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欣德尊者:阿毗达摩讲要(上) 问答汇编


2014/9/3    热度:2641   

玛欣德尊者:阿毗达摩讲要 问答汇编

 

  问1:“阿毗达摩”是很难的学说,我们要如何来学习?

  答:其实,“阿毗达摩”也不算是很难的学说;如果能系统地学习“阿毗达摩”,既可以用来指导禅修,又可以运用在日常生活中。

  学习“阿毗达摩”有两种方法:第一、先掌握“阿毗达摩学”的义理,然后再次第地修行,如此可以少走很多弯路。第二、先修再学。就像在帕奥禅林,有些六、七十岁的老年禅修者,他们连看书都很吃力,但是在业处导师的指导下有次第、有系统地修行之后,他们对名色法的了解,甚至比那些精通“阿毗达摩”的学者还要清楚,因为他们已经通过观智亲自观照过了。

  根据上座部佛教,《阿毗达摩》不是为了增加一门学科,不是为了丰富知识,更不是为了辩论,而只是为了修行,为了断烦恼。这个才是佛陀开示“阿毗达摩”的意趣。

  问2:何谓教理行证?

  答:教是教理,行是修行,证是证悟。教理是律经论三藏,行是修行戒定慧三学,证悟是圣道、圣果以及涅槃。这是构成佛法的三大要素。

  第一、教理(pariyatti),或者说教法、圣典、学习。

  第二、行道(pañipatti),即实践、禅修、修行。

  第三、通达(pañivedha),这里的通达是指证悟涅槃。

  因此,教理是教,行是修行,证是证悟。修行要依照教理,脱离了教理、脱离了三藏的修行是盲修瞎练。如果只懂教理,却不肯修行,想要证果永远是说食数宝,就是只看别人吃饭自己不会饱。所以要先学教理,再依教修行,修行才能证悟。它们之间的次第是这样的。

  问3:请尊者开示有余涅槃与无余涅槃的差别?

  答:“有余”,又作有余依,巴利语sa-upàdisesa,意思是还有剩余。“涅槃”,巴利语nibbàna,梵语nirvàõa。vàõa是渴爱,nir是没有之意。巴利语nibbàna意思是火被熄灭了,也就是贪瞋痴之火的完全熄灭。

  有两种涅槃,一种是有余涅槃,另一种是无余涅槃。

  第一、有余涅槃,也叫做烦恼涅槃,是心已经完全没有烦恼了,但是还剩下一堆五蕴,一堆名色法,或者说还有身心,这称为有余涅槃。

  第二、无余涅槃,是五蕴的般涅槃。就像佛陀和一切阿拉汉,当他们在生命终结、命根断绝之后,五蕴不会再重组。因为他们没有烦恼了,所以没有重组的力量,于是不会再投胎,这就称为无余涅槃,也就是作为所依身的五蕴已经完全没有了。

  圣者的涅槃分为两个阶段。我们举佛陀为例子,当我们的菩萨在菩提树下证得正自觉那一剎那,他断尽了一切烦恼,从那个时候起就称为有余依涅槃,因为佛陀的五蕴身心还在。45年之后,也就是在佛陀80岁那一年,他在古西那拉城外的沙喇双树之下,生命已经走到了尽头,当他的命根完全断绝之后,称为无余依涅槃,因为那时佛陀的五蕴已经没有任何残留了。这是有余依涅槃与无余依涅槃的差别。

  问4:禅有哪些意思?是修行的同义词吗?

  答:“禅”有三种意思:

  第一种禅,古代依梵语dhyàna翻译成禅那,巴利语为jhàna,这种禅是指四禅八定的禅。佛陀教导修习这种禅。

  第二种禅巴利语为bhàvanà,翻译为禅修,包括修止和修观。这也是佛陀所教导的。

  第三种是禅宗的禅。汉语叫Chan,西洋人依日语译为Zen。这种禅属于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所谓“教外别传,不立文字”,被认为很难用语言来表达。

  佛陀在开示八圣道时教导的正定是指禅那;佛陀讲到修行方法时是指止与观,这些都是佛陀教导的。至于禅宗的禅,只能说是中国佛教的特色,不能把它当成印度佛教。正如禅宗也有所谓“如来禅”、“祖师禅”之分。

  问5:从一个凡夫修行直到证初果,必须受持哪些戒律?应该通晓哪些佛法知识和实修理论呢?

  答:想要修行直到证得初果,对在家人来说,至少应当守持五戒,若有条件还要受持八戒。对出家人来说,北传是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这出家五众,他们应当持守好各自的戒律。对南传比库来说,他必须完整地受持227条学处,以及佛陀在《律藏》里制定的所有篇章,包括《大品》和《小品》。比库对所有的学处和义务都要身体力行,才能做到戒清净,因为戒清净才谈得上修行。在家人也是,要持守好戒律,因为戒清净是修行的基础。

  至于通晓佛法知识与实修理论,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在一位有经验的导师指导之下有次第地修行,不懂就去问,依教修行,这是最直接的方法。即使你对于佛法知识不是很了解,但只要你对导师有信心,这仍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法。但是现在会比较困难,毕竟精通三藏又具实修经验的导师寥若晨星。

  第二种是先学习一些基本的佛法知识,树立正见。有了正确的见解,对佛陀的教法、对三藏有一定的认识,才去判断一位老师教的方法对不对?是不是正法?是否具有正见?次第是否明确?现在有些法师只懂得教你如何开始修行,但继续修下去就胡里胡涂,连他自己也不清不楚了!这些法门虽然起点很简单,目标也默认得很高,但是中间过程却不明不白。还有一些禅师所教的禅法渗进了许多自己的东西,因此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的佛学知识。特别是现在这个时代,龙蛇混杂、鱼目混珠,邪师度众多如恒沙,有很多似是而非的法,甚至连外道都喜欢打着佛法的招牌,但所教的却偏离佛陀的教导。为什么有那么多的邪教呢?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新兴宗教呢?在美国、日本、新加坡、中国大陆、台湾等都不少。如果我们拥有一定的佛学基础,就不会盲目追随邪师。所以,我们对佛法僧三宝要有坚定的信心,对律经论三藏要有一定的了解。同时,我们也应当检验他们教导的修行方法是不是戒定慧?是不是八圣道?如果一个出家众连持戒都成问题,你跟着他就会有危险。如果只讲定,没有慧也不行,甚至说他一打坐就可以坐两个月也是没用,只修定并不能解脱。而有些人则只教所谓的慧,教修观,却忽略定,这些禅法也有问题。

  建议大家应该去看巴利三藏和《清净道论》。按照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传统,要判断一种禅法是否正确,应该阅读作为禅修指南的《清净道论》。因此,要修行直到证悟初果,就要依师、依传承。然而,想知道某位禅师的教法是不是符合佛陀的教导,判断的标准是巴利三藏和《清净道论》。如果他们的教法与佛陀的教导相符,那么你就可以放心地一步一个脚印修行了。

  问6:在家众可不可以修证初果?还是要发愿成为出家人才能证得初果、证悟涅槃?

