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界法师:摄大乘论 讲记 第十五卷
2014/9/3   热度:378
净界法师:摄大乘论 讲记 第十五卷 《摄大乘论》,和尚尼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居士,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四十二页。 壬三、生杂染(分三:癸一问;癸二答;癸三结) 癸一、问 第十五卷 本论的修学纲要,有三个重点:第一个是甚深见,第二个是广大行,第三个是究竟果。甚深见就是说,我们一个大乘的菩萨,在正式的修学菩萨道之前,我们应该要能够正确而且圆满的观察生命的真相。我们应该怎么样观察生命的真相呢?在《法华经》佛陀讲到一个偈颂:「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佛子行道已,来世得作佛。」这个偈颂,我们可以从二个角度来观察生命的真相:第一个是从真如门。真如门就是观察生命的本体是寂灭相,这个本体的意思就是说,我们把这些染净的因缘所生法,都把它拨开来,就看到我们每一个有情众生的本来面目。那本来面目是什么呢?就是寂灭相了。寂灭相的内涵,它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离开所有生灭的对立、染净的对立、增减的对立,是一个平等不二的法界。这个寂灭相,是我们每一个众生最初生命的一个原点;依止这样一个寂灭相的基础之下,有情众生因为迷悟的不同,就有不同的造作,所以有不同的果报。所以从这个寂灭相当中,就开展出每一个有情染净因果的个体生命,就是所谓的生灭门。《法华经》上说:「佛子行道已,来世得作佛」,这是从一个清净的因果来说。假设我们依止这样一个清净本然的寂灭相,开始去断恶、修善、度众生的广大的圣道,以后可以成就广大的佛果菩提。我们身为一个大乘的佛弟子,我们经常在观察生命的时候,基本上是从二个角度:一者真如门,二者生灭门。生灭门,这个「生灭」就有一种对立的意思,它有杂染因果与清净因果相互对立存在的意思。这样一个染净的因果当中,在本论当中说,我们在修学的时候,当然真如门没办法修学,因为它是没有造作相的,真如门只能够让你依止,不能去修行,因为修行一定要起心动念。所以我们修行,一定要从寂灭相出来,开始面对阿赖耶识,就是说修行一定是从生灭门开始修行。生灭门要修行之前,你一定要先知道,这个染净因果的根源是什么?就是染净因果的依止处──所谓的所知依。所以在本论中,从生灭门的一个染净因果当中,先探讨它的依止处,所谓的阿赖耶识。在本论当中,无著菩萨用六门分别来解释阿赖耶识:从阿赖耶识的句义、阿赖耶识的异门、阿赖耶识的体相,现在讲到第四科「阿赖耶识决择」。前面只是把阿赖耶识的相状、作用作一个说明,这个地方是从阿赖耶识的角度,开展出染净的因果。这个地方我们讲「生杂染」,这是一个杂染的因果,杂染的因果有三科:「烦恼杂染、业杂染」跟「生杂染」。「生杂染」当中有三段:第一段「一、问;二、答;三、结」。我们先看第一段的「问」: 云何为生杂染不成? 这个「生」的意思,就是我们一期生命当中的生、老、病、死,都叫做「生」。这个生命的开始到结束为什么叫「杂染」呢?因为这种果报体是有漏的业力所招感的果报,所以它不是清净的,相对涅槃来说,它是杂染性,因为它有所得故。这一段的意思就是说:假设没有阿赖耶识来当作这个有漏生命的依止处,我们的果报不管是从生到老、到病、到死亡,这样的果报是不能成立的、不能相续的。这个地方是一个问,为什么会这样子,提出一个问。这以下回「答」: 癸二、答(分二:子一约生位辨;子二约死位辨) 子一、约生位辨(分二:丑一总难;丑二别释) 丑一、总难 回「答」当中分二科:「一、约生位辨;二、约死位辨」。「生位」就是生命还存在的时候,「死位」就是生命结束的时候。先看「生位辨」,这当中有二段:「一、总难;二、别释」。