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长老译:沙门果经 II 注疏篇 外道六师及其教理


2014/9/3    热度:218   

菩提长老译:沙门果经 II 注疏篇 外道六师及其教理

 

  1.布兰迦叶的教理

  17.如果有人自己做……他并没有造下罪恶

  注:他解释说:「即使有人内心存着『我正在造恶。』这种意念来做某件事情,他仍然没有造下罪恶,他没有恶业;(只是)众生存着『我们正在造恶。』这样的念头而已。」

  新疏:「内心存着『我正在造恶。』这种意念」:(布兰迦叶)以这句话来显示意念的存在,藉此,他说明:「即使故意做恶的人都没有造下恶业,更不用说无心做恶的人了。」「他没有造下恶业」因为人们不可能使原本就不存在的事物生起。因此他说:「没有恶业。」

  他的反对者提出这样的问题来反驳他:「如果情况是如此(也就是:没有恶业),那么众生为什么会表现出罪恶的行为来?」为了要反驳这句话,布兰迦叶说:「众生(只是)心存这样的念头:『我们正在造恶。』而已,造作罪恶只是一种意念而已,没有恶业。」

  疏:(作为布兰迦叶的道德虚无论的哲学基础,)这指的是:「损伤、违害众生等行为并没有影响到自我,因为自我是恒常不变的。身体就跟木头一样,没有心识,所以即使身体被毁坏了,仍然没有罪恶产生。」

  没有(善或恶的)结果

  注:「结果」(àgama)的意思是发生。在每一个例子中,他都否定恶或善的造作。

  新疏:当一个人造作某事时,就在他的心流当中留下了能引生(相符的)结果之因素。因此,造业无效论的所有这些陈述断言说:「没有业,也没有业的结果。」因为如果有业的结果,怎么能说业没有任何效力呢?

  「在每一个例子中,他都否定恶或善的造作」:意思是他不解释国王所问的可见沙门果。这项判断的目的是指出他否定(业的)结果;因为否定业的人就是暗示着也否定结果。

  2.末伽梨瞿舍梨的教理

  19.众生的烦恼没有因或缘……不具备任何因缘,众生就得以净化

  注:他借着否定因缘这两个字(因,hetu;缘,paccaya)来否定烦恼的真正原因,即:恶业等等;以及否定净化的真正原因,即:善业等等。

  没有自决定、没有他决定、也没有个人决定。没有能力、没有活力、没有个人力量、也没有个人刚毅。

  注:「自决定」(attakàra):就是众生依照自己的判断而造的业;由于此业,他得以生到天界、魔界、梵天界、证悟声闻菩提、辟支菩提、或(佛的)一切知智。他否定这样的事。

  「他决定」(parakàra):乃是他人所给予的教诲与指导。依靠此指导,除了伟人(即菩萨)以外的一切人得以达到(各种善境)从人界的福乐到证悟阿罗汉果。他否定这种他人决定;如此,这个愚人打击胜利者之轮。

  新疏:伟人除外乃是因为在(证悟)出世间的成就方面,他们不依靠他人的指导;然而,在世间的成就方面仍要(依靠他人的指导),例如我们的菩萨得到阿罗拉与优陀罗的指导才证得五神通及世间的成就(《中部》26/i.163-66)。而且(注释者的说明)指的是伟人在他们的最后一生之事;在此,也应当包括辟支菩萨在内,因为他们(的出世间成就)也不依靠(他人)决定。

  「胜利者之轮」指的是解释业报存在的佛教。他借着否定业与业之效力的教理来打击佛教。

  注:「没有个人决定」(purisakàra):他否定众生藉以达到上述各种成就的个人决心。「没有能力」(bala):他否定众生能够凭借自己的能力而立足、激发自己的活力而达到成就。「活力」、「个人力量」、「个人刚毅」这三词都是个人决定的同义词。它们分开来说是为了否定下列这句声称:「透过我们自己的活力、个人力量与个人刚毅才获得这项成就。」

  一切有情、一切众生、一切生物、一切灵魂都是无助、无力、无能的

  注:「一切有情」(sabbesattà):他将骆驼、牛、驴等都包括无遗。「一切众生」(sabbepàõà):他是指有一根或二根的众生。「一切生物」(sabbebhåtà):这是指由卵生或胎生的生物。「一切灵魂」(sabbejãvà):这是指稻米、大麦、麦等,因为它们会生长,所以他认为它们有灵魂。「都是无助、无力、无能的」:他们没有自制力、力量、能力。

