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奥禅师:智慧之光 第十二章:缘起第一法


2014/9/3    热度:325   

帕奥禅师:智慧之光  第十二章:缘起第一法

  应背熟以下的巴利文:

  `Avijjà paccayà saïkhàrà, saïkhàra paccayà vi¤¤àõa§, vi¤¤àõa paccayà nàmaråpa§, nàmaråpa paccayà saëàyatana§, saëàyatana paccayà phasso, phassa paccayà vedanà, vedanà paccayà taõhà, taõhà paccayà upàdàna§, upàdàna paccayà bhavo, bhava paccayà jàti, jàti paccayà jaràmaraõa-soka- parideva-dukkha-domanassa-upàyàsà sambhavanti. Evam- etassa kevalassa dukkhakkhandhassa samudayo hoti. Ida§ vuccati bhikkhave dukkhasamudaya§ ariyasacca§.'

  「无明缘生行、行缘生识、识缘生名色、名色缘生六处、六处缘生触、触缘生受、受缘生爱、爱缘生取、取缘生有、有缘生生、生缘生老、死、愁、悲、苦、忧、恼。整个苦蕴如是生起。」

  (1)            Avijjàpaccayà (缘于无明)= 由于有无明(即不了知四圣谛;错知。这是因),

  Saïkhàra(行)=为今世与未来轮回所造的业,即善行与不善行(kusala saïkhàra, akusala saïkhàra)

  Sambhavanti = 生起。

  (缘于无明,行生起。)

  (2)            Saïkhàrapaccayà(缘于行)=由于有为今世与未来轮回而造下的行(即善行与不善行。这是因),

  Vi¤¤àõa§ = 业识(kamma vi¤¤àõa)或(另一法)果报识(vipàka vi¤¤àõa)

  Sambhavanti = 生起。

  (缘于行,识生起。)

  (3)            Vi¤¤àõapaccayà nàmaråpa§ sambhavanti (缘于识,名色生起)

  =(i)由于有业识(因),果报名与业生色(vipàka nàma kammaja råpa)生起。

  (另一法)=(ii)由于有果报识(因),果报心所名法与心生色(vipàka cetasika nàma cittaja råpa)生起。

  (4)            Nàmaråpapaccayà saëàyatana§ sambhavanti(缘于名色,六处生起)

  =由于有名色(因),六内处(6 àyatana)生起。

  (5)            Saëàyatanapaccayà phasso sambhavanti(缘于六处,触生起)

  =由于有六内处(因),六触(6 phassa)生起。

  (6)            Phassapaccayà vedanà sambhavanti (缘于触,受生起)

  =由于有六触(因),六受(6 vedanà)生起。

  (7)            Vedanàpaccayà taõhà sambhavanti(缘于受,爱生起)

  =由于有六受(因),六爱(6 taõhà)生起。

  (8)            Taõhàpaccayà upàdàna§ sambhavanti(缘于爱,取生起)

  =由于有六种渴爱,四种执取(4 upàdàna)生起。

  (9)            Upàdànapaccayà bhavo(缘于取,有生起)

  =由于有这些执取,业有(kamma bhava)与生有(upapatti bhava)生起。

  (10)        Bhavapaccayà jàti(缘于有,生生起)

  =由于有业有,生(jàti即是结生pañisandhi)生起。

  (11)        Jàtipaccayà jaràmaraõa soka parideva dukkha domanassupàyàsà sambhavanti. Evametassa kevalassa dukkhakkhandhassa samudayo hoti.

  =由于有生,老、死、愁、悲、苦、忧与恼生起。(完全没有快乐的)苦蕴即是这样生起。

  (1)       Tattha katamà avijjà? Dukkhe a¤¤àõa§, dukkhasamudaye a¤¤àõa§, dukkhanirodhe a¤¤àõa§, dukkhanirodhagàminiyà pañipadàya a¤¤àõa§. Aya§ vuccati avijjà.

  意即:在(上述)「无明缘行……」(巴利经文中),什么是无明?被称为无明的是以下四种:

  i.         不了知苦,

  ii.        不了知苦集(苦之因),

  iii.      不了知苦灭(苦的止息),

  iv.      不了知导向苦灭之道。

  以下是逐字翻译(的例子):

  Tattha     = 在上述「无明缘行……」巴利经文中,

  Avijjà      = 无明

  Katamà  = 什么是

  (I)             Dukkhe = 对于苦谛,a¤¤àõa§ = 不了知;

  (II)           Dukkhasamudaye = 对于集谛,a¤¤àõa§ = 不了知;

  (III)        Dukkhanirodhe = 对于苦灭谛,a¤¤àõa§ = 不了知;

  (IV)        Dukkhanirodhagàminiyà = 对于导向苦灭之道谛,        a¤¤àõa§ = 不了知。

  Aya§ = 这四种无知,avijjà = 「无明」,vuccati = 称为。

  (2)       Tattha katame avijjàpaccayà saïkhàra? Pu¤¤àbhisaïkhàro apu¤¤àbhisaïkhàro àne¤jàbhisaïkhàro, kàyasaïkhàro vacãsaïkhàro cittasaïkhàro. Tattha katame pu¤¤àbhisaïkhàro? Kusala cetanà kàmàvacarà dànamayà sãlamayà bhàvanàmayà. Aya§ vuccati pu¤¤àbhisaïkhàro. Tattha katamo apu¤¤àbhisaïkhàro? Akusala cetanà kàmàvacarà.

  Aya§ vuccati apu¤¤àbhisaïkhàro. Tattha katamo àne¤jàbhisaïkhàro? Kusala cetanà aråpàvacarà.

  Aya§ vuccati àne¤jàbhisaïkhàro. Tattha katamo kàyasaïkhàro? Kàyasa¤cetanà kàyasaïkhàro; vacãsa¤cetanà vacãsaïkhàro; manosa¤cetanà cittasaïkhàro. Ime vuccanti avijjàpaccayà saïkhàra.

  什么是以上所述,缘于无明而生起的行?它是:

  i.         pu¤¤àbhisaïkhàra        = 福行,善行。

  ii.        apu¤¤àbhisaïkhàra       = 非福行,不善行。

  iii.      àne¤jàbhisaïkhàra  = 不动行。

  iv.      kàyasaïkhàra         = 身行。

  v.       vacãsaïkhàra         = 语行。

  vi.      cittasaïkhàra         = 意行。

  (i)在这些行当中,什么是福行?在善思当中,有:

  a.       大善思(mahàkusala cetanà)[1],是欲界善思,由布施、持戒与禅修所造(在此禅修是指遍作、近行与观禅之禅修,但并不是包括所有修观禅之业,而只包括能带来另一生的修观禅之业);

  b.       色界善思(råpàvacara kusala cetanà),是修习止禅或安止禅所造的色界善思。

  这些欲界和色界善思被称为福行。

  (8大善+5色界=13)

  (ii)在这些行当中,什么是非福行?欲界不善思是非福行。

  (iii)在这些行当中,什么是不动行?属于无色界的无色善思是不动行。

  (iv)在这些行当中,什么是身行?在身门生起的身思(kàyasa¤cetanà = 八种欲界善思与十二种不善思)是身行。

  (v)在语门生起的语思(vacãsa¤cetanà =八种欲界善思与12种不善思)是语行。

  (vi)除去两种表色(vi¤¤atti råpa,即身表和语表),所有30-1=29思(即十二种不善思、八种大善思、五种色善思和四种无色善思=意思,manosa¤cetanà)是意行。

  这些是由无明引生的行。

  (3)       Tattha katama§ saïkhàrapaccayà vi¤¤àõa§? Cakkhuvi¤¤àõa§ sotavi¤¤àõa§ ghànavi¤¤àõa§ jivhàvi¤¤àõa§ kàyavi¤¤àõa§ manovi¤¤àõa§. Ida§ vuccati saïkhàrapaccayà vi¤¤àõa§.

  在上述巴利经文中,什么是由行引生的识?它们是以下六种识:

  i.         眼识(cakkhuvi¤¤àõa)

  ii.        耳识(sotavi¤¤àõa)

  iii.      鼻识(ghànavi¤¤àõa)

  iv.      舌识(jivhàvi¤¤àõa)

  v.       身识(kàyavi¤¤àõa)

  vi.      意识(manovi¤¤àõa)

  (4)       Tattha katama§ vi¤¤àõapaccayà nàmaråpa§? Atthi nàma§, atthi råpa§. Tattha katama§ nàma§? Vedanàkkhandho sa¤¤àkkhandho saïkhàrakkhandho, ida§ vuccati nàma§. Tattha katama§ råpa§? Cattàro mahàbhåtà catunna¤ca mahàbhåtàna§ upàdàya råpa§, ida§ vuccati råpa§. Iti ida¤ca nàma§ ida¤ca råpa§, ida§ vuccati vi¤¤àõapaccayà nàmaråpa§.

  在上述巴利经文中,什么是由识引生的名色?

  (A)有名,(B)有色:

  (A)           在名色当中,什么是名?名是以下三蕴:

  i.         vedanàkkhandha = 受蕴

  ii.        sa¤¤àkkhandha = 想蕴

  iii.      saïkhàrakkhandha = 行蕴

  (B)           在名色当中,什么是色?色是:

  i.         四大种色,以及

  ii.        依靠四大种色而生起的24种所造色。

  这些是由识引生的名色。

  (5)       Tattha katama§ nàmaråpapaccayà saëàyatana§? Cakkhàyatana§ sotàyatana§ ghànàyatana§ jivhàyatana§ kàyàyatana§. Ida§ vuccati nàmaråpapaccayà saëàyatana§.

  在上述巴利经文中,什么是由名色引生的六处?由名色所引生的六处是:

  i.         眼处(cakkhàyatana)

  ii.        耳处(sotàyatana)

  iii.      鼻处(ghànàyatana)

  iv.      舌处(jivhàyatana)

  v.       身处(kàyàyatana)

  vi.      意处(manàyatana)

  (6)       Tattha katamo saëàyatanapaccayà phasso? Cakkhusamphasso sotasamphasso ghànasamphasso jivhàsamphasso kàyasamphasso manosamphasso. Aya§ vuccati saëàyatanapaccayà phasso.

  在上述的巴利经文中,什么是由六处引生的触?由六处所引生的六触是:

  i.         眼触(cakkhusamphassa)

  ii.        耳触(sotasamphassa)

  iii.      鼻触(ghànasamphassa)

  iv.      舌触(jivhàsamphassa)

  v.       身触(kàyasamphassa)

  vi.      意触(manosamphassa)

  (7)       Tattha katamà phassapaccayà vedanà? Cakkhusamphassajà vedanà, sotasamphassajà vedanà, ghànasamphassajà vedanà, jivhàsamphassajà vedanà, kàyasamphassajà vedanà, manosamphassajà vedanà. Aya§ vuccati phassapaccayà vedanà.