  答:对这个问题,答案是一个在家人不仅可以证得初果,甚至还可以证得第三果!也就是说,一个在家人可以证得初果、第二果和第三果。初果是入流,已入圣道之流,第二果称为一来,第三果称为不来。佛陀在世的时候,有成千上万个在家人证得第一果、第二果、第三果。

  如果发愿成为出家人那会更好。因为身在俗家有很多事务,出家是专业的修行人。所以问题在于你想要做一个专业的修行人,还是业余的修行人?在家人即使能投入再多的时间修行,但还是业余的。为什么呢?好像我们在缅甸,除了托钵、清洁环境,每半个月的诵戒之外,其余的时间用来做什么?用来禅修!帕奥禅林的比库没有其他的事务,除了吃饭、睡觉、托钵,完成戒律的义务之外,其他的时间都用来禅修,所以是专业。这样我们在时间上、身心上、精力上几乎都投入禅修。正因如此,要证悟初果、证悟涅槃就有很强的助缘、充足的条件。对于在家的生活是怎么样的,不用我说,你们比我更清楚!

  问7:如果凡夫在正法时期不能证悟涅槃,在未来的无数次生死轮回中又不能遇到佛法,岂不是很危险?请问禅师:凡夫应该怎么办?

  答:根据上座部佛教,我们是佛陀的弟子,现在还能遇到正法,就应该依照佛陀的教法禅修。我们最起码要在今生证得初果,这样才能够拿到生死轮回的保险。为什么呢?初果,巴利语sotàpanna。sotà意为流,àpanna为已经进入。所以,证初果者已经属于圣者,他决定只会升进,只会一生比一生投生到更殊胜的生命,最终完全断尽烦恼,这就是佛陀在经典中说的“决定趣向正觉”。因为初果圣者已经证入圣者之流,绝不会再堕落恶趣,所以叫做“不退堕法”,即决定不再堕入四恶道,不会再投生为饿鬼、畜生、地狱。也就是说,遇到正法最好是在今生证得初果,所以要依照佛陀的教法来修行,依照戒、定、慧来修行!

  不过,退而求其次,还有后路。我们不要认为现在不能修行,或者不能在今生精进修行而自暴自弃。佛教有一句话说:“只要目标正确,修行方法正确,没有任何的精进会白费!”因为我们知道现在走的这条路通向哪里,只要朝着那个方向走,走多少算多少,可以肯定的是越走越近。所以,我们依照佛陀教导的戒、定、慧来禅修,每天禅修,并发愿早日断尽烦恼、证悟涅槃,这个就是巴拉密。

  巴拉密是什么意思呢?巴拉密是巴利语pàramã的直接音译。它就好像我们所说的资本,佛教叫“资粮”,特指解脱的资粮、菩提的资粮。什么是菩提呢?就是觉悟。巴拉密是导向证悟涅槃、导向究竟解脱的资本、本钱。我们布施、持戒、禅修、听闻佛法、学习佛法、修行止观,并发愿将所作的这些善业成为证悟涅槃的助缘,就是巴拉密。

  如果做善事的目的只是为了投生天界,或者下一世再做人,或者愿我布施能带来大财富,这样的善业夹杂着贪,夹杂着烦恼,不是巴拉密。如果我们发愿:“愿我布施、持戒、听闻佛法、禅修的功德,成为证悟涅槃的助缘!”涅槃是舍离贪、瞋、痴,不夹杂任何的贪、瞋、痴。所做的善行不和无明、渴爱相应,不给烦恼污染,这就叫巴拉密,这就是修行的道粮。这些修行的本钱可以一点一滴积累,只要是朝向解脱,我们所做的这些善业都不会白费。最怕的是我们知难而退,或者跌倒了自己不肯爬起来。所以不用担心,只要朝着正确的目标一点一滴地积累巴拉密,能做多少就做多少。有了明确的方向,有了正确的方法,剩下的就是我们的精进了!

  问8:您在课堂上提到,只要有正确的方法,精进被视为是获得一切成就的根本。请问禅师,精进重要,还是巴拉密更重要?

  答:修行中精进重要,巴拉密也很重要。我们打一个比喻来解释它们之间的关系:如果我们想要投资一个50万的项目,但是现在手头上只有30万,那么,你现有的资本重要,还是继续赚够钱重要?两样都重要!只有资本投资,但自己却不去经营;或者虽然辛勤工作,却没有足够的资本,都很难获得成功。我们说到的资本比喻巴拉密。巴拉密是我们过去生以及今生所积累的善业,只要是为了证悟涅槃所作的奋斗、精进,所积累的任何善业功德都属于巴拉密。巴拉密就是觉悟的资粮、解脱的资粮、解脱的资本。我们现在的精进可以成为未来解脱的巴拉密。最怕的是自己有了本钱却自暴自弃、停滞不前。所以巴拉密和精进一样重要!如果自己现在本钱少,更需要修行,更需要精进。如果自己有充足的本钱,那也要精进,争取在今生断除烦恼、证悟圣果。

  问9:请问静坐是不是修学过程中的程序?

  答:修行有四种威仪:行、立、坐、卧。不过,在行走、站立、坐着、躺卧四种姿势当中,坐姿是最好的,因为最能够持久。上座部佛教的修行方法鼓励用两种姿势,第一是行走,我们叫做经行;第二种叫禅坐,或者叫静坐。经行是在一条直线路上从这边到那边慢慢地来回行走,它既是一种调节,也是一种禅修方法。禅坐也是,如果禅修者想要入定4个小时的话,行走就很难长时间入定,唯有坐着才能培育强有力且稳固的定力。站立虽然也可以培育定力,但是站立不到1个小时,脚就开始酸了。对于那些定力强的人,躺卧也可以修行,但是一般人躺卧不到半个小时可能就睡着了。

  问10:在静坐之前需要具备修学次第的基本条件吗?比如调身或调心。

  答:是的。在禅修的时候,最好能够持续地禅修,经行和禅坐相结合,那么当你坐下来时,身心已经处于修行的状态,那就不用怎么准备,心都容易进入状态。

  假如做不到的话,譬如你刚做完一件事情,想要禅坐但心里却还惦记着那件事情。这个时候,你可以让自己的身体坐得舒服一点,放松,然后决意让心不要再攀缘,不要再想刚才的事情,让心平静下来。等你的身心觉得舒适之后,再专注禅修业处。这就好比开车,当你走进驾驶座,并不是立刻就踩油门或离合器,而是先调一调后照镜,扣上安全带,调整一下座位,坐好之后才开锁发动引擎。

  问11:见到究竟法对修行有何帮助,请说明?

