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界法师:楞严经修学法要(九)


2014/9/3    热度:1668   

净界法师:楞严经修学法要(九)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六面

  我们上一堂课讲到本经的缘起,讲到阿难尊者的托钵遇到了摩登伽女,结果造成了婬室的误堕。而使令佛陀来宣说本经的这个“迴光返照”的法门。智者大师说一部经它这个序分、正宗分跟流通分,智者大师说:“譬如食蜜中边皆甜”。就像蜂蜜的甜度,边缘的跟中间的甜度是一样的。这比喻说呢,一部经,你不要小看缘起分啊,这个整个序分啊,你从这个地方也可以看出一些消息出来。我想我们从这个地方可看得出来问题出在哪里,从“缘起”当中我们会找出病根。

  佛教是把整个生命分成两块:一个是外境,一个是内心。

  外境是没有错的,因为外境在《唯识学》叫做“唯识所现”,阿赖耶识,外境是阿赖耶识第八识主导。第八识是把业力如实的显现出来,你今生会遇到什么人?碰到什么事?这个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前生造的,你今生该还的就还嘛。所以外境永远没有错啊。

  但是我们明了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你用什么心态,诶,这个你要注意了。修行是修你的内心这一块,外境这一块是“认命”的。我们很多人去改变外境,弄到自己这个问题更复杂,因为你那个方向错误了。所以它整个病根,整个缘起当中的问题,在於阿难尊者一念攀缘心,就“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问题在这个地方。

  所以我们读缘起要知道,问题不在摩登伽女,问题也不在那个大梵天咒,为什么文殊菩萨去那个地方,摩登伽女,大梵天咒对文殊菩萨没有效果呢?因为文殊菩萨心没有动嘛。所以我们从“缘起”当中可以知道,哦,整部《楞严经》要对治的就是我们一念的攀缘的心。

  我们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第一个取相,取着那个外在的假相,就是所谓的“取相”,就是心有所住,住在那个假相。然后开始分别打妄想,然后带动你的爱憎、取舍,就开始造生死的业力,是这样来的。所以整个《楞严经》的整个缘起,就是一念的妄动引生的。

  所以从这个地方,我们可以看得出消息,整部《楞严经》它的法要,所要对治的就是众生的“仁者心动”。怎么把这个妄动的心把它调伏下来,只做这件事情,这个是我们从缘起当中所得到的启示。

  我们不是去改变外境,你改变外境,你一辈子改变不了,你来生还要继续过来,肯定的。你这个造成恶性循环,过去的烦恼产生一个业力,今生创造一个果报,这个果报又带动你的攀缘,又带动另一层的烦恼,又产生一个业力,又产生果报。。。那你就落入一种惑、业、苦的恶性循环,你能够从这个时候“把心带回家”,就从这个地方,生死业也从这边切断赶快跳出来,这个问题在这个地方。好,我们看乙二的理论篇

  乙二、理论篇

  前面阿难尊者提出了启请,就是修学“空、假、中”三观之前的最初方便,它所需要具足的教理是什么。这当中分两段(5:00):

  丙一、破妄显真以明安住(分二:丁一、破除妄想。丁二、开显真心。)

  一、破妄显真以明安住

  二、发明三观以示调伏

  就是,你要知道你“云何应住?”第二个“云何降伏其心?”先把这两个道理弄清楚,你才有资格修止观。

  首先我们看“破妄显真”

  佛陀破除颠倒妄想,开显我们众生的真心,来说明我们生命的依止处。这个“安住”就是我们一个修学的目标。目标是以无住为住,或者说以一念的“本来无一物”的一念心性为住。

  这个地方是“安住”有两个:第一个、破除妄想;第二个、开显真心。

  那么安住是约着目标,调伏是过程,你要趋向目标,你要不断的调整自己,让自己慢慢的跟目标接近。

  丁一、破除妄想(分四:戊一、破计身内。戊二、破计身外。戊三、破计中间。戊四、结示二本。)

  戊一、破计身内(分四:己一、征起缘心。己二、喻明调伏。己三、牒其内执。己四、正破非内。)阿难尊者执着那一念攀缘心,是有真实性的在身体之内。

  己一、征起缘心

  首先我们看第一个:破除妄想

  这个破除妄想当中呢有四段:第一个,破计身内;二、破计身外;三、破计中间;第四、结示二本。总共是四段,先看第一个:

  第一、破计身内

  阿难尊者啊,执著这个人的那一念攀缘的心啊,是有真实性的,是在身体之内是这样子。这当中有四段:

  一、徵起缘心

  二、喻明调伏

  三、牒其内执

  四、正破非内

  那么在“徵起缘心”当中呢,佛陀在破妄心是没有自体之前,祂就问这一念心,说:你这一念攀缘心,好!我先承认它有实体。那么这一念有实体的心,一个有实体的东西,它一定有它的时空,它是过去呢?现在呢?未来呢?它一定有它的处所,它从什么地方来?将往哪里而去?它有一个时空。佛陀就是从这个时空当中,来破除这个妄心是无自体的。所以佛陀就徵问说:你这一念攀缘心,既然是有实体,那它到底是从什么地方生起的呢?提出这个疑问。看经文:徵 问

  【阿难!我今问汝,当汝发心,缘于如来三十二相,将何所见?谁为爱乐?】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是爱乐,用我心目。由目观见如来胜相,心生爱乐,故我发心愿舍生死。】

  好,这是一个问、答,先看“问”的地方:

  佛陀问阿难尊者说:我现在问你一个问题,你当初随佛陀出家,你是什么原因出家?事出必有因啊!因为你的心攀缘如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所以产生了好乐,所以你愿意舍离世间的恩爱而随佛出家。那么你当初在缘这三十二相的时候,第一个、将何所见?你能见的心是谁?第二个、你以什么为爱乐,爱乐心是谁?’这里提出了两个问题:第一个、能见是谁?第二个、能爱是谁?提出两个问题,我们看阿难尊者怎么回答:

  回 答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是爱乐,用我心目。由目观见如来胜相,心生爱乐,故我发心愿舍生死。】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心中爱乐的过程是有二个:第一个用心,第二个用眼睛。怎么说呢?我首先用眼睛去观察如来三十二相,然后再用内心去产生爱乐,所以我才愿意舍弃世间的恩爱,而发心出家。为什么出家呢?我希望透过出家来舍离生死轮回的痛苦。

  这个地方阿难尊者的回答,当然是有问题的。比方说,他说眼睛能够见,这个地方是错误的。眼睛是一个色法,它没有明了性。

  实质上是这样子:我们的心啊,了别外境主要是前六识,这当中前五识是明了,第六意识分别。比方说:我现在看到这个花,我非常欢喜,我心就住在这个花。那么我为什么见到这个花呢?

  第一个、眼识去取这个相状,这一部分没有错。前五识是把我们过去业力所变现的影像,把它取到你内心来受用,所以这个前五识这叫做“受”。福报大的人他的内心经常是快乐的,去到哪里,他看到的东西都是如意的,善业强嘛。当然福报薄的人,他看到什么事的都是苦恼的,因为他过去罪业。这个叫做循业发现,这一部分没有错。你的眼根所见、耳朵听到什么声音,这一部分,都是过去的业力所变现的,这一部分没有必要改变,其实你也没办法改变。

  问题在第六意识:当你取到相状以后,你开始分别,就开始产生颠倒想,问题出在这里。佛陀所问的关键在这个其实是:谁为爱乐?关键在第六意识的爱乐。那个颠倒的分别,佛陀是要把那个病根抓出来。医生要用药之前先抓病根嘛。你说你鼻子过敏,问题不在鼻子,肺部有湿气嘛。把病根抓出来,你在鼻子上对治。那么这个我们对境产生的这个影像,这个是过去善业、恶业所显现的,这一部分没有错。第六意识的爱乐、攀缘出了状况,先把这个病根抓出来,这一段是讲这个意思。

  看己二、喻明调伏

  佛陀讲到调伏妄想的时候,先讲出一个譬喻,看佛陀讲出什么譬喻,看经文就清楚了:

  【佛告阿难:如汝所说,真所爱乐,因于心目,若不识知心目所在,则不能得降伏尘劳】。

  【譬如国王为贼所侵,发兵讨除,是兵要当知贼所在】。

  【使汝流转,心目为咎!】

  这个地方,佛陀就讲出一个譬喻说:正如你所说的,你当初爱乐我三十二相的过程,的确是依止你的心跟你的目(佛陀所说的目是指前五识)。依止前五识来取这个相,由第六意识来加以攀缘分别,那么你假设不知道心目所在,你就不能调伏第六意识所产生的烦恼,这个攀缘心在哪里你都不知道,你怎么调伏它呢?(13:00)讲出一个譬喻:

  譬 喻

  【譬如国王为贼所侵,发兵讨除,是兵要当知贼所在】。

  佛陀讲出一个譬喻:譬如说一个国王,他有很多的珍宝,但是可惜这个盗贼侵入,把他的珍宝夺去了。这国王受不了,发兵讨除,带着军队讨除盗贼。那么在讨除盗贼,在对治烦恼之前,你要弄清楚啊,这个贼在哪里?

  国王就比喻我们的真如本性,我们这一念心性本来具足“常乐我净”四种功德。我们心性本来是恒常不变,“乐者”,安乐寂静;“我者”,自在无碍;“净者”,离相清净。我们本来是“常乐我净”,但是怎么会弄到现在这个样子,苦苦恼恼呢?问题出在哪里呢?先把这个病根找出来。

  我们本来的面目是“常乐我净”,弄到现在是烦恼障、业障、报障。这个现在的面目跟本来的面目这个落差这么大,这个是谁造成的呢?事出必有因嘛,要把问题找出来。所以说是兵要当知贼所在,你要去改变你的生命,从痛苦中转成安乐,你要知道是谁让你痛苦,这个地方要先找出来。佛陀先透出一个消息:

  【使汝流转,心目为咎!】

  我们生死为什么会一次一次的轮回?

  就是我们的前五识去取相状,第六意识去攀缘。结果就造成了一次一次的轮回。当然这个地方佛陀所要说的,是一口道出我们的攀缘。我们以前没有学佛之前,用攀缘心去攀缘五欲的境界,造了很多的罪业。学佛以后还是用攀缘心来攀缘三宝的境界来修善,当然好很多了,但问题还是攀缘。

  印光大师说啊,他说:有些人啊,在《印光大师文钞》里面讲到一个事情说:有些人拜佛,拜得很多;念佛,念得很多。但是他越修行烦恼越重,看谁都不顺眼。问题出在哪里?问题不在拜佛。诶你看这个人拜佛拜这么多,烦恼还这么重。问题不在拜佛,问题也不在念佛,他就是错用心嘛。他用攀缘心来念佛,你念一万声,我念两万声超过你。那这个人是阿修罗法界。

  你的心是决定你整个生命的本质。

  什么叫本质?后面佛陀会说,说你拿那个沙去煮饭,你一辈子就是变成一个沙嘛。你本质没有改变啊。你用沙去放在电锅煮了一天,它叫做热沙,它不可能改成饭。你要煮饭,你要拿米去煮饭,不是拿沙去煮饭啊。 所以你的心态不改变,即便你布施、持戒、忍辱,你只是在一个颠倒妄想的本质过程当中,增加一些善业,如此而已。你生命的本质,你过去是什么习气,过去做什么事,你以后还做什么事,本质没有改变,换汤不换药嘛。

  以前是攀缘恶法,现在是攀缘善法,攀缘的本质没有变。所以这个地方佛陀说:你现在要修行之前不要急着加行,先怎么样呢?端正其心。先把你的心端正,先把你的因地端正,你因地错了,后面全部都错了。

  也就是说,你要先调整你的心态,而不是赶快去做一些善法,问题不在这里,是这个意思。

  佛陀讲这个譬喻:就是你这个国王,你现在先要把这个盗贼赶出去,你这个国王以后才能够强盛兴隆的。这个国王比喻真如本性,这个盗贼比喻攀缘心。

-----------------------------------------------------------------------------------------------------------------

更多净界法师佛学内容推荐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平时生活中的种种烦恼、困难、不顺、疾病、灾难等,都是我们累世业障的果报,是一种具体化的结果。我们平时家里小孩不听话、夫妻矛盾、婆媳关系不好、与父母关系紧张家庭不好、我们身体不好、与单位同事领导关系不好、努力工作却不得好报等等,这些都是恶业显现,对我们家庭、生活、工作产生的阻碍,也就是我们的业障。所谓业障,也是很好理解的,就是因为业力而产生的障碍,这里的业力是指我们累世所造的恶业形成的对我们现在产生影响的作用力。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