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姜李尊者:佛教之道


2014/9/3    热度:158   

  阿姜李尊者:佛教之道

  以下讨论的是佛教之道,这条道由一位受到众多人的崇敬、被赞为尊贵者的人所发现并为我们指明。学习他的教导时,我们可以自己判断,自由地相信或者不信; 发现它们的这个人从来没有立下任何规矩强迫我们。

  当一群人懂得了某种教说能够引导他们为善,于是对那种教说敬仰、奉行时,它就被称作他们的宗教。至于佛陀的宗教或者说教义,可以总结为三点。

  1. 我们应当在意、语、行上,戒离做一切恶的、毁坏性的事,对己或对人造苦的事。即便我们发现自己已经在做这种事,也应当努力停止。

  2. 我们应当在内心发展一切我们知道是善良、具德的素质,维护我们已有的戒德—— 这称为守护具足 [ārakkha-sampadā]——并且把不断地发展尚未达到的戒德作为目标。

  3. 无论我们从事什么活动,应当带着纯净的心去做。我们应当使自己的心纯净、清洁。如果我们做不到一直保持纯净,假如能够间或使它纯净,也仍然是好的。

  以上这三点都是佛陀教导的目的。

  佛陀的教导是与世间的真正本质相一致的。他说:『 Khaya-vaya-dhamma sankhara, appamādena sampadetha』,意思是: 『一切造作,依其本质,一旦升起,必然衰败。不可失慎自满。要保持全副的念住、全然的警觉,你们将证得宁静与安稳。』

  这个意思是: 显现于世间、从业 [kamma]升起的一切事物,都称为造作 [sa?khārā,诸行]——构成的事物、塑造的事物、和合的事物。造作,依其本质,分为两类——世间层次上的造作,和法的层次上的造作。

  1.『世间层次上的造作』是指八种世间之道: 地位、财富、赞誉、享乐,也就是我们大家都希求的东西,然而——既然它们是造作的,不稳定、不持恒——就有可能有另一种果报的干预: 既有了地位,我们就可能失去它。既有了财富,我们就可能失去它。既有了赞誉,我们就可能被批评。既尝过了来自物质财富的快乐,我们也许就变得贫? 18;倒、痛苦不堪。因此,佛陀教导我们不可失慎,而为这些事情所迷惑。如果我们不能够牢记这一点,必然就会受苦。

  2.『法的层次上的造作』是指位于我们内在的诸种元素 [dhātu,界]、蕴 [khandha,聚集体]、处

  [āyatana,感知媒介],它们是无明和心凑合的造作的结果,在外在层次上,便升起了法的造作。

  A. 元素 [dhātu]: 在法的层次上被塑造成诸行 [sa?khārā] 的元素有六种:

  (1)体内坚硬、密集的部分,比如骨胳、肌肉、皮肤,称为地元素。

  (2)渗透于全身各处的液体部分,比如血液,称为水元素。

  (3)在体内穿流的诸力,比如出入息,称为风元素。

  (4)给身体的所有部位赋予暖意的那个层次,称为火元素。

  (5)体内的空隙部位,其它元素可以移动、进出,让空气进出的通道,让我们移动——比如耳道、鼻腔、口腔——称为空间元素。

  (6)身体的这些层次,假如没有意识监督它们,就好比电池没了电,再也不能释放电功来发光、发动。只要有意识在掌管,它就能够致使身体的各种素质与部件有利于众生。善与恶、福德与失德,只有在意识发出指令时才能够升起。因此,善恶最终来自觉知本身。这就称为识元素。

  这六元素,都属于同一类法的层次上的造作。

  B. 蕴[khandha]: 我们所体验到的事件所分成的种类,称为五蕴:

  (1)色[form]: 我们身内、身外之一切可见的感官素材,都称为色蕴。

  (2)受[feeling]: 当意识与感官素材相互接触时所升起的乐、痛、不乐、不痛的觉受,称为受蕴。

  (3)想[perception]: 对自己与外在的人与事物所作的标记与指认之动作,称为想蕴。

  (4)行[formations]: 心中升起的念头与心理构思——好、坏、对、错,一切思维不脱此等共性——称为行蕴。

  (5)识[consciousness]: 从常规设定出发的识别意识——例如,当眼看见一个视觉对象、耳听见一种声音、气息来到鼻、味道来到舌、触感来到身、或者一个想法在知性中升起时——透过那些官感之一,清楚地觉知,『那是好的、那是坏的,那是微妙的、那是精细的』: 这种形式的知识,称为识蕴。

  所有这五蕴,归结为身与心。它们是自无明升起的法的层次上的造作。

  C. 处[āyatana]: 这个词的字面意思是一切善与恶的『基地』或『媒介』。感知媒介一共有六种: 视、听、嗅、味、触、思。

  所有这些都是法的层次上的造作。它们之升起是无明——未穿透真实的知见——的果报。

  因此,我们有世间层次的造作,也有法的层次上的造作。佛陀教导说,所有这些造作都是不可靠、瞬间即逝、不稳定的。它们出现、暂住、然后消失。接着,它们再出现,绕着圈转。这就是无常和苦。不管它们是好是坏,一切造作都是如此作为。我们不能迫使它们服从我们的意志。因此佛陀教导说,它们不是我。我们一旦培养了明辨的精准功力,就能够逐渐放松我们对这些造作的执取。一旦我们稳住心,达到正定的地步,明晰的认知技能[明]将会在我们内心升起。我们将明见世间和法的层次上的造作的真相,因此将会把它们从心里褪去。那个时候,我们的心就会从一切造作中得到解脱,达到如佛陀所教导的那种最尊贵的喜乐,独立于任何身心对象。

  这两个主题的讨论尽管简要,却可以包容佛陀教导的各个层次。

  总结起来说: 不放逸。警惕。不自满。不把自己的信任放在任何这些造作上。努力在你的内心发展那些应当获得、修得的德性。那就是不失慎[不放逸]的意思。

---------------------------------------------------------------------------------------------------------

更多阿姜李尊者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 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欲动。则心动;心动,自然烦恼丛生。得与失、荣与辱、起与落,这些东西,你在乎的越多,心里就会越痛苦;你舍弃的越多,内心就会越清静;分担别人的痛苦,可以消解自己的痛苦;拿出自己的温暖,可以得到别人温暖的馈赠。这就是爱的神奇力量。放不下、心底无爱、闲得无聊,都会是烦恼的根源。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