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烂陀长老:觉悟之道 第十章 佛陀的反对者和护持者
2014/9/3   热度:168
那烂陀长老:觉悟之道 第十章 佛陀的反对者和护持者 犹如坚固岩,不为风所摇, 毁谤与赞美,智者不为动。 ——《法句经》 为了人类的福祉,佛陀忘我地行化各地,没有贫富贵贱之分,他的信徒遍布社会的最高层和最低层。人们对他的爱是自发的,对他的尊敬是深厚的。国王和贵族、富人和穷人、虔诚的民众或YIN女,各阶层的善男信女,争先恐后地为他服务,从而使他崇高的使命得以成功。富者为他慷慨出钱,建筑环境宜人的寺院,信仰虔诚的贫穷者,以谦卑的方式表达他们的虔敬。而他却圆融平等地接受富人和穷人的供养,没有任何偏心或偏见。不过,他对穷人或低下种姓之人施与了更多的悲悯。如同蜜蜂在百花丛中采蜜而无损于任何花朵,他生活在信徒和支持者中,不给任何人带来一点一滴的不方便。各种各样的供养纷纷向他飞来,而他却彻底无染无著地接受一切。 虽然他为人类服务的动机是绝对的纯洁,彻底的无我,但是在宣说和传播教法中,佛陀不得不与强大的反对者作斗争。他受到刻薄地批评,公然的侮辱,以及无情的人身攻击。这是其他宗教领袖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他的主要反对者就是外道之师及其追随者。而他们的传统教法和盲目的祭祀仪式受到佛陀的公正抨击。就个人而言,他最大的敌人就是他的姻弟和早期弟子提婆达多。他曾试图谋害佛陀。 佛陀与提婆达多 提婆达多是天臂城王和般弥陀的儿子,耶输陀罗是他的姐姐。这样,他就是佛陀的堂弟和姻弟。在佛陀行化说法的初期阶段,他就同阿难陀等其他释迦族的王子们一道,加入了僧团。他未能达证任何圣人之境,但却以世俗神通(Pothujjanika-iddhi)而闻名。他的主要支持者之一就是曾经为他建造精舍的阿闍世王。 在他的早期生涯中,他以梵行为生,堪称典范,舍利弗尊者甚至还专程到王舍城赞扬他的修行。但是后来,世间的名闻利养浸蚀了他的心,嫉妒佛陀,他的品性由此而迅速蜕化,终于成为佛陀的最大个人反对者。当他对佛陀怀恨在心时,他的神通也就自然地荡然无存了。虽然他手段恶劣,生活堕落,但是他也有一大批信徒和许多崇拜者,甚至有人更喜欢他而非舍利弗。 有一次,他来到佛前,要求把僧团的领导权交给他,原因就是佛陀年事已高。佛陀斩钉截铁地拒绝了他,说:“我甚至不把僧团交给舍利弗和目键莲,我又怎会交给你?”他对佛陀的拒绝恼羞成怒,发誓报仇。为了维护和保持僧团的尊严,佛陀当众宣布:“提婆达多以佛法僧为名所作一切,须自己负责。” 因此,他伙同阿闍世王,策划谋害佛陀。阿闍世王在仓皇煽动下,害死自己的父亲,篡夺王位。而他本人却妄想谋害佛陀,领导僧伽大众。忘恩负义的阿闍世王杀死了他虔诚的父亲。提婆达多雇佣一批弓箭手,前往行剌佛陀。但是,同他所期待的正好相反,全部雇佣者皆成为佛陀的皈依者。他的险谋失败了。他决定亲自动手。当佛陀走在灵鹫山坡时,他爬上山顶,残忍地把一块巨石投向佛陀。幸好这块石头击到另一块石头,一片碎石轻微地砸伤了佛陀的脚,流血不止。有生大夫照顾并设法治好了他的脚。 提婆达多又一次试图谋害佛陀,但仍然没有成功。他用烈酒灌醉了国象那兰机里,然后解开缰绳,放他朝佛陀过来的方向奔去。疯狂的大象以雷霆万钧之势朝佛陀奔来。阿难陀尊者向前紧跨一步,以自己的生命来保护佛陀。但是佛陀却广运无限慈悲,制伏了大象。 由于这最后一次邪恶行径,提婆达多大失民心。他受到公众议论的强烈谴责。阿闍世王不得不取消对他的支持和赞助。