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界法师:佛说八大人觉经(六)


2014/9/3    热度:618   

净界法师:佛说八大人觉经(六)

 

  乙四、「常行精进觉」

  常行精进

  第四觉知:「懈怠坠落。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

  说明我们要对治的过失「懈怠坠落」。「懈怠」是一种苦因,就是我们在修习戒定慧的时候,我们内心产生了一种鬆懈、放逸的心情。我们这个明了心,不管是持戒、不管是修止观,这个能念的这一念心,鬆懈下来,对于这种戒定慧的功德是不是能够成就,抱着一种可有可无、悠悠泛泛的心情,这样子的情况有什麽过失呢?「坠落」,就很容易使令我们来生,坠落到三恶道去受刀山油锅的痛苦。

  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说是单单只有懈怠就这麽大的严重,坠落到三恶道去。我们修学佛法,我们这一念明了的心,它的一个出发点,不是在一种清淨庄严功德的角度来出发修学,不是的!就是我们在修学佛法,不幸的是出发点都是在一个具足烦恼罪业的心中,从这个角度开始修学佛法。前面说的「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就是我们在无量劫流转当中,我们这一念心已经累积很多的烦恼跟罪业,这个烦恼跟罪业已经形成了一种,强大有力的一种势力,我们的心就是从这样子的一个角度,开始出发修习戒定慧。

  讲一个譬喻,就好像是逆水中的鱼,这个鱼啊,牠想要争上,但是不幸的是这个水流不能帮助牠,这个水流是逆向的,是障碍牠的,这个鱼只要稍微鬆懈一下,这个鱼就会被这个水流打到下游去。这意思就是说我们凡夫修学佛法,跟圣人有所不同。圣人这念心是没有烦恼罪业的;我们凡夫就是你要不进步,你马上就退步,因为我们心中有很多烦恼跟罪业。所以我们唯一能够不坠落的,可能就是要精进。

  以下说明对治懈怠的方法,「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我们该要经常的勉励自己,我们这念心中「已作地狱业,云何安稳住」,我们的内心已经累积很多地狱的罪业,是从这样的一个角度,来开始出发学佛的,所以我们应该要精进的来修习戒、定、慧破除心中的烦恼。在佛法的修学有很多很多的法门,有断恶修善度众生。断烦恼是修学佛法的第一要务,为什麽呢?因为你今天不从断烦恼下手,你刚开始就去广泛的修学善法、广泛的度化众生,那麽你在修善度众生的因缘之下,就会被你心中的贪、瞋、痴、慢、疑的烦恼啊,染污了你所有的善业,你这些善业就变的不庄严。所以我们刚开始在修学佛法的时候,是偏重在「自我的调伏」,就是「调伏心中的烦恼」。应该要怎麽样的来调伏呢?这以下是说明调伏方法的过程,「摧伏四魔,出阴界狱」。其实我们在刚开始修学佛法,就像你要作生意还没开张之前,先要作一些内部的整修,就是内心要怎麽检修呢?就是「摧伏四魔」。我们身为一个生死凡夫,这身心的果报体有四种的障碍,叫作「魔」。

  第一个、是「五蕴魔」。我们这个五蕴的身心,是夹带生死的罪业所招感的果报,所以这个身心世界它就是会有一些病痛,这个病痛出现的时后,会障碍你修习禅定、障碍你持戒、障碍你修学智慧,刚开始我们应该多拜忏,忏悔无始的罪障,那麽当然另一方面应该要修习福报,一方面忏悔业障,一方面积集资粮,这样子的因缘,就会使令你身心世界病痛的障碍慢慢的减少,就是我们刚开始先破这个「五蕴魔」。

  第二个、是「烦恼魔」。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这一念心跟境界接触的时后啊,它这个贪、瞋、痴的烦恼就会出来活动,所以我们在第二个次第,修习这个四念处的止观,来善调烦恼,调伏心中的烦恼,使令自己的烦恼,当然不能说断灭,起码是轻薄,使令一个修行人的内心调柔清淨。「调柔」,就是烦恼澹薄的相貌。

