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界法师:菩萨戒修学法要 讲记 第一卷
2014/9/3   热度:905
净界法师:菩萨戒修学法要 讲记 第一卷 《菩萨戒修学法要》,诸位法师慈悲,诸位在家菩萨,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好,请放掌。 当我们在发心要行菩萨道,开始要在生命当中积集我们的福德、智慧两种资粮的时候,我们每一个菩萨都会面对两种的障碍:第一个障碍就是学不懂,第二个障碍是学不完。 我们开始在面对菩萨道的时候,首先的障碍就是学不懂。也就是说,整个菩萨道它内在的精神非常的深妙。你看佛陀对菩萨的要求,他要求你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那是一种中道的思想。所以你一个菩萨,你的基本思想要有所放下、有所追求,它往往是一个双向的思考。所以你在放下跟追求这个平衡点是很难拿捏的。所以我们经常会遇到说,到底是放下,还是应该追求?这个中道的概念我们永远是学不懂。那么你这种观念不能参透,你就产生很多的矛盾,你心里就打结。这是第一个,在内在的菩萨道的精神我们会有学不懂的障碍。 第二个从外在的行为上来说,菩萨道的行为太过于广泛,它有八万四千法门,所以我们往往觉得学不完。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在有限的生命当中怎么掌握它的纲要?先把这个纲要建立起来,再把整个菩萨道的架构再建立起来,就非常重要。 所以我们面对一个广大长远的菩萨道,我们面对着学不懂跟学不完这两种障碍。所以我们希望透过三天的时间把菩萨道内在的精神,这种中道的精神应该怎么建立起来?第二个它外在的行为,我们应该掌握一些什么样的重点?我们就掌握这两个主题:一个是内在的精神,一个是外在的修学。那么这个就是我们这次菩萨戒的两个重点。 好,我们看讲义,将述此义,大科分五。我们这次菩萨戒的修学重点有五大科,第一科我们讲到持戒的意义。当我们在持戒的时候,到底什么是持戒,它跟一般的慈善事业有什么差别?这一点我们要先把它分清楚,持戒跟修善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第二个戒体的相状。我们刚刚讲到菩萨戒的修学有两个重点,一个是内在的精神,这个叫作戒体;一个是外在的行为,我们叫作戒行。首先我们要知道菩萨戒的修学它是由内而外的,先有精神才有外在的行为。所以我们怎么样建立一个菩萨道的精神,这个就是我们说的戒体。第三段就讲到持戒的内涵。当你已经建立了菩萨的精神,那么你应该怎么去实践整个广大的菩萨道?这个地方我们讲到菩萨的十波罗夷罪,就是整个菩萨戒当中最重要的十条戒。这十条戒你掌控以后,大概你整个菩萨道就能够抓住它的纲要了。 第四个忏悔方法。菩萨戒是很难持的,因为你的念头有所差错,行为有所疏忽,你就犯戒了。那么当我们在受持菩萨戒的时候产生了过失,我们应该怎么办?这个过失已经产生了,已经既成事实了,我们应该怎么样来透过如法的忏悔把这个过失在我们死亡之前把它消灭掉,不要构成临终的障碍?这是第四段忏悔方法。 第五个结叹劝修。我们掌握了菩萨道的精神,然后我们也如法地去奉持这十条戒,那么对我们的生命会有什么殊胜的功德?对你今生、来生会有什么殊胜的功德?这一点我们也提出来讨论。 这五科,第一科持戒的意义是一个总说,把持戒的内涵做一个总说,二三四包括戒体、戒行和忏悔是持戒的三个内涵,是一个别说,第五个是一个总结,把菩萨道的功德做一个总结。这是我们《菩萨戒修学法要》的五个主题。 首先我们看第一段,我们在持戒之前先了解什么叫作持戒。就是你什么情况叫持戒?这当中有三段,第一段先讲到戒善之别。