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奥禅师:智慧之光第二章:什么是智慧之光
2014/9/3   热度:790
帕奥禅师:智慧之光第二章:什么是智慧之光 关于智慧有光明,佛陀在《增支部.三集.掬盐品.相经》(Aïguttara Nikàya, Tika Nipàta Loõakapallavagga, Nimitta Sutta)里说:Yato ca kho bhikkhave adhicitta- manuyutto bhikkhu kàlena kàla§ samàdhinimitta§ manasikaroti, kàlena kàla§ paggàhanimitta§ manasikaroti, kàlena kàla§ upekkhànimitta§ manasikaroti, ta§ hoti citta§ mudu¤ca kammaniya¤ca pabhassara¤ca, na ca pabhangu, sammà samàdhiyati àsavàna§ khayàya.──“诸比丘,勤修增上心之比丘,有时作意定相,有时作意精勤相,有时作意舍相,因此其心变得柔软、适合作业、极光净、及不易坏。他的心安稳地住立,直到漏尽。” 什么是增上心?止禅心(奢摩他修习心)和观禅心(毗婆舍那修习心)两者都是增上心。正当培育止禅心及观禅心的比丘,有时需要专注在能引发定的相,以培育定力;有时专注在能引发精进的相,以培育精进;有时专注在能引发舍的相,以培育舍。这表示他必须平等地作意定、精进及舍三法以平衡它们,而不应仅只专注其中之一。若精进过强,心将变得掉举、散乱;若过度在定,心将陷于懈怠、厌烦;若过度在舍,心将陷于愚痴。因此,平衡定和精进是必要的。精进有两种:身精进和心精进。这两种都必须够坚强。即使禅修者的身体是坐着,但若他不精进地防止心散乱在外面的种种目标上,他能够成功吗?不,他不能。即使他一直想打坐,但若身体不能持续坐着,缺乏身精进,他能够成功吗?不,他不能。所以这两种精进都是必要的。同时,定也是必要的。若有了精进和定,他必须保持心平衡地专注在禅修目标,不要过度热忱,也不要感到厌闷。假如不感兴趣,心就会变得微弱;过度的狂热,心则陷于扰动、散乱。因此,他必须保持心平衡地专注于禅修目标,这就是“中舍性”,而在这里则称为“舍相”。 如果他这样修习,会有什么发生呢?Ta§ hoti citta§ mudu¤ca kammaniya¤ca pabhassara¤ca.──“其心变得柔软、适合作业又极光净。”当有了柔软和适业的心之后,如果想要拥有定,他能够获得定;如果想要转修观禅,他能够转修观禅;如果想要辨识名色法,他能够辨识名色法;如果想要知见因果,他能够知见因果。无论想要修习什么业处,他的心都能专注于该业处。不止如此,同时他的心将变得明亮,且极光净(pabhassara);na ca pabhaïgu:他的心不会被敌对的烦恼(kilesa),即盖(nãvaraõa)所破坏;sammà samàdhiyati àsavàna§ khayàya:他的心安稳地住立,直到漏(àsava)尽,证得阿罗汉果。 止禅心有极光净的光吗?是的,没错。观禅心有极光净的光吗?是的,没错。但大多数人只晓得生灭智阶段的观禅心有光,而不知道止禅心也有光。 《增支部》的《睡意经》(Pacalàyamàna Sutta)叙述大目犍连尊者证得阿罗汉果的经过。在此经中,佛陀教导大目犍连尊者日以继夜地增强光明(àloka),以克服昏沉和睡眠。在《增支部》的《光明经》(âloka Sutta)和《放光经》(âbhà Sutta)里,佛陀提到四种光明:一、日光;二、月光(包括星光);三、火光;四、智慧之光。对于智慧之光,《睡意经》的疏钞提到四种:一、天眼通有很强的光;二、一切遍处都有光;三、从接近近行定的预作定(遍作定)起始,一直到最高的止禅心都有光;四、观禅的光明随烦恼(染),这是观智的光明。 若是如此,有人将会问:止禅心及观禅心两者都有光,为什么还特别强调观禅随烦恼的光为光明呢?这是因为在初修阶段所出现的光,在程度与力量上并不像这种光明那么强。《清净道论》第20章.节107中叙述:`Na vata me ito pubbe evaråpo obhàso uppannapubbo, addhà maggappattosmi phalapattosmã'ti. Amaggameva ‘maggo'ti, Aphalameva ca ‘phala'nti gaõhatto.──“‘我现在生起这种以前未曾生起的光明,我实在得圣道、圣果了。’如是执非道为道,执非果为果。”[1] 他误以为:“从前未曾生起这种光明,一定是我证得道和果了。”他误执非道为道,非果为果,因此乖离了正道。由于这光明会令人乖离正道,所以将它列为随烦恼之一。在这阶段出现这种光明是很自然的事。 但对于智慧之光,人们就有许多疑问:智慧有光吗?名法有光吗?对于这些,《大疏钞》解释:Vipassanobhàso ti vipassanà cittasamuññhita§, sasantatipatita§ utusamuññha- na¤ca bhàsura§ råpa§.──“观禅的光明,是由观禅心引生,以及由自身相续中的时节所引生的极光明色。” 什么是观禅的光明呢?上文提到两种起因:一、观禅心,二、禅修者本身色相续流里称为时节的火界。当禅修者在修习色业处的阶段,就会很容易了解以下两项解说: 一、在一切由名色所组成的有情,除了结生心之外,每一个依于心所依处生起的心都有能力制造心生色。这些心生色生起为心生色聚。分析这些色聚时,你就会看到它的八种色法:地、水、火、风、颜色、香、味及食素。对于观禅心制造的心生色,它的颜色界(颜色色法)或色所缘是“很明亮的色”(bhàsura§ råpa§)。 二、心生色聚中名为时节的火界能制造新的色聚。依于止禅心及观禅心的威力,由火界所制造的新色聚能够由内向外扩散出去。