他最终落得个身败名裂的可耻下场。 紧接着,他又绞尽脑汁,以欺骗为生。他狡黠的大脑又设计出一条貌似安平的计划。在诃卡利克等臭气相投的恶比丘帮助下,他又想在僧团内制造分裂。 他要求佛陀在比丘僧伽中制定如下五戒: 1、比丘应住山林。 2、比丘应以乞食为生。 3、比丘应着粪扫衣(由从垃圾及墓地中拣来的破布做成的袈裟)。 4、比丘应作憩于树下。 5、比丘一生不得食用鱼肉。 他心里很清楚,佛陀肯定不会同意。但他希望以佛陀的拒绝为借口,肆意贬低佛陀,由此而赢得无知大众的支持。 他提出这些要求后,慈悲宽忍的佛陀向弟子们宣布,他们可以自由接受这些戒律,但他不会强迫大家遵行。 提婆达多以此拒绝为由,在僧团内制造分裂,他对众比丘散言:“兄弟们,谁的话更为高尚,是如来的,还是我的?愿意从痛苦中解脱出来的人,跟着我走吧。” 一些新近出家,对佛法不甚了解的比丘们明显地赞同他的主张,从而站到他的一边。在这些同流合污之人的前呼后拥下,他去了伽耶山。但是,在佛陀的指导下,舍利弗和目键莲尊者一路追寻过去,对他们解说佛法,成功地把他们的争取回来。 从那时起,罪恶的日子终于降临他的头上。当他病入膏肓,临命终时,他真诚地洗心忏悔,希望见到佛陀。但是由于他恶业深重,未能见到佛陀,就凄惨地死去。在此最后一刻,他皈投到佛陀的怀抱。 虽然他因为臭名昭著的恶业而在恶道之中惨遭痛苦,但是,由于他早期曾以清净梵行为生,据说,他将在无数劫后成辟支佛,名阿提沙罗。 给孤独长者 给孤独长者是佛陀的大护法,于在家信众中,他被认为是布施第一。 给孤独意为无助者的喂养者,原名叫输达陀,由于他的慷慨举世无双,后来他以其新名而闻名。他出身于舍卫城。 一天,他到王舍城的姻弟家办理一些生意事务。但是姻弟没有象往常一样出来迎接他。输达陀发现他在后院忙着准备家宴。一打听,他欣喜地知道所有这些都是为了第二天招待佛陀。仅仅佛陀二字就使他兴趣横生,诚心渴望能见到佛陀。他被告知,佛陀就住在附近的悉达树林,第二天就可以见到他。当晚就此休息。但是他拜访佛陀的欲望越来越强烈,乃至一夜没能合眼。第二天早上天还没亮,他就起了床,动身前往悉达树林。由于他对佛陀的无限信任,一束光亮从他的身上放射出来,照亮他朝前走去。外面一片漆黑,穿过一块墓地时,他不由得害怕起来,心想往回走。这时,夜叉悉瓦诃隐身鼓励说: “一百头象马,一百架骡车,十万名美女,珠宝耳环饰,不及十六分之一,向前一步走,向前走,向前走,不应后退而应向前走。”(1) 他的恐怖感一下子消失了,由此而产生了对佛陀的无限信赖,光亮又出现了。他勇气倍增,加速向前。这种现象连续出现了两三次,最后他终于来到悉达树林。佛陀正在一块开阔之地来回散步,早已知道他的来访,直呼其名,让他过来。 听到佛陀喊他的名字,给孤独高兴万分,躬身施礼,恭敬地问侯佛陀,佛陀回答道: “欲灭阿罗汉,安乐一切时,不著色尘欲,一身全清凉,断诸生有种,去除诸障碍,止苦伏染心,寂静喜为息,只因心安隐。”(2) 闻听此法,给孤独长者当下证得第一圣果,随即邀请佛陀到舍卫城安度雨季。佛陀接受了他的邀请,并建议说,诸如来以寂静为乐。给孤独回到舍卫城,花巨金买下一花园。此园原属于祇陀王子,他以黄金铺地为代价,购下这座花园,又耗巨资建造了著名的祇陀精舍。佛陀在这里度过了19个雨季。在佛陀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居住在这里,讲说了许多经典。 虽然给孤独长者从不愿给佛陀增添麻烦,努力克制自己不向佛陀提问题,但佛陀还是给他讲说了几部居士特别感兴趣的经典。 