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界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导读(41-1)


2014/9/3    热度:424   

净界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导读(41-1)

 

  丁四、常修梵行愿(三十六) 经文

  看经文:

  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诸菩萨众,闻我名字,寿终之后,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l

  消释
  十方无量不可       常修
  ┌      ┐     ┌  ┐
  设我│思议诸佛世界│闻我 寿终│梵行│┌若不尔者
  ┤      ├  ─  ┤  ├┤
  得佛│      │名字 之后│至成│└不取正觉
  └诸菩萨众──┘     └  ┘

  佛道

  好,前面是偏重在世间的一种福德,远离六根不具、远离女众的色身而成就尊贵身;这个地方就慢慢的讲到我们修本尊相应,成就这样一种出世的善根。我们加以消释。在「我」成「佛」的世界当中,「十方无量不可思议」的「诸佛世界」当中,这么多的「菩萨众」,这个「菩萨众」除了每天忙于六波罗蜜的修学,他每天的定课能够「闻我名字」,对我的功德礼拜、赞叹、观想,身口意的相应。

  那「寿终之后」有什么好处呢?「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说这个人即使没有往生极乐世界,他今生当中因为有拜佛、念佛、观想佛的关系,他的内心会比一般人来得清净无欲,欲望会淡薄,这种状态会一直维持到「成佛」为止。

  「若不尔者,不取正觉」。「梵行」这句话:狭义来说是约着持戒清净,远离身口二业的过失;但是广义来说,应该也包括了禅定、智慧,包括意业的清净。这个地方的「梵行」包括身口意的清净。

  佛法的功德有两个:一个叫世间的福报,就是我们讲的世间慈善事业;一个叫出世间的善根,就是我们讲的戒定慧、或者讲梵行。我们经常在《金刚经》听到说:我们能够受持大乘经典的四句偈,超过用无量珍宝的布施。

  为什么呢?因为你用珍宝的布施,这种善业叫做心外求法,这种善业虽然会让你产生一时安乐的果报,但是对内心的烦恼没有对治力,也就是说它不随顺于解脱分。你这个慈善事业做完以后,你还是老样子,你完全没有改变,你唯一的改变就是增加一点善业、增加一点生灭法的善业,把它用完了就完全一样了。

  但是我们修习戒定慧,你这个善根进入到内心当中,它会对治烦恼,你会觉得一天比一天的烦恼慢慢的轻薄,它有随顺解脱的力量,所以这个不一样。那我们今天修习弥陀本尊亦复如是,这个佛号进入你心中的时候,它能够对你的烦恼产生对治力,「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它这个名号,你用身口意的造作,只要进入到你的心中,这个名号其中的一个愿望,所谓「常修梵行」的愿望就会发挥作用,它就会把你内心当中的烦恼,即使不能断,也会把它慢慢慢慢的调伏下来,这个是本尊不可思议的加持力,「常修梵行,至成佛道」。

  当然一个人能够常修梵行,他就不容易造业,一个人造业是从内心发动的。一个人他为什么会造业?他就是有烦恼他才造业。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即使你没有往生极乐世界,你每天所拜的佛、所念的佛都没有空过,让你来生成就尊贵身、让你来生能够烦恼轻薄。

  为什么?因为佛力不可思议,弥陀的本愿只要在一天,他对你的加持力就在一天,除非阿弥陀佛的因缘结束了,他这一期无量无边阿僧祇劫的寿命结束了,只要阿弥陀佛在一天,你心中的佛号对你的加持力就经常的存在。

  丁五、天人致敬愿(三十七)

  经文

  我们先念一遍,大家请合掌,看经文:

  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诸天人民,闻我名字,五体投地,稽首作礼,欢喜信乐,修菩萨行,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l
  消释
  十方无量不可    五体投地
  ┌      ┐  ┌    ┐
  设我│思议诸佛世界│闻我│稽首作礼│ ┌天─┐
  ┤      ├  ┤    ├诸┤  ├
  得佛│ ┌天┐  │名字│欢喜信乐│ └世人┘
  └诸┤ ├民─┘  └    ┘
  └人┘      修菩萨行
  ┌若不尔者
  莫不致敬┤
  └不取正觉

  好,我们前面讲到本尊功德的殊胜,是讲到受到世人所尊重,能够成就尊贵身、成就世间人所尊重;这个地方是你经过身口意很专注的加行,你能够得到天人的尊重,这更殊胜了。

  我们看经文的消释。在「我」成「佛」的世界当中,在「十方无量不可思议」的「诸佛世界」有很多的「天」人跟世俗「人」,他能够以「我」的功德当本尊,礼拜、赞叹、作愿,修学三密相应法,而且是怎么修呢?「五体投地,稽首作礼」,这个地方就强调这个观念,说这个功德的成就不是你随随便便的拜一拜,而是你整个内心非常的摄心专注,而且很至诚恳切,要加上这个条件;而且你有「欢喜」的菩提心来修习六波罗蜜,一方面「修」六波罗蜜、一方面以弥陀的本尊当功德,这样子「诸天世人」对你都会产生一种恭「敬」护持的心态,「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这个愿在末法时代就非常重要,你要是生长在正法、像法,这个鬼神障、魔障的力量很薄弱,因为那个时候法的力量特别的强,世间上很多大修行者,这些鬼神、魔王谁也不敢造次、不敢作乱;到了末法时代刚好相反,魔强法弱,法的力量慢慢慢慢衰微了,取而代之的是这种广大鬼王势力的增长,而这个时候成就天人的护持、护法神的护持非常重要。

