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界法师:佛说阿弥陀经导读 第六卷


2014/9/3    热度:717   

净界法师:佛说阿弥陀经导读 第六卷

 

  请大家打开《补充讲表》第五面,《附表第五》,供养他方十万亿佛。

  在本经当中对净土的描述,讲到极乐世界的人民,能够随心自在地到十方世界供佛。当然这句话的意思有两层意思:第一个就是神足通不可思议,第二,极乐世界的资迅跟十方诸佛是相通的。根据前面的两点,澫益大师就作出了总结,我们看这样的一个总结:又显在娑婆,则浊重恶障,与极乐不隔而隔,生极乐功德甚深,与娑婆隔而不隔。那么到底供养他方十万亿佛,给我们一个什么样的启示呢?就是说我们一个资粮位的菩萨,我们对来生的规划有两个选择:第一个你规划继续在三界求增上生,第二个你到净土去亲近阿弥陀佛,乃至于亲近十方诸佛。那么你做出这两个不同的规划,会有两个什么不同的结果呢?

  我们先看第一种情况,假设你来生是求增上生,当然你又来到了娑婆世界。身为一个娑婆世界的果报体是什么相貌呢?浊重恶障,你内心还没有成佛之前,肯定很多的烦恼业力会不断地干扰你,内忧;恶障,你跟十方诸佛有很多空间的障碍,你虽然喜欢忆念归依十方诸佛,但是你没办法去亲近他们,外患。你内心深受烦恼业力的干扰,但是又苦于找不到良好的善知识,所以跟极乐世界是不隔而隔。换句话说,你今天身为资粮位的菩萨,你很想要上求佛道,你想要亲近十方诸佛,但是在娑婆世界你是做不到的,你只能够亲近佛像。亲近佛像,不能亲近真的佛,那当然差很多了,因为佛像不能为你说法。那么假设你来生选择到极乐世界,那就不同了。极乐世界它提供每一个众生的果报体,它的功能是不可思议的,功德甚深。你说我们在因地的时候,我们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很多人说哎呀,你们这些人真狭隘,十方诸佛有很多世界你都不去,到极乐世界。但诸位要知道,你刚开始是锁定极乐世界,但是你看结果不是。你刚开始是锁定到极乐世界;但到极乐世界以后,你到十万亿个世界,所以讲功德甚深,所以说与娑婆隔而不隔。

  你今天以一个资粮位的菩萨,能够到了极乐世界,成就这样的一个意生身,你能够供养十万亿佛,你的善根是不是能够急速地增长?所以我认为,在我们的成佛之道,当然你有很多选择,但是你做出明确的决定,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的判断错误,你要付出很多不需要的代价,这是事实。当然我们尊重每一个人的选择,但是我们从经典跟祖师的开示,我们也慢慢知道一个消息。当然莲池大师的意思就是说,供养他方十万亿佛的重点在于什么,诸位知道吗?他说极乐世界的人民能够积集广大的福德资粮。在所有的布施当中呢,佛陀是最好的福田,田是很重要。就像说你这个种子,你洒在一个干枯的泥土,它就长不出水果出来;你这个种子洒在一个肥沃的土地,这个种子能够长出很多水果。所以你说同样布施,你供养一个畜牲,供养一个法师,供养一个阿罗汉,供养佛陀,是有差别的,为什么?田是不同的。就是说,小乘的学者跟大乘的学者,同样修学空性,但是大乘佛法有不共于小乘的地方,大乘的菩萨必须要积集广大的福德资粮。在唯识学《摄大乘论》说,身为一个菩萨你不能堕入到一个贫穷的状态,为什么?因为菩萨要利益众生,你没有福报,你讲话没有人要听的。你要是阿罗汉,听不听随便我,反正我又不想住持正法,续佛慧命,你不需要福德资粮;但是你要在一个众生的世界,这种苦恼躁动的世界建立佛法,福德资粮非常重要。

