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欣德尊者:阿毗达摩讲要(中) 第十一讲 欲界心 二、十二不善心
2014/9/3   热度:2216
玛欣德尊者:阿毗达摩讲要(中) 第十一讲 欲界心 二、十二不善心 这一类心在精神上是不健全的,在道德上是应受谴责的,它们会带来苦的、不善的果报,称为不善心(akusala-citta)。 不善心可以依照“根”来分类。“根”(måla)是指能使与它相应的名法稳固地住立的心所,又称为“因”(hetu)。 这里所说的因并非原因的因,而是指决定心的品德的六种心所:无贪(alobha)、无嗔(adosa)、无痴(amoha),贪(lobha)、嗔(dosa)、痴(moha)。其中,无贪、无嗔和无痴三种为美因,无贪、无嗔是通一切美心的心所,无痴又称慧根、智或慧,这三种是美因的心所。贪、嗔、痴三种为不善根,只要某一类心有其中的任何一种,这类心就是不善心。我们先讲心所,再讲心,就是因为心所是区分心的主要原则,掌握了心所之后,再来了解心就容易得多了。 我们也可以将不善心理解为恶心、不好的心。依其根(因)可以分为三类:贪根心、嗔根心和痴根心。不善心一共有十二种:八种贪根心;两种嗔根心;两种痴根心。 一、八贪根心 含有“贪”(lobha)心所的心称为“贪根心”(lobhamåla-cittàni)。在这一类心中,贪心所是主要之根。只要某种心拥有贪心所,整个心的性质就变成不善。为什么呢?因为贪心所在这组名法中能起最显著的作用,就像一杯水中只要滴一滴墨水下去,这杯水就会变黑。同样地,在一类名法中,无论它有多少心所——例如有些贪根名法有二十个心所,许多心所并没有好坏之分——但只要有贪心所的存在,整个名法就变成贪根名法,变成不善心。 贪根心有八种,分别是: 1) 悦俱邪见相应无行一心; 2) 悦俱邪见相应有行一心; 3) 悦俱邪见不相应无行一心; 4) 悦俱邪见不相应有行一心; 5) 舍俱邪见相应无行一心; 6) 舍俱邪见相应有行一心; 7) 舍俱邪见不相应无行一心; 8) 舍俱邪见不相应有行一心。 是不是感觉有点复杂呢?不要紧,现在来讲如何区别这些心。这些心不外乎有三种区别方法,一旦掌握它们的区别方法就佷好理解。 三种区别方法是: 一、“无行”或“有行”,例如“1)悦俱邪见相应无 行心”和“2)悦俱邪见相应有行心”; 二、“邪见相应”或“邪见不相应”,例如“1)悦俱邪见相应无行心”和“3)悦俱邪见不相应无行心”; 三、“悦俱”或“舍俱”,例如前面四种和后面四种只是换了第一个字。 贪根心由此组合为八种。 贪根心的三项分别: 第一、悦俱或舍俱——欢喜地做还是中舍地做。悦俱是 somanassasahagata,舍俱是 upekkhàsahagata。这里的“悦”跟“舍”是指受心所。如果是乐受,这种心就称为悦俱;如果是舍受,这种心就称为舍俱。 这里的“俱”(sahagata)直译为“一起去”“俱行”、,意思是“伴随”。也即是说,心伴随着快乐的感受,还是伴随着中舍的感受。一个人欢喜地生起贪,还是中舍地生起贪,这就是它们的区别。欢喜地生起贪,此时受是乐受,称为悦俱。如果感受平平地生起贪,此时受是舍受,称为舍俱。 有些人可能会问:只有喜欢才会贪啊,为什么感受平平也会贪呢?举个例子:如果你刚买了一辆新车,你会不会很喜欢这辆新车呢?此时你对这辆新车的贪爱和执著就伴随着乐受。但如果你每天都开着这辆车,还会不会执著这辆车呢?会!但是已经不再像刚买的时候那样每天都欢喜地开着吧! 又譬如你看见一件时髦的新衣服时,很欢喜地买下,然后欢喜地穿上,你对这件衣服的贪爱就伴随着喜悦。