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界法师:念佛止观修学法要 第一卷


2014/9/3    热度:353   

净界法师:念佛止观修学法要 第一卷

 

  《念佛止观修学法要》。诸位法师慈悲!诸位居士,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好,请放掌。我们从今天开始用四堂课来解释念佛止观的方法。

  在经典上,佛陀讲到,修行的内涵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那么我们整个佛法的修学基本上是两个次第。刚开始是要求自己的身口二业能够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就是我们刚开始要求自己从身口的断恶修善来做一个基础;那么进一步我们就是要自净其意,要求来净化我们的思想。但是这个身口二业跟我们内在的思想事实上是有相互关系的。因为如果我们内心的思想是邪恶的,我们就很容易创造罪业;如果我们的思想是清净的,我们也就容易创造善业。所以身口意的修学其实重点还是要以自净其意——就是思想的改造、思想的净化当作一个佛法修学的重点。

  天台智者大师是把众生分成了四个不同的种性。那么第一种人呢叫作三途种性。三途种性就是说,他的心是一种增上的恶心。这种人多数是对生命的因果完全不明白,或者是半信半疑。那么这种人他认为生命是没有轨则的,造善是不能招感安乐的果报,造恶也不能招感痛苦的果报,所以他对生命的诉求就是及时地行乐。所以他在做什么事情,他内心当中没有任何的道理作标准,完全跟着感觉走,心随妄转。我现在打什么妄想就去做了,我现在生起什么念头就去做了,他的生命是完全没有任何章法的。这种人当然就很容易生起欲望的烦恼。那么三途种性的意思就是说,智者大师说这种人他在三界的流转当中多数都是在三恶道呆过去的,即使从三恶道出来得到人身,他一下子又到三恶道去了。因为这种人他是完全没有对真理的了解,讲增上的恶心的三途种性。

  第二种人是属于增上的善心,智者大師說这种人是人天种性。就是说身为一个凡夫他也有一些欲望烦恼,但是他对业果的道理有很深刻的学习跟理解,他知道生命是遵循着一定的轨则,在三界的流转当中,是因为善业去创造安乐的果报,由罪业去招感痛苦的果报,他对这个善恶的轨则生起坚定不移的理解。那么他就用这种因果的道理呢,经常来克制自己的欲望,克制自己的烦恼,因为他不想痛苦,所以他开始去以这个业果的道理来调伏自己的欲望。那么这种人他的生命当中呢,善心就比较强,偶尔起起烦恼,但是因为他对道理的理解,他有一种惭愧心来克制自己、调伏自己,那么这种人的种性叫人天种性。就是说他的生命当中在六道轮回当中,他多分是在人天果报里面活动的,这种人叫做人天种性,他对业果是有深刻的理解。

  那么第三种人是二乘种性。二乘种性基本上对生命的苦谛做很深入的观察,观察这个三界是没有价值的,透过无常、苦谛的观察。那么当然从大乘佛法认为他是比较悲观的,但是他对五欲身心基本上、他认为三界的果报体不管是善业所招感的是安乐果报或者是罪业所招感的痛苦果报,三界就像火宅一样,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但求自度,不欲度人。那么二乘种性的人他的一个特色就是出离心很强,那么他一心一意地想要远离这个三界的火宅,但是他对积功累德、广度众生呢不生好乐,那么这种人叫作二乘种性。如果他不加以调整,那么他的生命就很容易趋向于涅槃。

  那么第四种人是智者大师赞叹的菩萨种性。菩萨种性,他能够有智慧来观察三界的无常、苦,他也有大悲心来怜悯众生,就是悲智双运。那么这种种性的众生,他的生命就能够趋向佛道,成就究竟的安乐。

  所以我们在座的诸位基本上我们是有四种种性的差别,那么也就影响到我们整个生命的一个差别的果报。当然佛法是讲到缘起性空,就是这个种性的差别是可以透过佛法的修学而加以改变,这个改变的方法就是止观。所以今天的止观就是改变我们内心的思想,特别是一些颠倒的思想。透过思想的改变,我们就会改变我们的行为,乃至于改变我们未来的生命。所以这个课程的主题就是《念佛止观修学法要》,主要是透过念佛跟止观的方法来修正我们错误的思想。