  在上述巴利经文中,什么是由触引生的受?由触引生的六种受是:

  i.             cakkhusamphassajà vedanà       = 眼触生受,

  ii.           sotasamphassajà vedanà    = 耳触生受,

  iii.          ghànasamphassajà vedanà = 鼻触生受,

  iv.         jivhàsamphassajà vedanà   = 舌触生受,

  v.           kàyasamphassajà vedanà   = 身触生受,

  vi.         manosamphassajà vedanà  = 意触生受。

  (8)       Tattha katamà vedanàpaccayà taõhà? Råpataõhà saddataõhà gandhataõhà rasataõhà photthabbataõhà dhammataõhà. Aya§ vuccati vedanàpaccayà taõhà.

  在上述巴利经文中,什么是由受引生的爱?由受引生的六种渴爱是:

  i.            råpataõhà            = 渴爱色所缘(色爱),

  ii.           saddataõhà          = 渴爱声所缘(声爱),

  iii.         gandhataõhà        = 渴爱香所缘(香爱),

  iv.         rasataõhà                   = 渴爱味所缘(味爱),

  v.          phoññhabbataõhà       = 渴爱触所缘(触爱),

  vi.         dhammataõhà             = 渴爱法所缘(法爱)。

  (9)       Tattha katama§ taõhàpaccayà upàdàna§? Kamupàdàna§ diññhupàdàna§ sãlabbatupàdàna§ attavàdupàdàna§. Ida§ vuccati taõhàpaccayà upàdàna§.

  在上述巴利经文中,什么是由爱引生的取?由爱引生的四种执取是:

  i.         kàmupàdàna         = 欲取,执取欲乐。

  ii.        diññhupàdàna        = 见取,执取邪见。

  iii.      sãlabbatupàdàna    = 戒禁取,执取错误的修行,例如学牛、学狗等等。

  iv.      attavàdupàdàna            = 我论取,执取我见。

  (10)       Tattha katamo upàdànapaccayà bhavo? Bhavo duvidhena atthi kammabhavo atthi upapattibhavo. Tattha katamo kammabhavo? Pu¤¤àbhisaïkhàro apu¤¤àbhisaïkhàro àne¤jàbhisaïkhàro. Aya§ vuccati kammabhavo. Sabbampi bhavagàmikamma§ kamma-bhavo. Tattha katamo upapattibhavo? Kàmabhavo råpabhavo aråpabhavo sa¤¤àbhavo asa¤¤àbhavo nevasa¤¤ànàsa¤¤àbhavo ekavokàrabhavo catuvokàrabhavo pa¤cavokàrabhavo. Aya§ vuccati upapattibhavo. Aya§ vuccati upàdànapaccayà bhavo.

  在上述的巴利经文中,什么是由取引生的有?有两种有,即(A)业有(kamma bhava)和(B)生有(upapatti bhava)。

  (A)在这两者当中,什么是业有?业有(=生起之因)是以下三种行:

  i.                     福行,

  ii.                   非福行,

  iii.                  不动行。

  一切能够带来新生命(有)的业都是业有。

  (B)在这两者当中,什么是生有?以下九种生命是生有:

  i.         kàmabhava:欲有,十一欲界里的生命;

  ii.        råpabhava:色有,十六色界里的生命;

  iii.      aråpabhava:无色有,四无色界里的生命,

  iv.      sa¤¤àbhava:想有,有想的生命〔欲界有十一个,色界有十五个(即除去无想天),无色界有三个(即除去非想非非想处),一共有二十九界〕;

  v.       asa¤¤àbhava:无想有,无想的生命;

  vi.      nevasa¤¤ànàsa¤¤àbhava:非想非非想有(生命);

  vii.    ekavokàrabhava:一蕴有,只拥有一蕴的生命(即无想天);

  viii.   catuvokàrabhava:四蕴有,只拥有四蕴的生命(即四无色界);

  ix.      pa¤cavokàrabhava:五蕴有,拥有五蕴的生命〔欲界有十一个,色界有十五个(除去无想天),一共有二十六个〕。

  这些业有和生有是由取所引生的有。

  (11)     Tattha katamà bhavapaccayà jàti? Yà tesa§ tesa§ sattàna§ tamhi tamhi sattanikaye jàti sa¤jàti okkanti abhinibbatti khandhàna§ patubhavo àyatanàna§ pañilàbho. Aya§ vuccati bhavapaccayà jàti.

  在上述巴利经文中,什么是由有引生的生(=生有)?在诸有情当中,有出生、生起、进入母胎、成为新生命、蕴生起及获得种种有情之处(àyatana)。这些是由有引生的生。

  (12)     Tattha katama§ jàtipaccayà jaràmaraõa§? Atthi jarà atthi maraõa§. Tattha katamà jarà? Yà tesa§ tesa§ sattàna§ tamhi tamhi sattanikàye jarà jãraõatà khaõóicca§ pàlicca§ valittacatà àyuno sa§hàni indriyàna§ paripàko. Aya§ vuccati jarà.

  在上述巴利经文中,什么是由生引生的老死?有老与死,在这两者当中,什么是老?在诸有情当中,有年老、衰老、牙齿脱落、白了头发、皱了皮、生命败坏及种种有情的诸根老化。这些是老。

  (13)     Tattha katama§ maraõa§? Yà tesa§ tesa§ sattàna§ tamhà tamhà sattanikàyà cuti cavanatà bhedo antaradhàna§ maccumaraõa§ kàlakiriyà khandhàna§ bheda kaëevarassa nikkhepo jãvitindriyassupacchedo. Ida§ vuccati maraõa§. Iti aya¤ca jarà ida¤ca maraõa§. Ida§ vuccati jàtipaccayà jaràmaraõa§.

  在老死当中,什么是死?在诸有情当中,有生、死亡、分离、逝世、死于死亡、死亡、诸蕴分离、遗弃身躯及种种有情的命根之终结。这些是死。

  因此有老死的存在,这些是由生引生的老死。

  (14)     Tattha katamo soko? ¥atibyasanena và phuññhassa bhogabyasanena và phuññhassa rogabyasanena và phuññhassa sãlabyasanena và phuññhassa diññhibyasanena và phuññhassa a¤¤atara¤¤atarena byasanena samannàgatassa a¤¤atara¤¤atarena dukkhadhammena phuññhassa soko socanà socitatta§ antosoko antaparisoko cetaso parijjhàyanà domanassa§ sokasalla§. Aya§ vuccati soko.

  在上述巴利经文中,什么是愁?对于那些遭受到失去亲戚、失去财富、遭受疾病、犯戒、持有邪见、遭受任何不幸及任何苦的人,就会有愁、发愁、忧愁、内心发愁、整个内心都在愁、心完全在烧、不快乐及被愁之刺戳穿。这些是愁。

  (15)  Tattha katamo paridevo? ¥àtibyasanena và phuñthassa bhogabyasanena và phuññhassa rogabyasanena và phuññhassa sãlabyasanena và phuññhassa diññhibyasanena và phuññhassa a¤¤atara¤¤atarena byasanena samannàgatassa a¤¤atara¤¤atarena dukkhadhammena phuññhassa àdevo paridevo àdevanàparidevanà àdevitatta§ paridevitatta§ vàcà palàpo vippalàpo làlappo làlappanà làlappitatta§. Aya§ vuccati paridevo.

  在上述的巴利经文中,什么是悲?对于那些遭遇到失去亲戚、失去财富、疾病、犯戒、持有邪见、任何不幸及任何苦的人,就会有悲泣、不断的悲泣、悲泣之境、不断悲泣之境、在悲泣,不断地在悲泣、悲唤(例如:「啊!我的儿子啊!啊!我的女儿啊!」、不断地悲唤、种种不断地悲唤、悲唤之境及不断悲唤之境。这些即是悲。

  (16)       Tattha katama§ dukkha§? Ya§ kàyika§ asàta§, kàyika§ dukkha§, kàyasamphassaja§ asàta§ dukkha§ vedayita§ kàyasamphassajà asàtà dukkhà vedanà. Ida§ vuccati dukkha§.

  在上述的巴利经文中,什么是苦?有身体的苦、由于身触而体验到痛之苦及由于身触而生起的苦受。这些是苦。

  (17)  Tattha katama§ domanassa§? Ya§ cetasika§ asàta§ cetasika§ dukkha§ cetosamphassaja§ asàta§ dukkha§ vedayita§ cetosamphassajà asàtà dukkhà vedanà. Ida§ vuccati domanassa§.

  在上述巴利经文中,什么是忧?有心的苦受、由于思触(=意触)而体验到的苦及由于思触(=意触)而体验到的苦受。这些是忧。

  (18)       Tattha katamo upàyàso? ¥àtibyasanena và phuññhasa bhogabyasanena và phuññhassa rogabyasanena và phuññhassa sãlabyasanena và phuñthassa diññhibyasanena và phuññhassa a¤¤atara¤¤atarena byasanena samannàgatassa a¤¤atara¤¤atarena dukkhadhammena phuñthassa àyàso upàyàso àyàsitatta§ upàyàsitatta§. Aya§ vuccati upàyàso.

  在上述巴利经文中,什么是恼?对于那些遭遇到失去亲戚、失去财富、疾病、犯戒、持有邪见、任何不幸及任何苦之人,就会有绝望、极度绝望、感到绝望及感到极度绝望。这些是恼。

  (19)  Evametassa kevalassa dukkhakkhandhassa samudayo hotiti. Evametassa kevalassa dukkhakkhandhassa saïgati hoti. Samàgamo hoti. Samodhàna§ hoti. Patubhàvo hoti. Tena vuccati evametassa kevalassa dukkhakkhandhassa samudayo hotiti.(Abhidhamma -II, p142-145)

  Suttanta Bhàjanãya§ niññhita§.

  因此,这是(完全没有快乐的)苦蕴之生起。换言之,这是(完全没有快乐的)苦蕴的组合、组成与出现之因。所以称它为:「一切苦蕴如是生起。」(Evametassa kevalassa dukkhakkhandhassa samudayo hoti.)