  答:唯有见到究竟法,才能修行真正的维巴沙那,因为观智的目标必须是究竟法。我们不能对概念法修观。为什么呢?因为观智是观照诸行法无常、苦、无我的本质,但是概念法只是施设,只是假名,并不能观照它们为无常、苦、无我。为了修行维巴沙那,为了见到究竟法,所以在修观的第一个阶段就要修色业处和名业处,尝试见到色聚和名聚,再破除色聚和名聚的密集,直到见到究竟色法和究竟名法。因此,想要修行真正的维巴沙那,先要见到究竟法。

  问12:许多人都说南传只能证到“我空法有”,但北传能证到“我空法空”。不知道禅师对这样的话有什么看法?

  答:根据北传佛教的说法:“小乘佛教只能证人无我,不能证法无我。而大乘佛教既破人我,也破法我,证得我空法空。”现在大家学了“阿毗达摩”之后,我想问大家一句话:“想要修‘人无我’可以吗?”“我”属于什么?或者“人”属于什么?属于概念法!既然是概念法,可不可以说它是无我还是有我呢?不能!

  当然,北传大乘佛教提出这一句话是针对当时北传说一切有部(梵Sarvasti-vàdin)所持的“我空法有”论而来的,但是用这句话来套南传上座部佛教是行不通的。因为在修观的阶段,如果取概念法为所缘来修,那就不是真正的维巴沙那。如果你认为还有个人、有个我,这些只是概念法。我们在讲到概念法时已经知道:所谓的“人”,在究竟意义上并不能称为有个实体的人。我们要观照的是什么?观照五取蕴,观照名法、色法。名法、色法都不能称为人,人是概念。你取概念法为所缘修一辈子,都还没有将观智真正地培育起来。因此想要观“无我”,先要将所谓的“我”分析为色法和名法。佛陀说过:ßSabbe dhammà anattà'ti. û“一切诸法无我。”法包括有为法和无为法。有为法是什么?名法、色法,或者说心法、心所法以及色法,这些都是“无常、苦、无我”的。作为无为法的涅槃也是无我,不能执著涅槃有个什么东西存在。不管是有为法,还是无为法,都是无我的,都是空的,从究竟意义上没有所谓的“自性”,没有一个本体我,故不能够说“法有”。因此,在究竟意义上并没有所谓的“我空法有”。修观要观照的是究竟法,究竟法才是无我。无我其实也是空的另一种说法。我们现在学了阿毗达摩,特别是有维巴沙那实修经验的话,你会觉得人家说“观人无我”,“人”是概念法,我们不观照“人为无常、苦、无我”,也不能说概念法是常还是无常,因为它们并不是真实存在的。我们要观的是剎那剎那生灭的名色法。因为剎那剎那生灭,所以无常,没有永恒的存在;因为它们一直受到生灭的逼迫,所以是苦。在生灭中并没有一个实体的我、本体、自性,连真实我都找不到,怎么可以说是我呢?所以我们观这些法为无我,最终证得法空。对于人与法,人只是一个概念,如果要分析它,它只是五蕴、名色法而已,实质上并没有所谓的人,因此不能够说:“南传只能证到我空,不能证法空。”假如你们将这句话去问那些不懂北传教理的比库,他们也许不知道你在说什么!

  问13:北传的净土法门强调只要念佛的名号就可以证得禅那,最终将能投生到佛的净土,并且最终都能够成为佛陀。如果是这样的话,是不是能够把净土法门与佛陀的教导之间取得一个共同点?或者说有关联呢?是否我们可以只是念诵佛号?

  答:在上座部佛教传统里并没有净土信仰,但是上座部佛教也有念佛法门。念佛法门就是持续地忆念佛陀的功德,称为“佛随念”。佛随念是培育定力的一种方法,佛陀也有教导。佛随念是六随念之一。六随念是佛随念、法随念、僧随念、戒随念、舍随念以及天随念。佛陀在世的时候经常教导这六随念,特别是对在家人。

  修行佛随念的方法是取佛陀的功德为所缘,为禅修的目标,持续地把心投入于佛陀的功德,使心平静,使心持续地朝向佛陀的功德。佛陀有九种德号,禅修者可以取其中一种德号持续地忆念着。但是,只是忆念佛陀的名号还不够,要知道其功德的含义。比如说“佛陀”,佛陀是觉悟者的意思,包括两种含义:1、已透过究竟解脱智觉悟了应觉悟之法,称为佛陀。2、佛陀无需老师的指导而自己觉悟了四圣谛,同时还有能力教导他人也觉悟,所以称为佛陀。我们要先明白这些意思,然后专心地随念“佛陀,佛陀,佛陀”。当他的心能够平静、专注,达到心一境性时,应维持这种定力1个小时、2个小时,持续达到心只有佛陀的功德。如果禅修者在过去生曾经见过佛陀的话,他将可以看到佛陀的影像。不过,在《清净道论》里说佛陀的功德属于究竟法,因此修佛随念最多只能够达到近行定,不可能证得禅那。你或许可以将这种近行定称为“念佛三昧”,但它只属于欲界定。假如一个人想只通过音声念佛来修行的话,则连近行定也不可能证得。在佛陀教导的四十种止业处当中,没有任何一种业处是只通过念诵或者专注声音来成就定力的,因为佛陀说过:“声音是禅定之刺。”

  作为佛弟子,无论在家人或出家人也好,若他经常修佛随念,临终时自然也能取佛陀的功德为目标修佛随念,他将会投生到人界或欲界天,这是符合因果律的。如果我们通过忆念佛陀的功德培育定力,可以达到近行定。如果在这种定力的基础上再转修维巴沙那,观照念佛的心为无常、苦、无我,也可以培育观智。然后他再透彻地观照名法,观照色法,再修行缘起,依次地培育各种观智,他就可以证悟涅槃。如果只是取佛陀的功德为目标,最多只能达到欲界近行定。

  问14:要用什么方法来观四界?

  答:要系统地修习四界,可以用简略法或详尽法这两种方法。不过真正要修行的话,必须在一位有经验的导师的指导之下有系统地修行,因为在修行四界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具体的细节问题,这些都需要有具体的教导。对四界的了解不能只停留在听闻的阶段,还必须投入时间去体验,这样才能对地水火风有更深一层的了解。

  问15:我们应以何种方法来修四界?

