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欣德尊者:您认识佛教吗?第五章、实用调心法 第三节、正念正知
2014/9/3   热度:471
玛欣德尊者:您认识佛教吗?第五章、实用调心法 第三节、正念正知 在佛教中还有一种很重要、很实用的修行方法——保持正念正知。 正念——让心稳固地沉入所专注的目标,不散乱、不飘浮。 正知——对当下所做的每一件事时刻保持清明、觉醒。 在巴利藏经中有一部很重要的经文叫《大念处经》。在这部经文中,佛陀曾这种教导: “诸比库,比库在行走时,了知:‘我行走。’在站立时,了知:‘我站立。’在坐着时,了知:‘我坐着。’在躺卧时,了知:‘我躺卧。’无论身体处于何种状态,他只是如实地了知。…… 再者,诸比库,比库在前进、返回时保持正知,向前看、向旁看时保持正知,屈、伸[手足]时保持正知,穿衣持衣时保持正知,食、饮、嚼、尝时保持正知,大、小便利时保持正知,行走、站立、坐着、睡眠、觉醒、说话、沉默时保持正知。” 培育正念正知的方法并不需要限定在特定的时间段、特定的地方,以及采用特定的姿势,在日常生活当中的每时每刻,只要生起正念,就可以进行这种练习:以正知来做一切事情,对所有的事情只是保持正知。 在这里,我们以行走为例子来说明保持正念正知的实际操作方法。 有四种正知: 1.有益正知(sàtthakasampaja¤¤a)——在想要行走之前,先考虑所去的地方是否有益,选择有益的而行,无益则不去。 2.适宜正知(sappàyasampaja¤¤a)——在行走之前,先考虑现在前往是否适宜,选择适宜的而行,在不适宜的时间则不去,等待时机合适才去。 3.行处正知(gocarasampaja¤¤a)——这里的“行处”是指修定所专注的目标,即业处。在选择有益以及适宜的之后,将禅修的业处放在心中的第一位,在行走时持续地觉知它。例如在行走时也保持觉知自己的呼吸,而不是在走路时胡思乱想。 4.无痴正知(asammohasampaja¤¤a)——在行走时持续地修观,观照只是一堆名色法在行走,并没有所谓的“我在行走”、“有人在行走”等。 将心放在行走发生的动作本身,就是正念;清楚地了知行走,就是正知。 当一个人想到要走时,不假思索地动身行走,就是没有正念正知。 在行走时,保持持续地觉知禅修业处,这是在修止;持续地观照行走的名色法,或观照名色法的无常、苦、无我,这是在修观。 对于站立、坐着、躺卧、向前看、向旁看等,也同样以此四种正知来理解。 对于身体的姿势、动作是这样,对于感受、心念也是这样。当你感到快乐时,是否清楚地知道现在生起了快乐的心?当你感到不满时,是否清楚地知道现在生起了不满的心?当你贪恋一种东西时,是否清楚地知道现在生起了贪心?当你对一件东西生气时,是否清楚地知道现在在生气?当你感到紧张时,是否清楚地知道现在很紧张?…… 当一个人沉迷外境时,他的心很可能处于迷惑的状态——追逐外境、患得患失。将心抽离外境,这就是觉醒;当你清楚地觉知自己当下的身心状态时,这就是正念正知。 例如:当你对一个人的言行感到生气时,那是因为你在意他的言行,此时你的心已经被他的言行套住了。如果你能将心从他的言行中抽离出来,反观自己的心,你将会发现:生气只是将自己的心紧紧地绑在对方的言行上;而且,生气的心也是一样的丑陋,也好不到哪里去。将心抽离外缘,清醒地觉知当下的身心状态,这就是正念正知! 只要你懂得了培育正念正知的方法,你就懂得修行。懂得修行的人,并不只是正经八百地坐在蒲团上、坐在禅堂里才叫修行。掌握修行真谛的人,走路、站立、坐着、穿衣、吃饭、喝水,乃至上厕所,哪个时候不能修行?哪个地方不能修行? 将心安住于当下的身心状态,这就是正念正知!这就是修行! 第四节、调心的意义 佛陀在《法句·双品》中说: “诸法意先行,意主意生成; 若以邪恶意,或说或行动, 由此苦随他,如轮随兽足。 诸法意先行,意主意生成; 若以清净意,或说或行动, 由此乐随他,如影随于形。” 一切的行为根源在于心,生命的活动也源于心。唯有先产生了心(动机),才会有身体的行动和语言的表达。