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界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第三十卷
2014/9/3   热度:305
净界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第三十卷 请打开《讲义》第五十四页,「别明能持所持」。前一科说明「无上因果」,说我们信愿持名是净土的正因,临终能够蒙佛接引,往生净土,是净土的果。这当中,蕅益大师在简别这个能持跟所持。意思就是说,我们在念佛的时候,在操作佛号的时候,一句弥陀念诵听,这当中有二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能持的心。第二个是所持的法,这个法就是弥陀的名号。这个地方,我们把「能持」的心,跟「所持」的法门作一个简别,是这个意思。先看能持的心: 别明能持所持 这个地方是说:谁有资格念佛?基本上我们今天在抉择一个法门的时候,今天要修天台止观、唯识止观,我们一定要定一个标准,你内心当中要达到什么程度,才能够修这个法门?否则你怎么修,不能相应。这当中就是简别能持的心,到底是谁有资格念佛?这地方就讲出这个道理。说:或者你是个「男」人你有资格念佛、或者你是个「女」人你也有资格念佛,这个男人、女人当中再把他扩大,事实上在经典上说「善男子、善女人」是一个简单扼要的说明,事实上广泛的来说,谁有资格念佛呢?「不论出家、在家,贵贱、老少,六趣、四生」,连畜生道、饿鬼道、地狱的众生,你都有资格念佛。怎么说呢?「但闻佛名」,你能够听到十方诸佛的名称,就表示一件事情:你多生「多劫」成佛的「善根成熟」了。虽然你是「五逆、十恶」,但是你也可以说是一个「善」男子、善女人。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一个人内心当中要发动一句佛号,这件事情是不容易的。在我们觉得我们要念一句佛号,不就是这样念下去吗?事实上从我们内心的因缘观,我们内心有很多很多的作用。我们内心会起烦恼,我们内心当中会归依三宝、念佛、念法、念僧,这个背后都是有因缘的、有熏习的。这过去有熏习的力量,现在才有这样的一种作用。没有熏习,是不可能发动这样的作用。这净土宗有一个祖师,他拿了很多的铜板,到乞丐堆里面说:你念一句佛号,给你一块钱。有些人他做乞丐,你明明说你念一句佛号给你钱,他念不出来。他这句阿弥陀佛,他内心要把这句佛号发动出来,他有困难。就是说他内心当中,不能生起这样的作用,不可以。哪一个乞丐不喜欢钱呢?但是他内心当中要去创造一个佛号的功德,他创造不出来,因为他过去生没有这样的栽培。所以蕅益大师在《灵峰宗论》上说:「殊不知恒沙世界无量劫中,妙法名字不可得而闻也。」我们今天在亲近三宝,在三宝当中的造作,我们觉得很平常。他说「殊不知」,你要想一想,在广大的时间当中「无量劫中」,在广大的空间当中,十方世界「恒沙世界」这么广大的空间,无量劫中,有多少流转生死的众生,他对三宝的名字,「妙法名字,不可得而闻也」。他的生命当中出生了,他做了很多的事情、也受了很多的痛苦,他死掉了,他一辈子没有听过三宝的名称就死掉了。下辈子再来,又做一只蚂蚁,东跑西跑,又被这个大雨给冲死掉了,也没有听过三宝的名字。这样子的人,就没办法念佛了,他不能创造这样的一种因缘,这个人没有办法,没有善根就没有办法。就是说在念佛的过程当中,它还不怕你有罪业,说你五逆、十恶,不怕!这个罪业不能障碍善根的,黑暗不能障碍光明一样。所以《唯识三十颂》里面说:微小的善根,能够破坏广大的罪业。如果光明不能破除黑暗,没有一个人能够成佛。说无量劫来每一个人造的罪业有体相的话,尽虚空不能容受,谁能够成佛?那三大阿僧祇劫都不够!成佛不就是一念的相应慧吗?一念的光明现前,无量无边的颠倒戏论,它是一下子,所有的颠倒、粗重的种子都消灭。