  答:可以用由易到难的方法来修习。最容易感受到的特相是推动,推动就是我们身体的动作。能感觉到身体的动作,就进入了修习四界之门。辨识推动之后,再来辨识硬、粗、重等。如果修行进展顺利的话,业处导师会一天给你修一个特相。如果你的巴拉密很强,可以在十几天内就修完四界。如果你已经修过禅定,拥有定力,甚至可以在一周内修完四界。基本的方法我已经讲过了,具体的操作则要在大家实际修行时再给予指导。

  问16:色法能产生数代乃至十多代,产生代数的多少是否具有一些意义?

  答:对于业生色来说,一般都是4-5代。对于心生色来说,就有强弱之分。平时的欲界心都是2-3代,其时节生色与食生色也是这样。但是,如果心生色法很强,比如修止观的心非常强有力,由这些心所产生的心生色法也会变强,那么这些心生色法及由其产生的时节生色、食生色也会变强。我们平时所吃的食物只能够生10-12代,而且只能够维持7天。如果天界的食物注入一个人的身体,可以维持1-2个月的时间。那么,它们有没有意义呢?业生色一般是固定的,但心生色、时节生色和食生色则会依照强度而变化。

  问17:请问禅师,我听说二因结生的要修禅定不容易成功。请问禅师,凡夫要如何克服这个困难?

  答:我们在下一期的“阿毗达摩”将会讲到二因结生与三因结生。一个二因结生的人只有无贪、无瞋这两种美心所,但少了无痴,因此在今生不可能证得任何的圣道圣果,甚至连禅那也不能。这就是五种障碍法当中的果报障,即他投生为二因,这是过去所造之业的果报,能障碍他在今生不能成就上人法。如果他持续地禅修的话,虽然今生不能证得禅那,但是他禅修所造的业是三因善业,即具有无贪、无瞋、无痴的业,这是一种殊胜的善业。如果他经常禅修,经常造作这种善业,同时对佛法僧三宝有信心,有布施,又有持戒,这些都是三因的善业。这些三因善业能够支助他在下生投生为三因结生者。由于过去生不懂得把握机会,不懂得造强有力的善业,所以今生才投生为二因结生者,果报比较低劣,不能证得禅那、圣道和圣果。但是今生可以造很多三因的业,当这些业成熟的话,下一生就可以投生为三因结生者,他在下一生继续修行就有可能成就。要克服这种的障碍,最好的办法是今生精进禅修!

  问18:九分戒是什么内容?

  答:九分戒又称为九支戒法。对在家戒来说,有五戒和八戒。八戒是在五戒的基础上,将第三条“离欲邪行学处”改成“离非梵行学处”,即避免两性行为;然后再加上三条。其中第六条是离非时食——过了正午之后不吃任何的食物。第七是由两条学处组成,前面一条是不观听歌舞,远离一切娱乐,另外一条是不化妆,不打扮,不使用化妆品和有香味的东西。第八条是离高大床座。这是在家的八戒。

  在《增支部》第9集《狮子吼品》第8经中提到,一位居士在守持八戒的同时,持续不断地散发慈爱,就是在守持九分戒。这第九条是:“我受持以慈俱行之心遍满一切有情生类而住。”但传统上并不把第九条称为学处,只是散播慈爱而已。

  问19:四梵住里的慈梵住与慈心禅的培育方法是否一样?

  答:是的。慈心禅取无量的众生为所缘,称为慈无量心。慈无量心也就是慈梵住,它们是一样的。

  问20:我们应该如何培育才能具有有力的慈爱心?今生是否该决意修行解脱道,就从这一刻起开始发愿,避开两性关系、爱恨情仇的天罗地网吗?是否有更好之法来避开两性情爱的魔网,来生才不会胡里胡涂地活着,直到证悟佛陀的正法。我已经造了许多不该造的业,没完没了,现在感到惊恐不安。谢谢!

  答:想要了解慈心禅那的培育方法及其功德,在这期“阿毗达摩”课程结束后,紧接着的禅修营将会有四个晚上专门学习如何修习慈心。禅修营的佛法开示对没有参加禅修营的人都可以来听。我们现在讲的阿毗达摩课程是重理的,重智慧的,但是在禅修的时候五根要平衡,所以在禅修营里我们会讲如何培育慈爱,因为佛陀的教法要慈悲和智慧相结合才是圆满的。如果大家对修习慈心业处有兴趣,在禅修营里我会跟大家分享。

  如果决意想要修行佛陀的正法,你可以发愿:“愿我得遇佛陀的教法,能够走在佛陀正法的道路上,一直到证悟涅槃。”只要你的信心坚定,同时也造作很多善业,这些善业将会不断地促使我们走向清净,逐渐使我们摆脱禅修的障碍。因此第一是发愿,第二是将培育善心、善行养成习惯。养成习惯后,你会发现有很多助缘会支助你,使你不会偏离佛陀的教法。

  当然,如果你想避开两性情爱的魔网,并且能够更好、更有效地积累善业功德、解脱资粮,出家不失为最佳的选择!

  问21:过去世是以什么样的业力而成为男性或女性?

  答:如果一个有情过去经常造作女性的业,比如爱妒忌或感性化,他的心、他的行为、他的业就倾向于女性。如果一个人比较好斗、好胜,自主性比较强,那么他的心、他的行为、他的业就倾向于男性。而更传统的说法是,由于过去造了邪YIN业,导致投生为女性。然而,成为男性或女性跟一个人的愿也有很大的关系。

  问22:您说火界创造自然万物,业创造有情,那么万物与有情之间有什么联系?可否理解为万物的色法生灭及撞击产生了业力,因业力而生有情。

  答:我们不能用直线思维来理解一样东西的生起,要从缘起来说,因为世间法的存在必定有它的缘起。谈到为什么会有有情,我们应该从缘起的角度来讨论。所谓的有情,其实只是生老病死的一个过程。为什么会有生老病死呢?因为有业有,即所造之业。为什么会有业有呢?因为有执取。为什么会有执取呢?因为有贪爱。为什么有贪爱呢?因为有感受。为什么有感受呢?因为有触……。

  我们刚才用的是逆观缘起的方法,现在用顺观的方法来说明:因为我们的根识接触到外境,眼识看到颜色,耳识听到声音等,有了这些接触之后,就会有反应,好的生起乐受,不好的生起忧受、苦受,这就是“缘触生受”。对于凡夫,缘乐受会生贪爱,缘苦受会生瞋。对欲乐的目标起贪爱,这种贪爱进一步加强就是执取、执著,对执取的对象他会去追求。有追求,就是造业。因为造了业,在因缘成熟的条件下就产生果报。所以有情是这么样来的。

  作为万物,它们是我们所面对的所缘。好比说看到颜色,这是六处当中的外六处,色、声、香、味、触和一部分的法所缘是我们平时接触到的。我们所说的自然界、自然万物都不外乎是这些,它们跟我们造业也是有联系的。但是造业、不造业关键在我们自己。如果我们黏着这些事物,认为外物是我的、我所拥有的,或者我要追求的,心起了贪爱,就会造业,造了业就可能会有果报。它们之间的连结是这样的。所以对待一样东西的产生与存在,我们不能孤立地看问题,佛陀解释这些问题也是从缘起的角度来讲。

  问23:说思是行,和五蕴中的行有何不同?