  我们讲一个公案给大家理解一下。佛灭度以后才一百年,有一个阿育王,阿育王在当时可以说是一个转轮圣王,因为他的武功,他的武力很强大,就把整个印度统一了。当然统一印度也就杀了很多众生,一定是用军事统一嘛。那么他杀了很多众生,到中晚年以后,他觉得内心很愧疚,他就学佛,学佛每天拜忏。他一想到他年轻的时候,那个时候杀的众生,心里就不安,弟子心不安,他就希望能够请到佛陀的舍利来供养,亲自向佛陀的舍利来忏悔,就达到最大的效果。他马上把他的大臣都找过来:你们马上去给我看看文献,印度的文献,佛陀灭度以后,这个舍利子都跑哪里去了?才经过一百年而已,应该找得到的!这个大臣找了以后,他说:报告大王,佛陀灭度以后,佛陀的舍利子大部分都到了龙宫,被龙王请下去了。那么阿育王就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整个印度都是我管的,大海也是归我管的!他就带领军队,要跟龙王请舍利子。

  这个阿育王他身为一个转轮圣王,他当然是一个很尊贵的果报,到了这个大海的地方,就请这个龙王出来见他。但是这个龙王很特别,在经典上说,这个龙王是福德非常广大的龙王,他在因地的时候只是因为破戒,而堕入龙身。但是他虽然因为烦恼重破戒,他这个人非常喜欢修布施,做了很多慈善事业,所以他是一个广大福德的龙王。所以阿育王的福报是比不上他的,所以阿育王请他出来,他根本不甩他,不出来。所以阿育王很生气,生气出没有用,你不能跳到大海去啊!这个时候,阿育王就很生气地回到宫殿,非常地生气、非常地沮丧。阿育王拜了一个阿罗汉做师父,他就跟他的师父请示,阿罗汉一入定就什么事都知道了。他师父说:大王,你跟龙王请舍利子,他不给你有原因的,因为你的福德比他差,所以他不听你的招呼。阿育王说:怎么可能?我是转轮圣王,他只是一个龙王。他说:你不相信,你拿同样是一公斤的黄金,这个地方打你阿育王的形状,这个地方把它打成龙王的形状,同样一公斤,你看谁比较重?那么打出来以后,同样一公斤的黄金,龙王的形状比较重,阿育王心服口服。这个时候阿育王就跟他的师父说:师父啊!我一定要请到佛陀的舍利子!你告诉我一个急速成就福德资粮的方法,我要赶快把福报超过他。这个时候他师父说:你要成就福德有两种方法,一个布施、一个持戒。第一个,佛陀在世的时候,有很多的僧团,供养大众师,僧宝有住持正法的功德;第二个你要修习十善业。

  当然阿育王,没有目标的人做布施持戒都是悠悠泛泛,那现在有目标那还得了!他就努力精进地修善,努力修善、持戒。这个时候,他天平本来是倾斜很厉害,慢慢慢慢慢慢平了;他再用功的时候,他的重量已经超过龙王。他师父就说:你不要带军队去,你带一个侍者去就好了!你现在有福德力了。那么阿育王这个时候到了大海的地方,三弹指,经典上说三弹指而已。但是他这个弹指弹下去,后面是有广大的福报在加持。三弹指以后龙王就出来了,受不了了,这个福报力太大了。出来以后,龙王就现出一个年轻人样子说:大王,你有什么指示?他说:我要请一点舍利子,你可不可以分一点给我?他说可以啊!就把他的舍利子分一部分给阿育王。阿育王回去就很欢喜地礼拜、修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说:一个菩萨你想要心想事成,你想要到一个众生的世界,要下化众生的时候,你要具足一个广大的堪能性,除了你自己的智慧解脱以外,这个福德资粮是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因为你有福报你才有摄受力。那么福报当然是从供养他方十方亿诸佛,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所以到了极乐世界,它不但是给你一个安乐的果报,这个果报体能够发挥出这么样大的一个造业的力量,供养他方十万亿佛,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深思。

  我们回到经文。这段经文我们可以作一个分判,古德是把《阿弥陀经》的依正庄严,分成两部分,一个是安乐的功德,一个是清净的功德。那么从这个地方等于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界限,也就是说,又舍利弗,彼佛国土,常作天乐,黄金为地,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到这个地方的前面,都是在描述安乐的功德,到极乐世界有莲花、宫殿,有天乐、黄金为地,有很多的花等等,到这个地方都在描述极乐世界安乐的功德;其土众生以下,诸位要知道,就讲到极乐世界清净的功德,包括积集广大的福德资粮跟智慧资粮。菩萨的两大清净,福德清净、智慧清净,这个地方先讲出福德资粮。就是你到了极乐世界,不完全只是受用安乐的果报,你还可以创造一个广大的善业,就是供养他方十万亿佛,这个是你在娑婆世界做不到的。