  我们看讲义,将述此义,大科分四:

  甲一、总标念佛法要,首先我们解释念佛的方法。

  甲二、别明止观体性,第二个是说明止跟观的体性。

  甲三、正示念佛止观方法。前面是各别地解释念佛跟止观各别的内涵,第三段就是我们的主题,就是把念佛跟止观相互的一个运用作一个介绍。

  甲四、结示劝修,我们作一个前面的回顾跟总结。

  首先我们看甲一、总标念佛法要。这当中分两科,先看第一科的明念佛超胜。这一科是蕅益大师的一段《弥陀要解》的开示,我们先把它念一遍:

  原夫诸佛,悯念群迷,随机施化,随归元无二,而方便多门。然于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圆顿者,则莫若念佛求生净土。又于一切念佛法门之中,求其至简易、至稳当者,则莫若信愿专持名号。是故《净土三经》,并行于世,而古人独以《阿弥陀经》列为日课,岂非有见于“持名”一法,普被三根,摄事理以无遗,统宗教而无外,尤为不可思议也哉!

  好,我们看第三面,我们把蕅益大师的开示作一个简要的说明。那么这段呢,主要是讲到净土法门在一般法门当中殊胜的地方。那么这当中呢,我们先分两段。第一个,先总叙功能,先把佛法的修习的差别说出来。那么在十方诸佛呢,他们在大般涅槃的寂静安乐当中,都是以大悲心来怜悯这些流转的众生。那么佛陀在度化众生,基本上是随顺众生的根机而施设不同的教法,这当中呢,三世诸佛在施设教法是遵循两个规则。第一个是虽归元无二而方便多门,第二个是方便有多门。那么佛陀在施设教法呢,有两个主题:第一个是契理,就是契合三世诸佛实相的道理。比如说业果的道理、或者是空性的道理、或者是真如的道理,那么这种道理是不能随时空改变的,是不变的,就是说佛陀在三千年前是这样讲,现在也是这样讲。第二个是契机,这个契机就是有它的随缘、方便,比如说我们今天契入这个道理,你可以参禅或者持咒或者念佛等等。就是说三世诸佛在施设教法有他的契理性跟契机性。

  那么再看第二段,别显净宗。在整个方便当中,这个地方我们是针对契机来说啦,在一切的方便的施设法门当中,我们如果要找到一个特别的直接而且特别圆顿,下手特别简单而成就特别高超的,则莫若念佛求生净土。那么在所有的契入真理的方便当中呢,以念佛是最为直接跟最为圆顿的。