  第三个、是「天魔」,就是鬼神障。我们在修行的时候,慢慢的调伏烦恼以后,内心有一些福报、功德出现,就是我们会有一些冤亲债主在鬼神道,那麽他就会来障碍我们,在这个时候你应该持咒,持大悲咒、持往生咒,靠这个咒力的加持,来调伏外在的鬼神障,调伏天魔。

  第四个、是「死魔」。这个死亡到来的时候就会障碍我们修学圣道,所以我们应该念阿弥陀佛求往生,成就无量光、无量寿,就能够解脱死魔。身为一个菩萨,我们应该努力精进的作四件事情,透过我们的拜忏、持咒、念佛、修止观,来破除我们身为一位凡夫所谓的五蕴魔、烦恼魔、天魔、死魔,慢慢的解脱三界身心世界的牢狱。就是我们流转三界中,流转三界当然是这一念心在流转,我们这个心每一次的生命体的一个果报,身心世界对我们都是像一个牢狱,使令我们这一念明了的心性,不得自在,所以我们应该要精进的修习戒定慧的法门,来突破这个烦恼。

  「精进」的意思,就是我们在修习戒定慧的时候,内心勇悍而没有退缩,勇勐强悍没有退缩的心情。也就是说你还不在乎你一天拜五百拜、一千拜或是拜几拜,就是你在修学佛法的时候,你有一种要成就圣道、解脱生死的决心,这个是最关键的。你内心当中没有一种,要成就圣道的企图心,你就是一天过一天,作功课就是把它当成一个日常的应付,那这个不能构成精进,因为你没有勇悍,没有一种要成就目标的决心。精进的修学在宗大师的《广论》当中提出了四个方法来「成就精进」:

  一、「胜解力」,就是说你对于所修的法门要产生意乐。比如你念阿弥陀佛,你刚开始对于阿弥陀佛的圣号,应该要有皈依的心,就是你思惟你无量劫在三界裡面流转,被这个烦恼跟罪业所繫缚,你自己没有出离烦恼罪业的力量,你自己一点办法都没有。你思惟阿弥陀佛有大悲愿力,他一定能够救拔你,这个时候你透过这样的思惟,你对阿弥陀佛的功德,生起一种「一心归命、通身靠倒」的皈依心情,这个是我们要产生精进的第一个,你对于你所修的法门,要有一种强大的皈依,比如说你拜八十八佛或者持大悲咒,你一定要思惟这个法门对你的殊胜功德。

  二、「坚固力」,你内心当中要有一种究竟不退的决心。你在修行的时候心裡要有准备,每一个法门在操作的时候,一定会把你的无始的烦恼跟罪业逼出来,这些逆境你都要通的过去,究竟而不退转。

  三、「欢喜力」,你在修学这些戒定慧法门的时候,内心要有一种无饱意乐。无饱意乐就是说你永远不觉得满足,多多益善。

  四、「暂止息力」,有时候当你用功过勐,身心极度的疲惫,那这个时候要暂时的休息。因为修学圣道它是个马拉松赛跑,不是一百公尺的短跑,你太过于用功、太勇勐,使令你身心过度疲惫,你很容易产生退转的心。有些人刚出家冲的很厉害,但是你三年后看他这个人,在跑道当中消失掉了,他就是不知道善调身心,所以我们一定要在疲惫的时候,暂时的休息。

  关于这个精进,我们讲述一个释迦牟尼佛的公桉作为说明。过去佛陀有一生作为太子,身为太子当然有很多富贵荣华的境界,但是这位太子他经常去关心这些贫苦的众生,众生在贫苦当中,物质的缺乏产生很多的痛苦,所以这个太子就发愿要到大海中取宝,把这个宝物送给这些贫苦的众生,使令他们离苦得乐。太子就召集了五百位商人到大海中去取宝,经过太子努力的计划,终于把这个宝成功的取到了船上,在回程的当中遇到了大风浪,整个宝就掉到大海去了,前功尽弃了,但是身为一个菩萨太子,他内心当中齐心勇悍,绝不退转,这时看到辛辛苦苦得到的宝物掉到大海以后,他拿一个小小的杓子,舀水的杓子,就去舀这个大海,发愿说:「我如果不把大海舀乾,我决不放弃!」因为他内心这种勇悍的行力,就使令这个龙王感到惊怖,龙王说:「你要把我这个大海舀乾啊,那我这些子孙就死掉了。」龙王不得已就把珍宝还给了太子。