  答:五蕴中的行蕴有两种意思:第一、思心所,所以称思心所为行;第二、50种心所。哪50种心所呢?五蕴中有四种是名蕴,即受、想、行、识。其中的识属于心,这是一种究竟法;受蕴是受心所,想蕴是想心所,行蕴就是其余的所有50种心所。从造业的角度来说,行就是思心所。但是从究竟法的角度来说,它包括了50种心所,有贪、瞋、痴、寻、伺等等。在修缘起的时候观照五蕴,要用两种方法来观照,一种是以思心所为主观行蕴,另外是以50种心所来观行蕴。如果是以思心所来观行蕴,那其他的心所也不能忽视,因为心所的生起是一起生起的。如果是以50种心所来观照行蕴,其中还是以思心所的造业力最强。两种方法虽然略有不同,但其实还是一样:一个是从造业的角度来说,一个是从心所运作的角度来说。

  问24:尊者曾提到,当我们起了恶念,恶业已经形成。但有的说法是意念虽形成,但未造作行为,业并未形成。

  答:业分为三种,即身语意三业,意业也能造不善业。如果说只有意念生起,但未造作行为,业并未形成,这种说法并不正确。如果改为:只有意念,但还没有行为,他的戒还没有破。这句话就是对的。因为持戒只是约束我们的身和语,只是意念不构成犯戒。所以只有恶意,但还没有身语的造作,就不算犯戒。

  业和戒是两回事。造业包括身、语、意三门,通过三门的任何一门造作不善都会形成不善业。但是戒只涉及身和语的违犯,只有意念却没有行为不会犯任何的戒;然而,对于某些行为,即使没有意念,只要身体一违犯就算犯戒。例如离非时食,即使不知道已经过了正午,但是吃了任何食物仍然犯戒。所以说,只有意念的生起,但行为没有造作,业已经形成了,只是还不构成破戒而已。

  问25:当我们过去所造的恶业在成熟时带来果报,可以通过拜忏或大礼拜来使重报轻受,或者能消业障吗?

  答:在这里我想解释一下什么是“业障”。根据上座部佛教的说法,业障是所造下的业已经构成了修行的障碍,称为业障。我相信在座没有一个人有业障!为什么呢?因为障碍我们修行的一共有五种障。第一、业障,第二、果报障,第三、烦恼障,第四、毁谤障,第五、违令障。

  第一、业障。是指造了五无间业,好比未生怨王子杀害了自己的父亲,虽然他有机会听闻佛陀说法,但却不能够证悟。所以佛陀讲完了《沙门果经》之后说:“假如这个国王没有杀害他父王的话,他将能在这座中离尘垢、生法眼。”但是因为他杀了自己的父亲,结果今生不但不能证得任何道果,而且将来还会堕落到地狱去。这是业障。

  第二、果报障。一个天生的瞎眼、聋子、哑巴、弱智、两性人、黄门,他们不能修行,即使修行也不可能成功;还有动物,即使龙可以变成人,修行也不能成功,这是果报障,因为他们作为果报的结生心很低劣。

  第三、烦恼障。有些人顽固地执持邪见,这些烦恼障住他们不能够修行成功。

  第四、毁谤障。毁谤障是批评圣者。如果一个人批评了圣者,他在今生不可能证得圣道圣果,甚至连证得禅那也不可能。

  第五、违令障。是指破戒或犯戒,对出家人来说,他无惭无愧地故意犯戒,犯了戒也不想忏悔,没有惭愧心,他将不能证得道果。

  所以我们说的障道法是指这五种障。其中的业障是指造了五种无间业,可以障碍今生不能证得禅那以及圣道圣果,所以叫业障。

  根据业果法则,我们造了业之后,只要因缘成熟,一定会带来果报。在果报成熟时,不可能用任何方式将它消除。但是我们可以减轻。如何减轻呢?通过减少它们的外缘。因造下了,我们不能消它的因,但是可以削减它的缘。有如种了一棵树,这棵树要成长的时候必定会成长,你没办法阻止它,但是你可以通过不给它浇水等方法延缓它成长。当果报成熟了就要承受,但是我们可以减轻,就好像生病可以通过看病、吃药来减轻。假如你认为生病是我的果报,于是不看病、不吃药,这会变成一种极端。但是认为可以通过诵经、念咒、拜忏或大礼拜来消业障,在上座部佛教并没有这样的说法。为什么呢?我们可以以佛陀为例子,如果佛陀生病了,他要拜谁?他要向谁忏悔?佛陀也会经受不如意的事情。上座部的长老们生病了就去看病、吃药,要承受的就承受嘛!我们要相信业果法则,不要依赖神佛菩萨!

  佛陀在世时,有个叫苟答弥的女士。一天,她最疼爱的儿子死了,她抱着孩子的尸体去见佛陀,佛陀并没有念经诵咒让他复活。佛陀说:“如果你想要使你的孩子复活的话,先要在这沙瓦提城里找到一个没有死过人的家庭,向他们要些芥子来做药引,我就可以治好你的孩子。”佛陀并不是说虚妄语,而是用善巧的方法。于是这个女士真的到城中找遍每一家,但没有一家没死过人的,结果她醒悟到:死是必然的,每个人有生必有死,这是自然法则。佛陀通过这样的方法使她接受现实。

  问26:显教教法提到“火烧功德林”,也就是所作的功德一旦没有回向,只要一生气就会把自己所做的功德全部烧掉。请问尊者,作了功德一定要回向吗?万一忘记回向,那这些功德不是前功尽弃了吗?请教导我们要怎么保住功德。

  答:缘起法是佛陀教法的根本,我们在解释一样东西的时候,如果符合业果法则,符合缘起法,那么它就是对的。在这里我们也用业果法则来解释。一个人造作了善业,能成为善的业力、业因;造作了不善业,将形成不善的业力、恶的业因。无论是善或不善业,一旦造作之后,如果遇到适当的因缘就会产生果报,假如没有因缘的话就不会产生果报。

  但是,善业和不善业并不能互相抵消。造善业得善果,造不善业得不善果;我们不能够说造了不善业之后,再用造善业去抵消。业是独立运作的,你造多少不善业,因缘成熟了,将得到相应的不善果报;你造了多少善业,因缘成熟了,就得到相应的善果报。因此,不用担心火烧功德林。但是我们不应当生气,生气是在造作不善业,虽然它不会削减你过去的善业功德,但你却在造作新的不善业。