一次,佛陀以布施为题,告知给孤独供养佛陀和僧伽的巨大功德,但是建造寺庙,供给僧团的功德远大于此,而皈依佛法僧要比建造寺庙更具功德,与皈依三宝相比,守持五戒具更大的功德,同守持五戒相比,片刻修习慈悲禅定的功德更大,而一切功德之最乃是能悟诸事无常之本性。(3) 从本经可以明显看出,布施是佛教徒生活的第一步,比布施更重要的是守持五戒,规范言语和行为。比此更为重要,更为有益的是培养导引自发的慈悲等高尚品德。(4): “在机缘成熟时,长期享受物质快乐的居士可以拥有四种乐趣:拥有之乐,财富之乐,无债之乐,无咎之乐。” 何为拥有之乐? 于此,善男子,辛勤劳动而获财富,用自己的又手聚集,通过汗水而获得合法正当的财富,自作此想:此辛勤劳动而得到的合法财富是我的。快乐将向我走来,满足将向我走来,此为拥有之乐。 何为财富之乐? 于此,善男子,以辛勤劳动而得财富为基础,或享受富有生活,或行善业,自作此思:以此所得财富,我享受富有之乐,广做功德。快乐将向我走来,满足向我走来,此为财富之乐。 何为无债之乐? 于此,善男子,身无大小之债,自作此思:我不欠任何大小债务。快乐向我走来,满足向我走来,此名无债之乐。 何为无咎之乐? 于此,诸圣弟子,身口意三业无咎,自作此思:我身无咎,口无咎,意无咎。快乐向我走来,满足向我走来,此名无咎之乐。 无债快乐者,忆念富有乐,享此财富时,以慧而见之,亦见亦悟之,双重最英明。比之无咎乐,十六分之一。 又有一次,当佛陀到给孤独家作客时,他听到从内屋传来一阵喧哗叫嚷之声,便问是怎么回事。 “世尊,我的儿媳输贾陀同我们住在一起,她很富有,来自一个万贯家族,她从来不把她的婆婆,公公,丈夫放在眼里,也不恭敬,礼拜世尊。”给孤独回答道。 佛陀把她叫到自己跟前,给她讲了一部富有启发性的经典,讲明了古今存在的七处妻子。 1、怀恶非善,残忍无情;喜好其他男子,疏远丈夫,身若妓女,僻好折磨男人,此名麻烦妻子。 2、稍有获利,即便挥霍一空,浪费丈夫劳动,做生意或耕种所得财富。此名盗贼般妻子。 3、不善生计,懒惰,好吃懒做,粗俗无情,喜恶言,专横对待勤劳者。此名贵族妻子。 4、慈善悲悯,爱护丈夫,如母护子,保护好丈夫所积财富。此名母亲妻子。 5、尊敬丈夫如敬哥,谦虚,以丈夫之喜好自住。此名妹妹般妻子。 6、喜见丈夫,如见久违之久;生于善良之家,善德,忠贞。此名朋友般妻子。 7、遇伤害或危险之时,无怒而平静;以无害之心忍受丈夫的一切,无嗔怒之心,以丈夫之喜好而住。此名侍女般妻子。 佛陀讲述了妻子的七种特征后说,麻烦妻子、盗贼妻子和贵族妻子非善,非理想;而母亲般妻子、妹妹般妻子、朋友般妻子和侍女般妻子为善,应大加赞赏。 “输贾陀,这些就是男人可能会有的七种妻子,你是其中的哪一种?” “世尊,唯愿您从今而后把我当成侍女妻子。” 给孤独常在白天探望佛陀。他发现一些人前去拜望佛陀时,但因佛陀不在而倍感失望便问阿难陀,当佛陀外出说法时,是否有可让虔诚的信徒表示恭敬之法。佛陀被告知此事,结果,一颗生长至今的阿难陀菩提树被栽在寺庙的入口处。 般那罗克那是他贤德的妻子,摩诃输波陀、丘罗输波陀和输摩那是他三个孝敬的女儿,其中两个年长的证得第一果,最年轻的一个得第二果。他的独生儿子卡罗起初对佛教不甚感兴趣,后来在他方便权巧的教化下,成为一果圣人,给孤独临终时,聆听了舍利弗长老讲说的深奥佛法。(5) 临终前,他派使者告诉佛陀他已病得很严重,并向佛陀作最后礼拜。他希望舍利弗能大发慈悲,到家里一躺。舍利弗受邀后,即在阿难陀尊者的陪同下,来到他家,探望他的健康。他说他痛苦不堪,见不到一点好转的希望。 舍利弗长老向他讲解了奥妙的佛法。结束时,他已泪流满面。看到这一切,阿难陀尊者问他是否在堕落恶道,给孤独回答说:“完全不是。