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的文字观


2014/9/3    热度:213   

禅宗的文字观
  “不立文字”是禅宗对文字的基本态度。历代禅宗祖师都强调在生活中实践修行,不重视经教文字。即便在接引学人,教育弟子的方法上也大都以生活中的事例加以开导,反对以语言文字及一切形式化的方式来理解禅法。如《祖堂集》卷二记载达摩祖师对慧可说:“我法以心传心,不立文字”《楞伽师资记》卷一亦说“圣道幽通,言诠之所不逮,法身空寂,见闻之所不及,语言文字,徒劳施设也。”此一观点,诸多禅藉皆已明示。
  禅宗对文字的观点,有其根本的教理依据,兹述如下:

一、心灵体验的非言说性

  禅宗经常用“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或“哑巴吃蜜”这样的话来形容一个人内在的心灵体验,无法用文字语言来表达。文字语言作为一种表达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文字是思维的产物,是形式化、规范化的东西;而人类的心灵体验却是个体的、无限定的、非规范化的形态,因此文字语言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人内在的心灵体验。其次,文字语言所描述的只有是生活中为大众所共同经历的、有共性经验的事物上才能产生相互理解的效果。否则,由于人们个体教育程度、立场角度等众多因素的不同,往往在沟通上产生诸多困难和误解。佛经中有一个“盲人摸象”的故事,就可以很生动地说明这个道理。故事说有几个盲人欲了解大象的真实形状,分别从各个角度摸大象。有的摸到大象的腿,就说大象的形状是“柱子”;有的摸到大象的尾巴,就说大象的形状象“绳子”;有的摸到大象的耳朵,就说大象的形状象一叶芭蕉;有的摸到大象的躯体,就说大象似“一堵墙”……,这种种结论,显然都是错误的。
  文字语言在表达人类内心形象化的体验方面尚有诸多困难,何况是远离妄想、无比清净的佛性呢?《楞伽经》卷二就明确指出“第一义者,圣智自觉所得,非言说妄想境界。是故言说妄想,不显示第一义。言说者,生灭动摇,展转因缘起。若展转因缘者,彼不显示第一义。”禅修的用功方法在于彻照妄想,远离分别,专精入微,究本还源。如果依于文字语言,生产思索、推理、猜测等念头,则无非妄上加妄、头上安头;这种方法,只会离真如本性越来越远,又如何能彻见本来面目呢?禅门里有一个公案,说有一个自小失明的盲人,到处向人请教“白色”是什么样的颜色。开始有人告诉他“白色就象鹅色一样。”盲人一听,就用手触摸鹅毛,得出结论“原来白色是毛茸茸的。”于是他逢人便说“我知道白色了,白色是毛茸茸的。”后来有人告诉他,“错了,白色怎么会是毛茸茸的呢?白色应该象雪花一样的。”盲人一听,在下雪时感受雪花,又得出结论“白色原来是冷冰冰的。”如此辗转,终究不能如实体会“白色”。惟有此盲人治愈眼疾,开眼亲见白色本色,于现量中如实体知,方为彻底了悟,此时境界感受,又非文字语言所能描述了。《维摩诘经·入不二法门品》也阐述了同样的道理:维摩诘居士与众菩萨讨论“云何菩萨入不二法门”,三十二位菩萨各抒己见。最后,文殊师利菩萨问维摩诘:“我等各自说已,仁者当说,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时,维摩诘默然无言,文殊师利叹曰:“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在这里维摩诘居士以一种极端的形式告诉人们,第一义谛超出了语言文字阐述的义理,因为只是方便权宜的假说,决非真理本身。

