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弥陀净土信仰的汉化到净土宗的成立


2014/9/3    热度:427   

从弥陀净土信仰的汉化到净土宗的成立
慧严法师
中华佛学研究所
佛教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上辑
1995.07
页29~48
.
29页
导言
在当今台湾佛教界的信仰,甚至于一般人的认识,几乎
是把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与净土画上等号,也就是说,一谈
到净土就想到它就是极乐世界,变成净土就是极乐世界的代
名词,甚至可说是专有名词。实际上,如此的认识,是有违
于原义的。我们知道,如果净土是当作“清净的国土”来理
解的话,则是指的某尊佛或菩萨所教化的国土。在大乘佛教
里,十方世界均有诸佛教化的国土,也就是净土的存在。如
药师琉璃光如来的药师净土;弥勒菩萨的兜率净土等,由此
可见净土并不是专指极乐世界而言。但是在中国或是在台湾
的如此认识是特有的吗?从历史角度来看,那不是现在的时
代才有的现象。如果再进一步探究的话,如此的信仰,在印
度佛教中,早已存在了吗?或者是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之后,
也就是汉化之后才成立的呢?答案如果是后者的话,它是来
自怎样的思想?它汉化的过程是如何呢?又它在中国是否形
成独立的宗派呢?或是寄居在其它宗派中呢?如禅净双修、
天台禅律密的融合?本论文将就以上问题做为探讨的中心。
净土一词的原义
净土一词,在当今的学界都认为,要在净土三部经即‘
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中,找出相当
的梵文原语是非常困难,而且是不可得的。同时在诸多汉译
“净土”的经典中,其原来的梵文原语也是不

30页

同的。如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卷四、五百弟子受记品
第八偈颂中“当得斯净土”(注1)的梵文是ksetravara,意
思是殊胜的国土,而卷五、如来寿量品第十六中“我净土不
毁”(注2)的梵文原语则是ksetra,其意是国土(注3)。由以
上两种原义来看,汉译的净土一词,就含有国土及清静的国
土二种意义。但‘无量寿经’卷上“广为敷演诸佛如来净土
之行(注4)”,就是‘大智度论’所说的“净佛国土”。这
由此论所阐释的“净佛国土”可以窥知,其文如下:
问曰:何等是净佛国土?
答曰:佛土者百亿日月,百亿须弥山,百亿四天
王诸天,是名三千大千世界,如是等无量无边三千大
千世界名为一佛土。佛于此中施作佛事,佛常昼三时
夜三时,以佛眼遍观众生谁可种善根,谁善根成就应
增长,谁善根成就应得度。见是已,以神通力随所见
教化众生。……是故,诸菩萨庄严佛土,为令众生易
度,故国土中无所乏少。无我心故则不生悭贪嗔恚等
烦恼。有佛国土一切树木常出诸法实相音声,所谓无
生无灭无起无作等,众生但闻是妙音,不闻异声,众
生利根故便得诸法实相,如是等佛土庄严,名为净佛
土,如阿弥陀等诸经中说(注5)。
由此可以知道“净土”又有“净佛国土”的意义,而“
净佛国土”就是清净庄严国土的意思。它是大乘佛教“般若
中观”思想的一环。是基于诸佛菩萨为成就众生而建设自己
,为成就众生而以四摄六度等清净庄严自己教化的国土的理
念而来。
在梵文表达“净佛国土”之意的,大乘教典中如‘般若
经’、‘法华经’及‘华严经’等,随处可见,其所用的语
言有 buddhaksetra-parisuddhi; buddhaksetra-
parisodhana; ksetram parisodhayati; ksetram
visodhayati 等(注6)。综合以上的说法,可以将汉译“净
土”一词的原义,归纳为“国土”、“清净的国土”及“所
清净的国土”三种。此中特别是后二者所显示的意义较为重
要,因其一是具有形容词属性,另一则是动词的缘故,在学
界才能成为讨论的对象。

31页
一、净土=极乐世界的汉化过程
如将“净土”的意义,定为佛菩萨严建设的清净国土,
也就是净国或佛国(注7)ksetravora;ksetra 的话则十方世
界均有净土,故净土原本不是极乐国(世界)或安乐国专有的
相等词。但是在昙鸾(四七六~五四二)、道绰(五六二~六
四五)及善导(六一三~六八一)等的著作中,已频频出现,
在此举例如下:
(一)安乐净土(昙鸾‘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
大正四○、八二六、a~八四四、b)
(二)净土或净土法门(道绰‘安乐集’、大正四七、四
、a~二二、c)。
(三)西方净土;弥陀净土;弥陀佛国; (善导‘转经行
道愿往生净土法事赞’、大正四七、四二四、b~四三八、b)
又将安乐国即极乐世界,直接以净土来称呼的,在道绰
、善导的著作(注8)中,是处处可见的。可以说将净土化安
乐国、极乐世界专有相等词的,无他就是昙鸾、道绰及善导
。而净土为极乐世界相等词一事,正说明了弥陀净土思想汉
化的结果。不过这个结果,在经典的依据上,是否有其踪迹
可寻呢?首先我们先来了解净佛国土思想中,所描写的佛国
土的内容。依据‘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十六的话,其内
容如下: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净佛国土?
佛言:有菩萨从初发意以来,自除身粗业除口粗
业除意粗业,亦净他人身口意粗业。
世尊!何等是菩萨摩诃萨身粗业口粗业意粗业?
佛告须菩提!不善业若杀生乃至邪见,是名菩萨
摩诃萨身口意粗业。复次须菩提!悭贪心破戒心嗔心
懈怠心乱心愚痴心,是名菩萨意粗业。复次戒不净,
是名菩萨身口粗业。复次须菩提!若菩萨远离四念处
行,是名菩萨粗业。远离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
觉分八圣道分空三昧无相无作三昧,亦名菩萨粗业。
……自布施亦教他人布施,须食与食,须衣与衣,乃
至种种资生所须尽给与之,亦教化人种种布施,持是
福德与一切众生共之,回向净佛
32页

