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前禅影(十六)
2014/9/3   热度:308
灯前禅影(十六)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佛菩萨教给众生修福的方法,佛菩萨并不保证你会得到什么,谁保证你?自己保证自己,自己要肯去做。佛菩萨只提供理论、提供方法,这个理论与方法决定正确,你自己要去做。所以真正的福田是社会、是众生,你能够为社会造福,能够帮助一切众生,你的福报是源源不断的。福是自己求的,与别人不相关。所以我们能够记住这个原则,常常照着佛法来修学,可以说自己的愿望都能够达到。佛菩萨教化众生,示现在六道,与一切众生和光同尘,为一切众生指出一条了生死、出三界的明路,这是世间最殊胜的福田。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
观心空王
王开府 台湾师大国文系教授89.5.29
《善慧大士语录》载录了傅大士有名的〈心王铭〉,《景德传灯录》卷三十所录的禅宗“铭记箴歌”中,题为《傅大士心王铭》的,就列为第一首。日本学者松本文三郎发现在《善慧大士小录》中,另有一首〈心王论〉,与〈心王铭〉大同小异。学者椎名宏雄比较二者内容后,推断〈心王论〉是北宗禅者的作品,而〈心王铭〉是南宗禅者以南宗思想窜改〈心王论〉之作。
姑且不论〈心王铭〉是否为傅大士的作品,它的思想圆熟,铭文字句常被引用,对禅宗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值得重视。以下先看〈心王铭〉起首的一段:
观心空王,玄妙难测。无形无相,有大神力。能灭千灾,成就万德。体性虽空,能施法则。观之无形,呼之有声。为大法将,心戒传经。水中盐味,色里胶清。决定是有,不见其形。心王亦尔,身内居停。面门出入,应物随情。自在无碍,所作皆成。
这里把“心”看成是“王”,是很新鲜的。《六祖坛经》说:“自性心地。”“心即是地,性即是王。”王在地上最大,有主宰的意思。《坛经》又说:“性含万法是大,万法尽是自性。”“见自性自净,自修自作自性法身,自行佛行,自作自成佛道。”因此,《坛经》把性喻为王,有视其为主体的意思。
《坛经》只把心比喻为地,所谓“心地”,而〈心王铭〉却把心喻为王,主体性由自性转移给心,这是一种新的发展。唯识思想中也将“八识”称为“心王”,但是〈心王铭〉的心王,和八识心王没有直接的关系。〈心王铭〉把心比喻为王,是有“真常唯心”的真心思想。所以铭文中认为心王是:“有大神力,能灭千灾,成就万德。……为大法将,心戒传经,……决定是有,……自在无碍,所作皆成。。”
不过,〈心王铭〉一方面由真常思想来说心王,一方面也由性空思想来说心王,因此又称心王为“空王”,认为心王是:“无形无相”“观之无形”“不见其形”,它的体性是空。但是“体性虽空,能施法则。”这就巧妙地圆融了真常与性空二系的思想。“水中盐味,色里胶清。”一句在禅门中被广泛引用,这是说:水中虽有盐味,色彩中虽有胶清(画家用来调色的胶),但已混同无别。这是喻体用不二的玄义,所以说:“观心空王,玄妙难测。”其次,“面门出入”一句,也是禅门常用语。〈心王铭〉的第二段如下:
了本识心,识心见佛。是心是佛,是佛是心。念念佛心,佛心念佛。欲得早成,戒心自律。净律净心,心即是佛。除此心王,更无别佛。欲求成佛,莫染一物。
心性虽空,贪嗔体实。入此法门,端坐成佛。到彼岸已,得波罗蜜。慕道真士,自观自心。知佛在内,不向外寻。即心即佛,即佛即心。心明识佛,晓了识心。离心非佛,离佛非心。非佛莫测,无所堪任。执空滞寂,于此漂沈。诸佛菩萨,了此安心。明心大士,悟此玄音。身心性妙,用无更改。是故智者,放心自在。
这段中“诸佛菩萨,了此安心。”原文作“诸佛菩萨,非此安心。”不成文义,今据忽滑谷快天《中国禅学思想史》引文更改,但不知忽滑氏引文之出处。本段中“识心见佛。是心是佛。”“知佛在内,不向外寻。”“离心非佛,离佛非心。”凡此都是《坛经》本有之义,如六祖说:“若欲觅佛,但识佛心众生,即能识佛,即缘有众生,离众生无佛心。……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向何处求佛?”
本段曾提到“欲求成佛,莫染一物。心性虽空,贪嗔体实。”,日人椎名氏依据“贪嗔体实”,断定是北宗烦恼实有的残留思想。但前句既说心性是空,莫染一物,则非小乘“我空法有”之义,因此“贪嗔体实”只是就缘起法,说“此有故彼有”,并非以贪嗔真有实体。“体”是形体义或具体义,非本体义。
文中特别批判“执空滞寂”者对“即心即佛”义的“漂沈”,相当程度地表现了真常心的立场。本段末句说“放心自在”,则令人联想到〈信心铭〉末后说的:“信心不二,不二信心。”接著来看〈心王铭〉的最后一段:
莫言心王,空无体性。能使色身,作邪作正。非有非无,隐显不定。心性离空,能凡能圣。是故相劝,好自防慎。刹那造作,还复漂沈。清净心智,如世黄金。
般若法藏,并在身心。无为法宝,非浅非深。诸佛菩萨,了此本心。有缘遇者,非去来今。
本段中“刹那造作”句,原文作“刹邦造作”,显系讹误,现依忽滑氏引文改正。本段指出心王虽空无体性,一旦离空,就能作邪作正、能凡能圣,显示《大乘起信论》一心开二门的义理架构。随后说心王的清净心智、无为法宝,是般若法藏,在身心之中本自具足,犹如黄金。
最后一句说:“有缘遇者,非去来今。”这和〈信心铭〉最后句说:“言语道断,非去来今。”恐非巧合。由此可以推论这两个铭,有相互参考的地方。〈心王铭〉所显示的“即心即佛”及《大乘起信论》思想,皆〈信心铭〉所无,从此应可判断,〈心王铭〉的成篇系在〈信心铭〉之后。所谓“非去来今”,《金刚经》说得好:“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只是由真常心的立场说,如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正因为如来真心,原系众生本有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