  好,我们看庚二的结示: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我们前面说过,当我们设定极乐世界是我们来生目标的时候,我们就把供养他方十万亿佛,这个正报的身心规划下去。这个时候你要建立信心,这样的一个果报体是可以成就的。为什么?因为你心力不可思议,法力不可思议,佛力不可思议。所以你念佛的当下,念念成就供养他方十万亿佛的果报,是可以成就的。所以这段等于是建立一个信心的总结。舍利弗,极乐国土的成就是三种功德之所庄严,这是第二段的结示。

  我们看下一段,己二的,约耳根声尘明受用。前面清净的功德是积集福德资粮,这以下的经文就正式讲到极乐世界的人民,除了在那个地方享受安乐的八功德水,在那个地方泡澡,到了宫殿以后那么还做些什么事呢?就是栽培智慧的善根。所谓的智慧善根,从这段经文就开始说明了。当然智慧的善根的成就,理论上说眼耳鼻舌身接触的色身香味触,五尘都能够说法。你看禅宗有时候听到一个声音,看到一个颜色,他也能够悟道。但是大部分来说呢,因为我们娑婆世界还是以耳根来听声音,佛陀用声音来表达真理的多,所以释迦牟尼佛介绍极乐世界的时候,偏重声音。因为娑婆世界的道理的流通是靠声音,所以单单地约着耳根声尘来说明极乐世界受用果报的时候所成就的智慧善根。这个地方有两段,第一个是别明。别名当中有两段,第一个是有情,一个有明了性的众生所发的声音;第二个是无情。那么有情当中先说明第一段,鸟音法利,看经文:

  复次舍利弗,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这段经文我们分成三段来说明,第一段,这个说法是谁在说法?不是佛陀在说法,是鸟在说法。当然这段经文祖师的注解很多,但是大方向的意思就是说,因为这个鸟类在所有动物当中它有两个特色:第一个它的形状最美,第二个它的音声最好听。所以如果极乐世界用鸟类来说法,是很容易让我们生起欢喜心的,所以阿弥陀佛就创造了鸟类说法,古德的大意是这样子。首先我们把极乐世界这个鸟类的形状作个说明。舍利弗,在极乐世界有很多奇妙杂色的鸟,这个奇妙指的是它的形状,特别的奇异美妙,各式各样的形状,叫奇妙;杂色指的是种类繁多,这个鸟类不是一种,有很多种的鸟类、杂色。这以下就举出了六种: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这个舍利就是鹙鹭;迦陵频伽叫作妙音;共命之鸟就是一个身体两个头,他是两个生命体,两个神识同时住在一个果报体里面,叫共命之鸟。有六种鸟,举出六种代表。这个地方等于是,有助于我们对极乐世界鸟类形状的了解。第二段是说明鸟类的音声,它是释放什么音声呢?这些鸟类在白天晚上的时候,演奏出柔和高雅的音声。那么这音声要表达什么意思呢?表达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这是三十七道品的法门,这个音声是表达三十七道品。第三个是说明这个音声所产生的利益,极乐世界的众生,当他在树林散步的时候,听到这个鸟类的音声会产生一个什么样的效果呢?皆悉念佛念法念僧,他很自然地就会对佛法僧这种功德产生一种正念的归依,很自然地在这个地方就产生。

  这段经文值得我们说明的就是这个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我们看澫益大师的开示,《附表第六》,讲三十七道品。佛法的意思,一切法是因缘生,不管是杂染的果报,不管是清净的果报,都不是上帝创造的,也不是自然产生的,是因缘生的。那么这因缘生的思想简单地讲就是四圣谛,佛陀把生命的现象分成四种相貌,苦集灭道。这四种相貌把它归纳成两种因果:苦集是杂染的因果,为什么会痛苦呢?因为我们心中有烦恼跟业力;那么为什么能够成就涅槃呢?因为我们内心安住在正道。有杂染的因果跟清净的因果。这个三十七道品就是苦集灭道里面的道谛,这个道就是通达的意思,我们这一念心跟三十七道品接触的时候,它能够引导我们这一念苦恼的心通达到安乐的涅槃,这叫道。这个道有三十七个法门,叫三十七道品,我们简单地解释。