国土故,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亦如是。是菩萨摩诃
萨或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珍宝施与三尊,作是愿言:
我以善根因缘,故令我国土皆以七宝成。复次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以天妓乐,乐佛及塔,作是愿言:以是
善根因缘,令我国土中常闻天乐。复次须菩提!菩萨
摩诃萨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天香,供养诸佛及诸佛塔
,作是愿言:以是善根因缘,令我国土中常有天香。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以百味食,施佛及僧,作是
愿言;以是善根因缘故,令我国土中众生皆得百味食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以天香细滑,施佛及僧,
作是愿言:以是善根因缘故,令我国土中一切众生受
天香细滑。 ……如是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能净佛国
土,是菩萨随尔所时,行菩萨道,满足诸愿,是菩萨
自成就一切善法,亦成就一切众生善法。是菩萨受身
端正,所化众生亦得端正,所以者何?福德因厚故。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应如是净佛国土。是国土中乃至
无三恶道之名,亦无邪见三毒二乘声闻辟支佛之名,
耳不闻有无常苦空之声,亦无我所有,及至无诸结使
烦恼之名,亦无分别诸果之名。风吹七宝之树,随所
应度而出音声,所谓空无相无作,如诸法实相之音。
有佛无佛,一切法相一切法相空,空中无有相,无相
中则无可作出。如是法音,若昼若夜若坐若卧若立若
行常闻此法,是菩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十方
国土中诸佛赞叹,众生闻是佛名,必至阿耨多罗三藐
三菩提(注9)。
将上述经文,与前‘大智度论’卷九十二‘净佛国土’
相对照看的话,不难发现其雷同之意味,尤其值得注目的,
是前者“如是等佛土庄严,名为净佛土,如阿弥陀等诸经中
说”的经文。很显然地,此段文字明示了极乐世界的庄严,
是表达了净佛国土的理想(注10)。如果我们再来看‘无量寿
经’的话,可证明藤田氏的说法。今将‘无量寿经’中与此
有关的经文,摘录于下:
其佛国土自然七宝……。又其国土七宝诸树周满
世界……清风时发出五音声,微妙宫商自然相合。又
无量寿佛其道场树高四百万里,其本周围五千由旬,
枝叶四布二十万里,一切众宝自然合成……珍妙宝网
罗覆其上,一切庄严随应而现,微风吹动,出妙法音
,普流十方一切佛国,其闻音得深法忍,住不退转至
成佛
33页

道,不遭苦患。目睹其色,耳闻其音,鼻知其香,舌
尝其味,身触其光,心以法缘一切,皆得甚深法忍,
住不退转至成佛道…….(注11)。
第六天上万种乐音,不如无量寿国诸七宝树一种
音声,千亿倍也。亦有自然万种伎乐,又其乐声无非
法音,清畅哀亮微妙和雅,十方世界音声之中最为第
一(注12)。
称其所闻欢喜无量,随顺清净离俗寂灭真实之义
,随顺三宝力无所畏不共之法,随顺通慧菩萨声闻所
行之道,无有三涂苦难之名,但有自然快乐之音,是
故其国名曰极乐。阿难!彼佛国土诸往生者,具足如
是清净色身,诸妙音声神通功德,所处宫殿衣服饮食
,众妙华香庄严之具,犹第六天自然之物。若欲食时
,七宝应器自然在前,……百味饮食自然盈满。……
颜貌端正超世希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皆受自然虚
无之身无极之体(注13)。
如以上诸文所示,极乐世界的庄严,表达了净佛国土的
思想,换句话说,极乐净土的观念,是以净佛国土思想为背
景而成立(注14)。而昙鸾是位研究龙树佛教系统的‘中论’
、‘百论’、‘十二门论’及‘大智度论’,又兼学昙无谶
系统经典的学僧(注15),后来归信弥陀净土,著有‘往生论
注’(‘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二卷、‘赞阿弥陀佛
偈’一卷及‘略论安乐净土义’一卷。由拥有如此经历的人
,提出“安乐净土”(注16),甚至将世亲造、菩提流支译‘
往生论’中的“安乐世界”、“安乐国土”(注17)改为“净
土”、“清净土”的事,也就不难理解其思想的背景了,又
从他在‘略论安乐净土义’中,对净土所下的定义是“安乐
国土具足如是等二十九种功德成就,故名净土(注18)”来看
,显然地,他是将“净佛国土”作成“净土”来了解。后来
的道绰,是因在他四十八岁(大业五年即纪元六○九年)时,
造访昙鸾所居的石壁玄中寺,看完昙鸾的碑文,深受感动而
归信弥陀佛土(注19)的缘故,深受昙鸾的影响也是很自然的
事。所以在他的‘安乐集’中,只要是极乐世界的事,他则
一律以“净土”代之,且明示“净土法门”一语。此中,可
以举如下一例证之:

34页
第六无清净觉经云:善男子善女人闻说净土法门
心生悲喜,身毛为竖如拔出者,当知此人过去宿命已
作佛道也。若复有人闻开净土法门都不生信者,当知
此人始从三恶道来,殃咎未尽,为此无信向耳。我说
此人未可得解脱也(注20)。
而与此段文字非常类似的经文,也出现在善导‘观无量
寿佛经疏’中,今摘录于下:
若不乐信行者,如清净觉经云:若有人闻说净土
法门,闻如不闻,见如不见,当知此等始从三恶道来
,罪障未尽,为此无信向耳。佛言:我说此人未可得
解脱也。此经又云:若人闻说净土法门,闻即悲喜交
流身毛为竖者,当知此人过去已曾修习此法,今得重
闻,即生欢喜,正念修行必得生也(注21)。
上文的‘无量清净觉经’或者是‘清净觉经’,都是指
的‘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它是五存七佚‘无量寿经’中的
五存之一,大正藏里是作支娄迦谶翻译的。遍观此译本,决
无“净土法门”一语,有的是“无量清净佛”“无量清净佛
国土”。我们如将‘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中与此相当的文字
对照看的话,可以知道道绰、善导将“净土”与“无量清净
佛国”作相等词,在此将‘无量清净平等觉经’的相关经文
,摘录如下:
佛言:其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无量清净佛声,慈
心欢喜,一时踊跃,心意清净,衣毛为起拔(泪?)出
者,皆前世宿命作佛道,若他方佛故。菩萨非凡人,
其有人民男子女人,闻无量清净佛声,不信有佛者,
不信佛经语,不信有比丘僧,心中狐疑,都无所信者
,皆故从恶道中来,生愚蒙不解宿命,殃恶未尽,未
当得度脱故,心中狐疑不信向耳(注22)。
一看此文,相信可以知道前二段经文的出处何在了吧!
同时也可证实“净土”一词,在‘安乐集’问世时,已经汉
化且定著于汉传佛教,成极乐世界的专有相等词。