  对于想要系统地修习缘起,以及体证随觉智与通达智的禅修者,他应在修习前先背与记好上述的缘起(十二因缘)巴利文和译文。熟知其含义之后才修习缘起第一法。

  十二缘起支

  对于被称为缘起第一法的随顺缘起教法,禅修者应知道它有:十二支、三时、三连结、四摄类及二十法。十二支是:

  1.       avijjà                    =     无明

  2.       saïkhàra         =     行

  3.       vi¤¤àõa         =     识

  4.       nàmaråpa             =     名色

  5.       saëàyatana           =     六处

  6.       phassa           =     触

  7.       vedanà          =     受

  8.       taõhà                    =     爱

  9.       upàdàna         =     取

  10.    bhava                   =     有

  11.    jàti                 =     生

  12.    jaràmaraõa    =     老死

  三时

  若置今世于(缘起轮转的)中间,那么:

  1.       无明与行是属于过去世,

  2.       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及有(业有)是属于今世,

  3.       生与老死是属于未来世。

  若置第一过去世于(缘起轮转的)中间,那么:

  1.       无明与行是属于第二过去世的,

  2.       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及有(业有)是属于第一过去世的,

  3.       生与老死是属于今世的。

  更远的过去世亦是以此类推。

  若置第一未来世于(缘起轮转的)中间,那么:

  1.       无明与行是属于今世的,

  2.       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及有(业有)是属于第一未来世的,

  3.       生与老死是属于第二未来世的。

  对于更远的未来世亦以此类推。

  三连结

  因与果连接之处称为「连结」。

  1.       在属于过去因的行与现在果的识之间,有个因果之连结。

  2.       在受(现在果)与爱(现在因)之间,有个果因之连结。

  3.       在业有(现在因)与生(未来果)之间,有个因果之连结。

  在十二支里一共有三连结。(对于更远的过去世与未来世亦应以此类推。)

  四摄类(四组)

  1.       当取过去世的无明(为所缘)时,与无明同属烦恼轮转的爱和取亦应包括在内。当取行时,与行同属业轮转的业亦应包括在内。因此有过去五因,即:无明、爱、取、行与业。它们是属于过去因组。

  2.       识、名色、六处、触与爱是由于过去五因、而生起的现在五果。它们是属于现在果组。

  3.       在现在因当中,取爱与取时,同属烦恼轮转的无明亦应包括在内。当取业有(=业)时,同属业轮转的行亦应包括在内。因此有现在五因,即:无明、爱、取、行与业。它们属于现在因组。

  4.       生是由现在五因所引生的未来结生名色组。换言之,它是属于果报轮转名色(vipàkavañña nàmaråpa)的识、名色、六处、触与受。它们属于未来果组。

  二十法

  一共有二十法,即:

  1.       过去五因

  2.       现在五果

  3.       现在五因

  4.       未来五果

  对于更远的过去世与未来世亦应以此类推。

  应预先知道的辨别法

  缘摄受智阶段

  在此阶段应辨别诸因与诸果为:

  「由于无明生起,行生起;

  无明是因,行是果……」

  思惟智与初期的生灭随观智阶段

  在此阶段取十二缘起支的生灭为目标,观它们的三相,如:

  「由于无明生起,行生起。

  无明(生与灭)──无常(苦、无我)。

  行(生与灭)──无常(苦、无我)。」

  成熟的生灭随观智阶段

  在此阶段应详尽地观照诸缘起支的三相,如:

  (1) Paccayato udayadassana(见缘生)=在观「由于因生起,果生起」时,应观「由于无明生起,行生起;由于行生起,识生起……」。

  (2) Paccayato vayadassana(见缘灭)=在观「由于因灭果灭」时,应观「由于无明灭,行灭;由于行灭,识灭……」。

  (3) Khaõato udayadassana(见剎那生)=在观剎那生起的阶段,应只取诸缘起支之生时为目标,观「无明的生时,行的生时……」。

  (4) Khaõato vayadassana(见剎那灭)=在观剎那灭的阶段,应只取诸缘起支之灭时为目标,观「无明的灭时,行的灭时……」。

  (5) 在见缘生灭与见剎那生灭(paccayato udayabbaya dassana, khaõato udayabbaya dassana)的阶段,应观「由于无明生起,行生起;由于无明灭,行灭;无明(生与灭),是无常;行(生与灭),是无常……」。[2]

  坏灭随观智阶段:

  在更高观智的阶段,例如坏灭随观智,应只取诸缘起支之灭为目标,而不要注意被称为「取转起」(upàdinnaka- pavatta)的「由于因生起,果生起」,然后再轮流观诸缘起支之灭的三相,如:

  「无明(灭、灭)──无常(苦、无我);

  行(灭、灭)──无常(苦、无我)……」

  只有在诸支之灭迅速地呈现于观智时,才观它们为:

  「无明(灭、灭)──无常(苦、无我);

  观照之观智(灭、灭)──无常(苦、无我);

  行(灭、灭)──无常(苦、无我);

  观照之观智(灭、灭)──无常(苦、无我)……」

  在辨别时,应观已生、正生与将生的诸因果心路过程心,亦应以智辨别观照之观智至破除密集。

  各自

  一切有情皆有各自的无明与行。诸有情之间的无明与行是不一样的。例如,此人造了被发愿成为男人之无明、爱与取所围绕的行与业,另一个人造了被发愿成为女人之无明、爱与取所围绕的行与业;此人的布施业引生果;另一个的持戒业引生果;又有一人是禅修业引生果。而且,在布施业当中,这人是布施食物之业引生果,另一人是供花之业引生果。再者,即使在自己的名色相续流里,诸世之间的无明与行也根据情况而有差异。

  因此,应以智观照自己的名色流(而已)里已生、正生与将生的无明与行。由于在解释缘起第五法时已说明了追寻无明、爱、取、行与业之法,所以在此不再重复,而只列出辨别之法。在这一章里所列的辨别法是「由于无明生起,行生起……」等等。在缘摄受智、生灭随观智与坏灭随观智的阶段,根据上述的说明禅修。

  无明缘行(Avijjàpaccayà Saïkhàra)

  (由于无明生起,行生起)

  在以智知见「由于在过去世所造下的无明(爱、取),即烦恼轮转,在过去世所造下的行(业),即业轮转也随之生起」之后,应辨别因果为:

  「由于无明生起,行生起;

  无明是因,行是果。」

  在此,在过去世生起的无明和行出现在以下的心路过程:

  意门心路过程

  意门转向

  速行(7×)

  彼所缘(2×)

  无明

  12

  20

  12 / 34...

  行

  12

  34

  34 / 12...

  注:无明多数是生起为贪见组20名法(心与心所)。有时它可以出现为19名法,舍俱、无喜。有时它可以出现为与昏沉睡眠相应的22或21名法。这四种是贪根邪见相应心。彼所缘可能生起或没有生起。若彼所缘在喜俱速行之后生起,那彼所缘亦是喜相应。有因彼所缘与无因彼所缘可根据情况生起。对于行也是以此类推。以上特别列出人类的行为例子。在那行里,智与喜可以根据情况生起。如名业处表所示,它可以根据情况生起为34或33或33或32。彼所缘可能生起或没有生起。当禅修者达到观禅的阶段时,在辨别这些依照心路过程生灭的名法后,他应观照因与果的三相。以智破除每个密集。由于五门心路过程不能引生结生果,只能引生转起果,所以只列出意门心路过程。

  行缘识(Saïkhàrapaccayà vi¤¤àõa§)

  (由于行生起,果报识生起)

  对于「由于无明,行生起」和「由于行,识生起」,它是指无明与行的自然力量(atthi bhàva)。

  无明与行之间,多数间隔着许多心识剎那或许多心路过程。有时候,无明与不善行可以在同一个心识剎那或心路过程里生起。但无明与能引生善果报识(例如这生人的结生果报识)的善行之间,则可能间隔着许多心路过程。

  至于「由于行,果报识生起」,那行与果报识间隔了一世或多世。所以在果的生、住与灭时,因的生、住与灭时已不复存在。由于只有在无明与行的生、住与灭不复存在时,它们才引生果,所以在提及「由于无明与行,相符的果生起」时,它是指无明与行能够引生那果的自然力量。

  那自然力量即是被无明、爱与取(例如欲成为人之愿)所围绕的善行法组之业力。造业是此自然力量的精要。只有在造了(善或不善)行,它才能成为果之因。它的生、住与灭时是否正在发生并不重要。

  Kàmàvacarassa kusalassa kammassa katattà upacitattà vipàka§ cakkhuvi¤¤àõa§ uppanna§ hoti.──由于造了欲界善业,善果报眼识生起。(《殊胜义注》)

  识

  由于造了导致轮回之行,眼、耳、鼻、舌、身与意六种果报识生起。

  果报意识=果报识

  果报识是五识与果报意识(vipàka manovi¤¤àõa)。果报意识包括了属于离心路过程心(vãthimutta citta亦作离路心)的结生识、有分识与死亡识,也包括了属于心路过程心(vãthi citta)的领受、推度与彼所缘果报识。

  五识、领受、推度与无因彼所缘可以是善果报或不善果报。由于五识、领受、推度与彼所缘是依照称为心路过程的心定法(citta niyàma, 心的自然定法)生起,禅修者必须根据它们生起的心路过程辨别因果,以它们来修观禅时亦是如此。

  在根据心路过程辨别时,属于唯作心(kiriya citta)的五门转向、确定及意门转向,和称为速行的善与不善心也会与果报识在同一个心路过程里生起。(确定=votthapana, 亦读作voññhabbana。)为了不漏掉任何在心路过程里生起的究竟界(paramattha dhàtu),若对唯作、善和不善心修观(禅)是没有错的。

  然而在连贯因果关系时,则应只辨别行与果报识之间的因果关系。辨别所有六组,即从色所缘组至法所缘组(如名业处表所示)。

  辨别离心路过程心(vãthi mutta citta)

  (1) 由于行(34)生起,结生识生起;

  行(34)是因,结生识是果。

  (2) 由于行(34)生起,有分识生起;

  行(34)是因,有分识是果。

  (3) 由于行(34)生起,死亡识生起;

  行(34)是因,死亡识是果。

  眼门心路过程的果报识

  (1) 由于行(34)生起,眼识生起;

  行(34)是因,眼识是果。

  (2) 由于行(34)生起,领受识生起;

  行(34)是因,领受识是果。

  (3) 由于行(34)生起,推度识生起;

  行(34)是因,推度识是果。

  (4) 由于行(34)生起,彼所缘识生起;

  行(34)是因,彼所缘识是果。

  注:应辨别在眼门与意门心路过程里生起的所有彼所缘(两次)。辨别在整个心路过程里的所有果报识(如名业处表所示)。辨别一切善与不善速行心路过程。依照以下的方法辨别:

  1.       声所缘组的耳识、领受、推度与彼所缘果报识;

  2.       香所缘组的鼻识、领受、推度与彼所缘果报识;

  3.       味所缘组的舌识、领受、推度与彼所缘果报识;

  4.       触所缘组的身识、领受、推度与彼所缘果报识;