  三十七道品当中,其实你真正在修行的正修就是四念处。四念处这句话要从两方面来说:第一个讲到这个念,第二个讲到处。这个念是一种能观照的智慧,处是所观照的境。那么能观照的智慧是什么呢?就是不净、苦、无常、无我四种智慧;那么你这四种智慧是照什么呢?照身、受、心、法四种处所。四念处的意思就是说,众生为什么会痛苦?因为我们造罪业;那么为什么造罪业呢?因为我们有烦恼;那么一个人好端端的怎么会起烦恼呢?因为我们先生起颠倒。所以一个人会生烦恼,第一个你起颠倒,你对生命的真相产生错误的认知。你要不颠倒你不可能起烦恼,也不可能造业。那我们对这个生命的了解,最严重的颠倒就是常、乐、我、净四种颠倒。

  首先我们看第一个观身不净。那么这个观身不净、观受是苦,是对治贪爱的烦恼;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对治我见的颠倒。我们先看对待贪爱。我们贪爱的所缘境很多,贪财了、贪名了,但是在佛法当中,贪所有东西最严重的是色身,因为这个金钱是身外之物,外财我们都还可以舍,这个色身的贪爱就不得了,贪爱自己的色身叫身见,贪爱别人的色身叫作YIN欲。所以我们在所有的贪爱当中呢,对正报的色身的贪爱是最严重的。当然我们这样的欲望是不能压抑的,我们要去找出它的根源,为什么我们看到色身会起贪爱呢?为什么?佛陀告诉我们说,因为我们对色身产生了错误的认知,我们一直认为色身是清净美妙的,所以这个时候佛陀必须要把色身的真相让我们了解。

  那么这个色身是怎么样观察呢?我们说外相不净跟内相不净,说种种不净物,充满于身内,常流出不止,如漏囊盛粪。说我们之所以对色身产生错误的认知,因为我们被色身外面这层皮肤、这层皮产生蒙蔽。我们没有看到这色身的真相,我们看到一个人看到他的皮肤,没有看到色身的真相。那怎么办呢?我们应该把这层皮把它剥开来,把这个肉也剥开来,这个时候我们很理智地看到,色身里面是由脓血屎尿种种不净物所产生。换句话说,当我们很理智地面对色身的时候,我们看不到色身有一个东西是干净的,看不到。所以种种不净物,充满于身内;而且它还不只是在身内,常流出不止,如漏囊盛粪。它不是只是在色身,它还通过眼睛、鼻子、嘴巴、大便处、小便处这个九孔,白天晚上经常流出不净物,就象一个破旧的皮囊,装上大小便溺一样,这九个洞经常流出不净物。那么当我们不断地透过佛陀的法语这样思维的时候,我们心中对这个色身错误了知的想法慢慢改变,那么同时我们对于色身的YIN欲心也慢慢淡薄。所以佛法对治烦恼的高明,就是说它不从表面上压抑,它追根究底。你为什么生起贪欲?因为你生起颠倒嘛,你没有看到真相,所以我们看到色身的本质,其实不是清净的,我们不能被妄想所误导。所以第一个是观身不净。

  第二个观受是苦。这个贪爱色身是比较粗了,受就比较微细了。什么叫受?我们解释一下。我们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第一个出现的是感受,叫受。我们对这个受呢深深地爱着,你看有些人喜欢吃榴莲,他一吃榴莲就很快乐。其实你不是真地喜欢吃榴莲,你相信吗?你是喜欢什么?你在吃榴莲以后产生那个快乐的感受,你是喜欢那个感受。为什么?因为你榴莲吃多了以后,当那个感受产生痛苦的时候,你就不喜欢吃榴莲了。如果你真地喜欢吃榴莲,你应该不管怎么吃,你还是喜欢。你喜欢的是你的嘴巴跟榴莲接触的时候产生的那个你认为快乐的感受,你希望它出现,所以你就拿榴莲来当作你的一个增上缘。你看睡觉,有些人喜欢睡觉,他也不是真地想睡觉,因为他睡觉的时候他产生一种快乐的感受,他喜欢那个感受。但是这个感受怎么观察呢?无常、是苦。其实这个感受是变化的,你不应该把这个感受当做你生命的归依处,因为它会欺诳你,它给你一个不安全感。所以佛法的苦都是从无常观察的,这个感受变化太厉害了。当然这个色身的贪爱是很粗的,这个时候你开始回归到你对感受的观察,所有的外境的感受都是痛苦的,因为它变化无常,不值得我们留恋。