35页

二、无量寿经古译三本中的中华思想
译经史上,有“无量寿经五存七佚”(注23)之说,今以
表列之于下:

┌───────────┬────┬──┐
│ 经 名 │译 者│存佚│
├───────────┼────┼──┤
│无量寿经二卷 │安世高 │ 佚 │
├───────────┼────┼──┤
│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四卷 │支娄迦谶│ 存 │
├───────────┼────┼──┤
│大阿弥陀经二卷 │支谦 │ 存 │
├───────────┼────┼──┤
│无量寿经二卷 │康僧铠 │ 存 │
├───────────┼────┼──┤
│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二卷 │白延 │ 佚 │
├───────────┼────┼──┤
│无量寿经二卷 │竺法护 │ 佚 │
├───────────┼────┼──┤
│无量寿至真等正觉经二卷│竺法力 │ 佚 │
├───────────┼────┼──┤
│新无量寿经二卷 │觉贤 │ 佚 │
├───────────┼────┼──┤
│新无量寿经二卷 │宝云 │ 佚 │
├───────────┼────┼──┤
│新无量寿经二卷 │昙摩密多│ 佚 │
├───────────┼────┼──┤
│无量寿如来会二卷 │菩提流志│ 存 │
├───────────┼────┼──┤
│大乘无量寿庄严经三卷 │法贤 │ 存 │
└───────────┴────┴──┘
以上十二种译本中,支娄迦谶译本、支谦译本及康僧铠
译本,是现存藏经中最古老的,故笔者以古译三本称之。
在中国早期翻译佛经时,因受思想、语言的影响,所译
出的经典,其用辞脱离原来词义的现象是无法避免的,换句
话说,思想的汉化是在所难免的(注24)。以‘无量寿经’古
译三本来说,藤田宏达氏就提出了以下二点:
(一)我们可以认为从‘无量寿经’传入支那的初期开始
,也就是在‘大阿弥陀经’翻译时就已经支那化。
(二)属于从后汉至东晋翻译的‘大阿弥陀经’、‘平等
觉经’‘无量寿经’三译本中,被儒学思想乃至道
家思想变改的地方是非常地多(注25)。
在藤田氏书中以“五恶段”或叫“三毒、五恶段”作最
具体的例子而说明著,并将古译三本的文字,作对照比较,
以证明在古译三本,被新插入、附加的文字,并藉此说明古
译三本中儒家、道家的思想存在。今藉之并列举于下:

36页

┌────────┬───────┬───────┐
│ ‘大阿弥陀经’ │ ‘平等觉经’ │ ‘无量寿经’ │
├────────┼───────┼───────┤
│○念道之自然。 │念道之自然。 │念道之自然。 │
├────────┼───────┼───────┤
│○可得极长生寿 │可得极长生寿 │可获极长生寿 │
│ (乐)无有极。 │乐无有极。 │乐无有极。 │
├────────┼───────┼───────┤
│○结愤精神自然 │结愤精神自然 │结愤精神自然 │
│ 克识。 │克识。 │克识。 │
├────────┼───────┼───────┤
│○求度世可得极 │来度世可得极 │愿度世可得极 │
│ 长寿。 │长寿。 │长寿。 │
├────────┼───────┼───────┤
│○恶逆天地不从人│恶逆天地不从人│违逆天地不从人│
│ 心,道德非恶先│心,道德非恶先│心,自然非恶先│
│ 随与之,恣听所│随与之,恣听所│随与之,恣听所│
│ 为其寿未至,便│为其寿未至,便│为待其罪极,其│
│ 顿夺之,下入恶│顿夺之,下入恶│寿未尽,便顿夺│
│ 道累世勤苦。 │道累世勤苦。 │之。下入恶道累│
│ │ │世勤苦。 │
├────────┼───────┼───────┤
│○都悉自然皆可得│都悉自然皆可得│无为自然,次于│
│ 之,次于泥洹之│之,次于泥洹之│泥洹之道。 │
│ 道。 │道。 │ │
├────────┼───────┼───────┤
│○得其福德,度世│得其福德,度世│得其福德,度世│
│ 长寿,泥洹之道│长寿,泥洹之道│长寿,泥洹之道│
├────────┼───────┼───────┤
│○神明记识,犯之│神明记识,犯之│神明记识,犯之│
│ 不贯。 │不贯。 │不赦。 │
├────────┼───────┼───────┤
│○魂神精识,自然│魂神精识,自然│魂神精识,自然│
│ 入趣。 │入趣。 │趣之。 │
├────────┼───────┼───────┤
│○天地之间,自然│天地之间自然 │天地之间自然 │
│ 有是。 │有是。 │有是。 │
├────────┼───────┼───────┤
│○身独度脱,得其│身独度脱,得其│身独度脱,获其│
│ 福德,可得长寿│福德,可得长寿│福德,度世上天│
│ 度世上天,泥洹│度世上天,泥洹│泥洹之道。 │
│ 之道。 │之道。 │ │
├────────┼───────┼───────┤
│○在位不正为其所│在位不正为其所│在位不正为其所│
│ 调,妄损忠良贤│调,妄损忠良不│欺,妄损忠良不│
│ 善,不当天心,│当天心,甚违道│当天心。 │
│ 甚违道理。 │理。 │ │
├────────┼───────┼───────┤
│○今世为恶,天神│今世为恶,天神│今复为恶,天神│
│ 别籍。 │别籍。 │克识。别其名籍│
├────────┼───────┼───────┤
│○日月照识,神明│日月照识,神明│日月照见,神明│
│ 记取,诸神摄录│记取,诸神摄录│记识。 │
├────────┼───────┼───────┤
│○不畏敬天地,神│不敬畏天地,神│不畏天地,神明│
│ 明日月。 │明日月。 │日月。 │
├────────┼───────┼───────┤
│○天神记之。 │天神记识。 │天神记识。 │
├────────┼───────┼───────┤
│○有其名籍,在神│有其名籍,在神│又其名籍,记在│
│ 明所。 │明所。 │神明。 │
├────────┼───────┼───────┤
│○天道自然,不得│天道自然,不得│天道自然,不得│
│ 蹉跌。 │蹉跌。 │蹉跌。 │
├────────┼───────┼───────┤
│○又复不念卒报父│又复不念卒报父│不惟父母之恩,│
│ 母之德,亦复不│母之德,亦复不│不存师友之义。│
│ 念师之恩好。 │念师父之恩。 │ │
├────────┼───────┼───────┤
│○不信作善为道,│不信作善为道,│不信行道,可得│
│ 可得度世。 │可得度世。 │度世。 │
├────────┼───────┼───────┤
│○不肯慈孝,恶逆│不肯慈孝,恶逆│不仁不顺,逆恶│
│ 天地。 │天地。 │天地。 │
├────────┼───────┼───────┤
│○王法施张,自然│王法施张,自然│天道施张,自然│
│ 囗举。 │囗举。 │囗举。 │
├────────┼───────┼───────┤
│○不敢违失度世无│不敢违失度世无│无所违失,终得│
│ 为泥洹之道。 │为泥洹之道。 │度世泥洹之道。│
├────────┼───────┼───────┤
│○其主上为善,率│其主上为善,率│主上为善,率化│
│ 化检御其下教众│化检御其下,教│其下,转相敕令│
│ 转相敕令,转共│语人民,转相敕│,各自端守,尊│
│ 为善转相度脱。│令,转共为善转│圣敬善,仁慈博│
│ 各自端守慈仁愍│相度脱。各自端│爱,佛语教诲,│
│ 哀,终身不怠,│守慈仁愍哀,终│无敢亏负。 │
│ 尊圣敬孝,通洞│身不怠,尊圣敬│ │
│ 博爱,佛语教令│孝,通洞博爱,│ │
│ 无敢亏负。 │佛语教令无敢亏│ │
│ │负。 │ │
├────────┼───────┼───────┤
│○皆积德众善,无│皆积德众善,无│无为自然,皆积│
│ 为自然。 │为自然。 │众善。 │
├────────┼───────┼───────┤
│○佛诸所行处,所│佛诸所行处,所│佛所游履,国邑│
│ 经过历郡国县邑│更过历郡国县邑│丘聚,靡下蒙化│
│ 丘聚市里,莫不│丘聚市里,莫不│,天下和顺,日│
│ 丰熟。天下太平│丰熟。天下太平│月清明,风雨以│
│ ,日月运照,倍│,日月运照,倍│特,灾厉不起,│
│ 益明好,风雨时│益明好,风雨时│国丰民安,兵戈│
│ 节,人民安宁。│节,人民安宁。│无用,崇德兴仁│
│ 强不临弱,各得│强不凌弱,各得│,务修礼让 │
│ 其所,无恶岁疾│其所,无恶岁疾│(注28)。 │
│ 疫无病瘦者。兵│疫无病瘦者。兵│ │
│ 革不起国无盗贼│革不起,国无盗│ │
│ ,无有冤枉无有│贼,无有冤枉无│ │
│ 拘闭者。君臣人│有拘闭者。君臣│ │
│ 民莫不喜踊忠慈│人民,莫不欢喜│ │
│ 至诚。各自端守│,忠慈至诚。各│ │
│ 皆自守国,雍和│自端守,皆自然│ │
│ 孝顺莫不欢喜。│守国,雍和孝顺│ │
│ 有无相与,布恩│,莫不欢喜。有│ │
│ 施德,心欢乐,│无相与,布恩施│ │
│ 与皆敬爱推让义│德,心欢乐,与│ │
│ ,谦逊前后以礼│皆相敬爱,推财│ │
│ 敬事,如父如子│让义,谦逊于先│ │
│ ,如兄如弟,莫│,前后以礼敬事│ │
│ 不仁贤。和顺礼│,如父如子,如│ │
│ 节都无违诤,快│兄如弟,莫不仁│ │
│ 善无极(注26)。│贤。和顺礼节,│ │
│ │都无违诤,快善│ │
│ │无极。 │ │
└────────┴───────┴───────┘
37页
从以上古译三本摘出的文句来看,可以知道其三译本的
文句非常类似,几乎是出自同一人的手笔,而且不像是翻译
的。又从其使用的语汇,如慈孝、尊圣敬孝、忠慈至诚、雍
和孝顺等,表示了儒家伦理的精神,又如自然、长生、无为
自然等,是表征道家思想的辞句。又如天神别籍、神明记取
、诸神摄录、有其名籍在神明所等,显然是属于神仙思想的
文句。基于此,学界一般认为,五恶段是中国人附加上去的
(注29)。不过也有持相反意见的人,如池田重臣及囗田香勋
(注30)。他们都主张,五恶段的原型是在印度撰述的,不是
中国人附加的。对此藤田氏加以检讨,其结果难以认同池田
、囗田两氏的看法,主张五恶段说的首创者,就是‘大阿弥
陀经’的译者吴的支谦(注31)。以上借用学界研究成果,就
五恶段说,来看古译三本所蕴含的中华思想。其次,是就道
绰及善导的著作,来了解他们是如何接纳弥陀净土信仰教义
的,也藉此说明弥陀净土信仰的汉化情形。

