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欣德尊者:止观法要(六)


2014/9/3    热度:230   

玛欣德尊者:止观法要(六)

 

  《无碍解道》把众生分为十二类,其中五类是对无界限的,七类是对有界限的。哪五类无界限呢?一切有情;一切有呼吸者;一切众生;一切个体;一切拥有自己生命者。这五类都是指一切众生,只是名称不同而已,所以称为无界限的、无区别的。一切女性,包括女人、天女、女鬼、雌性动物;一切男性,包括男人、男性天人、男鬼、雄性动物;一切圣者;一切非圣者、凡夫;一切诸天;一切人类;一切堕恶趣者。这七类是对有界限、有区别、有范围的。为什么呢?因为对一切女性遍满慈爱,男性就不包括在内;对一切男性遍满慈爱,女性就不包括在内。唯有把异性作为整体,才对其散播慈爱。也就是女众可以对一切男性散播慈爱,而男众可以对一切女性,这时就不是对个别的异性了。

  如果是对一切圣者,凡夫就排除在外;如果是对凡夫的话,圣者就排除在外;如果是对天人,人类和非人都排除在外;如果是对人类的话,那么天人和恶道众生都不包括;如果是对堕恶趣者,则人与天人都不包括在内。我们就对这五类以及七类众生遍满慈爱。如果你有禅那的话,可以对每一类众生遍满慈爱并达到第三禅。以四种方式对这十二类众生遍满慈心:“愿一切众生没有怨敌,愿一切众生没有瞋害,愿一切众生没有恼苦,愿一切众生保有自己的快乐。”对一切有呼吸者、一切众生、一切个体、一切拥有自己生命者,一切女性、一切男性、一切圣者、一切非圣者、一切诸天、一切人类、一切堕恶趣者也是如此。你可以使用自己的语言,重要的是要把慈爱真诚地散播出去。如此以四种方式对十二类众生共四十八种方式(4×12=48)遍满慈爱之后,再继续向十个方向散播慈爱。哪十个方向呢?对东方、西方、北方、南方、东南方、西北方、西南方、东北方、下方和上方。这十方的每一方都有十二类众生,每一类众生都用四种方式,所以一方有四十八种方式,十方就有四百八十种,再加上原来的四十八种,总共五百二十八种(10×48+48=528)。我们就用这五百二十八种来对一切众生遍满慈爱。在实修的时候,远远不仅这五百二十八种。为什么呢?因为佛陀教导散播慈爱应当遍满。遍满意即把散播慈爱的范围扩大到一切处。但是刚开始遍满慈爱时,心量比较有限,此时应该先用限定范围的方法。

  例如现在大家坐在禅堂,在遍满慈爱的时候,先限定禅堂的范围,祝愿禅堂里所有的众生都没有怨敌、没有危难,愿禅堂里所有的众生没有精神的痛苦,愿禅堂里所有的众生没有身体的痛苦……。然后再限定整个寺院的范围、整个乡镇的范围、整个县、整个省、整个国家、整个亚洲……,把心量慢慢扩大、遍满。先限定一个地方,对这个地方所有的众生遍满慈爱以后,再逐渐地把心量扩大,乃至整个轮围世界、他方世界。如此,你的心缘取无量的众生,遍满于无量的众生,达到无限、无量。我们再看经文是如何描述慈心的:“比库以慈俱之心遍满一方而住,如此第二、如此第三、如此第四,如是上、下、四隅、一切处,一切如自己,对具一切[有情]的世间以慈俱之心、广、大、无量、无怨敌、无瞋害遍满而住。他如是审察、了知:‘此慈心解脱是造作、思念。凡是造作、思念者,皆是无常、灭法。’他住于其处……无上解缚安稳得到达。”“慈俱之心”:伴随着慈爱的心。“遍满”:心取一切众生为所缘,犹如大海之水般遍满一切众生。

  “一方”:一个方向,例如东方。“如此第二、如此第三、如此第四”:第二个方向……即西、北、南方。“四隅”:四个角落。“一切处”:一切处所,没有界限、没有区别。“一切如自己”:无论是对低等、中等、高等的,朋友、敌人、中等的人,一切视同和自己一样,没有自他的分别。“对具一切[有情]的世间以慈俱之心”:对这拥有一切有情的世间,用伴随着慈爱的心。“广”:因慈心遍满而宽广。“大”:慈心禅那属于广大心,故为大。

