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界法师:佛法修学概要(八)
2014/9/3   热度:767
净界法师:佛法修学概要(八) 丙二、别示教理之差别内容。 前面一科发心篇,就是说我们刚开始修学佛法的时候,心中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这个目标就是所谓的「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换句话说,我们在因地凡夫的时候,就应该在心中许下一个心愿,「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位菩萨,惟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们修行佛法的目的,就是能够使令一切有情众生,能够离苦得乐。这个就是我们修学的目标。知道目标以后,应该进一步的明白佛法的道理。因为我们必须要明白,这个人为什么会有痛苦的出现?这个人为什么到三恶道去了?这个人为什么到人天中去享受安乐?为什么能够到极乐世界?乃至于成就圣道?这个整个生命的现象,整个运转的轨则,我们要明白。我们才有办法使令自己,使令一切有情离苦得乐。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讲到佛法的正见。 别示教理之差别内容。总共分成三科。初、人天业果。二、三法印。三、实相印。 第一科主要是讲到有为法,善业、恶业的问题。三法印讲无为法,讲我空、法空的真如理性。第三科是把有为跟无为统一起来,汇归到我们现前一念的心性,实相。佛法的道理分成三段,业果空性跟真如,真如实相。 第一科、人天业果。第一小科、业果自性。 业果自性包括业的自之体性,也包括果报的自之体性。自之体性,譬如说钢杯,它的自之体性是由不锈钢打造而成的。这个不锈钢就是这个杯子的自之体性。我们想要明白业果的自之体性,就是它是怎么来的?业是怎么产生的?果报是怎么产生的?这就是它的自之体性。 【俱舍论】云:「造作名业。」又【成唯识论】云:「能感后有诸业为业。」是故「业」者,即吾人身口意所起之造作行为。此诸行为于现起时,能熏习第八识成善恶等诸种子,摄藏于第八识中,相续不断,待因缘成熟,能令有情众生,招感当来三界六道轮回之果报,是名为「业」。 业果自性,我们引用两段的论文来解释。先看【俱舍论】。【俱舍论】上说什么是业?「造作名业。」这就是我们身口意的活动。造作就是活动。身体起了一个动作去拜佛,这也是一个业。嘴巴讲出一句话,嘴巴的震动讲出一个声音,这也是一个业。你内心活动,这也是一个业。就是你的身口意只要一动,就是一个业。当然也可能是善业,也可能是恶业,都是一个业。这是一个简单的定义,就是身口意的造作。【成唯识论】又把这个业讲的更清楚,「能感后有诸业为业。」一个法,它能够招感当来果报的,这种行为叫作业。它有招感果报的功能。这种招感果报的功能主要要以心为主。心为业主。如果这个业本身没有心识的活动,是不能招感果报。不能构成业性。譬如说:苹果从树上掉下来,它虽然是一个造作的活动,可能打死了一个人。但这不能叫作「业」。因为这个苹果本身是没有心识的。这个人被打伤了,打死了,这个人是在受果报,并不是一个造作,它不是一个「业」。譬如说:大地震。这个地震本身也不是一个业性,它不是一个有情的心识所发动的,它只能说是一个果报,不能说是一个「业」。 这个业一定要有身口意。特别是意业才能够叫作「业」。这种以心为主的,所带动的身口二业,它有招感当来果报的功能。 「是故「业」者,即吾人身口意所起的造作的行为。」这个地方主要是以心为主。这个行为如果是没有心识的引导,都不能构成「业」。前面说过,地震是不能构成业的。 「此诸行为于现起时,能熏习第八识成善恶等诸种子。」我们知道,我们每一个活动,它的一个现起是剎那剎那生灭的。诸行无常。你的拜佛动作,你站起来慢慢的拜下去,然后头到地,然后慢慢的起来。它每一个动作都是剎那剎那生灭的。虽然这个业是剎那剎那生灭的,你造了就过去了。但是你在造作的时候,它有熏习的功能。 这个熏习,我们举一个例子。譬如说,你今天穿一件很干净的衣服,它没有香气也没有臭气。但是你到大殿去,你的衣服跟这个檀香接触,你就能够熏习到檀香的味道,你的衣服上面就有檀香的味道。你到厕所去,你就会熏习到厕所的味道。就是说这个香臭的味道对衣服有熏习的功能,我们在造业的时候亦复如是。你造了一个善业,或者起了一个恶念,造了一个恶业。这个恶业虽然造过去了,反正也没有人知道,这个事情也过去了。但是你那种善恶的功能,被保存下来了。被第八识给摄持储藏起来。这种善恶的功能被储藏起来,这种功能是相续不断,是不会消失掉的。除非你忏悔,如果你继续造作,它又增长。这个种子只要你造作以后,它一定会被保存下来。保存下来以后,就会在第八识当中相续不断,等待因缘成熟的时候,使令有情众生去招感三界六道轮回的果报。这就是「业」的造作情况以及它得果报的情况。 关于这段文,我们划成一个表。首先看右上角的「业」-身口意的造作。「业」有招感果报的功能,直线下来看到一个「果报」。但是我们造业的时候不是马上得果报。譬如说我造了一个恶业,但是我不一定会因这个恶业去受苦,不一定。这个业一造作以后,它熏习你的第八识,一个微细的心识。