所以这个地方蕅益大师在简别:谁能够念佛呢?就是这个因地能够念佛的标准是什么呢?这个「善男」子、善「女」人,「不」管「出家、在家,贵贱、老少,六趣、四生」,你是以什么果报体出现都没关系,乃至你这一念心当中,摄持无量无边的烦恼罪业,像「五逆、十恶」也没关系;但是你必须有「善根」,就是你必须对佛号有信心、有愿力,这是个关键。你必须具足净土的善根,这样子你就有资格来操作这句佛号,就是说你有资格念佛了,你有这个标准来念佛。这个是在简别能持的心,他必须有善根,而且这个善根必须「成熟」,这个「善根成熟」就是他已达到一个标准。其次,我们简别我们所持的法门,什么是我们在修行的法门呢? │ ┌以名召德┐ 「念佛求生净土,乃一门圆摄百千法门,非举一废百也。但必一门深入,念佛为正行,余一切戒定慧等为助。」 本经当中所修的法门,就是「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所以这当中所操作的法是弥陀的名号。「弥陀」的名号是一个「万德洪名」。什么是「万德洪名」呢?就是「以名召德,罄无不尽」。简单的说就是以一句名号,来总持阿弥陀佛所有依正二报的功德,而这样总持的情况是「罄无不尽」的,这个「罄」就是收摄,而没有遗失的情况。所以在本经当中是「以执持名号为正行」,而「不必更涉观想参究等行」。这个「观想」,它也是跟弥陀感应的方式,就是观想极乐世界依正二报的相貌。这个「参究」就是禅宗的参话头,就是我们在念佛的时候,我们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这个时候我们不是对佛号生起归依的心。你不是生归依的心,那你念佛干什么呢?我是假藉这样的造作,使令内心当中造作,去创造佛号,我回光返照念佛是谁?刚刚在念佛的是谁?我为什么能够去念佛?从这个内心的作用当中,去回光返照那个内在灵灵觉觉的本性,这个就偏重在自力法门,这是禅宗的方法,它偏重在参究念佛是谁。这个都不是本经所收摄的,本经是「以执持名号为正行」。这个地方值的我们注意的,就是说这个所持的法门,蕅益大师在《灵峰宗论》开示说:念佛法门,是以一门圆摄百千法门;但必以信愿持名为正行,其他法门为助行。就是说我们在修行净土的时候,你容许持大悲咒来破障,你也容许兼持观世音菩萨的圣号,你也容许念地藏菩萨的圣号,都容许,也容许你修种种广大的布施、持戒、忍辱等广大的万善来庄严净土,都可以的,「一门圆摄百千法门」。但是这当中有一个地方你要注意,你这一念心在操作无量无边法门的时候,你要以佛号为正行。就是站在跟弥陀感应道交的角度,这个弥陀名号是跟弥陀感应的一个正因,主要的因是弥陀名号。比如说你持大悲咒也是可以;但是你持大悲咒,它在净土的一个定位是至心回向,它之所以能够庄严你的净土,是靠回向力。所以印光大师说:你不念佛兼修其他的法门,这个其他的法门是靠回向。比如我念观世音菩萨,可不可以庄严净土吗?可以,的确是可以。但是因为你观世音菩萨的圣号跟弥陀的本愿是不相应,不相应怎么庄严净土呢?「至心回向」,靠你的广大信心跟愿力回向下去。印光大师就提出一个重要的看法,他说:凡夫至心回向不容易,我们内心的信愿,往往夹杂着对三界的贪爱。所以这么一回向下去,就要扣掉一点所得税了。可能你念了一百句观世音菩萨,你的功德是六十句乃至七十句;你念一百句佛号,念念的跟弥陀本愿感应道交。印光大师说:念佛不必至心回向。因为念念的跟弥陀本愿相应,它本来就是往生的正因,你干什么要回向呢?它的方向本来就趋向弥陀的本愿,不必再回转导向再去做回向了,不必了。所以这个地方,蕅益大师慈悲,「即以执持名号为正行,不必更涉观想参究等行。至简易、至直捷也。」所以我们临命终的时候,我们念佛,不要说:唉呀!这句佛号那么简单,这个力量够不够啊?这样的功德是不是可以庄严净土啊?果然不能庄严净土。为什么呢?因为你怀疑,这个功德在你的心中不能表现出来。所以我们在念佛的时候,内心一定要有这样的作意:「名以召德,罄无不尽」,无量无边的功德,全部在这句佛号上,全部了。