  “无量”:由于熟练以及取无量的众生为所缘,故称为无量。“无怨敌”:舍离了憎恶的怨敌。“无瞋害”:舍离了忧以及没有痛苦。如此修慈心证得初禅后,再以同样的方法继续证得第二禅、第三禅。熟练慈心禅那之后,再对慈心禅那的名色法修观,观照慈心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的名色法,乃至断除烦恼、证悟涅槃。有些禅修者问:“我现在修入出息念,可不可以修慈心?”可以!正如佛陀在《增支部》中说:“要断除瞋恨,应修习慈心。”大家有没有瞋恨心?有就应该修慈。同时,修慈属于“一切处业处”。一切处业处与应用业处相对。一切处业处是一切禅修者都应该修习的业处;应用业处则是指持续培育定力乃至证得禅那或近行定的业处。慈心业处属于一切处业处,也即是说每个人都可以修,而且都应该修的业处。另外,慈心业处也属于护卫业处,它能够保护我们。

  在《增支部.慈心功德经》中,讲到证得慈心禅定者可以获得十一种利益:1. 睡眠安乐。2. 醒来快乐。3. 不见恶梦。有些人经常失眠,难以入睡,修慈心可以很快睡着。常做恶梦者应该修慈心,拥有慈心者不会做恶梦。4. 人们喜爱。5. 为非人喜爱。6. 诸天守护。7. 不会被火、毒药、刀所伤害。8. 心迅速得定。9. 容颜光泽:修慈心的人越修越漂亮。10. 临终不昏迷。11. 即使今生没有证得阿拉汉果,死后犹如睡醒一般投生到梵天界去。

  这些是修慈心的十一种功德,其中有人们喜爱、为非人喜爱、受诸天守护、不会被火、毒药、刀所伤害,可见它会保护我们。佛陀说:“于慈心解脱习行、修习、多作、习惯、作根基、实行、熟练、善精勤者,可期望此十一种功德。”所以我们应该多多修慈。慈心可以改变我们的性格,特别是对那些容易烦躁、情绪波动的人,瞋心比较强,更应该修慈。今天晚上和大家学习了修习慈心的方法,我鼓励也建议大家每天利用一点时间,五分钟也好、十分钟、半小时、一小时也好,善用时间修修慈心,修慈心有很多利益。

  已介绍通过修入出息念证得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的方法,证得禅那之后再观照其名色法,最终达到证悟涅槃。接着又一起学习了修慈心证得慈心解脱,再依慈心禅那修观断烦恼的方法。在《八城经》里,阿难尊者继续讲修习悲、喜、舍:“再者,居士,比库以悲俱之心…喜俱之心…舍俱之心遍满一方而住,如此第二、如此第三、如此第四,如是上、下、四隅、一切处,一切如自己,对具一切有情的世间以舍俱之心、广、大、无量、无怨敌、无瞋害遍满而住。他如是审察、了知:‘此舍心解脱是造作、思念。凡是造作、思念者,皆是无常、灭法。’他住于其处……无上解缚安稳得到达。”

  阿难尊者接着讲了佛陀所教导的依照修悲心证得禅那、修喜心证得禅那和修舍心证得禅那,证得禅那之后再出定修观,通过提升观智乃至断烦恼的方法。依照悲、喜、舍来修观,必须先证得悲、喜、舍心禅那。我们在上一讲学习了修慈心的方法,修慈心可以证得初禅、第二禅和第三禅,但是不能证得更高的禅那。悲心和喜心也是最高只能达到第三禅,但舍心并没有初、二、三禅,只有第四禅。在这里,我们简单讲一讲如何修悲、修喜、修舍证得禅那的方法。慈心的所缘是一切有情的幸福快乐,悲心的所缘是一切众生的痛苦。平时我们习惯说慈悲、慈悲,慈与悲是复合词。