  5.       法所缘组的彼所缘果报识。

  识缘名色(Vi¤¤àõapaccayà Nàmaråpa§)

  (由于识生起,名色生起)

  Ya¤hi nàmaråpassa hetu vi¤¤àõa§, ta§ vipàkàvipàka bhedato dvidhà mata§.──「果报识(vipàka vi¤¤àõa)与非果报识(avipàka vi¤¤àõa = abhisaïkhàra vi¤¤àõa行作识)两者都可算是名色之因的识。」(《清净道论》第17章.节199)

  果报识亦称为俱生识(sahajàta vi¤¤àõa),意即与相应心所同时生起的识。结生、有分与死亡是不在心路过程里的果报识,五识、领受、推度与彼所缘则是属于心路过程一部分的果报识。五门转向、确定、速行与意门转向识也都是俱生识,即与相应心所同时生起的识,但并非果报识。

  对于辨别果报识与非果报识,由于非果报识与行有关连,所以先说明辨别非果报识之法。在注释里(《清净道论》第17章.节199),非果报识被称为行作识,意即「造作」以引生新生(有)的识。在疏钞(《大疏钞》)里则称它为业识(kamma vi¤¤àõa)。

  业识=行作识

  与过去世所造下的行和业相应的(善及不善)识是业识。亦即在前文所述及的「行缘识」里,属于行名法组(34=因)的一部分之识是业识(=行作识)。在此阶段,应以辨别业识(=行作识)为主。

  为了获得来世,而与在今世所造下的行和业相应的(善与不善)识也是业识(=行作识)。

  在以现见智(paccakkha ¤àõa,现见=亲自体验)知见今世果报名色(=果报心与心所和业生色,例如结生果报名色)生起是因为过去世业识的缘故;以及未来世果报名色(=未来世的果报心与心所和业生色,例如结生名色)生起是因为今世业识的缘故之后,禅修者可以辨别因与果。

  然而,在这阶段,禅修者应以现见智先辨别:今世果报名色生起是因为过去世业识的缘故。

  名色

  如前所述,只有业识才是属于因的「识」。对于属于果的名色,「名」不单只包括心所,也包括了相应的识,只有业生色直接算是「色」。然而,在观禅阶段,禅修者是可以观照业生色,以及与它混在一起的心生、时节生和食生色,这是没有错的。在连贯因果时,则只连贯业生色。以下是一些辨别法的例子:

  离心路过程心

  (1) 由于过去业识生起,结生名色生起;

  过去业识是因,结生名色是果。

  (2) 由于过去业识生起,有分名色生起;

  过去业识是因,有分名色是果。

  (3) 由于过去业识生起,死亡名色生起;

  过去业识是因,死亡名色是果。

  眼门心路过程的果报名色

  (1) 由于过去业识生起,眼识名色生起;

  过去业识是因,眼识名色是果。

  (2) 由于过去业识生起,领受名色生起;

  过去业识是因,领受名色是果。

  (3) 由于过去业识生起,推度名色生起;

  过去业识是因,推度名色是果。

  (4) 由于过去业识生起,彼所缘名色生起;

  过去业识是因,彼所缘名色是果。

  注:依照相同的方法去辨别耳识、领受、推度、彼所缘等果报名色之生起。修观禅时,是可以也观照转向、确定与速行的。只有在辨别因果时,禅修者需连贯过去业识与果报名色。辨别所有六组。辨别每一组心路过程里的所有果报名色。

  行与业有(=业)

  在缘起第五法里已说明,应以智知见由于异剎那业力(nànakkhaõika kamma satti,即被无明、爱与取所围绕的行之业力),而令到果报名与业生色生起,然后才辨别因果。但由于业力并非观禅的目标,禅修者应知道真正属于观禅目标的行与业有(=业)。

  âyåhanà saïkhàràti ta§ kamma§ karoto purima cetanàyo, yathà dàna§ dassàmãti citta§ uppàdetvà màsampi sa§vaccharampi dànupakaraõàni sajjentassa uppannà purimacetanàyo. Pañiggàhakàna§ pana hatthe dakkhina§ patiññhàpayato cetanà bhavoti vuccati. Ekàvajjanesu và chasu javanesu cetanà àyåhanasaïkhàra nàma, sattamà cetanà bhavo. Yà kàci và pana cetanà bhavo. Ta§ sampayuttà àyåhana-saïkhàra nàma(Abhidhamma Commentary - vol. II - 182,183 Burmese script)

  1.       围绕行(àyåhanà saïkhàra)是还未造业之前生起的思,即前思(purima cetanà = pubba cetanà)。例如:在想要布施之心(即前思)生起之后,某人以一个月或一年的时间来准备东西以供布施。布施该施物给受者时所生起的立思(patiññhàpaka cetanà)被称为业有。

  2.       另一种解说法:在造善或不善业时生起的许多心路过程当中,与每一个心路过程前六个速行相应的思是行,与第七速行相应的思是业有。

  3.       又有另一种解说法:在每一个速行剎那里,一切与善思或不善思相应的心与心所都是行;一切善思与不善思都是业有。

  根据上述的定义,若人能够对无明、爱与取最为显著的意门心路过程每一个心识剎那的究竟界(名法),以及属于行与业的意门心路过程名法组修观[3](禅),他即已圆满了对行与业有修观。因此,在观禅阶段,应根据上述的定义观照行与业有的三相。应注意业缘篇里所提及的业力(即异剎那业力)并非观禅的目标,只有业力之来源,即行与业才是观禅的目标。

  由于俱生识(果报识)生起,俱生名色生起

  (1) 由于结生识生起,结生名色生起;结生识是因,结生名色是果。

  (2) 由于有分识生起,有分名色生起;有分识是因,有分名色是果。

  注:只取在同一个心识剎那里与有分识相应的心所为「名」;取由有分识引生的心生色为「色」。然而,在观禅阶段,可以也对与心生色同时生起的业生、时节生和食生色修观。在辨别因果的阶段,以智知见相符的识与心生色的关系后,再辨别因果。对心路过程心的辨别法也是一样的。对于心路过程心,果报识是指五识、领受、推度与彼所缘而已。应注意「俱生识」并非是指果报识罢了,而是也包括了唯作识与速行识,即五门转向、确定、速行和意门转向、速行。根据经教法,识、名色、六处、触与受缘起支只是果报法而已。然而,在这些果报当中:若没有五门转向,五识、领受、推度就不能生起;若没有速行,彼所缘就不能生起(《大疏钞》)。因此,为了不漏掉任何究竟界,在辨别因果时,是可以也辨别五门转向、确定、速行和意门转向、速行的。若禅修者明白它们并不包括在果报轮转里,那么(辨别它们)是没有错的。〔这前两句解释有* 的下文。〕对于死亡识是否能够引生心生色,不同的著作有不同的论点。

  (3) 由于死亡识生起,死亡名(色)生起;死亡识是因,死亡名(色)是果。

  *〔由于五门转向识生起,五门转向名色生起;五门转向识是因,五门转向名色是果。〕

  (4) 由于眼识生起,眼识名法生起;眼识是因,眼识名法是果。

  (名法=七相应心所。)

  或:由于眼识生起,眼识名色生起;眼识是因,眼识名色是果。

  注:以相同的方法辨别耳识、鼻识、舌识与身识。「名」是七相应心所。由于五识(如眼识)并不能引生心生色,所以只能「间接地」取五识发生时的业生色为目标。在观禅阶段,是可以一起观照处于生时(uppàda)的业生、时节生与食生色,以及由前生心(前一心)引生而正处于住时(ñhãti)的心生色,这是没有错的。应注意每次都是用同样的方法。

  (5) 由于领受识生起,领受名色生起;领受识是因,领受名色是果。

  注:「名」是与领受心相应的十心所。「色」是由领受心引生的心生色。在随后的心路过程心里,例如推度,依照上述的方法取各自的相应心所为「名」,以及心生色为「色」。

  (6) 由于推度识生起,推度名色生起;推度识是因,推度名色是果。

  *〔由于确定识生起,确定名色生起;确定识是因,确定名色是果。〕

  *〔由于速行识生起,速行名色生起;速行识是因,速行名色是果。〕

  (7) 由于彼所缘识生起,彼所缘名色生起;彼所缘识是因,彼所缘名色是果。

  *〔由于意门转向识生起,意门转向名色生起;意门转向识是因,意门转向名色是果。〕

  应明白对(意门心路过程的)速行与彼所缘的辨别法是跟上述的一样。辨别每一个心识剎那(如名业处表所示)。关于这些辨别法,以下是所参考的圣典:

  Nàmaråpassa ya§ hetu, vi¤¤àõa§ ta§ dvidhà mata§ vipàkamavipàka¤ca, yuttameva yato ida§.(《迷惑冰消》)

  Sahajàtavi¤¤àõa paccayà nàmaråpa§, kammavi¤¤àõa paccayà ca nàmaråpa¤ca yathàsambhavam yojetabba§.(《根本疏钞》)

  Kammavi¤¤àõappaccayà vipàkacittappavattikàle vipàka namassa, kammasamuññhàna råpassa ca vasena. Sahajàta- vi¤¤àõa paccayà pana itaracittappavatti kàlepi vipàko vipàka nàmavasena, cittasamuññhàna råpavasena ca nàmaråpassa sambhavo dassetabboti àha `sahajàta ... yojetabba'nti.(《随疏钞》)

  名色缘六处(Nàmaråpapaccayà Saëàyatana§)

  (由于名色生起,六处生起)

  在这阶段有五个辨别部分:

  (A)         由于名生起,意处(manàyatana)生起。

  (B)         由于名生起,处色(àyatana råpa)生起。

  (C)         由于色生起,处色生起。

  (D)         由于色生起,意处生起。

  (E)          由于名色生起,意处生起。

  (A)由于名生起,意处生起

  在这阶段,只取与意处相应的心所为「名」。意处即是与心所同时生起的识。在这阶段,辨别心所法支助与它们相应的心(=意处=识)。

  (1)          由于结生名法(33)生起,结生意处生起;

  结生名法(33)是因,结生意处是果。

  (2)          由于有分名法(33)生起,有分意处生起;

  有分名法(33)是因,有分意处是果。

  (3)          由于死亡名法(33)生起,死亡意处生起;

  死亡名法(33)是因,死亡意处是果。

  (在此所举出的例子是喜俱三因者的结生、有分与死亡。)

  *由于五门转向名法(10)生起,五门转向意处生起;

  五门转向名法(10)是因,五门转向意处是果。

  (4)          由于眼识名法(7)生起,眼识意处生起;

