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长老: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第五章:离心路过程之概要


2014/9/3    热度:336   

菩提长老: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第五章:离心路过程之概要

 

  节一:序文

  Vithicittavasen’evampavattiyamudirito

  Pavattisangahonamasandhiyamdanivuccati.

  如是,已依在生命期里的心路过程说示(心)生起之概要。如今当依结生时刻说示(心)生起之概要。

  节一之助读说明

  在前一章里,作者解释了心流活跃的一面,即发生于生命旅途里的心路过程。在这一章他将解释不活跃的心或「离心路过程心」。虽然作者在序文里只说及「结生时刻」(sandhiyam),但此章亦将解释作为有分心与死亡心的离心路过程心。

  节二:列举类别

  Catassobhumiyo,catubbidhapatisandhi,cattarikammani,catudhamaran’uppatticativithimuttasangahecattaricatukkaniveditabbani.

  于离心路过程之概要,当知有「四个四」,如下:

  一、四生存地;

  二、四种结生;

  三、四种业;

  四、四种死亡。

  节二之助读说明

  离心路过程之概要以解说整个宇宙的分界为始,列出了每一个生存地当中的诸界(见表5-1)。在解说各种离心路过程心之前,作者先分析诸生存地,因为根据《阿毗达摩论》,外在世界是内心世界的反映。这并不是指《阿毗达摩论》把外在世界说成只是由心想象所有。外在世界是的确存在与真实的。然而,诸心时常识知外在世界,而且各种不同的心能决定外在世界如何呈现。心与世界互相依靠,且极其错综复杂地交织,直至宇宙的构成与心的层次相符。

  由于它们是相符的,了解它们其中之一有助于了解另一者。有情死后投生至某一界是因为他在前世造下了能导致投生至该界的业,或心的业力。

  每一界与特定的结生心相符,而该种果报心则继续在一世当中生起为有分心,直至死亡为止。如是当欲界业成熟时,它即会引生欲界结生心,而产生了欲界生命;当色界业成熟时,它即会引生色界结生心,而产生了色界生命;当无色界业成熟时,它即会引生无色界结生心,而产生了无色界生命。如佛陀所说:「业是田地,心是种子及渴爱是水份;而有情受到无明蒙蔽、受到渴爱所缚的心将会导致投生到另一个低等、中等或上等的生命界。」(《中部》A.3:76/i,223)由过去业所定,心之种子掉到相等的生存地、生根及依其潜在业力生长。

  四生存地

  (bhumicatukka)

  节三:综览

  Tatthaapayabhumi,kamasugatibhumi,rupavacara-bhumi,arupavacarabhumicaticatassobhumiyonama.

  当中,四地是:

  一、恶趣地;

  二、欲善趣地;

  三、色界地;

  四、无色界地。

  节三之助读说明

  四地:虽然在此分别了恶趣地与欲善趣地,但如在节五里所指出,其实它们都是欲地的一部份。

  节四:恶趣地(apayabhumi)

  Tasunirayo,tiracchanayoni,pettivisayo,asurakayocatiapayabhumicatubbidhahoti.

  当中,恶趣地有四个部份,即:

  一、地狱;

  二、畜生道;

  三、饿鬼道;

  四、阿修罗道。

  节四之助读说明

  恶趣地:直译巴利文apaya是「毫无」(apa)「快乐」(aya)。这是对痛苦远远超越快乐的诸生存界的总称。它们是造恶者由于恶业成熟而投生之地。

  地狱(niraya):根据佛教,地狱是最低下的生存地,是最痛苦之地。据说在地狱里的众生从投生至死亡的期间里,必须不断地遭受自己的恶业之果,完全没有休息的机会。诸论师说其中有八大地狱,而其中的痛苦一个比一个更剧烈难受。它们是:等活地狱(sabjiva)、黑绳地狱(kalasutta)、众合地狱(sanghata)、号叫地狱(roruva)、大号叫地狱(maharoruva)、燃烧地狱(tapana)、大燃烧地狱(mahatapana)、阿鼻地狱(avici)。当中阿鼻地狱又是最下层及最为恐怖。在每一个大地狱的四方各有四个小地狱,因此一共有一百三十六个地狱。

  畜生道:畜生道是诸恶趣地之一,人们因恶业的果报而投生到该道里。根据佛陀,造恶业的人能够投生为畜生,而畜生也能够因为过去所累积的善业而投生为人,甚至投生为天神。虽然畜生道的痛苦并不像地狱那么悲惨,但由于其处的痛苦还是远远超越快乐,以及由于在其处并没有适合的时机造善业,所以把它归纳于恶趣地。

  饿鬼道:常被译为「饿鬼」的巴利文peta是指一类时常受到饥饿、口渴及其它病痛,而无法减除其苦的有情。饿鬼并没有自己的世界。他们与人类住在同一个世界,如在森林、沼泽、坟场里等等。一般上人们并不能看到他们,除非他们把自己显现出来给人看,或者,拥有天眼通的人也能看到他们。

  阿修罗道:阿修罗包括了几种有情。诸论师指出,在恶趣地里的阿修罗是与饿鬼类似长期遭受折磨的有情。应区别恶趣地的阿修罗和在三十三天与诸神斗争的阿修罗,后者是属于三十三天的天神。

  节五:欲善趣地(kamasugatibhumi)

  Manussa,catummaharajika,tavatimsa,yama,tusita,nimmanarati,paranimmitavasavatticatikamasugatibhumisattavidhahoti.