二、文字本体的虚无性

  从大乘佛教般若空观的思想来看,世界一切万法都是因缘假有,虚幻不实的,人类的文字语言同样不可凭依。如《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句义品》所说“譬如鸟飞虚空无有迹,菩萨句义无所有亦如是。”
  般若空观的思想是构筑禅宗哲学体系的重要基石。禅宗自湖北黄梅破额山四祖道信始,传法印心所依经典由《楞伽经》改为《金刚经》,般若空观思想盛极一时。般若空观思想认为诸法性空。文字本身亦属虚幻,依着虚幻不实的文字,去寻求无上的大道,自然是妄上加妄。因此,六祖慧能大师才说“佛性之理,非关文字”,“法无文字,以心传心,以法传法”。
  综上所述,我们对禅宗“不立文字”的观点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同时我们也会产生许多疑问。譬如,若完全荡除文字语言的作用,那么世尊又何以说法四十九年呢?若无文字语言,佛陀教法何以传承?而一向标榜“不立文字”的禅宗自己又何以留下那么多公案和禅门典籍呢?
  其实禅宗“不立文字”的思想,并非完全否定文字的作用,而是反对依于文字产生的形式化、概念化的思想。“不立文字”中针对当时义学兴盛,人们只注重讲经说法,研析经典义理,而不重视实践修行的流弊而提出的。同时也是以“真如佛性”超出文字语言等一切形式化思维的特殊性而提出的,所谓“‘第一峰头’,从来不许商量”。但对于禅修的方法及过程则文字语言可为“指月”。况且,文字作为一种工具,其性本空,只是由于人们心灵体验不同,方法不同而产生种种利弊,就象一把刀,善用者披荆开路,不善用者杀生堕落。大珠慧海禅师也说:“经是文字笔墨,文字笔墨性空,何处有灵验?灵验者,在持经人用心,所以神通感物。试将一卷经安著案上,无人受持,自能有灵验否?”由此可见,由文字产生的种种弊端,其过在人,而非文字。
  禅宗在提出“不立文字”的同时,为避免后人错误理解,同样也提出了“不离文字”的思想。如六祖慧能大师就指出“一切经书,及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故,然能建立。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元不有。故知万法本因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缘在人中有愚有智。”一切文字,因人而有,若执著“不立文字”,反为着“空”。《维摩诘经·观众生品》中天女问舍利弗“如何耆旧大智而默?”(舍利弗)答曰:“解脱者无所言说,故吾于是不知所云。”天女曰:“言说文字皆解脱相,所以者何?解脱者不内不外,不在两间,文字亦不内不外,不在两间,是故舍利弗,无离文字说解脱也。所以者何?一切诸法是解脱相。”一切诸法既具空性,又具解脱相。语言文字既因其虚妄不实而毫无意义,又因其具有解脱作用而不可放弃。由此可见,禅宗所谓的“不立文字”,是为了扫除经教文字造成的理障、事障,即排斥概念化、说教式的经典文字,而并非完全否定文字本身。
  禅宗的文字观给我们很多启发:首先,学佛法应在自心上下工夫,以培养清净心为本,开发根本智,而不是迷著经教文字,在妄想的窟穴中打转。其次,要明了修学的方法和理路,善用一切经典文字,深入经藏,智慧如海,避免盲修瞎练。最后,要处理好“学以治心”与“学以致用”的关系,学先自正,后以正人,发扬菩萨精神,觉悟人生,奉献人生。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仔细观察,人是一天比一天老,实在讲,不是一天一天,而是刹那刹那在那里老。所以佛菩萨在一切法里面,积功累德,成就无上菩提,普度一切迷惑颠倒的众生。我们凡夫不知道这个道理,不了解这个事实真相,“起心动念,无不是罪”,佛在《地藏经》上讲的。为什么会造罪?念念都是自私自利,损人利己,干这种事情。这种事干多了,果报在三途。念念都是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纵然一天念十万声佛号,也不能往生,至多只能在佛门里面修一点痴福。为什么说修痴福?贪嗔痴慢没断,所修的福就叫痴福。福报他会在六道享,六道里头决定不是人天两道,多半都是在畜生道、饿鬼道去享福!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