先作一个总说: 结相续时,不相应故。 这个地方是回答前面的问题,说:为什么没有阿赖耶识来当作生命的依止,我们果报体就不能相续呢?从刚开始受生的时候讲起,就是生位,就是生命刚开始的时候叫做什么呢?叫做「结生相续」。这个「结」就是结合的意思。什么叫结合呢?就是我们死亡以后,我们的果报体会出现一个心识,这个心识,会跟我们来生父母遗体的色法相结合,当这个心识跟父母遗体和合的过程,我们叫做「 结生相续」,因为它是一个相续的状态,不是一个点状的。这一段的意思就是说,假设没有阿赖耶识,我们在生命刚开始成就的时候、在「结生相续」的时候就不能成立了,就没有一个新生命的开始。这个「结生相续」,在十二因缘当中,就是「无明缘行」,我们因为有自我意识,所以会向外攀缘而造业,由业力而缘识,就创造了阿赖耶识。这个阿赖耶识,就会去投胎变成名色,「识缘名色」就是「结生相续」,这个过程就是「识缘名色」,从识而缘生名色,这就是「结生相续」。这一段是总说,这以下把结生相续的过程详细的说明。说我们生命怎么开始的呢?怎么会有新的生命开始呢?这当然不是上帝创造的。 丑二、别释(寅一非等引地;寅二等引地) 寅一、非等引地(分二:卯一初生位;卯二生已位) 卯一、初生位(分三:辰一出和合识;辰二难非意识; 辰三设破征责) 辰一、出和合识 「别释」当中分二科:「寅一、非等引地;寅二、等引地」。这个「等引地」就是色界、无色界的禅定,叫「等引地」。这个「等」是指内心的状态是平等的,是一种明了而寂静的平等状态;「非等引地」就是欲界的心态,我们欲界的心态不是昏沉就是掉举,不是太高就是太低,所以它是不平等。所以「非等引地」是约着欲界众生来说明;这个「等引地」是约着色界、无色界来说明。先看欲界的「非等引地」,这当中有二科:「一、初生位;二、生已位。」先讲最初受生的阶位,再说明生命已经成就的阶位。(初生位当中分成「四」,这个「四」要改成「三」。)「初生位」当中有三段:「一、出和合识;二、难非意识;三、设破征责」。我们先看「和合识」。就是当我们前一期生命结束,下一期生命还没开始的时候,在这个过渡时期当中,会有一个和合识出现,这个和合识就是阿赖耶识。我们看论文: 若有于此非等引地没已生时,依中有位意,起染污意识,结生相续。此染污意识,于中有中灭,于母胎中,识、羯罗蓝,更相和合。 假设有一个欲界的众生,他这一期的寿命(当然他的寿命是由业力所资持),他的业力结束了,他下一期的生命又开始要出现了,他死掉以后,没有到净土去,也没有到色界、无色界,他又来到欲界受生,他的受生是什么情况呢?「依中有位意,起染污意识。」一个人临命终的时候,他先经过明利心,非常清楚明了的心识,在这样清楚的心识当中,他一生所造的善恶业力,都会在这个时候,突然间的现前,这时候他所造的善恶业,可能已经忘掉了,但是临命终的时候,在明利心的阶段都会现前。而求生净土,在这个时候,是最重要的时刻:这个时候,能够提起正念,忆念弥陀的功德,通身靠倒,一心归命,就很容易跟弥陀感应道交。假设这个明利心没有把握好,过去了,就到了昏昧心,这个人的第六意识就开始进入昏昧的状态,这个时候就提不起正念。昏昧心到最后就进入到梦觉,这个第六意识完全不活动。从梦觉以后,下一个剎那就是「中有位」,就是中阴身现前。这个时候,他没有到净土去,当然就要先经过中阴身,依止中阴身的「意」根,生「起」一个「染污意识」,这个「染污意识」就是中阴身要投胎之前,会先看到父母的因缘。这个时候,对父母的因缘,会产生爱、或者是恨,依止这个爱憎的心、这种染污心,就会去刺激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本身有业力,但是它必须有这种爱取烦恼的滋润,把这个强大的业力,使令它滋润而成熟。这个时候,中阴身的「染污意识」,他爱取烦恼生起,最后中阴身死掉的时候,染污意识也消失了,这个时候进入到第二次的梦觉。前面临命终的时候一次梦觉;中阴身的时候,又再死一次,七天一死,中阴身这个染污意识死掉以后,第六意识完全不活动了,所谓的梦觉。