这个时候,你死心踏地,一心归命、通身靠倒,这个时候佛号在你的心中,发挥出最大的力量,就是这个意思。所以我们在操作法门的时候,站在你要求净土往生的人来说,你可以内心当中摄持无量无边的法宝,都可以。但是你要以佛号为主,就是在你的心目当中,佛号是你的本命元神,是最重要的一个根本法宝,其他的是在保护、在增上这个根本法宝的,你心中必须要有这样的作意才行。不管你佛号念得多、念得少,你内心当中很清楚知道:你内心当中根本的依止处是佛号,这才是一个修净土的人一个往生的正因。所以这个地方特别的标出来,不管是平时、不管是临命终,你一定「以执持名号为正行,不必更涉观想参究等行」,这才是「至简易、至直捷」的,也才合乎本经的无上因果。这一段是总标,以下「别明三慧」: 别明三慧三 蕅益大师把念佛的整个次第分成闻慧、思慧、修慧。这个闻思修的安排,我们先看经文。经文当中,蕅益大师的安排是:「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这是讲到能修行的一个根机,是一个有善根的男人、或者是有善根的女人,他「闻说阿弥陀佛」,这个地方判作闻慧;「执持名号」是思慧;「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这个是修慧:就是闻思修三慧。好,我们回过来看《讲义》。先看「闻慧」: 明闻慧 这个「闻说阿弥陀佛」: ┌闻而信,信而愿,乃肯执持。 这个地方,蕅益大师把闻慧画出一个标准说,这个「闻慧」是什么情况呢?就是你「闻」,这个「闻」就是你听到了阿弥陀佛的名号,当然也包括了听到极乐世界广大依正二报的庄严,你要能够深信三力不可思议。这三力当中,主要的就是名号功德不可思议,相信你现前这句佛号,能够使令你业障消除、福慧增长,能够使令你临终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你对这句佛号的现生跟临终的功德,深信不移,这叫做「信」。相「信」还不够,还要发「愿」,要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这样「乃肯执持」,你听到这句佛号以后,生起了信、生起了愿,这个叫做「闻慧」,是这样的一个标准。你虽然听到了,但你「不」相「信」;或者相信这句佛号功德很大,但是你又「不愿」到极乐世界去;那跟「不闻」是相「等」的,「虽为远因,不名闻慧」,这样子就不能构成净土的一种闻慧。所以「闻说阿弥陀佛」这句话的标准是在这个地方。什么是「闻说阿弥陀佛」呢?就是你听到阿弥陀佛这个广大依正二报的功德、名号功德以后,你能够深信发愿,这句话叫做「闻说阿弥陀佛」,就是这当中的「闻」具足了信跟愿的功德在里面。接着我们介绍思慧──「执持名号」: 明思慧二 标 这个「执持」就是用手去抓住一个东西,不令它丢掉,叫做「执持」。这个地方指的是我们这一念心「念念忆佛名号」,我们这一念心专注的、相续的去忆念弥陀的名号,这个叫做「执持名号」。前面的「闻」只是信跟愿,没有采取任何的行动;这个「思慧」就更进一步,他已经正式在修行了,开始在心中一句一句的去操作心中的佛号,「一句弥陀念诵听,十句成片三三四」,一句佛号在他的心中,一句接一句的,就像这个泉水一样,不断的涌出来,这个叫做「思慧」。这个思慧有「事持」跟「理持」的差别,先看「事持」: 释二 事持 ┌信有西方阿弥陀佛 这个事相的执持就是说,这个人也是很难得,他相「信有」,这个「有」就是存在,有「西方阿弥陀佛」,他内心当中很诚实的相信,「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他相信。但是他这样的相信,是一种事相的相信,没有把这种相信的境界,会归到现前一念心性。换句话说,他相信离开了一念心性,另外有一个极乐世界,这个极乐世界跟我们这念心,完全是不相干的,心外求法,是这个意思,就是「事持」。这种情况,他为什么会相信呢?