很多人都有这种想法,他认为说,我们不一定要去受戒,我们只要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就可以了。其实持戒跟修善是完全不同的内涵,它产生的效果也完全不一样。那么到底持戒跟做慈善事业差别在哪里呢?我们先把它作一个说明。 首先我们看第一段的《业疏》。《业疏》云:“戒是警意之缘也。以凡夫无始随妄兴业,动与妄会,无思返本;是以大圣树戒警心,不得堕妄,还沦生死。” 那么这段道宣律祖的文章里面,它分成三段。第一段先作一个总说,什么是持戒呢?持戒就是警觉我们心念的一种功能,一种警觉的功能。我们这一念心跟外面的人事接触的时候,我们会起烦恼,我们会产生贪欲,会产生嗔恚。但是当你持戒的时候,你还是会起烦恼。但是在烦恼活动的时候,你会产生另外一种功能,叫作自我警觉的功能,说不可以!我不能这样做!我们持戒的人,我们内心有两种声音的。一般人我们遇到染污的因缘,我们就去做了,因为我们抗拒不了烦恼。没办法的,你拿它没办法。它要你发脾气,你就发脾气,它要你产生贪欲,你只好产生贪欲。 那么持戒的人有什么不同呢?他在烦恼活动的时候多了一个警觉的功能,他会产生一种抗拒的力量。我们在烦恼活动的时候,你内心会发出一个声音,我不可以这样做!这个声音哪里来的呢?就是因为你得到了戒体。所以一个受戒的人跟一个没有受戒的人最大的差别就是,当他烦恼活动的时候,他会产生一种自我警觉的功能。 这个警觉的功能在戒律当中,它从两个地方表现出来。第一个,在事前的防范。有一个染污的因缘在诱惑你,要按照你过去的老毛病,你一定会去做,但是你受了戒以后,你会告诉你自己,我不可以这样做。那么也就是说,这个戒体会在事前防非止恶,它会对烦恼产生抗拒的力量。第二个,假设你控制不了你还是去做了,那么这个时候戒体在事后会产生一种增上惭愧。你会有惭愧心,产生自我反省,然后赶快寻求忏悔的方法。我们一般人要是没有受戒,你做了错事,大概你就一直错下去了,你一辈子就错下去,因为你不可能改变自己的。所以戒体对我们的内心产生两种力量:第一个在事前防非止恶,减少过失;第二个在事后,我们会产生一种自我反省。 那么当你内心当中产生了一种防非止恶跟增上惭愧的时候,我们的定义就是说,你内心当中已经开始持戒了。你开始持戒了,你的生命也开始变化了。这个是戒的基本定义,就是一种警觉的功能。 那么为什么要培养这种警觉的功能呢?这以下解释它的道理。因为我们凡夫无始劫以来有一个毛病,就是喜欢随顺妄想去造很多杀盗YIN妄的罪业,而且我们的念头一动,往往会跟邪恶的妄想相应而很难去回归到我们的真如本性。从经典上的描述,我们内心有两种状态,一个是真实的状态,一个是一个妄想的状态。所以我们每个人内心是一个真妄的和合体。你看我们的本质是真实的,是清净的,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但是我们这个清净的镜子玻璃表面染了很多的灰尘,很多的妄想,而我们的起心动念大部分会跟表层意识的妄想相应,因为它的力量太大了。你看我们一般人造善很不容易,因为你要跟你内心的那种善良的心相应很难,但是一个人要造恶,你不用鼓励,他自然就造恶。造善要鼓励的,因为造善比较困难。 那么我们凡夫要造善是比较困难,造恶是比较容易,这是我们一般人的状态。因为你的妄想是浮在表面上,而我们真实的善根是在我们内心的深处,所以我们跟外境接触的时候,先刺激的、先活动的是你表层的妄想,所以动与妄会。所以我们内心,从佛法的角度,我们造恶的倾向大过于造善的倾向,因为邪恶的力量是浮在表面。 是以大圣树戒警心,不得堕妄,还沦生死。所以佛陀看到我们众生有这样的问题,我们会先触动烦恼,然后才会产生善根。所以我们必须要佛陀制定戒法,来产生警觉的功能,才能够不再堕入邪恶的妄想,不再产生痛苦的生死果报。 