  做功德要回向!如果你是行菩萨行的话,应把所有的功德回向最终能证得无上佛果。如果你想证悟涅槃、想成为佛陀的真正弟子的话,你应回向所作的功德能使你尽早断除烦恼。当然,想成为菩萨也好,成为佛弟子也好,都是为了断除烦恼、证悟涅槃。

  做了善事再回向,它就成为你的巴拉密。巴拉密的意思是你做这些善事是为了断除烦恼。假如没有回向功德,那善业还在,只不过它会在你未来的轮回当中成熟。举布施为例,按照业果法则,如果我们布施是为了得到财富,而没有回向成为涅槃助缘,当布施的善业在日后成熟,你将能获得财富。当你得到这笔钱财后,很可能会到处乱花,甚至因为这些钱财而造不善业。如果你发愿:“愿我布施的功德,成为证悟涅槃的助缘!”那你以后还是能得到这些布施带来的福报,这些福报可能使你拥有资助修行的优越的物质条件,或者用这些财富去造更多新的善业,而这些善业又促使你一直走在通往正觉的道路上,不会使你因得到这些果报而沉沦、堕落。所以我们回向的意义是希望所造的善业没有受到贪瞋痴的污染,并不是说不回向,它就不是善业、不是功德,它们还是功德,只不过不能使你在轮回中越来越提升。我们学过“阿毗达摩”就知道,遇到好的也会生起不善心,遇到不好的也会生起不善心。例如现在大家很有钱,这是福报,但有钱又容易使人随心所欲地享受欲乐,反而会使人沉沦。

  因此,如果我们想要让功德更殊胜的话,第一要养成做善业的习惯;第二做了功德记得回向。回向就好像把钱存入银行,把功德变成巴拉密。巴拉密是我们证悟圣道、圣果的资粮,它不会白费。

  问27:请问尊者,这一世我做了很多功德,积累了很多善根福德与巴拉密,并在死后投生到天界。当我做了天人后,在上面往人界看,看到我以前的父母、兄弟、姐妹、亲戚朋友等等还在人间,或再次投生于人界;也看到过去的冤亲债主、欺负我的人,也看到他们正在受苦。请问尊者,我是否可以由天界下返人间来作弄曾经欺负我的人?请问天人也会造业吗?比如我看到过去曾经欺负我的人正在走路,我就故意放块石头让他跌倒,但是他却看不到,很好玩。有这样的天人吗?

  答:有的,有这样的天人!在此讲一个天女作弄人的故事。在很久以前,咖沙巴佛的时代,有两位比库非常要好,他们经常在一起诵戒,在一起用餐,在一起讨论佛法,在一起禅修。有一个三十三天的女天人看到这两位比库那么要好,就想试试看是否能让他们的友谊破裂。有一天,当这两位比库在赶往寺院去诵戒的时候,走到半路,其中一位比库说:“贤友,你等我一下,我需要方便。”于是走进树林里去。这个天女看到机会来了,就在这位比库方便完了回来时,变成一个很漂亮的女人偷偷地跟在后面,一只手在抚弄着披头散发,一只手在穿下裙,给人感觉好像是刚做完男女之事的样子。站在路边等的那位比库看到了,心想:“这个比库竟然背着我做这样下流的事!”于是说:“贤友,你破了戒!”“贤友,我并没有这样呀!”“当你走出来时,我看见一个年轻的女人跟在你后来做这样,你还敢说我并没有这样呀!”那位比库犹如五雷轰顶,说道:“贤友,请不要灭摈我,我真的并没有这样呀!”“我是亲眼看见的,你叫我如何相信你!”于是他们的关系破裂了。当他们坐在诵戒堂的时候,那位比库宣布说:“我不会再跟这个人一起诵戒!”另一位对诸比库说:“尊者们,我的戒行没有哪怕是极微细的污点!”而那位也说:“我是亲眼看见的!”天人发现情况不妙,心想:“我已经造了很重的业。”于是急忙现身在半空中,坦白地说:“尊者们,这位尊师并没有破戒,我这样做只是想要试探他们而已。请你们一起诵戒吧!”虽然后来这两位比库的关系又和好了,但是已不能像以前那么融洽了。

  虽然这个天女已经忏悔了,但是死后仍然投生到地狱里去。一直到我们的佛陀出世时,这个天女投生为人,后来也出家了。自从他出家那一天起,怪事就发生了,在他身后总有个漂亮的女人幻影跟着他,无论他走到哪里,那个女人的影子就跟到哪里。大家都可以看见,但是他自己却看不到。每当他托钵的时候,施主给食物时就说:“尊者,这是给你的,这是给你的女朋友的。”正因如此,人们骂他为Kuõóadhàna,大意是饭桶,但是他自己却觉得很无辜。当时其他的比库就想把他赶走,因为一个出家人带着一个漂亮的女人到处走,这像什么样!他们请国王勒令他还俗。当国王去见Kuõóadhàna尊者时,也亲眼看到有女人跟在他身后,但是尊者却说不知道。当尊者进入他的寮房时,国王也进去,并在屋内到处寻查,结果并没有任何女人的影子。国王说:“尊者,请您出去!”等那位尊者一出去,那个女人又出现了。经过几次测试,国王知道这是幻影,并不是真的有一个女人。比库们一起去见佛陀,于是佛陀说出了这个因缘故事:因为他过去曾经为天女时,变成女人破坏两位比库的关系,所以受到这样的果报。所以天人还是不要乱作弄人,乱作弄人是会有果报的。

  问28:我同事的哥哥往生已经6年了,可是最近他的家人梦到他,梦境中他是长头发,皮肤又黑又瘦,说没得吃,没得住,常有人跟他抢食物,而且跟他家人伸手要钱。请问尊者如何帮助他呢?

  答:首先我们要弄清楚这个梦到底是不是真的,因为梦境通常都是不真实的梦。但是如果经常梦到,或者不同的人梦到,那很可能是他投生到某一类的鬼道。多数的鬼类众生并不能受用人类的食物,但如果投生为能接受他人施舍的鬼道众生,他们就需要人们的供养、布施。根据上座部佛教传统的做法,如果他的亲属去供僧,比如供养僧团食物、袈裟等等,然后再把这些功德回向给他们。如果他们投生为“受他施鬼”,当他们在随喜的时候说出“Sàdhu! Sàdhu! Sàdhu!”,就可以得到这份功德。

  问29:灵魂是不是我们的意识?鬼是否就是灵魂?

  答:根据佛教,灵魂是不存在的!意识并不是灵魂,鬼也不是灵魂。鬼也有五蕴,是另外一种生命状态,他们属于四恶道的一种,并不是灵魂。

  问30:为什么鬼会吓人?而且他们都非常难看?