因为他「未达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这个地方是净土宗一个很重要的观念。《观经妙宗钞》很详细的解释这二句话,我在这个地方简单的说明。这句话的一个观念,「是心」这个「心」指的是现前一念心性,也就是我们现前一念明了分别的心性。这个「作佛」是讲修德,这个「是佛」是一个性德。我们这一念心基本上有二种功德:第一个是「作」,这个「作」就是造作,它不是在一种寂静的状况,它是在那个地方活动。是在什么境界活动呢?「作佛」,它是在佛的境界活动。这一念心,或者观想、观像弥陀的相好,或者忆念弥陀的功德,或者是忆念弥陀的名号,就是说他这个一念心在阿弥陀的境界活动,在这个地方思惟观察、观察思惟,这叫「是心作佛」,这一念心有一种修德。这样子有什么好处呢?「是心是佛」。他这一念心在佛的境界活动的当下,他这一念心就有事情要出现了,就是这一念心念念成就佛的功德庄严。「是心是佛」,这个「是」者,成就也,他这一念明了的心性,就在它活动的当下,它就创造了一种七宝池、八功德水,依正二报的功德庄严,就在佛境界活动的时候,念念成就,就是他的自性功德表达出来,就「是心是佛」。这个「是心是佛」是性德的彰显,这个「是心作佛」是修德的造作。蕅益大师在《灵峰宗论》作一个简别,他说:如果你只强调「是心作佛」,而不强调「是心是佛」,说「是心作佛」,但是你不知道「是心是佛」,这样心外求法,执事昧理。就是我这一念心在佛的境界造作,这个功德不是我内心出现的,是另外有一个功德,这心外求法,执事昧理。如果你强调「是心是佛」,而忽略了「是心作佛」,这个是执事废理,自然外道。我内心当中,本来就是佛;但是你内心当中本来就是佛,你不在佛的境界操作,他的性德彰显不出来。所以这二句话必须同时具足。所谓的「修德有功,性德方显,性修不二。」就是说我这一念心在佛的境界操作,也由我这一念心念念成就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简单的说「妙因妙果,不离一心」。不管是因地的造作,不管是果地的成就,都是由我一念心所造作、一念心所显现。就是说这个「事持」的人,他不能明白这样的一个道理;但是他也非常难得,「但以决志愿求生故,如子忆母,无时暂忘」。他说:离开我这一念心,佛当然不可能存在我的心中,因为我的心是如此的污秽,如此的烦恼障、业障、报障,佛是这么光明的境界,怎么会存在我的心中呢?那他存在哪里呢?他存在十万亿佛土之外那么遥远。没关系,我也是愿意去,我「决志愿求生故」。那个心情「如子忆母,无时暂忘」,就像一个流浪在外的儿子,离开了家庭,三餐也没饭吃,做乞丐,风吹雨打,也没有一个房子可以遮蔽。他内心当中,不断的忆念他的故乡,乃至他的母亲一样,像这样的一个心情。这种人基本上,他的念佛是一种信心,信行人。他这个信的建立,我们讲三力不可思议,他偏重在佛力跟法力──本愿功德力的摄持跟名号功德力的加被,他对这个自性功德力是不能明白的,不能明白自心本具无量的功德,不能明白这个道里,所以叫「事持」。 理持 ┌是我心具┐ 这个人圆满的相信三力不可思议,他相「信阿弥陀佛」是真实的存在。阿弥陀佛存在哪里呢?「是我」内「心」当中本来「具」足,无量无边的弥陀依正二报的功德,是我内心本具,性德。我怎么去受用呢?也是我念佛的当下,念念去创造出来。就以内「心」当中「所具」足的功德、所创造的这个名号,「为系心之境,令不暂忘也」。他整个修行的操作当中,他都是法法消归心性,妙因妙果,不离一心。 我过去认识高雄的一个居士,这个居士他是一个很有信心的佛教徒,对三宝的护持不遗余力。有一次这个居士组团到大陆去朝礼四大名山。他们朝礼四大名山的方式,就是到了一个道场以后,距离约几百公尺的地方,三步一拜的拜上去,非常的虔诚。他去了一个月回来,那个时候我去看他,我说:你这一次去朝礼四大名山、参访善知识,有什么样的心得呢?他说:他有一个很大很大的心得。怎么回事呢?