从这一段的定义我们可以了解到,比如说你一天当中,你都没有去造杀盗YIN妄,你的身口意很清净,不表示你在持戒,不表示。因为你可能是缘缺不生,因为你没有造恶的因缘来刺激你。所谓的持戒就是说,当有恶因缘在刺激你的时候,而你还能够产生一种抗拒的力量,产生一种对治的力量,这才叫作持戒。所以我们对持戒的了解是,第一个,你内心遇到了妄想的活动,遇到了染污的诱惑,你还是产生一种抗拒的力量,这个才叫作持戒。这是基本定义。 好,我们再看第二段。这地方有一个问答。问:“一切善作尽是戒否?”答:“律仪所摄善作名戒,自余十业,但单称善,不名为戒。”有人就问了:持戒的重点在断恶修善度众生。那么我们一般的修善,比如说你去布施、放生,一般的慈善事业都叫作持戒吗?提出这个问题。我们看祖师怎么回答。他说,必须是佛陀所制定的律仪才能够叫作持戒,假设是其他的祖师跟圣贤所制定的十善业只能够叫善法,不能叫作戒。这个地方又讲出一个定义了。持戒必须是佛陀亲自制定的,任何的圣贤所制定的善法只能够叫善法。因为戒为佛说,只有佛陀有资格制戒。所以佛陀所制定的五戒、八关斋戒乃至于菩萨戒才能够叫作戒。这是从教法上来说。这以下约理论上来说,我们再把持戒跟修善做一个区别。 我们看《济缘》:“戒有二义:一、有本期誓,二、遍该生境。余善反之,故不名为戒。”这个地方把持戒跟修善就讲出很重要的两种差别。第一个持戒是一个有本期誓,持戒是先有愿望才有行为。你要先立定誓愿,然后从誓愿当中去发动你的身口意的行为。但是修善不一定要有誓愿。你看你刚好今天早上到菜市场去,看到一个鱼要被杀,你突然间起了慈悲心,把它救下来放生。这个不能讲持戒,因为你只是一时的感动,你只是一时的恻隐之心。你不一定发愿说,我尽形寿我一定要怎么做。你的内心是不决定的,你只是一时的恻隐之心,一时的感动,产生一时的善法。不表示你整个生命的方向改变了,不表示。所以这种突然发现的、在我们生命当中偶尔出现的善法是不能叫持戒的,不能叫持戒。持戒是有一种长久的愿望在指导着你,你从今天开始到死亡为止,你一定要怎么做,而不是说我可能会怎么做,不是。你一定要怎么做,这是第一个差别。我们修善不一定有愿望,你可能有做,也可能没有做,要看当时的心情。所以一个人没有持戒,他的行为是跟着感觉,我们一般人是跟着感觉走的,你想怎么做,你就去做了。你今天这样做,明天那样做,后天这样做,我们的心是变来变去的。持戒的人,你几乎别无选择,你必须要求你自己,你一定要这样做。你一定要这样做,跟你想要这样做,这两个生命是不一样的。一个是有愿望,一个是没有愿望。所以持戒跟修善最大的差别是他心中有一个明确的愿望。 第二个遍该生境。前面是约着内心来说,他有一个坚定的誓愿;第二个是约着他所面对的外境来说。我们修善法是很难普遍去含摄所有的众生。你说你今天去救了三条鱼下来,你心中的所缘境只有这三条鱼,其它的众生你不一定照顾得到,你不能普遍地对每一个众生释放你的善意,你做不到。但是持戒可以。但是当你受了不杀生戒以后,你对整个所有天上飞的众生、地上爬的蚂蚁正式地宣布,我从今天开始对所有的众生都不加以伤害。所以你的所缘境是非常广大的,你一般的修善是做不到的。你只能够针对当下的众生来释放你的善意。 所以持戒第一个他有坚定的誓愿,第二个他所面对的所缘境是非常广大的,心力强而且所缘境广,心强境广,所以余善反之,其它的善法是做不到的,所以没有资格叫持戒。这个定义就把前面两个观念讲得更清楚了。 这以下祖师把持戒跟修善的结果做一个比较。假设一个人积极地修善,但是他没有持戒,他偶尔也会做慈善事业,但是他生命并不一定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要断恶修善度众生,那么这样子会有什么结果呢?这个人没有持戒而得财施,但是他偶尔用财物来救济弱势的团体,来做慈善事业,但是他内心没有一个清净的愿望,他内心当中的欲望会产生一种活动,多贪不净。