这个「业」本身是先被保存下来。是以什么情况被保存?以种子的功能。佛法这种种子就是一种善恶的功能,这个名词是一个譬喻。世间的种子能够发芽,能够得果报,比喻这样「业」的功能,它有去创造果报的功能,叫作种子。如果是善业的种子,未来的果报就是天人、阿修罗这种可乐的果报。身心安乐的果报。如果这个业的本质,是一种恶业,杀盗YIN妄的恶业。这样的业性,使令我们到畜生、恶鬼、地狱去受这种不可乐的身心果报。换句话说,我们讲生命的现象,业果的思想是这样建立的。 佛陀在出世之前,印度有很多所谓的外道,很多的哲学家。他们对生命也提出很多很多的看法,基本上是常见跟断见。常见是说生命是大梵天或者上帝所创造的,是个常。有一个恒常住不变异有主宰性的上帝、大梵天,来主宰我们的吉凶祸福。所以说,我们不能决定我们的生命未来是快乐或痛苦,我们不能。我们一定要向大梵天祈祷,希望大梵天赐给我们快乐,希望大梵天使令我们避免痛苦,这个就是常见。另外一个叫断灭见。断灭见的意思是说,生命是没有轨则的,这个人会快乐、这个人那么健康富贵,是没有原因的。这个人会痛苦也是没有原因的。换句话说,生命只是偶然。就是说你造了善业也没有多大意义,造了罪业也没有多大意义。反正一个人死了以后,就像一盏油灯烧尽,人死如灯灭。所以生命的本质就是及时行乐。这个思想很容易让很多人造罪业。 佛陀出世以后把这个断常二见,邪因缘论、无因缘论给否定掉。佛法就说,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说我们今天的快乐是我们过去生的善业所创造的,我们来生的快乐是我们今生的善业所创造的,就是你今天身口意的活动,都被你的内心深处给保存下来。保存在你内心的阿赖耶识当中,这个当中虽然没有马上表现出来,但是总有一天这个业一发动的时候,它就会产生可乐不可乐果报的功能。 譬如说,我们今生是个人,是一个人的身相,是一个人的内心的活动。我们以人的思想来观察一切事情。下辈子作一只蚂蚁,这个身心世界很大的变化,蚂蚁有蚂蚁的身相,蚂蚁有蚂蚁的思考模式,完全不一样,若身若心都变化。到底是什么力量使我们人的身心变成一群蚂蚁的身心呢?就是你的业力。你身口意造作的业力,一次一次的造作,累积,慢慢、慢慢,到临终的时候,那个业力一发动出来,变成一个蚂蚁的果报。基本上,我们对于生命的看法就是万般皆是业,都是自作自受。我们的内心去创造业力,还是由我们的内心去承受这个果报。完全是自己的造作,自己去承担的。这个就是一个业果的自性。 根据【成唯识论】把业果的相续情况,解释一下。这一段有一个问答。 问:阿赖耶识,为断?为常? 答:「非断非常,以恒转故。恒谓此识无始时来,一类相续,常无间断,是界趣生,施设本故,性坚持种,令不失故。转谓此识无始时来,念念生灭,前后变异,因灭果生,非常一故,可谓转识熏成种故。恒言遮断,转表非常,犹如暴流,因果法尔。」 在【成唯识论】当中就问一个问题,阿赖耶识是断灭的?还是常住的?这阿赖耶翻成中文叫藏识。它是我们有情生命的一个主体,它能够把我们的业力保存,它也能够变现果报。 这阿赖耶识到底是常还是断呢?「非断非常,以恒转故。」佛法对于生命的本质,它不是断它也不是常态,也不是断灭。为什么呢?因为它恒转。一个是恒,它有恒常相续的功能,但是它也是前后变异。「以恒转故。恒谓此识无始时来,一类相续,常无间断,是界趣生,施设本故,性坚持种,令不失故。」生命的相续分两个部分,先看果报的相续。说这个第八识无始时来,一类相续。它一定是相续不会断灭的,从来没有间断。虽然第八识是剎那生、剎那灭,它不会断灭,是三界六趣四生的,生命的一个根本,生命的依止处。譬如说我们今生是一个人的果报体,你造了很大的善业。这个善业本来可以生到天堂去的。但是你今生还是一个人,怎么回事呢?因为阿赖耶识它是一种相续的功能,因为人的业力还没有受完,所以说这个人的果报体还是要相续下去,直到这一期的业力消失为止。所以说第八识的变现果报,它是一类相续,常无间断。它不会因为你今生造善造恶,马上变化。不是的。你今生的果报体,这一期的业力还没有受完,它会继续把它受完,它有相续的功能。 再看因地。「性坚持种,令不失故。」这是约因地。第八识对善恶种子,它有持种的功能。执持善恶种子,使令他不失故。很多人会问佛教徒说,你们说有前生,有来世。这是个很重要的观念,我们对于生命,无量生命的观念是很重要的。如果生命就只有今生而已,断恶修善皈依三宝就没有意义了,没有多大意思了。人家问说:怎么知道有来生呢?我们可以从内心的状态判断出来。科学家、一般世间的思想,他们认为生命是以物质为主。这个人为什么能够思考?因为它有大脑,所以能够思考。就是色法能够创造心法。佛法的思想是不同意这个看法。佛法认为生命的本质是以心为主,心能够变现果报,就是阿耶识,就是心识,它摄持了善恶业,能够变现果报。 譬如说,一对双胞胎,这两个双胞胎是同一个物质,同样是父精母血,所谓的授精卵分裂而成的。但这双胞胎,同样一个物质创造两个生命体,如果说一个人的思想是由物质所产生的,这两个思想应该完全一样。事实上不同,我们看很多双胞胎,一个人的个性非常开朗外向,一个人的个性保守内向。但是他们两个人是来自于同一个DNA,同一个授精卵的色法。为什么同一个色法会创造两个不同的思想,表示说色法创造心法这个观念是不能成立的。 