  他们透过命运、环境与本质而进行转变,在六类人当中经历苦乐

  新疏:命运(niyati)就是宿命(niyamanà),也就是说:投生处所、社会地位、束缚、解脱都已固定,由事情发生的必要顺序所决定;就像用一条切不断的线所贯穿起来的一串牢不可破的珠宝一样。

  注:「环境」(sangati):是指到处地来往于六类人之中。

  新疏:遭遇全部历程,投生为六类人当中相关的人,在各种不同的生命当中到处来往。

  注:「本质」(bhàva):内在本质(sabhàva)[29]。

  疏:他坚持说整个世界借着它自己的内在本质而没有因或缘地,自动地、独自地以各种方式转变,就好象刺的尖锐性、苹果的圆形、以及各种动物与鸟的形状一般。

  注:借着这整段话,末伽梨瞿舍梨说明:「(所有众生)如此由于命运、环境与本质而转变与造成差异。注定会发生的就会发生;注定不会发生的就不会发生。」

  「六类人」(chaabhijàti):他们滞留在六类人当中经历乐与苦。他显示没有其它乐与苦的生存界。

  (众生)有一百四十万种主要的起源、六千种(其它起源)及六百种(其它起源)。有五百种业、五种业、三种业、满业及半业。有六十二道、六十二小劫

  注:主要的起源(vonipamukha)是最高的起源[30]。

  新疏:在人类当中,剎帝利与婆罗门等是主要的起源;在动物当中,狮子与老虎等是主要的起源。

  注:「五百种业」:他解释单凭推论而想出来的无意义见解。对于「五种业」、「三种业」等等也是同样的情况。但是有的人说:「他依据五根而说五种业;依据身(口、意)业而说三种业。」

  疏:「单凭推论」:因为理性论者缺乏〔掌握真实意义的〕方法,他们想象自己内心的解释是真实的;由于执着它们,他们执取自己理性见解的假设。因此智者不需要个别地探讨他们的每一项见解。

  注:「满业及半业」:在此,他的理论是:身业和语业为满业,意业为半业。

  疏:他的理论是:因为前两者比较粗,所以是满业;而意业比较细,所以是半业[31]。

  注:「六十二道」:〔由于不了解正确的语言,〕他把六十二道说成dvaññhipañipadà,〔而正确的应当是〕dvàsaññhipañipadà[32]。

  「六十二小劫」:(antarakappà):在一个大劫里有六十四个小劫;但是由于他不了解这两种劫,所以他说(有六十二小劫)。

  六类人(chaabhijàtiyo)

  注:他宣称有六类人,即:黑、蓝、红、黄、白与究竟白[33]。

  (1)注:黑类(kaõhàbhijàti)包括屠夫、猎人、渔夫、盗贼、刽子手、典狱者以及其它从事残酷行业之人。

  (2)注:蓝类(nãlàbhijàti)由比丘所组成;他说:因为比丘将刺投入四种资具(袈裟、食物、住处和医药)而受用之。他自己的经典中说:「比丘有多刺的行为。」(bhikkhåkaõñakavuttikà)。

  疏:这里的「比丘」指的是佛教的比丘。他说:「他们将刺投入四种资具而使用」意思是他们以贪爱和欲望来使用资具。

  新疏:这里的「刺」指贪爱和欲望;而「将刺投入」指被贪爱和欲望束缚而使用资具。

  疏:为什么他如此说呢?他立下错误的假设说比丘使用最上等的资具;因此,即使比丘使用经由正当途径取得的资具,他还是说:「他们将刺投入资具而使用。」因为这与邪命外道的教义相违背。

  注:或者,他认为有些出家人有多刺的行为。

  疏:也就是说有些〔佛教以外的〕出家人特别沉迷于自我折磨的苦行,如此,他们就好象是活在许多刺之上。

  (3)注:红类(lohitàbhijàti)由只穿一衣的尼干陀(耆那教徒)所组成;因为这些人比前述的两种人更清净。

  疏:因为他们持守断食和不洗身的戒,所以他们更清净。

  (4)注:黄类(haliddàbhijàti)由裸体外道的白衣在家人所组成。如此,他甚至把自己的在家信众排在尼干陀教徒之上。

  疏:裸体外道(acelakà)就是邪命外道。根据邪命外道的理论,因为他们的心比较清净,所以他们比较高级。

  (5)注:白类(sukkàbhijàti)包括邪命外道的男女教徒。他说:他们比前述的四类更清净。

  (6)注:究竟白类(paramasukkàbhijàti)由难陀瓦加、提沙桑提加与末伽梨瞿舍梨所组成。因为他们最清净。

  疏:因为他们已经达到邪命外道特殊修行的巅峰,所以他们是究竟白类,他们比尼干陀、邪命外道以及他们的在家信众更清净。

  八个人生时期(aññhapurisabhåmiyo)

