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欣德尊者:阿毗达摩讲要(中) 第十一讲 欲界心 五、八大欲界唯作心


2014/9/3    热度:508   

玛欣德尊者:阿毗达摩讲要(中) 第十一讲 欲界心 五、八大欲界唯作心

 

  唯作(kriyà)的意思是只是作,英文为 function。我们在经典里可以看到,佛陀也要托钵,接受信徒的供养,以及为弟子们说法等等,佛陀生起的这些心就是“唯作心”。欲界唯作心(kriyàcittàni)一共有八种,它们与八种欲界善心也是一一对应的,分别是:

  1. 悦俱智相应无行心;

  2. 悦俱智相应有行心;

  3. 悦俱智不相应无行心;

  4. 悦俱智不相应有行心;

  5. 舍俱智相应无行心;

  6. 舍俱智相应有行心;

  7. 舍俱智不相应无行心;

  8. 舍俱智不相应有行心。

  这八种心唯有佛陀、独觉佛与断尽一切烦恼的圣弟子才能够生起,一般人是不可能体验这些心的。

  阿拉汉圣者所生起的世间速行心都是唯作心。佛陀与一切阿拉汉圣者都不会再造任何的业。只要造了业,就会留下称为“业力”(kammasatti)的潜在影响力,一旦遇到因缘成熟,业因就能带来果报。同时,心还必须获得烦恼直接或间接的资助才能造业。阿拉汉圣者已经断尽一切烦恼,即使他们也像平常人一样生活,也要托钵、吃饭、大小便,也会听法、说法,也会持戒、禅修,也会布施,把所得到的必需品供养僧团或其他比库等,但是他们不会再造业。凡夫和有学圣者在造作这些行为时是善业,因为还会留下业的痕迹。阿拉汉圣者同样会造作这些行为,但是不会留下业的种子。正如《法句》93 偈和《长老偈》92偈中这样说:

  ßYassàsavà parikkhãõà, àhàre ca anissito;

  su¤¤ato animitto ca, vimokkho yassa gocaro;

  àkàse va sakuntànaü padaü tassa durannayaü.û

  “彼漏已尽,不依于食;

  空与无相,彼解脱境;

  如鸟飞空,踪迹难知。”

  犹如天空中飞过的鸟儿不留下任何的痕迹,同样地,阿拉汉圣者所做的这些行为纯粹只是造作而已,不会留下任何业的痕迹。

  无论是凡夫、有学圣者还是阿拉汉圣者,都会造作以上这些行为。不过,由于凡夫还没有断除烦恼,而有学圣者只断除了部份烦恼,特别是还没有断除无明(痴),因此,他们所生起的速行心还有可能受到烦恼的污染。只要还有烦恼,速行心里的思心所就还会造业,并留下业的痕迹。正如一个人走过沙地会留下脚印,又如脏脚走过白布会留下脚印,有了烦恼就会留下业的影响力,即业力或业因。当业因遇到适当的条件(缘)即会成熟,从而带来相应的果报。

  佛陀、独觉佛和阿拉汉皆称为漏尽者(khãõàsava),即已经断尽一切烦恼的人。漏尽者都会经过两个阶段的般涅槃:有余依般涅槃和无余依般涅槃。这些圣者们虽然已经断尽一切烦恼,但是在还残留有五蕴身期间,称为有余依般涅槃。“余依”(upàdisesa)是还残留着这一堆五蕴,“般涅槃”(parinibbàna)是完全灭尽,即烦恼的完全灭尽。当这些圣者的生命走到终点,死后五蕴不会再重组,不用再受生了,此时称为“无余依般涅槃”,即五蕴的完全灭尽。

  例如,佛陀 35 岁在菩提树下证悟正自觉者时,即称为“有余依般涅槃”。他那时虽然已经断尽一切烦恼,但是还有这一堆五蕴,因此,这个躯壳还要承受过去所造之业的果报,还要遭受身体的痛苦。当佛陀 80 岁在古西那拉城的沙喇双树下般涅槃时,即称为“无余依般涅槃”。

  阿拉汉圣者断尽烦恼之后,并不等于说就不吃人间烟火了,就连佛陀也还需要托钵进食以维持色身,还要说法教导众生。在表面行为上他们和普通人的生活没有什么两样,但是他们都是出家人,时时保持正念,而且不会生起善和不善心,也不会再造善和不善业。

  因为一切不善心都称为烦恼,既然没有烦恼就没有不善心,所以阿拉汉圣者不会生起不善心。阿拉汉圣者也不会生起善心,虽然他们生起的心与善心相像,但这种心不能称为善心,因为善心和造业有关连。阿拉汉圣者已经不会再造业了,所以这些心是唯作心。

  已经学习了欲界的善心、有因果报心和唯作心,这些心都依乐受或者舍受、有没有智及主动或被动而分为八种,即:八种善心、八种果报心和八种唯作心,这二十四种心称为美心(sobhanacittàni)。sobhana 是好的、美的,庄严的、光辉的、纯净的意思。因为这些心的本质是好的,所以称为美心。美心的涵义比善心要广泛得多,既包括善心,也包括大果报心、大唯作心,还包括色界心、无色界心和出世间心。

  我们也可以在这三组心前面加一个“大”字。例如,八种欲界善心可以称为“大善心”(mahàkusalacittàni)。为什么称为“大”呢?因为这些心的名法数目比较多,另一个原因是这些心有八种,所以称为大。还有八种欲界有因果报心称为“大果报心”(mahàvipàkacittàni);八种欲界唯作心称为“大唯作心”(mahàkiriyacittàni)。这二十四种心统称“欲界美心”。

----------------------------------------------------------------------------------------------------------------

更多玛欣德尊者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 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对于修行人来说,自己得利益才能帮助别人;自己没得到,没有办法帮助别人。所以首先要成就自己,自利才能利他,自利就是利他,利他就是自利,自他不二!你很热心,真的是大慈大悲热心为一切众生服务,你就不会感觉得疲劳,你也不会感觉得辛苦。为什么?到那个境界逐渐不再执着我,不再执着我这个身体,天天工作不会累。谁累呢?我累!有我就会累,没有我不会累,无我就真正契入佛菩萨的境界。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