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界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第二十九卷


2014/9/3    热度:365   

净界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第二十九卷

 

  《佛说阿弥陀经》,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五十三页「点出净宗」。

  蕅益大师把本经的「正宗分」分成了三科:第一科是「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这一大科当中,佛陀广泛的说明极乐世界的依报跟正报的庄严,来启发我们的信心。这当中所谓的依报庄严,包括了生处的庄严。极乐世界的七宝池、八功德水,以及放大光明的莲华,这个是生处的庄严。乃至于住处庄严,极乐世界有种种的宫殿、楼阁,有四宝所成的宫殿、楼阁,乃至极乐世界的黄金为地,天乐鸣空,以及中间的鸟音说法、宝树的华香,这些都是属于依报的庄严。正报的庄严当中,有二个情况:第一个是佛的庄严,第二个是菩萨的庄严。正报的庄严当中,也说明了极乐世界是一个「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极乐国土是一个纯一大乘果报的国土。这个国土当中,它简别了三种众生的出现:第一个女人,极乐世界是没有女人的情况;第二个根缺,极乐世界没有六根不足的情况;第三个没有二乘种姓,都是大乘根性的菩萨,都具足了无量光、无量寿的正报身心。在这样一个广大依正二报的功德当中,是怎么来的呢?佛陀在经典当中,有四次很诚恳的作了解释说:「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换句话说,这么一个广大的依正二报,并不是上帝创造的,也不是自然而有的;而是在我们每一句念佛的当下,一句弥陀念诵听,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每一句佛号在我们心中操作的时候,出现了三力不可思议──心力不可思议、法力不可思议、佛力不可思议,这三种的功德力,成就了极乐世界的依报、正报的庄严。换句话说,在第一大科当中,佛陀要我们相信:极乐世界的依正二报,是我们在念佛当下的三力所成就的,这是第一大科,「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第二大科「特劝众生应求往生以发愿」,佛陀很慎重的提出二个理由劝我们往生。第一个理由是「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就是你到了极乐世界,在这一个广大的依报国土当中,你有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有三不退的一种正念力量。其次,第二个理由就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前面是一种依报庄严的摄持,第二个是正报佛菩萨的摄持。你能够亲近「诸上善人」,跟大菩萨在一起,得到这些善知识的勉励跟开导。这二种因缘,不管是「圆证三不退」的自功德深,或者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的他贤圣遍,都是成就圣道一个很重要的因缘。所以佛陀很慎重的提醒我们:「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我们知道这样一个广大的国土,应该怎么办呢?应该要发愿往生。这是第二个。在蕅益大师解释第二大科以后,他又作了一个说明,「点出净宗」,点出净土一个很重要的宗旨:

  点出净宗

  ┌具此深信──┐
  ┌┤      ├文中应当二字,即指深信。
  │└方能发于大愿┘
  ┤
  │┌深信┐        ┌信┐
  └┤  ├即无上菩提,合此┤ ├的为净土指南,
  └发愿┘        └愿┘

  由此而执持名号,乃为正行。

  「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刚开始我们在第一大科的时候,「深信」,这个深信,主要是深信三力不可思议。相信以后,我们才「发愿」,我们愿意厌离娑婆、欣求极乐,所以这个「应当二字指」的是「深信」。换句话说,你为什么会「应当发愿」呢?表示你已经生起信心。如果极乐世界是一个高不可攀的境界,我们也不会发愿求生极乐世界,因为跟我们实在是太遥远了!所以这个地方的「应当二字」,是指我们应该是有信心,然后进一步去发愿。所以这「应当二字」,指的是已经具足信心的意思。这样子讲,我们就可以把「信」跟「愿」「合」起来。说「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合此信愿,的为净土指南,由此而执持名号,乃为正行。」我们生起了信心,又能够发起心中的愿力,愿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就是「无上菩提」心了,这个是随顺于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无上菩提心。我们「合此信」心跟「愿」力,这个是「净土」宗的一个「指南」针。这个「指南」针,就是说它能够引导我们一个正确的方向。由这种方向的引导,我们去念这句佛号,才能够变成正行,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如果这句佛号,没有信愿的引导,是不能跟弥陀感应道交的。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再看最后一段:

  专重信愿
  ┌十念┐
  ┌若信愿坚固─临终┤  ├亦决得生────┐
  │        └一念┘        │修淨業者,
  ┌┤                    ├
  ││若無信願─縱┌风吹不入,雨打不湿┐亦無得│不可不知也
  ┤└      ┤         ├   ┘
  │ 將名號持至 └如银墙铁壁相似──┘生之理
  │
  └大本《阿弥陀经》,亦以发菩提愿为要,正与此同。

  ──乙二、「特劝众生应求往生以发愿」竟──

  这个地方,蕅益大师把我们念佛人分成二类。说有一大类的人,他念佛很精进,这句佛号念得很精进,他「信愿坚固」,最主要是「信愿坚固」。这个「信愿坚固」,套一句印光大师大师的话就是:他生起了决定的信愿,不能动摇。任何境界现前,不能动摇他对极乐世界的信心跟愿力。他有这样的「信愿坚固,临终」乃至「十念」,甚至只要一句佛号,「亦决得生」,决定可以往生,决定可以跟弥陀感应道交。就是说他这一句佛号,由于有一个明确的指南针、有一个信愿的引导,他一定能够跟弥陀的本愿相应,这是第一类人。其次,「若无信愿」,如果说我们今天对极乐世界的信愿是不决定的,换句话说,我们也发愿往生,但是我们可也是贪恋娑婆。「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就是说如果我们的信愿是不决定,这种情况,就算我们一句佛号,能够一句接一句,能够念到「风吹不入,雨打不湿」,那么的绵绵密密,像「铜墙铁壁」那么的坚固,但是也没有「得生」的道「理」。「修净业者,不可不知也!」这个地方是强调:「往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的一关键。

  在《净土圣贤录》上说:唐朝有一个僧藏法师,他年纪很小就出家了。出家以后主要是做二件事:第一个他勤修劳务。他为大众师服务,任劳任怨。什么事情别人不做,他就接起来做,任劳;别人对他的任何批评,他无所谓,逆来顺受,任怨。这是第一个。其次,他诵经念佛,他工作做完以后,他读诵大乘经典,这等于是修观。平常也念佛,一心行道。他的出家生涯,主要是做二件事:第一个勤修劳务,第二个诵经念佛。到临命终的时候,他那个中阴身,六欲天次第来迎。刚开始四天王天,四天王这种中阴身,这个依报的宫殿,正报的天女,美妙的天女现前,他不为所动。不为所动,四天王天就消失掉了。忉利天现前,乃至化乐天、他化自在天,一天比一天殊胜。他的内心当中,都没有任何的爱取烦恼。最后六欲天全部消失了。极乐世界的七宝池、八功德水、莲华正式现前,佛菩萨正式现前,然后他正式的往生极乐世界。这个地方值的我们注意的就是:在临命终的时候,是一个众苦逼迫、心思散乱的时候,而他却能够那么样的坚定自己的内心,对于诸天这么美妙五欲的诱惑,他能够不为所动,这个地方是他一个往生的关键,他往生的关键。

  所以我们说一个人,这个人净业成就、不成就,就是说你这个人的生命已经决定、或者还不决定。这个净业成就的关键,是在这个信愿坚固、在这个信愿坚固。换句话说,我们平常在念佛的时候,如果我们一路的修止,就是一句佛号念诵听的时候,一句一句的,从这个内心的专注相续的力量,我们能够把我们无量无边的烦恼,暂时的伏住。但是你在那一个寂静的心中,摄持了无始劫来的颠倒,一点都没有效力,只是缘缺不生。如果我们一路都没有修观想、没有抉择,去观察娑婆的苦、观察极乐世界的乐,而生起决定的信愿。我们在临命终的时候,我们内心当中有很多的业力,我们也有一些有漏的善业,我们也念佛、也修福、也持戒,万一在临终的时候,是诸天先起现行?如果我们内心当中的信愿不坚固,那就是「瞥尔情生,三界枷锁,万劫缠绕。一念差池,全体惨。」一念的差错,今生的努力完全是白费了。所以这个地方,蕅益大师讲「修净业者,不可不知也!」