  那么这个地方我们作一个简单的说明。当然,其实我们讲方便啊,方便有多门,那么契入诸法实相有多种方便,但是这个方便其实不离开止观,没有一个宗派的修行能离开止观的。但是这个地方的差别就是所观境有差别,他所依止的、所观察的境界有差别。那么智者大师把这个整个佛法的所观境分成了三类:第一个是观察众生法,第二个是观察佛法,第三个是观察心法。我们简单地解释一下。那么智者大师在解释《法华经》,就是《妙法莲华经》,九旬谈妙,那么什么是妙法呢?智者大师就分成众生法妙、佛法妙、心法妙。那么我们在修止观的时侯,第一个我们可以选择观察众生法,就是这个五蕴,我们现前的色、受、想、行、识,就是观察我们这个身心世界。那么基本上这个小乘的学者啊,我们看《阿含经》或者《阿毗达摩论》,小乘的经论,他的所观境是偏重在观察我们的身心世界。观察身心世界在整个小乘的传承啊,他是用不净、苦、无常、无我这个四念处来观,用四种的光明智慧来照我们的身心世界。所以小乘学者基本上对生命采取比较悲观的,认为生命是没有价值的,因为不净、苦、无常、无我。所以当然,一切法因缘生,他不断观察以后,就把生命的这种相续的力量给消失掉,就是到了这种偏空的涅槃。所以一般来说呢,以这个五蕴为所观境的,小乘的学者多分是采取这样的方法。第二种的所观境是以佛法界为所观境。佛法界当然是万德庄严,依正庄严。以佛法界为所观境的,在整个宗派当中,密宗、净土宗的本尊相应法,是经常采用这种方法。你看密宗他是观文殊菩萨,以文殊菩萨为本尊,观察他的相好、他的功德;净土宗当然是以阿弥陀佛为本尊,观察阿弥陀佛的正报、依报的庄严。当然,这样的心态跟前面的观五蕴就不同,因为你观五蕴的话,你马上知道五蕴的生死是有很多过失的;那么在观察以佛为所观境的时候,他内心当中是赞叹跟皈依的,因为他观的是一个佛的功德,所以他的当初的心情是一种赞叹的心情、皈依的心情来直接地契入本尊的功德,他基本上的观法是乐观的、肯定的这一面。那么第三种观法是观心,像天台宗、唯识宗是观现前一念心性。当然天台宗观心,是观这个即空、即假、即中,它刚开始是强调是要从假入空,天台宗的第一个层次就是说你在观心的时候,你会发觉到我的心有善的功能也有恶的功能,但是你这个时候要把这些善恶因缘所生的功能都把它拨开来,观到你内心的最深的、不生不灭的、清净的本性,那么这个时候你就知道原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就是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就是,从因缘所生法,虽然我是有种种的烦恼跟罪障,从因缘所生法,诸佛是有种种的功德庄严,但是当我们把因缘所生法都拨开了以后,我们发觉我们的本性是如,三世诸佛也是如,一如无二如,这点在天台宗是非常重视这个观念的。就是刚开始在观心,是把心带回家,就是先把心归零,就是你先回到我们心的最初的原点,就是禅宗说的本来面目。那么这个时候你会知道,其实我跟诸佛是没有差别的,只是一种时间的差别,就是我迟早要成佛,因为我本性如此,我跟诸佛所差别的只是我的时间还不够。那么从本自清净,换句话说,只要我通过忏悔业障、积聚资粮,我就能够有一天跟诸佛一样。所以在菩萨戒的戒体当中就很强调你对本性的胜解,因为这是你能够纳受菩萨戒戒体的关键。当然他的即空,他这个时候一开始从假如空啦,空当然是无有少法可得,但是他有时候从空出假,他又从无有少法可得的心当中出来,出来的时候就跟境界接触,他又知道,虽然是清净但是因果丝毫不爽,有杂染的因缘、清净的因缘、有十法界的因果。

  那么当然观心法门是一种心地法门,它是偏重在一种真如的观察智,是无相形。前面的众生法跟佛法偏重在有相形。有相形当中呢,众生法当然它是一种属于这种消灭形的,他观察五蕴身心呢是用不净、苦、无常、无我,他的心态是要把这个生命消失掉。那么净土宗观察佛的功德是肯定的,我要成就像诸佛一样的依正庄严。所以这个地方大家一定要清楚,同样是修止观,但所观境是有所不同。不过蕅益大师的意思就是说呢,在三种的所观境当中,站在成佛之道,讲到最直接而且最圆顿的是以念佛、直接忆念佛的功德来求生净土,这件事情是最直接、最圆顿,因为它有佛力的加被,那么这是第一层的比较。我们再看第二层的比较,他是由粗到细,把这个所观境慢慢地做一个比较。