但是穿久了以后就不会再像刚买来的时候那么欢喜了,虽说还是会贪著这件衣服。 再举一个明显的例子:大家回想在谈恋爱的时候,面对你们的男(女)朋友,那时的感受是怎样?跟现在已经成为你们的丈夫(妻子),每天都看到的感受还一样么?有没有贪爱心?有!这是我的丈夫(妻子)!但是还会不会每天都喜欢地看着他(她)呢?少吵点架已经算不错了!所以说,贪心有时伴随着乐受,有时伴随着舍受。这是依感受把贪根心分为“悦俱”和“舍俱”。 第二、邪见相应或邪见不相应——是否带着邪见。如果生起贪心的同时,认为这是“我的”,或者相信这样东西是永恒的,是可以获得快乐的,这时生起的贪心夹杂着邪见。夹杂着邪见的贪根心所造的不善业会更重。有些时候纯粹只是喜欢,并不一定会想到这是我的,或者认为是永恒的,这时所生的贪根心就不带有邪见。 对于凡夫来说,在享受欲乐的时候经常会生起邪见相应的贪根心。因为对于一般人,特别是没有修行的人,他们很难接受“无我”。他们也许会说:“没有我、没有人,这是不可能的!这明明是你,明明是我,为什么说无我呢?”因为没有透视五蕴法,没有透视无常、苦、无我的真相,所以坚信有你、我、他,有男人、女人、丈夫、妻子、父亲、母亲、儿子、女儿……如果坚信这些都是真实的存在,就是邪见。 还有一种邪见是不相信业果法则,即在生起贪心时不信业果法则。例如一个人偷拿别人的东西,认为不拿白不拿,这时不仅生起贪心,而且认为“不拿白不拿”就是一种邪见。或者做坏事的时候,认为“不做白不做,谁叫你那么傻!”这也是邪见。 有时虽然也知道业果法则,但由于没办法控制习气,贪心仍然生起,这时也有可能没有邪见相应。有些佛弟子也知道做了某些事情不好,但是由于被烦恼所控制,还是做了坏事,此时生起的贪是邪见不相应。 初果入流圣者和二果一来圣者也还会生起贪心,如果他们是在家人的话,还会有家庭生活,可能还会喜欢吃某种食物。不过,他们在生起贪心的时候没有邪见。为什么呢?因为在初道时已经断除了邪见。 在座各位有没有受五戒呢?我曾经听到有些人劝别人不要受五戒:“你不要受五戒喔!你受五戒之后,若犯了戒会多一项戒罪喔!” 果真如此吗?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且看《弥林达问》(Milindapa¤ha)中希腊王弥林达(Milinda)和阿拉汉龙军尊者(Nàgasena)的一段问答: “龙军尊者,明知而作恶者与无知而作恶者,何者的罪恶更重呢?” 龙军尊者回答说:“大王,无知而作恶者,他的罪恶更重。” 弥林达王不解地说:“龙军尊者,难道我的王子或王大臣因无知而作恶,我要给他双倍的处罚吗?” 龙军尊者反问弥林达王:“大王,你认为如何,假如有块被烧得炽热、灼热、火红的铁球,一个有感觉者去拿与一个无感觉者去拿,哪一个被烧伤得更重?” “尊者,那个无感觉者去拿,他被烧伤得更重。” “同样地,大王,无知而作恶者,他的罪恶更重!” 在这段问答中,烧得火红的铁球表示恶行,知道恶行而做就会有惭愧心,所以不会继续做下去。但是不知道是恶行,或者并不认为是恶行,甚至拥有邪见,认为“不做白不做”,在做时不会有惭愧心,甚至还会继续做。在生起不善心时,邪见相应心所造作的恶业比邪见不相应心更重!因为他并不以恶行为恶行,或者不相信业果,不做是自己吃亏,做了就是赚到。这是一种邪见。 第三、无行或有行——主动还是被动。这里的“行”(saïkhàrika)是鼓励、怂恿的意思。 在面对所缘时一见到就自动喜欢,一见钟情,这时生起的贪心为“无行”,即不用经过其他人怂恿、鼓励,或者自己没有刻意让它生起的贪心。反之,“有行”即受到他人的怂恿。 如何区别“无行”和“有行”呢?