  慈的巴利语是mettà,悲是karuà,它们的对象略有差别,虽然都是面对一切有情,但一个是众生的快乐,一个是众生的痛苦。祝愿众生快乐,这是慈;希望众生解脱痛苦,不愿见到众生受苦,这是悲。修慈是祝福他人,修悲是悲悯他人;修慈是与乐,修悲是免苦。这是慈与悲的不同之处。如何修悲呢?我们可以先取一个可怜的人,例如他贫困潦倒,或者身罹疾病、遭遇不幸等。当然,刚开始不适合选怨敌,也不应取异性和死去的人,而应取你觉得值得同情的人,特别是正在受苦、你不希望他受苦的人。你取他痛苦的样子,然后内心对他产生悲悯,如此祝愿他:“愿他不要痛苦!”或“愿此善人解脱痛苦!”你的内心必须真诚地希望对方没有痛苦,希望对方摆脱痛苦的折磨和煎熬,如此向对方散播悲悯之心。对大多数人来说,悲悯心比慈心更容易生起,因为有些人对祝福他人、希望他人快乐觉得有点勉强;但是当你看到他人受苦的样子,只要你不愿意见到他受苦,你的同情心、悲悯心就生起了。如果将修悲作为应用业处的话,他可以持续地向这位受苦的人散播悲心,衷心地、至诚地希望他没有痛苦,愿他解脱痛苦。

  把这种悲悯心维持很长的一段时间,乃至证得悲心禅那。修悲和修慈一样,能让我们心的状态由僵硬变为柔和。修慈可以软化我们的心,软化对抗他人的心;同样的,当你讨厌、排斥一个人时,可以思维:难道你希望他受苦吗?他一直在为非作歹,真的很可怜!只要你希望他不要受苦,你的悲心就这样发出来了。可以持续对一个人修悲后,再换另一个受苦的众生;如此选若干个受苦的人之后,再换其他类的人,例如尊敬的或亲爱的人。慈心通常从恭敬的人修起,悲心则先对痛苦的人修起。对那些看上去很幸福、快乐的人怎么培育悲悯呢?我们可以这样思维:即使一个众生再幸福、快乐,生活再富裕,也避免不了老、避免不了病、避免不了死,这是一切有情都不能避免的。同时,只要一个人还没有断尽烦恼,轮回是不可避免的;即使是三果圣者,也还要面临投生到梵天界的轮回。如果是凡夫,那更不用说了,一切凡夫都免不了堕落恶趣的可能,即使菩萨亦然。

  我们思维:除了漏尽者之外的一切众生都在轮回中,都还没有脱离轮回,所以值得我们悲悯、同情,我们衷心希望他们最终都能脱离痛苦。如是将悲心发出去。对于那些丰衣足食、飞黄腾达、呼风唤雨的人,只要他们还没有断除烦恼,他日必定还是要受苦的。我们可以取他们不能脱苦的现实来散播悲心,愿他们最终都能解脱痛苦。然后再取不会太喜欢、也不会讨厌的中性者,例如认识的人、亲戚、朋友、同事等,对他们修悲,之后再对不喜欢的人修悲。同样的,修悲也要达到破除界限,破除界限即对亲密、喜欢的人可以修悲;对不喜欢的、讨厌的人也可以修悲。正如对自己,你不是希望自己没有痛苦吗?是的,你希望自己没有痛苦。那你也同样衷心地祝愿他人没有痛苦,通过这样来修悲。

  修悲也容易使我们生起包容心。由于我们习惯地以自我为中心,喜欢区分自他,既放不下自己,也容不下他人,于是产生排斥、抗拒、讨厌、瞋恨,乃至仇恨,心变得扭曲、僵硬、狭隘、窄小。因此,我们应该培养悲悯之心,多体谅他人、同情他人、理解他人,多站在他人的角度来看问题,其实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是轮回中的受苦人。例如我们现在来这禅修营里禅修,大家是不是都抱着良善的动机来呢?是不是基于想要灭苦的动机而来呢?我们每个人是不是都有痛苦、烦恼呢?如果是,我们就应该彼此散播悲心,应该同情、悲悯、包容、宽恕他人!同时,前来修行的人都可以说是追求圆满的人,都希望自己更完美。可是,追求圆满的人是否就等于已经圆满的人呢?不是!所以我们不应该用圆满的标准去衡量一个正在追求圆满的人。否则,我们将会紧紧地盯住别人的缺点或过失。如果眼里只看到别人的不是,我们的心会变得僵硬,对别人的缺点、过失耿耿于怀,于是心就被他人的缺点绑住了。