也就是说,他既然人生没有一个要去成佛的愿望,没有一个要增上的愿望,所以他的本质是以欲望做他整个生命的动力,他的动机是以欲望做动机的。所以他即便去做慈善事业,他追求的是一种不清净的五欲的果报,他希望通过这种修善来追求财色名食睡的五欲。那么以染污心来修善就变成了一种以利求利,恶求多求,他希望透过一个微小的利养,我布施一百块、两百块,而追求更多的利养,就造成了一种多方的期求。而这样的以染污心修善会使得来世招感一种染污的果报。 什么叫染污的果报呢?讲一个譬喻,好像牛羊猪狗,衣食粗恶。我们都知道因果的定义,富贵从布施中来,这个是不能改变的因果法则。那么你今天用染污心来供养慈善机构,也会产生富贵的果报。但是你的本质是染污心,所以你在得这个富贵果报的时候不能在尊贵的色身,你没办法从尊贵身,是从卑贱的色身来得到这种富贵的果报。比如说你变成一只狗,你看这只狗得到主人的宠爱,得到很多美好的饮食,经常有人把你的衣服整理得漂漂亮亮的,那你也是有布施的善业啊!但是你变成一只狗,这个果报是不尊贵的。佛陀说尊贵的果报是两只脚的,比如说天,比如说人,是两只脚的,这个四只脚、八只脚的就是卑贱的果报。所以,假设我们没有持戒,心中没有一个理想的目标来引导我们,我们偶尔会造善,但是本质是染污的,结果我们的善业跑到了畜生道去受这种安乐的果报,以一种不尊贵的色身来招感安乐的果报。这个就是你只有修习表面的善法而没有修你的心,修身不修心,表面上做很多慈善事业,但是内心的烦恼欲望通通没有加以调治,结果是招感一种染污的安乐的果报,像牛羊猪狗能够受用美好的饮食一样。反过来,如果一个人修善又持戒,他一方面能够持戒断绝、调伏心中不必要的欲望,又能够产生清净善良的行为,就能够成就五乘的功德,乃至于未来能够成就万德庄严的佛果。 所以持戒它是由内而外的行为,就是先有愿望才有行为,修善只是一时的感觉,内心并没有改变,差在这个地方。 我们讲一个小故事来做一个比较,这个是律上所记载的一个故事。佛在世的时候在北方有一个大国叫乔萨罗国。这个乔萨罗国当初有一个做生意的,他做一个买卖赚了很多的珍宝,赚了很多钱。他就把他所赚的钱拿一半来供养这个波斯匿王,因为在古时候商人通过这种供养能够换取官位来做的。所以这时候波斯匿王就赏给这个商人一个很大的官。波斯匿王就把商人所供养的珍宝集中在一起,非常高兴,他就把他的夫人全部叫出来。这个时候所有的夫人都到齐了,只有一个人没有来,就是他的第一夫人茉莉夫人没有来。这个时候波斯匿王有点不高兴,就跟侍者说,我今天要赏这些夫人珍宝,为什么第一夫人没有到呢?侍者报告,茉莉夫人今天持八关斋戒,今天不能碰触珍宝的。波斯匿王说,我不管她持什么戒,把她请过来。这个时候侍者又去找茉莉夫人,说大王要你去,茉莉夫人还是拒绝去。这个时候波斯匿王就生气了,就拿着刀剑跑到了茉莉夫人的寮房去。 这个时候波斯匿王可能是想要恐吓一下茉莉夫人,也不是说一定要杀她了。但是当他气冲冲地拿着刀到达茉莉夫人寮房的时候,看到茉莉夫人身相庄严、功德巍巍,那个嗔心马上消灭,转成一种敬畏之心。他就问茉莉夫人说,夫人啊,你今天是修什么法门,有如此功德之相?茉莉夫人说,我没什么,我就是六斋日奉持佛陀的八关斋戒,如此而已啊,没什么特别法门,我没有诵什么经,也没有持什么咒。那么这时候波斯匿王对持戒就产生很大的信心,他说怎么八关斋戒就有这么大功德呢?茉莉夫人说,这我也不知道,要不我们一起去请问佛陀。这时候茉莉夫人就领着波斯匿王去见佛陀。 为什么八关斋戒能够让茉莉夫人产生这么大的威德之相呢?佛陀就跟波斯匿王说,大王,如果你把你整个乔萨罗国的珍宝都集中起来,这个珍宝多不多?波斯匿王说这很多啊!把我这么大的国家的珍宝都集中起来,这个珍宝是很多的。那么如果你把这些珍宝供养佛陀,这个福报大不大?他说,很大啊!佛是最大的福田,我们少量地种植,可以产生很多很多的果实,这个福田是很肥沃的福田。