  这种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这两个就解决我们贪爱的烦恼。这个观受是苦,诸位要体会一下。其实我们人生,你看你一生当中你辛辛苦苦地工作,为了什么?就为了幸福的感受!你为了追求那个短暂的感受,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去追求这个感受。你牺牲你的精神、青春、体力,你最终是要追求那个感受。但那个感受出现的时候又不断地变化,就是这样子。所以我们为了这个快乐的感受的出现,我们实在付出太多的代价,所以我们要认真地去面对这个感受是苦的。那么这两个就把我们对三界的贪爱慢慢地熄灭,那么我们的心开始好乐涅槃。

  这个是对治贪爱,那么对治我见呢?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一个是我见,一个是法见。那么我执就是观察这一念心是无常的,我们总认为这个我是不变的,小时候的我跟长大的我是一样的,今生的我跟来生的我也是一样的。其实不对,我们的身心世界是变化,找不到一个不变的东西。外在的法也是心所变现的,这些人事因缘,你心改变的时候,它就改变了。

  那么这个四念处的观察,慢慢地我们进入到四正勤,断恶修善,已生的恶令断,未生的恶令不生,断恶有两种;那么修善也有两种,已生的善令增长,未生的善令生,是两种。

  我们在学佛修善这个先不讲,学佛讲趋吉避凶,先求避凶,趋吉比较困难,修善比较困难。所以我们在断恶修善,先求断恶。断恶的心态有两种。第一个你现在已经出现的恶法,你的身业有过失,口业有过失,意业有过失,怎么办?要想办法慢慢减少,这个要断恶,对已生的恶要断。这个地方很重要就是你要建立一个反省的机制,你经常没有听闻佛法,你根本不可能反省的,你的心就是心随境转。所以你的恶法出现以后,你十年前有这个恶法,你今天还是有这个恶法,你就老是抱病过活。所以你要把恶法找出来,你才能够断的,自我反省。第二个未生的恶法令不生,这个也很重要,预防胜于治疗。有些恶法你没有生起,要怎么样保持?这个地方持戒就很重要了。一个恶法的产生,是由外境的刺激产生的。所以你的生活圈有些地方是不能去碰触的,你就不要去碰触,就是你自己心中要给自己划一道标准,有所坚持、有所让步。在这个标准之下的我们都可以沟通,这个标准是我的底线,以上不可以。所以这个未生的恶法令不生,就是你的生命要有一定的标准、准则,不是说哎呀,人家送红包什么你就接受,不可以的,你自己要有一个底线。那么这个断恶修善叫四正勤,那么把这个四正勤再欲勤心观,使令它快速成长,最后成就五根,信进念定慧;五根的增长变成五力;最后成就七菩提分,七菩提分是见道位;八圣道分是修道位。那么它整个修行的架构的中心就是四念处,破除三界的贪爱的烦恼跟我见的颠倒,这个是四念处。

  好,我们回到讲义,回到经文。这段经文的意思就是说,极乐世界的众生,他除了能够去供养他方十万亿佛来修习福德资粮以外,它也可以去积集智慧的资粮,就是听闻三十七道品,而且是在很自然的情况下听闻。我们看下一段,这段是征释略显,我们看经文的地方:

  舍利弗,汝勿谓此鸟,实是罪报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国土,无三恶道。舍利弗,其佛国土,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

  这段经文有两段,我们先看第一段,征问舍利弗,如你的意思,你不要以为这个鸟是罪业所召感。前面讲到鸟类的说法,依我们一般人的了解,这个鸟类当然是畜牲道,一定是罪业所招感的才有鸟类。所以释迦牟尼佛怕我们众生产生误会,有需要作一个说明这个鸟类是怎么来的。所以他首先就跟我们讲说,你要知道这个鸟类不是罪业所感的。这以下解释了,所以者何?因为极乐世界的国土是没有三恶道的。我们娑婆世界有六道轮回,极乐世界只有两道,极乐世界就两道,你往生极乐世界,你要么是天、要么是人,只有两道。那么极乐世界没有三恶道,怎么就有鸟类呢?这就解释了,舍利弗,其佛国土尚且没有恶道的名称,怎么可能会有恶道的真实果报呢?那么这些鸟类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是阿弥陀佛的清净法身,依止他的愿力所变现出来的。我们在研究极乐世界的时候,你要知道娑婆世界的果报是业力所感,极乐世界的果报体不是业力所生,那是法身的变现。这个变化所作,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这段是很重要的概念。