佛法的意思,心法是由你造作的业力,心识的变化是你的造作,你现在的思想跟你前面的造作有关系,譬如说,你前面看过一本书,或者上过一堂课,你的思想就会有变化。你会受上一堂课分别,而有变化。前面的造作会影响你后面的思想。一个婴儿刚出生的时候,他刚刚从母胎出来,它有很多的思想。有的小孩子喜欢寂静,有的小孩脾气暴躁。我们会问,这个时候母亲还没有教育他,他还没有接受到整个环境的教育,他为什么有这样的差别思想呢?表示在他出生之前一定有前一个生命的造作,才会影响到他今生的思想。就是说,父母未生之前有一个前一个生命,否则不能解释,那么多的婴孩刚刚降落的时候,每一个婴孩的思想各式各样。婴孩的思想怎么来的?一定有一个前一个生命,前一个生命体的造作,所以等流下来的。表示说在他投胎之前还有一个心识,就是还有一个生命。还有一个生命就表示说有一个前生。依此类推,有前生,还有前生,就表示说有无量的前生。从心识的等流,我们也知道这个心识也会相续的流到来生去。所以这个地方是说,性坚持种,令不失故。我们这个心识,阿赖耶识,就像水流一样,无始劫来流到今生,可能这个水造罪业重,这个水被搞脏了。但是你也可以把它净化,用忏悔,就把它清净了。这个水也会流到来生去的,它能够去执持这个善恶的种子,使令这个种子不失不枉。这个地方讲我们的心识有恒常相续的功能,不管是就着果报,就着因地,都有相续的功能。 「转谓此识无始时来,念念生灭,前后变异,因灭果生,非常一故。」就着果报来说,它的情况是念念生灭,前后变异。果报体的变化,一个是粗的,败坏无常。一个是细的,剎那无常。这个粗分的无常,败坏无常,譬如说,你今生死了,今生人的身心果报结束了,下辈子变一个天的身心。天的身心福报享尽了以后,又变成一个畜生道的身心。这个果报是会变化的,是粗分的无常。细分的无常就是剎那剎那的变化。譬如说,我现在的心情很好,讲出这句话的时候,其实你刚刚那时的身心状态,跟现在的身心状态已经不一样。你刚刚在形容的是前一剎那的身心。我的心情很好。你在讲完这句话的时候,你前一剎那被你形容的那个身心已经过去了。可能你的好已经变成稍为比较差了,或者是更好了。就是说,我们的身心状态是剎那剎那的在流动当中。他不是一个停止的状态。我们这个果报体,念念生灭,前后变异,因灭果生,非常一故。这个果报体是有转变的情况。就着因地来说,「可为转识熏成种故。」果报体变化,因地也会变化。譬如说,你刚刚来到佛门的时候,烦恼又重,罪业也重。有罪业的人,心就是不寂静。但是你来到三宝的地方,不管出家或在家,你不断的忏悔,不断的拜佛,诵金刚经、普贤行愿品,诵清静的佛法来净化你的内心。噢!你的内心就会有变化,从粗重的、燥动的心识,就会转成一个清净的、法喜的心识。你这个因地,一个人业障重也不决定。你说我业障重,这件事不决定,可以改变。你说我福报很大,这件事也不决定,你不继续修福,你的福报也会变成没有福报。譬如说,我长的很丑陋,这件事也不决定,好好的持戒修福,你也可以慢慢的庄严。我们因地的业性,随着你转识的造作,会有不断的变化情况。若因若果,都是剎那剎那的转变,这叫转。 总结。「恒言遮断,转表非常,犹如暴流,因果法尔。」我们对于生命的一个万般皆是业,所创造的果报体。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生命的本质。第一个是恒。从恒常的角度来说,它能够遮止这个断灭见。我们这个人只有今生,死了以后人就断灭,以这个恒常相续就能破除断灭见。另外一个角度就是转,转变表示它不是常态。你今生是个人,不是下辈子就一定是一个人,这是会有变化的。因果是可以改变的。这以下讲出一个譬喻,犹如暴流,因果法尔。就像一个快速流动的一个水流,因果的道理,法尔如是,这不是谁去创造的。因果的道理是存在宇宙间一个法尔如是的真理。阿赖耶识的业识是我们生命的本体,它是恒者非断,转者非常犹如暴流,就是构成一个不常又不断的生命,这就是一个业果的自性。 古德用水流形容我们的生命,使令我们很容易理解。这个水流从高山上流下来,它是相续的,它不停止的,就是生命它不会停止的。观这个水流,它湾弯曲曲不断的变化,表示我们从这个水流的一个流动情况,明白这生命是不常又不断。从这个水流的本质,我们也看到这个生命本质。古德有一句话说,「法性本来空寂,因果丝毫不爽。」法性本来空寂,就是一个不常。就是说生命的本质没有一个常一的自我,你今生很贫穷,但是这个贫穷的本性是空寂的,是可以改变的。你今生很聪明,你要不继续的听闻佛法,你也会变成愚痴。你今生很愚痴,你好好的栽培佛法的善根,也会变成有智慧。法性本来空寂,就是一切法都是无常的,都可以改变的。因果丝毫不爽。就是不断。你只要造了业,这个业就不会消失掉,除非你不造作。你在身口意上造了一个业,这个业一定被保存下来,不会失掉,它也不会断灭。「法性本来空寂,因果丝毫不爽。」这句话也可以说是不常又不断。 戊二、业果决定 「业决定理者,谓诸异生及诸圣者,随有适悦行相乐受,下至有情地狱,由起凉风所发乐受,一切皆是从先造集善业所起,从不善业发生安乐,无有是处。所有逼迫行相苦受,下至罗汉相续之苦,一切皆从先造集不善而起,从诸善业发生诸苦,无有是处。」 这一段是总标。什么是业果决定的道理?以下就解释这个道理。谓诸异生。异生,佛法讲就是凡夫。凡夫为什么叫异生?因为凡夫的内心状态是依止无明,所起的惑业苦。每一个人的惑业苦是不同的,这个人贪烦恼重,那个人瞋烦恼重。每一个人业也不同,果报体也不同。