这个时候,阿赖耶识现前,产生「结生相续」,与我们下一期的父精母血的遗体开始和合,而创造了新的生命。 我们看下一段:「此染污意识,于中有中灭,于母胎中,识、羯罗蓝,更相和合。」这一段是解释前面的「结生相续」。什么叫「结生相续」?就是说,虽然我们临命终时的业力,是受到第六意识「染污意识」这个爱取烦恼的滋润;但是第六意识在中阴身死亡的时候,这个染污意识、这个第六意识它也消灭了,这个时候我们的生命进入到一个梦觉的状态,我们已经不知道发生什么事了。这个时候,唯独在这个过程当中,有一个阿赖耶识、或者叫和合识现前,这个阿赖耶识受到染污意识的刺激以后,就把业力表现出来。这个时候,在「母胎」当「中」,(这个「识」就是和合识)阿赖耶识跟「羯罗蓝」(「羯罗蓝」就是父母的遗体)产生「和合」,这个时候一个新的生命又开始了。 这个地方是说,从一个有情众生的生命刚开始成立的时候,也就是说我们的生命,平常的阶段,都要依止第六意识,这整个见、闻、嗅、尝、觉、知的功能,对六尘的了别,都是依止第六意识;当我们死掉的时候,第六意识是消失掉的;等到新的生命开始的时候,第六意识又出现;从死亡到新的生命出现,这中间有一个过渡时期,第六意识是断灭的,它是梦觉的状态。这样的一个空窗期,前一生死掉,下一生的第六意识还没有出现之前,这样一个结生相续的空窗期,假设没有第八识阿赖耶识,我们的生命就不能从前生而转到来生了,不可能。这个地方是讲这个意思。因为我们的第六意识中断了,这中间有梦觉的一个中断期。那我们如何把前生的生命跟来生的生命串连起来呢?这个是靠和合识,这个和合识就是阿赖耶识。这个地方,是先把大乘佛法的正义、正确的观念先标出来,以下再破除小乘错误的知见。 辰二、难非意识(分三:巳一设义;巳二随难; 巳三理非) 巳一、设义 这个地方是说,这个和合识不应该是第六意识,因为第六意识已经梦觉了。这当中分成三科:「一、设义;二、随难;三、理非」。先「设义」,先作一个假设。 若即意识与彼和合,既和合已,依止此识,于母胎中有意识转。 我们现在先假设,先随顺小乘学者的说法,说是临命终的时候,跟父母遗体和合的就是第六「意识」,先假设小乘所说的是对的,就是我们死掉以后,第六意识没有梦觉,你从今生的心识,直接的贯穿死亡,跟来生的父母遗体相结合;结「合」以后,又「依止」这个第六意「识」,在母胎当中,又有一个新的意识转生。就是说「识缘名色」,这个时候你第一个识就是和合识,和合识跟名色结合的时候,又产生一个「名」,这个「名」就是第六意识;这个时候,你内心当中又产生一个新生命的了别,那这个地方就有问题了。我们看问题在哪里: 巳二、随难 若尔,即应有二意识,于母胎中,同时而转。 这个地方有问题,就是说,你前生的第六意识在死亡的时候没有断除,贯穿了死亡,又跟父母遗体和合,又创造一个新的第六意识──那你的生命,变成有「二」个第六「意识」。说你今生是个女人,你用女人的思想来作种种的了别活动、感受──受、想、行、识;结果死掉的时候,你今生的第六意识没有消除,直接的跟父母的遗体和合,又创造来生的第六意识。假设你来生变成一个男人,这样子的话,二个意识在一个生命体「同时而转」,这是不合道理的。我们前面说过「二念不俱有」,不可能有二个第六意识同时同处的相互作用,不可能。所以你今生的第六意识一定要先死掉,消失掉,死掉以后,由这个和合识阿赖耶识起动,跟父母遗体和合以后,依止你的业力,又创造来生的第六意识。你可能今生是个女人,来生变成一个男人,你前世的第六意识要先消失掉,这样才合道理。所以说,假设你不依止第八识,那么结生相续必须靠第六意识,就会有来生有二个第六意识的困扰,一个是你前生留下来的第六意识,一个是你今生的第六意识,这样子就违背了「二念不俱有」的真理了。所以这个地方就提出一个难问。 巳三、理非 前面是用现实的状态加以问难,这以下用道理来加以说明它的过失。 又即与彼和合之识,是意识性。不应道理。 依染污故,时无断故,意识所缘不可得故。 