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晓法师:《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八
2014/9/3   热度:541
前边有师父问到种子,我已简单说过了,现在再补充一点。 种子还有一个叫法,称为“功能”,功是“功用”,能是“能力”。还有一个叫法,就是我们常说的“习气”。最常用的“种子”它是第八识自证分中所具有的能起现行之力,从比喻立名,它与麦、稻等差不多,故叫种子。从自体立名,就叫“功能”,从其得由现识熏令得生或增长立名,叫“习气”。我们注意:种子并不是实物,在瑜伽论中说种子具七义:a、常法不能为因。b、无常法已生未灭时与它性为因。c、无常法已生未灭时与后念自性为因。d、必得余缘。e、须成变异。f、与功能相应。g、必相称相顺。但我们常用的不是这个,而是摄论及识论中说的六义:a、刹那灭。b、果俱有。c、恒随转。d、待众缘。e、性决定。f、引自果。我们用白话稍微说说: a、种子是属三自性中的依他起自性。从俗谛上来说,种子有实自体。 b、种子生灭刹那,永无停息,也就是说生灭是同时的,生即是灭。生起后不能停留,立马就灭。常说的“灭不待缘”就是这个道理。人一听见这个就会纳闷儿,比如这张桌子,从做成到现在已经好几年了,并没有做成(生)的当下就坏呀~~其实,佛教说的是究竟法。我们都知道,任何东西从开始到结束,总有一个变化过程。唯物辩证法中有“运动是绝对的,不动是相对的”。由一粒种子长成参天大树,这是由小变大,也有的是由大变小。这由小变大,或由大变小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想得到的,它必须是每一个点儿都在变。假如说到某一个点处,它停住了,那么后边儿的变化过程就没有办法继续。这不难理解,很简单明了,这也最究竟。若不生灭、恒常,就不能够做为种子,只有刹那生灭,“一切时其性如本”,即虽念念生灭,但不一不异,无多大差别。 c、种子与所生之现行,俱时存在,这与净土宗的因果同时是一样的。它不是种子灭了,现行才起,而是只要众缘具备,因果立马同时俱存,而且不只同时而且同地,即“同时同地俱生俱灭”,若是因灭了才能生果,就象你让死鸡儿下蛋一样,不行的!我记得老家流传著许多墓里生子的故事,就很可怕。怎么能不怕呢?人已经死了,埋在坟中了,可是在墓中却生下一个孩子来! d、种子后念的生灭与前念的生灭中间没空隙,其性类似,相续不断。这说明了两个问题,一个是种子在未得对治时,余势不绝,一个是说有转易间断之法不能做种子。这个就叫恒随转。无著说这恒随转时举例是莲花根,根与花,都俱时有,俱时转。比如我说一棵树,但我看见的只是地面上的干、枝、叶,但我可以肯定地说在地面下一定有树根。我看见这鸡蛋,它一定是鸡生的,这鸡也一定是由鸡蛋孵出来的。再说内种子,一直到转识成智时,它永远不停地转。 e、种子与现行相互熏习,而且同性熏习,善种生善现行,恶现行熏恶种子。这说明种子的性类是不同的,也说明种子与异性现行是不能成因的。这性决定也可以这么说,一个东西一定有它特定的原因,必须是这个东西生起这个东西,这个决定了。西瓜决定只能由西瓜种长起。善报只能有善因得,恶报绝对有恶因得。 问:那为什么有人一生行善却事事不顺? 你这个问题现在先不解释,因为我们两个说的根本不一回事儿,我说的善有善报是真因与实果,这时是“生即是灭,灭不待因”,因果同时。也就是种子与现行是同时的。而你说的根本是非因计因,那是种子与种子的关系,种子与种子之间必须是异时。若详细解释你的问题,我今天就说跑题了。 f、种子加众缘方可生果。这显示了种子必定待缘才可生果,缘不具而只有因,绝对生不起果报。也可以这么说,一个东西要生起现行,不可能什么时间都能生起,一定得有固定的时间。看梅花必得冷天,三伏天绝不可以。这是必然的,必然是这样子,它决定不能一切时都可以,它要众缘具备。生起是必然要生起的,必然生起这个而不是那个,但又不是随时想要随时就有。猫生下的必然是小猫,但绝不是随时就可以生只小猫出来,一定得经过三个月怀胎孕育。 g、种子生现行不能紊乱,眼识种子只能使眼识现行。 种子有本有与新熏两类。 种子分有漏种子和无漏种子,有时候把有漏种子分为名言种子和业种子两类,有时候分为名言、我执、业三种。无漏种子分为生空、法空、俱空三种无漏种子。 C。阿赖耶内变根身作为正报体,并执受根身。这一个呢,胎、卵、湿、化都不太一样,今天不详细说。 D。阿赖耶外变器界作为依报体,却不执受器界。这是说外边儿的山河大地是阿赖耶变现出来的。还不解释为什么。 既然说到了我们的根身以及山河大地都是阿赖耶的变现,我们就把它分分类:比如泰山,这是谁的?