  其实并非别人故意要把缺点显示给我们看,而是我们自己的心,总喜欢一头往别人的缺点里扎进去。如果能够想到大家都是抱着良善的心来修行,都想提升自己,都在追求圆满、追求完善,我们就应该衷心地希望大家都解脱痛苦。我们要将心比心,自己不希望自己痛苦,也应该祝愿他人解脱痛苦。把这种悲心发出来,发出来后你就能够放下自我。能把悲心真诚地发出来,你就不会太计较你、我、他!平时经常这样训练自己,这也是如理作意,你生起的是善心,悲悯的心必定是善心。如果经常这么做,心会变得柔软,于是想修任何一种业处都很容易。因为成就悲心解脱者和慈心一样,也能获得十一种功德。慈心功德中有一种是“心迅速得定”。为什么?心柔软故。心柔软必然伴随着心的适业性,心适合从事任何工作。如果心僵硬,连自己都管不了自己,如何想要它随顺你的意愿,要它做什么就做什么呢?所以,拥有慈、悲的心必定是柔软的心,必定是和蔼的心、明亮的心。如果你能辨识色法的话,将能看到由慈悲的心生起的心生色法是明亮的、清明的,而由瞋心生起的心生色法是暗黑的、沉重的。

  你可以经常这样训练自己:“在这世间上,你是否希望看到有任何一个众生受苦呢?你是否希望有任何一个众生不能摆脱痛苦呢?”如果发现你还会希望不喜欢的人遭受痛苦,希望他倒霉,证明你还有瞋恨心,还有仇恨。只要你的内心还有一丝仇恨,你就不可能过得很快乐。所以,无论我们散播慈心也好,散播悲心也好,都要真心,要动感情地祝愿他人快乐,祝愿他人解脱痛苦。做到这样,你就能够坦然地、无愧地面对一切人。把这份悲心持续下去,以此面对一切众生,希望他们脱离痛苦,你的心可以很快变得柔软,你的定力将很容易培育起来。可以对一切人培育悲心之后,也同样像修慈一样,先限定一个范围,例如整个禅堂,祝愿这禅堂里所有的人解脱痛苦。然后再扩大到整个寺院的范围、整个乡镇、整个县、整个市、整个省、整个国家……,慢慢地把修悲的范围扩大。当然,并非说限定了范围后就不能超越,只是说在内心先预设一个范围,由小到大,最后乃至整个轮围世界、无边世界,把悲心散播出去。

  做到这样之后,再对十二类众生遍满悲心:一切有情、一切有息者、一切众生、一切个体、一切拥有个体生命者,一切女性、一切男性、一切圣者、一切非圣者、一切诸天、一切人类、一切堕恶趣者。对这十二类的每一类众生都这样祝愿:“愿他们解脱痛苦!”(愿一切有情解脱痛苦)对他们遍满悲心。之后再继续向东方、西方、北方、南方、东南方、西北方、东北方、西南方、下方和上方这十方,对每一方的十二类众生遍满悲心。如果你拥有禅那的话,可以对每一方的每一类众生都遍满悲心,依次达到第一禅、第二禅和第三禅,用这样的方式遍满悲心。遍满悲心达到悲心解脱者,将能够获得悲心的十一种功德,即:睡眠安乐、醒来快乐、不做恶梦、为人喜爱、为非人喜爱、受诸天保护、不受火毒刀所伤害、容颜光泽、心容易得定、临终不昏迷、即使今生没有证得阿拉汉果,死后将投生到梵天界。

  证得悲心禅那之后,可再观照悲心名色法的无常、苦、无我,一直到获得解脱。成就悲心解脱之后,还可以再修喜心。这里的喜不是欢喜,而是随喜(mudità)。随喜与慈、悲略有不同,慈是希望他人快乐,悲是不愿见到他人痛苦,随喜是对他人的所得感到欢喜,希望他人不会失去所得的成就。修随喜与修悲心也稍有不同,修悲心是取痛苦的众生,但修随喜应该取快乐的众生,或者有成就、有福报、受人恭敬、尊重的人、经常行善的人。取他为所缘,衷心地祝福:“愿此善人不失去所得的成就!”并持续维持这种对他人的良好祝愿。有两种随喜,一种是随喜他人的福报;另一种是随喜他人的善业。一个是果,一个是因。见到他人有成就、有福报而感到欢喜,这是随喜果报;见到他人做善行、善事,例如布施、持戒、禅修、服务等,对他所做的善行感到欢喜,这是随喜善因。看到别人在做布施,即使你自己没有布施,但对他所做的善行感到欢喜,乃至说:Sàdhu! Sàdhu! Sàdhu!也是随喜。

