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奥禅师:智慧之光 第十六章:行道智见清净义释
2014/9/3   热度:375
帕奥禅师:智慧之光 第十六章:行道智见清净义释 依照六处门以智观照名色法的生灭;又以七色观法与七非色观法观照名色法的生灭;进而再观照从光明至欲(nikanti)观之随烦恼的究竟法生灭,直到现在剎那(khaõa paccuppanna)之后,再选以下其中一个自己最喜欢之法,透彻地轮流观照名色法的三相: 1. 名色法; 2. 五蕴法; 3. 十二处法; 4. 十八界法。 观照内外三时。如此重复观照许多次是必要的。尝试至能清晰地知见行法之现在剎那。也尝试能重复许多次观照三相至愈来愈清晰。 四随观 (一)以观照色法为主之后,再观照名法是修习身随观念处。 (二)在观照名法时,要修习三念处(如受随观)的禅修者,必须也观照所缘色与依处色。根据在名业处阶段时已提及的规则(sa§khittena và vitthàrena và pariggahite råpakammaññhàne),禅修者必须已能以简略法和详尽法修习色业处。只有在辨别了它们之后再对名法修观,才算是修习受随观念处。 此观法必须依照处门,观照每个心路过程心及有分心的依处、所缘(目标)、受(=一切以受最为显著的名法)为: 1. 依处生灭:无常; 2. 所缘生灭:无常; 3. 受生灭:无常。 于此观法,辨明从五门转向至意门彼所缘(如名业处表所示)每个心识剎那的(一)依处而已;(二)所缘而已;(三)受(=一切以受最为显著的名法)而已的生灭之后,再观照它们为「无常」。对苦相与无我相的观法也是如此。尽量观照三时内外。 (三)再者,对名法的三种观法当中,若人先辨别以识为最显著的名法之后,再修习观禅,他即是在修习心随观念处。他应观照: 1. 依处; 2. 所缘; 3. 识(=一切以识为最显著的名法)。 (四)再者,若人先辨别以触(思)为最显著的名法之后,再修习观禅,他即是在修习法随观念处。他应观照: 1. 依处; 2. 所缘; 3. 触(=一切以触为最显著的名法)。 或者,以名色法修习观禅,在观照色法之后,始于受观照名法是受随观念处;始于识观照名法是心随观念处;始于触观照名法是法随观念处。 再者,采用以下的方法修习观禅也是属于修习法随观念处: 1. 五蕴法:把名色分为五组; 2. 十二处法:把名色分为十二组; 3. 十八界法:把名色分为十八组; 4. 缘起法:把名色分为十二缘起支; 5. 五盖法; 6. 七觉支法; 7. 谛教法:分为苦谛与集谛两组。 威仪路与明觉(iriyàpatha & sampaja¤¤a) 观照在威仪路(行住坐卧)与身体行动(如前进、后退、屈、伸等)里生起的五蕴(=名色)的方法,在名业处阶段已解说过了。辨明这些五蕴或名色之后,再用以下之法对它们修观: 1. 名色法:分为两组(或); 2. 五蕴法:分为五组(或); 3. 十二处法:分为十二组(或); 4. 十八界法:分为十八组(或); 5. 缘起法:分为十二支。 如果禅修者要以名色法修习观禅,他就应观照以下的三相: 1. 色法而已,然后 2. 名法而已,然后 3. 名色两者。 观照三时内外。如果已能观照内外三时、在威仪路与身体行动的五蕴(名色)之生灭至现在剎那(khaõa paccuppanna),而又能观照它们的三相时,就可进而以缘起法修观。 辨别以下: 1. 「由于因生起,果生起」,然后 2. 「由于因灭尽,果灭尽」,然后 3. 「由于因生起,果生起,由于因灭尽,果灭尽」。 辨别因果两者的生灭之后,再交替地观照它们每个的三相。观照三时内外。有时也观照这些名色行法的不净相。在透彻地观照三相之后,禅修者可以观照自己最喜欢之相为主。在名色法、五蕴法诸法当中,采用自己最喜欢之法为主,重复地观照许多次。 坏灭随观智(Bhaïga¤àõa) 朝向坏灭随观智 在如此透彻观照四威仪路的行法,至前生观智与后生观智连续不断时,观智变得非常强而有力又锐利,此时,如果不再注意行法的生起,而只注意它们的坏灭,即会:¥àõe tikkhe vahante saïkhàresu lahu§ upaññhahantesu uppàda§ và ñhita§ và pavatti§ và nimitta§ và na sampàpuõàti. Khaya vaya bheda nirodheyeva sati santiññhati. (Vism.XXI.10) Na sampàpuõàti aggahaõato.