  我们在修学圣道的一个成败关键,就是你那个心中的「行力」,你为什麽能够去破坏你无始劫的五蕴魔、烦恼魔、乃至于你无量无边的冤亲债主那些鬼神魔、还有死魔,这四个魔是随时要障碍你的,你凭什麽能够破坏它呢?就凭着你心中的那个行力,那种永不退缩的行力,所以这个地方在修学善法的时候,先说明我们在修学善法的一个心情,就是一种「精进的心情」。

  乙五、「多闻智慧觉」

  增长智慧

  第五觉悟:「愚痴生死。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

  第五觉悟,我们先说明在修学觉悟的时候,所对治的「过失相」。这个「过失相」所对治的是「愚痴」,就是「于诸事理,迷闇为性」,我们这一念心对于这个生命的这些道理产生迷惑、谙钝,我们也不知道什麽事情是流转的因缘?什麽事情是还灭的因缘?什麽样的因缘是一种功德相?什麽样的因缘是过失相?我们完全不明白,当然就是这个生命跟着感觉走,你日常生活的行为,就是随顺于当下那个刹那刹那生灭的感觉、当时的心情。你要做什麽事就做什麽事,心中没有一点的观照力、判断力,完全没有。这样子的生命会有什麽样的后果呢?「生死」就代表着你未来的生命当中,你一定还要去招感一次一次的生死,而每一次的生命,都夹带着无量的痛苦,不管你今天用你的感觉造了多大的善业,及至于用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去布施十方诸佛,只要你心中的光明智慧没有生起之前,那麽这三界的生死是不能停止的。所以「愚痴」是整个生死的根源,那麽这怎麽办呢?「愚痴」的过失是这麽严重,那怎麽办呢?「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对治「愚痴」只有一个方法,就是这个菩萨心中对愚痴要特别的厌恶,就经常的要想到来亲近善知识,要作什麽呢?要作二件事情:

  第一、「广学」,亲近善知识要广泛的学习经、律、论的道理。就是这些三世诸佛、历代的圣贤,他们的这些生命当中所留下珍贵的经验,这些先圣先贤心中的经验智慧都把它保存在经论当中,所以我们应该要去学习。「如贫得宝」,就像贫穷人去追求宝物的心情,去学习、经、论,那麽学习了以后作什麽呢?「多闻」的意思就是,你学习了以后啊,你应该要利用你的定课当中,一次一次的去听闻,去如理的思惟,透过你专一深入的思惟,把文字的佛法转成你心中的光明智慧,所以刚关始是应该广学,但是广学以后,你要抓住几个重点,在你修止观的时候,你把你的这些法益,在止观的时候,一次又一次的重覆思惟观察,那这个时候就能够把这些文字的圣道,消化成你心中的圣道,那麽透过广学多闻有什麽好处呢?第一个好处是「增长智慧」,这个是成就自受用的功德,就是你心中开始出现了光明,你对于世间的真相,有一种抉择判断的能力。你知道什麽事情是功德相!什麽事情是过失相!什麽样的因缘招感痛苦!什麽样的因缘招感快乐!你对于整个所谓的驱吉避凶、离苦得乐的修学圣道的过程,开始清楚明白,这是成就内心的智慧,这个是你自己受用,这个跟文字没有关係,因为这些智慧已经经过先圣先贤的记载,透过你闻思的消化,转成了你心中的智慧。「诸佛义理非关文字」,你不必依靠文字你正念就能够生起,我们日常生活的时候,这一念心跟任何的染淨的境界接触的时候,都不必靠文字,你就知道这件事该怎麽做。