  又于一切念佛法门之中,求其至简易、至稳当者,则莫若信愿专持名号。我们说过在念佛法门当中,主要是一种本尊相应,所谓的相应就是感应道交。感应道交就是我们这一念苦恼的心跟阿弥陀佛功德的心要能够接触。那么接触就要有方法啦,那么在净土宗的传承呢,我们这念心跟弥陀的功德要接触啊,有三种的选择。第一个是观像。你找一个阿弥陀佛的像,你眼睛打开来,你用眼睛去取这个阿弥陀佛的像,那么把这个像记住,然后眼睛再闭起来,闭起来你看看在闭起来的时候你心中可不可以把这个影像现出来,那么你刚开始会觉得很模糊,模糊的时候再打开,再看一次,再看一次呢再把这个像再取下来,再眼睛闭住,把这个像在心中再现出来,经过你一次一次的重复,到最后,你心中现的影像跟外面的影像是完全一样的,清楚分别,这个时候你就成功了。观像念佛,你的所观境是一尊佛像,可能是一张纸做的或者是木头做的,都没关系,总之你要取那个像在心中显现出来。第二种的修行是观想。观想就是前面没有像,但是你假借经论的文字随文入观——阿弥陀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有八万四千好、一一好有八万四千光明,你就随文入观,把文字的相在你心中变现出一种佛的影像出来,这个时候也是要如镜现像,经典上说,就像镜子清楚把影像现出来一样。这样的一个方法也可以跟弥陀感应道交。第三种是忆念阿弥陀佛的声号,就是以声音——南无阿弥陀佛。您能够,这个声音呢,你自己能够在心中创造一个声音,然后你再把这个声音听回去,你只要听得到你自己佛号的声音,这个就是感应道交了。这三个方法。因为,我们说过,净土法门是一个他力法门。他力法门就是,不管你用什么方法,你一定要想尽一切办法使令你的心跟弥陀的功德接触,就是感应,这两条线要能够接触。当然我们不能胡思乱想啦,什么方法都是要传承,那么净土宗的传承,你有三个选择:第一个观想,第二个观像,第三个持名。

  那么前面说过,在所有的方法当中,念佛是最直接、最圆顿。那么如果我们再微细地分析呢,在三种的念佛当中,我们要找一个下手最简易、成功的比例最高、最稳当的,那就是以信愿的心来执持名号。执持名号是特别的简易跟稳当,特别在临命终又是关键。净土宗他的感应是在临命终的时候,临命终的时候要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在临命终的时候我们是乱心位啊,所以忆念弥陀的圣号是最为简单。是故《净土三经》,并行于世,而古人独以《阿弥陀经》列为日课,这是表示在《净土三经》当中,《无量寿经》、《观经》、《阿弥陀经》。当然《观经》是讲观想、观像,观想观像的所缘境太过于复杂了,我们一般人心思太粗重,境细心粗,观难成就。那么《无量寿经呢》,它是强调发菩提心,一心专念阿弥陀佛,修诸功德,它要你修诸功德、发菩提心,对有些在家居士也有困难。那么《阿弥陀经》的特色啊,我们读《阿弥陀经》你会知道,释迦牟尼佛在讲到修行的因地,释迦牟尼佛对其它的助行,持戒、修福,只字不提。只有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但是要我们执持名号,其它的法门完全不提。所以说这样子的一个方便啊,在跟弥陀感应道交当中,执持名号这个法门就特别地普被三根,对我们一个忙碌的现代人来说,特别地方便。这也就是为什么净土的经论这么多,但是历代的祖师呢,这种大智慧啊,只是把《阿弥陀经》列为我们的每天的晚课,那么因为执持名号的法门普被三根,而且有事有理,这的确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法门。那么这个地方的开示主要是说,我们在修止观之前,你一定要先选择你的所观境,因为你的所观境会影像到你后来的结果。当然从这个地方呢,蕅益大师是以阿弥陀佛的圣号为所观境。