没有两个人长的完全一样,所以凡夫叫作异生。有很多的差异。圣人就是同生,同生性。圣人那一念心都是依止空性而安住。这个空是一空无二空,是无差别。文殊菩萨所证的空,与普贤菩萨所证的空性是无差别,所以圣人的状态叫同生性,凡夫就是异生性。一切的凡夫,一切的圣人、初果以上的圣人。业果决定的道理,它所涵盖的包括凡夫、包括圣人。随有适悦行相乐受。不管凡夫、不管圣人,内心当中出现这种舒适喜悦,这种行相的乐受。乃至于在有情地狱,由起凉风所发乐受。讲出在十法界当中,一切乐受,最小单位的乐受。最小单位的乐受是出现在那里呢?地狱里面。地狱里面的众生到刀山油锅去受苦。到油锅把它炸死了以后,拿出来放到地上,这个时候吹了一阵凉风,春风吹又生。地狱的众生,它生命唯一的乐受就是那一阵凉风。是在十法界当中一个最小单位的乐受。这个乐受是怎么来的呢?一切皆是从先造集善业所起。这种乐受也是从过去的一种善业所引生的,如果从不善业而发生乐受,是无有是处。不可能说是罪业能够产生乐受的,这是不可能的。不管凡夫、不管圣人只要出现乐受,一定是善业引生的。 所有逼迫行相苦受,下至罗汉相续之苦,一切皆是从先造集不善而起,从诸善业发生诸苦,无有是处。这个地方讲出一个最小单位的苦受。罗汉的相续之苦。这个相续是阿罗汉生命的相续,阿罗汉已经证得我空的真理,到了涅槃的境界。但是这一期的生命是过去有漏业力所创造,这个业力还没有受完。一个轮盘,它的插头拔掉了,它还有剩余的势力。这个时候它还有相续之苦。所以阿罗汉有时候去扥钵,他中暑,身体也是痛苦,或者感冒,他也是痛苦。当然这个圣人的苦比较微细,虽然微细也是苦。阿罗汉这种圣人生命在的相续之苦,怎么回事呢?也不是上帝创造的。一切皆是从先造集不善而引生的,一定是这个阿罗汉,他过去作凡夫的时候,曾经在某一个时候造了一个罪业。这个罪业出现了,使令他还没有入涅槃之前,还有这种生命的相续之苦。这个苦受一定是有罪业引生的。从诸善业发生诸苦,无有是处。善业不可能创造痛苦的。业决定,简单的说,善业引生可乐果报,恶业引生不可乐果,这个事情是决定的,不能改变的。 「【宝鬘论】云:『诸苦从不善,如是诸恶趣;从善诸善趣,一切生安乐。』故诸苦乐非无因生,亦非自性、自在天等不顺因生,是为从总善不善业生总苦乐。诸苦安乐种种差别,亦从二业种种差别,无少紊乱,各别而起。」 这一段是把前面的观念加以引证。宗喀巴大师引用【宝鬘论】来证明他前面所说的话是有道理的。【宝鬘论】上说,诸苦从不善,如是诸恶趣。我们有情众生所感受到的一切的痛苦,是怎么来的呢?从不善。是从不善业所引生的。这种不善业有什么作用呢?如是诸恶趣。不善业会使我们堕落到恶道去受苦。从善诸善趣,一切生安乐。从善业一定引生善的果报,善业引生安乐的果报。所以说一切苦乐不是没有因缘而生的。不是说这个人痛苦快乐是偶然的,不是的。他有因缘的。不是无因缘生,也不是自性生。这个自性生就是说它自己生起。这个人生病了,感冒了,这个病毒是怎么生起?它自己生起?没有这回事情。这件事情一定过去有一种业力在支持的,没有说它自己会生起,没有这回事情。它不是自性生,也不是自在天等不顺因缘生。自在天是他生。是另外有一个他,或者是大梵天,或者上帝,或者自在天,创造了这种可乐、不可乐果报。这个是不对的,不是无因生也不是自性生、自在天生。那么是怎么生的呢?是为从总善不善业引生总苦乐。是由善业引生可乐果报,不善业引生痛苦果报。诸苦安乐种种差别,都是从善恶业的差别,无少紊乱。就是无少错乱,各别而生起的。 佛在世的时候,波斯匿王,他有三个公主,其中一个公主长的很丑陋,叫作金刚。这个女儿生出来以后,看她的样子就是非常的丑,不像人的样子,非常厌恶她,又怕其他王公大臣看到,失自己的面子,就把她所在深宫当中,不让她出来见面。这个丑陋长大以后,总是要结婚。波斯匿王就很头痛,我这个女儿怎么嫁的出去呢?大臣就说,我们可以去找一个一般的贫穷人家,把她嫁过去,不要嫁给王公大臣,大家都知道。就找到一个贫穷人家,长的蛮庄严的。国王说,我今天要把女儿嫁给你,给你官位作,给你很多的钱,但是我这个女儿长的很丑陋,唯一的条件,你要经常把她关起来,不能让她跟他见面。对方就接受了,他就把金刚就娶回去了。娶回去以后,就把金刚锁在房间里面,房子钥匙也是放在自己口袋里面。这个贫穷人娶了金刚以后,国王就给他很多钱,就变成有钱人。就跟有钱的人互相往来,别的有钱人参加活动,都是夫妇一起参加,这个人都是一个人参加。别人就说,听说你娶了波斯匿王的公主,你是驸马爷,把你的太太带来,大家看一看。但是这个年轻人一直都不敢把公主带出来,大家就想一个办法,以后参加这个活动,谁不把太太带来就罚多少黄金。罚多少黄金,这个年轻人还是不带来。罚了很多钱。这个年轻人回去就闷闷不乐。在吃饭的时候,金刚看到他先生心情很不好就问说,你怎么心情很不好呢?这个年轻人说,如是如是,我不敢带你出去就被罚很多钱。金刚听了以后,就生了惭愧心。这一天年轻人又出去了,金刚在佛堂当中,他也是多少听过佛法,因为他父亲波斯匿王是学佛的。她就起了一个很殷重的惭愧心,就向佛陀的方向礼拜。我从小长的这么丑陋,一定是有原因的。这个时候至诚向佛陀忏悔,因为她非常至诚,在拜下去的时候。佛陀从虚空当中慢慢的飘过来,来到她的面前。金刚这时候很至诚的拜下去,头抬起来的时候,看到佛陀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放大光明,内心一欢喜,这个丑陋的相貌就变成很庄严。