  只要发自内心,并从口中说出来,这种随喜是随口所得的。在修随喜之前,可以先祝愿自己:“愿我不失去自己的所得!”然后再祝愿他人,或者直接祝愿那些有福报的人也可以。我们可以先对一个富有、有福报、有成就的朋友修随喜,祝愿他不会失去自己的所得,祝愿他常保自己的福报,如此持续地维持对其所得成就的那份欢喜之心。然后,对亲爱的人、敬爱的人、感恩的人修随喜心。接着再对既不讨厌、也不很喜欢的中性者修喜心,之后再对讨厌的人修喜心。对于你不喜欢的人,也不应该希望他倒霉,也要祝愿他不失去其所得;如果你希望他倒霉,这是你的心理问题,不是他的问题。你要衷心祝愿他们不会失去自己的财产、不会失去自己的成就、不会失去自己的名誉、不会失去自己的眷属。之后,再对四类人破除界限:

  喜爱者、中性者、讨厌者和自己,做到可以毫无差别地、平等地随喜任何一个对象。

  破除界限后,再限定一个范围修随喜,例如祝愿禅堂里的所有众生不失去所得的成就;限定整个寺院、整个乡、整个县、整个省……慢慢地把心量扩大,乃至无量。众生无量,你的随喜心也是无量,这就是成就喜无量心的方法。我们应当经常培养随喜心。有一类人妒忌心很重,看到别人修行好,心里就酸溜溜的,恨不得弄些声音干扰他、做些事情影响他。不要认为你现在可以得逞,可以把他的定力搞下去,须知你因为妒忌心干扰了他人禅修,你已经为以后的禅修、以后的解脱造成了严重的障碍,这实在是很愚蠢的做法。我们应该随喜他人的成就,如果别人拥有禅那,他就有能力造极强的善业;我们随喜别人的强力善业,我们也能造很强的善业。如果别人修到维巴沙那,我们随喜他的成就,我们同样也造了很强的善业。须知布施的善业不如持戒的善业,持戒的善业不如禅修的善业。如果别人证果,你随喜他,你也造了很强的善业。

  为什么呢?因为证果的功德是无量的。我们要学会赞叹他人,赞叹也是一种随喜。因为你对他人的功德、善业、成就感到欢喜,才会赞叹,这是随喜的表现。例如他人乐善好施,我们赞叹他人乐善好施;他人禅修好,我们赞叹他人禅修好;他人有定力,我们赞叹他人有定力,这些都是随口可做的随喜。所以我们应该以随喜而造善业,不要因嫉妒而造恶业、造不善业。造善与不善,只需将心一转就可以造了。请记住:不要喜欢批评!批评他人多数是因为妒忌、瞋恨或傲慢,这是在造不善业。因为妒忌,我们会造不善业,甚至造毁谤业。如果你毁谤的对象是一位圣者,那必定将给你的禅修和解脱造成障碍。我们随喜值得随喜的人,赞叹值得赞叹的事,如此也是在造善业。须知在十种造福业事中就有一种是随喜,所以我们应该多多随喜。

  修了随喜之后,可以修舍心。修随喜可以证得初禅、第二禅和第三禅,但是修舍心只能证得第四禅。我们先讲如何修舍,然后再讲证禅那的方法。什么是舍呢?这里的舍不是放弃、放舍的舍,而是平等、中舍的意思。舍偏于慧,与业果智有关,对他人的快乐、痛苦、成就、失败等保持内心的平等,这称为舍。我们可以透过业果思维来修习舍心:“一切众生都是业的主人,业的继承者,以业为根源,以业为眷属,以业为归依,无论所造的是善或恶的业,都要自己承担。”如此对一切众生保持舍心。因为一切众生都是业的所有者,他们并不会因为我们散播慈爱就得到快乐,不会因为我们散播悲心就解脱痛苦,也不会因为我们散播喜心就能永保自己的成就。毕竟一切众生都在承担自己的业,无论他们现在是享乐或受苦,都是在承受自己过去所造的善业或不善业而已。