  眼识名法(7)是因,眼识意处是果。

  (5)          由于领受名法(10)生起,领受意处生起;

  领受名法(10)是因,领受意处是果。

  (6)          由于推度名法(11)生起,推度意处生起;

  推度名法(11)是因,推度意处是果。

  *由于确定名法(11)生起,确定意处生起;

  确定名法(11)是因,确定意处是果。

  *由于速行名法(?)生起,速行意处生起;

  速行名法(?)是因,速行意处是果。

  (7)          由于彼所缘名法(?)生起,彼所缘意处生起;

  彼所缘名法(?)是因,彼所缘意处是果。

  *由于意门转向名法(11)生起,意门转向意处生起;

  意门转向名法(11)是因,意门转向意处是果。

  注:依照名业处表所示,辨别推度、速行与彼所缘里的「名」=相应心所。辨别善与不善速行组。由于五门转向、确定、速行与意门转向并不属于果报轮转,所以是可以把它们省略的,但若为了不漏掉任何究竟界而去辨别它们,那也是没有错的(见*)。只要禅修者明白它们并不属于果报轮转,就不会有错。依照相同的方法辨别耳门心路过程等等。五蕴界的名(=心所)必须在有「同伴」(即相符的依处色,例如心所依处)之下才能支助意处。

  (B)由于名生起,处色生起

  Pacchàjàtà citta cetasikà dhammà purejàtassa imassa kàyassa pacchàjàta paccayena paccayo. 意即:除了四无色果报之外,每一个后生[4]名法组(八十五心与五十二心所的任何组合)都支助在前生心识剎那里生起的四生色身(四等起色身,catusamuññhànika råpakàya)(《发趣论》)。

  1.       当与结生名蕴同时生起的一生身(Ekaja-kàya,即业生色,或另一种说法则是二生身,即业生色与时节生色)达到住时(ñhãti)的时候,第一有分名蕴缘法以后生缘力(pacchàjàta paccayà satti)支助它。

  2.       当与前生有分名蕴(例如第一有分)同时生起的三生身(tija-kàya, 即业身、心生与时节生色)达到住时的时候,后生有分名蕴缘法以后生缘力支助它。

  3.       当与(食生色生时的)前生心同时生起的四生身(catuja-kàya,即业生、心生、时节生与食生色)达到住时的时候,后生心与心所名蕴缘法以后生缘力支助它。

  4.       从欲界有情的结生算起,与第十五个有分心同时生起的四生身(即业生、心生、时节生与食生色)达到住时的时候,后生意门转向名蕴缘法以后生缘力支助它。(对于色界有情则是三生身。)

  5.       当与五门转向同时生起的四生身(或三生身)达到住时的时候,后生五识名蕴缘法以后生缘力支助它。

  6.       当与五识同时生起的欲界三生身(即业生、时节生与食生色,或在色界则是二生身,即业生与时节生色)达到住时的时候,后生领受名蕴缘法以后生缘力支助它。

  7.       当与领受名蕴同时生起的欲界四生身(即业生、时节生、心生与食生色,或在色界则是三生身,即业生、心生与时节生色)达到住时的时候,后生推度名蕴缘法以后生缘力支助它。

  根据上述的方法,应明白后生心与心所(名蕴)支助与前生心同时生起的四生色。

  在这「由于名生起,处色生起」的阶段,取后生心与心所两者为因。取与前生心同时生起,而现在正处于住时的眼处、耳处、鼻处、舌处与身处为属于果的「处色」。只要业力未尽,所有五种处色都有能力在每一个心识剎那的生、住与灭时生起。若不要使它们复杂化,是可以各别去辨别它们,不然则可以同时辨别它们。

  各别的辨别法如下:

  1.       由于有分波动名法生起,眼处生起;

  有分波动名法是因;眼处是果。

  〔此眼处是指与过去有分(atãta bhavaïga)同时生起的眼处。

  2.       由于有分断(bhavaïgupaccheda)名法生起,眼处生起;

  有分断名法是因,眼处是果。

  〔这是与有分波动(bhavaïga calana)同时生起的眼处。〕

  3.       由于五门转向名法生起,眼处生起;

  五门转向名法是因,眼处是果。

  (这是与有分断同时生起的眼处。)

  4.       由于眼识名法生起,眼处生起;

  眼识名法是因,眼处是果。

  (这是与五门转向同时生起的眼处。以同样的方法去辨别耳识等等。)

  5.       由于领受名法生起,眼处生起;

  领受名法是因,眼处是果。

  (这是与眼识同时生起的眼处。)

  6.       由于推度名法生起,眼处生起;

  推度名法是因,眼处是果。

  (这是与领受同时生起的眼处。)

  7.       由于确定名法生起,眼处生起;

  确定名法是因,眼处是果。

  (这是与推度同时生起的眼处。)

  8.       由于第一速行名法生起,眼处生起;

  第一速行名法是因,眼处是果。

  (这是与确定同时生起的眼处。)

  9.       由于第二速行名法生起,眼处生起;

  第二速行名法是因,眼处是果。

  (这是与第一速行同时生起的眼处。)

  如此知见后生心与心所名法组支助与前生心同时生起的眼处。依照此法辨别所有六种心路过程。以同样的方法辨别耳处等。若禅修者想要辨别它们整体,就如下地辨别所有五处色:

  整体的辨别法

  (1) 由于有分波动名法生起,五处色生起;

  有分波动名法是因,五处色是果。

  (这五处色是与过去有分同时生起的眼、耳、鼻、舌与身处。)

  (2) 由于有分断名法生起,五处色生起;

  有分断名法是因,五处色是果。

  (这五处色是与有分波动同时生起的眼、耳、鼻、舌与身处。)

  (3) 由于五门转向名法生起,五处色生起;

  五门转向名法是因,五处色是果。

  (这五处色是与有分断同时生起的眼、耳、鼻、舌与身处。)

  (4) 由于眼识名法生起,五处色生起;

  眼识名法是因,五处色是果。

  (这五处色是与五门转向同时生起的眼、耳、鼻、舌与身处。)

  如此地知见后生心与心所(名法)以后生缘力支助与前生心同时生起的五处色。辨别所有六门。

  (C)由于色生起,处色生起

  (这是「名色缘」里的色支助「六处」里的处色。)

  在眼十法聚里有:

  1.       由于(与眼处)在同一粒色聚里的四界生起,眼处生起;

  在同一粒色聚里的四界是因,眼处是果。

  2.       由于在同一粒色聚里的命根生起,眼处生起;

  在同一粒色聚里的命根是因,眼处是果。

  3.       由于在同一粒色聚里的食素生起,眼处生起;

  在同一粒色聚里的食素是因,眼处是果。

  注:以同样的方法,继续辨别在同一粒色聚里的(1)四界、(2)命根与(3)食素如何各别地支助耳、鼻、舌与身处。四界以助力(upatthambhaka satti)支助在同一粒色聚里的处色;命根以随护力(anupàlaka satti)支助在同一粒色聚里的处色;食素则以助力支助在同一粒色聚里的处色。食素本身必须在受到食生食素的助力之下,才能支助处色。

  在胃里,刚吃下且还未被消化的食物是时节生八法色聚。在业生的消化火界(pàcaka tejo dhàtu)帮助之下,这些时节生八法聚里的食素(oja)能够制造食素八法聚。由于这些色法是由食素引生的,所以它们被称为食生色。

  当这些食生色里的食生食素(àhàraja oja)支助业生食素、心生食素、时节生食素和前生食生食素时,它们每一个都能够再制造新的色聚。如此引生与支助之下,诸处色就会变强。在受到支助的食素当中,业生色聚里的业生食素亦被包括在内。以智知见这点后,再如上去辨别。以同样的方法辨别耳处至身处。

  (D)由于色生起,意处生起

  在五蕴界里(包括人界),名法必须在有各自的依处色之下才能生起,若没有依处色,它们就不能生起。必须在以智知见这点后,才能修习这阶段的辨别法。另有一点,当称为意处的识生起,无可分离的相应心所亦包括在内。只有在依靠各自的依处色之下,这些心所与意处才能生起。因此在辨别最为显著的意处时,把相应心所包括在内也是没有错的。在它们当中,五识是依靠各自的处色(例如与过去有分同时生起的眼依处,cakkhuvatthu)而生起的意处。结生心(=意处)则依靠与它同时生起的心所依处色。死亡心意处依靠与从死亡心本身算回去第十七个心同时生起的心所依处色。多数的有分心是依靠与前生心同时生起的心所依处色。同样地,除了五识之外,称为意界(manodhàtu)和意识界(manovi¤¤àõa dhàtu)的意处依靠与前生心同时生起的心所依处色。然而,根据不分离理(avinàbhàva),在观禅阶段,一起观照与依处色同时生起的色法(例如四生色=54色或44色等)也是没有错的。

  一些辨法的例子

  (1) 由于结生心所依处色生起,结生意处生起;

  结生心所依处色是因,结生意处是果。

  (2) 由于有分心所依处色生起,有分意处生起;

  有分心所依处色是因,有分意处是果。

  (这是在禅修者所辨别的有分心的前一个心识剎那里生起的心所依处色。)

  (3) 由于死亡心所依处色生起,死亡意处生起;

  死亡心所依处色是因,死亡意处是果。

  (这是与自死亡心回算第十七个心同时生起的心所依处色。)

  (4) 由于心所依处色生起,五门转向意处生起;

  心所依处色是因,五门转向意处是果。

  (这是与有分断同时生起的心所依处色。)

  (5) 由于眼依处色生起,眼识意处生起;

  眼依处色是因,眼识意处是果;

  (这是与过去有分同时生起的「中命眼依处色」majjhimàyuka cakkhuvatthuråpa。)

  (6) 由于心所依处色生起,领受意处生起;

  心所依处色是因,领受意处是果。

  (这是与眼识或五识同时生起的心所依处色。)

  (7) 由于心所依处色生起,推度意处生起;

  心所依处色是因,推度意处是果。

  (这是与领受同时生起的心所依处色。)

  (8) 由于心所依处色生起,确定意处生起;

  心所依处色是因,确定意处是果。

  (这是与推度同时生起的心所依处色。)

  (9) 由于心所依处色生起,第一速行意处生起;

  心所依处色是因,第一速行意处是果。

  (这是与确定同时生起的心所依处色。)

  (10)  由于心所依处色生起,第二速行意处生起;

  心所依处是因,第二速行意处是果。

  (这是与第一速行同时生起的心所依处色。)

  其余速行意处亦是以此类推。

  (11)  由于心所依处色生起,第一彼所缘意处生起;

  心所依处色是因,第一彼所缘意处是果。

  (这是与第七速行同时生起的心所依处色。应注意这只是多数情形如此而已。)