这个十二因缘,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你一定要说「识缘名色」这个「和合」的「识」是第六意识,这个和合的识它的体性「是意识性」,就是第六意识,这样子讲是非常「不」合「道理」。为什么呢?这当中有三个过失:第一个,「依染污故」。因为这个和合识,它的体性是染污的。如果说你临终的时候,这个阿赖耶识是受染污意识的刺激,把有漏的业力带动出来,所以这个和合识基本上是有所得的。那阿罗汉入灭以后,为什么不能启动和合识呢?因为他临终的时候,心是清净的,所以他的和合识不能动,就入了涅槃,他跟来生的果报体不能相结合。所以你会跟这个果报体相结合,这个和合识就是染污的,这个体性是染污的;但第六意识不一定是染污的,有时候我们修止观的时候,第六意识可以跟我空、法空的真理相应,心中能够入无所得的清净状态。所以第六意识有时候是染污、有时候是清净,是不决定;而这个和合识的体性决定是染污,所以不合理。 第二个,「时无断故」,和合识不能有间断。不能有间断,事实上第六意识有间断,因为你在死亡的时候是经过梦觉,第六意识中断了。所以,以这个和合识当第六意识不合道理,因为第六意识是有间断的。 第三个,「意识所缘不可得故」。没有一个人投胎的时候是清楚的,包括阿罗汉在内。就算他是一个阿罗汉、或者说是三果的圣人,他发愿来生要做人的时候,经过死亡的阶段,他也要经过一个梦觉的状态。而这个梦觉状态,它的了别性是不清楚的,这完全是第八识,第八识的了别性是不可知执受,它是不可知的,没有一个人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就像我们在睡觉的时候没有做梦的状态。所以说这种状态是「意识所缘不可得故」。假设它是第六意识,那你在投胎的过程当中,你应该很清楚,就是我们第六意识的了别识是清楚的,即使做梦,你都知道你做梦的时候,看到什么人、遇到什么事。但是我们每一个人在投胎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知道它的过程是什么,所以它不是意识所缘的境界。所以,依止这三种情况:「依染污故,时无断故,意识所缘不可得故」,你说我们在生命刚开始的时候,那个和合识是第六意识,是不合道理的。 辰三、设破征责(分二:巳一征;巳二责) 巳一、征 这当中先「征」问,然后再破除。先看「征」问: 设和合识即是意识,为此和合意识,即是一切种子识?为依止此识所生的余意识,是一切种子识? 假设这个「和合识」是第六「意识」,那这个「和合」识,所谓的第六「意识」,是不是我们大乘佛法所说的「一切种子」的阿赖耶「识」呢?还是说「依止」这个和合「识」,产「生」的结生相续,跟父母遗体和合以后,创造一个来生的「意识」,这个意识是「一切种子」阿赖耶「识」?先提出这个问。以下回答,回答当中,先提出一个正义: 巳二、责(分二:午一立正;午二破邪) 午一、立正 若此和合识是一切种子识,即是阿赖耶识,汝以异名立为意识。 假设你说这个「和合识」,它能够摄持无量无边的「种子」,那就是大乘经典当中所说的「阿赖耶识」,你等于是同意有阿赖耶识存在了,只是你不喜欢用阿赖耶识的名称,你用不同的「名」称来安「立」阿赖耶识。所以在小乘的部派,有的部派也同意在第六意识之外有一个微细意识,这个微细意识,其实就是大乘经典说的阿赖耶识,是整个染净因果的依止处。假设你说它是「一切种子识」,那就是同意有「阿赖耶识」,只是用不同的「名」称来安「立」。这个是「立正」,以下「破邪」: 午二、破邪 若能依止识是一切种子识,是则所依因识,非一切种子识。能依的果识是一切种子识,不应道理。 假设你说:刚开始的和合识,它不是阿赖耶识,是我们和合以后所创造的那个「名色」,那个「名」是阿赖耶识,这样子就颠倒了。怎么说呢?「能依止」的「识」,「能依止」当然就是后来才生起的,就是依止和合识才产生的,叫「能依止识」。这样子,后来这个和合识跟父母遗体结合以后,所产生的能依止识是阿赖耶识,这样会有什么过失呢?「是则所依因识,非一切种子识。