  作如此的业果思维,就不会为别人的快乐感到兴奋、为别人的痛苦感到担忧,不会因为别人的得得失失、起起落落、浮浮沉沉,你自己也患得患失、波动不定。基于这种业果观,我们的心可以处于中舍的状态,思维:“这只是业果而已,他只是在承受自己过去所造业的果报而已。”如此,我们的心就可以对众生保持平等,这种平等心就是舍心。如果禅修者拥有了禅那,他可以依次先修慈心,入初禅、第二禅、第三禅,再修悲心入初禅、第二禅、第三禅,再修喜心入初禅、第二禅、第三禅。当他从喜心第三禅出定之后,思维:“一切众生都是业的主人,他并不会因为我修慈而快乐,不会因为我修悲而解脱痛苦,也不会因为我修喜而不失去自己的所得,他只是业的继承者。”然后取“一切众生都是业的主人”而直接进入第四禅。为什么舍心不能证得初禅、第二禅和第三禅呢?因为没有喜和乐故。

  慈、悲、喜能基于他人的快乐,自己内心也生起快乐,有喜、有乐才能入初禅、第二禅,到第三禅就只有乐、没有喜;但是舍心的受必定是舍受,所以修舍心没有初、二、三禅,只有第四禅。证得舍心禅那后,出定再观照其名色法的无常、苦、无我,对它们修观,乃至获得解脱。以上是简单介绍修习悲、喜、舍的方法。我们再看经文,阿难尊者接着说:“再者,居士,比库超越一切色想,灭有对想,不作意种种想,‘无边的虚空。’成就并住于空无边处。他如是审察、了知:‘此空无边处定是造作、思念。凡是造作、思念者,皆是无常、灭法。’他住于其处……无上解缚安稳得到达。再者,居士,比库超越一切空无边处,‘无边之识。’成就并住于识无边处。他如是审察、了知:‘此识无边处定是造作、思念。凡是造作、思念者,皆是无常、灭法。’他住于其处……无上解缚安稳得到达。再者,居士,比库超越一切识无边处,‘什么都没有。’成就并住于无所有处。他如是审察、了知:‘此无所有处定是造作、思念。凡是造作、思念者,皆是无常、灭法。’他住于其处,得达诸漏尽。若尚未得达诸漏尽,也依其法贪、法喜,灭尽五下分结,成为化生者,在那里般涅槃,不再从那世间回来。居士,这也是一法为那位世尊、知者、见者、阿拉汉、正自觉者所说,若有比库住于不放逸、热忱、自励,未解脱之心得解脱,未断尽之漏得断尽,未到达之无上解缚安稳得到达。”

  在此,阿难尊者叙述佛陀教导可以通过无色界定来修止观。无色界定有四种: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和非想非非想处定。这里讲到了依照四无色界定的前面三种来修止观的方法。要依四无色界定来修观,必须先成就无色界定。成就无色界定要先修前行,即准备工作。什么是无色界定的前行呢?即四种色界禅那。除非熟习了十四种御心法的禅修者才有能力直接进入无色界定,一般禅修者想证得无色界定,必须先依次进入初禅、第二禅、第三禅和第四禅。我们知道,在40种业处中,有30种可以证得禅那;在这30种业处中,有4 种是无色界定,剩下26 种。在这26 种业处中,有11 种只能到达初禅,又有3 种(慈、悲、喜)只能到达第三禅,而舍无量心只能证得第四禅。换言之,只有11种可以成就初禅、第二禅、第三禅和第四禅。在这11 种当中,又应排除入出息念和限定虚空遍。也就是说,禅修者想成就无色界定,必须先修习九种遍之一。

  在这里简单地讲一下依地遍证得无色界定的方法。要修地遍先须作遍相。《清净道论》有一品叫《说地遍品》,讲到想修地遍的禅修者到河边去找像黎明颜色的泥,用泥做成一个直径大约30 公分的圆盘,去除草根、沙子、小石块,保持表面干净,并且磨得像鼓面一样平坦。之后把这个泥饼放在寺院的边角或安静没有吵杂的地方,稍微倾斜地摆放,然后坐在那里,微微张开眼睛望着它,内心作意:“地、地、地……”不要注意地的颜色、形状,也不要注意其硬、粗、重……只是作意地的概念,内心持续地默念:“地、地、地……”要将摆在前面的地的遍相看得很纯熟,乃至一闭上眼睛,地的遍相都可以清晰地呈现于意门。换言之,闭上眼睛后,地遍的影像应如睁眼般浮现在面前。此时,你可以闭着眼睛持续专注“地、地、地……”在专注过程中,若地的遍相消失,应再睁开眼睛注视,直到一闭眼,地的遍相都能清晰呈现,才算是成功地取相。取相成功后,可以离开原来的地方,到禅堂或房间中禅坐。