  大乘佛法的色法有两种:一个是业果色,一个是定果色。你看到这个人外表长得怎么样?这是他的业力所变现的,这第一个,业力所成就的色法;第二个是有禅定的人,在禅定当中依止他的咒愿力变现出来的,叫作定自在所生色,也叫定果色。在唯识学上说,八地之前的菩萨所变现的定果色是不能让别人受用,它没有真实受用的。他变现一个色法,他变成一个黄金,你远远看是黄金,你一抓呢它是一个虚妄相,八地之前。但是八地以上的菩萨,他以他的禅定变现黄金,他把这个石头变成黄金,这个就是真实的黄金了,可以真实受用,八地以上。

  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什么叫作定果色。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大富长者,他晚年得子,就很高兴,这个儿子叫作乌婆夷。那么乌婆夷当然身为大富长者的独生子,就得到很多优厚的宠爱,这个小孩子长得也很可爱,慢慢长大。那么当然这种有钱的公子哥儿,他也不要工作,整天跟有钱的公子到处游玩。有一天,在这个城市的地方来了一个马戏团,表演马戏的。这个乌婆夷跟很多公子就去参观这个马戏的表演。在参观的过程当中,这个乌婆夷就喜欢这个马戏团表演其中一个小女孩,他看得非常欢喜。回去以后就跟他母亲说,我要娶这个马戏团的那个女孩做我的妻子!他母亲说:不可以啊!我们是贵族,她是一个卑贱的种姓,我们不能通婚的。乌婆夷说:不能通婚的话,我就不能活下去啦!乌婆夷他说你要不去的话,我就不吃饭了。那么经过几天不吃饭,他妈妈就没办法了,就去给他沟通了,说我们家的公子要娶你们家的女儿。那么这马戏团说不行啊!你们是贵族,我们是贱族,不可以通婚的。那么这个媒人回来报告,他母亲就说我不是跟你讲不可以吗?那乌婆夷就说:我一定要娶这个女孩,要不然的话,我从现在开始就不吃饭了!那么他妈妈疼爱子女,没办法,就一而再、再而三很诚意地派很多人跟马戏团的主人沟通。这个主人被他感动了,他说这样子了,既然你这么有诚意,那我就破例了。但是有一个条件,我们这个家族有一个规矩,要娶我们家的女孩子,一定要把我们马戏团所有的把戏学会了,通过考试了,才能够娶这个女孩子的。那么这个乌婆夷他本来是公子哥儿,不学无术的,但是他这个时候,他心中有一个目标了,他就:好!那没关系!我来跟你们学把戏没问题的!他就到马戏团去接受训练。经过一段时间以后,他把马戏团的整个技术全部学会了。学会以后,这个时候要经过考试了。因为这个乌婆夷从小很聪明,而且他很认真地学习,很多的技术都考过了。到了最后一关,最难考的,空中走索,就是这两个地方,中间有一个钢索,你拿一个竹竿从上面走过去。那么这样的一个空中走索,本来乌婆夷是很熟练的,但是他那个时候体力太衰了,精神没办法集中。所以他拿那个竹竿走到一半的时候,他已经站不住脚了,整个精神已经没办法专注了,所以眼看是非常危险了,生命是非常危险了。

  这个时候目犍连尊者出现了。目犍连尊者就现在他眼前,说你现在有两个选择:第一个你摔下去死掉,第二个你跟我出家,我保障你安全!这个时候乌婆夷想了,我没有什么选择,我摔下去我这个女孩子也娶不到了,当然就跟你出家了。这个时候目犍连尊者就说:那好,我保障你安全!这个时候目犍连尊者用他的神通力,一咒愿,这个地下它本来是一根绳子,结果变成一片大地,乌婆夷就很快速地走过去。下面的人很欢喜,哎呀!从来没有人走那么快的!那么走过去以后,因为这个时候没有人看到目犍连尊者,只有乌婆夷看到,这个马戏团的主人就准备把这个女孩嫁给乌婆夷。乌婆夷说我不要了!我差一点死掉,爱是苦本哪!这个时候乌婆夷就跟目犍连尊者出家,回来也成就阿罗汉果。