  在中国的丛林啊,我们看《净土圣贤录》讲到一个事情,就是有一个法师叫做冬瓜和尚。冬瓜和尚他长得矮矮胖胖的,就像冬瓜一样。古时候的丛林不是在都市,是在山中。古时候他下山一次要三个小时,上山三个小时,就六个小时。古时的丛林如果诸位去研究,他就像一个小社会一样,是分工合作的。到了早课做完,吃完早餐,你参禅的到禅堂去,念佛的到念佛堂去,你要听教的到讲堂去,那么工作,你是属于执事的,就去工作。那么冬瓜和尚他的工作是采购,就是每天为大众师去买一些饭菜。早餐以后就从山中走下来到菜市场去,众生这些杂乱的环境,去买这种饭菜等等,买完以后再走上山去,一天就是做这个事情。那么一年一年过去,当然修一点福报啦,但是福报是不能调伏烦恼的。所以时间久了,他就感到弟子心不安,他觉得内心当中有这个烦恼波动,虽然他积聚善业,但是临命终时没有把握,他就希望找一个解脱的法门,他觉得,我出家不能老是修福报,太可惜了。那么这一天呢,就有一个法师来挂单,刚好住在冬瓜和尚的隔壁。他就跟他请教说,我现在是真的想要修行,出家这么久,时间也过了很多了,有什么法门能够简单地、直接了当让我能契入重点?法师说:你是干什么的?他说我是采购啊,整天要去菜市场买东西。他说,这样的话所有的法门都不适合你,你就是念阿弥陀佛的圣号,然后以这样的功德一心一意地求生净土!那么冬瓜和尚他这个人是单纯啊,他听了以后就相信了,念佛!他当然做事还是每天去菜市场买菜,心中就念佛。看《净土圣贤录》,不到三年,不到三年的功夫,这一天做早课,做完以后大家下殿,冬瓜和尚就跟维那师说:大家且慢!哈哈,我今天要往生净土了,大家来帮我念念佛,帮我送一程!惟那师一想,平常念佛堂也没看到你人,你要求生净土?大家半信半疑啦,但是想说宁可信其有,为他念佛。念了一段时间以后,他果然就在大众当中在打坐的时候坐化了,坐化的时候他还讲出一个偈颂,古人都会留一句话给大家参一参。他说是:“终日走街坊,心中念佛忙。世人皆不知,别有一天堂。”那么他这个偈颂刚开始是描述他的身体的状态,他说,你看我的身体啊,“终日走街坊”,哎,这个冬瓜和尚又出去买东西了,又跑回来,跑来跑去;但是你可知道我的内心啊,“心中念佛忙”,我的心中已经有一个法宝,跟以前的冬瓜和尚已经不一样了,和以前那个散散乱乱、心中没有皈依处的冬瓜和尚不一样了。“世人皆不知,别有一天堂。”你们都不知道我内心当中啊,“别有一天堂。”

  当然冬瓜和尚的成功,我们可以做一个检讨。就是说,如果我们今天很务实地去面对我们自己的状态,谈玄说妙我看是不必,就是你很务实地面对你的现前因缘,我们不能够违背因缘,你的家庭、你的工作时间,七除八扣,你的时间不多了。那么我们在这样的有限的时间当中,我们应该去找寻一个什么样的所观境,特别契合我们的根基,这件事情就非常重要。所以印光大师说:药没有好坏,治病就是良药;法也没有高下,契机就是妙法。无量无边的法门,什么是妙法呢?契合你现在的因缘,这个法门就是妙法。所以这个地方,蕅益大师的意思就是说,佛法为了摄受众生,开出了无量法门,在无量法门当中最直接、最圆顿的是念佛,就是他力加被的本尊相应,在念佛当中,三种念佛又以持名最为简易、最为稳当。这就是为什么在整个三种念佛当中,持名的法门,这个传承一直没有断,那么它的理由在这个地方,因为他简单、容易做到而且成功率最高。

  好,我们再看第四面。前面是大致地把我们的所观境、念佛法门的所观境以阿弥陀佛的圣号来做一个解释。所观境就是说,我们讲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问题是谁代表阿弥陀佛呢?这是个问题。你说你皈依,那么佛在哪里?这是个问题。站在一种《阿弥陀经》的传承,就是以阿弥陀佛的声音,以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声音为所观境、为你的皈依处。这个地方诸位要注意一个重点,我昨天也讲了这个观念,不管你今天是发出台语的声音或者国语的声音,你要永远相信,你所创造的声音就是阿弥陀佛的化身,这个很重要!不管你用什么声音来表达阿弥陀佛,你要永远相信,你所创造的声音,这个声音就总持阿弥陀佛的所有的功德,他就是阿弥陀佛的代表!这一点你一定要有这样的观念。否则这句佛号他对你就不能产生救拔的力量。

  在修习念佛的时候的止观,第一个,我们透过重重的选择,我们选择佛号为所观境,进一步我们再说明整个念佛的操作方法。我们看第四面,乙二、示念佛方法。我们先把它念一遍:

  信愿持名,一经大旨。信愿为慧行,持名为行行。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浅深。故慧行为前导,行行为正修,如目足并运。

  好,这一段是《<阿弥陀经>要解》里面的一段话,我们分成三段来说明。

  第一个总标:信愿持名,一经大旨。整个《阿弥陀经》它的修学内涵就是三资粮:信愿持名。信愿持名在正式的修学应该先成就愿。就是说你内心当中要有一个目标,你自己要能够观察到娑婆世界的苦、极乐世界的乐,娑婆世界的杂染、极乐世界的清净,那么这个时候呢,你生起一种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希望。一个人一有希望,你才能产生行动。那么产生厌离以后呢,这个时候你观察你自己没有成就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力量,你自己没有能力。那么这个时候谁有能力呢?相信阿弥陀佛的功德、他的本愿功德对你有救拔的力量,相信阿弥陀佛的功德是无所不在的,而且他能够引导你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你对阿弥陀佛的功德有信心,依止这样的信愿的心情来忆念阿弥陀佛的圣号。那么这个是整个《阿弥陀经》的主要的修学的宗旨。这段是把修学的宗旨标出来,信愿持名三种资粮。

  那么信愿跟持名的关系呢,看第二段:信愿为慧行,持名为行行。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浅深。这段是很重要。信愿,在蕅益大师呢,它是一种慧行,它是一种观照的智慧,它是一种观照力。换句话说,我们对弥陀的信心跟愿力啊,是透过观,它是属于观照而产生的;那么持名呢,它是一种行动力,它是一种止,止的力量,一种念力。那么我们在求生净土的过程当中呢,讲到往生与否,是从你的信愿的坚定与否来判断,那么至于你往生以后品位的高低呢,那就看你的念力,你念佛的这个力量到达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的浅深来判定。这个地方就是说啊,念佛法门它的一个特点啊,它很强调你对佛号的皈依的心情,这个是决定你往生的一个关键!至于往生以后的品位,就看你这句佛号念起来有多大的力量。

  我在台湾啊,曾经去一个商店买东西。商店的老板是一个一贯道的教徒,看那意思,他也是一贯道的一个高阶的一个老师了。那么他问我说,这个一贯道教徒问我,你们寺庙什么时候打佛七?我说,唉!你不是一贯道吗,你为什么对打佛七有兴趣?他说,念佛念下来啊,心安静。他说他平常都念佛。我跟他解释说阿弥陀佛的圣号他有多大的功德、有救拔你的功德,他完全不相信,完全不相信,那我说那你念佛干什么呢?他说念佛把心静一静,如此而已。其实他不能往生啊!就是说,阿弥陀佛的圣号对他的功能只是把他的心静一静,如此而已,他是把佛号当做一种摄心的方便。你看这件事是不是很可惜呢?当然我们也相信阿弥陀佛的圣号在他的心中运作的时候,会有一些善业的力量,但是如果站在一种解脱生死,那就没办法了,因为他信愿不具足。那为什么信愿不具足呢?他就是没有好好学习净土的经论、对阿弥陀佛的功德生起理解、生起信心、生起皈依。