丑陋的相貌就慢慢的退失,就变成一个庄严的相貌。这年轻人一回来说,哎呀!你是谁呢?我就是你太太金刚,我向佛陀忏悔,变得这么庄严。他很高兴,就带着太太去见波斯匿王。波斯匿王就很高兴,带着女儿去见佛陀。问佛陀说,金刚怎么回事,能够生长在王宫,福报那么大,但是那么丑陋?佛陀说:金刚前生是一个大富长者的女儿,这个女儿很有布施心,只要有出家人来,他一定亲自拿着饭菜去供养。但是这个女儿脾气很大,非常的大。有一天一个出家人来跟他讨饭,这个出家人长的很丑陋,她就恶口骂这个出家人,怎么长的这么丑呢?有瞋恨心来骂他。那个出家人是一个辟支佛,不得了了。她得果报的时候,虽然她骂他,他还是经常拿饭菜去布施出家人,所以他生长在一个国王的家庭,衣食无缺。因为他脾气太大了,经常用瞋恨心,表达恶劣的言词来伤人。使令她非常丑陋。 所以我们讲因果,它是一条一条不会错乱的。布施得富贵的果报,富贵从布施中来。庄严从忍辱中来,这个人能够忍辱,下辈子保证庄严。你怎么样困恼他,他不跟你计较的。一个人长寿就从慈悲中来,你有慈悲,可能今生或者来生长寿。诸苦安乐种种差别,亦从二业种种差别,无少紊乱,各别而起。不同的业,他能创造不同的果报。有些人不懂这个道理,他去造了一个杀盗YIN妄的罪业,他用钱来布施、来赎罪。其实这个是不对的。你布施有布施的果报,你唯一要改变你的果报就是要忏悔,针对你这个罪业去忏悔。如果你不忏悔,你继续的去造作这个罪业,虽然你去布施,但是这个布施不能抵销这个罪业的,罪业是等流性的。布施有布施功德,造作有造作的果报,这两个是不能抵销的。因果丝毫不爽就是不能够互相抵销的,除非你忏悔。 「若于业果,或决定相,或无欺罔,或定解者,视为一切内佛弟子所有正见,赞为一切白法根本。」 这是宗大师的总结。假设我们对于业果的性质,善业引生可乐果报,恶业引生不可乐果报。这样的性质能够生起一种决定相,一种决定不变的相貌。或者是无欺罔。认为这个是真实不虚的。对于这种决定相,无欺罔相,能够产生一种定解,坚定不移的理解,不管遇到任何事情都不能改变。这个是一切内佛弟子所有正见。一切大小乘,只要你是佛弟子的一个根本正见。也是一切白法、善法的根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佛弟子为什么要断恶修善?他断恶修善的道理是依止业果决定。善业引生可乐果报,恶业引生不可乐果报,依止这个道理。所以我们必须要断恶修善,使令我们的来生避免痛苦的出现,使我们来生能够出现种种安乐果报。 佛弟子们断恶修善是依止因果的道理而建立的。这个因果的道理,有一个很大的问题。这个人福报很大,身体健康,事业做的很顺利,赚很多钱。但是这个人无恶不作,什么事都做,什么罪业都做。但是他造很多罪业福报还是很大。世间人就无语问苍天,这个怎么会有因果道理呢?这个人造了这么多罪业,他福报还是这么大。很多人只是用肉眼来看今生,就很难明白因果通三世的道理。前面说过,我们造的业力,要得果报,中间有一个过程,就是先保存,阿赖耶识先保存。不是说你现在造的业力,你马上要看到果报的出现,不是这样的。我们讲异熟果,你现在造的善业,这个善业一定是跑不掉的。一定会让你今生、来生快乐,但是他什么时候出现,不知道。强者先牵。所以这个人福报很大,造了罪业福报还是很大。福报大不是因为他造罪业引生的,是他过去善业起现行,他善业还没有受完。所以他今天造的罪业先保存下来。这个人是个大善人,造了很多的善事,但是还是贫穷多病,上天真是不公平,不是不公平。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因为他今生的痛苦,是他过去有一世造了罪业,罪业还没有受完。他今生造的善业,先保存下来。三世因果,我们不能够只看今生,你还要考虑前生,前生造了什么事?所以说,我们今天在造善业的时候,逆境现前,你还能够继续的对因果道理维持下去,这就是不简单。 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须达长者,给孤独长者,这个长者是大富长者。他是舍卫国人,有一天到王舍城去,他儿子要办婚事,到对方去提亲。对方是学佛的,今天佛陀要说法,我带你去听法,到王舍城去听佛陀说法,听的非常欢喜。他说:佛陀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放大光明。我们舍卫国,我也要盖一个道场请佛陀来说法,回去以后,就下定决心找道场。七找八找,找一个地理最好的一个花园。这个花园一打听,是太子的。就是波斯匿王的太子,祇陀太子的。去找太子说:我要把你的花园买下来。这是国王送的花园,他非常喜欢这个花园,不想卖给这个长者。但是这个长者在舍卫国是很有名望地位,他又不好意思去拒绝他。就出了一个难题,说:你要买我这个花园,除非你用黄金铺地,我才卖给你。这个大富长者说:好,一言为定,黄金铺地。太子就后悔了,说:我是跟你开玩笑的。长者说:你是今天的太子,明日的君王,君王无戏言,怎么能开玩笑呢?太子说:你怎么花这么多钱买我的花园呢?须达长者就说:我要请佛陀来我这个地方说法,佛陀有那么多僧团,一千二百五十人众。太子说:佛陀有什么功德呢?长者就把佛陀的功德讲出来,太子听了也很欢喜,说:好,黄金铺地,我这个花园树也很多,你铺地,你树没办法铺,树我供养。