  注:他宣称人生有八个时期:(1)软弱期;(2)游戏期;(3)学走期;(4)直立期;(5)训练期;(6)沙门期;(7)胜利期;(8)衰老期。

  (1)软弱期(mandabhåmi):这是出生之后七天内的时期;因为众生刚出胎之时是软弱与迟钝的。

  (2)游戏期(khiddabhåmi):从恶趣来投生的人通常哭泣、号啕;从善趣来投生的人会回忆起前世,因而欢笑。

  (3)学走期(padavãma§sabhåmi):在此时期,小孩抓着父母的手或脚、或床、或椅而开始学走路。

  (4)直立期(ujugatabhåmi):在此时期,小孩已能用脚走路。

  (5)训练期(sekhabhåmi):这是训练某一种技艺的时期。

  (6)沙门期(samaõabhåmi):这是舍离在家生活而出家(为沙门)的时期。

  (7)胜利期(jinabhåmi):这是服事一位导师之后,获得知识的时期。

  (8)衰老期(pannabhåmi):这是比丘、衰老者、胜利者、沉默不言者、无所得沙门的时期。

  疏:「胜利者」(jina)乃是已经年老(jiõõà)、因年老而力衰的人,或克服修行上的障碍而安住的人。他说,如此的人不对任何人说话,即使连自己的教理也不谈;因此他「沉默不言」。然而,有人解释说:即使他受到别人侮辱,乃至被骂为骆驼等,他也不说任何话(反击),只是耐心地忍受。

  他「无所得」(alàbhi),因为他不借着自己的誓言而获得物品;经上说到:「他不从锅口接受食物。」(《中部》51/i.342)。因此,由于被饥饿与虚弱所击败,最后他平躺了下来。这就是所谓的衰老期的沙门。

  三十六尘界、七个有想有情界、七个无想有情界、七种节生植物、七种神、七种人、七种饿鬼、七大湖

  注:「三十六尘界」:灰尘积聚的地方。他的意思是指手背、脚底等处[34]。「七个有想有情界」:他指的是骆驼、牛、驴、羊、家畜、鹿和水牛。「七个无想有情界」:他指的是谷、米、大麦、小麦、粟、豆和加堵沙(kadråsaka)。「七种节生植物」:从节生长出来的植物;他指的是甘蔗、竹、芦苇等。

  「七种神、七种人」:神有许多种,他却说七种。人也是一样,有无数种人,他却说七种人。「七种饿鬼」(pisàcà):饿鬼有许多种,他却说七种。「七大湖」:他指的是钝角湖(Kaõõamuõóa)、造车湖(Rathakàra)、无热恼湖(Anotatta)、狮子崖湖(Sãhappapàta)、六牙湖(Chaddanta)、曼陀吉尼湖(Mandàkiõã)及郭公湖(Kuõàladaha)。

  八百四十万大劫

  注:他叙述一个大劫的时间是:每隔一百年用吉祥草叶的尖端从一个大湖中取走一滴水,如此一直到将大湖的水取干,所经历时间的七倍,就是一个大劫的时间。他的理论主张八百四十万个如此的大劫过去之后,愚者与智者都同样息灭一切苦。他说:智者不能在这段时间之前净化自己;愚者在这段时间之后就不复存在。

  疏:为什么呢?因为众生(在轮回中)流转的时间期限是固定的。

  借着道德修养、或持戒等等

  注:借着裸体外道或其它宗教的道德修养。「持戒」也应以同样的方式去理解。对于──自认为是智者的人「将能使未成熟的业成熟」或「去除已成熟而现起的业」意思是他将能提早净化自己。以及自认为是愚者的人在所说的(轮回的)期限之后还会继续轮回──这两件事,「那是不可能的」意思是这两种情况都不可能发生。「轮回的界限是固定的,既不能缩短,也不能延长。」:对智者而言轮回不能缩短;对愚者而言,轮回不能延长。