佛陀说,你把整个国家的珍宝都来供养佛陀,你的功德比不上茉莉夫人一日一夜的八关斋戒。为什么呢?因为持戒是心中有一个明确的誓愿,有本期誓,第二个遍该生境。它整个修善的范围是整个法界的众生。它对每一个法界的众生释放出不杀生、不偷盗、不邪YIN、不妄语,它的所缘境是广泛的众生。我们修善只是一个片段的、局部的众生。所以从一个功德的角度,修善是做不到的。你修一辈子的善法,都比不上人家好好地受持八关斋戒、好好受持菩萨戒一天的功德。这个地方就说明了持戒跟修善的差别。 好,我们看第二段。那么当然持戒的功德来自于一个中心思想,就是它一个戒体,因为你修善没有戒体。那么这个戒体是怎么成就的呢?它为什么能够产生这么大的力量?我们作一个简单的说明。《事钞》云:“谓法界尘沙二谛等法。以己要期,施造方便,善净心器,必不为恶;测思明慧,冥会前法。以此要期之心,与彼妙法相应;于彼法上有缘起之义,领纳在心,名为戒体。” 这一段如果你是要受戒的人,你要很小心,这一段非常重要,关系到你在受戒的时候是否有真正地纳受到戒体。这一段我们分成三段来说明,第一个你在受戒的时候,到底你的所缘境是什么?你持戒的对象是什么?谓法界尘沙二谛等法。当你对三宝许下誓愿,我弟子某某从今以后要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的时候,你许下这三个誓愿的时候,你是对整个十法界的有情无情而宣布的,没有一个可以例外的。我们一般的慈善事业,我们可以去对你比较喜欢的众生来做施舍,但是你不喜欢的众生你没办法对他修善的,你做不到。但是当你要受戒的时候,你不能有这种想法,你别无选择,他是你的亲属,这个人是你的冤家,都是你持戒的对象,都是你断恶修善度众生的对象。所以当你要受戒的时候,你必须要做好心理准备,从今天开始,你持戒是没有对象的,每一个人都不能有例外的。所以你看菩萨戒,佛陀说不杀生是包括了哪些人?这个人杀了你的父母,你都不能杀生,你都没有资格回报。因为你受了菩萨戒,你的生命是受着你的愿望来主导,而不是受你的感情来主导。你感情上是受伤了,但是你必须要尊重你的誓愿。我们一般人在没有受戒之前,我们生命是受感情来指导的,跟着感觉走。当你受了戒以后,你只好跟着你的誓愿走。所以你受戒的时候,你记住,你的所缘境是十法界的有情无情,包括你的亲属、也包括你的冤家都是你持戒的对象,第一点。那么第一点是讲到你的所缘境,第二个,你的内心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这是讲能领纳的心,你用什么心态来受戒呢?以己要期,要期就是你必须许下你生命中的坚定的誓愿,我弟子某某,我尽形寿,如果你受五戒叫尽形寿,如果你受菩萨戒叫尽未来际,你要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你生命当中从今以后你只做三件事——断恶、修善、度众生。 那么你心中许下誓愿以后,施造方便,在你的身口二业要有种种受戒的方便,身业的礼拜、口业的请师来遵守受戒的仪轨。在整个过程当中,你要记住善净心器、必不为恶,你这个时候除了发愿以外,你内心不能产生邪恶的想法。那么这个时候你没有生起邪恶的想法,你安住在一种测思明慧,也就是说,你这个时候你的誓愿是以思心所做根本,这个思就是一种坚定的意志力,坚定的意志力就是我们心中的愿望。而且你这个愿望是跟智慧相应的,很清楚分明的,没有含糊笼统的,就是我一定要这样做,而且我知道我在干什么,是一种坚定的思心所的愿望跟一种清楚明了的智慧的结合。而你在受戒的时候依止思心所跟慧心所,然后去冥会前法,这个前法指的是前面你受戒的对象,十法界的有情无情。这个就是你受戒的一个能领纳的心态,就是你一个明确的愿望。 好,我们看第三段,以此要期之心,当你心中的誓愿跟整个十法界的有情无情的法相应的时候,这个时候你内心心境的和合,“啪”!