  答:先解释一下鬼为什么会吓人。一般来说,我们是看不见鬼的。在几种情况下才会看到鬼:第一、鬼专门显现给我们看。鬼一般是不会故意显现给我们看的,如果我们生病,或者果报低劣,鬼才会显现给我们看。也有些鬼前世与人有冤仇,在他的仇敌果报低劣的时候来报复才会显现,一般上是不会显现的。鬼其实是一种低级的众生,一般情况不会跟我们人类对抗。第二、在修慈心的时候,向鬼类众生散播慈爱可以大概地看到鬼类。第三、天眼通可以看到鬼。第四、类似民间所说的阴阳眼可以看到鬼。有阴阳眼的人一般上果报不会很强,反而正常的、阳刚的人不会有阴阳眼。

  鬼为什么非常难看?因为鬼是由不善业投生的。我们做善事能投生为人或天。鬼是由于瞋心等不善业投生的,所以很丑陋。好像横死——被车撞死,或被谋杀的人,他们的生命不得不中断,这些人往往会投生为鬼,他们的样子通常很凶。因为他们在临死的时候受到惊吓或恐怖,生起强烈的瞋心,所以他们结生的时候样子很丑。由于造成投生为鬼的业是很低的,所以样子很丑陋,这是他们的果报,不是他们想要的。

  问31:鬼是否可以有各种变化?

  答:是的。有些鬼可以变成很多种形状,也可以变成很美丽的人,这称为鬼通。有些鬼也能飞行,可以很快去到另外一个地方。他们也可以变现很大的身体或很小的身体,甚至隐身。

  问32:若见到鬼类众生,要念经回向吗?要念哪些经?

  答:其实我们周围都有这类的众生,不用怕。如果我们拥有慈爱的话,没必要害怕这些众生。一般上这些众生不会伤害我们,除非是有些夜叉。通常是我们的业报成熟,他们才会伤害人。在上座部佛教,一般是念《慈爱经》。佛陀为什么会讲这部《慈爱经》呢?因为当时住在森林中修行的比库遭到树神的干扰,所以佛陀教导这一部经。

  问33:若我供养祭品给已经去世的亲人,他们能得到吗?若回向功德给投生到另一处的亡者,他们还能得到功德吗?

  答:佛陀曾经讲过一部关于祭祀亡者的经典。有个在家人问佛陀说:“当我的亲戚去世之后,我供养祭品给他们,他们能不能得到呢?”佛陀说:“不一定。”为什么不一定呢?如果一个人死后投生为天人,天界的福报是很殊胜的,他们根本不需要人间的食物。当然,天人还是会随喜我们所做的善业功德,例如诵经、说法等,但是他们并不需要人间的食物。如果投生为人的话,人有人的福报。如果刚去世不久,他已经在母胎中了,你供养他也收不到。如果投生为畜生的话,也许是在母胎中,也得不到我们的祭祀。如果投生到地狱里去,只有受苦,布施给他也没有用。如果投生为一般的饿鬼也得不到。鬼的食物是多种多样的,有些鬼在粪坑里专门吃粪便,有些专门吃痰、鼻涕,有些专门在产房里吃血污,有些吃垃圾,有些是吃香气的,各种各样,这是他们的果报。只有一类的鬼可以得到人的布施,那就是受他施鬼。这类的鬼会等待他们的亲戚或者其他地方的人供养,他们才能得到祭品。当他们在世的亲戚做了功德,并把功德回向给他们,他们在随喜之后就可以获得。唯有这一类鬼类才能得到我们施舍给他们的祭品。

  然而,对于回向功德,范围则要大些。好乐善德的天人喜欢我们把功德与他们一起分享。对于人类,如果他们对我们所做功德感到欢喜,也能得到随喜的功德,许多鬼类众生也希望我们把善业功德与他们一起分享。正因如此,我们在做布施、持戒、禅修、诵经、听闻正法等功德之后,通常会将这些功德回向给一切诸天、鬼神以及众生类,希望他们在随喜之后,也能获得一切的成就。

  问34:我们为祖先所做的功德会不会白做?

  答:不会白作!因为我们在无量劫轮回以来有很多的亲戚,这些亲戚有些投生到鬼道,他们的寿命很长,即使过了很多世,你早已经忘了他们,但他们还记得你是过去几世以前的亲戚。假如你做了功德也一起回向给过去世的亲戚的话,他们还是可以随喜的。在所做的功德当中,供养僧团的功德是很大的。当我们在做功德之前、之时或之后回向,他们就可以得到这份功德。投生为“受他施鬼”的众生特别希望我们能将所做的功德与他们一起分享。但是如果他们投生为烧渴饿鬼等,就没有机会获得人类的供养,因为他们的福报很低劣。

  问35:请问尊者,一个人记忆力好不好是否与正念的强弱有关,正念越强是否在加强想心所的运作?

  答:首先,记忆力好不好与业有关,有的人先天记忆力很好,有的人记忆力不好;有些人过目不忘,有些人过目即忘,这跟业有关。其次,记忆力的好不好还可以通过训练。因此说一个人记忆力好不好可以分为先天与后天,所谓的先天是由他的业决定,后天则是有系统的训练。

  当代缅甸就有好几位能够背诵三藏的西亚多。在现代,第一位通过三藏考试的是明昆西亚多(Mingun Sayadaw Bhaddanta Vicittasaràbhivaüsa),他可以用巴利语背诵整部三藏。考试是这样进行的,考官从三藏中随意抽出一本书,任意翻开一页,任意读出一段经文,应考者必须立刻接下去背诵。你们说他的记忆力好不好?佛陀在世的时候,很多比库都能背诵三藏,好像阿难尊者一样。在古代,这样的大长老也有很多。在上座部佛教传统中,唯有能背巴利三藏的人在,才有资格举行三藏的结集,没有人能背三藏就没人有资格举行结集。结集必定是靠背诵出来的,不是拿三藏来读。1948年缅甸独立,新政府发出邀请,想要在1954-1956年举行第六次三藏圣典结集。当时斯里兰卡僧团质疑说:“你们没有能背诵三藏的长老,有什么资格举行结集?”结果1953年明昆西亚多就通过了三藏考试,1956年缅甸成功地举行了三藏结集。后来缅甸又出了9位能背诵三藏的大长老,现在还有5位在世。明昆西亚多不仅仅能背诵三藏,还能把三藏默写出来,是用巴利语,不是用缅文!

  记忆力好坏跟业有关系,我们是羡慕不来的。不过,即使一个人的记忆力再强,没经过系统的训练也不行。所以说记忆跟业有关系,跟后天的训练也有关系。

  问36:胎教真的能起到作用吗?