  3.阿耆多翅舍钦婆罗的教理

  22.没有布施、没有供养、没有解脱、没有善恶业的果报。

  注:他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没有布施、供养和解脱的果报。

  没有今生、没有来生

  注:对于活在来生的人而言,今生是不存在的;对于活在今生的人而言,来生是不存在的。他显示:一切都在当处灭绝。

  疏:对于活在来生的人,没有由于业而有的今生;对于活在今生的人,没有由于业而有的来生。

  「一切都在当处灭绝」:无论他们活在那一界、那一种起源等等,他们就在该处灭绝;他们灭尽而不会(在其它处)生起。

  没有父亲、没有母亲

  注:他说这句话的意思是:以善行或恶行对待父母亲没有果报存在。

  没有投生的众生(sattàopapàtikà)

  注:他说众生死亡之后不再(以投生的方式)出现。

  疏:他显示:「众生的生起完全和水泡的生起一样;他们并不是先在别处死亡之后,才生到此处来的。」

  (他身体中的)地回归及并入(外在的)地体

  注:内在的地界(回归及并入)外在的地界。其余的诸界也是同样的情况。

  疏:外在地体的一部份借着成为众生内在(身体)的一部份而塑造成众生。现在,就像构成壶罐等的土一般,该地界回归与并入外在的地体,二者完全合一、不可分辨。

  「其余的诸界也是同样的情况」:意思是,就像水从海洋中蒸发而变成云,然后变成雨水降落而回归及并入海洋一般;又像闪电的光芒来自日光,然后又回归及并入日光一般;也像一阵风从整团的空气中分离出来,然后又回归及并入空气一般(──身体的各种界也是同样的情况)。这是此理论家的意旨。

  他的感官归于虚空

  注:包括心在内的六根归入虚空。

  他的慈善布施终归于灰烬

  注:意思是:「他所布施的物品,如礼物、荣誉等全部归于灰烬;它们不会进一步产生果报。」

  布施是愚人的教理

  注:他表示:「愚人教导布施,而智者不然;愚人布施,智者接受。」

  综观三派教理

  注:在这三派之中,布兰迦叶主张「如此做没有罪恶」乃是否定业〔因为他的教理是造业无效论〕。阿耆多主张「身坏命终之后众生灭绝」乃是否定业的果报〔因为他完全否定未来的再生起〕。末伽梨主张「没有因等等」乃是否定业与果两者。

  疏:(他否定两者,)因为借着完全否定因,果也就被否定了。当他主张「不具备任何因缘,众生就生起烦恼和得以净化」时,他这种烦恼与净化无因缘的主张否定了业,同时也否定了果;因此他否定业与果两者。

  注:否定了业也就否定了果〔因为没有业就没有果〕;否定了果也就否定了业〔因为没有果的话,业就是无效的。〕因此这三派思想家借着否定(业与果)两者,实际上就是信奉无因论(ahetukavàda)、无作用论(akiriyavàda)及道德虚无论(natthikavàda)。

  疏:虽然在经中由于这三派理论家个别解释自己的见解而分成三派,但是他们都否定(业与果)两者;由于否定两者,因此他们都信奉无因论等。就道德虚无论者而言,他借着否定结果而信奉断灭论;而且实际上就是借着否定业而宣扬造业无作用论,以及借着否定两者而宣扬无因论。其余两派也是同样的情况。

  注:当人们接受这些理论,而坐在他们的日间住处或夜间住处背诵及研究它们时,邪念就会以(这三种见解之一)为对象而建立起来:「没有造作恶业。」或「没有因或缘。」或「死后断灭。」于是心变得专一,速行心接连地生起[35]。在第一个速行心时,这些人还可救;在第二个速行心等时也还可救,但是到了第七个速行心时,即使连佛陀也无法挽救他们;他们的邪见已无法挽回。

  有人可能会信奉这三种见解之中的一种、两种、或三种;然而,无论是信奉一、二或三种见解,他就是信奉固定结果的邪见,这会障碍他投生天界之道及解脱之道;下一生他不可能投生天界,更不用说证得解脱了。这个众生已经成为轮回中的木桩、土地的看守者[36]。一般而言,如此的人无法解脱轮回。

  因此具备洞察力者,

  期盼获得心灵提升,

  当远离此有害之人;

  正如远离毒蛇一般。

  疏:「邪念建立起来」(micchàsatisantiññhati):邪念就是与此理论有关的欲望,建立起来的就是这种欲望。因为经由口头传授之后,弟子最初只理解了此邪见的大体意义「如此做没有罪恶」等等。然后他以各种理由仔细地思考此意义,直到此意义犹如具有实在形体般地令他的心信服。熟悉这样的邪见过了一段长时间之后,他变成反射性地认同此邪见,心里想「这是真实的。」当他透过反射性认同来接受此邪见为真实的,并且习惯性地一再沉迷与培养此邪见时,邪思惟就会将欲望导向此邪见,邪精进又加强此欲望,于是他就会认定事物具有某种本质,而事实上事物并不具有这种本质。因此,与该理论相关的欲望就称为邪念。