  那么这个时候我们要问了,乌婆夷在最危险的时候,它本来是钢索,怎么就变成平地呢?这个平地的色法能够感受得到,能够摸得到,能够看得到,这个色法是怎么出现的呢?它不是业力所感,因为业力所感的话应该每一个人都看到。这个色法叫作定果色,一个有禅定的众生的心变现出来的。那么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正是这样子。

  我们可以知道,不但是鸟类,其实极乐世界的种种依正庄严,都是阿弥陀佛的清净法身,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这段经文在古德的注解有两层意思,值得我们说明。第一个我们引用莲池大师的说明,就是说我们怎么去了解这段经文,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莲池大师说,根据《大智度论》的说法,龙树菩萨说,佛菩萨所成就的功德有两种,一个是福德,一个是智慧。佛菩萨的智慧不能送给众生,你说我的善根我的智慧送给你,不可能!善根不能够私下地授受,不可以的。但是佛菩萨的福报可以施舍给众生,可以!我积集很大的福报,我可以跟众生共享,可以的。所以龙树菩萨说,佛菩萨的福报是可以跟众生共用的,而这个地方的意思正是这个意思。阿弥陀佛他发了愿以后,经过六波罗蜜的修学,他正式把他广大的六波罗蜜的善法的福德资粮,成就依正庄严来跟众生分享。你为什么看得到鸟类呢?你为什么能够供养他方十万亿佛?你的果报体为什么具足这么大的作用呢?阿弥陀佛的六波罗蜜的善法跟我们分享的。这个都不是我们自己的业力所感。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要认识的就是说,我们到极乐世界是分享阿弥陀佛的福报。这个地方是我们对于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的第一层理解,这个是引用莲池大师的注解。

  第二个我们引用窥基大师在这段的注解。窥基大师在这段讲到,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他把极乐世界跟弥勒净土作一个比较。他说历代的祖师弘扬净土,主要有两种,一者极乐世界西方净土,二者兜率天的弥勒净土。何者比较优?何者比较劣?窥基大师作一个说明。窥基大师提出了十种的差别来证明极乐世界是超过兜率天的,十种。我在这个地方简单地讲出一种就好。窥基大师说,极乐世界跟兜率天净土最大的差别在哪里?因为兜率天净土是业力所感,你到了兜率天,你看到兜率天的色法、声音,你不可能会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不可能。因为它是有漏的业力,所以你生到兜率天,你看到女众、看到黄金会生起贪爱的。极乐世界的果报体,你看到以后你不会生贪爱,因为它不是业力所感,它是法身所变现的。所以,简单地讲,其实弥勒净土严格来说弥勒菩萨不能叫净土。净土不能业力所感,这个净土要完全干净,只能够佛的法身变现。所以你看古人讲,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菩萨叫庄严净土,只有佛是成就净土。那么为什么弥勒叫净土呢?他所居的兜率天其实是个秽土,只是因为有弥勒菩萨住世,在那个地方说法,所以我们称为净土。所以弥勒净土的标准的说法应该是秽土中的净土,它本来是秽土,大家都很放逸。但是好就好在哪里呢?因为有弥勒菩萨在那个地方说法,大家不敢放逸。那么极乐世界不同,极乐世界是每一个地方都是净土,你离开了阿弥陀佛,你到树林去,你听到的法音,这也是弥陀的净土,你看到了鸟类,你看到鸟类就跟看到阿弥陀佛一样,因为阿弥陀佛变现出来的。

  所以身为一个净土,这个国土不能有任何的业力,不可以。所以这个地方讲皆是,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这个地方窥基大师把弥勒净土,跟西方净土作了详细比较,诸位有兴趣可以去查一查。好,总而言之我们到这段经文,可以理解到极乐世界的一个相貌,它的一个生起因缘,那么我们建立一个往生的信心。

  好,我们今天的课先到这个地方。我们回答几个问题。

  请问法师,只要信愿行就可以带业往生吗?那么业障在无有众苦的极乐世界里,是怎么受报呢?