例如大家去商业中心逛街,看到一件漂亮、时髦的衣服,很高兴地把它买下来,这时生起的贪是无行的,因为你看到了就喜欢。 如果你去逛街,随便走进一家时装店,只是想看看里面衣服的款式,并没有购买的意图。这时售货员走过来,拿着一件衣服说:“看,你的身材这么好,这件衣服就像为你度身定做的一般。如果你穿上这件衣服一定会更加亮丽动人!”你被她说得心里美滋滋、飘飘然的,于是很高兴地买了这件衣服。这时你对这件衣服的贪爱就是有行。因为当初你也许只是认为这是一件好看的衣服,但受人鼓动后,你也觉得自己穿这件衣服会变得更漂亮,于是高兴地买了这件衣服,这时的贪心就属于有行。 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例子来说明这八种贪根心: 一、悦俱邪见相应无行一心:一个人不思业果地享受食物,吃得很开心。因为高兴地享受食物,故为悦俱;因为不思业果,所以是邪见;没有人劝说他好吃或不好吃,他自己主动吃,这是无行。 二、悦俱邪见相应有行一心:一个人被同伴说服之后,不思业果地、愉快地观看电影。很高兴地看是悦俱;不思业果是邪见相应;被人说服,所以是有行。 三、悦俱邪见不相应无行一心:有个女士很欢喜地穿上新衣服,但知道执著新衣服会令贪心生起。她很高兴地穿新衣服,所以是悦俱;由于知道执著衣服会生起贪,是邪见不相应。 四、悦俱邪见不相应有行一心:有个女孩知道业果法则,但她在同伴的邀请下,愉快地听流行歌曲。她高兴地欣赏音乐,这是悦俱;知道业果法则,是邪见不相应;因为受同伴劝说,所以是有行。 五、舍俱邪见相应无行一心:有个男孩稍有执著地吃只是加了盐的白饭,但是没感觉到喜悦,也不思业果。吃的只是加盐的白饭并不会高兴地吃,所以是舍俱;但是他不思业果,所以是邪见相应;自己主动吃,所以是无行。 六、舍俱邪见相应有行一心:有个女孩子有件新衣服,在母亲说那件衣服很漂亮之后,她才懂得欣赏它,但是并没有感到喜悦,也没有对业果有认知。由于她的母亲说这件衣服漂亮,所以是有行;她并没有感到喜悦,这是舍俱;她没有思维业果法则,这是邪见相应。 七、舍俱邪见不相应无行一心:在思维业果法则之后,有个人感受平平地喝咖啡,但还是去品尝咖啡的味道。由于思惟业果法则,所以是邪见不相应;他是自己主动地喝咖啡,所以是无行;感受平平,这是舍俱。 八、舍俱邪见不相应有行一心:有位女士知道业果法则,但是在女推销员的怂恿之下,不情愿地买了一件新衣服。由于是不情愿,所以是舍俱;由于知道业果法则,所以是邪见不相应;由于这件衣服是在别人的劝说、怂恿下买的,所以是有行。 区分这八种贪根心的原则是: 1)受是悦俱还是舍俱;2)有邪见还是没有邪见;3)有没有被怂恿。 所以,八种贪根心还是由心所决定的:四种悦俱和四种舍俱决定在“受”心所。邪见相应或邪见不相应决定在“邪见”心所。有行或无行决定在“睡眠和昏沉”两个心所。如果是无行的话,就没有昏沉及睡眠这两个心所;如果是有行,就有昏沉及睡眠这两个心所。 大家对于心所有一定了解之后,再来理解心就很容易。 接着再讲依心所组合的三类贪根心: 1)贪心——邪见不相应心。这类贪心也可以叫做纯贪心,因为它没有夹杂着邪见。 2)傲慢——邪见不相应心。傲慢也属于一种贪心, 这种心和邪见不相应。傲慢和邪见不会同时出现在一个心路里。 3)邪见——邪见相应心。 在八种贪根心里,有四种邪见相应心,即这类贪心伴随着邪见。四种邪见不相应心又可以分为两类:1、纯粹只是贪爱;2、不仅有贪,还有傲慢。傲慢是自以为是,认为自己很了不起,这也属于贪根心。 二、二嗔根心 第二类不善心是嗔根心(dosamålacittàni)。由于这一类不善心里拥有嗔心所(dosa),所以称为嗔根心。 