尊敬的先生,我虽然亲近佛陀和他的弟子们多时,但是,我从来未听过如此殊胜之法。” “如此博大精深的佛法只讲给有一定修证的弟子,不教白衣居士,因为他们无法理解其意义。”舍利弗回答道。 但是,给孤独长者请求舍利弗尊者向居士们演说此甚深之法,因为也许有人会明白理解。 这两位大弟子离开不久,给孤独长者就去世了,即刻往生兜率天。 当夜,天人给孤独来到佛前。整个祇陀树林被照得一片光明。礼佛后,他极力称颂舍利弗尊者的善德。他说,当他看他佛陀和他的弟子们居住在他建造的寺院时,他感到非常高兴:“善德和智慧,如法心培训,无上业行为,以德为所依,凡人由此净,非财亦非权。”(6) 维莎诃 维莎诃是富者达那贾那虔敬而又慷慨的女儿,她的母亲是输贾那夫人,她所敬爱的祖父就是大富门德卡。 早在她七岁那年,佛陀来到她的村子,阿伽国的跋提。听说佛陀来了,她的祖父对她说:“宝贝姑娘,今天是你我大喜的日子,把你五百名侍女都召集起来,分乘五百辆马车,你同五百名侍女一道,前去迎接佛陀。” 她高兴地接受了任务。正如所吩咐的那样,她来到佛前,恭敬礼拜,然后又毕恭毕敬地在一旁坐下。她高雅的言行使佛陀大为满意,便向她们讲说佛法。虽然她年纪小小,但从道德修养方面讲,她已有相当的成就。因此听讲佛法后,当下就证得第一圣果。 根据经典记载,她年轻时就有男子汉的威力,又赋有女人的一切魅力。她的头发象孔雀尾巴,蓬松开来时,一直施到裙子边。头发的末端向上弯曲,光洁明亮的嘴唇呈红色,光滑而柔软。牙齿洁白,整齐平坦,如同一排闪亮的宝石。用不着任何化妆品,她的皮肤呈金色,如蓝色的荷花一样光彩照人。即使在有了好几个孩子之后,她还保持着青春姿色。 赋有女人的各种美丽,即头发、身材、相貌、肤色和青春,年轻的维莎诃无论是在智慧方面,还是在心智的悟透力方面都与众不同。 她十五六岁那年,在一个节日里,她同侍女们一道,带着节日的欢笑,步行前往河边沐浴。突然,一场意想不到的大雨急骤而至。除了维莎诃之外,其他人都狼狈不堪地尽力奔跑,溜到一座房子里。在那里,早有几个婆罗门在避雨。他们出来为其少爷寻找具备五种美丽的合适妻子。修养典雅的维莎诃没有匆匆赶路,还是优雅地迈着平常步子,一路走入屋子。她身上的衣服和首饰都湿透了。好管闲事的婆罗门批评了她,说她没有象其她人一样跑快一点,而避免被雨水淋湿。 才智双全的维莎诃在此时显示了她应付事物的能力。她以自己的见解,即兴讲解了一个人的行为准则。她说,她本可以跑得很快,但她有意克制住自己,没有这样做。她解释说,配带珠宝的国王不宜勒紧腰带在宫中乱跑;披甲齐整的大象不该狂奔乱跳,而应按照大象的自然威仪行走;当出家人象普通世俗之人一样奔跑时,他会遭到大众的批评;同样的,女人象男人那样奔跑也是一种不怎么庄重的行为。 她这些富有指导性的话语使婆罗门大为高兴。他们认为她就是他们少爷的理想妻子。紧接着,她们的婚礼准备就绪。她的丈夫叫般那瓦德那,是富者弥迦罗的儿子。弥迦罗不是一个佛教信徒。后来几经周折,当她生下一个儿子时,她就叫他弥迦罗。 结婚庆典盛大而隆重。婚礼那一天,除了无数陪嫁和许多精致华贵的首饰之外,她富有智慧的父亲给了她如下忠告: 1、不要把室内之火外传(7)。 2、不要把室外之火内传。 3、施舍给予者。 4、不要施舍不给予者。 5、给予非布施者。 6、坐时快乐。 7、食时快乐。 8、睡时快乐。 9、照看好家火。 10、敬重家神。 它们所代表的意思如下: 1、妻子不应对外人传播丈夫和公婆的坏话,不应到处乱说他们的短处和家庭的不和。 2、妻子不应打听其它人家的杂事、消息和传言。 3、财产应借给那些有借有还者。 4、不要借任何东西给有借无还之人。 5、贫困之亲戚和朋友即使有借无还,也应得到帮助。 