他说:他有一天到了一个道场,那个时候天气非常寒冷,路况也非常不好,都是石头路;但是他坚持要三步一拜拜上去,拜得整个脚都破掉了,但是他们还是虔诚的拜下去。一直拜、一直拜、一直拜,拜到最后到了山门口,他拜下去的时候,他头一抬起来,看到山门写了四个字:「莫向外求」。他内心当中很大的感动跟冲击,那时候他心里面就生起很多很多的智慧。他说:我从台湾坐这么远的飞机来到大陆参访善知识,三步一拜的求佛法的开示,原来「莫向外求」。「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原来无量无边佛法的功德不必向外追求,就在你的内心当中,你怎么去操作它,它就在你一念心性当中,「莫向外求」,善知识莫向外求。这个居士回来以后,他的修行就改变了,他很少出去攀缘(哈哈),而在家里的佛堂里面,念念的创造广大的功德。 所以说我们明白了「理持」以后,我们会知道极乐世界无量无边的功德庄严,不离开我一念心性之外,是我心性本具,是我念佛的当下,念念成就。这个时候对我们的心中有很大的加持力,不管它十万亿佛土、二十万亿佛土,这个距离不能障碍我们、距离不能障碍我们。这个时候,他信心的建立,就不完全只是心外求法,本愿功德力、名号功德力,他也相信自性功德力。「信我虽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决定得生自心本具极乐,更无疑虑,是名信自。」他不但对于外在佛力的加被有信心,他更对于他这一念心性当中,本具无量无边的功德也有信心。能念的心本自不可思议,所念的佛本自不可思议,这二个不可思议他都相信。这个人就是理持,他就能够达到更高的功德,是这二个差别。再看「修慧」,就是「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 明修慧二 明七日克期 ┌利根─一日即不乱。 「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这个是一种「修慧」。前面的思慧,它是一个散乱心的状态,不管是事持、理持,还是在散乱心。这个「修慧」是一种专注心,心一境性。「克期办事」(这个「克」字没有打)这个「克」就是限定,限定一定的时间,来承办这个生死大事。「一日至七日」一心不乱,这当中有二个解释:第一个是约着他成就一心不乱的时间,说「利根」的人,一天就达到「不乱」;「钝根」人要「七日」才能「不乱」;「中根」的人,「二、三、四、五、六日」才能不乱,不一定。所以,「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这个经文也可以解释说:他成就一心不乱的时间,有三种根性的差别。其次,是就着他保持一心不乱的时间。说「利根」的人,能够保持「七」天,这个佛号在心中「不乱」,一心而且不乱;「钝根」的人,保持「一」天「不乱」;「中根」的人,「六、五、四、三、二日不定」。这二种解释,一个是成就一心不乱的时间,一个是保持一心不乱的时间。不过一般的解释偏重在第二种解释,就是保持一心不乱的时间多。再看「一心不乱」,蕅益大师分成二部分,先解释「一心」,再解释「不乱」。看「一心」: 明一心不乱 不論事持、理持,持至伏除煩惱 ┌ 我们在因地的时候,不管「事持、理持」,总之你把这句佛号的操作「持」到「伏」,这是一种状态,把「烦恼」给「伏」住了;其次「除」,把烦恼给消灭了,消灭「乃至」到「见思」脱落,这都是「事一心」。所以这个「事一心」,蕅益大师判定的范围非常广大。就是你最低标准,能够折伏现行烦恼,就是伏,伏烦恼,这也是事一心;最高达到见思烦恼的脱落,这也是事一心。这个范围很广,从凡夫的折伏现行烦恼,到圣人的见思脱落,这一个大范围都叫做事一心。「理一心」不乱,「不论事持、理持,持至心开见本性佛,皆理一心」。就是你在操作佛号的时候,能够达到「心开见本性佛,皆理一心」。这个「心开」,这个地方的「心」能够被打开、被破坏,这个「心」指的是无明妄想,无明妄想那个乌云被破坏掉、被打开了,这个时候自性的光明显现出来,这个是「理一心」。