这就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