哪个人的也不是。你去登也可以,我去登也可以,美国人也可以登,这个叫做共中共变。我买了一座房子,别人就不好进了,你不经过主人同意,就不能进的。这房子叫做共中不共变。而我这个身体,你能看见,他也能看见,但只我一个人能用,这叫不共中共变。再深一点儿的胜义根,谁也看不见,也只有我一个人能用,这叫不共中不共变。 E。去后来先做为真异熟报体。这是说人的死生。来即生,去即死。人的死生也是因阿赖耶的关系。在没生时它就来了,人死了,它最后离去。我们常说“顶圣、眼生天,人心、饿鬼腹,旁生膝盖离,地狱脚板出”这样就可以判定你死后到哪一道受生去了。 另外,阿赖耶的自相、因相、果相三相,以及我爱执藏现行位、善恶业果位、相续执持位三位,转阿赖耶成大圆镜等就不再说了。 前边我们所说的,都是按照《八识规矩颂》中的来说,现在补充一点儿东西。 阿赖耶识与杂染品法(即前七识)相互依靠、互相为因,它与世界一切东西互为因缘,它不是常一不变,若是常一不变,独立存在,它就不能发挥作用。比如“上帝”,它就可有可无,因为它万能。我记得在家时,有一次在街上看见有人卖“麦饭石”。“麦饭石”是一味药,辽宁阜新不少,卖的那个人说这药可以治头疼、腰疼、腿疼,可治伤风、感冒,可以治肿瘤、癌症,可治肝炎、胃炎,几乎什么病都可以治,天下根本没有麦饭石不可治的病,他的理论是说这麦饭石里边所含的微量元素很多。反正我看了半个小时他一点儿也没卖掉,人家说他这药成灵丹了,就不敢买。一万能就麻烦了。因为世界是无常无我的,它的原因也一定是无常、无我的。但人们为什么要假立一个上帝呢?因为人们有许许多多的困惑,只要一有上帝,这些困惑就有地方推了。“把上帝的归于上帝,把恺撒的归于恺撒”,人们就把这烫手的山芋扔给了上帝,上帝是个大垃圾筒,很有肚量,你把什么扔给他他都接受。 另外,我再提个疑问。阿赖耶识既是无常无我,《八识规矩颂》中说“去后来先做主公”,怎么个去法,又怎么个来法?这“去后来先”岂不成了“搬家”!那这阿赖耶岂不成了“灵魂”!什么是“灵魂”呢?“灵魂”是外道法。阿赖耶还要“做主公”!这岂不是把阿赖耶当做本体了!有一位法舫法师,在其著作《唯识史观及其哲学》中,讲阿赖耶那一章,章题就是《阿赖耶──本体论》。阿赖耶只是有为法呀~~阿赖耶只是体上之用呀~~我现在是一个人,此时阿赖耶执持刚晓这个根身,刚晓死时阿赖耶最后绝望地离开。若恶业重我成猪了,在猪还未生下正在娘胎中时,阿赖耶已去投胎,这阿赖耶怎么能这样呢?我们再看一下玄奘大师的著作《成唯识论》,两者的说法想尽办法也给它们合不起来。希望有高人来一释此疑。我估计《八识规矩颂》是后人冒用玄奘法师的名义写的。 有为法就说完了,提醒大家一下,关于八识、万法唯识的“识”是“能了别识”,既然是能了别,就不同于所了别,能了别是能动,所了别是被动的,可我们现在却来述说八识心王,这就已经把原本的“能了别”变成了“所了别”,这一变化,就失去了心王原来的形象,已经不是能了别的心王。 最后还有六个无为法。所谓无为法,是无所造作,是证圣以后的事儿,现在实在说不清,就不说了。我们只记住名词就算了:虚空无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不动无为、想受灭无为、真如无为。最重要的是真如无为。 言无我者,略有两种,一补特伽罗无我,二法无我。 论文的第一句就说,“如世尊说,一切法无我”,前边说完了一切法,就该说无我了。“无我”有两种,一是补特伽罗无我。补特伽罗就是“有情”、“数取趣”。什么是“有情”呢?“情”是情欲、感情,也就是有情欲烦恼,我们都算。“数取趣”呢?数是数目,一次次,取是“拿来”,趣是“六趣”、“六道”,一次次地拿六道来玩儿,也就是在六道中轮回往返。补特伽罗无我就是有情不具备常住不变、独立自存的性质。 法无我就是前边儿说的一切法,一切法已总括成了一百种,这些法同样也不具备常住不变、独立实在的性质。 曾有人问过我,说《大乘百法明门论》的归结处是诸法无我,其实是三法印呀,为什么不是归结为其他两个法印呢?诸行无常是说有为法,涅槃寂静是无为法,只有诸法无我通于有为无为,所以导归处是诸法无我。 有人说唯识名相繁琐,它为什么要立这些名相呢。这就象语言,中国有不少方言,什么闽南话、广东话,外地人一点儿也听不明白,国家为了促进文化的进步,就规定了普通话,这绝不是给多加了一种语言,都用普通话方便多了。湖南有一个地方,他们说话都用土语,他们不看电视,因为听不懂普通话,这样的地方能不落后吗?佛教破执著,唯识也不例外。同样一个东西,这儿叫这,那儿叫那,谁有多少精力把一个东西反来复去地破?无著、世亲他们是这么做的,他们先把万法来个统一,这样就只剩下一百个名相,破起来不就有限了吗?不就减少了同一个问题多次破的弊端吗?