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能大师--一花开五叶


2014/9/3    热度:370   

慧能大师--一花开五叶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首耳熟能详的偈子出自原为樵夫的禅宗六祖惠能大师的顿悟心地。
  史学大师钱穆先生,曾推崇惠能大师是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两大巨擘之一。
  惠能大师在五祖处以顿悟心地独得达摩秘传衣钵,五祖授其《金刚经》至「应无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的真理,进而向五祖呈偈「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不生灭,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无动摇,何其自性能生万法。」表达见性的悟境。
  惠能大师其后在曹溪广演顿悟禅,开创出一花五叶的辉煌禅史,弟子法海记录其教法成《六祖坛经》流传,国学大师胡适先生特标举《六祖坛经》是中国佛教史厥为首功的史料。
  一花开五叶
  从释迦牟尼佛拈花微笑传迦叶尊者,菩提达摩把这一系的禅宗教法东传中国,到中国大地上禅宗五家七派的兴盛,这中间,惠能是一个关键性的人物。
  惠能(公元六三八至七一三年),俗姓卢氏,三岁丧父,家境艰贫,稍长以伐薪卖柴为业养母度日。二十四岁时,惠能辞母出家,往蕲州黄梅东山参拜五祖弘忍大师。初为行者,随众劳役,踏碓舂米。后因书写了得法诗偈而备受弘忍赏识,嘱付衣法,成为禅宗六祖。因当时佛教内部争夺宗祖地位的竞争十分激烈,惠能多次遇险,最后藏迹于猎人群伍之中,隐居十五年。弘忍入灭之后,惠能才开始传法受戒。此后演化佛法三十余年,弘法度众无数。武则天、唐中宗闻其名声,多次敕书征召入京,惠能皆以老病相辞,竟不奉诏。唐玄宗先天二年(公元七一三年),惠能赴新州入灭,时年七十有六。
  惠能的思想核心有二,一是自有佛性说,一是顿悟成佛说。
  佛性是佛教的专有名词,也可以称作觉性、如来性。大乘佛教把佛性看作是宇宙的本体真如,是最高的般若智能,是人能成佛的根本原因。惠能认为,每个人都自具佛性,佛性本来就是清净无染的,所以说,每个人都可以成佛。但是,为什么大多数的人都没能成佛呢?因为人们心中所生的妄念覆盖了真如本性,使他们认识不到自己本有的佛性。传统佛教宣扬,求往生西方,而惠能认为,如果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方?所以,佛即在自性之中,求佛莫向西天求,也莫向身外求,只须向自己心中去求,一旦拨开云雾见青天,明心见性,自性便是佛。
  在惠能以前,禅师们普遍认为,若要成佛,必须要经过长期的坐禅修习,这实际上也是印度佛教的一种传统说法,如自印度而来的菩提达摩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长坐不动,以至于小鸟在肩上筑起了窝!这种修习功夫让多多少少有成佛之心的人望而却步。然而,惠能则以前所未有的革新精神,彻底否定了这种旷劫不息的累世修行;他说:「迷闻经累劫,悟则刹那间。」说:「前念迷即凡,后念悟即佛。」又说:「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成佛在于一念,在于刹那顿悟,既然如此,那么,传统佛教所主张的诵经、念佛、坐禅等一系列修习功夫,也就失去了原有的重要意义。在惠能看来,担水砍柴无非妙道,顿悟并不要求离开现实生活,正如唐朝大诗人王维在《六祖惠能禅师碑铭》中所说的那样:「举足下足,常在道场;是心是情,同归性海。」
  惠能自有佛性、顿悟成佛的思想相对传统佛教而言,显得简捷明了;也因此,惠能的禅宗能够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弘扬起来,能够逐渐替代佛教各宗的地位,以至于成为中国最大的一个佛教宗派。
  早于禅宗或与禅宗同时的佛教各宗派,都是依据印度传来的一种或几种佛教经典而创宗立说的,因此受印度佛教的影响较大。惠能的禅宗则完全是一种独创,无论是从学说思想,还是从修习方法上来讲,都与印度佛教有很大的不同。从实质上说,禅宗的思想是融合了印度佛教文化与中国固有文化的产物,因此,禅宗比起佛教的其它各宗各派来说,也就具有了极强的生命力。
  可以说,在中国禅宗史上,惠能是一个具有革新精神的禅师;在中国佛教史上,惠能是一个将佛教事业发扬光大的高僧;在世界佛教史上,惠能是一个把中西佛教思想融合贯通的思想家。
  要了解中国佛教,不能不了解禅宗。
  要了解禅宗,不能不了解六祖惠能。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回向偈我们天天都念,从哪里下手?要怎么做法?上报四重恩就要从“孝亲尊师”这里做起,下济三途苦就要从“慈心不杀”做起。我们把自己所做的善事统统回向,把自己所修的一切福德、功德,都送给一切众生,就是还无量劫来一切众生的债。不回向,你所修的福报、功德是有范围的、有限的。一回向,你的福德、功德变成无限的。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