  「心变得专一」:在得到像寻心所等这些特定的助缘之后,心变得稳定安住在它的对象;它去除散乱而变得专一,犹如进入安止一般。「邪定」(micchàsamàdhi)乃是在「心」的前提下并谈到的,因为在透过特定助缘而增强有力之后,那样的定就会执行其作用,而不正当地将心专注在它的对象,就像神箭手等的例子一样。

  「速行心接连地生起」(javanànijavanti):在先前的许多组速行心以那种方式发生了许多次之后,〔坚信邪见是真实的〕最后这一组七个速行心就接连地生起。「在第一个速行心时,这些人还可救」等等:这只是显示事物的内在本质而已,因为在那一刻已经没有人能够挽救他们。

  新疏:(没有人能够挽救他们)因为当他们处在那些速行心的状态时,要避免第七个速行心生起是不可能的。心路过程的发生是如此的快速,因此(在那时)要借着教诲与指导来挽救他们是不可能的,所以注释者说:「即使连佛陀也无法挽救他们。[37]」

  疏:「有人可能会信奉这三种见解之中的一种」等等:有人执着并且习惯性地沉迷于单一种邪见、信奉单一种邪见;有人执着并且习惯性地沉迷于二种或三种邪见、信奉二种或三种邪见。借着这些话,注释者显示前面解释这些邪见都是否定(业与果)两者的所有讨论都只是初步的开端而已;当(对某一种邪见的信奉)引导人达到邪性决定[38]的阶段时,该邪见并不与其它邪见合并在一起。由于此邪见是透过它本身的种种助缘和合而产生的,因此它不与(其它邪见)同时产生,就像(禅那等)卓越的成就不会取各种不同对象同时产生一样。

  「然而,无论是信奉一、二或三种见解」:借着这句话,注释者显示这三种邪见都具有同样的力量,能产生相同的结果〔那就是,它们会障碍投生天界(以及证悟圣道)〕;因此,虽然这三种邪见分别地在单一个人身上生起,但是当一种邪见产生果报时,另外两种则会助长该邪见的力量。

  「轮回中的木桩」:这是一句需要解释的话(neyyattha.未了义),而不是意思很清楚的话(nãtattha.了义)。因此在(《中部》的注释《破除疑障》(Papa¤casådanã)中说到:「(由于邪见的缘故,)他未来的固定结果是只限于一生(来生),或者是也涉及以后的生生世世?未来固定的结果只限于一生(来生);但是因为他一再地沉迷于那种邪见,所以在以后的生命当中,他也会再认同同样的邪见。」(《中部》3:85)由于不善业是软弱无力的,不像善业那样强而有力,所以说邪见的固定结果只限于(来生)一生而已;否则,邪性决定就会像正性决定[39]一样,是绝对无法更改的,然而,事实上邪性决定并非绝对无法更改的。

  问:若是如此,那么「轮回中的木桩」这句话如此能运用(于信奉如此邪见的人)呢?

  答:由于他习惯性地沉迷(于那种邪见),正如《增支部》(AïguttaraNikàya7:15/iv.11)中所说的:「愚痴的人即使只堕落一次也是真正的堕落。」这里「轮回中的木桩」也是用同样的表达方式。因为他基于某些情况而信奉该邪见;于是,无可否认地,有时基于相反的情况,他可能会设法脱离该邪见。所以,注释里才说:「一般而言,如此的人无法解脱轮回。」

  新疏:(「这个众生已经成为轮回中的木桩」)这句话是未了义的话,而不是了义的话,因为这句话的含义需要如此解释:「他成为『轮回中的木桩』,因为一般而言,如此的人无法解脱轮回,由于他习惯性地沉迷于某种邪见,所以在以后的生命当中,他也会再认同同样的邪见。」然而,必须补充说明的是,他并不是成为邪性决定绝对无法更改那种意思的「轮回中的木桩」。

  4.波拘陀迦旃延的教理

  未经制作、未经形成(akañàakañavidhà)

