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群法师:十善业道经的启示 四、心物现象的透视
2014/9/3   热度:213
济群法师:十善业道经的启示 四、心物现象的透视 【而心无色不可见取,但是虚妄诸法集起,毕竟无主无我我所。虽各随业所现不同,而实于中无有作者,故一切法皆不思议,自性如幻。】 众生行为的差别,构成了这个世界,包括精神和物质的两个方面。那么,对于心和物质的现象,应该如何看待呢?人类许多痛苦,都是因为对世界不能正确地认识而造成的。由于我们对心物构成的现象世界,不能正确认识,从而产生很多错误的行为、执著、烦恼,所以造成了人生的痛苦。要想摆脱人生的痛苦,首先对世界要正确地透视,树立人生的正见。 ‘而心无色不可见取’。前面说过世界是由心造成的,是由心念决定的。那么,心又是个什么东西呢?经中说:‘心无色。’物质现象在佛教中叫色,为什么叫色呢?因为人们对物质现象的认识,主要通过两种渠道:一是通过颜色来认识,一是通过形象来认识。颜色在佛教里叫显色,形象在佛教里叫形色。也就是说,如果离开了颜色和形像,就无法认识物质现象。就像有人问桌子是什么样子?我们首先会告诉他桌子的形状,它是方形的还是圆形的。其次告诉他桌子的颜色,是红的还是绿的。通过眼根认识的桌子,主要有这两个方面的特征。 物质称为色。可是心呢?它是无色的,既没有颜色,也没有体积。你们说心是什么颜色?是红色?还是绿色?有的人骂人:那个人的心真黑!其实,这话并非指人的心有黑有红,而是一种形容。心没有颜色,也没有体积,它不是一个固体,所以‘不可见取’,心是看不到,也抓不著的。 ‘但是虚妄诸法集起’。这是佛法对心的一种特有的认识。古代的宗教、哲学说到心,往往跟灵魂联系在一起,认为心的主体是灵魂。灵魂是一个固体,印度的宗教叫作‘我’,就是‘神我’;西方的宗教、哲学里称为灵魂。世界上的万物都可以变化,但是灵魂、神我却是不会变化的。而佛法认为,心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东西。佛陀在这次法会上告诉我们,‘但是虚妄,诸法集起’,心是虚妄的。虚妄,指宇宙人生的一切现象,从佛法的智慧来透视,都属于虚妄,因为是妄想构成的。所以,世界是妄想的产物。 佛法所说的妄想,跟平常人们所理解的妄想不太一样。平常人们所说的妄想,一般是指不切合实际的,不可行的想法。佛法认为,凡是不能够认识真实的、通达真实的想法,跟真理不相符合的想法,都称为妄想。这个世界是妄想的世界,因为众生的妄想千差万别,所以才造出千差万别的世界。 人类在接触虚妄世界时,产生虚妄的认识。有情的六根,面对六尘,六根就像摄像机一样,把六尘境界摄入到思维中。一个人在生命的延续过程中,积累了许多的经验,这些经验构成了心态,构成了思维。思维是什么样的东西呢?思维,其实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东西。思维往往取决于经验,是经验的积累,一个人有什么样的经验,就会有什么样的思维。 在《楞严经》里,把心叫做‘前尘影相’,我觉得是很有道理的。什么叫前尘影相呢?就是六根认识六尘之后,六尘落下的影子,就构成了我们的经验,再由经验构成了思维。人的经验也会散失。人的经验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有情生命的延续就像流水一样,一条河的水在流的过程中,会把很多小河的水容纳进来,从而使河水量越来越多。但是,河水在流淌的过程中,又会从其他的地方消失,或因太阳的爆晒而蒸发。同样,生命之河在延续的过程中,随著自身的观念,会扬弃很多东西。假若观念正确的话,会扬弃很多不好的东西,而接收很多好的东西,这样就会使自己的生命得到转依,人格得到提升。假若观念错误,就会扬弃很多好的东西,接收很多不好的东西,这样就会使人格越来越堕落,最后甚至成为蚂蚁、蚊子、苍蝇。所以,生命的可塑性很强,它完全靠我们去塑造,不是固定不变。 一个人学习了佛法之后,会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扬弃错误的想法,改变自己的行为,这样,生命自然得到净化。相反,如果不学佛法,在错误的观念指导下,干种种坏事,生命就会越来越堕落。所以说,生命是‘诸法集起’,是缘起的,是因缘所生的,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东西,它是无始无终的相似相续,所以‘毕竟无主,无我我所’,没有一个主宰。你说生命是什么样子啊?没有一定的。一个人在没有学佛之前,他也可能是一个坏人,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魔王。可是,有一天他的念头一转过来,就‘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啦,从此成为一个大好人,变成一个大善人。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在快乐的时候和痛苦的时候,好像不是一个人。当一个人由坏人转变成好人的时候,往往也是判若两人,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他自己也觉得原来的‘我’,不知跑到哪里去了?