  (12)  由于心所依处色生起,第二彼所缘意处生起;

  心所依处色是因,第二彼所缘意处是果。

  (这是与第一彼所缘同时生起的心所依处色。)

  (13)  由于心所依处色生起,意门转向意处生起;

  心所依处色是因,意门转向意处是果。

  (这是与前生有分──有分断──同时生起的心所依处色。)

  根据这些方法,辨别心路过程的每一个心识剎那(如名业处表所示)。辨别所有六门。辨别每一门的善与不善心路过程。

  (E)由于名色生起,意处生起

  在此,只取与各别心相应的心所为「名」。取各别心识剎那的名法所依靠的依处色(主要),及不可分隔的色法(如54色或44色)为「色」。在以智知见相关的名色支助意处后,再如下去辨别它们。属于因的名(即心所)和属于果的意处,是在同一个心识剎那同时生起的相应法。如前文所述,依处色多数是在意处(果)之前生起的前生法(purejàta dhamma)。然而,在结生时,它是俱生法(sahajàta dhamma)。

  一些辨法的例子

  (1) 由于结生名色生起,结生意处生起;

  结生名色是因,结生意处是果。

  (2) 由于有分名色生起,有分意处生起;

  有分名色是因,有分意处是果。

  (以同样的方法辨别死亡。)

  (3) 由于五门转向名色生起,五门转向意处生起;

  五门转向名色是因,五门转向意处是果。

  (4) 由于眼识名色生起,眼识意处生起;

  眼识名色是因,睛识意处是果。

  (5) 由于领受名色生起,领受意处生起;

  领受名色是因,领受意处是果。

  (6) 由于推度名色生起,推度意处生起;

  推度名色是因,推度意处是果。

  (7) 由于确定名色生起,确定意处生起;

  确定名色是因,确定意处是果。

  (8) 由于第一速行名色生起,第一速行意处生起;

  第一速行名色是因,第一速行意处是果。

  (以同样的方法辨别第二速行等等。)

  (9) 由于第一彼所缘名色生起,第一彼所缘意处生起;

  第一彼所缘名色是因,第一彼所缘意处是果。

  (以同样的方法辨别第二彼所缘。)

  (10)  由于意门转向名色生起,意门转向意处生起;

  意门转向名色是因,意门转向意处是果。

  根据这些方法辨别

  辨别取色所缘为目标的眼门与意门心路过程(依照名业处表)。辨别取声所缘等等为目标的心路过程。辨别所有六种心路过程的一切善与不善速行心路过程。也辨别五门转向、确定、速行与意门转向,以便没有漏掉任何究竟界。

  六处缘触(Saëàyatanapaccayà phasso)

  (由于六处生起,触生起。)

  触(phassa)有六种,即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与意触。一切与结生、有分、死亡、五门转向、领受、推度、确定、速行、彼所缘及意门转向相应的触都称为意触。

  六处:在此取所有十二处为「六处」,即:

  1.         六内处(ajjhattikàyatana)= 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与意处。

  2.         六外处(bàhiràyatana)= 色处、声处、香处、味处、触处与法处[5]。

  这些内外处是可以增强心与心所的工具或媒介。举个例子:当属于色处的色所缘撞击属于眼处的眼净色时,若那色所缘是可喜所缘,那就会增强笑容;若那色所缘是不可喜的,那就会增强愁眉。所以眼处与色处是增强心与心所(即取色所缘为目标的眼门与意门心路过程)的工具或媒介。应如此理解它们。

  五十二心所与十六微细色(sukhuma råpa)也包括在这十二处之内。一切与各心相应的心所皆称为法处。

  由于心所依处色亦包括在微细色里,它亦被称为法处。与各心相应的心所,尤其是与各触(phassa)相应的心所都被称为相应法处。一切识都称为意处。

  一些辨法的例子

  结生意触=结生心与相应触

  (1) 由于心所依处法处生起,结生意触生起;

  心所依处法处是因,结生意触是果。

  (2)        由于外处(即业、业相与趣相三者之一)生起,结生意触生起;

  外处是因,结生意触是果。

  (3) 由于结生识(意处)生起,结生意触生起;

  结生识(意处)是因,结生意触是果。

  (4) 由于相应法处(32)生起,结生意触生起;

  相应法处(32)是因,结生意触是果。

  结生意触也是名法。根据(五蕴界)名法的自性,它们必须在有依处色之下才能生起。再者,由于触(phassa)有「接触」的自性,它只能在有目标(所缘)可触时才能生起。若无目标可触,触就不会生起。由于结生名法组的目标是业或业相或趣相,根据情形,那目标可以是六所缘的任何一个。若那目标是业(由于引生人的肯定是善思),它即是善思法处。若禅修者想要指定那法处,他可以辨别上述第(2)项为:

  由于业所缘(法处)生起,结生意触生起;

  业所缘(法处)是因,结生意触是果。

  相应法处

  若是喜俱三因者的结生心,就有三十三个与结生识相应的心所。在它们当中,触是结生意触。自三十三心所除去属于果的触,就有三十二心所,这些心所是法处,是相应法处。结生识则是意处。应注意对每一项的分析法亦是如此。依照辨别结生意触的方法,再辨别有分意触与死亡意触。

  五门转向意触(色所缘组)

  (1) 由于心所依处(法处)生起,五门转向意触生起;

  心所依处(法处)是因,五门转向意触是果。

  (2) 由于色处(色所缘)生起,五门转向意触生起;

  色处(色所缘)是因,五门转向意触是果。

  (3) 由于五门转向意处生起,五门转向意触生起;

  五门转向意处是因,五门转向意触是果。

  (4) 由于相应法处(9)生起,五门转向意触生起;

  相应法处(9)是因,五门转向意触是果。

  注:以下只是缩写,应明白一切辨别法如上。

  眼触=与眼识相应的触

  (1) 由于眼处(眼所依处)生起,眼触生起。

  (2) 由于色处(色所缘)生起,眼触生起。

  (3) 由于眼识意处生起,眼触生起。

  (4) 由于相应法处(6)生起,眼触生起。

  领受意触(色所缘组)

  (1) 由于心所依处(法处)生起,领受意触生起。

  (2) 由于色处生起,领受意触生起。

  (3) 由于领受意处生起,领受意触生起。

  (4) 由于相应法处(9)生起,领受意触生起。

  推度意触(色所缘组)

  (1) 由于心所依处(法处)生起,推度意触生起。

  (2) 由于色处生起,推度意触生起。

  (3) 由于推度意处生起,推度意触生起。

  (4) 由于相应法处(9或10)生起,推度意触生起。

  确定意触(色所缘组)

  (1) 由于心所依处(法处)生起,确定意触生起。

  (2) 由于色处生起,确定意触生起。

  (3) 由于确定意处生起,确定意触生起。

  (4) 由于相应法处(10)生起,确定意触生起。

  第一速行意触(色所缘组:善速行)

  (1) 由于心所依处(法处)生起,第一速行意触生起。

  (2) 由于色处生起,第一速行意触生起。

  (3) 由于第一速行意处生起,第一速行意触生起。

  (4) 由于相应法处(32)生起,第一速行意触生起。

  依照这方法,辨别善与不善速行心路过程的所有七个速行。

  第一彼所缘意触(色所缘组)

  (1) 由于心所依处(法处)生起,第一彼所缘意触生起。

  (2) 由于色处生起,第一彼所缘意触生起。

  (3) 由于第一彼所缘意处生起,第一彼所缘意触生起。

  (4) 由于相应法处(32)生起,第一彼所缘意触生起。

  依照这方法,辨别其余根据情形而生起的大果报彼所缘,或无因善果报彼所缘,或不善果报彼所缘。它们的差异只是相应法处的心所数量而已。

  意门转向意触(取色所缘为目标)

  (1) 由于心所依处(法处)生起,意门转向意触生起。

  (2) 由于色处生起,意门转向意触生起。

  (3) 由于意门转向意处生起,意门转向意触生起。

  (4) 由于相应法处(10)生起,意门转向意触生起。

  注:辨别色所缘组的一切善与不善速行心路过程。如名业处表所示,推度、速行与彼所缘的心所数量会根据情况而有所改变,自它们之中除去触,取剩余的为「相应法处」。在耳门心路过程等的唯一差异是:把「色处」换成「声处=声所缘」等。依照同样的方法去辨别。虽然确定、速行、五门转向与意门转向并不属于果报轮转,但为了不漏掉任何究竟法,所以也辨别它们。若无前生五门转向,五门心路过程的五识、领受、推度与彼所缘名蕴就无法生起。至于意门心路过程的彼所缘,若无意门转向,它也不能生起。彼所缘必然只能在速行之后生起。若无确定,五门速行绝不会生起;若无意门转向,意门速行也绝不会生起。因此,若属于果报名法的五识、领受、推度与彼所缘生起,转向、确定与速行也自然会生起。所以在禅修者辨别果报名法时,若他为了不漏掉任何究竟法而去辨别转向、确定与速行,那也是没有错的。

  法处有四种:

  (1) 十六微细色,

  (2) 所有五十二心所,

  (3) 涅盘,

  (4) 概念,如白遍、安般似相等等。

  除了五净色与七境色[6]之外,其余十六色是微细色(28–12=16)。在这十六微细色当中,心所依处亦包括在内,所以它是属于法处。

  触缘受(Phassapaccayà Vedanà)

  (由于触生起,受生起)

  由于六种触,以下六种受生起:

  (1) Cakkhusamphassajà vedanà   = 眼触生受,

  (2) Sotasamphassajà vedanà = 耳触生受,

  (3) Ghànasamphassajà vedanà     = 鼻触生受,

  (4) Jivhàsamphassajà vedanà       = 舌触生受,

  (5) Kàyasamphassajà vedanà       = 身触生受,

  (6) Manosamphassajà vedanà      = 意触生受。

  在此,禅修者应明白眼触生受与眼触缘受(cakkhu- samphassapaccayà vedanà)等等。

  眼触生受与眼触缘受

  Cakkhusamphassajà vedanà ... atthi kusalà, atthi akusalà, atthi abyàkatà.(《迷惑冰消》)

  Cakkhusamphassapaccayà vedanàkkhandho atthi kusalo, atthi akusalo, atthi abyàkato.(《迷惑冰消》)

  Cakkhusamphassajà vedanà ... manosamphassajà vedanà eta§ `cakkhusamphassajà vedanà atthi kusalà, atthi akusalà, atthi abyàkatà'ti eva§ vibhaïge agatatta cakkhudvàradãsu pavattàna§ kusalàkusalàbyàkatavedanà `Sàriputto, Mantàõi- putto'ti evamàdãsu màtito nàma§ viya màtisadisavatthuto nàma§. Vàcannttho panettha cakkhusamphassahetu jàtà vedanà cakkhusamphassajà vedanàti. Esa nayo sabattha. (《中部注》;《相应部注》)