嗔根心只有两种: 1)忧俱嗔恚相应无行一心; 2)忧俱嗔恚相应有行一心。 这两种心的差别只在于无行或有行(主动或被动),即主动地排斥所缘,或被动地排斥所缘。举个例子:如果一个人和你闹矛盾,你一见到他就讨厌、厌恶他,这时生起的嗔心就是无行。如果有人经常在你耳边说某某人不好,使你也开始讨厌那个人,这就是有行。 嗔根心与贪根心的不同之处在于:嗔根心不会和邪见一起生起,虽然邪见可以鼓动一个人生起嗔恨,但是根据阿毗达摩,邪见并不会和嗔恚在同一个心里生起,它们只能在不同的时候生起。举例说:某人憎恨他的爱人对他不忠。认为实有他的爱人存在,这是邪见,属于舍俱贪根心。憎恨属于忧俱嗔恚心,它们并不会发生在同一心路中。因此,邪见心所不会出现在嗔根心里。 同时,所有的嗔根心只伴随着一种感受——忧受,故称为忧俱(domanassasahagata),它们不像贪根心有两种受——乐受与舍受。忧受,巴利语 domanassa。do 源自 du,是坏的、不好的意思;manas 是心意。不好的心意为domanassa,勉强译为“忧”。 嗔根心虽然根据无行和有行只分为两种,但实际上嗔根心所包含的范围很广,而非只有生气、发怒的心才叫做嗔根心。嗔恚相应,巴利语 pañighasampayutta,pañigha 是对抗、厌恶、排斥,sampayutta 是相应。凡对抗、排斥所缘的不善心皆属于嗔根心。嗔根心既包括极强程度的暴怒、生气,也包括微细程度的害怕、烦躁、忧愁、焦虑、紧张、不耐烦、担心等。 对于嗔根心,忧俱与嗔恚的关系是: 1、它们必定一起生起,只要是嗔心,其受必定是忧受。同样地,只要感受是忧受,生起的必定是嗔根心。 2、它们之间的区别是:忧受在五蕴里属于受蕴,而嗔恚在五蕴里属于行蕴。带有破坏性的心所是嗔恚,而作为忧受,它只是对所缘的不悦体验而已。 依照心所的组合,嗔根心又可以分为四类: 1)嗔恚; 2)妒嫉; 3)悭吝; 4)追悔。 这四类心都属于嗔根心。这种分类是由其相应的心所决定的。在学习五十二种心所的时候,称为“嗔因”的心所就有这四个。 生气、烦躁、担忧、紧张、害怕,这属于嗔恚心。妒嫉是看到别人有成就,自己的心酸溜溜的;或者看到别人对待他人很好,心里感到酸溜溜的;或者自己喜欢的人和其他人要好,例如看到自己的丈夫和别的女人打电话或者说笑,感到酸溜溜的,这些都属于妒嫉。这时你的心是喜欢还是不喜欢?是高兴还是不高兴?所以妒嫉也是嗔根心。看到有人想分享你的东西,对此感到讨厌,不喜欢自己的东西与他人分享,这是悭吝。追悔,也即是懊恼、后悔,后悔必定是不好的,因为会恨自己:“哎!我刚才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要这样说?我刚才为什么不这样做?为什么不那样说?”追悔有两类:一类是对应该做而没有做感到后悔,另一类是对做了不该做的事情感到后悔,这时生起的心会排斥所缘。 这是依照心所来区分的。这四种心所都属于嗔因心所。一种心拥有嗔恚心所,这种心必定是嗔根心;如果拥有妒嫉心所,它也是嗔根心;对于悭吝、追悔也是如此。 在嗔根心中,如果有嗔恚心所,其他三种心所不一定会生起。但是,妒嫉的时候必定会有嗔恚心所,悭吝的时候也会有嗔恚心所,追悔的时候也会有嗔恚心所。不过,在妒嫉的时候,悭吝和追悔不会生起;在悭吝的时候,妒嫉和追悔不会生起;在追悔的时候,妒嫉和悭吝不会生起。只要妒嫉、悭吝、追悔这三种心所的任何一种生起的时候,必然会伴随着嗔恚心所一起生起。所以,只要一种心拥有嗔恚心所,它就属于嗔根心。 嗔根心与贪根心最大的区别在于:贪根心是心趋向所缘,想要黏着所缘、获得所缘;而嗔根心则是心背向所缘、排斥所缘。