  通过不断地专注地的遍相,它将慢慢变得柔和、光洁、明净,于是“似相”生起。当地的似相稳定时,应尝试把它扩大。有些人在过去生曾经修过地遍,他可以一下子把地的遍相扩大到无边无际;如果过去生中没修过或是不善巧的话,则应慢慢地扩大,乃至整个轮围世界、遍一切处皆是地。然后,专注于面前的那块地的遍相:“地、地、地… … ”把心投入进去,成就地遍初禅。查到五禅支之后,再依次成就第二禅、第三禅和第四禅。成就地遍第四禅之后,想要证得无色界定者,从第四禅出定后如此思维:“由于有了色法,人与人之间有争斗,会遭受鞭打、刀砍、刑罚等;有了色法,会遭受头痛、牙痛、喉咙痛、肩膀痛、腰痛、肚子痛、脚痛等各种病苦。”思维色法的过患后,再思维:“此第四禅是以我厌恶的色法为所缘,且接近敌对的第三禅,它不如空无边处那么寂静。”于是除去地遍,只作意于原先地遍所触及的空间,心中默念:“无边的虚空、无边的虚空……”如此证得空无边处定。对于不善巧的禅修者,也可以去寻找地遍遍相里的空隙,如同寻找皮肤上的毛孔一样。看到空隙之后,再尝试把空隙扩大,乃至无边无际。此时,地的遍相已经没有了,剩下的只是无边的虚空。将心安住于空无边处,持续一段很长的时间。成就空无边处定之后,想要修识无边处定的禅修者应从空无边处定出定,作意:“空无边处定接近敌对的第四禅,它不如识无边处定那么殊胜。”

  于是取遍满无边虚空的心,专注为“识、识、识……”或“无边的识、无边的识……”从而证得识无边处定。证得识无边处定之后,想要修无所有处定的禅修者应从识无边处定出定,作意“识无边处定接近敌对的空无边处定,不如无所有处定那么寂静。”于是专注于空无边处定心的没有,心中默念“空、空、空……”或“无所有、无所有……”从而成就无所有处定。成就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和无所有处定之后,可以再取空无边处定的名色法、识无边处定的名色法和无所有处定的名色法来修观。先辨识它们的名法,及其心生色法,再观照它们的无常、苦、无我,乃至证悟涅槃。有些人可能会问:“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和无所有处定不是无色界定吗,为什么还有色法可以修观呢?”因为入定者是在五蕴有世间,其心还能产生心生色法,即使无色界定心亦然;除非投生到无色界才完全没有任何色法。

  如是,也应辨识由无色界定心所产生的色法,并依之修观。又有人会问:“为什么不教导非想非非想处定呢?”因为非想非非想处定极度微细,唯有佛陀才能逐一地辨识非想非非想处定的名法,它超越了弟子的范畴。即使像智慧第一的沙利子尊者,也没能力逐一地辨识非想非非想处定的名法,只能整体观而已。所以阿难尊者在这里没有引述佛陀教导依非想非非想处定修止观的方法。我们再看经文:“如是说已,八城居士第十对具寿阿难如此说:‘阿难尊者,犹如有人寻求一种宝藏,却一次获得了十一种宝藏;同样的,尊者,我寻求一种不死之门,却一次得听闻到十一种不死之门。尊者,又犹如有人的家有十一个门,当他的家着火时,即使从任一个门都能使自己安全逃出;同样的,尊者,我从此十一个不死门的任一个不死门都能使自己安全逃出。’”