三、‘安乐集’的弥陀净土信仰

‘安乐集’是道绰的著作,故从‘安乐集’可窥知道绰
的弥陀净土信仰。在此著作中,道绰为弥陀净土信仰所提的
思想,除了前述净土与极乐世界划上等号之外,还有:
(一)圣道门与净土门的树立
(二)将末法思想融入弥陀净土信仰
(三)临终助念的重视
上述思想,彼此之间是有密切关系的,道绰曾说:
依大圣乘教,良由不得二种胜法,以排生死,是
以不出火宅。何者为二:一谓圣道;二谓往生净土。
其圣道一种,今时难证。一由去大圣遥远,二由理深
解微。是故大集月藏经云:我末法时中,亿亿众生起
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当今末法,现是五浊恶世,
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注32)。
此中“当今末法”,正是告诉我们道绰的佛教史观。在
‘安乐集’中道绰说:

38页
辨经住灭者,谓释迦牟尼佛一代正法五百年,像
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众生灭尽诸经悉灭,如来悲
哀痛烧众生,特留此经止住百年…….(注33)。
由此可知,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的三
时观,是道绰的佛教史观。而如此的史观是根据‘大集月藏
经(注34)’而来,且佛教史上以南岳慧思(515~577)的“立
誓愿文”为其嚆矢(注35)。因在当时的佛教界,普遍以北齐
灭亡之纪元五七六年为佛灭后一四六五年,故道绰的“当今
末法”史观,也可说是当时佛教学界所能接纳的看法吧!
身居末法时代五浊恶世的我们,是要选择怎样的法门以
解脱自己的生死苦难呢?道绰认为只有净土一门(注36)。又
因净土一门,重在信愿往生,故道绰对临终助念,显得格外
重视,在此将其主张列举于下:

(一)今观经中佛说,下品生人现造重罪,临命终时遇善知
识,十念成就,即得往生。依摄论云:导佛别时意识
。又古来通论之家多判此文云:临终十念,但得作往
生因,未即得生,何以得知?论云:如以一钱贸得千
金钱,非一日即得,故知十念成就者,但得作因,未
即得生,故名别时意语。如此解者,将为未然?何者
?凡菩萨作论释经,皆欲远扶佛意,契会圣情,若有
论文违经者,无有是处。今解别时意语者,谓佛常途
说法,皆明先因后果,理数炳然。今此经中但说一生
造罪,临命终时,十念成就即得往生,不论过去有因
无因者,直是世尊引接当来造恶之徒,令其临终舍恶
归善乘念往生,是以隐其宿因,此是世尊隐始显终,
没因谈果,名作别时意语,何以得知?但使十念成就
,皆有过去因(注37)。
(二) 又智度论云:一切众生临终之时,刀风解形死苦来逼
,生大怖畏。是故遇善知识,发大勇猛,心心相续十
念,即是增上善根,便得往生(注38)。
(三) 各须宜发信心,预自克念,便积习成性,善根坚固也
。如佛告大王,人积善行,死无恶念,如树先倾俞必
随曲也。若刀风一至,百苦凑身,若习先不在,怀念
何可辨,各宜同志三五预结言要,临命终时,迭相开
39页
晓,为称弥陀名号,愿生安乐国,声声相次使成十念
也(注39)。
由以上诸文可知,对一般常人来说,临终十念,关系著
往生能否成就?在‘观无量寿经’中云:
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
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
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
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
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归命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
不绝,具足十念称南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
,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花犹如日
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注40)。
而此十念成就得以往生,本是依据阿弥陀佛等十八愿而
来,第十八愿云: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注41)。
如此基于第十八愿而发展出来的临终十念成就,因关系
著未来的人生去处,自古以来就被重视,也就很自然了。致
于道绰在面对一个人的来生时,是持著怎样的看法呢?首先
先看以下诸文:
此界众生寿尽命终,莫不皆乘善恶二业,恒为司
令狱卒妄爱烦恼相与受生,乃从无数劫来,未能免离
。若能生信归向净土,策意专精,命欲终时,阿弥陀
佛与观音圣众光台迎接行者,欢喜随从合掌乘台,须
臾即到,无不快乐,乃至成佛。又复一切众生造业不
同有其三种,谓上中下,莫不皆诣阎罗取判。若能信
佛因缘,愿生净土,所修行业,并皆回向。命欲终时
,佛自来迎不于死王也(注42)
由此文可看出道绰的来世观,含有浓厚的汉人思想,虽
然他相信随业投胎,但却还认为“皆诣阎罗取判”。综观此
‘安乐集’可看出道绰的弥陀净土信仰中,处处存有汉文化
的痕迹。在此举出数例,陈列于下:

(一)如十方随愿往生经云、若有临终及死堕地狱,家内眷
属为其亡者念佛及
40页
转诵斋福,亡者即出地狱往生净土,况其现在自能修
念,何以不得往生者也。是故彼经云:现在眷属为亡
者追福,如饷远人定得食也(注43)。
(二)故须弥四域经云:天地初开之时,未有日月星辰,纵
有天人来下,但用项光照用。尔时人民多生苦恼,于
是阿弥陀佛遣二菩萨,一名宝应声二名宝吉祥,即伏
羲女娲是。此二菩萨共相筹议,向第七梵天上取其七
宝,来至此界造日月星辰二十八宿,以照天下,定其
四时春秋冬夏。时二菩萨共相谓言,所以日月星辰二
十八宿西行者,一切诸天人民尽共稽首阿弥陀佛,是
以日月星辰皆悉倾心向彼,故西流也(注44)。
(三)譬如有人于自父母及以师僧,外现孝顺,内怀不孝,
外现精进,内怀不实。如是恶人报虽未至,三涂不远
,无有正念,不得解脱(注45)。
(四)汝今应当起立合掌,正身向西,正念观阿弥佛国,愿
见阿弥陀佛,尔时一切大众亦皆起立合掌(注46)。
阅诸上文,从“现在眷属亡者追福,如饷远人定得食也
”、“伏羲女娲造天地”、“一切大众亦皆起立合掌”等来
看,再看他所引用的‘十往生经’、‘法句经’、‘善王皇
帝尊经’、‘须弥四域经’及‘惟无(务)三昧经’(注 47)
,均被视为疑伪经,也就是在中国撰述的经典来思考,道绰
的弥陀净土信仰的汉化,无疑是时代信仰影响的产物。尤其
是以上所揭典均含有儒家思想的缘故,儒家伦理观左右了道
绰也不是不可思议的。
综观道绰在弥陀净土信仰衍变中,所揭出的圣道门净土
门、当今末法唯择净土一门的思想,是弥陀净土思想体系化
中重要的一环。他所说的:
计今时众生,即当佛去世后第四五四年,正是忏
悔修福应称佛名号时者,若一念称阿弥陀佛,即能除
却八十忆劫生死之罪(注48)。
此中所提第四五百年,是出自‘在集月藏经’的“次五
百年于我法中多造塔寺得住坚固(注49)”而来。虽然道绰在
造立塔寺之外,加上了修福忏悔(注50),但这正也是表示了
道绰的思想,尤其是他强调了“忏悔修福,应称佛名号”,
又说“一念既尔况修常念,即是恒忏悔人也(注51)”

41页

在如此的信念之下。道绰极力倡导持名念佛,或用麻豆等物
而为计数之物,首创念佛计数之源。且在努力弘扬及自己每
日以七万声佛号为限的带动之下, 当时的晋阳、 太原、汶
水三县, 道俗七岁以上的人, 无不知晓念南无阿弥陀佛者
(注52)。如此的道风,影响了日后来参学的善导及后世弥陀
净土信仰至巨,因为那是念佛汉化为持名念佛,或叫口称念
佛的重要过程。

四、善导的弥陀净土信仰
在末法时代以忏悔、修福、念佛的宗教行为来减罪,进
而达成往生极乐世界的愿望,这是道绰的净土信仰。如此的
信仰,传至善导,善导以‘观无量寿佛经疏’四卷、‘法事
赞’二卷、‘观念法门’一卷、‘愿往生礼赞偈’一卷及‘
依观经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赞’(简称‘般舟赞’)一卷等
的习作,来发提其教义,并将之仪礼化。此中、属于宗教仪
礼的有‘法事赞’‘愿往生礼赞偈’及‘般舟赞’,余者属
于教义方面的著作。
‘法事赞’是以持诵‘阿弥陀经’为中心,包含了绕佛
、散花、唱赞歌、礼拜忏悔罪障、念佛等的宗教仪礼(注53)

‘愿往生礼赞偈’则是一部以六时礼赞偈为主,并强调
三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五念门 (礼拜门、赞叹
门、观察门、作愿门、回向门)、四修法(恭敬修、无余修、
无间修、长时修)的仪典(注54)。至于‘般舟赞’,则是强
调般舟三昧乐的著作。
宗教仪礼庄严了人心及道场,也是宗派成立的条件之一
,但宗派教义的树立也是不可或缺的。善导在‘观念法门’
中,将与弥陀净土有关的经论作了系统化的整理,他将之分
为四大部份,即:
(一)依观经明观佛三昧法
(二)依般舟经明念佛三昧法
(三)依经明入道场念佛三昧法
(四)依经明道场内忏悔发愿法(注55)。
此中,在他所引用的经典里值得注目的,是‘十往生经
’、‘惟无三昧经(注56)’等道绰也引用的疑伪经。又善导
对现实得益的强调,也是值

42页

得我们注意的,因为这是净土信仰汉化的迹象的原故。善导
说:
谨依释迦佛教六部往生经等,显明称念阿弥陀佛
愿生净土者, 现生即得延年转寿, 不遭九横三难
(注57)。又说:
又如观经下文,若有人至心常念阿弥陀佛及二菩
萨观音势至,常与行人作胜友知识,随逐影护,此亦
是现生护念增上缘(注58)。
由上二文中的“延年转寿”“现生护念”的强调,可以
窥知善导的弥陀净土信仰。在他对:
佛劝一切众生发菩提心,愿生西方阿弥陀佛国,
又劝造阿弥陀像,称扬礼拜香华供养,日夜观想不绝
,又劝专念弥陀佛名,一万二万三万五万乃至十万者
。或劝诵弥陀经……乃至一百满十万遍者,现生得何
功德?百年舍报已后有何利益?得生净土以不?
的质问时,他作了如下的答覆:
现生及舍报决定有大功德利益(注59)。
而且引经据典,显明有五种增上利益因缘。此五种即是

(一)现生灭罪增上缘
(二)现生护念得长命增上缘
(三)见佛三昧增上缘
(四)摄生增上缘
(五)证生增上缘(注60)
由此可知,善导的弥陀净土信仰,之所以在原本是来生
利益的信仰中强调现世利益,是因善导生长在一个重视宗教
现世利益的文化土壤上的缘故。因此,现世、来生利益的结
合,是为中国弥陀净土信仰的特色之一,如此的信仰,起源
于善导,定型于宋朝(注61),也可说是弥陀净土信仰汉化后
的一种信仰型态。
又如前所述,道绰认为当下是忏悔修福坚固的时代,且
认为昼夜六时当念佛者,是为恒忏悔人。但是到了善导的时
代,进一步将当时教界普遍认同的忏悔灭罪融入弥陀净土信
仰中,并且认为“持戒、念佛、礼忏,决定往往