6、妻子应有坐相,看见公婆和丈夫要起身相迎,而不应坐着不动。 7、妻子应在饭前看一看公婆和丈夫是否被服侍好,也应看一看佣人是否得到良好的关照。 8、妻子在睡觉之前应检查一下所有的门是否关好,家庭是否安全,佣人是否尽职,公婆是否休息。一般来讲,妻子应早起,除非生病,她不应在白天睡觉。 9、要象待火一样看待公婆和丈夫,应象侍火一样谨慎地侍奉他们。 10、公婆和丈夫应被当成神明一样尊敬。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佛陀把公婆比作神明。 在她到达她丈夫所在城市舍卫城的当天,社会各阶层大众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地位,赠送给她好多各种各样的礼品。但是,慈爱慷慨的维莎诃婉言谢绝了,把这些礼品还给大家,告诉大家她把所有市民都看成是自己的亲人。由于这些高尚的行动,在她到丈夫家的第一天,她就得到全城人的衷心爱戴。 在她的生活琐事中,曾经发生过一件小事,此事则足以表明她对动物的尽职慈爱。一天深夜,她听说她饲养的一只母马在马棚里生下了一只幼马,她立刻带着侍女,手提灯笼来到马棚,尽心周到地照看好马的一切所需。 她的公公是尼键陀一若提子(8)的忠实信徒,曾邀请了许多赤身裸体的行僧来家做客。他们到了以后,维莎诃被喊过来给这些所谓的阿罗汉行礼。一听说阿罗汉,她欣喜万分,赶忙来到大厅。但是,她看到的却是一群不知礼仪的裸体苦行僧。对象维莎诃这样有教养的女士来说,这种情景是无法忍受的。她当面责怪了她的公公,没有招待他们,就回到自己房间。裸体苦行僧们被大大的激怒了,指责富者把乔达摩的女弟子带到家里,要求他把她立刻从家里驱逐出去。富者只好好言安抚了他们。 一天,他坐在一只昂贵的椅子上,开始用金碗食用甜米粥。正在这时,一位比丘进来乞食。维莎诃正给她的公公扇着风,没有告诉他来了一位比丘,而是不声不响地移开身子,好让他看见比丘。虽然他已经发现了比丘,但仍然装作没有看见,继续吃着他的饭。 维莎诃很有礼貌地对比丘说:“走吧,尊敬的先生,我公公吃的是无味的饭食(Puranam)。” 无知的富者,误解了她的话,恼差成怒,叫人把碗拿开,又令人把维莎诃赶出家门。 维莎诃得到一家人的喜欢,没有人敢碰她一下。 虽然维莎诃很有修养,但她不会接受这样的对待而毫无反抗,那怕是她的公公。她彬彬有礼地说:“父亲,这不是我应该离开你家的充分理由。我不是你从货摊上买来的女佣。父母健在的女儿不会这样离开婆家。正因如此,在我来这里之前,我父亲曾召集八名亲戚,把我托附给他们,对他们说:‘如果我女儿有任何缺点,你们要调查清楚。’你去告诉他们,让他们来调查我是否是有过还是无辜。” 富者同意了她通情达理的建议,把他们召集起来,说:“有一次,当我坐着,食用金碗盛装的甜米粥时,这位姑娘却说我吃的东西不干净。” 维莎诃为了证明她的无辜,陈述道:“我讲的不完全是这样。当时有一位比丘站在门口乞食,我公公理也不理,独自食用甜牛奶米粥。我想,我公公今生没有行善,只消受过去所得福报,就对比丘说:走吧,尊敬的先生,我公公在吃无味的食物。我又有什么错呢?” 维莎诃从指责中解脱出来,她的公公自己也承认她没有错。 但是怀恨在心的富者又一次指责她在深更半夜,曾同男女侍从去了屋后。 她解释说她这样做是为了照看临产阵痛的母马。亲戚们评论说,她们高贵的女儿做了侍女也不愿做的可敬之事。这样,她又从指责中获释。 但是报复心强烈的富者不会善罢甘休,总要绞尽脑汁,找出她的过失。这一次,她发现了本不是她过错的缺点。他说,在她离家之前,她父亲曾给予她十条忠告。