  当阿难尊者开示结束后,八城居士第十感叹地说出他听闻佛法的喜悦。他举了两个比喻,第一是寻宝的比喻,第二是逃离火灾的比喻。对于第一个比喻,义注解释说:只通过一次努力即获得十一种宝藏。譬如有人前往森林寻找宝藏,一位乐于助人者见到后问:“朋友,你去哪里?”他回答:“我想寻找生活资财。”“朋友,那你过来吧!搬开这块大石。”他搬开该石后不断往下挖,发现了十一个装有珠宝的罐子。如此只通过一次努力即获得十一种宝藏。同样的,八城居士第十只问阿难尊者说:“那位世尊、知者、见者、阿拉汉、正自觉者是否说过一法,只要比库依之精进禅修,即可获得解脱、断尽烦恼、证悟涅槃?”结果,阿难尊者一次开示了十一种: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慈心解脱、悲心解脱、喜心解脱、舍心解脱、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和无所有处定。

  这十一法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先入定,出定之后再辨识名色法,并观照其名色法的无常、苦、无我,乃至断尽烦恼;即使不能断尽烦恼,也能证得第三果,并依所剩下的烦恼投生到梵天界,在梵天界断尽烦恼。八城居士第十感恩地说:“尊者,那些异学都能为老师遍求老师的酬劳,我为何不向具寿阿难作供奉呢?”“那些外学在求学时都知道感恩,知道为老师寻求报酬,我为什么不供养阿难尊者呢?”义注解释说:外学弟子在向其老师学习技术期间或之前、之后,都会从家中拿钱来酬劳。若家中无钱,其亲戚朋友也会帮忙。外学们在不能导向出离的教法中学习技术,都会寻找钱财来供养其师,在这种能够导向出离的教法中,我为何不向为我宣说了十一种生起不死行道的导师作供养呢?

  “于是,八城的居士第十召集了巴嗒厘子城和韦沙离城的比库僧,亲手以美味的嚼食、啖食侍候令满足,又各供一套衣给每一位比库披着,供三衣给具寿阿难披着,并为具寿阿难建造了五百精舍。”于是,八城居士第十邀请了当时巴嗒厘子城和韦沙离城两个大城市的比库僧众作供养。嚼食是蔬菜、水果、瓜、豆之类的非主食食物;啖食是指米饭、面、面制品、炒粮、鱼、肉等主食。他供养每位比库一套袈裟,又特别供养三衣给阿难尊者,同时为阿难尊者建造了一座价值五百金的精舍,这部经的内容就此结束。

  佛陀教法的目标是什么?是断尽烦恼、解脱生死。正如佛陀说过:“诸比库,什么是沙门的目标?诸比库,沙门的目标是贪的灭尽、嗔的灭尽、痴的灭尽。诸比库,这称为沙门的目标。”“沙门”即是出家人,我们出家的目标也是为了灭尽贪嗔痴。要如何断除贪、瞋、痴呢?这部经讲的即是!也就是两大要点——止与观,通过修止得定,修观得慧。从这部经我们可以看出,佛陀教法的精要是戒、定、慧。其中的定侧重于禅那,这也是佛陀在世时所普遍教导的;其中的慧侧重于观三界的名色法,如果一个人没有禅那的话,他只能观照欲界名色法,色界、无色界的名法则超越了他的范畴。

  所以,佛陀教法的核心是禅修,而禅修离不开止与观。想要断除烦恼、证悟涅槃、出离生死的禅修者,应当致力于修习戒定慧。现在,让我们一起合掌来作回向。在这里先简单地说明回向的意义。我们把在这一期禅修营里所做的一切布施、持戒、禅修、听闻佛法、服务、随喜等的功德善业,转换成禅修的助缘,成为我们最终能早日断尽烦恼、证悟涅槃的助缘!当然,在回向功德的时候,也把这些善业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与一切众生分享,愿一切众生都能够平等地得到我们的功德!同时,也祝愿一切众生能够得闻正法、离苦得乐!愿我此功德,导向诸漏尽!愿我此功德,为证涅槃缘!我此功德分,回向诸有情,愿彼等一切,同得功德分!

  Sàdhu! Sàdhu! Sàdhu! 萨度!萨度!萨度!

  ——玛欣德尊者讲于江西佛学院

----------------------------------------------------------------------------------------------------------------

更多玛欣德尊者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 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什么叫忏除业障?你每天想想你的过失,能改过就叫做忏除业障。每天想想,我今天哪些事情做错?哪些事情念头是不如法?能够每天反省自己的过失,改正自己的缺点,就叫做忏除业障。改进就是消业障,不改进就是业障没消除!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