  这个地方,我们要从十二因缘来观察这件事情。就是说我们的生命会出现,是仰仗众多的因缘,「诸法因缘生」。从有漏的果报来说,主要还是根据无明,无明缘行、行缘识,就是由自我的执取去推动业力,这个业力可能是善业,也可能是恶业。这个业力一造作以后,这个业力是无常的、剎那剎那的无常,但是他造作完了以后,他会熏习阿赖耶识,它会使令这个识有变化,就会有各式各样的名色、六入、触、受。也可能是诸天的名色、六入、触、受,也可能是三恶道的名色、六入、触、受的种子。换句话说,我们从无量劫的生命,到现在为止,我们每一个人的阿赖耶识当中,有善业、有恶业,有净土的业力。换句话说,我们下辈子的生命,有无量的可能性、无量的可能性。到底下一辈子的果报,会出现, 什么果报,就跟「爱、取、有」有关系,爱缘取、取缘有。就是说这个业要变成能够招感性,去招感果报变成「有」,这个「有」就是这个业已经成熟,它必须有「爱取」的滋润。如果这个爱取的方向是偏重在三界的有漏果报,它就去滋润三界的业力,使令三界的业力先得果报,那你净土的业力以后再说了,「三界枷锁,万劫缠绕」。如果这个爱取的心所,是偏重在净土的依正庄严,这个时候它会去触动你平时候念佛的业力,使令这个净业得果报。所以这个关键就是在这个地方,就是你的信愿是不是成就。蕅益大师在前面的开示当中说:「信愿」是一个「慧行」,是一个观慧;「持名」是「行行」,是一个止。就是说我们打个佛七,我们在七天当中,万缘放下,一句弥陀念诵听,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专要他专。七天当中,会使令这个佛号在心中,「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相似」,非常好;但是这个都不能说你净业成就,不可以这样子讲。你的生命还是不决定。要什么情况才是净业成就呢?就是你在打佛七当中,你在寂静的心当中,你能够如实的观察娑婆世界的果报体,具足了烦恼障、业障、报障。你从这个当中,真实的生起厌离娑婆的觉受,你跟娑婆苦乐杂,娑婆世界的果报体这种痛苦的相貌,你心中跟这种痛苦的相貌相应了。这个时候,这场佛七下来,可能你念佛的功夫会退失掉,你跟尘劳的接触还是恢复散散乱乱;但是因为你曾经很认真的去观察法义,所得到的那一个觉受、那种胜解,会使令你未来的生命,有决定性的变化。所以这个智慧是不容易退转的。就是说你真正知道:你未来生命的抉择在哪里了。你真正感觉到三界无安,有如火宅,我肯定不能在三界里面投胎。假使让我的生命在三界中再重复一次,那真是一场恶梦。你内心当中,真正对三界的果报体,生起极大的厌离、厌恶;对极乐世界的依正二报,生起极大的好乐,表示你的净业成就了。就算你的念佛力量并不是很多,乃至一念,亦决定得生,因为你那个强大信愿的摄持。所以这个地方,蕅益大师的慈悲,特别的提醒我们:修净业者,对这样的观念不可以不知道、不可以不知道。蕅益大师提出这样的观念,他引用其他的经典作证明,他说:「大本阿弥陀经,亦以发菩提愿为要,正与此同。」不但是《阿弥陀经》强调信愿,大本的阿弥陀经,就是《无量寿经》也强调「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当中以发菩提心为最重要。这句佛号如果没有菩提心的摄持,这句佛号也是人天的福报。所以说,这二个观念是一致的。换句话说,佛号的功德再大,也必须有信愿的引导,才能够把佛号的功德,真实的表达出来。所以这个地方,蕅益大师讲完信跟愿二科以后,他提出了这样的说明。这个是讲到「特劝众生应求往生以发愿」。我们思惟极乐世界是好梦者也,极乐世界醒梦者也。内心当中生起了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一个坚定的愿力,这是这一科的大意。我们看「正宗分」的最后一科「正示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

  ┌丙初正示无上因果

  ○乙三正示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

  └丙二重劝

  今初

  这个信愿是一种方向的引导,这个执持名号是一个正式的修行方法,执持名号来确定我们的修行方法。这当中分二科:「初、正示无上因果;二、重劝」。先看第一科「初」,说明净土的「无上因」跟「无上果」,看经文:

  乙三、正示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二

  丙一、正示无上因果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这段经文,我们根据蕅益大师后面的一个解释来分判,他分成二部分:第一个是总标,第二段是一个别示。总标是「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把净土无上的因果先标出来。佛陀招呼了「舍利弗」说:什么是极乐世界的无上因呢?「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这是无上因。换句话说,我们一路的学习过来,我们知道极乐世界的果报,不管是依报、正报,是如此的殊胜。当然它的因地是「不可以少善根」、也不可以少「福德」。换句话说,它一定是一个多善根、多福德的「因缘」所成就的。所以它的无上因,就是多善根、多福德,是这个意思。「不可以少」,换句话是「多」。这是一个无上因。那无上果呢?「得生彼国」。净土的果,不是求人天福报,也不是求神通,而是能够往生净土。这个是「总标」,接下来「别示」。这个无上的因果,再把它各别的解释,什么是无上因呢?什么是多善根、多福德呢?既然是多善根、多福德,什么是多善根、多福德呢?「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不管是善男子、或者善女人,你能够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一心的执持这个名号,「若一日……若七日」,达到「一心不乱」,这个是多善根、多福德。它的无上果,是「临命终」的时候,「阿弥陀佛」跟诸大菩萨的「现前」。这个时候,「是人终时」,保持「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所以净土的果,虽然我们在念佛的时候,也能够使令我们业障消除、福慧增长。但是这个不是正式的果,这是一个花报而已。从这个经文上来看,净土正式的果报,是临命终的时候,蒙佛接引,往生西方,这才是我们真正的果报,这个才是一种无上的、决定性的果报。这是简单的消文。我们看蕅益大师的解释:第一段是「正释」,正式的说明;后面「破疑」。先看「正释」,「正释」当中分成五段:第一段是「总释无上因果」。「总释」当中又分成「明因」跟「明果」。先看「因」的部分:

  正释五

  总释无上因果二

  明因
  ┌菩提正道─────名善根,即亲因。
  ┌┤
  │└种种助道施戒禅等─名福德,即助缘。

  刚开始蕅益大师先解释什么是「善根」、什么是「福德」。既然往生净土是要多善根、多福德,我们首先要确定什么是善根、什么是福德。「菩提正道名善根,即亲因。」这个「菩提」就是智慧,般若波罗蜜。智慧使令我们息灭生死、趋向涅槃的正式道路,所以它是「正道」。就是说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五度,如果没有如实智慧的抉择、引导,这五度它是不能趋向涅槃,不能所谓的波罗蜜,它只是一个善法。所以真正的「善根」,应该是指菩提的智慧,一种正确的抉择。「种种」的「助道,施、戒、禅等名福德,即助缘。」我们在六度当中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是一种福德的资粮,这是一个成佛的助缘。一个是成佛的「亲因」,一个是成佛的「助缘」。先解释「善根福德」的定义,这以下再正式说明「往生正因」:

  │┌声闻缘觉菩提善根少┐
  ┼┤         ├皆不可生净土。
  │└人天有漏福业福德少┘
  │
  │  ┌信愿──┐
  └唯以┤    ├则一一声悉具多─
  └执持名号┘
  ┌善根┐┌散心称名,福善亦不可量
  ─┤  ├┤
  └福德┘└况一心不乱哉!

  这个地方,蕅益大师就把因果作一个简别。佛法的因缘观,是建立在「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的空性上。说一切法毕竟空,这个生命是怎么出现的呢?生命是因为如是因,所以有如是果,因果相随顺而出现。现在我们要很认真的判断,前面我们所学的这一个广大依正二报的国土,应该用什么因地,才能跟它相随顺呢?我们知道前面的净土国土,它的空间上是一个广大无边的依报国土。极乐世界的国土,它是一个无量无边的广大国土,生极乐即生十方世界,它是一种空间无碍的境界。极乐世界的时间,它是一个长远无尽的正报寿命。就是说你在极乐世界,得到这个果报体,是无量无边阿僧祇劫的寿命,它是一个长远无尽的正报寿命,它是时间无碍。所以极乐世界的依正二报,是一种时空无碍的称性功德。首先我们必须把这个果报先确认,才知道什么因地能够跟它相随顺,它是一个时空无尽的果报。换句话说,你的因地也要时空无尽,才能够跟它相随顺。这样子我们就能够判断什么因地足以庄严净土。先看二乘人的善根,「声闻、缘觉、菩提善根少」。假设我们今天修四谛、十二因缘,这四谛、十二因缘主要的内涵是修我空观。这个「声闻」人他的心情,是一个出离心,就是观察「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怨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他刚开始心中的愿力,是一个要出离三界、要成就偏空涅槃的思想。所以以这个出离心,他修我空观的时候,照见五蕴皆空,由这个空的智慧来抉择他的色、受、想、行、识。他观察这个色、受、想、行、识,都是剎那剎那的生灭变异,虚伪无主,无常故苦,苦即无我。从无我当中,把这一念颠倒的心,引导到空性的真理相应。这个时候,他无量无边的生死业力,就全部都息灭停下来了。这个时候,他的生命状态就进入一种灰身泯智的境界。色身不可得,内心的分别也不可得,我们称为偏空涅槃。说这个人他在三界消失掉了,你在净土中也找不到这个人。这个人到哪里去了呢?灰身泯智了、灰身泯智了。