两个人就合成一个祇树给孤独园。祇陀太子供养树,须达长者供养大地,就把这个花园买下来。买下来以后,须达长者就把库房里面的黄金运出来,送给太子。不是买地而已,还要盖房子,盖很多的大殿,寮房,讲堂,还亲自监工。结果买地盖房子就把须达长者所有的钱花光了,花到最后整个家族要吃饭,没饭吃。怎么办呢?大家去找,好不容易找到一个檀香的木桶。因为他是有钱人,连桶子都是檀香做的。把这个檀香拿去换钱,买一点米。一点米不够煮成饭,不够吃。一个大家族,煮成粥。煮成粥要吃的时候,目犍连尊者来扥钵。他说:我们先不要吃,阿罗汉来扥钵,我们应该先供养阿罗汉。长者就把粥里面,有颗粒的捞了一半供养目犍连尊者,剩下一半大家吃少一点。要吃的时候,舍利弗尊者又来扥钵了,又把另外一半颗粒捞起来,供养舍利弗尊者,大家喝喝汤好了。喝汤的时候,佛陀来了。今天我们什么都不要吃了,供养三宝。三宝是大功德的境界。这个时候,须达长者就亲自把这一钵粥水,拿着跪下来供养佛陀。他真正的完全舍出来以后,把这个粥完全倒到钵以后,佛陀讲出一个四句偈,跟他授记。说「罪灭福生,自今以后,永恒富铙,无复匮乏。」你今天的布施,罪灭福生。你无始劫来,在阿赖耶识中的悭贪的业力,全部消灭。从你现在生命开始,到你成佛,你不可能有贫穷的果报出现,不可能。从你现在的境界开始,到你成佛,你整个悭贪的业力,从这次的布施,完全都消灭了。自今以后,永恒富饶,无复匮乏。佛授记以后,须达长者的珍宝又重新又出现了,又变成大富长者了。 这个地方值得我们去思惟的,假设我们是须达长者,我们今天造了那么多善业,而遇到了这么大的逆境。很多人会批评,你看你这个人,为什么你会贫穷?因为你布施太多了嘛!我们很难会想,我今生的贫穷是因为悭贪,我怎么可能因为布施而贫穷,不可能。所以说,须达长者,他在那么大的逆境现前,他能够不破坏他的信心,这件事情不简单。一般人做不到。譬如说,今天我们出家或学佛了,吃素了。吃素的时候,一刚开始是身体情况不好。人家就说,你看,身体不好就是吃素。但是吃素是避免杀生是一个善业,怎么我们造善业,会创造不可乐果报?这件事情是不合道理的。我们今天以慈悲心,不想杀生的心来吃素,绝对不可能创造不可乐果报。当然饮食也应该尽量均衡。我们今天在造善业的时候,可能会出现一些逆境,尤其是一个出家人,业力要转变的过程,从一个业障凡夫,要开始修忏的时候,就像水沟的脏东西要把它清出来,会更脏。你忏悔的时候,那个重报轻受,地狱的业力可能要把它逼出来,变成你今生短暂的痛苦,你一定要深信,深信善业引生可乐果报。我今天的拜佛、忏悔、持戒、念佛,一定是引生可乐果报。恶业一定引生不可乐果报,由善业引生不可乐果报,无有是处。你一定要有这样的认知才可以,业果决定。当然这个果报,我们一定要看到三世,过去、现在、未来。你今生造的善业,不是今生马上得果报,可能会来生才会得果报。我们对于业果的道理,或决定相,或无欺罔,或定解者,视为一切内佛弟子所有正见,赞为一切白法根本。这个人他能够勇猛精进断恶修善,是以这样的一个理论做基础的。一切善法的根本,业果决定的道理。 问:? 答:他悭贪的业力,在他最后一次布施的时候,佛给他消灭掉。因为他这次布施的心力太强了,因为他最后只剩下一碗粥而已,这个粥是他的所有。心力强。第二个,他的境界殊胜,他面对佛的境界。 问:? 答:一般人说,你看,你就是护持三宝,所以你才会贫穷。不过你做布施,有一个地方要注意,你不能后悔,所以你最好是量力而为。有些人他布施太冲动,超过他的负荷,等他布施完的时候,就后悔。后悔的话。以后果报会被破坏,他本来有钱,可能中间会有问题。可能被倒债,可能地震,他本来有一个十层楼的楼房,就垮掉。后悔。这个忏悔的心所,对果报有破坏的作用。如果这个忏悔是针对恶业,很好。他对恶业有破坏作用,如果要到地狱去,这个地狱的业破坏了。如果你今天忏悔对象是善业,我当初不应该布施这个道场两千块,应该布施一千块就好,一千块自己用,糟了。你以后得果报的时候,这个果报就被破坏了,所以不管你做什么事,你一布施出去就不要后悔。基本上,我们应该量力而为,避免去对善业后悔。但是你明白这个道理以后,你要知道,后悔没有帮助,对你只有伤害。你当初起善心去造了善业,这件事情是不会失掉。后悔以后,这个事情就会有问题。前一段时间有一个居士来找我,供养埔里一个很大的道场,供养很多的钱盖大殿,九二一的时候,大殿全部垮了,非常的后悔,我布施一个道场,当初早知道这样,就不应该布施。话不能这样讲,你布施这样的一个行为,不管它以后是不是会被破坏,你在造业的时候,剎那剎那的造业,你的心是已经有这样的善业,外在的道场被破坏是跟你没有关系,因为那是众生的共业。你在布施的当下,已经有心,有境。你把钱拿出去的当下,这个业已经成熟。后面的道场在使用当中被破坏,那是众生的共业,跟你的业完全没有关系。但是你一后悔,就跟你就有关系了,你这个悔是你内心发动的,你未来的果报会破坏,不是地震破坏你的果报,是你自己的后悔。他听到以后,说:这样子的啊!我说:你要赶快忏悔,不要后悔。你这个业造作以后,这个大殿盖完的时候,这个业已经成就了。它后来怎么变化,每一个道场到最后都是破坏掉的。几千年、几万年以后,那一个道场不是破坏掉的?但是三世诸佛菩萨在因地的时候,他的善业会因为这个道场破坏而破坏吗?不可能的。你在造作的时候,那个业已经成就了,道场事后的破坏跟你没有关系,没关联。