(Mahàñãkà) 他的观智不会再达到(及至): 1. 生起(uppàda):行法的生时; 2. 住(ñhiti):行法的住时; 3. 相(nimitta):行相(saïkhàra nimitta),如色聚; 4. 转起(pavatta):执取转起,即「由于因的生起,果生起」的转起。 这是因为他已不再注意它们(即一至四)。在前生观智以亲依止缘力(upanissaya paccaya satti)的支助之下,与后生观智相应的念,已稳固地安住于行法之灭尽、坏灭、破坏与灭(意即此观智以念为主导)。其时: 1. 灭而无常(anicca§ khayaññhena):在取行法之灭尽、坏灭、破坏与灭为目标之后,观它们为「无常、无常」。 2. 怖畏而苦(dukkha§ bhayaññhena):在取行法不断坏灭之怖畏为目标之后,观它们为「苦、苦」。 3. 不实而无我(anattà asàrakaññhena):在取行法没有永恒的实质或我为目标之后,观它们为「无我、无我」。 4. 有时也观它们不净的本质。 小心 在只取行法之坏灭为目标,以观照它们的三相修观时,它们的坏灭可能会发生得很快,但应以中等的速度观照无常相(及苦相和无我相)。虽然禅修者会看到许多心路过程,或许多心识剎那,或许多色法正在坏灭,但他不应逐一地观照每个心识剎那或色法为「无常」;而应取许多心识剎那及许多色法之灭为目标,和以中等的速度观它们为「无常、无常」。应注意对苦与无我的观法也是如此。运用名色法或五蕴法等,重复许多次地观三时的内外行法。 色聚消失 Nimittanti saïkhàra nimittam, ya§ saïkhàràna§ samåhàdighanavasena, sakiccaparicchedatàya ca saviggahà- na§ viya upaññhana§, ta§ saïkhàranimitta§.(Mahàñãkà) 自从在见清净的名色分别智破除了色密集和名密集,如今禅修者已到了坏灭随观智的阶段。在坏灭随观智之前还能看到: 1. 生起:行法(即名、色、因与果)的生时; 2. 住:行法的住时(老时); 3. 转起:执取转起(upàdiõõaka pavatta),即「由于因生起,果生起」;或还能看到「有转起」(bhava pavatti)即由于过去因,有(新生命)生起。 4. 相:虽然已以智破除色密集与名密集,直至知见究竟法,但有时还有一些色聚与名聚未破除及不能破除。这是因为色聚与名聚的数目非常的大,而且它们的生起非常迅速。由于这些色聚与名聚的色密集与名密集(如组合密集和作用密集)未破除及不能破除,所以还能看到它们为色聚与名聚,这即是还能看到相(nimitta),是行法发生之相。 然而,当禅修者达到坏灭随观智时,由于其智非常锐利与清晰,行法极迅速地呈现于其智,其时: 1. 生起:其智再也不能看到行法的生时; 2. 住:其智再也不能看到行法的住(老)时; 3. 转起:其智再也不能看到「有转起」,即由于无明、爱、取、行与业诸因的生起,识、名色、六处、触与受诸果(生有)生起。原因是:其智再也不能住于因果行法的生时与住时,而只住于因果行法称为剎那灭的坏灭时。由于其时观智再也不能住于因果行法的生时与住时,它再也不能住于执取转起(upàdiõõaka pavatta),即「由于因生起,果生起」 4. 在坏灭随观智时,由于禅修者的观智变得非常锐利与清晰,他再也看不到色密集与名密集(如组合密集和作用密集)还未破除的色聚与名聚。原因是:由于作为有形最微小粒子的色聚和名聚是有相可识知的行法,它们被称为行相(saïkhàra nimitta)。其时观智已不再观照行相,因为坏灭随观智只看到色法而已,只看到名法而已,只看到称为剎那灭的坏灭而已。其时观智并没看到色聚与名聚,但禅修者的坏灭随观智能非常清晰地看到究竟色法与究竟名法,这跟之前的观智是不一样的,它已完全达到究竟界。 