也就是对所缘的反应,想要拥有、占有所缘是“贪”;心排斥、抗拒、厌恶所缘是“嗔”。 三、二痴根心 第三类不善心是两种痴根心(mohamålacittàni)。在遍一切不善心心所中,有一种叫“痴”,痴心所在十二种不善心里都有。也即是说,贪根心和嗔根心里都有痴心所。但是,在痴根心里并没有贪心所和嗔心所。虽然愚痴会导致贪和嗔生起,但是在贪根心和嗔根心中,是贪或嗔心所在起主导作用,痴心所的作用是次要的。 有两种痴根心: 1)舍俱疑相应一心; 2)舍俱掉举相应一心。 由于这两种不善心只有痴心所作为唯一的根,因此称为痴根心。 痴根心必定是舍受,即不会有乐受,也不会有忧受。 即使面对可爱所缘(好的对象),如果生起的是痴根心,也无法体验所缘为可爱。同样地,痴根心也不会体验不可爱所缘为可厌,因此忧受也不会生起。 在这两种痴根心里,第一种是疑相应心。疑,巴利语vicikicchà,有两种意思: 1、Vicinanto etàya kicchati.——思虑由此困惑; 2、Na sakkoti sanniññhànaü kàtunti.——无法作出决定。 这两种解释都显示了“疑”是指由于显著的愚痴而导致困惑、疑惑或犹豫不决。这里的疑是特别针对宗教而言的,对于佛、法、僧,对于业果法则方面的怀疑,而不是对日常生活中所碰到事情时所产生的疑问。例如:“这棵是什么树?这个村庄叫什么名字?你叫什么名字?今年多大了?”等等,或者大家在学习过程中请教老师:“老师,这个问题是什么意思呢?”问这些问题并不是痴根心。 这里的疑是指对于佛陀、禅修、因果等的怀疑、犹豫不决或不相信。 第二种痴根心是掉举相应心。掉举(uddhacca)是指心的散乱、不平静。掉举心所属于遍一切不善心心所,所以在贪根心和嗔根心里都有掉举心所。然而在这一种心里,由于并没有贪心所和嗔心所,只有掉举心所,因此称为舍俱掉举相应心。发呆、胡思乱想时生起的就是这种心。例如现在大家坐在这里,虽然眼睛盯着屏幕或者盯着我,但心却没办法集中,跑去想其他东西,这时生起的是掉举相应心。 对于修行而言,掉举也是五盖之一。不过,掉举与贪心和嗔心又有区别。例如一个人坐在禅座上,心里却想着:”这时生起“我肚子饿了,等会儿起座后要去卖东西吃。的是贪心,不是掉举心。或者想:“那两个家伙老是在外头说话,吵死了,真讨厌!”这是嗔心。如果坐在那里发呆,做白日梦,妄想纷飞,没办法集中精神,则是掉举。 在十二种不善心(八种贪根心、两种嗔根心、两种疑根心)当中,假如前面十一种不善心所造的不善业在临终时成熟,它可以使我们下一世投生到恶趣。但是,唯有掉举相应心所造的不善业是最轻的,轻到不足以在临终时成熟而导致堕落到恶趣。虽然很多人都经常发呆或是胡思乱想,但由于这种心所造的业是相对轻微的,因此不会带来结生,不能成为令生业,但还是有可能在生命期间成熟,从而带给我们某些不善的果报、苦报。 另外,这两种痴根心也没有无行和有行的区别。因为这两种心本身缺乏足够的敏锐力,所以不能分为有行或无行。即使有些人刻意怂恿,也不能说这些心是有行心。 十二种不善心都属于欲界心,或者说只要是不善心,必定属于欲界。这些心是下劣的,因为它们在精神上是不健全的,在道德上是应受谴责的,且其造下的业力可以在未来招感苦报,所以称为不善心(akusalacitta)。 我们所说的烦恼,都离不开这些不善心,而这些心的生起也必定伴随着不善心所一起生起。依心可以把不善心分为十二种,依心所则有十四种。也即是说,这些心包含了使其变得下劣、低劣、不善的心所,并依这些心所的不同组合,构成不同种类的不善心。因此,我们学习阿毗达摩,就是把这些看似复杂多样的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系统地整理出来,使之更容易理解。 