  Cakkhusamphassapaccayà vedanàkkhandha atthikusaloti kàmàvacara añthakusalacittavasena veditabbo. Atthi akusaloti dvàdasa akusalacittavasena veditabbo. Atthi abyàkatoti tisso manudhàtuyo tisso ahetuka manovi¤¤àõadhàtuyo, aññha mahàvipàkàni, dasa kàmàvacarakiriyàti catuvãsatiyà cittàni vasena veditabbo. Tattha aññha kusalàni dvàdasa akusalàni ca javanavasena labbhanti, kiriyamanodhàtu àvajjanavasena labbhati. Dve vipàkamanodhàtuyo sampañicchanavasena, tisso vipàkamanovi¤¤àõadhàtuyo santãraõatadàrammaõa- vasena, kiriyàhetukamanovi¤¤àõadhàtu voññhabbanavasena, aññhamahàvipàkacittàni tadàrammaõavasena, nava kiriya- cittàni javanavasena labbhanti. Sotaghàna jivhàkàyadvàresupi eseva'nayo.(《迷惑冰消》)

  Cakkhusamphassapaccayà uppajjati vedayitanti cakkhu- samphassa§ målapaccaya§ katvà uppannà sampañicchana- santãraõa voññhabbanajavanavedanà. Cakkhuvi¤¤àõa- sampayuttàya pana vattabbameva natthi. Sotadvàràdivedanà- paccayàdãsupi esevanayo (《相应部注》)

  根据上述的经典与注释,一切以(与眼识相应的)眼触为基因的受,无论是与五门转向、眼识、领受、推度、确定、欲界善速行、不善速行、欲界唯作速行或彼所缘(即善、不善与无记=果报唯作诸心)相应,皆被称为眼触生受与眼触缘受。耳触生受与耳触缘受等亦是以此类推。

  Kiriyamanodhàtu àvajjanavasena labbhati(《迷惑冰消》)。与五门转向相应的受被形容为是由眼触引生。应注意这只是方便说(pariyàya)而已。与五门转向相应的受先生起,在它与五门转向名法一起灭后,与眼识相应的眼触才生起。果先生,而因后生。前生的五门转向受被后生(与眼识相应)的眼触支助。这看起来好像是后生缘。在「名色缘六处」的阶段已有说明,属于因的后生缘是名法,属于果的缘生法(paccayuppanna dhamma)是色法。然而,在此因与果两者皆是名法,所以不包括在后生缘之内。

  无论如何,只有对于具备眼净色,而有条件令眼触生起之人,省察色所缘的五门转向才能生起。于没有眼净色,而无条件令眼触生起之人,省察色所缘的五门转向是绝不可能生起的。这是因为于没有眼净色的人,整个眼门心路过程都不可能生起。因此,说与五门转向相应的受是由眼触引生只是方便说而已。对于耳触等支助与五门转向相应的受,亦应如此理解。

  根据这些解释,应注意由眼触引生的受,是眼门心路过程与继续取那色所缘为目标的意门心路过程里的一切受。所有这些受都是眼触生受。在以智知见「由于眼触,眼触生受生起」之后,再逐一地辨别整个色所缘组(根据名业处表)。以同样的方法辨别「由于耳触,耳触生受生起」等等。

  (1) 由于眼触生起,眼触生受生起;

  眼触是因,眼触生受是果。

  (2) 由于耳触生起,耳触生受生起;

  耳触是因,耳触生受是果。

  (3) 由于鼻触生起,鼻触生受生起;

  鼻触是因,鼻触生受是果。

  (4) 由于舌触生起,舌触生受生起;

  舌触是因,舌触生受是果。

  (5) 由于身触生起,身触生受生起;

  身触是因,身触生受是果。

  (6) 由于意触生起,意触生受生起;

  意触是因,意触生受是果。

  意触

  Manosamphassoti bhavaïgasahajàto samphasso. Vedayitani sahàvajjanavedanàya javanavedanà. Bhavaïga- sampayuttàya pana vattabbameva natthi.(《相应部注》)

  根据上述的注释,与意门心路过程之前的有分相应之触是意触。在意门心路过程里,与意门转向、速行(及彼所缘)相应的受是意触生受。由于前生有分意触,后生有分意触生受才能生起。应注意由于32俱生有分意触,俱生意触生受也能够生起。由于意门心路过程能够取六所缘之中的任何一个为目标,所以应辨别全部。再者,与有分和意门转向相应的触也被称为意触,由于这些意触,与速行(和彼所缘)相应的意触生受生起(《相应部注》)。辨别至能以智知见这些。

  受缘爱(Vedanàpaccayà Taõhà)

  (由于受生起,爱生起)

  由六种受引生的六种爱是色爱、声爱、香爱、味爱、触爱与法爱。(《迷惑冰消》)而每一种爱又可再分为三种,即欲爱(kàmataõhà)、有爱(bhavataõhà)和无有爱(vibhavataõhà)。由于乐于物欲(vatthu kàma),亦即由于欲乐(kàmassàda)执着色所缘,色爱生起。此时它被称为欲爱。

  当它随着「色所缘是常,它永恒地存在」的常见生起时,它即是有爱。随常见生起的贪欲(ràga)也应称为有爱。

  当它随着「死时,该色所缘也就坏灭与终结」的断见生起时,它即是无有爱。随断见生起的贪欲也应称为无有爱。对于声爱等亦应如此理解。(《迷惑冰消》;《清净道论》第17章.节235)

  Bhavataõhà: Bhavatãti bhavo. Bhavoti pavattà diññhi bhavadiññhi. Bhavena sahagatà taõhà bhavataõhà. 当取色所缘、声所缘等任何一个为我时,认为「我是常」的常见即是「有」(bhava)。与该「有」同时生起的爱即是有爱。

  Vibhavataõhà: Na bhavatãti vibhavo, vibhavoti pavattà diññhi vibhavadiññhi, vibhavena sahagatà taõhà vibhavataõhà. 当取六所缘的任何一个为我时,认为「我是无常的,死后它即结束」的断见即是「无有」。与该「无有」同时生起的爱即是无有爱。

  Yasmà vàtiàdinà na kevala§ vipàkasukhavedanà eva, tissopi pana vedanà vipàkà visesena taõhàya upanissaya-paccayo, avisesena itarà càti dasseti.(《根本疏钞》)

  Kammaphalàbhipatthanàvasena sattà kammànipi àyåhantãti sàtisaya§ taõhàya vipàkavedanà upanissayo, na tatthà itaràti àha `vipàkà visesena ... avisesena itarà cà'ti. Itaràti avipàkàti attho.(《随疏钞》)有情在造业时,心怀着对果报的极大渴求。所以上述的疏钞与复注疏钞提到:只有与五识、领受、推度和彼所缘相应的果报受,特别(visesa)以亲依止力支助属于贪根心的爱;与转向、确定和速行相应的受,则只是一般地(avisesa)以亲依止力支助爱。

  应注意属于因的受和属于果的爱可以在同一个心路过程里生起,也可以间隔着许多心路过程。因此,取眼门与(继续取那色所缘为目标的)意门心路过程里每一个心识剎那的受为属于因的「眼触生受」,亦即是色爱(råpataõhà)之因。对属于声爱之因的耳触生受等等,亦应如此理解。

  由于主要是取果报受为因,所以属于因的受和属于果的爱多数并不在同一个心识剎那里生起,而多数是间隔着一或多个心识剎那,或许多个心路过程。

  未来轮转论(Anàgàta Vañña Kathà)

  由于在这阶段提及轮转论,即生死轮回,所以它只与禅修者发愿获得来世而造下的业有关。因此,以辨别「由于感受来世的受生起,渴爱来世的爱生起」为主。此爱连同取与业有是现在因,即怀着获得来世之愿而造下的无明、爱、取、行与业。所以,禅修者应以辨别自己为获得来世而造下的(无明)、爱、取、(行)与业为主。

  一些辨法的例子

  (1)        由于眼触生受生起,色爱生起;                         眼触生受是因,色爱是果。

  (2)        由于耳触生受生起,声爱生起;                         耳触生受是因,声爱是果。

  (3)        由于鼻触生受生起,香爱生起;                         鼻触生受是因,香爱是果。

  (4)        由于舌触生受生起,味爱生起;                         舌触生受是因,味爱是果。

  (5)        由于身触生受生起,触爱生起;                         身触生受是因,触爱是果。

  (6)        由于意触生受生起,法爱生起;                         意触生受是因,法爱是果。

  注:法爱(dhammataõhà)是渴爱心、心所、色法(除去五所缘,即颜色、声、香、味与触)和各种概念。

  爱缘取(Taõhàpaccayà Upàdàna§)

  (由于爱生起,取生起)

  有四种取,即欲取、见取、戒禁取和我论取。

  1.       欲取(kàmupàdàna):渴爱五欲目标是为欲爱。在受到前生欲爱以亲依止缘力支助之下,后生欲爱变得即强且固,这即强且固的欲爱是欲取。

  2.       见取(diññhupàdàna):根深蒂固地执着排斥业力及果报的邪见,如无见、无因见、无作为见(natthika diññhi, ahetuka diññhi, akiriya diññhi)(戒禁取与我论取除外),即是见取。

  3.       戒禁取(silabbatupàdàna):根深蒂固地执着学习狗、学习牛的修行能够清除烦恼与脱离生死轮回的邪见是戒禁取。

  4.       我论取(attavàdupàdàna):根深蒂固地执着我见即是我论取。这邪见认为有个创世的至上我及被创造的灵魂我,它也认为所有五蕴或任何一蕴是我。这也被称为身见(sakkàya diññhi)与我见(atta diññhi)。

  在这阶段,禅修者必须以智辨别来知见:由于为了获得来世而造下的爱,取生起。譬如,若在累积烦恼轮转与业轮转时,他发愿成为一个教佛法的天神。在以智知见「欲爱是基因(渴爱教法天人的生活),欲取(执取教法天人的生活)也因此而生起」后,再如下辨别:

  (1) 由于欲爱生起,欲取生起;

  欲爱是因,欲取是果。

  另一种辨别法:认为教法天人真正存在是身见。有时候这也被称为「世间通称我见」(loka sama¤¤à atta diññhi)。若那渴爱教法天人生活的有爱与(认为有教法天人存在的)身见或我见相应,那么在以智知见「由于有爱,我论取或见取生起」之后,再如下辨别:

  (2) 由于有爱生起,我论取生起;