如果再分析,你会看到每一个由火界所制造的色聚中的八种色法:地、水、火、风、颜色、香、味及食素。其中的颜色界是“很明亮的色”。 这些解释显示“观智之光”是:一、由观禅心制造的心生色聚的颜色界的光明;二、由心生色聚的火界所制造的时节生色聚的颜色界的光明。止禅心所引生的光明与上面的解释相同。因此,这真的是观智的光明吗?不,这不是。这在经典上仅仅是用以隐喻而已。不说由“因”(智,¤àõa)引生的“果”(色råpa)有光,而隐喻地说为“因”本身有光。事实上,它是心生色及时节生色的颜色界。譬如:我们说床很吵地叫喊(这是缅甸人形容某人粗鲁地坐下,而令床发出噪音的隐喻。)。床真的能够叫喊吗?不。事实上是坐在床上的人使它发出噪音。在文献上,有些字作隐喻用,以使事实更加容易了解。那为什么在这个部分用了隐喻呢?这是因为止禅心及观禅心愈强,光就愈亮;即为了显示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 另外一点:例如这座讲堂被灯泡所照亮。当这些灯泡亮着时,其光被讲堂内的其它东西所反射。同样的道理,当心生和时节生色聚里的颜色界发亮时,业生和食生色聚里的颜色界也就会反射,而一起发光。所以疏钞说,这光明在自身色相续流里产生(sasantati patita§)。 接着,疏钞再比较心生色和时节生色两者光明的强度:Tattha vipassanàcittasamuññhita§ yogãno sarãratthameva pabhassara§ hutvà tiññhati, itara§ sarãra§ mu¤citvà ¤àõanubhàvànåråpam samantato pattharati.──“在这两者当中,观禅心引生的光明,仅存于禅修者的自身之中。另一者(指时节生之光)则依‘智之威力’,而向(身)外扩散。”因此,这些向外扩散四射的光明,是时节生色聚的颜色界。这光明依于智的威力而生起,强弱依照智慧的深浅而定,慧力愈强,光就愈明亮。 Ta§ tasseva pa¤¤àyati:“仅有行者之慧(能得见)彼(光明)”。这种光明仅能由行者之智能看到,其它人则不能看到。例如:我们可以用肉眼看到X光吗?不可以。我们是否可以因为肉眼看不到X光,而说X光不存在?不,我们不可以这么说,因为我们的确是能够拍到X光片的。Tena phuññhokàse råpagatampi passati.(Saraññhadãpanã-ñãka,2,p.236, Mahàñãka,2,p.429):“这色(光)所到而接触的空间,他都能看见。”当光向外扩散时,在其所到之处,人们都可以看到种种目标。他用什么去看这些目标呢?Passanto ca cakkhuvi¤¤àõena passati, udàhu manovi¤¤àõenàti vãma§sitabbaïti vadanti:“他们说,当(行者)在看的时候,他应观察自己到底是用眼识看,还是用意识看。”由观智而生的光,能够用来看或分析外在的诸目标。而止禅心的光明也可以用来辨识外在的目标,但是它并不像天眼通那样准确。所以,在看的时候,到底是由眼识还是意识看见外在的目标呢? 《大疏钞》在解释这点时所给的结论是:Dibba cakkhulàbhino viya ta§ manovi¤¤àõa, vi¤¤eyyamevàti vuttam viya dissatãti.──“就像得天眼者,彼以意识得见种种(外在)目标。”他是以依靠心所依处(hadaya vatthu)生起的意门速行心(manodvàrika javana citta)得见,而不是以依靠眼净色生起的眼识得见。 当禅修者培育止禅心与观禅心时,如果他去辨识,就可以看见许多外在的目标。特别是修习慈心观的禅修者,在以“愿一切天神得以脱离危难”的方式散播慈爱时,由于其光向外扩散,他可以看见许多天神。同样地,在以“愿一切堕恶趣者”的方式散播慈爱时,他会看见许多苦界的有情。这是因为止禅心所产生的光明之威力所致。他是以意识看见,而不是以眼识。对于修习观禅的禅修者,如果没有这种光明,他就不能观照外在三十一界[2]的名色法。 是否无论在什么时候,只要光明出现,即可说已经达到生灭智的阶段?不能这么说,仅只在生灭智时有光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其它的观禅心及止禅心也都有光明。但比较起来,在生灭智阶段生起的光明和在它之前生起的光明是不同的。若是不同,它们到底那里不同呢?对于这点,禅修者亲自修习的时候就会了解。 -------------------------------------------------------------------------------- [1] 参考叶均译《清净道论》(Visuddhimagga)(p.t.s底本p.634。繁体版下册.页331;简体版页593)。 [2] 南传佛教所传的三十一界为:地狱、畜生、饿鬼、阿修罗(四恶趣),再加人界、六欲界天、十六色界天及四无色界天。在北传则有二十八天。在南传的第四禅天中没有福生天和无云天,所以只有二十六天。参考《阿毗达摩概要》(Abhidhammatthasaïgaha)“离心路过程之概要”及《法聚论》(Dhammasaïgani)。
---------------------------------------------------------------------------------------------------------------- 更多帕奥禅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一切法从心想生”,你常常看佛、常常想佛,佛是无量的德行、无量的福报,所以你在行净业。如果你常常想阿弥陀佛、常常念阿弥陀佛,往生就很容易。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