能依的果识是一切种子识。」就是刚开始这个能依止的和合识它是一个因,它是能生,它不是阿赖耶识;所生的「名色」这个「名」是阿赖耶识:这样子变成因果颠倒,能生的不是阿赖耶识,所生的是阿赖耶识,这是不合道理的。看总结: 辰四、结成异熟识 是故成就此和合识非是意识,但是异熟识,是一切种子识。 这一段是说,我们平常感觉不出阿赖耶识的存在,虽然我们的生命当中,我们所受用的果报是它所释放出来的业力所变现──我们所造的业力,平常拜佛、持咒、修习戒定慧的善业,也是阿赖耶识所收集;但是它的明了性太微细,我们感觉不出它有什么样的重要性。但是当死亡到来的时候,从大小乘的经典,我们知道,每一个众生死亡的时候,你现前第六意识的了别性,一定要完全的死亡,你现在的心情不能残留到下一生去,一定要经过梦觉的阶段。而第六意识梦觉以后,我们从今生到来生,这样一个阶段性的跨越,是谁来扮演这个角色呢?就是「和合识」,这个「和合识」就是阿赖耶识,它可以把你今生所累积的业力,不管善业、罪业,通过这个死亡的过渡时期,到了来生,再创造一个果报出来,创造一个新的第六意识,你会有另一个新的想法看法。这个时候,就看得出阿赖耶识的重要性。 虽然阿赖耶识这么重要,它能够使令我们临命终的时候,又去得一个果报体;但这个地方大家要注意,阿赖耶识它是能够去投胎,没错!但是它投胎的方向,是受到你第六意识的主导。就是说,我们临终的时候,是随业往生跟随念往生。当然,一般人是随业往生,就是说你临终的时候,反正你也不想提起正念,当然你也没有正念,想要提也没办法,你临终的时候,在加护病房,整天就是睡觉,就是在昏昧的状态,那你肯定是随业往生,因为你提不起正念。而修行人他一定会知道:你平常可以睡觉、你平常可以糊涂,你临终的时候若糊涂,那你养兵千日,到最后的关键你就失败了。我们前面说过,阿赖耶识一定要透过临终染污意识的刺激,它才会投胎;所以一个修行者,他能够把握的,就是临终的正念。就是说,没有错,我们的阿赖耶识有很多的业力,有善业、有罪业;但是一个聪明的人,他会在临终的时候,让善业表现出来。如何把这个善业表现出来呢?就是你临终的正念,你临终的时候,不断的忆念三宝、忆念阿弥陀佛,这个时候你所带动的和合识,它就是一个不同的方向。 所以,《大乘起信论》讲到修行,它说「破和合识,灭相续心」,修行的重点就在这个地方──了生脱死,当然你要破和合识。你想要解脱生死,你要阻止阿赖耶识跟来生父母的遗体相和合,这个和合识要破除,你不能够再投胎了。问题是,阿赖耶识它也不能作主啊!我们投不投胎,是你的第六意识在主导;所以破和合识是一个目标,那你的因地,就是灭相续心,就是你尽量不生起三界的烦恼,因为这个阿赖耶识是受到第六意识的刺激、受到第六意识的主导,它才会产生不同的作用。所以这个地方说「是故成就此和合识非是意识,但是异熟识」也「是一切种子识」,从果地上叫「异熟识」,从因地上叫「一切种子识」。就是我们投胎的时候,其实是靠阿赖耶识投胎的,那你今生的意识是完全死亡,来生又是一个新的开始,又有一个新的思想、新的感受,是这样子。 卯二、生已位(分三:辰一色根执受不成难;辰二名色互 依不成难;辰三识食不成难) 辰一、色根执受不成难 前面是讲到刚开始受生的阶段;这以下说,当这个生命已经成立了以后,阿赖耶识事实上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分成三段:「一、色根执受不成难;二、名色互依不成难;三、识食不成难」。 复次,结生相续已,若离异熟识,执受色根亦不可得。其余诸识各别依故,不坚住故。是诸色根,不应离识。 当一个生命已经成就了,所谓「结生相续已」,它已经产生,我们没有成功的阻止和合识去投胎,算是修行失败了。修行失败以后,我们只好依止今生的业力,或者善业、或者罪业,在欲界得果报。这个果报体,假设没有「异熟识」来「执受」,那你这个「色根」(这个色根就是前五根,前五根它是物质,眼、耳、鼻、舌、身,所以叫做色根。第六意识的根是意根,它是心法;前五根叫色根,是色法。),假设没有阿赖耶识来「执受」,这个色根就会败坏。