  第二、「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前面的「增长智慧」,是一种自受用的功德,「成就辩才」是成就他受用。就是我们心中本来是颠颠倒倒的,透过圣贤这些法语的开导,我们也就明白了道理,但是我们不但明白了道理,我们也有一些大悲心,希望把这些道理再传给下一代,这怎麽办呢?就是要假借文字,你也能够从你那个圣道当中,开展出各式各样的文字,那麽透过这些善巧方便,来开导一切的众生,使令他们也能够明白道理,而离苦得乐。

  智慧跟辩才有什麽不同,智慧的获得你可能不必要广学多闻,你只要多闻就好了。比如说,很多禅宗的祖师,他们经论看的不多,但是他能够从上师的几句法语当中深入的思惟开悟了,经过他上师的印证,他所觉悟的真理,跟三世诸佛所传下来的道理是没有差别的,但是呢?他不一定有辩才,你看看智者大师、蕅益大师就不同。特别是智者大师,解释《妙法莲华经》,就是我们说妙法。我们要解释妙法这个二个字,什麽叫妙,是一种不可思议的法门,我们可能三分钟就解释完了,但是智者大师解释《妙法莲华经》,九旬谈妙,他先把妙法分成佛法妙、众生法妙、心法妙。就是在宇宙间的这些轨则当中,有佛的全部轨则,第二个是众生颠倒的轨则,第三个是你这一念明了的心,就是佛法、众生法、心法这三种法妙。每一种法妙又开展出所谓的本门十妙、迹门十妙,每一个妙都开展本门十妙、迹门十妙,那你说是不是要花九十天,但是你看他讲的头头是道,那麽他为什麽心中能够翻译这麽多名言方便呢?他就是广学,所以你如果是自受用,那是另外一回事,但是你想要广摄方便,来引导各式各样的众生,那这广学就变的非常重要。

  菩萨依止自利利他的因缘,应该要经常的思念亲近善知识广学多闻,一方面增长自己心中的智慧,一方面能够成就辩才广摄方便,来度化一切众生。这个地方有一个重要观念就是,佛法的修学要特别遵重传承,就你要做木工,当然你要做木工那是一种小小的境界,也不一定要去跟老师学,有些人他看看书,门关起来他也可以把木工做的很好。但是三世诸佛所觉悟的道理,你不是说买几本参考书看看你就能够明白的,不可能的,你一定会错认消息,错认消息的结果就是盲修瞎练,最后生起邪见,那麽最后反而堕落,所以这个佛法它偏重在「欲知上山路,须问过来人」,你一定要有这些先圣先贤法语的开导,当然你说禅宗是不立文字的,当然我们三世诸佛的道,传授有二种方法,禅宗强调以心传心,就像这个德山棒、临济鹤,德山禅师的「什麽是祖师的真实义」,他打你一棒你开悟了,但是这个是上根人,而且以心传心有一个条件,敢以心传心,这个上师的证量要够,我说你传心是什麽心,你自己是颠倒的,这个心传给下一代也是颠倒的;但是以教传心不一定,凡夫也能够以教传心,因为语言文字的法就是这样的,「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即使我是一位凡夫,你是一位圣人,你听到这句话你可以受用,说我自己对这句话的体验是一回事,但这句话没有错,所以以教传心能够令正法久住,诸位你们研究戒律,律仪当中有三种戒体,所谓的律仪戒、定共戒、道共戒,在三种戒体当中哪一个戒体最为重要,律仪戒,因为它令正法久住,定共戒、道共戒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得到的,但是律仪戒我们只要透过如法的持戒、授戒,这个戒法就能够在人世间不断绝,那麽这个教理也是这样,文字的教法跟这个传戒的道理是一样的,一定是靠祖师的这种仪轨、文字的方便来开启众生,这是一种正常的方法,当然有些人的善根特别深厚,他可以用不正常的方法来开悟,那是例外。所以身为菩萨,你应该要广学多闻,一方面自利利他。

  乙六、「布施等觉」

  怨亲等施

  第六觉知:「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

  这个地方的觉悟先说明所对治的过失是「贫苦」。就是说我们身为一个菩萨,你虽然透过前面的精进,这个精进是一个行门、一个行力,你在念佛的时候不能念要它念,不能专要它专,有这个行门当然要有解门作引导,你这个解门、行门都不错了,接下来你要做什麽事呢?你要思惟一件事,就是一个菩萨你尽量不让自己的生命,不要堕入到贫苦当中,就是你一个人的福报太薄,有什麽过失呢?「贫苦多怨」,你很容易招感众生对我们的怨恨,就是依个人没有资粮,人家看到我们不欢喜,这是一个问题。