  所以阿弥陀佛发这个愿就是保障在末法时代的修行者,你即使生长在一种魔强法弱的时代当中,你很至诚恳切的礼拜我的名号、称念我的名号、观想我的功德,你就能够得到护法天人的护持,远离这些魔障。

  讲一个实际的公案给大家参考。在台中莲社的《念佛见闻感应录》讲到一个故事,在新竹念佛会有一个年轻的莲友,这个莲友的外号叫钳哥(哈哈)(左边一个金字旁,右边一个甘蔗的甘),这个钳哥是一个水泥工,做水泥的。这个钳哥的家族,大概是他曾祖母那一代,他的曾祖母跟他的长辈发生了一些严重的冲突,后来他曾祖母是含恨而死,看这个意思是自杀而死的,可能是上吊或者服毒而死,所以这个曾祖母死的时候心中是怀着非常深重的怨恨,含恨而亡。

  我们都知道色身是会死掉,但是你内心是不会死掉,这个明了的心它会怎么样?它会相续,就像水流会流到下面去,会等流性,所以她的恨一直没有解开来。怎么知道呢?就他这个外祖母的坟墓很特别,哪一个人要不小心踩到她的坟墓,那就要生重病了;哪一个人赶牛羊经过,只要是踏到她的坟墓,这个畜生就一定要死掉,所以他曾祖母的坟墓在当地是非常有名的凶墓,非常凶恶的一个坟墓,没有一个人敢去碰它,人家看到它远远就离开了,所以他曾祖母的坟墓都没有人敢去整理,因为你一踏到不是生病就是死掉,她那个恨心很重。

  后来因为发生了大水灾,附近的坟墓都被冲坏了,这些子孙就各自修各自祖先的坟墓,他的曾祖母坟墓没有人敢动,就是非常的破旧,那个泥土也被冲了很多了,村人就讥嫌说:你们看看你们这些子孙不孝啊,看你家族的坟墓都没修理。

  这个时候钳哥的家族就召开家族会议:这怎么办呢?一定要修理啦。那找谁修理呢?大家就决定「找钳哥修理」(哈哈),因为你是水泥工嘛。这个钳哥担任这个重任以后他就很紧张了,还有一个月的时间就要去修这个凶墓了,当然他这个时候唯一的依靠就是阿弥陀佛,他平常就更加的用功,乞求阿弥陀佛的加被,请阿弥陀佛作主(哈哈)。

  后来他拜佛、念佛到了修理这个坟墓的前一个礼拜,做了一个梦,他梦到他祖母的那个坟墓走出一个女众,穿的是古代的衣服,看样子非常凶恶,披头散发、两个眼神露出凶光,看那意思就是恨心很重的样子。

  后来钳哥就起慈悲心,不断的给她念佛,观想弥陀放光,化解他这个障碍,一方面起慈悲心,一方面求本尊功德加持。诶,他这样念念念念,念一段时间以后,他看到那个女众的相,从一个凶恶的相慢慢慢慢转成善良微笑的相貌出现。后来他从这个梦醒过来,诶,没问题了。果然一个礼拜以后,他把这个坟墓修好以后,从今以后这个坟墓就再也没有出现其它的事情。

  我个人的感觉,对治鬼神障,持咒跟念佛同样有效,但是持咒跟念佛的效果是不一样的:持咒是比较刚性的,「诶,你要不要走,你不走我就是把你赶走」,用这种态度,持咒是刚性的;念佛是柔性的,他是用光明比较彻底的来解决这种彼此的障碍.这个地方,说我们这一念心为什么跟佛号接触的时候,能够产生天人的护佑、能够远离鬼神的障碍呢?因为弥陀本愿的加持,因为这个弥陀圣号的背后有这个广大的愿力,能够得到诸天世人的恭敬,也就能够得天人的护佑,当然这个地方对于我们远离鬼神障、远离魔障,这个是有帮助的。

-----------------------------------------------------------------------------------------------------------------

更多净界法师佛学内容推荐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六祖大师讲的「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还看到世间这些过失,那不是修道人,一点功夫也没有,凡夫一个。为什么说看一切世间人都是善人?所有一切万法都是自心变现的。我们的心好了,变现的境界全是好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礼敬诸佛。但是一切众生里面的确有顺法性的,有违背法性的。顺法性的我们称之为善,不顺法性的我们称之为恶;善我们赞叹,恶不赞叹,差别就在此地,除这一点之外,没有丝毫差别。善人是佛,恶人也是佛;那个行善我们赞叹,造恶不赞叹,但是恭敬心是完全一样的。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