  答:可以的。从阿毗达摩的角度来说,一个生命是在受精的那一剎那开始的,生命开始的第一个心识叫结生心。一个胎儿在母胎里待九个月都是有生命。在胚胎阶段也许听不到外在声音,但是当耳根生长之后,他还是可以听到外界的声音。同时,胎儿也可以感受到母亲的情绪,就好像小孩子一样。如果母亲生气,小孩子会怕;如果母亲高兴,胎儿也会高兴。做母亲的跟小孩最亲密,所以胎教是可以起作用的。

  问37:是什么原因影响小孩的性格特征?像家族中某些人的性格。

  答:影响小孩性格特征的原因有两种:第一种是先天性的,更准确地说是他的过去世。一个人的性格很大因素决定在他的过去世。所谓的科学很难解释为什么有些父母没有的习气,但在小孩身上却有,这其实跟他的过去世有关。有些人过去世曾经是动物,今生还会带有动物的习性;如果一个人过去世是饿鬼,他今生还会有一些鬼的习气;有些人过去世是天人,今生还会带有天人的习性、行为。这些习性、行为模式,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性格。什么是性格呢?一个人经常造作若干的行为,逐渐形成习惯,若干的行为、习惯、爱好、兴趣等构成了一个人的性格。这些习惯、爱好促使他经常造某种业,倾向于做某些事情,久而久之就形成性格。如果一个人过去生是天人的话,他的爱好会比较高级,会喜欢漂亮的东西,容易黏着微妙的欲乐。如果过去世是鬼道的众生,他会比较贪婪,这个东西也贪,那个东西也贪,甚至连一些很低贱、很肮脏的东西也贪;他也容易感到害怕、恐惧,也怕黑等。这些性格跟过去世有关。

  另外一种原因是后天的。有些孩子可能有很好的过去世,但是如果今生没有人培养,没有遇到好因缘的话,他也会堕落。所以培养孩子要从小开始,要他们接受良好的教育,接受道德的熏陶等。后天的成长环境、生活方式、家庭、职业等都可以影响一个人的性格。例如有些人长期从事某种职业,我们也可以从他的言行中看到其职业的烙印,这是由于后天因素的影响。

  问38:请问供了佛的食物与水果可以拿来供养禅师吗?

  答:传统上我们也经常会拿食物、水果来供佛,但是都在早上供,因为佛陀也是离非时食的。我们供养这些食物只表示一种敬意,并不是佛像真的想要吃,否则那确实很可怕。在帕奥禅林,供佛的食物通常由沙马内拉负责,供过的食物也由沙马内拉们吃掉。供佛的食物通常是由沙马内拉先去托钵,然后才轮到我们去。如果那些食物供了佛之后吃不完,他们也会拿来供养我们。所以供了佛的食物与水果拿来供养比库还是可以的。

  问39:在世俗间一切有情感与无情感的事物,物质与非物质的事物,在究竟法上可否称为一堆行法,都是由四大种所造的?

  答:有情感的我们称为有情(satta),或者称为众生、生类、生命,它们的色身是由四界和四大所造的,这个没有错。但是除了色法以外,它们还有名法,即心理现象。对于一切无情感的物质,它们都是四界与四大所造。然而,无论内在的、外在的所有有情、无情的事物,都可以称为行法。

  问40:请尊者以阿毗达摩的角度来解释植物。因为有些学说认为植物是有生命、有感受的。

  答:以阿毗达摩的角度来说,植物并没有生命。为什么呢?我们所说的生命和生物学所说的生命是不同的,生物学所说的生命是指细胞还会不断地分裂、生长,这就称为生命。根据阿毗达摩,有没有生命是以命根为主,因为业才能产生命根色。有命根的色法必定伴随着心识,因此这种色法被触伤的时候会感觉到痛,会害怕,会有情绪的反应。根据阿毗达摩,植物只是时节生色,植物的生长只不过是色法的不断产生并增长而已,我们去砍它、剁它、拔它,它并不会感觉到痛。不过我们相信一些比较大的树会有众生依附而住。为了保护依草木而住的众生,佛陀制定一条学处:比库、比库尼不能砍伐草木。

  问41:尸体的指甲和头发在人的命根断了之后依然会生长,也是与植物一样的原理吗?

  答:是的。有些人死了之后头发与指甲还会生长,这有两种原因:一种是因肌肉收缩,感觉头发、指甲凸显出来;更有可能的是里面的时节生色还不断地产生新的时节生色。时节生色可以长出许多东西,比如霉菌会越长越多,越长越大。

  问42:近年来有科学研究发现,不但植物有感情,连水也有。实验以两杯同样的水,一杯被人不断地赞美,一杯不断地被斥责,两杯水拿去冰冻,受赞美的水结出美丽的结晶,被斥责的水结出扭曲丑陋的结晶。若以“阿毗达摩”的教导,可以认同这样的学说吗?

  答:我们上课时曾讲到禅修的光是如何产生。当我们生起的心是善心的话,这种殊胜的心可以产生许多殊胜的心生色法,并遍布全身。这些殊胜的心生色法又可以产生许许多多的时节生色,时节生色既可以遍布全身,也可以散播到体外。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有时可以感受到一个人善良的心,可以感受到一个人的慈爱。这并不是说他的心直接放射出来,而是说由他的心生色所产生的时节生色散播出体外,被我们感受到。如果一个人刚发完怒,我们可以感觉到气氛很紧张。因为发怒是一种破坏力很强的心,这种心所产生的心生色法可以伤害我们的身心,同时由这种心生色法产生的时节生色也可以散播到体外,所以使我们感受到气氛紧张。既然这些时节生色可以散播到体外,那么它们对水产生作用的道理也是这样。这属于时节生色,而不是说水真的有感情。假如水真的有感情,那么当它知道我们要拿它去冰冻,它会不会因为恐惧而吓到扭曲变形了呢?

----------------------------------------------------------------------------------------------------------------

更多玛欣德尊者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 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什么叫邪见?只要是知见,都叫邪见。为什么?清净心里面没有知见。诸位读《楞严》就明了了,富楼那尊者请教释迦牟尼佛,无明从那儿来的?佛告诉他,“知见立知,是无明本”,你有知见,那就是无明的根本。《般若经》里面说“般若无知”,“无知”就是佛之知见,就是清净心的本体,它起作用的时候是“无所不知”。佛心清净,一念不生,面对着大众许许多多的分别、妄想、执着、苦恼,佛一一为我们解答、为我们破除,那就是“无所不知”。“无所不知”,是从清净心里面流露出来的般若智照,这才叫真正的智慧。真正智慧是从一心不乱里面得来的,换句话说,是一心里面本来具足的,不是从外面学得来的。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