  「横结恶缘」,前面是讲人的障碍,这一段是讲事情的障碍。一个人福报薄,就很容易招感很多的恶因缘,其实这个道理我们日常生活也看的出来,比如说我们在寺庙裡面住,特别是刚刚来寺庙的最清楚。一个人能够来到寺庙,这个人有善根,这个是无庸置疑的了!那麽有善根有二种差别,有些人的善根发现的早,就是他世间的福报还没有花完之前,他就来到了寺庙,来到寺庙的时后有福报,这种人你看很多愿意帮助,他就有人会去招呼,有些人的善根发现的晚,他在人世间的福报享的差不多了,没有什麽资粮了才来到寺庙,这个也就有差别。有些人看到他好像不存在的感觉一样,没有人去理采他,就很自然,比如说我们要去帮助你,我要作意一下修大悲观,然后才能够去帮助你,那麽为什麽会有这些差别呢?就是你这个资粮力不够,你把世间的福报都花的差不多了才来修学佛法,你修行有困难,所以菩萨除了自己的解、行以外,你尽量不要让自己堕落到没有福报的贫苦当中,因为你这样人事的因缘障碍太多。

  对治贫苦有什麽办法呢?「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对治贫苦就只有一个方法,「布施」,或者财施、或者法施、或者无畏施。其实无畏施就是是财跟法,只是说我们站在一种救济急难的角度,安立作无畏,其实无畏可以是财也可以是法。

  布施的精神重要在「等念怨亲」,以平等心来面对我们的怨家跟亲属,这个平等心的布施,你最主要是要化解二种障碍,第一个「不念旧恶」,这个是约事情,事情的障碍,就是你修布施的时候,你的所缘境当中,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发生,比如说你今天供养某一个道场,这道场曾经跟你发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这个地方就有问题了,菩萨能够从这个地方「不念」,不去计较这件事情。

  「不憎恶人」,前面的所缘境是一个事,这个地方的所缘境是一个人,就是有些人是报恶之人,曾经有伤害过我们,我们也会应该去记恨,这个地方是说,整个布施的功德的重点,来自于能布施的心,就是那个心的问题,不是你所布施的资具,它只是一个工具而已。理论上来说呢,我们这念心越能够平等,就能够跟真如法性相应,你所成就布施的功德就越大,但是你要平等就有困难,有什麽困难呢?就是你这念心跟你要布施的境界接触的时候,第一个会有一些恶事来障碍你的平等,第二个你会有恶人,你这些过去的怨家恶人,障碍你的平等,这个时候怎麽办呢?我们应该修平等观、平等捨。平等捨就是观这个因缘性空,就是所谓的恶事恶人,都是假借因缘所生的,它不是有一个真的体性叫作恶事或者恶人,它是在于一些因缘之下才变成恶事、恶人,假设我们能够用另外一种因缘,释放我们的善意,这些恶事、恶人就能够转成我们自己帮助的善事、善人。所以说在我们一念清淨平等广大的心中,有一些如梦如幻的恶事、恶人,这些是可以改变的,它没有真实体性的,所以菩萨他能够透过自己智慧的观察,来化解自己心中的障碍,这个障碍是在自己的心中,你观察到恶事、恶人是因缘生,它们是在某一种因缘之下,变成了我们的恶事、恶人,但只要我们愿意释放善意,它也就会变成我们的善事、善人,这问题在我们自己这一念心。所以菩萨透过这样的思惟,就知道我们应该要平等,使令自己的布施广大。这一段经文,前面说的是精进是行门,多闻是解门,这个布施就等于是施物门。

  蕅益大师在解释这段经文的时候说:「虽有智慧,而无福德,亦不足以成办自利利他之功德。」一个人他的解门很强、行门也很强,但是福报不够,这个人不能够去弘护正法、续佛慧命,不可以的!因为你没有福报力就没有摄受力。