43页

(注62)”,所以礼拜忏悔,在善导的弥陀净土信仰中,也是
占了相当的比重,除了在宗教仪礼上表示外,在教义思想上
善导在‘观无量寿佛经疏’卷三中,作了如下的主张:
现在一生忏悔无始已来,乃身口意业所造十恶五
逆四重谤法阐提等罪,极须悲涕雨泪深生惭愧,内彻
心髓,切骨自责,忏悔已还,如前坐法,安心取境,
境若现时,如前三障尽除,所观净境,朗然明净,此
名顿灭障也……唯须勤心忏悔,日夜三时六时,等忆
得即忏者最是上根上行人也。譬如汤火烧身亦觉即却
,岂容徒待时、待处、待缘、待人方始除也(注63)。
又在‘愿往生礼赞偈’中云:
或对四众、或对十方佛,或对舍利尊像大众,或
对一人,或独自等,又向十方尽虚空三宝,及尽众生
界等,具向发露忏悔。忏悔有三品上中下,……此等
三品虽有差别,即是久种解脱分善根人,致使今生敬
法重人,不惜身命,乃至小罪若忏,即能彻法彻髓。
能如此忏者,不问久近,所有重障顿皆灭尽,若不如
此,纵使日夜十二时急走,众是无益,若不作者。应
知虽不能流泪流血等, 但能真心彻到者, 即与上同
(注64)。

又说:
又愿天曹地府阎罗伺命灭除罪障, 注记善名
(注65)。
因此可知善导所提倡的礼拜忏悔,具有可灭罪的思想,
而且从他所说的“天曹地府阎罗伺命灭除罪障,注记善名”
来看,他的弥陀信仰中,仍存有汉人的思想信仰,也可以说
以汉人的认识,来阐释忏悔灭罪的道理的一个例证。
关于持戒方面,除了对五戒八关斋戒的强调外,值得注
目的是以下诸文:
七日之中皆须一食长斋,软饼粗饭,随时酱菜,
俭素节量(注66)。
酒肉五辛誓发愿,手不捉,口不吃,若违此语,
即愿身口俱著恶
44页

疮(注67)。
如此,善导对念阿弥陀佛者,强调于饮食上禁酒肉五辛
的看法,带给后世弥陀净土信仰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这
从菇素为明清弥陀净土信仰的型态之一(注68)来思考,就可
窥知。
致于念佛,善导是接受了道绰的持名念佛,主张克期求
证。他说:
至心要期七日,日别诵阿弥陀经十遍,念阿弥陀
佛三万遍,初夜后夜观想彼佛国土庄严等相,诚心归
命一如上法(注69)。
如此克期念佛的内容,可说是后世佛七所依据的,加上
前述‘法事赞’中所规定的宗教仪礼:持诵‘阿弥陀经’、
绕佛、散花、唱赞歌、礼拜忏悔罪障,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
今日流传于世的弥陀信仰的修持仪式,是来自善导手创一事
。不仅如此,善导将弥陀净土的信仰,列举出持戒、念佛、
诵经、礼忏的项目,且将之教理化。他说:
然行有二种一者正行,二者杂行。言正行者,专
依往生经行行者,是名正行。……又就此正中,复有
二种:一者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
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若依
礼诵等,即名为助业。除此正助二行之外,自余诸善
悉名杂行。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亲近忆念不断,名
为无间也。若行后杂行,即心常间断,虽可回向得生
,众名疏杂之行也(注70)。
由此看来,善导为弥陀信仰者,规划出一套有系统的修
持仪式,并副之教理,奠下成立宗派应具的条件,但善导自
身并没使用过“净土宗”,而是用了“净土教(注71) ”的
名目,这是值得我们注目的。
结论

在中国佛教史上,将弘扬弥陀净土信仰有功绩的僧侣立
下祖师谱系的,有志磐‘佛祖统记’卷二十六净土立教志莲
社七祖。此七祖即是:
始祖庐山辩觉正觉圆悟法师慧远
二祖长安光明法师善导
45页
三祖南岳般舟法师承远
四祖长安五会法师法照
五祖新定台岩法师少康
六祖永明智觉法师延寿
七祖昭庆圆净法师省常
对以上七位祖师的树立,志磐曾作如下解释:
四明石芝宗晓法师,取异代同修净业功德高盛者
立为七祖,以为净土教门之师法焉(注72)。
根据志磐的说法,他是依据石芝宗晓的‘乐邦文类’卷
三“莲社始祖庐山远法传”及“莲社继祖五大法师传”的谱
系而立。不过宗晓所立的五大法师是如下:
一曰善导师二曰法照师三曰少康师四曰省常师五
曰宗赜师(注73)。
两者对照,可看出其祖师谱系有点差异,且令人注目者
志磐使用的是“净土教门”,而宗晓用的是“莲社”。直至
元代普度(?~一三三○)著『庐山莲宗宝鉴’时,还只是用
“莲宗”而已。由此可知“净土宗”之宗名的使用,在中国
是相当晚期的事。而之所以如此,是否因道绰、善导将之汉
化,且又致力庶民化(注74)。其影响所及,促成宋朝结社念
佛风气大行,即使是出身于天台宗、律宗、禅宗的僧侣,也
不分彼此,纷纷率众结社念佛的缘故呢(注75)?又从各宗都
能容纳的事实来看,它必然不是一个具有宗派组织的团体,
是无可置疑的。这也是善导称为净土教,宋朝佛教界称之为
莲社的缘故。至于净土宗是否曾成立于中国佛教史上,至今
仍然是学界未成定论的问题,但是至少到宋朝为止,净土宗
于中国尚未成立,则是不诤的史实。

注 释


(注 1) 大正九、二八、b。

(注 2) 大正九、四三、c。
46页


(注 3)参照藤田宏达氏‘原始净土思想?研究’页五○七
、岩波书店、一九八六、十一、七、初版第五刷。

(注 4) 大正十二、二六七、b。

(注 5) 卷九十二、大正二五、七○八、b、c。

(注 6) 藤田氏前揭书页五○九。

(注 7) “菩萨取于净国,皆为饶益诸众生故”(鸠摩罗什
译‘维摩诘所说经’卷上、大正十四、五三八、a)
。“菩萨如是为成就众生故愿取佛国”(同上)。

(注 8) ‘观无量寿佛经疏’大正三七、二四五、c~四一
四、c)。

(注 9) 大正九、四○八、b~四○九、a。
参考藤田氏前揭书五一五、此异译有‘放光般若经
’卷十九(同注九、一三六、a、b)、‘大般若波罗
蜜多经’卷四七六(大正七、四一一、c~四一四、
c卷三九三~三九四) 大正六、一○三五、b~一○
三八、c)卷五三五~五三六(大正七、七四九、c~
七五一、中)。