一般在我们修行的方法当中,不管是天台止观、唯识止观:一般讲「事一心」,是偏重在定门,这事相上的无分别住,一种三昧的力量;这个理一心则偏重在慧门,这种大乘圆顿止观的慧。但是在净土上它不是这样子安立的,从蕅益大师的看法:因为不管事一心、不管理一心,你在操作的时候,都有信愿,这个信愿本身就是观慧。所以他事一心也能够伏、也能够除烦恼,就在这个地方。他在这当中操作佛号,他一定要有信愿的观照在里面。只是说他到达的标准不同,他这个「事」也有智慧、也有禅定,这个「理」也有智慧、也有禅定,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这个是讲「一心」的情况。当然这个地方主要是讲临终的时候,临终的时候要达到一心,最低标准要能够伏烦恼。 │┌事一心不为见思所乱┐ 这个地方解释「不乱」。就是说你这种一心的状态,要能够「不为见思所乱」就「事一心」。所以我们讲带业往生,他带的是一个业种,不能带现行。就是说你在操作佛号的时候,这句佛号的相续,不能被见思所破坏,你念念之间,每一句佛号,都有深信切愿的观照光明在那个地方现前,见思烦恼不能活动,只能够带业种,不能带现行,这个地方是「事一心」。达到「理一心」那更高了,「不」落空有「二边」,这个是「修慧」。 不落空有二边,就是说你相信极乐世界不离开你现前一念心性,简单的说就是「一一理性具足庄严,一一庄严全体理性」。无量无边的庄严,是不离开你一念的清净心所显现。「一一理性具足庄严」,你这一念理性当中,具足庄严;而所有的庄严,也不离开你一念心性。套一句古德的开示:「托彼名号,显我自心。」他内心当中是依止现前一念心性来操作佛号,依止现前一念心性来操作佛号。这样子讲,依止现前一念心性来操作佛号,那正是蕅益大师所说的:原来你在念佛的当下,能念的心不可思议,所念的佛号也不可思议,二个都不可思议。所以你的果报也不可思议,就会有这广大的正报寿命、这么广大的依报国土,是这样子来的,这个因果就是这样来的。你为什么以后会有这么广大的正报寿命、这么广大的依报国土呢?因为你在因地念佛的时候,你依止的是现前一念的清净心,能念的心不可思议,时空无尽;所念的佛号无量光、无量寿也不可思议。所以这个功德就是这样成就的,是这个意思。这个地方是往生因地的各别解释,蕅益大师把它分成闻思修三慧,先成就信愿,然后持名,然后持名当中达到「伏除」烦恼,就是「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这个是无上的因。再看无上的果: 往生二相 ┌变化身佛┐ 在临终的时候,他的果相有二个:第一个如果「不为见思乱」,临终看到的佛是「变化身」跟「诸圣众现前」;「心不」起「娑婆」世「界中」的「三有」,这个三有指的是三界,不起三界的「颠倒」,对三界不再生起常乐我净四种颠倒。换句话说,你对三界,能够观察它是「不净、苦、无常、无我」,这个四念处的光明现前,来破除你心中的障碍,「往生同居、方便二种极乐世界」,这是事一心的情况。「不为二边乱,故感受用身佛及诸圣众现前」。这个「受用身」指的是报身,功德报身。慧远大师一生,三睹圣像,第三次的时候,他看到圣像是遍满虚空,无量光明、无量相好,这个是看到报身佛,到了理一心。临终的时候,不再生起「生死涅槃」这种空有「二见」的「颠倒」,「往生实报、寂光二种极乐世界」。这个是讲到事一心跟理一心,临终所见的佛不同,跟往生果报的不同。最后总结: 结前启后 ┌简易┐ 这个「执持名号」的法门,蕅益大师作一个总结:它是下手易,但是成就高。就着下手来说,它至「简易」至「直捷」,一句弥陀念诵听。只要你有善根,只要你有本事把这句佛号创造出来,就可以了。它果上的功德,是「至顿、至圆」,顿超圆满,你到极乐世界圆生四土、圆证三不退。这样的因果一个主要的关键,是建立在「念念即佛故」,就是你念佛的当下,你每一句佛号的操作,都是随顺于弥陀的本愿功德力,就是「即众生心,投大觉海」。