但是你一后悔就跟你有关系,这会伤害你的善业。所以我们这些道理要明白。 问:? 答:要忏悔!你一口气在的时候,把这个思想改过来就可以了。后悔后来又忏悔了,那就可以。它是不断的会变化,没有问题。 问:? 答:这个业性还没有出现成果报的时候,都可以改变。但这个业如果已经变成果报,就不容易忏悔,就不容易。这个人已经变成一个女人,你要把她变成男人,这不容易。已经变成果报,就不容易忏悔。还没有得果报容易。 问:? 答:你刚刚在流通的时候,你并不知道它是不好的,你不知道。你认为它是一个正法,你当时是这样一个认为。你现在是这样作意的,然后你又起善心去流通,你的过失很轻。因为你不知道。但是当你知道的时候,你马上要停止了。 问:? 答:因为你当初帮助非正法的东西流通,但是你那个过失很轻,后来你又后悔了,而且你知道以后就不再造作,那就可以。 问:? 答:一个法,你不算是正式施舍出去,不算是造作。因为馒头还在你的盘子当中。你作意,只是意念,不能够成业性。譬如说,我这个东西要给浩云师,我是这样想,后来我又后悔了。但是这个布施的业还没有成就。如果我遇到他,拿给他。他知道这个东西已经属于他物了,他已经认为这个是他的东西了,我再把他夺回来,这个犯盗业。你这个东西要给狗吃,这个狗他还不知道,还没有占为己物的感想,所以你这个布施的业还没有成就。布施的业还没有成就,你中间后悔了,不算盗戒,因为这个东西还是属于你的。就是你给他的业还没有成就。要他看到了,接受了以后,他以经认为这个东西是我的东西了,你再把他抢回来,这个犯盗戒。 问:? 答:你布施的业不是很坚定。 问:? 戊三、业果种类。 这个地方是讲业的种类跟果报的种类。 (一)善不善无记业。业的体性有三种,善业、不善业、无记业。看佛法当中是怎么定义的?什么是善业?什么是不善业?什么是无记业? 善业-谓无贪无瞋无痴为因缘业。你这样的一个行为,你内心的状态是跟无贪,就是一个布施的心。无瞋,就是一个慈悲的心。或者无痴,是一个智慧的深信因果的心。依止这三种善的心所,所发动的任何业都是善。可能你今天是骂他,或打他,但是你内心的状态是完全利益他人的一种角度,虽然你的行为是如此的粗暴,但是这个业还是善业。你内心当中,念念之间完全是慈悲心、布施的心、是智慧的心相应。以善心所引生的业,在【瑜伽师地论】当中,定义作善业。 什么是不善业?我们讲恶业招感不可乐果报。什么是恶业? 不善业-谓贪瞋痴为因缘业。你内心当中跟贪爱的心、跟瞋恚的心、跟愚痴的心相应,这个业就是罪业。可能表面上你把东西送给他,但是你对它是有所企图的。这样子定义为恶业。你依止贪瞋痴的心,所发动任何的业,都定义为恶业。这个恶业都会让你产生不可乐果报。 无记业-谓非无贪无瞋无痴为因缘,亦非贪瞋痴为因缘。你造这个业的时候,不是无贪无瞋无痴的善心,但是可也不是贪瞋痴的恶心。一个非善、非恶状态。譬如说,我去散步,我内心当中,没有起贪心,也没有起恶心。也没有起善,也没有起恶。心中是非善非恶。或者剪指甲、理头发,这个都叫作无记业。他不是善心也不是恶心,一个无记的状态。 「以上三者,正招异熟果报者,乃善不善二业;无记但招别报,不招三界六道之总报。」 这三个,正式招感异熟总报的是善业跟恶业,无记招感别报。不招感三界六道的总报。譬如说,今天你在散步的时候,不小心脚踏死了一只虫,或者你在挖土的时候,挖死了一个蚯蚓。但是你对这个蚯蚓、对这个虫完全没有任何的杀心,你完全不知道。这样子的业,不会使令到三恶道去,因为你内心没有烦恼,自性没有迷,不能到三恶道去。但是你跟他会有问题,他以后要做人的时候,你也做人相遇的时候,他看到你就不欢喜。恶因缘。你今天无心的去伤害他,你不会到三恶道去,但是你跟他结一个恶因缘,这件事情是别报会有的。但是不会影响总报,因为你没有贪瞋痴的烦恼,你不能到三恶道去。有烦恼跟善心,这个影响总报。但是没有烦恼情况之下所造的业,只是影响别报。 从这个定义来看,我们讲这个业是身口意的造作,实际上还是以心为主。前面说,诸法意先导,意主意造作。这个意业,他是一个主导者。心为业主。 西藏有这么一个说法,有一个西藏喇嘛,在山中闭关修行。闭关几年以后,他有一个师兄弟带着几个信徒,想要去那个地方跟他供养。就写了一封信给他。他听到以后,也是很高兴,把这个房子整理的很干净,佛堂也擦了很干净。这个时候,他想,我为什么要把佛堂整理很干净?回光返照我的动机是在干什么?我当初是起了一念心,把佛堂整理干净是为了让信徒看到他能多供养我。起名利心。以名利心来整理佛堂,以名利心来整理庭院。这个时候,他就拿了一把泥土,丢在佛堂上。后来一个喇嘛就解释,这把泥土他不是洒在佛堂上,是洒在他的名利心上。为了要对治他的名利心,把泥土是洒在他名利心的烦恼上,为了对治。他为了让自己深深的以为借镜,虽然他扫干净,他认为自己因地不对。事实上他不是要去破坏佛堂,而是要去对治那名利的心。看得出来,这个比丘明白什么是业?他对这个业有明白,他能够回光返照。 这个地方是讲善恶的定义。前面讲到业的体性,乃至于业果决定,善业招感可乐果报,恶业招感不可乐果报。我们进一步要知道什么是善业?什么是恶业?我们要能够做一个判断。 问:? 答:畜生道的业是很薄弱的。畜生道跟人不太一样。你看寮房打开电灯,有壁虎去吃蚊虫。【唯识学】,畜生道造的业是很薄弱的。因为他的痴心所很重,因为他的行动是一种果报体。猫就是要吃老鼠的,壁虎就是要吃虫的。如果他的业是决定的话,那壁虎应该到地狱去了。