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界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导读(43-1)
2014/9/3   热度:335
净界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导读(43-1) 前面是针对资粮位的菩萨来说,在整个修学当中,远离这种遮障的果报,而成就殊胜的果报;这以下是约着加行位的菩萨,加行位的菩萨他有禅定,他禅定当中如果以本尊来当做他的一个相应法的话,他的禅定会产生一个增上的效果:第一个效果就是「普等三昧」。我们都知道禅定有三个原则:第一个要善取所缘境的相貌,比如说你是用呼吸的,你必须把你的呼跟吸这种出入息在心中显现出来,要有一个所缘境,然后心于所缘专一安住、心于所缘相续安住。 假设你在修禅定的时候,你能够以本尊的「名」号、或者他的身相当所缘境,依止这个弥陀的名号跟身相为所缘境成就的三昧叫「普等三昧」。这个「普等三昧」有两个好处:第一个、他能经「常」性的;第二个、他能够见到无量诸佛。这个经常性的意思就是一种陀罗尼的意思,总持不失。 我们一般的禅定在加行位的时候是不得自在的,比如说你在禅定当中显神通,你观想你这个时候色身是如梦如幻的、墙壁也如梦如幻,然后你就这样走过去,但是不一定每一次都成功,有时候走不过去。我们一个初心禅定的人,他整个禅定的入住出,他要入禅定、住在禅定多久、他什么时候出禅定,都不得自在。所以他这个地方「经常」,表示他随时可以随心所欲地去显现诸佛的身相出来,这是很特别的,就是他已经成就了陀罗尼,已经不会失掉。 第二个、更特别的是他能够「见」到「无量不可思议一切如来」。他在因地的时候只有忆念一尊佛,阿弥陀佛,可能只是忆念他的声音,为什么他果地能够出现无量诸佛呢?这个就是「普等三昧」,这个在一切的三昧当中是不可能的。 你一般修学呼吸的人,你只能够在呼吸当中成就三昧;如果你开始观想杯子,你这个杯子就进不去三昧,因为你不是这个门。我们凡夫不能一即一切,这个法跟法是有障碍的。你习惯性用呼吸,你要进入禅定你就一定要用呼吸,没有其它的方法。 但是念佛三昧不同,因为佛跟佛是相通的,你因地的时候忆念一尊佛,你在三昧当中不但能够见到你的本尊阿弥陀佛,你还可以见到药师佛、多宝佛,这个就是所谓的「常见无量不可思议一切如来」,这个就是因为你在禅定当中修本尊相应,有本尊的功德,所以他:第一个、功德不失,成就陀罗尼;第二个、他这个功德能够普遍广大。 所以智者大师说:念佛三昧,三昧中王。为什么呢?他进一步说:为什么念佛三昧是三昧中王?他讲一个譬喻,他说:譬如诸水悉入大海,同其一味。说这个水味道当然不一样,你看义德寺仁义潭的河水,跟我们鹿谷的水味道不一样;但是等到它流入大海以后,同一个味道。 就是我们在因地的时候那个明了的心,每一个人成就禅定的过程不同;但是你成就念佛三昧的时候,你这个三昧的力量可以见到十方诸佛,同一个味道,因为佛的法身是相同的。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一个修学禅定的人,如果你以阿弥陀佛当本尊的话,你那个三昧的量特别的广大,有这种「普等」的效果,这个就是我们说的「一即一切」,这种事事无碍的功德显现。 丁八、清净解脱愿(四十二) 经文 我们看经文: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皆悉逮得清净解脱三昧,住是三昧,一发意顷,供养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l消释 这个本尊功德也是针对加行位的菩萨。在「我」成「佛」以后,「他方国土」的这些加行位的「菩萨」,他在三昧当中能够「闻我名字」,以我的名号、或以我的身相来当做所缘境,这样子的禅定有什么样的效果呢?「皆悉逮得清净解脱三昧」,他这个三昧有两种效果:第一个「清净」,第二个「解脱」。 什么叫「清净」呢?心无染着,在禅定当中对于所缘境不会产生染着,无住。第二个、这种禅定能够离诸障碍,叫做「解脱」,他能够远离身心的障碍。那这个「清净解脱三昧」合起来说,什么叫做心无染着、远离障碍呢?古德说就是「他能够动静一如」,在动中能产生静相、在静中能产生动相,这个是很难成就的,一定要八地的无功用行,才能够远离动静二相的对立。 一般我们在禅定当中,你若是起来扫地,你禅定就会失掉,你不可能在扫地当中还继续禅定,不可能,「动则无定、定则无动」,这个是禅定的名言。但是你今天以本尊为相应的时候,他这个禅定相有「清净解脱」的作用,就能够动静一如。什么叫做动静一如呢?这当中讲出其中一个实际的状况,你「住」在这种清净解脱「三昧」当中,「一发意顷」,就是在一念之间,你就可以在禅定当中,同时「供养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尊,而」且还「不失」其禅「定」的心念,定中供佛,还在定中,这个完全是一种无功用的作用。 我们前面说过一般禅定「动则无定、定则无动」,《往生论》对这个定中供佛,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上说:八地以上的菩萨常在三昧,以三昧力,身不动本处而能够遍至十方供养诸佛、教化众生。说一定要到八地以上的菩萨,他才能够身心安住在禅定当中,而同时普遍十方,一则供养诸佛,二则教化众生。那在自利当中,你那个明了的心一定要到八地,才能够产生定中供佛的效果。 但是一个加行位的菩萨,他因为能够依止本尊的加持,在因地当中就能够「一发意顷,供养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这个也是因为我们依止本尊的加持而产生的效果,就是所谓的「清净解脱三昧」。前面的「普等三昧」是指量的广大,他在一个法当中,能够同时摄受到无量的法,量一即一切;这个地方是讲他本质上的提升,他能够远离动静对立的这种差别,一个是量的广大,一个是本质上的提升。为什么?因为他依止本尊的加持,就是这个弥陀本愿摄受。 诸位你慢慢学佛愈来愈久,你会发觉你这个心力、再加上佛力,那的确有不同的效果。就是你单独的心力,能够产生这个效果,如果你把佛力再放进去,那会增加很多很多不同的作用出来。
----------------------------------------------------------------------------------------------------------------- 更多净界法师佛学内容推荐 -----------------------------------------------------------------------------------------------------------------
┌皆悉逮得─清净解脱三昧──┐
设我┌他方国土┐闻我│ │
┤ ├ ┤ 供养无量不可 ├
得佛└诸菩萨众┘名字│住是 一发┌ ┐│
└ ─ ┤思议诸佛世尊├┘
三昧 意顷│ │
└而不失─定意┘
┌若不尔者
┤
└不取正觉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行善和布施是为了拔除“自我”,持戒和修定是为了调御“自我”,修慧则为了破除“自我”。在此我不想多谈,而只讨论每天最迫切的事情——眼睛要看、耳朵要听、鼻子要闻等等,只要守护六根就是已控制一切,修行圆满了,这正是修习佛法的核心。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