学习阿毗达摩也要学以致用,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这十二种不善心是我们的老朋友,在生活中经常发生,对有些人来说甚至形影不离。 当你喜欢某种人、事、物时,若感受愉悦,这是悦俱;如果感受平平,这是舍俱。如果你执著对象,认为它是我的,这是邪见相应;反之则是邪见不相应。 当你生气、发怒的时候,要觉知此时生起了嗔心,这嗔心是自己主动地生起,还是受别人怂恿的,你就可以分辨出生起的是哪一种心。 对于痴根心也是如此,怀疑到底有没有过去世、未来世,这是疑相应。如果在发呆、胡思乱想,这是掉举心。这十二种不善心在座都有体验吧,是不是感觉很亲切呢?因此,阿毗达摩并非玄乎其玄,它是很实在的,能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身心,认识这个世间,并最终导向解脱、断除烦恼。 对于身心现象,阿毗达摩称为名色法。名法是心理现象、精神现象或意识现象。色法是物质现象。名法又分为心和心所,认知对象的过程称为心,辅助心认知对象的心理活动称为心所,心所是伴随着心一起运作的。心依其本性分为四种:不善心、善心、果报心、唯作心。 不善心是指在道德上不健全、会带来不善果报的心。 善心是指在道德上健全、能够带来乐报的心。果报心是指体验由成熟之业所带来的果报的心。唯作心纯粹只是做,即不会产生业的种子,也不能体验果报的心。唯作心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一切众生都有的转向心,另一种是唯有阿拉汉圣者才会生起的唯作心。 不善心依三种不善根分为三类。在五十二心所当中,有六种心所称为根:三种美因(无贪、无嗔、无痴)和三种不善因(贪、嗔、 。 无论我们的烦恼如何千变万化,痴)都离不开这三类不善心——贪根心、嗔根心、痴根心。 贪根心有八种,依三项原则分别:一、感受是快乐还是感受平平;二、是否有邪见;三、是主动还是被动。嗔根心的表现形式很多:烦躁、担心、忧愁、忧郁、害怕、紧张、生气、愤怒、仇恨等等,区别只在于强度的不同。嗔根心必定和忧受相应。嗔心又分为主动和被动两种。依心所上来分,又有嗔恚、嫉妒、悭吝和追悔四种。痴根心只有两种:一种是疑相应,另一种是掉举相应。因为不善心都是低劣的,所以只属于欲界心。
---------------------------------------------------------------------------------------------------------------- 更多玛欣德尊者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金刚经》记载, 释迦牟尼佛往昔修菩萨道,在山洞里面修忍辱波罗蜜,作忍辱仙人。暴君歌利王遇到了他,把他凌迟处死。“好,你忍辱!我拿刀一块一块把你的肉割下来,看你能不能忍?”割了之后,歌利王还问他:“你生不生气?”忍辱仙人说:“我没有嗔恚心。”忍辱仙人他能忍受,不但没有报复的念头,一念怨恨的意念都没有,这是忍辱波罗蜜圆满的现象!最后,忍辱仙人还说:“我将来成佛,第一个度你。”释迦牟尼佛成佛之后,第一个度的就是憍陈如。歌利王就是憍陈如的前世,释迦牟尼佛就是从前的忍辱仙人。所以我们 一定要修忍辱!对人要忍,对事要忍,对修行也要忍,不忍不能成就!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