  所以说世间上的事情啊,说是一切法空。诸法无自性、一切从缘起。你会发觉,什么叫法空啊?这个法呢,它是无自性。当然这个法很多了,我们以阿弥陀佛(来说),为什么阿弥陀佛的圣号在有些人心中运转的时候,他能够产生那么大的力量;阿弥陀佛的圣号在有些众生的心里面运转,他产生的力量非常薄弱,发挥不了那种救拔的力量,只是增长一些善业,就是把这个摩尼宝珠换几个糖果吃吃,这个地方就是我们没有好好地学习教理,就有这个问题!摩尼宝珠在心中运转的时候,我们内心跟他感应不够、皈依不够,也就发挥不了这样灭罪生善乃至解脱生死的力量。所以这个地方,蕅益大师他的慈悲心啊,特别地标出,你今天念阿弥陀佛的圣号是不是能够成就感应道交,是在信愿之有无。你心中是不是有一种希望要离开三界,你有一种希望要到净土去?而且你相信阿弥陀佛一定能够帮助你,你相信这件事情。就是说你临命终的时候,你到了加护病房,这个时候谁也帮不了你了,你的眷属在旁边除了哭泣以外什么事情都不能做,你的钱财、你很辛苦地追求的地位、别人对你的恭敬赞叹,这下子都没有效果了。那么这个时候你把心中的佛号现出来,你真的相信佛号能够救拔你,你相信吗?这是个问题。如果你不相信,你可能就开始疑惑,念几句佛号转成念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念几句转成地藏王菩萨,那就完蛋了。就是说,阿弥陀佛的圣号为什么你在心中运转的时候产生不了力量,同样一句佛号在印光大师的心中运转的时候,他的力量这么大?就是我们内心当中没有栽培我们对佛号的皈依!这个地方就是我们后面讲到观,我们如何透过观察、思惟来作一些心理建设,这个后面会讲到。当然如果我们对自己的要求更高,我不但是往生还要上品上生,那你这个佛号就要有一点力量!不过我们刚开始先不要给自己这么高的标准说是要得到禅定啊,起码你先要求自己对佛号生起强烈的皈依的心情。那么诸位要知道一点,一切法因缘生,只要你透过正确的方法,这个功德就会出现,任何人都可以做到。就是说,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历代的祖师他透过这个方法思惟,他可以成就这个功德,你也可以透过这个方法得到这个功德。问题是你这个方法有没有正确。所以对佛号生起信愿不是困难,困难是你方法是不是掌握得对。那么这就是我们讲到第二段,把这个信愿跟持名的关系说明。

  第三段做总结:故慧行为前导,行行为正修,如目足并运。所以呢,我们在念佛的时候我们对于弥陀的功德的观察,这是一种前导,拟定我们念佛的目标。如果我们念佛,比如说打佛七,打板你就去念佛、放下你就出来,你为什么念佛你也不知道,那么你每一句佛号都没有信愿的指导,这个佛号就变成了人天的善法,发挥不出救拔的力量。所以,你整个念佛当中,一定要有这种智慧的观察,以信愿为前导,那么以佛号为你一种前进的动力,讲出一个譬喻啦,如目足双运。就像你开车,你开车一定要把灯光打开,就像眼睛的关照,那么灯光的关照就是我们的信愿,那么引擎的动力就是我们佛号的力量,那么这两个是缺一不可的,缺一不可的。

  目足并运是这样子的,如果说从一个成就的次第上来说,你刚开始要先成就信愿。那么你对佛号功德的信心,你也知道你念佛的目的是要厌离娑婆,你念佛不只是我身体病痛我念念佛把这个病痛消失就好了,你要求往生。刚开始你要先透过经论的学习,生起皈依的心;由皈依的心,你自己要安排一下定课,因为你这个时候,你会觉得佛号对你很重要了,你临命终就靠他了!那么你做一些定课以后,你的佛号在心中的力量慢慢地增长,对妄想有所调伏,这个时候,你对佛号的信心就会加强、会加强,这时你对佛号的信心就从一个理解到真实的受益,你有一些宗教情操的感应啊,这个时候你对于弥陀的功德会加强一份的信心,这个时候你又能够进一步地念佛,你会把念佛的时间来加长。所以这个事实上,信愿跟持名是互相增长,你刚开始是信愿及持名,持名以后,你会加强你的信愿,你会带动另一个层次的持名,所以这两个应该是分不开的。那么刚开始下手,应该先培养信愿,这是基础。

-----------------------------------------------------------------------------------------------------------------

更多净界法师佛学内容推荐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修行第一个修什么?修忍辱波罗蜜。忍辱波罗蜜修成了,你所得的一切东西不会失掉,“一切法得成于忍”。如果你没有这层功夫,老师教给你东西,教到最后怎么样?你好高骛远,贡高我慢,自己以为不可一世,最后是身败名裂,必然是这样的结果。所以,什么人是法器?就看他的耐心,看他的忍耐。这个人有多大的成就,与他的忍耐决定成正比。他忍耐的功夫愈深,他成就愈大;忍得浅,他这个器小,他成就愈小。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