他得到畜生的果报体后,他又到地狱去,那他永远就不能超脱了。所以【唯识学】上说,畜生他造业,不管造善、造恶,他的业都是很轻、很轻。因为他的心很暗钝。人的造业是很厉害。在【瑜伽师地论】上说,三恶道的众生,其实大部分都在受果报,他没什么造业的力量。因为他的心太暗钝。只有人跟天,尤其是人,一般我们会造很大的善业跟很大的恶业的时候,都是在人道的时候完成。因为人道的第六意识,心很明了,他的头脑很清楚。所以畜生道造的业,跟我们造的业不一样,因为他的内心很暗钝,所以他造那个业的果报几乎是无记业。【宗镜论】就摆明了,老虎去吃鹿,他说这个是无记业。要不然任何一只老虎都一定要到地狱去了。一只老虎一年当中可以吃六十头鹿,那还得了。一年杀六十头鹿,那还得了。所以畜生道造的业,多分来说都是无记业,多分。因为他的第六意识的心是暗钝,他造善造恶都没有多大的作用。 问:请法师慈悲开示,上周所说蕅祖云:岂年少不必念佛,年老不可习教。弟子看印祖文钞,复高邵麟居士有云:年龄之命来日无多,而亦泛泛然,研究则经奥,亦典籍,试谓之净土法门之所以然者。弟子未将文钞全集阅过,只看选读,所以不知此事个案,亦或印祖与蕅祖对教人方法有所不同,如何汇通? 答:这个人是应机说法,如果我们遇到一个年纪很大的人,当然应该鼓励他好好念佛。你要明白极乐世界的道理,你能够相信名号的功德,他在皈依的时候,会更有力量。尽可能的告诉他,名号的功德,弥陀本愿的功德。还是要让他知道一些简要的道理。可以选择性的告诉他。 问:小乘的学者说,无常故苦,苦即无我,无我故空。由无常切入我空。这与舍利弗见到马胜比丘,所云: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做如是说。两者之间的见地,修证有何差异? 答: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的观念比较开阔,因为因缘生是佛法的根本思想,一切法因缘生。但是这个无常故苦,苦即无我,只是在因缘当中的一个真谛这一部份。但是因缘生也有俗谛,就是因缘果报。这种差别相貌,善业创造可乐果报,恶业创造不可乐果报。所以一切法因缘生,这个范围比较广,包括真谛,也包括俗谛。因缘所生法有真谛跟俗谛。智者大师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个是真谛。因缘所生法,亦名为假名。这个讲俗谛。因缘所生法,亦名中道义。这是空有无碍。因缘所生法。这是个总相。但是空性是别相,是一个真谛的道理。因果是俗谛的道理。 问:? 答:因缘所生法,他也是从因缘生,无自性,悟入空性也是有可能。 问:佛七开示,观这句佛号剎那剎那不住,但却又历历分明。历历分明又剎那剎那不住,法师说这含摄空假中,弟子百思不解,如何为中谛,如何为即空即假即中? 答:这个即空即假即中,就是你在念的时候,能念所念性空即。能念的心是剎那剎那生灭,所念的佛号也剎那剎那生灭。这个时候你的内心状态就跟空相应。这是一切法无自性,没有一个恒常不变异的自性。虽然没有自性,从作用上来说,你还是在念佛,你的心还是在造业,这个就是即假。空性跟假是同时在运转的,就是即中。这个即中就是即空即假的同时就是即中。中道,他不偏离空也不偏离假。我们一般总是认为有空就不能有有,有有就不能有空,这是错的。空有是同时存在的,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 问:? 答:中道的正念不容易提起来,不容易。所以净土宗,他强调假,强调名号的功德,强调这一点。还不是很强调你明白空性,不是很强调。因为他是感应道交的. 问:? 答:圣道门,自利法门强调空性,因为自利法门要断烦恼,要破我执的无明,这个自利的法门,他以空性为下手。净土法门是从有相下手,因为他强调他力的感应道交。你失去了名号,你没办法跟弥陀感应道交。所以说我们如果不能够空有双照,在净土宗当中,你宁可取着有。空性是提思提思,偶尔提思一下。大部分的时间还是执着在有这一边。 问:? 答:净土宗是从有相下手。我们很难空有双照。要到五地菩萨,初地菩萨都不能真除双照,五地菩萨才能真除双照。所以在净土宗会强调有相。强调你对弥陀的皈依。
----------------------------------------------------------------------------------------------------------------- 更多净界法师佛学内容推荐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生活越简单,越是健康的生活;饮食越简单,就是长寿的饮食。这个现在有证明。美国有许多人到中国大陆去调查,以前中国大陆农村里面,生活那么苦,什么营养也没有,为什么他们长寿?生活简单,头脑也简单。他没有妄想、分别、执着,烦恼比我们少,所以人家健康长寿。我们现在生活花样很多,一脑袋乱七八糟的胡思乱想,你要想身体不得病,怎么可能?都是些奇奇怪怪的病。病根都是从妄想、分别、执着上来的,这是祸根。你要想不生病,就要把这个根拔掉。你能把这个根拔掉,这就是样样事情里面,都是圆满波罗蜜。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