  Sapan’ayamekadasavidhapikamavacarabhumicc’evasankhamgacchati.

  欲善趣地有七界,即:

  一、人间;

  二、四大王天;

  三、三十三天(帝释天);

  四、夜摩天;

  五、兜率天;

  六、化乐天;

  七、他化自在天。

  这十一界组成欲地。

  节五之助读说明

  人间:直译巴利文manussa(人)是「拥有敏锐心者」。由于人类的心非常敏锐,这令到人模拟其它众生更能造作较强的善或不善业。人能够修行直至证悟佛果,但也能够造下弒父弒母极重的恶业。人间是有苦有乐、忧愁愉悦参半之处,但由于它提供了获取最上乐的机会,所以它被视为是善趣。

  四大王天:接下来的六界是欲界天,诸神的住处。在这些界的寿命比在人间里的长,所享受的欲乐也比较美妙,但这一切也都是无常的。

  四大王天依四方而有四个分界。每一分界皆由一位天王所统治,而其居民都是属于半神的有情。在东方,持国天王(Dhatarattha)统治干达婆(gandhabba),即:天界的音乐神。在南方,增长天王(Virulhaka)统治守护神(kumbhanda),即守护森林、山岳、宝藏的守护神。在西方,广目天王(Virupakkha)统治诸龙神(naga)。在北方,多闻天王(Vessavana)统治诸夜叉(yakkha)。

  三十三天:据说古时有三十三位把自己的生命奉献于他人的福利的善男子,死后他们投生至该天界,成为该界的大王与三十二小王,如是该界即因此而得其名「三十三天」。该界的大王是帝释天王(Sakka),亦名为「因陀罗」(Indra),住在该界首府「善见」(Sudassana)里的最胜殿(Vejayanta)。

  夜摩天等等:这些天界是一层比一层高。夜摩天是极乐之境,其王是善夜摩王(Suyama)或夜摩王(Yama)。兜率天(Tusita)是菩萨成佛之前最后一世的住处。化乐天(Nimmanarati)的天神能随心所欲造出欲乐之物。他化自在天(Paranimmitavasavatti)的天神不能自己造出欲乐之物,但能够控制他人所造之物而取为己用。

  节六:色界地(rupavacarabhumi)

  Brahmaparisajja,brahmapurohita,mahabrahmacatipathamajjhanabhumi.

  Parittabha,appamanabha,abhassaracatidutiya-jjhanabhumi.

  Parittasubha,appamanasubha,subhakinhacatitatiyajjhanabhumi.

  Vehapphala,asabbasatta,suddhavasacaticatutthajjhanabhumitirupavacarabhumisolasavidhahoti.

  Aviha,atappa,sudassa,sudassi,akanitthacatisuddhavasabhumipabcavidhahoti.

  色界地有十六界,即:

  一、初禅地:梵众天、梵辅天及大梵天。

  二、第二禅地:少光天、无量光天及光音天。

  三、第三禅地:少净天、无量净天及遍净天。

  四、第四禅地:广果天、无想有情天及净居天。

  净居天又分为五层:无烦天、无热天、善现天、善见天及色究竟天。

  节六之助读说明

  色界地有十六界:色界地是那些在生前已修习至证得某种色禅,而且至死时都没有因懈怠退失该禅的人死后投生所至之地。此地依经教的禅那四分法分为四层。在经教里只提及四禅,从初禅转入第二禅时,同时舍弃了寻与伺两禅支;如是经教的第二、第三及第四禅个别相等与论教的第三、第四及第五禅。四禅地当中的首三个各再分为三界,第四禅地则再分为五界。本章节卅一会解释投生至禅那地的原则。

  五净居天(suddhavasa)是只有已证得三果的阿那含才能投生之地。投生至该地者绝不会再回到较下层的界地,而肯定会在该地证入般涅槃。

----------------------------------------------------------------------------------------------------------------

更多菩提长老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 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佛法里面讲的“离苦得乐”,不是假的,非常现实,现在就离苦、现在就得乐,而且是离究竟苦、得圆满乐。“离苦得乐”,善根、福德是关键。善根是真信、真理解。信、解是属于善根。愿、行是属于福德。你有没有这个愿,肯不肯照做;有这个愿,又肯照做,你是大福德之人。你真信、真理解、又肯照做,从今而后,你就不再过烦恼的日子,你过的是高等智慧的生活,这就是佛法里头所谓的“转烦恼成菩提”。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