产生一种强大的功能,一种警觉的功能。而这种警觉的功能就永远存在你心中,引导你新的生命,这个叫作戒体。所以我们常说,一个人受戒以后,叫作“法王座下添新生”,你一个新的生命的开始。为什么?因为昨天的你是跟着感觉走,今天的你是依止你的愿望来生活,你不再跟着感觉走了,你必须要遵守你生命所设定的目标,来要求你自己遵循你断恶修善度众生的目标。这个就是一个人持戒的开始。 好,我们把这段文用一个表解作一个总结。所以我们受戒的人要记住,你要掌握四个字,缘境发心。很多人受戒的时候就心中念阿弥陀佛,你念阿弥陀佛是不能得戒体的啦!每一个法有它的因缘,你念阿弥陀佛是往生极乐世界;受戒是要缘境发心。第一个你要面对十法界的有情无情,你持戒的对象是平等广大地包含所有的众生。我曾经在台湾一个寺庙讲《受戒须知》,有一个人他准备来受戒的,他准备受菩萨戒。他问我说,法师,我是种田的。我是种田的,我要经常撒农药,为什么撒农药呢?我要不撒农药的话,我辛辛苦苦的稻田都被那些虫吃掉三分之一了。所以你要我对吃我稻米那些众生释放善意,我做不到的!也就是说,他希望他的持戒对象,必须把吃他稻米的这些虫拿开来。我说,你这样子得不到戒体,你没办法得戒体。我们以后做得到、做不到,那是另外一回事,但是你立定誓愿的时候,你不能有任何欠缺的,不可以!所以你在持戒的对象绝对不能有所简别,不可以有所简别,所以你记得,你在受戒的时候,你所缘的境是包括十法界的有情无情,即便是你的冤家都包括在你里面。 第二个要发心,要发起三种誓愿,第一个你要从今天开始,过去的就不再提了,过去我是一个颠倒的众生,我从今开始要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用这三种目标来要求你自己。可能我做得不够好,但是我绝不放弃!那么这个就是缘十法界的有情无情而发起三种誓愿,这个时候心境的和合产生一种自我警觉、自我反省的功能。这个就是一种戒体的成就。那么它的意义何在呢?我们解释一下。这个戒体的意思,它为什么能够当作成佛的第一个动力呢?就是说,其实受戒,受菩萨戒那更清楚了,你就准备要成佛,你才有资格受菩萨戒。所以菩萨戒是不论行为,只论发心。当我准备好要成佛了,当我准备好要往佛的道路上走的时候,你就有资格受戒了。那么受戒就是说,首先我们行为跟佛陀的行为差很多,差非常多,那没关系,行为可以慢慢来。但是先把你的心态调整到跟佛陀的心态一样。诸位想想看,一个人他能够对所有的众生断恶修善度众生,这件事情谁做得到?只有谁做得到?只有佛陀做得到嘛!对不对?所以佛陀引导我们众生怎么样?就是说,我们现在内心有很多污泥,没关系,你先把一朵莲花种下去。那么你先把一个佛陀的种子种下去,这个种子会带动第二个种子,第二个种子会变成四个种子,四个种子会变成八个种子,然后慢慢地让那种善良的功能慢慢扩大、慢慢扩大、慢慢扩大……是这个意思。不是说你受了戒以后马上成佛,但是你受了戒以后,你的生命的方向开始往佛的地方,Step by Step,一步一步地走上去。因为你的心态跟佛的心态是一样的,这个叫作你已经成就一种大乘种姓,就是那个种姓跟佛的种姓是一样的,是这个意思。所以你要把这个受戒,佛陀是怎么样设计这个戒法的?为什么要用这个戒法来引导我们?它的道理在这个地方。 好,我们看下一段。这个地方就谈到所谓的戒德,戒的功德,我们把它念一遍。《业疏》云:“由有本种熏心,故力有常,能牵后习,起功用故,于诸过境,能忆能持能防,随心动用,还熏本识,如是辗转,能净妄源。”这段就把我们受戒所产生的功能德用作一个总结。由有本种熏心,我们没有受戒之前,我们的内心是跟染污心相应的,是充满了无量的欲望,是如此的自私。我们只关心自己的身心世界,那么当你受戒以后你开始产生广大的菩提心。那么这个本种就是当你登坛以后,你缘十法界的有情无情许下誓愿,种下的第一颗的善种子。