把唯识看多了就明白,它立这么多名相不是终极目标,最后都要破,破除它们才能成道。 到现在为止,我们说完了《百法明门论》。感谢叶先生提供方便以及各位的捧场。 附录:心所性业表 1、遍行 作意:警觉应起心种为性,引心令趣自境为业。 触:令心、心所触境为性,受、想、思等所依为业。 受:领纳顺、违、俱非境相为性,起欲为业。 想:于境取像为性,施设种种名言为业。 思:令心造作为性,于善品等,役心为业。 2、别境 欲:于所乐境,希望为性,勤依为业。 胜解:于决定境,印持为性,不可引转为业。 念:于曾习境,令心明记不忘为性,定依为业。 定:于所观境,令心专注不散为性,智依为业。 慧:于所观境,拣择为性,断疑为业。 3、善 信: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性,对治不信,乐善为业。 精进:于善恶品,修、断事中,勇悍为性,对治懈怠,满善为业。 惭:依自法力,崇重贤善为性,对治无惭,止息恶行为业。 愧:依世间力,轻拒暴恶为性,对治无愧,止息恶行为业。 无贪:于有、有具,无著为性,对治贪者,作善为业。 无嗔:于苦、苦具,无恚为性,对治嗔恚,作善为业。 无痴:于诸事理,明解为性,对治愚痴,作善为业。 轻安:远离粗重,调畅身心,堪任为性,对治昏沉,转依为业。 不放逸:精进三根,于所断修,防修为性,对治放逸,成满一切世出世善事为业。 行舍:精进三根,令心平等、正直、无功用住为性,对治掉举,静住为业。 不害:于诸有情,不为损恼,无嗔为性,能对治害,悲湣为业。 4、烦恼 贪:于有、有具,染著为性,能障无贪,生苦为业。 嗔: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嗔,不安隐性,恶行所依为业。 痴:于诸理事,迷暗为性,能障无痴,一切杂染所依为业。 慢:恃己于他,高举为性,能障不慢,生苦为业。 疑:于诸谛理,犹豫为性,能障不疑善品为业。 不正见:于诸谛理,颠倒推度,染慧为性,能障善见,招苦为业。 5、随烦恼 忿:依对现前不饶益境,愤发为性,能障不忿,执杖为业。 恨:由忿为先,怀恶不舍,结冤为性,能障不恨,热恼为业。 恼:忿恨为先,追触暴热,狠戾为性,能障不恼,蛆螫为业。 覆:于自作罪,恐失利誉,隐藏为性,能障不覆,悔恼为业。 诳:为获利誉,矫现有德,诡诈为性,能障不诳,邪命为业。 谄:为罔他故,矫设异仪,谄曲为性,能障不谄,教诲为业。 骄:于自盛事,深生染著,醉傲为性,能障不骄,染依为业。 害:于诸有情,心无悲湣,损恼为性,能障不害,逼恼为业。 嫉:殉自名利,不耐他荣,妒忌为性,能障不嫉,忧戚为业。 悭:耽著法财,不能惠舍,秘吝为性,能障不悭,鄙畜为业。 无惭:不顾自法,轻拒贤善为性,能障碍惭,生长恶行为业。 无愧:不顾世间,崇重暴恶为性,能障碍愧,生长恶行为业。 不信:于实、德、能,不忍乐欲,心秽为性,能障净心,堕依为业。 懈怠:于善恶品,修断事中,懒惰为性,能障精进,增染为业。 放逸:于染净品不能防修,纵荡为性,障不放逸,增恶损善所依为业。 昏沉:令心于境,无堪任为性,能障轻安,毗钵舍那为业。 掉举:令心于境,不寂静为性,能障行舍,奢摩他为业。 失念:于诸所缘,不能明记为性,能障正念,散乱所依为业。 不正知:于所观境,谬解为性,能障正知,毁犯为业。 散乱:令心流荡为性,能障正定,恶慧所依为业。 5、不定 眠:令身不自在,昧略为性,障观为业。 悔:恶所作业,追悔为性,障止为业。 寻:令心忽遽,于意言境,粗转为性,以安、不安住身心分位所依为业。 伺:令心忽遽,于意言境,细转为性,以安、不安住身心分位所依为业。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学佛第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要把心量拓开,要能够忍辱,要能够包容,要能够饶恕别人,不跟人计较。要知道,我们的心,我们的本心,我们的真心,经上讲得很好,“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我们原来的心量很:整个虚空法界在我们心里面包容着,现在我们的心量变得很小,一个人都容纳不下,你说可不可怜!我们问题出在迷惑,我们迷失了真心,迷失了本性,把自己的心量变得很小,甚至于连自己都容纳不下! 拓大心量是修学功德。我们起心动念替一切众生着想,不要想自己,想自己你的心地是污染的,想别人心地是清净的。最好能把自己忘掉,念念为一切众生,念念为佛法久住世间,这个念头就是无量功德。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