也就是说,在身、语、意三业中,意业是最主要的。有了意业的主导作用,才有身业和语业的产生。如果动机邪恶,所做的、所说的也都是恶的、不善的。造作不善业,因缘成熟了就会带来苦的、不善的果报。如果动机纯正,心念清净,所做的、所说的也都是善的、好的。造作善业,因缘成熟了就会带来乐的、善的果报。 正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快乐的、幸福的结果总是与善业、与良好的行为有关;痛苦的、不幸的结果也总是与恶的、不良的行为纠缠在一起。善业与善报相应,恶业与恶报相应,这就是“业果法则”,或者称为“因果律”。业果法则是独立运作的,它不是由所谓的神佛菩萨所操控,也不会随着人们的意愿而改变。 当我们了解和认识了业果法则,就应当遵循这种规律。如果想要有更美好的未来,就不应该造作身语意恶业,应当多作身语意的善业,从而改变未来。也就是说:人生的浮沉、未来的好坏并非由神佛决定,也不能依赖他人。命运只掌握在自己手中! 要如何改变未来呢?要先改变自己!想改变自己要从何下手呢?要学会调心! 正如佛陀在《法句·心品》中说: “心轻躁难调,随欲望堕落。 调伏心很好,调心导快乐。 心极细难见,随欲望堕落。 智者保护心,护心导快乐。” 专注入出息是在调心,散播慈爱是在调心,保持正念正知也是在调心。佛教的所有训练方法归纳为一句话就是调心。 然而,即使连佛陀都说心是很难调伏的。心极快速地生灭,难以觉察。心就像猴子,躁动不安;心又像野马,狂放不羁。如果放纵它,听之任之,它就会追随着自己的喜好到处飘浮。放任心,人必成为心的奴隶。调伏心,我们才能做心的主人! “万事起头难。”在刚开始训练的时候,不要担心自己没办法调伏心,因为几乎每个人都要经历这样的阶段。修行就是培育良好的品行与心智。培育需要时间,修行需要耐心。调心要慢慢来,不能着急,“欲速则不达”。无论是练习入出息念也好,练习散播慈爱也好,保持正念正知也好,都要慢慢养成习惯。习惯了,心自然就能够得到调伏。经过调伏了的心,能变得敏锐、清醒、明智、平静而且超然! 智者调伏了心,能够带来至上的快乐!通过调伏心,才能战胜自己。能够战胜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胜利者! 正如佛陀在《法句·千品》中说: “虽在战场上,战胜百万人, 不如胜自己,实最上胜者!” 愿:佛陀的教法长久地住立于世间! 一切众生早日断除烦恼、离苦得乐! Sàdhu! Sàdhu! Sàdhu! 萨度!萨度!萨度! 第五章脚注部分: 16 你可以选择任何喜欢的祝福语,例如:愿我没有危难;愿我免除精神的痛苦;愿我免除身体的痛苦;愿我快乐安稳等等。对于祝福他人也以此类推。 17 有情:巴利语satta。有感情思维的生命,即众生。 18 有人将培育正念正知的方法叫做“内观”。然而,根据上座部佛教传统的禅法,修观的对象必须是究竟名色法,但培育正念的对象则既可以是究竟法,也可以是概念法,而且在要求上也没有修观那么严格。在这里介绍的是培育正念正知的方法。
---------------------------------------------------------------------------------------------------------------- 更多玛欣德尊者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近年全世界气候反常,为什么反常?人心反常。现在,全世界人心变了,人心反常,道德坠落,要知道,众生这种心态是遭难的心态。反常就是违背了自性,这是从咱们佛家来说。如果从世法来说,这是违背了伦常,伦常丧失,这是一切众苦的根源,这是众生的共业所感。现在众生造作罪业,可说是毫无忌惮,为所欲为,对因果报应完全不能接,天天在那里造作罪业,天天在那里受苦,这是自作自受,这没办法!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