其时,已达到这阶段的禅修者看到坏灭极其迅速,他再运用以下的方法,观照内外三时名色法的三相: 1. 只观色而已,然后 2. 只观名而已,然后 3. 同时观照名色法。 进而把存在于过去、未来、现在、内、外等十一种形式的五蕴分组,以五蕴法透彻地观照它们的三相。 注:应注意这并不意谓只有在坏灭随观智时,行法才非常迅速地生起。行法的本质是在一眨眼间,或闪电间,或一弹指间,它已生灭了许多亿次。所以在观智还未锐利之前,它还不能看到这些行法的真实本质。然而在坏灭随观智时,由于禅修者的观智变得非常锐利与清晰,其观智即能看到极其迅速坏灭的行法。另外一点,由于禅修者并没有注意行法的生时、住时、转起与(行)相,其智即不能看到它们。应注意这即是说如果注意它们,他就能看到。) 也观照修观的观智(反观pañivipassanà) ¥àta¤ca ¤àta¤ca ubhopi vipassati. 当禅修者能如此以观智只见到行法的坏灭时,他必须观照: 1. 称为「所知」(¤àta)的行法,即三时内外的色法、名法、因与果; 2. 称为智(¤àõa)的观智,即观照这些「所知」(¤àta)的观智。 他必须观照这两种称为所知与智之法。称为智的观智是意门速行心路过程,彼所缘可能会也可能不会生起。然而,由于这阶段已接近「强力观智」(balava vipassanà ¤àõa,如厌离随观智),彼所缘多数不会生起。 意门转向 速行(7×) 有因彼所缘(2×)/无因彼所缘(2×) 12 34-33 34-33 / 12-11 禅修者也应轮流观照修观的观智(修习反观,pañivipassanà),即上述的意门速行心路过程之三相。 一些观法的例子 1. 观照色,色坏灭:无常; 2. 观照名,名坏灭:无常;修观之智也坏灭:无常。 (对苦与无我的观法也是如此。) 如此轮流观照以下的三相: 1. 一时于内; 2. 一时于外;而且对这两者: 3. 一时于色; 4. 一时于名; 5. 一时于因; 6. 一时于果。 对过去与未来的观法也是如此。进而把存在于过去、未来、现在、内、外等十一种形式的五蕴分组,以五蕴法同样地观照它们。在这阶段,《无我相经》(Anattalakkhaõa Sutta)里所提及的五蕴观法,对禅修者来说是很珍贵的,它是能使到观智成熟的观法。 在坏灭随观智观照因果的阶段,虽然由于不作意「由于因生起,果生起」而不再看到执取转起,但因为在缘摄受智、思惟智与生灭随观智时,禅修者已善于观照及知见此执取转起法,所以若他要取因(如无明)和果(如行)为目标,他能很轻易的看到它们。这些因果之坏灭能被观智所观照。 观坏灭之力量 但并不是说刚达到坏灭随观智,且智还未成熟的禅修者,一开始坐禅就能够只看到行法的坏灭。刚开始修习坏灭随观智,但还未证得它时,在某个程度上还能看到生与灭两者。当观智变得锐利时,则不会再看到行法的生时,而只看到行法的坏灭时。当坏灭随观智达到巅峰时,即会只看到行法的坏灭时。(《大疏钞》) Tato pana pubbabhàge anekàkàravokàrà anupassanà icchitabbàva.(Mahàñãka) 为了使到坏灭随观智达至成熟,必须在达到坏灭随观智的巅峰之前,以各种不同的方法修观。 可以观照任何自己所喜欢之法为主 在观照行法之坏灭的坏灭随观智阶段,如果观照色法比较好,禅修者即可以观照色法为主;如果观照名法比较好,即可以观照名法为主。只有在运用前述的方法透彻地观照(例如名法)许多次,而坏灭随观智又变得很强时,才可如此观照,例如只以观照(名法的)善速行心路过程为主。如果禅修者是止行者,他可以观照禅那名法为主。对于三相,若他已运用三相透彻地修观,他可以只观自己最喜欢且最有效之相。禅修者可以观照「依处、所缘、受」;「依处、所缘、识」;「依处、所缘、触」;连同修观之智的坏灭,其观法是: 1. 观照依处,依处坏灭:无常;修观之智也坏灭:无常。 2. 观照所缘,所缘坏灭:无常;修观之智也坏灭:无常。 3. 观照受,受坏灭:无常;修观之智也坏灭:无常。 进而以同样的方法观照「依处、所缘、识」;「依处、所缘、触」。观照内外三时的所有六门。 对于威仪路与明觉之观法,取在身体的姿势和动作里的行法为目标来观照。 也取诸缘起支之坏灭为目标,观照它们的三相。