  疏:「未经制作」意思是它们并非由相同性质或不同性质的任何原因所制作、形成。

  注:「未经形成」意思是并没有任何人下令做成它们。

  疏:也就是说,它们的形成不经任何命令或规则。借着(「未经制作」和「未经形成」)这两个词,他显示这七身不是由世间的任何因或缘所造成。

  未经创造的、没有创造者(animmitàanimmàtà)

  注:「未经创造」:并非被神通力所创造。

  疏:并非由成就神变智的天神(deva)的神通力所创造;也不是由造物天神(issara.自在天)等的神通力所创造。

  不生、稳定如山峰、坚立如柱的

  疏:「不生」(va¤jà):它们不会有结果,就像不孕的家畜、不孕的棕榈树等一般,它们不会产生任何事物。借着这句话,他否认了地身等会产生色尘等的这个概念,因为在他的理论中,色尘、声音等是不靠地身等而独立产生的。

  「稳定如山峰」(kåñaññhà):这句话的用意是这些不靠任何事物制造,而且它们本身也不制造任何事物,就像山峰一样。

  「坚立如柱」(esikaññhàyiññhità):(他坚持说)当有人讲:「芽等是从种子长出来的。」这句话时,从种子长出来的芽已经存在了,而非之前不存在的东西;否则,推论就会变成事物是从(完全)不同的事物产生的[40]。〔关于这七身也是同样的道理。〕

  它们不变化、不更改(nai¤jantinavipariõàmenti)

  注:由于它们是稳固的、坚立如柱的,所以「它们不变化」,意思就是不会变质;以及「不更改」,意思就是不会舍弃它们原本的性质。

  不互相障碍(naa¤¤ama¤¤a§byàbàdhenti)

  疏:因为它们的性质不可变,所以它们不会互相障碍;如果它们能够变质,它们就会互相障碍。同样地,因为它们无法互相帮助,所以它们不互相助长。书中要说明这一点,所以说:「它们不能造成彼此苦、或乐」等等。

  地身等等

  注:地身就是地本身,或者地的聚集〔因为地是身体的一部份〕。

  没有杀生者等等

  注:就像有人用剑砍一堆豆子,剑进入豆子之间;同样地,(在显而易见的杀生行为当中)剑进入七身之间的空间、空隙,因此他说:(当一个人心里想)「我正在杀害他的生命」时,那纯粹只是想法而已。

  疏:由于七身是恒常不变的,所以没有所谓杀生及令别人杀生的事;因此没有杀生者,也没有令别人杀生者。由于这七身是不可破坏的,因此在究竟的意义来说,没有杀生,也没有令别人杀生等等。

  5.尼干陀若提子的教理

  尼干陀教徒禁绝涉及一切水等等

  注:「禁绝涉及一切水」(sabbavàrivàrito):他拒绝使用一切冷水。据说他认为冷水中有众生,所以不使用冷水。

  疏:「他自然免离一切罪恶」(sabbavàriyutto):他自然具备免离一切种(罪恶)的特质。

  「他透过免离一切罪恶而净化」(sabbavàridhuto):他借着免离一切罪恶而抖落罪恶,具备磨损(罪恶)的特质。

  「他被免离一切罪恶所充满」(sabbavàriphuño):他被免离一切罪恶所充满,其特质是透过灭除八种业所证得的解脱而摧毁业。

  他被称为自圆、自制、自立的无结者

  注:「自圆」(gatatto):心达到颠峰的人。

  疏:他的心透过证得解脱而达到最高的领域。

  注:「自制」(yatatto):已经征服自己的心之人。

  疏:因为在身等诸根当中没有需要被征服的,所以他已征服自己的心。

  注:「自立」(ñhitatto):心已经安立的人。他的教理中有一部份与佛陀的教法相符,但是因为他的理论不纯净,所以全部被认定为(邪)见。

  疏:与佛陀的教法相符的部份是必须免离罪恶;不纯净的理论是他主张「有灵魂存在,灵魂可能是恒常的,可能是无常的」等等。

  「全部被认定为(邪)见」:他透过思惟而认定的所有观点──业、本质、分析等(教理)──都被认定为邪见。

  6.萨若毗耶梨弗的教理

  注:萨若毗的教理在《梵网经》(BrahmajàlaSutta)[41]的注释里,谈到「永远模棱两可的教理」一章中有所解释。

----------------------------------------------------------------------------------------------------------------

更多菩提长老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 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学佛之人,无论受任何委屈、冤枉,都不怨天尤人,欢欢喜喜的接受他人之侮辱、毁谤,可为自己消灾。对怨恨我们的人,永远地爱护、关怀与帮助,冤结自然化解。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