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宗堃:《须深经》的传本及南传上座部对《须深经》慧解脱阿罗汉的理解 六、结论
2014/9/3   热度:440
温宗堃:《须深经》的传本及南传上座部对《须深经》慧解脱阿罗汉的理解 六、结论 如上,笔者已大略显示两位教授对「无禅那慧解脱」在佛教思想史上所作的定位,并尝试指出他们未利用或错用汉译《须深经》所造成的遗憾。同时,笔者也比较现存《须深经》三个传本的同、异,以及这些同、异处所代表的可能意义。最後介绍上座部注释传统确实认为巴利《须深经》中慧解脱阿罗汉未证得任何禅那的相关记述。在结论中,针对「无禅那慧解脱」在佛教思想史上的时间定位,笔者想依据目前已讨论的文献再加以论述。 经文中皆讨论到「慧解脱阿罗汉」的三个《须深经》传本,乃分属不同部派所持,因此这部经很可能属於根本分裂前(甚至第一次结集)就已存在的传本。三本中虽然唯有说一切有部所传的《须深经》明言慧解脱阿罗汉未得禅那,然而,笔者已於上文指出,因为三传本复杂的同异关系,我们无法断然论定哪一个传本一定就是最初结集的传本。因此就「未得禅那」而言,我们只能推论:因为巴利本、大众部本这两个传本与有部本的说法不一致,所以最初结集的传本可能并未包含「未得禅那」的部分。无论如何,因为有部、上座部两个部派传统都认为慧解脱阿罗汉未得禅那,所以我们也不能完全排除另一种可能性:有部保留了原来最初传本的「未得禅那」,而南传上座部与大众部的传本,则因传诵或抄写的疏失,或者其他特殊的理由(或许为了强调四禅那的重要而故意)略去了「未得禅那」的部分。 如果事实是後者的话,那麽,肯定无禅那慧解脱阿罗汉的存在,当然是根本分裂前佛弟子所共同结集而承认的佛法。如果情况是前者的话,因为上座部注释书传统对《须深经》慧解脱的解释,与汉译《须深经》乃至有部毗昙的看法一致,都认为《须深经》的慧解脱阿罗汉没有得任何禅那。那麽,两个传统所展现的一致性很可能表示:这种解释是诸上座部对《须深经》慧解脱阿罗汉所抱持的共同见解,也可代表根本上座部在未分裂前就有的看法。 或许有人会质疑:南传上座部的《无碍解道》是西元前三世纪的作品、《显扬真义》是西元四、五世纪的觉音的著作、而有部的《大毗婆沙论》是成立於西元二世纪的作品,114 这些後期的作品,如何能代表上座部未分裂前的思想?然而,在缺乏更早期的写本或考古资料的情况下,透过不同部派的思想比对加以推断,应是目前所能找出较早期思想的最好方法了。 考虑到《成实论》也明确记载《须深经》的慧解脱阿罗汉未得禅那,且在相信佛教思想传承虽然有演化、发展的倾向,但也有其保存传统之一面的前提下,我们可以说,因为南传注释书、有部论书及《成实论》等所主张的论点,多半是个别承续自更早的佛教传统,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它们对《须深经》的一致见解或诠释,乃根源自根本上座部的观点。此关於《须深经》慧解脱阿罗汉的相同解释,在南传上座部传统中,并随着《须深经》经文的传诵,而被传承下来(毕竟,在传诵经文时也对经文加以解释,是合理的理解),但没又被置入《须深经》的经文中。然而,这种随着经典而口传下来的解释,在说一切有部的传统中,则於笔录经文时(至少在《大毗婆沙论》成立之前),为了凸显禅那并非解脱的必要条件,而被置於有部自身所传的《须深经》经文中。 至此,关於无禅那慧解脱的思想在初期印度佛教中的历史定位问题,我们较能肯定的是:「无禅那慧解脱」思想,很可能早已存在在根本上座部未分裂的时期。115 假若我们可以证明大众部也认同《须深经》的慧解脱阿罗汉未得禅那,或认同无禅那慧解脱阿罗汉的存在,则这种理论或可上溯到大众部与上座部未分裂前佛弟子的共同看法,也因此能进而推论,根本分裂前或最初的结集本应包含「未证禅那」的部分。116 当然,我们还必须透过全面检讨《阿含经》与《尼柯耶》的修道论,才能为「无禅那慧解脱」的思想作出更明确的历史定位。本文仅是「无禅那慧解脱」思想的一个初步探索,与此课题相关的其他论题,仍然友待进一步深入的深究。
---------------------------------------------------------------------------------------------------------- 更多温宗堃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今天讲,修行的功夫,从什么地方看?从你的念头看。你在一切法里头,还有没有得失?还有没有取舍?只要有得失取舍,你就是凡夫。如果你对于世出世间法没有取舍得失,给诸位说,你念佛、拜佛、诵经、观想是样样得力。这个得力也就是六祖所讲的“弟子心中常生智慧”,常生智慧就是功夫得力之相。真正修行的功夫在什么地方?就在训练清净心。我们求福求慧,这个“福”是不是世间名闻利养?不是的。你要是把世间名闻利养看作福,求这个,你把佛的意思看错了。福是什么?福是定,就是清净心。心清净才是真福,清净心多快乐!世间有钱的人、有地位的人,虽富不乐,他苦,不算有福。快乐是福,离苦得乐这是福,所以清净是福,快乐是福,不见得要富有!佛说“人身可贵,人身难得”,你心地清净,才能体会佛这句话的意义;不是清净心,你读这个句子你不懂!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