你在念佛的时候,能念的这一念心不可思议,所念的佛号也不可思议。所以这二个不可思议的力量结合在一起,这个心跟法的和合,就变成一种能感,能感性,跟弥陀本愿的能应就感应道交了,所以念念的随顺弥陀的本愿功德力。所以这个当中不必其他的「观想」,或「参究,当下圆明,无余无欠。」所以这个净土法门,它是一行三昧的法门,古德说它是一行三昧,它以「一门圆摄百千法门」,这是一种总持的一个法门,一行三昧。 这个净土法门当中,「上上根」的人也不能超越他的「ˇㄎㄨㄣ閫」(阃,三声阃),这个「阃」是范围。你根器再利,整个修行也不就是称性起修吗?蕅益大师也强调:能念的心力本来就不可思议,这个理持就是上上根人。如果你不能了解你的心力不可思议,也可以,信我是业障凡夫,决定不能仗自力断惑证真,了生脱死。信阿弥陀佛有大愿力,一定能够救拔我们,也是行,这个是事持。不管是理持、事持,他所感应的佛、所生的净土,「往往」是「胜进」。这个「胜进」的意思是说:他这个功德超过他的因地,他的因地很小,但是功德很大,是这个意思。就是这种法门,都是偏重在称性起修的法门,就是微小的因地,能够创造广大的功德。因为他念念即佛故,「往往胜进」,是这个意思。「可谓横该八教,竖彻五时。」佛陀讲的五时、八教,无量无边的法门,也都是因为一大事因缘故,而宣说的──为了成佛的因缘故。所以在本经当中,佛陀彻底的悲心,虽然没有人发问,佛陀的大悲心自然的流露这样的法宝,而且后面还很深的感叹:这的确是一个难信的法门、难信的法门。 古德讲一句话说:我们修行的过程,成佛的一大事因缘,每一个人各有各的因缘。是什么因缘呢?「妙得其门,成佛不离当念。」有些人他在成佛的时候找对了门,说这个房子里面很多的宝,诶,他找到了门可以进去了,「妙得其门」。「成佛不离于当念」,不就是当下的那一念!临终的时候,「但凭六字出乾坤」,他出去了,往生极乐世界成就佛道。诶!说这个人成佛怎么这么容易啊?是的,「妙得其门,成佛不离当念。」「若失其旨,徒困修因于多劫。」说这个人找不到门,可惜啊,「若失其旨」,他失去了这个门的宗旨,「徒困修因于多劫」,他也希望能够厌离生死、成就佛的大般涅槃、万德庄严,但是他没有遇到这样一个法门的教导,当然他也不可能在打坐当中,自己想出这样的一个真理。怎么办呢?只好自己摸索,「徒困修因于多劫」,无量无边在生死当中打滚,但是他就是找不到门。你看看外道,你会怜愍他们。《成唯识论》上说:外道的修行,百千万倍于我们的精进力。所修的苦行,一天当中吃什么东西呢?一个手掌往这个米的地方按下去,拿起来多少米,今天就吃这些米,一天就吃一个手掌的米,不是用抓的,就这样放下去拿起来,一天就吃这样,整天的修苦行、修禅定。但是在成就圣道当中,没有一个人成就圣道,连一步都跨不出去,连善根都没有栽培。他也不知道为什么,他也很感叹:我已经尽了我的全力了。「若失其旨,徒困修因于多劫。」说这个人找不到门,在外面晃了几劫,他就是不能进去,因为他找不到门。所以我们遇到净土法门,要真正生起感恩的心:内心当中被弥陀的本愿感动,对本师释迦牟尼佛在娑婆为我们宣说的一种感恩,对于历代弘传净土法门的上师感恩,然后你要发愿:好好的弘扬这个法门。末法时代,真正惠以众生真实利益的,就是净土法门,这是根本法宝,其他的都可以当助行。所以祖师大德感叹:这个成佛的因缘,有些人来说,很快的就成佛了,好象没有什么事情发生;有些人来说,撞得头破血流,但是他就是没有办法。这个「妙得其门,成佛不离于当念。若失其旨,徒困修因于多劫。」所以这个法门是很重要,你选择一个正确的法门,这件事情太重要、太重要。我们今天就先讲到这里。有没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讨论一下: 问:事持能不能见本性佛? 答:他如果一开始就从事相下手,而见本性佛,这个人肯定过去有圆顿的善根在里面。我们讲善根发相,有些人修禅定,他的善根发相以后,他生起了智慧。智者大师解释说:因为他触动了他过去的善根。因为我们生命的流转,不是今生而已。