他说“内火不外传。不把火传给与我们为伍的左右郊居,这事可能吗?”富者强词夺理地责问道。 她利用这个机会,详细解释了十条忠告,从而使他大为满意。 富者哑口无言,再也找不出任何可指责之处。 证实了她的无辜,自尊的维莎诃此时希望离开这个家,正如她当初被命令离开一样。 富者彻底改变了对维莎诃的态度。他不得不请求得到他儿媳的宽容,请她原谅自己因无知而所说的一切。 富有忍辱精神的维莎诃,以真实的佛教精神,原谅了他,但条件是,他要给予她绝对的自由,让她根据自己的喜好过她的宗教生活。她的公公乐意地接受了这一要求,答应让她自由从事自己的宗教生活。 维莎诃毫不迟疑,即时邀请佛陀来家应供。佛陀应供后,讲解佛法,富者坐在门帘后面,聆听佛陀所说之法。说法结束时,他即证斯陀含果。他的儿媳使他步入解脱正道,为此他对她感激不已,情真意切地说,他以后将把维莎诃当成自己的母亲看待。 第二天,佛陀又来到她家。这次她婆婆听闻佛法后,即证第一圣果。 由于她的机智、智慧和忍耐,她逐步成功地把她丈夫一家转变成一个幸福的佛教家庭。 白天,维莎诃常在自己的家里设斋供僧。午饭前后,她通常来寺院,解决僧团所需,聆听佛法。另外一位虔诚的女居士输皮亚通常陪她一同到寺院。 维莎诃供养僧团之心是如此的慷慨周到。一次,她来到佛前,恳请佛陀准许以下八个恩典: 1、一生供养安居僧众的袈裟。 2、给前来舍卫城的僧众提供饭食。 3、给离开舍卫城的僧众提供饭食。 4、供养生病比丘的饭食。 5、给照顾有病比丘之人提供饭食。 6、给生病的比丘提供药品。 7、以米粥供养比丘。 8、给比丘尼提供洗澡衣服。 佛陀同意了她的要求。 一天,维莎诃穿上她父亲送给她最华贵的陪嫁衣服,来到寺庙。但是,她又一想,不宜穿着如此华丽的衣服去见佛陀,就把它脱了下来,交给她的侍女小心收好,重新穿上她公公给她的另一件衣服,来听佛陀讲经。后来,在侍女的陪同下,她离开了寺庙,而侍女却忘记拿回由她保管的衣服包裹。阿难陀尊者发现了包裹,按照佛陀的意思,把包裹收好放在一个安全的地方,等以后交还给主人。维莎诃听说侍女不小心把包裹丢在了寺庙,就叫她把包裹拿回来,除非阿难陀尊者碰过它。当侍女向维莎诃报告了所发生的一切,她又一次来到佛前,表示希望变卖这件衣服,把拍卖所获的钱来做善事。佛陀指导她在东门为僧众建造一座寺院。但是没有人能买得起这件昂贵的衣服,她就自己买下,耗巨资起建寺庙,起名为普般寺。佛陀和众弟子,应维莎诃之邀,在这座崭新而宽广的寺院里度过了安居期。佛陀一共在此度过了六个安居期。为此维莎诃大为高兴。 据经典经载,慈爱的维莎诃不但没有因侍女的明显疏忽而责怪她,反而把部分建造寺院的功德回向给她,以此来感谢侍女给她创造了一个行善的机缘。 佛陀曾数次为维莎诃讲经说法。在其中一部中,佛陀讲述了在家居士在斋戒日(9)(Uposatha)应守持八戒。直至今天,这种奉行八戒的传统几乎遍及所有亚洲佛教国家。 在谈到使女人往生快乐之界的八种品德时,佛陀说: 从不疏忽给自己带来喜悦的男人, 富有生机,警觉清醒,永誓爱他, 智慧贤德之妻不以恶语招致丈夫的恼怒, 礼敬其夫所敬之人, 聪明,灵巧,敏锐,不贪睡, 温和指使家人,劳动之时,留心丈夫的财富, 遵从丈夫的意愿, 如是之妻往生相好天人居住之地。(10) 在另一部经中,佛陀谈到导引妇女今生后世幸福快乐的八种品德。他这样说道: “于此,维莎诃,有办事能力,管理好家人,深得丈夫爱戴,保护好丈夫财富之女。” “于此,维莎诃,忠诚信赖(saddha),品德高尚(sila),乐善好施(caga),智慧(panna)之女。”