在此,只取坏灭作为目标来修观,而不再取「无明缘行」等因果关系为目标。应观照内外三时。有时也观照修观之智,这是反观(pañivipassanà)。 从这个阶段直到证悟圣道,禅修者必须只观内外三时的行法(名、色、因与果)之坏灭;有时也观照修观之智的坏灭。 朝向智见清净 从行舍智到圣道 若已成熟的行舍智看到寂界涅盘(santa dhàtu,寂界=因为它得以脱离名色行法,是无生灭之界),心在舍弃诸行之生起后,不再看到行之坏灭,而进入无行(=无生灭)的寂界涅盘。(Vism. XXI. 64) 若行舍智还未见到寂界涅盘(亦即寂乐),那就是行舍智还未成熟,还是不断地取行之坏灭为所缘。(Vism. XXI. 64) 若是如此,为了令行舍智变得成熟,就应透彻地观: 1. 一时观无常相, 2. 一时观苦相, 3. 一时观无我相, 4. 一时观色法, 5. 一时观名法, 6. 一时观内, 7. 一时观外, 同样地,亦应透彻地及轮流地观(8)与(9)的三相: 8. 一时观因, 9. 一时观果。 欲解脱过去与未来一切行法的观智是「欲解脱智」(mu¤citukamyatà ¤àõa)。以欲解脱一切行法之心,再次以观智分别与辨明一切行法后,禅修者观这些行法为无常、苦、无我与不净,这观智是审察随观智(pañisaïkhànupassanà ¤àõa)。在这阶段亦可再次修习,之前在思惟智阶段时已述及的四十种观法。(对于其它方法,请参阅《清净道论》) 如果以聚思惟法透彻及轮流地观三界三时里的行法,例如轮流观内与观外;轮流观因与果;轮流观无常、苦与无我,这些行法的坏灭将会显现得非常清晰及迅速(坏灭变得非常粗显)。继续轮流以三相观照坏灭。 若能够那样观照,渐渐地「修观之心」(vipassanà bhàvanà citta)就会达到对行法无忧无欲,但只对它有舍而已的阶段。那修观之心将会只是平静地观照所缘,即行法之坏灭。 当修观之心如此平静时,识知色、声、香、味、触五所缘的五门心路过程是不会生起的。在被观的名法那边,生起的是意门速行心路过程心,而正在观照的观智这边,生起的也只是意门速行心路过程心。 轮流以三相观色与名,观内与外,如果: 1. 观内行法时,修观之心能够平稳与平静地观照内行所缘,就继续只观内行法而已,或 2. 观外行法时,修观之心能够平稳与平静地观照外行所缘,就继续只观外行法而已。如果还是不断地轮流观内与观外,修观之定(vipassanà samàdhi)就可能会退减。 同样地,如果: 1. 观色法时,修观之心能够平稳与平静地观照色行所缘(的坏灭),就继续只观色行法而已,或 2. 观名法时,修观之心能够平稳与平静地观照名行所缘(观照名行的坏灭),就继续只观名行法而已。如果还是不断地轮流观色与观名,修观之定(vipassanà samàdhi)就可能会退减。 必须以大念修行之道 这是必须以念勤修的阶段,以便信跟慧及精进跟定得以平衡。只有当信、精进、念、定、慧五根平衡时才能证得圣道与圣果。 取名之坏灭为所缘,观它的三相,当上述的一切观法都完成,而即将证得对行法坏灭之舍时,应以观照法所缘组的善速行心路过程名法为主。若禅修者是止行者,此时他应以观照禅那名法(即出现于禅那定心路过程里的禅那法)为主,在三相当中则以观照无我为主。 如此观照时,修观之心将会变得平稳与平静地观行法之坏灭。其时禅修者不会听到外来的声音等等。若修观之心变得平稳与平静地观行法之坏灭,而不会听到外音等,不动摇且宁静,修观之心的力量已变得非常强大。 如上所述,此时已停止采用「一时观内,一时观外」的观法,若修观之心能平静地观内,就只是继续观内;若修观之心能平静地观外,就只是继续观外;若修观之心能平静地观色,就只是继续观色;若修观之心能平静地观名,就只是继续观名。如此观照时,选三相之中最喜欢的一个为主。 如此观照时,有些禅修者比较喜欢同时观照名色两者;有些禅修者比较喜欢只观色;有些禅修者比较喜欢只观名;有些比较喜欢只观无常;有些比较喜欢只观苦;有些比较喜欢只观无我。 禅修者可以选最适合自己的行法及相来观照。如此观时,有些禅修者只看到名法之坏灭,而没有看到色法之坏灭,若是如此就应只观名法之坏灭,不要刻意去找没看到的色法之坏灭。 其时,若禅修者是纯观行者,坏灭之名法多数是正在修观的意门速行心路过程及有分。