一个人在心情好的时候和心情坏的时候也是不一样的。当心情好的时候,他会想我那时怎么会心情那么的不好啊?那个时候的‘你’又跑到哪里去了呢?所以,生命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东西,但也不是捉摸不定的,它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因为生命是有缘起的,就看我们怎么样去塑造它,怎样去培养它了。如果一个人能够很好地生活,那他就会给他的心境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他就会活在一个很平静的心态中。反之,如果一天到晚攀缘、妄想、执著,想通过念几句阿弥陀佛使心态得到平静,那是不可能的,那是在做梦! 所以,想拥有一种良好的心境,就得修行,知道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面对六尘境界。用什么样的心态去观照人生,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心不是固定的东西,但它也不是不可以把握的。心是可以把握的,就看你创造一种什么样的因缘。所以说‘毕竟无主’,心是没有主宰的。‘无我我所’,这个‘我’是哲学术语,不是一般所说的我,它的意思是‘常’、‘一’、‘主宰’不变的意思。常,是永恒的;一,是孤立的;主宰,是自由的支配一切。这三方面的涵义就是‘我’。其实,心态并不是这样,心态不是孤立的,心态不能离开条件,不能离开经验。离开了经验,思维将是一片空白。 心态的无常变化,说明这不是常一不变的,所以说无主、无我、无我所。无我,是佛法的特色。佛法与外道最大的区别是无我。外道认为‘有我’,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方面叫‘大我’,天神、上帝是大我,它主宰著整个宇宙。一方面叫‘小我’,是人的灵魂,它主宰著人生。大我又叫‘神我’。佛法用缘起的智慧去观照宇宙人生,发现了既没有什么神在主宰著宇宙,也没有什么灵魂在主宰著有情的生命,所以佛教讲‘毕竟无主、无我、无我所’。 ‘虽各随业所现不同,而实于中无有作者,故一切法皆不思议,自性如幻。’现在再来看看物质世界,对物质世界应该如何去看待呢?佛陀告诉我们,宇宙人生的一切现象,‘虽各随业,所现不同’。每一个众生由于业力不同,思想境界不同,所认识的世界以及生命存在的状态,也都不一样。但‘实于中无有作者’,就是没有一个创始者,没有一个能够主宰生命的、一个固定不变的主体。 ‘故一切法皆不思议,自性如幻。’所以说一切法,都是不思议的。就是说,一切法都不是我们所想像的那样。通常人们想像一切都是实在的,都有一个实在体,这种实在感在人类的生命中,是一种非常普遍的执著,像原始人起初不知道做梦是假的,认为做梦也是真的。又像智力没有开发的小孩,看到镜子里的影像,会把它当成是真的。现在的人虽然知道镜子里的影像和梦中的景象不是真实的,但是会把眼前所见的一切如桌子、房子以及地位、财产等等看成是实实在在的。总的来说,人类把世界看得很实在,因为看成是实在的,就会去执著,对世间的一切名利、地位、得失等都很在乎。因为把世间看得很实在,就想到永恒。古代很多帝王就追求长生不老。现在生活得比较好的人,也会拼命地追求健康长寿,并且希望事业永恒,希望人际关系永恒。对这种永恒的认识,跟客观事实真相恰恰相违背。所以在佛教讲的三苦中,有一种行苦,是无常带来的痛苦。无常本来不是苦,无常是宇宙人生的规律,它本来不足以构成痛苦。对一个圣者来说,行苦是不成苦的。但是,凡夫众生对世界不能够正确认识,因为把一切都看成是永恒的,所以,当无常到来的时候,痛苦跟著也就来了,这是一种事与愿违带来的痛苦。 《心经》说‘五蕴皆空’,就是要破除人们实有的执著。学佛者要意识到人类认识的缺陷,不要随著自己的感官、感觉去认识世界。所以一切法不可思议,不可以用我们的妄执,不能过分地相信我们自己的妄想,要认识到‘自性如幻’。自性,是一种实在体,是永恒,永恒的实在体是不存在的。
---------------------------------------------------------------------------------------------------------------- 更多济群法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念佛这个法门,着重的是修定。特别是在我们现前这个阶段,这是讲真实、稳当、踏实的功夫,我们不好高骛远,只求内心的平静。心静到极处,智慧就开了。念佛的功夫是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功夫成片”,功夫打成一片了。你念头一起,立刻换成阿弥陀佛,这就是佛号有力量,把你的妄念伏住,不叫它起来,成了一片,到这种境界就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有分。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