  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人叫鹿头梵志,这个鹿头梵志他从声音当中,就能够知道很多很多的差别因缘。有一天佛陀在坟场遇到鹿头梵志,佛陀就说:鹿头梵志啊,你把这个骨头看一看,这个人是怎么回事呢?鹿头梵志拿这个骨头,敲敲几下听这个声音说:哦,这是女人的骨头,因为造了很多杀盗YIN妄的罪业,现在到饿鬼道去了。佛陀说:「如是,如是。」佛陀又捡了一块骨头给他:这个人怎么呢?他敲一敲说:哦,这是个男人,做了什么事,又到哪里去了。佛陀也说:「如是!如是!」最后佛陀慎重的挑了一个骨头说:你看看这个人到哪里去了?他一敲,他不知道这个人到哪里去了。佛陀说:这是一个阿罗汉的骨头(诃──),你找不到他的去处。这阿罗汉前一念灭,下一念就入无生忍了,他在三界当中,已经不来了。「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他已经入了偏空涅槃。所以声闻人他的整个因地,是以空性为究竟义,他并不追求这种无量生命依正二报的庄严。他以空性相应的因地,怎么会出现广大依正二报的国土呢?这因果是不相随顺的。所以「声闻、缘觉」的「菩提」是不可以往生净土的,因为因果不相随顺故。

  第二个「人天有漏」的「福业福德少」。现在以这个人天的果报来看,这个五戒、十善、布施、持戒的这种功德,可不可以庄严净土呢?这个地方的意思是说:我们凡夫的心情,在操作布施、持戒这些善法的时候,心中是有所得,因为他不修我空。因为有所得的缘故,使令这样的善法就有限量、就有限量。比如你看这个人他很有钱,三十年后破产,他的福报就是三十年。假设说这个人生天了,经过几千年以后,破坏掉了,又掉下来了。就是说我们在布施、持戒的时候,我们的心中是有所得,所以使令这个福报不能够遍满广大。《金刚经》上佛陀问须菩提说:「东方虚空,可思量不?……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须菩提说:「不也!世尊。」佛说:「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换句话说,我们今天要成就称性的功德,要成就时空无尽的依正二报的国土,一定要无住相布施,这种人天种姓的人是做不到无相布施的。所以我们在凡夫位,我们不可能创造出称性的功德,不可能。蕅益大师说:要成就称性的功德,起码要圆教五品观行位,圆伏五住。他虽然没有断烦恼,但是他对真如法性的胜解,能够调伏三界的爱取、调伏界外的无明,而内心当中跟真如法一种相似的相应,然后修六波罗蜜。这个时候圆教五品观行位所修的善法,念念之间成熟众生,庄严净土,他开始庄严净土了。他的每一个善法已经为他以后的净土铺路了,要到圆教五品观行位。所以我们这样子看:不管是二乘人的偏空、人天法的着有,这样的善法,都不能够创造这么一个时空无尽的净土,是不可能的事情。那我们现在想到净土去,怎么办呢?「唯以信、愿、执持名号,则一一声悉具多善根、福德。」就是说我们今天有「信愿」,这个叫多善根,因为这个信愿是一种智慧的抉择。为什么你有信愿呢?就是你透过你智慧的观察,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这个名号是一个福德,因为名号的本质是无量光、无量寿。无量光所以创造这个空间无量的国土,无量寿成就无量正报的寿命。就是说我们以信愿跟无量光寿的这个福德一接触,这个时候,念念之间都是多善根、多福德,乃至「散心称名,福善亦不可量。况一心不乱哉!」这个净土当中,必须简别二件事情:第一个它简别人天有漏福报,因为人天的有漏福报,他的空间、他的时间是有限量的,是有漏的,他受强大的业力所束缚,这个要简别的。这种虽然是有相,但是他是有烦恼、有罪业、有老病死,有烦恼障、业障、报障的系缚,这个我们必须简别的。第二个净土也要简别二乘的偏空涅槃,虽然偏空涅槃当中,没有烦恼障、没有业障、没有报障,但是可也没有依正二报。这个也必须要简别。而一般的净土,要能够成就净土的一个正报的寿命、依报的国土,那一定要圆教五品观行位的称性功德。所以我们看十大愿王,十大愿王正是称性功德,它说:礼敬诸佛,乃至普皆回向,它每一个法门都要跟愿王相应。什么叫愿王呢?「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礼拜无有穷尽」,空间无碍。我这个礼拜,这个空间呢,「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礼拜无有穷尽」,空间是无障碍的,遍十法界的。时间「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时间无碍。所以说这个十大法门,礼拜乃至回向之所以称为愿王,是因为它每一个法门在操作的时候,都跟时空无尽的愿力相应,都跟真如法性所发动的称性愿力相应,才能够念念之间成就佛陀的正报、依报庄严。这是约自力法门。你凭自己的本事,去庄严你未来正报的寿命、依报的国土,谁也帮不了你。这当中你还必须称性起修,你要先明白真如佛性,然后依止真如佛性再去创造功德。而净土法门的特色,是佛陀将无量无边的光明、寿命的福德资粮,摄持在这个佛号上。我们「以信愿执持名号,则一一声悉具多善根福德」,这当中有弥陀的本愿加持在里面,所以这个地方是不同的地方。这个地方是讲到无上的因,就是往生的正因。什么是往生的正因呢?就是「信、愿、执持名号」。再看往生的果报:

  明果

  故┌感应道交┐┌弥陀圣众─不来而来,亲垂接引┐
  ┤    ├┤              ├也
  使└文成印坏┘└行人心识,不往而往,托质宝莲┘

  这个净土的果是「感应道交」。「感应道交」是说,我们从因缘上观察,有十法界的差别。佛有佛的功德庄严,凡夫有凡夫的惑业苦,这当中是有界限的。每一个人的身心,有自己的活动范围。但是这个地方,印光大师讲出一个很重要的话说:这净土门是怎么回事呢?「以信愿持名为能感,弥陀大悲愿力为能应,感应道交,自然蒙佛接引,带业往生。」这个净土法门的特色,以凡夫的信愿持名为能感。我们这个信愿持名有招感性。招感谁呢?弥陀的大悲愿力为能应。这个时候,我们凡夫的心,因为忆念名号的关系,跟弥陀的大悲心感应道交,二个道路,凡夫的心跟佛的心就接触了。这个时候「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自然蒙佛接引,带业往生。是这样子的,就是能感跟能应二个道路接触了。这样的情况,讲一个譬喻:「文成印坏」。古时候的文字,没有铅字打字,是用蜡做成一个印。这个蜡印里面有文字的模型,将它打在这个沙里面,这个文字成就了,而这个蜡同时也坏掉了。所以古人说:「临终在定之念,即是净土受生之念。」就是我们临命终的时候,一句佛号具足无间念、无后念,信愿专持名号,这个时候前一念在娑婆世界灭,同时下一念在极乐世界莲华化生,就像文字成就的当下,蜡印也坏掉一样。所以这当中的感应道交怎么说呢?从能应的角度来说,「弥陀圣众,不来而来,亲垂接引」。「弥陀」与诸「圣众」从本性上来说是没有活动的,但是从因缘上还是来了,以大悲的愿力「而来,亲垂接引」。我们凡夫的这一念「心识,不往而往」,虽然在自性上来说,没有所谓的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但是从因缘上还是去了,「托质宝莲」。这样子来说,就是我们凡夫的心识跟弥陀的大悲心,在临命终的时候感应道交。所以我们要注意:我们念佛正式的果报,是在临终的往生,这是正式的果报。所以它「文成印坏」,这个「印」指的是我们娑婆世界的寿命,我们娑婆世界的寿命死掉以后,这个「文」字「成」就,这个文字成就是指极乐世界的莲华正式化生。为什么能够化生呢?不是我们自己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的力量庄严,而是感应道交的关系。这个感应道交讲一句白话,就是佛力加被,弥陀本愿的摄持。就是我们这一念心跟弥陀的本愿功德力要相应,然后得到弥陀本愿的摄持。这个是他力法门的加被,这个是无上果,是这个意思。

-----------------------------------------------------------------------------------------------------------------

更多净界法师佛学内容推荐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今天学佛,不是不用功,是真用功,为什么没有进步?或者说为什么进步那么慢?都是业障在作祟,这是第一个因素;冤亲债主来找麻烦、来障碍,这是第二个因素。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