以后生的心路过程观照前生心路过程,即以紧接而来的「修观速行心路过程」(vipassanà javana vãthi)观照前一个「修观速行心路过程」。如果禅修者是止行者,坏灭之名法则是禅那定心路过程里的名法,以及「修观速行心路过程」里的名法。其时,继续透彻地观他主要观照的禅那名法,以及观照修观速行心路过程名法。对于止行者,若他观自己比较喜欢的禅那名法之无我相会比较好。也有某些禅修者会看到色与名两者,其时他可轮流地取名与色作为所缘,或同时用名色两者作为所缘,再继续以自己最喜欢之相观照它们,有时也可观照修观之智。 若如此以各种方法观照,就能够很好地培育起对欲、色、无色三界行法之舍。同时也会很好地培育起对行法之厌。 Bhaya¤ca nandi¤ca vippahàya sabba saïkhàresu udàsino hoti majjhatto.(Vism. XXI. 66) 当看清行法之过患及以欲解脱诸行之心观照行法之坏灭的三相,而找不到任何行法可被执取为「我、我的」,以及舍弃怖畏(bhaya:对诸行感到怖畏)与乐(nandã:乐于行)两个极端之后,对一切行法之舍即会生起;此智即是行舍智。 从坏灭随观智至行舍智 此禅修者以三界三时内外诸行法之剎那灭作为所缘,重复许多次地以坏灭随观智观照,又持续不断地以已达到更高层次的坏灭随观智观照行法之坏灭,由于三界里的行法或名色蕴之苦相(即不断地受到坏灭的压迫)已是非常清楚,即使被认为是静乐的色界与无色界,看起来亦非常可怕,这观智即是怖畏现起智(bhayatupaññhàna ¤àõa)。 其时透彻地看到过患的观智是过患随观智(àdãnavànu- passanà ¤àõa),过患是无常过患、苦过患、无我过患及变易(vipariõàma)过患,即须面对三界三时内外诸行法变易之过患。 当如此透彻地看到这些过患时,对三界三时一切行法厌离的观智,即是厌离随观智(nibbidànupassanà ¤àõa)。 当心已感到厌离,而不再对三界三时里的任何行法有执着时,在其心中即会生起愿得解脱一切行法之欲(chanda)。继续以同样的方法观照,也再次以五蕴法修观。 若禅修者是止行者,他应观照自己比较喜欢的禅那定心路过程名法之无我相为主。尤以观照第四禅禅那名法之无我相为主。有时也可观照「修观速行心路过程名法」。当行舍智成熟时,即会体证(从1至2): 1. 转起(pavatta):行法之坏灭, 2. 无转起(apavatta):行法不生不灭。 如果还是不能证得,就尝试修习各别法观法(anupada- dhamma vipassanà)。例如先入初禅,从初禅出定后,辨明初禅的三十四禅那名法,进而逐一地观照这些名法的三相。观内与观外。以同样的方法观照所有其它自己已证得的禅那(非想非非想处禅除外),观照所有三相。也以各别法观法观照欲界的名色法。以各别法观法观照色法时,逐一地观照每一粒色聚(如眼十法聚)里的每一个究竟界(如地界)的三相。逐一地观照六处门与四十二身分里的一切色法,轮流地观内与观外。 (声闻弟子没有能力以各别法观法观照非想非非想处禅的名法,而只能以聚思惟法观照它,所以此禅那不被列入各别法观法里。) 禅修者也可以通过修习各别法观法证得道果智。若不能证得,就再以聚思惟法(如前述般)从思惟智修到行舍智。禅修者能根据自己的波罗蜜而成就。
---------------------------------------------------------------------------------------------------------------- 更多帕奥禅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身处轮回的我们,虽然罪业深重,但可以透过忏悔而净除。古今很多高僧大德说:“罪业没有任何功德,但依靠忏悔而清净,就是罪业的功德。”做坏事哪有功德呢?但我们会因此而忏悔,这是罪业最大的功德。违犯了别解脱戒、菩萨戒,或失毁密宗三昧耶戒,不论是多严重的罪业,都可以经由忏悔而完全清净。所以,忏悔是一项很重要的修行法门,阿弥陀佛!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