  佛陀灭度了以后一百年,在中印度有一个孔雀王朝,第三代国王就是阿育王。阿育王他这个人是一位非常有企图的国王,本来他的父亲是不喜欢这个儿子的,他的父亲本来是想把王位传给他另外一个兄弟。这个时候边彊有叛军,这些叛军的势力很大,这个时后他父亲就派阿育王他去征服叛军,希望他在征服的时候阵亡,就给他很少的军队,但是阿育王这个人有强大的福报力跟摄受力,他就用这麽少的军队就把叛军给平伏了,所以他的声望就非常的广大,后来他父亲死掉了,他就自己把这个王位抢过来,自己作国王,作国王以后,他以自己的这些军士、财宝、还有自己的福报力,就把整个印度,所谓的五印度全部都统一了,就是我们说的转轮圣王出现。

  当然在征战的过程当中他也造多的杀业,因为他有善根,所以有一位阿罗汉就在神通当中度化了他,他就学佛法了,那麽他在学佛法的时候,他一方面忏悔过去的杀业,一方面就阅读经论,阅读经论后,他知道原来佛陀在一百多年前曾经预言,这个阿育王他就是未来的转轮圣王,他会护持三宝,阿育王读到这段经文他就非常的感动。大臣说佛陀灭度了以后,大部分的舍利子就跑到龙宫去了,这时阿育王就带领千军万马到大海去,就要求龙王出来跟他相见,但龙王不肯出来,这个时候他没办法,他又不能跳到大海裡面去,这个阿育王从大海边回来了以后,就报告他的师父说:「我是一位印度的转轮圣王,统领整个五印度,普天之下普为王土,这龙王为什麽不来见我呢?」他师父是一位阿罗汉,当然他一入定就知道,他师父说:「这个龙王不是普通的龙王,这个龙王因地的时候,广修福报,什麽福报都做,他到哪裡去啊,什麽活都干,护持三宝、修习善业,他只是一念瞋慢之心作龙王,所以牠的福报比你大。」阿育王不服气啦,这个时候他师父就说:「你用同样一公斤的黄金,一个打成你阿育王的相貌,一个打成龙王的相貌。」果然龙王的相貌比较重,阿育王为了要快速的取得佛陀的舍利子,他向他的师父说:「那在佛教当中有什麽方法能够快速的积集福德呢?」他师父说:「有二个方法,第一个修习十善业,也就是持戒;第二个供养大众师。」就是在这些颠倒的众生当中有一些善根发动,修习戒、定、慧,这些人是所谓的福田,你应该供养大众师。阿育王这个时候广泛的修习十善业,一方面供养大众师,有这麽一天,他用金子所打造的身像终于比龙王身像还重,这个时候阿育王只带着一位侍者到大海去,三弹指龙王就出现了,龙王就把舍利子拿一部分供养阿育王。

  「贫苦多怨,横结恶缘」,就是如果我们在内心当中有一个希望,我们希望在我们生命当中,因为我们的努力令正法久住;我们希望我们这一念心,有一点戒定慧功德的时候,我们愿意到这些众生的尘劳世界,在这些颠倒的尘劳世界当中,建立佛法的光明、广度众生、广摄方便,让众生因为你的努力而开启心中的智慧,如果你有这样的志向,那我必须劝勉大家,广修福德是非常重要的。

  福报就是修善,德行就是持戒,有福有德,你的内心当中所觉悟的圣道,才能够传承下去。这个地方就是说,「精进」,来破除心中的烦恼障、五蕴障等等;藉由「多闻」来开启智慧,第三个要「布施」广修福德,这个就是我们菩萨大人所修的三个法门,精进、多闻、布施。这以下的第七觉悟、第八觉知,是属于成就利他的功德。

-----------------------------------------------------------------------------------------------------------------

更多净界法师佛学内容推荐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净宗的方法善巧方便,首先教你到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然后再进一步在极乐世界去证得自性。明心见性的事情是到极乐世界再办,阿弥陀佛会教你,现在就是先见阿弥陀佛。这个方法容易。 ​​​​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