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姜查尊者:心的平衡与中立


2014/9/3    热度:251   

阿姜查尊者:心的平衡与中立

 

  随顺因缘,放下苦乐,这些都是见道者,是平静之人,他们了解什么是看似平静,实际却不平静的方式。结局为沮丧或得意的世间道,是错误的道路。

  智者虽有经验,但是不会期望从中得到什么意义,因此能够放下这些反应。

  安心之人不会被这些事情所左右,他会随顺因缘,自然放下乐与苦的经验。当它们(乐与苦)被如实觉知时,就无法再兴风作浪了。

  对于觉者而言,它们(乐与苦)已经没有意义,只有纯然的觉知,就像对待冷热等自然现象一样。他们仍然有感受,并非麻木不仁。

  因此经上说,阿罗汉已经远离内心的烦恼,事实上,他或她并不是到一个很远的地方。她没有逃离烦恼,烦恼也没有逃离她,就像水中的荷叶一样。荷叶生长于水中,它虽然与水接触,但是并不会被水渗透或淹没。

  烦恼就是水,行者的心是荷叶,它们互相接触

  荷花不需要回避水,但是仍然彼此分开。

  行者的心就像这样,它并不逃避,善法来时,它觉知;恶法来时,它也觉知。无论苦乐或好恶,心都清楚觉知,它觉知每一件发生的事。但是它只是觉知而已,不会被渗透;换言之,心不会贪求与执着于事物。

  用法的语言来说,那就是平等心,保持心的平衡与中立。用平常的话说,我们称它为认知,即注意正在发生的事。不须选边站,就像我们遇见某人,他告诉我们一些事情,我们只是记下他所说的话,没有必要相信什么,我们就只是记下来而已。

  阿姜查以智慧调伏我们的心

  得到时感到高兴,失去时则感到沮丧,这就是佛陀所说应该避开的两端。告诉你的心,让它避开。

  因此修法者,听到教导后,应该仔细观察这些爱憎的情绪,当它们生起时,要努力降伏内心。仔细观察并避免落入极端的反应中,这有助于心的提升。不要让自己陷入深渊!贪爱是一种深渊,憎恶也是一种深渊。

  佛陀了解这些事,他透过修行,看见它们是无常、是苦与无我的。贪爱生起时,将它放在一边,憎恶生起时,也将它放在一边。如果你无法将它们放下,就应该训练心如此做。这些事本身无法让心平静。

  这就是法,这就是佛陀的教法。你必须向这里观察,必须向这里寻找平静,因为这就是涅槃之道。

  「你若追逐那些事?你将因此而落入恶道。」这样告诉你的心。不要陷入执着,或为这些事巧立名目。

  你若下过田,你就知道怎么鞭策牛,让它听从你的话,到达你想去的地方。因此,为什么不鞭策自己,抓稳心的方向呢?

  我们谈的是到达一个没有业因的地方,在那里业因已经耗尽。如果有贪爱或憎恶,意味着有因存在,有因就会有果。有生,就会有灭,这就是自然。

  当贪爱与执着存在时,就会有憎恶与反感。如果有天堂可达,未来就有地狱可入,反之亦然。生与有的领域就是这样,因此佛陀希望我们仔细观察,这不只适应于少数人而已,它们放诸四海皆准。因此你应该去哪里修定?你修定的物件是什么?当你看见时,就应该迅速放下。

  就在当下精进。以善巧方便调伏你的心,使它柔软,就像铁匠把铁熔化后,再把它塑造成各种有用的器具一样。就像这样,我们以戒律、禅定与智慧调伏我们的心,使它柔软与降伏,获得平静。

----------------------------------------------------------------------------------------------------------------

更多阿姜查尊者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 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法指什么?《无量寿经》、《阿弥陀经》,我这一念与《阿弥陀经》相应,与《无量寿经》相应,与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相应,这就是一念佛,这个佛就是阿弥陀佛,与阿弥陀佛相应,我这一天相应就一天佛,念念相应就念念佛,日日相应就日日佛。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