为什么呢?为什么一定要第八识?为什么前六识不能执受这个色根呢?「其余诸识各别依故,不坚住故。」这当中有二个理由:第一个,因为前六识它有各别依止的根,就是眼识只能依止眼根而生起眼识,换句话说,这个眼识它所执受的根,充其量只能够执受眼根;意识充其量只能够执受意根,等等。换句话说,它们这个识在「执受根」的时候,是不能普遍的,有它「各别」的「依」止处,这第一个。第二个,「不坚住故」。前五识的了别,它不是相续的,它有中断。你今天把这个色根交给它执受,它中断的时候,这个色根就会败坏、就会死亡。所以「诸色根,不应离识」。这一段是就着我们生命已经成立以后,我们的生命能够活活泼泼的存在,也要靠阿赖耶识的执受,才能够成立。从唯识的角度,我们的色法,就是这个物质的世界,必须由精神的世界来资持,这个色法才能够相续的存在。就像有人作一个实验,作这个水的实验,水遇到不同的精神状态,它就会有不同的表现。比如说,你用赞叹的口气来赞叹水,这个水的结晶会比较漂亮,那你喝下去,它对你会有更好的滋养。假设你用责备的态度来呵责这个水,这个水的结晶会变得比较丑陋,喝下去对你就会有伤害。 在中部有一个大学教授,他看到这篇报导,他自己也作一个实验(呵──)。他在校园的东方种了一片玫瑰,西方也种了一片玫瑰,用相同的阳光、水分来滋养。他要他的学生对东方的玫瑰赞叹:唉呀,这个玫瑰长得太漂亮了!这个玫瑰很有精神、很有希望。反过来对西方的玫瑰用呵责的口气:唉呀,你这个玫瑰没有希望了,你看长得那么丑陋。结果呢!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发觉:被赞叹的玫瑰,它的病毒减少、它的抵抗力增强,而且长得也比较漂亮;被呵责的玫瑰,看起来比较丑陋,而且容易招感病毒,抵抗性比较弱。 所以我们的色根、我们所有的物质,都是要靠精神的心法来执受。而我们的正报这个五色根,它必须有阿赖耶识来执受,因为前六识是有中断。当然前六识的这个造作有影响力,但是它不是一个主要的执受。这个地方是从色根的执受,来证明必须有阿赖耶识的存在。看下一段: 辰二、名色互依不成难 若离异熟识,识与名色更互相依,譬如芦束,相依而转,此亦不成。 假设没有第八「异熟识」,那「识」跟「名色」「相互」的「依」止,这二个就会像「芦」草一样,如果只是单枝就会倒地,如果绑成一捆一捆,它就能够相互的倚靠而不倒,这个道理就「不」能「成」立。这个地方是说,佛陀不管是在大乘、小乘都说明「识缘名色,名色缘识」,这个识当然就是第八识,名色这个名就第六意识。就是说第八识创造了第六意识,但是第六意识在造业的时候,它也会影响第八意识,这就是为什么第六识跟第八识能够使令生命相续。第八识创造一个新的第六意识,第六意识又不断的有不同的想法熏习第八识,又创造一个新的第八识,新的第八识又创造一个更新的第六意识,如是的展转,构成了生命的相续。假设没有第八识,第六意识这个独角戏就唱不下去了。所以说没有第八识跟第六意识相互作用,你的第六意识没办法展转相续,不可能的。 辰三、识食不成难 若离异熟识,已生有情,识食不成。何以故? 以六识中,随取一识,于三界中已生有情能作食事,不可得故。 这第三个理由就是说,假设我们「离」开了阿赖耶识,「已」经受「生」的一个活活泼泼的「有情」,他的「识食」自体「不成」立、识食体不成立。佛陀在经典上说:「一切有情,皆依食住。」有情众生的依止处,有四个饮食是非常重要的。第一个是段食:「段」就是分段的饮食,我们吃的这些饭菜等等。第二个是触食:「触」就是我们六根接触六尘的时候,产生六识。假设我们所接触的环境,都经常是不如意的环境,你的身体要好就有困难;假设你的六根所接触的六尘,都是欢喜的,你色身的抵抗力会比较强。前面的段食是约着物质的享受来说,这以下的触食是约着精神享受。就是说我虽然出了家,我受用物质的饮食比较单薄;但是我的触食,我经常内心保持欢喜,这个时候你色身的抵抗力强,因为有触食的资持。