(注 10) 藤田氏前揭书页五一三。

(注 11) 大正十二、二七○、a~二七一、a。

(注 12) 大正十二、二七一、a。

(注 13) 大正十二、二七一、b、c。

(注 14) 藤田氏前揭书页五一五。

(注 15) ‘续高僧传’卷六昙鸾传。

(注 16) 大正四○、八二八、c、八二六、b、八二九、a。

(注 17) 大正二六、二三一、b。

(注 18) 大正四七、一、a。

(注 19) ‘续高僧传’卷二○释道绰。

(注 20) 大正四七、四、c、五、a。

(注 21) 大正三七、二六四、a。

(注 22) 大正十二、二九九、b、c。

(注 23) 此说始出自日本凝然的‘净土法门源流章’。

(注 24)中村元氏“佛典汉译?影响?及???儒学思想”
---- (‘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十一卷第二号页一
四五~一四九、同‘东西文化?交流’----‘中村
元选集’第九卷页二四七~二六一、昭和五三、五
、二○、第四刷、春秋社。)

(注 25) 藤田氏前揭书页一九五。

(注 26) 大正十二、三一三、b~三一六、b。

47页


(注 27) 大正十二、二九五、b~二九八、b。

(注 28) 大正十二、二七五、c~二七七、c。

(注 29)‘荻原云来文集’页二五三、望月信亨氏‘佛教经
典成立史论’页三九八、津田左右吉氏‘??佛教
?研究’页八四~八七。以上参考藤田氏书页二○
五、同(注3)。

(注 30)池本重臣氏‘大无量寿经?教理史的研究’页一八
○~二○九、昭和三三。□田香勋氏‘无量寿经诸
异本?研究’页二二六~二五六、昭和35。

(注 31) 藤田氏书页二○二~二○五。

(注 32) 大正四七、十三、c。

(注 33) 大正四七、十八、b。

(注 34)卷五六:今我涅槃后,正法五百年……像法住于世
,限满一千年……(大正十三、三七九、c)。

(注 35)藤善真澄氏“末法家????那连提黎耶舍--周隋
革命?德护长者经-- (‘东洋史研究’四六之一、
昭和六二、六、三○)。”

(注 36) 唯有净土一门,可以情悕趣入(大正四七、四、b)
。皆共详审大乘,叹归净土,乃是无上要门也 (大
正四七、十四、b)。

(注 37) 大正四七、十、a。

(注 38) 大正四七、十一、a。

(注 39) 大正四七、十一、b。

(注 40) 大正十二、三四六、a。

(注 41) ‘无量寿经’卷上、大正十二、二六八、a。

(注 42) 大正四七、二一、a。

(注 43) 大正四七、十七、a。

(注 44) 大正四七、十八、b。

(注 45) 大正四七、二一、b。

(注 46) 大正四七、二一、c。

(注 47) ‘十往生经’即‘十往生阿弥陀佛国经’(卍续八
七、五八三、一~五八五、下)。
‘法句经’(大正八五、一四三三、c。此乃敦煌写
本。) 另一译本‘法句经’收于大正四,才是真译
本。

(注 48) 大正四七、四、b。

(注 49) 大正十三、三六三、b。

48页

(注 50) 第四五百年,造立塔寺,修福忏悔得坚固(大正四
七、四、b)。

(注 51) 大正四七、四、b。

(注 52) ‘续高僧传’卷二○释道绰(大正五○、五九三、
c)。

(注 53) 大正四七、四二四、b~四三八、a。

(注 54) 大正四七、四三八、b~四四七、a。

(注 55) 大正四七、二二、b。

(注 56) 大正四七、二五、b、c。

(注 57) 大正四七、二四、c。

(注 58) 大正四七、二五、a。

(注 59) 大正四七、二四、c。

(注 60) 同上。

(注 61)参阅拙文“无量寿经糅合本?研究(一)”----‘鹰
陵史学’第十五号、一九八九、九、三○----。’

(注 62) 大正四七、二八、a。

(注 63) 大正三七、二六二、a。

(注 64) 大正四七、四四七、a。

(注 65) 大正四七、四三八、a。

(注 66) 大正四七、二四、b。

(注 67) 大正四七、二四、b。

(注 68)参考拙文“戒杀放生?仁?思想”--‘鹰陵史学’
第十三号、一九八七、一○、三○----。

(注 69) 大正三七、二七八、c。

(注 70) 大正三七、二七二、b。

(注 71) 大正四七、四二八、b。

(注 72) 大正四九、二六○、c。

(注 73) 大正四七、一九二、c。

(注 74) 参阅拙文“净土思想庶民化的影响”。

(注 75)铃木忠正氏‘中国史????革命?宗教’、东京
大学出版社、一九八三、二、二十五。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待人接物、一切工作都不要着相,事情做得圆圆满满,心里面清清净净,这就是菩萨事业。而不是叫我们什么事都不做了,我们样样都做,样样清净,样样不执着。所以,佛法不离世间法。世间法就是佛法,佛法跟世间法当中没有界限的。迷了,一切法就叫世间法,为什么?堕在世间了。这个世间就是十法界,有过去、现在、未来,这是“世”,有一切界限,这是“界”。如果真的能做到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一切法统统叫出世间法,没有一法是世间法。由此可知,世出世间也就是在我们一念迷悟而已。迷了,出世间就变成世间;悟了,世间就变成出世间。悟了,出世间没有了,世间法也没有了。世间、出世间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大家要好好去想这些道理,然后念经才有趣味,念了会开悟。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