他今生虽然没有得到大乘的思想,但是他过去生有这样的善根,他可能在修止的过程当中触动了,也是有可能的。 问: 答:一行三昧,这是《华严经》一行三昧的法门。一行三昧就是说,有些菩萨喜欢修广;有些菩萨他不想广修一切法门,喜欢修略,他希望你告诉他一个法门,他就能够成佛,就是喜欢坐直达车,这叫一行三昧,那可以,正念真如。如果从自力的角度,你就正念真如;如果他力法门,就念阿弥陀佛,一句佛号就能够成佛,这叫一行三昧。就是一个法门就好,专修一个法门,以一个法门成就无量功德,这叫一行三昧。《华严经》有这样的一个法门叫一行三昧,念佛法门它正是一行三昧。 问: 答:其他法门也是有,它有一些也是总持的。 好,我们今天讲到这个地方。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 更多净界法师佛学内容推荐 -----------------------------------------------------------------------------------------------------------------
┌出家、在家┐
┌男┐ │ │
┌善┤ ├者,不论┼贵贱、老少┼但闻佛名,即多劫
│ └女┘ │ │
│ └六趣、四生┘
│
│ 善根成熟,五逆、十恶皆名善也。
└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 ├故─
└罄无不尽┘
┌即以执持名号为正行─┐┌至简易┐
─┤ ├┤ ├也。
└不必更涉观想参究等行┘└至直捷┘
闻┤
└不信不愿,与不闻等,虽为远因,不名闻慧。
┌事持
执持─则念念忆佛名号,故是思慧,然有┤
└理持
│
事持者┤ ┌是心作佛┐但以決志┌如子忆母。
└而未达┤ ├ ┤
└是心是佛┘願求生故└无时暂忘。
理持者─信西方阿弥陀佛┤ ├即以自心─
└是我心造┘
┌所具┐ ┌为系心之境,
─┤ ├洪名┤
└所造┘ └令不暂忘也。
│
┌─┼钝根─七日方不乱。
│ │
一日至七日者│ └中根─二三四五六日不定。
┤
,克期辦事也│ ┌利根─能七日不乱
│ │
└又┼钝根─仅一日不乱
│
└中根─六五四三二日不定。
│乃至見思先盡────皆事一心。
┌一心亦二种┤
│ │不論事持、理持,持至心開
┤ └
│ 見本性佛──────皆理一心。
└┤ ├即修慧也。
└理一心不为二边所乱┘
┌不为见思乱─故感┤ ├现前,心不复起─
│ └及诸圣众┘
│
│ ┌娑婆界中┐ ┌同居┐
│ ─┤ ├往生┤ ├二种极乐世界。
│ └三有颠倒┘ └方便┘
│
│ ┌受用身佛┐
└不为二边乱─故感┤ ├现前,心不复起─
└及诸圣众┘
┌生死涅槃┐ ┌实报┐
─┤ ├往生┤ ├二种极乐世界。
└二见颠倒┘ └寂光┘
┌既┤ ├┐
│ └直捷┘│
┌当知─执持名号┤ ├以念念即佛故─
│ │ ┌至顿┐│
│ └仍┤ ├┘
│ └至圆┘
│
│ ┌不劳观想┐
│ ─┤ ├当下圆明,无余无欠。
│ └不必参究┘
│┌上上根─不能逾于阃┐ ┌所感佛┐
┼┤ ├其┤ ├往往胜进,
│└下下根─亦能臻其域┘ └所生土┘
│
│ ┌横该八教
│ 亦不一概,可谓┤
│ └竖彻五时
│
└所以彻底悲心,无问自说,且深叹其难信也!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什么是定?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就是大定。我们见色看得清楚,闻音声也听得清楚,这都是自性般若智慧。我们看不清楚、听不清楚,这就障碍出来了。什么障碍?烦恼,无明烦恼、见思烦恼、尘沙烦恼。修行不是修别的,放下烦恼而已。我们眼见色看得清楚,不放在心上,对了。不放在心上就是放下了,智慧就会开了;放在心上,它把智慧障碍了。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