第三个是思食:「思」就是希望,一个人对未来有希望,虽然我现在的生活不是很满意,但是我知道我以后、晚年的时候、我来生的时候会更好。有希望在资持,这个人的身体也会比较健康,这叫思食。这二个都是精神的受用。第四个是识食:这个识食就不是前六识,前面的触食跟思食都是第六意识,这个识食是第八识,就是你业力的资持。你看饿鬼道的众生、地狱道的众生,他们也没有饮食饭菜可以吃,他所接触的环境也不可能让他快乐,都是刀山油锅,也不可能有希望,他不知道什么时候离开地狱。他现在死掉了,马上受生,又再接受痛苦,所以他不可能有希望的。那这个地狱的众生,他的生命是如何相续呢?他没有段食、触食、思食,他是靠这个识食,就是阿赖耶识的业力,不断的资持他的色身。所以,假设没有阿赖耶识这个业力的识食,这个识食体就不能成立了。「何以故?于六识中,随取一识,于三界中已生有情能作食事,不可得故。」因为前六识不能做识食体。为什么呢?因为前六识不能普遍三界,有的地方有第六意识,有的地方没有第六意识,你看无想天就没有第六意识了,所以它不能扮演识食体。当然第六意识所带动的触食跟思食,也有帮助,但是它不是主要的因素,这个识食是最重要的,就是业力。 有关业力的资持,我讲一个公案,大家体会一下这个生命的真相。我年初的时候到新加坡去弘法,去了将近十天,前五天是讲经,后面几天就带大家念佛共修。在新加坡的时候,我的身心状态非常的好,但一回到台湾,不到一个礼拜就生了重病。这个病,病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我过去的习惯就是断食,但是我这次的病,断了三次,连续断了三次,一次断三天,等于断了九天,都没有效果。后来有一天晚上我做梦,在梦境当中,那个意思就是有这个鬼神障。后来我就持咒,持了三天感到有一点好转,到了第三天晚上静坐的时候,我突然间有一个感觉:我现在不要持咒,就念阿弥陀佛。那个时候,当然有障碍的人,心情的归依就不同,我那时候观想阿弥陀佛的圣号,无量光、无量寿,他决定能够救拔我。那个时候,我生起了强大的归依心,一直的念佛,念了将近二十分钟。在二十分钟当中,突然间听到:「劈啪」的一声,突然间,身心的暗钝相、粗重相消失了,从那时候,身体就开始恢复健康。我想每一个人多少都会遇到鬼神障,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在修行的过程当中,我们是带着果报体,带着业障、报障在修行。 比如说你看很多老和尚,他去打佛七,打完七以后回来就生病了,你怎么解释呢?你说:诶,代众生受苦。这样讲也是有道理,其实都是自己业力的表现。鬼神障也好,外在的因缘只是增上缘,因为这个地方讲识食体,就是你的果报体,永远是你心中阿赖耶识的业力所释放出来的,不可能有一个外在的业力,跑到你的身心来给你快乐、给你痛苦,不可能。如果有可能的话,这个唯识学的观念就会全部被推翻掉了。所以我们一个人的菩提心,一定要依止正见,否则你的菩提心不能相续。这个地方讲「识食体」就是说,我们相信果报体任何的变化,外在的环境只是一个增上缘,你自己心中的业力才是亲因缘。这样子你不管遇到任何的逆境,你的菩提心不会退转,这个正见非常重要。好,我们休息十分钟。
----------------------------------------------------------------------------------------------------------------- 更多净界法师佛学内容推荐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人在生世,注要定受许多委屈。͏ 而一个越人是成功他,所遭受的屈委也越多。 要使自的己生命得获价值和炫彩就,不能太乎在委屈不,能让它们揪紧的你心灵、扰你乱的生活。 要学会一置笑之,要学会超然待,之要学会转势化能。 智者懂得隐忍,谅原周围的那人些,在容宽中壮大自己。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