(11) 作为一个事务繁忙的女士,她在僧团的活动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有时,佛陀会委派她去处理比丘尼僧团发生的争论。一些比丘尼的戒律,也是由于她的过问而制定的。 由于她慷慨乐施,她被认为是女大施主,佛陀最大的女护持者。 由于她高尚的行为,典雅的仪表,高贵的作风,谈吐彬彬有礼,尊敬顺从长辈,同情悲悯不幸之人,仁慈友善,以及对宗教的热情,她的德名家喻户晓,赢得了所有人的爱心。 经典记载,她深具福报,成为十个儿子,十个女儿的幸福母亲。她在120岁高龄时去世。(12) 有生大夫 有生是照顾佛陀的著名医生。 他母亲是一个妓女,刚生下他不久,就把他装在一个筐里,仍在路旁的一个灰堆里。 频毗莎罗王的儿子,未生怨太子,正好打那经过,看到这孤苦伶仃的婴儿被一群乌鸦包围在中央,发现他还活着(Jivati)时,就让人领回抚养。 因为,在他被发现时,他还活着,所以大家就喊他有生。又因为是太子收养了,他又被叫做养子(Komarabhacca)。 长大以后,他成为一个技术精湛的内外科大夫。据经典说,他曾两次成功地为头疼难熬的富翁长者作过头部手术。 他通常一天三次来看望佛陀。 当佛陀的脚被提婆达多扔下的碎石砸伤时,有生照顾了佛陀,治好了他的伤口。 他意识到居住在寺院附近将有许多利益,因此,就在他的芒果园里建造一座寺庙。当举行赠送仪式之后,他即成为预流果圣人。 佛陀曾对他讲了《有生经》。此经涉及了有关荤食问题。 有生曾劝导阿闍世王在犯下了杀父之罪之后拜见佛陀。 在他的要求下,佛陀要求众弟子进行扫地等身体锻炼。 [注] (1)英译《相应部》,第一品,第272页。 (2)英译《相应部》,第一品,第273页。 (3)见英《增支部》,第四部,第264-265页。 (4)英译《增支部》,第二品,第77-78页;《增支部》,第二品,第67-68页。 (5)《中部》,第三品,第262页;《佛陀进一步言教》。第二卷,第302-305页。 (6)《相应部》,第一品,第80页。 (7)在这里,火指的是诽谤。 (8)尼键陀-若提子一般被说成是大雄,为耆那教的创始人,是佛陀同时代的著名人物。但没有关於他们相遇的记载。他的弟子现仍在印度到处可见,虽然说他的教法从未传出印度本土。(编者按)。 (9)通常来说,农历的初一,初八,十五,二十三被认为是八斋戒日。在这一天在家居士守持八戒(atthasila),即:戒除1、杀,2、偷,3、邪YIN,4、忘遥,5、饮酒,6、非时食,7、歌,舞,音乐,不宜之影视,花环,香水,装饰身体,8、坐卧高广大床。 (10)英译《增支部》,第四品,第178-179页。 (11)同上,第四品,第177-178页。 (12)《中部》,第二品,第五。
--------------------------------------------------------------------------------------------------------- 更多那烂陀长老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什么是真学佛,什么是假学佛,我们要清楚、要了解。我们没有真正的智慧,你怎么能看得出来?学佛是要求智慧,要求真实智慧,为这个来学佛;不是为名,不是为利,不是求福报,不是求长寿,不是求儿女。世出世间法什么都不求,我就是求开智慧,这就对了。学佛没有别的,只是求“正觉”而已。你真正觉悟了,你绝对不会做坏事,绝对不会存坏心。不存丝毫的坏心,这个人才是真学佛!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