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欣德尊者:阿毗达摩讲要(中) 第二十讲、行世间 三、依菩提分的分析法


2014/9/3    热度:394   

玛欣德尊者:阿毗达摩讲要(中) 第二十讲、行世间 三、依菩提分的分析法

 

  三十七菩提分

  在《大般涅槃经》(Mahàparinibbàna suttaü)中记载:

  佛陀曾经对自已一生中所教导的教法作过总结,他提到三十七种法,称为“菩提分法”(bodhipakkhiyadhamma)。它们分别为: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和八支圣道。为什么称为“菩提分”呢?因为这三十七法处于以觉悟之义而得名为菩提的圣道旁边,故名菩提分。处于旁边即处于资助的状态。(Ime sattatiüsa dhammàbujjhanaññhena bodho'ti laddhanàmassa ariyamaggassapakkhe bhavattà bodhipakkhiyà nàma. Pakkhe bhavattà'tiupakàrabhàve ñhitattà.) (Vm.818)

  四念处

  念处依正念所建立的所缘分为四种,称为“四念处”

  (cattàro satipaññhàna):

  1. 身随观念处(kàyànupassanà-satipaññhàna),或称身念处;

  2.受随观念处(vedanànupassanà-satipaññhàna),或称受念处;

  3.心随观念处(cittànupassanà-satipaññhàna),或称心念处;

  4.法随观念处(dhammànupassanà-satipaññhàna),或称法念处。

  为什么称为念处(satipaññhàna)呢?以进入、跳入那些所缘而住立故为处,念的建立处为“念处”。(Tesu tesuàrammaõesu okkhanditvà pakkhanditvà upaññhànatopaññhànaü. Satiyeva paññhànaü satipaññhànaü.) (Vm.819)

  四念处是对正念及观智完整的禅修方法,佛陀在《长部 22•大念处经》(Mahàsatipaññhàna suttaü)和《中部 10•念处经》(Satipaññhàna suttaü)中,详细地教导了这四念处的修行方法。

  四念处是依所缘来分的,即修习止观的所缘,且特别侧重于修观时所观照的对象。如果依禅修次第来分,则是戒、定、慧三学。

  身念处以色法所缘为主。受念处是观照受心所,心念处是观照心法,法念处侧重于观照心所,例如五盖、五蕴、七觉支等。修观时离不开观照色法、心法和心所法,四念处即是佛陀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分析修观的所缘。

  在《大念处经》中提到,四念处包括二十一种业处。

  其中,身念处有十四种业处:1.入出息念,2.四威仪,3.四正知,4.厌恶作意(即三十二身分),5.界作意(即四界分别) 6.九种冢墓观。,这十四种业处既包括修止(定),也包括修观(慧)的方法。受念处是一种业处。心念处是一种业处。法念处有五种业处,分别是:1.五盖,2.五取蕴,3.七觉支,4.十二处,5.四圣谛。所以,这二十一种业处是佛陀在《大念处经》中开示的完整的止观禅修方法,且特重于修观。

  四正勤

  四正勤(cattàro sammappadhana)是:

  1.精进地令已生起之恶法断除(uppannànaü

  pàpakànaü dhammànaü pahànàya vàyàmo),或精进地断除

  已经生起的恶法;

  2.精进地令未生起之恶法不生(anuppannànaü

  pàpakànaü dhammànaü anuppàdàya vàyàmo);

  3.精进地令未生起之善法生起(anuppannànaü

  kusalànaü dhammànaü uppàdàya vàyàmo);

  4.精进地令已生起之善法增长(uppannànaü

  kusalànaü dhammànaü bhiyyobhàvàya vàyàmo)。

  为什么称为“正勤”(sammappadhana)呢?通过这些而精勤故为勤;善美之勤故为正勤,或以这些正确地精勤为正勤。或者说美即是没有那烦恼的丑陋,勤即是以能产生利益快乐故、带来最高的状态故、能作精勤的状态故,称为“正勤”。(Vm.820)

  这四种是修习精进的方法,它们只是一个心所——精进。

  我们经常说的精进(viriya)就是指这些:对于已经生起的恶法、不善法、贪嗔痴、烦恼等,致力于断除它们;对于还没有生起的不要让它们有机会生起。对于还没有培育的善法要培育起来;已经培育的善法要继续培育直至圆满。因此,我们精进的方向就是这四种。

  四神足

  四神足(Cattàro iddhipàda)是:

  1.欲神足(chandiddhipàdo);

  2.精进神足(viriyiddhipàdo);

  3.心神足(cittiddhipàdo);

  4.观神足(vãmaüsiddhipàdo)。

  神足,巴利语 iddhipàda 的直译。iddhi 原指神通,在此是指成就、成功(ijjhana);pàda 是足,指原因。所以,iddhipàda 即成就的原因、成就的因素。《清净之道》中解释:以成就之义为神,以这相应法为先导之义,及作为果的前分之义,即成就之足为神足。(Vm.821)

  因为这四种是获得一切成就的基本条件,所以称为四神足。这里的成就是指证得禅那等世间成就,以及道果等出世间成就。获得这些成就的条件称为成就之因或神足。

  一个人有很强的意欲(chanda)要证得禅那或圣道果,他通过意欲而获得成就,称为欲神足。

  精进神足是通过不断的努力奋斗而获得成功,所以精进是获得成功的原因。

  心神足是都把心放在第一位并致力于成就。

  观神足是指智慧,也特指证得出世间成就的观慧(vãmaüsa)。智慧也是成就之因。

  这四神足的欲神足属于欲心所,精进神足属于精进心所,心神足属于心法,观神足属于无痴(慧根)心所。

  五根、五力

  五根(pa¤cindriyàni),分别是:

  1.信根(saddhindriya);

  2.精进根(viriyindriya);

  3.念根(satindriya);

  4.定根(samàdhindriya);

  5.慧根(pa¤¤indriya)。

  信根是指对佛法僧等的信心;精进根是努力、奋斗;念根是正念;定根是内心平静;慧根是智慧。

  为什么称为“根”呢?以征服无信、懈怠、放逸、散乱、痴迷故,以作为征服的增上之义为“根”。(Vm.822)

  五根即是五种能在诸名法中起支配作用的心所:信根属于信心所,精进根属于精进心所,念根属于念心所,定根属于一境性心所,慧根属于无痴心所。

  五根获得进一步加强称为“五力”(pa¤ca balàni)。它们是:

  1.信力(saddhabala);

  2.精进力(viriyabala);

  3.念力(satibala);

  4.定力(samàdhibala);

  5.慧力(pa¤¤àbala)。

  为什么称为“力”呢?不被无信等所征服故,以不动摇之义为“力”。(Vm.822)

  它们的各别作用是:信对治犹豫不决;精进对治懈怠;念对治放逸;定对治散乱;慧对治愚痴。禅修过程中经常要平衡五根。五根包括两组:信根与慧根是一组,精进根与定根是另一组。信根偏于感性,慧根偏于理性。感性过强不好,理性过强也不好,唯有情理平衡才好。

  精进根与定根也是一组,精进根偏于动态,定根偏于静态,过动不行,过静也不行,要动静相宜、动静结合。

  修行是要情与理、动与静恰到好处,这就是五根平衡。而念根是一切时都需要的。

  信根过强容易迷信、轻信人言;慧根过强则变成过度聪明、狡滑;定根过强容易懈怠、昏沉;精进根过强容易掉举、紧张。所以五根要平衡。

  七觉支

  七觉支(Satta sambojjhaïga)是:

  1.念觉支(satisambojjhaïgaü);

  2.择法觉支(dhammavicayasambojjhaïgaü);

  3.精进觉支(viriyasambojjhaïgaü);

  4.喜觉支(pãtisambojjhaïgaü);

  5.轻安觉支(passaddhisambojjhaïgaü);

  6.定觉支(samàdhisambojjhaïgaü);

  7.舍觉支(upekkhàsambojjhaïgaü)。

  为什么称为“觉支”(sambojjhaïga)呢?sambodhi 是正觉;正确地觉悟称为正觉,aïga 是指因素。导向正觉的因素称为“觉支”。(Vm.823)

  这七觉支中:念觉支属于念心所;择法觉支属于无痴心所,也特指如实知见名色法的观智;精进觉支属于精进心所;喜觉支属于喜心所;轻安觉支包括身轻安与心轻安两种心所;定觉支是一境性心所;舍觉支是中舍性心所。

  七觉支也可以分为两组: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是一组;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是另一组。择法、精进、喜这三觉支偏于动态,与精进根相应;轻安、定、舍这三觉支偏于静态,与定根相应。通过提升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和喜觉支可以对治心的软弱无力;通过提升轻安觉支、定觉支和舍觉支可以对治心的散乱、不安。而念觉支于一切时都适合。

  这七法之所以称为导向正觉的因素,是由于它们对禅修很重要。佛陀为什么不把其他因素称为觉支,而特别把这七法提出来呢?因为它们是修行时所要特别培育的内心素质。所以,我们修行时要拥有欢喜的心,要有轻安,内心要专注、平静、中舍,要精进、有智慧(择法觉支),还要时时保持正念。

  八支圣道

  八支圣道(aññhaïgika ariyamagga)是:

  1.正见(sammàdiññhi);

  2.正思惟(sammàsankappo);

  3.正语(sammàvàcà);

  4.正业(sammàkammanto);

  5.正命(sammà-àjivo);

  6.正精进(sammàvàyàmo);

  7.正念(sammàsati);

  8.正定(sammàsamàdhi)。

  圣道的八种组成部分称为“八支圣道”。由于这八支圣道是一切出世间心,特别是道心同时拥有的,所以它们特指出世间心中的八种心所。

  八支圣道一共有八种心所。正见属于无痴心所,正思维属于寻心所,正语、正业、正命属于三种离心所,正精进属于精进心所,正念属于念心所,正定属于一境性心所。

  在世间的修行中,这八支圣道可以组合为戒定慧三学:正见和正思维是增上慧学;正语、正业、正命是增上戒学;正精进、正念、正定是增上心学。

----------------------------------------------------------------------------------------------------------------

更多玛欣德尊者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 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佛法之难,难在它所说的意思是在言语之外,“意在言外”,说的是这个话,意思在外面,因此你不能执着言说,你执着言说,你什么也不会,什么也得不到。你要懂得它言外之意,那你就喜欢了,你就得受用了。古人常说,听经要懂得消归自性,什么是消归自性?消归自性就是心体离念。这归到自性,因为自性没有念。句句听得清清楚楚,决没有一点分别、执着、妄想,才叫消归自性。如果你把所听到的统统记在心里,那是不觉而有其念,就变成世间法,这是决定不可以的!那样学佛,无量阿僧祇劫也不能成就。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