就是你最初的善种子,在你的污泥当中开始萌芽。而它会产生一种善良的熏习的作用,而产生一种恒常不断的功能,这个力就是功能,一种恒常不断的功能。如果你真正得到戒体的人,即便你在睡觉,你都能够产生警觉的功能。在睡觉当中遇到不好的事情出现,你都能够产生,诶,不可以这样子,我受戒了!那你这个戒体就很强。所以它这个功能是不会消失掉的。戒体是没有所谓放假这件事情的。 这个时候,能牵后习,起功用故,它一个最初的善良种子,它又能够带动下一个善良种子,那个后来的习气,这个习气就是种子,而生起一种警觉、反省的功能,在整个染污过失的外境生起的时候,能够产生三大功能,能忆能持能防。你能够忆念不忘,你相续忆念到,诶,我已经受戒了;第二个,持守不失,对你所发的愿望,断恶修善度众生的愿望,坚固地把它把持住;第三个产生防非止恶,对恶法产生抗拒的力量。那么随心动用,由于一次一次地产生对恶法的抗拒,这个时候,你内心当中善良的功能开始增长,邪恶的功能慢慢地减少,这个时候慢慢地熏习你的阿赖耶识,就像滚雪球一样,如是地一次一次地辗转,最后就把染污的力量给消灭掉了。我们看这个表就清楚了,你看,我们刚开始受戒的时候,是在污泥的心中先种下一个光明的种子,这个叫作第一个种子,叫作本种熏心。那么当你开始有种子以后,它就会产生现行。遇到染污的因缘产生能忆能持能防的功能,开始产生一种强大的愿望来勉强你自己往好的地方走。那么这个时候,因为刚开始它要勉强了,勉强久了就变成习惯了。所以这个时候的勉强的行为又产生第二个种子,第二个种子又产生第三个种子,第三个种子产生第四个种子,慢慢慢慢地你的光明的力量慢慢地增长,黑暗慢慢地减少,这个时候你生命就开始改变。所以生命的改变是由于第一个愿望的改变。 那么为什么受戒在我们生命扮演这么重要的角色呢?因为我们一个人习惯性活在过去。你看生命是由过去而变成现在、而变成未来。什么叫作现在?就是有很多过去的你创造变成现在的你,所以我们的现在是深受过去的影响。我讲实在话,我们生命要改变是很难很难的。你看你昨天是怎么样的习惯,今天就怎么样,而生命的改变只有一种情况,你自己愿意改变。所以佛陀他不强迫你。受戒是不能强迫的。你说我强迫你发愿,那没有用的,没有用。所以佛陀他怎么样呢?他知道生命要改变只有一种可能,就是你自己愿意改变。所以佛陀是设定一个戒法,然后让你自己去发愿,你想怎么样你自己发愿,你自己设定一个目标。然后你自己遵照佛陀的方法去做,缘境发心,产生一种第一个,生命当中种下第一种善良的功能,然后慢慢地,两种功能、三种功能、慢慢地扩大,然后产生你生命的改变,这个是戒体的内涵。 关于这个戒体,它的最后的总结,我们待会儿再作一个总结。
----------------------------------------------------------------------------------------------------------------- 更多净界法师佛学内容推荐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与人相处,应是融洽而和谐的。因为能够恒顺他人的意见,所以跟每一个人相处,都是如此的融洽和谐,使生命更加芬芳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德行。这个人很有德行,我很喜欢亲近他。这个人很慈悲,这个人很和谐,从来不谩骂,从来不攻击、不揭发人家的隐私,也不谈人家不愉快的过去,这个是很有修养的人。所以,赞叹别人要在大庭广众;要纠正一个人,一定要兼顾对方的尊严,千万不要在大庭广众谩骂指责,这样很伤自己的德行,阿弥陀佛!您辛苦了,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