  有爱是因,我论取是果。

  或:由于有爱生起,见取生起;

  有爱是因,见取是果。

  另一种辨别法

  (A)      极度乐于将会在成为教法天人时所获得的色所缘之色爱是欲爱。

  (B)       与认为「色所缘是常,是永恒」的常见同时生起的色爱是有爱。

  (C)       与认为「死时,色所缘也就坏灭、终结」的断见同时生起的色爱是无有爱。

  如此,色爱有三种,即欲爱、有爱与无有爱。同样地,声爱等每一个都有三种。辨别:

  (1) 由于色(欲)爱生起,欲取生起;

  色(欲)爱是因,欲取是果。

  (2) 由于色(有)爱生起,见取(常见)生起;

  色(有)爱是因,见取是果。

  (3) 由于色(无有)爱生起,见取(断见)生起;

  色(无有)爱是因,见取是果。

  另一个方法:由于与常论(sassata vàda)相应的有爱和与断论(uccheda vàda)相应的无有爱两者都是以我论(atta vàda,如执着色所缘为我)为根基,因此可以如下辨别:

  (1)        由于色(有)爱生起,我论取生起;                  色(有)爱是因,我论取是果。

  (2)        由于色(无有)爱生起,我论取生起;                     色(无有)爱是因,我论取是果。

  以同样的方法辨别声爱至法爱。譬如禅修者在累积波罗蜜时,发愿在来世成为能够弘扬佛法的比丘,那也以上述的方法辨别它。对于佛教徒,戒禁取是很少会生起的。

  爱与取的意门心路过程

  意门转向

  速行(7×)

  彼所缘(2×)

  色(欲)爱

  12

  20

  12-11/34-33

  取

  12

  20

  12-11/34-33

  有些时候,与喜不相应的速行与彼所缘会生起。准确地辨别为来世而造下的烦恼轮转。

  注意:对已证得名色分别智和缘摄受智的禅修者来说,见取、戒禁取与我论取是非常难于生起的,多数只有欲取生起罢了。所以,只辨别「由于爱,欲取生起」可能亦已足够。然而,自无始轮回以来,没有任何烦恼或取不曾在有情的名色相续流里生起。因此,在辨别「由于过去因生起,过去果生起」时,禅修者必须辨别在那些过去世里,由于爱而生起的各种邪见与取。

  取缘有(Upàdànapaccayà Bhavo)

  (由于取生起,有生起)

  有(bhava)可分为两种,即(一)业有(kamma bhava)和(二)生有(upapatti bhava)。业有是生起之因,生有是生起(有)。

  为了获得来世,而在今世所造下的善业或恶业即是业有。这是生有之因,是生起之因。将在来世由该善业或恶业引生的果报四名蕴与业生色是生有(亦作再生有)。这些是生有,是生起。

  为了获得生有(即将在来世生起的果报名蕴与业生色),而在今世所造下的行=业(即福行或非福行或不动行)即是业有。禅修者必须以智辨别,直至知见「以(无明、爱及)取为业有与生有的基因,它们(业有与生有)生起。」关于业有,以辨别自己为了获得来世而造下以善思最为明显的善名法组为主。

  禅修者也可以辨别已生起的不善思组。辨别以执着恶行(duccarita)的爱为基因,执取恶行的取生起;以该执取为基因,造作恶业或不善行生起;由于那不善业(业有),在未来,名为生有的五蕴将在恶道生起。

  对已达到这阶段的禅修者,我论取、见取与戒禁取生起是非常少有的。多数只有欲取会生起。这欲取是执取来世的五蕴或六所缘,譬如比丘生活或教法天人的生活。以智辨别至知见「由于那欲取生起,业有或生有生起。」

  要点

  由于在这阶段只是辨别为了获得来世而造下的无明、爱、取、行与业,所以只须取任何一组为了获得来世而造下的(无明)、爱、取、(行与)业即已足够。这是指在你为了获得来世,而造下的许多业当中,只取任何一个你记得又喜欢的业。因此:

  1.       错知有个未来的「比丘」或「教法的天人」是无明。

  2.       渴爱那种生活是爱。

  3.       执取由爱引生的生命是取,即欲取。

  4.       以那欲取为基因所造下的布施或持戒或禅修是行。

  5.       业是业有(指业力)。

  将在来世获得由业有引生的比丘或教法天人之五蕴是生有,这即是未来的生(jàti)。

  若禅修者是止行者,即拥有禅那之人,那么在发愿或令心倾向于梵天有或梵天蕴(与他所喜欢的禅那相符的梵天界,这可以是下等、中等或上等禅那)之后,再以相同的方法辨别:由于那无明、爱、取、行(禅那)与业,他将会获得梵天有或梵天蕴。对于未来还必须轮回的禅修者,他将会看到生有,即梵天有或梵天蕴。

  禅修者之间的无明、爱、取、行与业是不一样的。根据上述辨别比丘或教法天人的方法,禅修者必须依照自己的愿或内心倾向辨别。

  一些辨别法

  1.       由于欲取生起,业有生起;欲取是因,业有是果。

  2.       由于业有生起,生有生起;业有是因,生有是果。

  意门心路过程

  意门转向

  速行(7×)

  彼所缘(2×)

  1. 欲取

  12

  20

  12 / 34

  2. 业有(善)

  12

  34

  34 / 12

  3. 生有

  由该业有引生的未来蕴

  上表只列出善业有作为「业有」的例子。然而,禅修者应辨别,在他名色流三时里已生、正生与将生的善或不善业有。若它是禅那业有,即应知:

  1.       初禅业有=34

  2.       第二禅业有=32

  3.       第三禅业有=31

  4.       第四禅业有=31

  5.       无色禅业有=31

  有缘生(Bhavapaccayà Jàti)

  (由于有生起,生生起)

  Bhavoti panettha kammabhavova adhippeto, so hi jàtiyà paccayo na upapatti bhavo (《清净道论》第17章.节270)。对于「有缘生」,有是指能引生生(jàti)的业有。那业有是生的真正原因。生起(upapatti)并非生(jàti)的真正原因。

  Upapattibhavupapattiyeva jàtiti àha `na upapatti bhavo'. (《大疏钞》)由于生有的生起是生,注释解释:「生起(upapatti)并非生的真正原因。」

  所以,称为生有的未来五蕴开始生起时是生(jàti)。这是指结生五蕴的生起。

  譬如说,若禅修者辨识由于白遍四禅业有,他将会获得未来梵天生有。那么,由于在梵天生有五蕴里没有鼻净色、舌净色、身净色与性根色,他应能够以智辨明鼻十法聚、舌十法聚、身十法聚与性根十法聚并不存在。仔细地辨明这些。

  (1) 由于业有生起,生生起;

  业有是因,生是果。

  生缘老死(Jàtipaccayà Jaràmaraõa§)

  (由于生生起,老死生起)

  辨别:

  (1) 由于生生起,老死生起;

  生是因,老死是果。

  这有两种辨别法,即俗谛法(samuti sacca)或究竟谛法(paramattha sacca真谛)。于俗谛法,辨别「由于生,即一生只出现一次的结生,老与死也就发生」。这能透过辨别未来世、老与死而得知。

  于究竟谛法:

  (1) 将在(未来)一期生命里生起的色法,

  (2a)将在(未来)一期生命里根据处门而生起的名法,

  (2b)将在(未来)一期生命里生起的结生、有分与死亡名法(离心路过程)。

  (一) 它们(1, 2a, 2b)的生时(uppàda)是生;

  (二) 它们(1, 2a, 2b)的住时(ñhãti)是老;

  (三) 它们(1, 2a, 2b)的灭时(bhaïga)是死。

  以智知见未来一世里的名色法的生、住与灭之后,可再辨别:

  (1) 由于生生起,老死生起;

  生是因,老死是果。

  愁、悲、苦、忧、恼

  愁、悲、苦、忧及恼可在有生之人里生起。然而,它们并非肯定会生起于有生者之法。对已完全断除烦恼的圣者,虽然他们的名色流里有生(jàti),但愁、悲等并不会生起(只有身苦能够根据情况生起)。因此,愁、悲等并非生的定果(mukhya)。对于它们还能在未来生起的人,则可辨别愁、悲等的生起。辨别:

  (1) 由于生生起,愁生起;生是因,愁是果。

  (2) 由于生生起,恼生起;生是因,恼是果。

  (应明白对悲、苦与忧的辨别法也是同样的。)

  愁、悲、忧、恼心路过程

  意门转向

  速行(7×)

  彼所缘(2×)

  愁、悲、忧、恼

  12

  18(瞋组)

  11/33/32

  愁、悲、忧与恼是属于瞋速行组。在此只列出意门心路过程作为例子。五门心路过程也能够根据情况生起,但强烈的愁、悲等则只能在意门里生起。彼所缘可能有或没有生起。若彼所缘随瞋速行之后生起,只有舍俱彼所缘能够生起,不然即是「到访有分」(agantuka bhavaïga)生起。若来世是梵天,愁等不能生起。其界本身是无瞋的。至此所说明的缘起第一法是置今世于(缘起轮转的)中间。根据这方法,禅修者可置一个过去世于中间,以辨别更远的过去世。他也可置一个未来世于中间,以辨别更远的未来世。

  --------------------------------------------------------------------------------

  [1]中译按:为何称为大善?是因为其数目大。在诸心识组别当中,欲界善心有24个,欲界无因心有18个,欲界不善心有12个,色界心有15个,无色界心有12个,出世间心有8个。由于欲界善心的数目最大,所以称为大。

  [2] 中译按:以上提及的「生时」与「灭时」是每一个剎那里的生、住与灭三时之生时与灭时。

  [3] 中译按:在此所用的「修观」一词是指修观禅。例如:对名法修观即是指以名法作为目标来修习观禅。以后再有「修观」一词出现时,读者也应如此理解。

  [4] 中译按:前生(purejàta)是指在前生起,后生(pacchajàta)是指随后生起。它们是二十四缘的其中两个。

  [5] 中译按:眼处、耳处、鼻处、舌处与身处各别是眼净色、耳净色、鼻净色、舌净色与身净色;意处是一切识色处、声处、香处、味处与触处是色尘、声尘、香尘、味尘与触尘;其余的色法、一切心所、根念法与涅盘则属于法处。

  [6] 中译按:七境色(gocara råpa)是颜色、声、香、味、地、火与风(触=地、火与风)。

 

----------------------------------------------------------------------------------------------------------------

更多帕奥禅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 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在日常生活当中,特别是在人事环境里面,不要问别人怎么对我,我们要用真诚心对人、用清净心对人、用平等心对人、用慈悲心对人,这就是学觉悟。 ​​​​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