  这个业障的受报,我们造了罪业不是马上受报的。诸位知道我们有一个很深的意识,我们的心有两种:一个是表层意识,一个是深层意识。表层意识负责造业,深层意识负责保存你的业力,就是阿赖耶识。我们所有的业都是阿赖耶识,但是阿赖耶识要变现果报,除了它有种子以外,还要有增上缘,要有环境的刺激。说我本来是欠你的,但是我不跟你见面,我不用还你,暂时不用还,可以的,缘缺不生嘛,缘缺嘛。所以说,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虽然有业障,但是我们到极乐世界先成就圣道,很重要。你证得我空法空的时候来还这个债,那不得了!那是很轻松的。你要一只手,我就把这只手砍给你,对不对?他也不会有痛的感觉。也就是说,你不到净土去,你是用凡夫身来偿还业报,一个有执着的身来偿还业报;你到净土去,你是用初地菩萨的身来偿还业报。那你就知道这两个差别在哪里了,是不是?还是要还的,时间的问题了,是不是?所以大家想想看,当然我们说过,成佛之道是你自己的规划,生命就是抉择,在凡夫到成佛有很多选择,但是你要想清楚怎么走。你想好了以后,你必须为你所做的一切承受所有的结果,就是这样。所以你在教理上研究得越透彻,你规划出你的成佛之道,你就会规划得更正确,这是这样子的。

  法师,下品往生在莲花十二劫当中这么久的时间,是否有听闻佛法?还是要等花开才能听闻佛法?

  这个答案你应该知道了,极乐世界的每一个尘都在说法的,极乐世界的莲花当然会说法。你到了极乐世界,它莲花散发出的香味,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但是你莲花没有开的时候,你有一个问题,你不能见佛,你可以闻法,不能见佛。但是在《无量寿经》上说,你在极乐世界的莲花的快乐,超过阿罗汉的灭尽定的快乐。《无量寿经》讲得很妙,它用比较的,它说世间上大富长者的快乐跟转轮圣王的快乐,是国王跟乞丐一样的差别;转轮圣王的快乐跟天人的快乐,就象国王跟乞丐的差别;天人的快乐跟阿罗汉的涅槃的快乐,又象国王跟乞丐的差别;阿罗汉的涅槃快乐,跟极乐世界在莲花的快乐,又象国王跟乞丐的差别。你想想看,你在极乐世界莲花有什么关系,好过你在娑婆世界打滚,是不是?所以他十二劫也可以听法,只是不能见佛,那么当然你迟早可以见佛的。

  法师慈悲,弟子有一个问题,在前面的序分,佛陀在前面,接下来是比丘、比丘尼,菩萨排在后面,有时候弟子参加某个法会的时候,看功德主站在出家众的面前,比丘尼排在他的后面,这样子如法吗?

  当然我们是就一般情况,你看你听经的时候一定是声闻众在前面,因为你要尊重他这件袈裟嘛,对不对?不看僧面看佛面,看佛陀的面子。当然法会有它特殊的考量,这个我们就不谈了。可能在特殊的场合有特殊的考量。

  请问师父,受五戒脾气不好犯了戒,不懂怎么办?如果不敢受五戒是否为佛弟子?

  犯了戒不懂怎么办?那表示你对五戒不了解啦,你受了戒,你要知道戒法的相貌。但是如果说因为怕犯戒而不去受戒,我认为这样是不对的,这样子不对的。你一个人设定目标,虽然你趋向目标是摇摇晃晃的,可能会跌倒;但是你有目标的时候,你会再站起来!我认为一个人不怕做错,但是非常害怕你不做,非常害怕。你看过佛陀的戒律,你会发觉到佛陀,佛陀只要你肯踏出第一步都好!佛法最怕你什么都不做。你说我受戒,我犯了戒,那你可以忏悔,你可以改过啊!但是你不受戒表示什么?表示你不想改变哪!这个很严重啊,是不是?你就是活在过去嘛!我过去是什么相貌,我现在还是这个相貌,我来生还是这个相貌。那么你受了戒以后,你开始有一个戒法来摄受你,虽然你刚开始做得不够好,但是你对望未来的时候,你有增上的机会。所以我认为根据我对佛法的学习,佛法不怕你做错,就怕你完全不动,非常怕!

  你看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婆罗门居士。婆罗门是外道,他根本看到佛陀就不起欢喜心的。但是这个婆罗门居士今天刚好心情很好去喝酒,喝醉了酒。喝醉了酒啊,就精神错乱,跑到佛陀的精舍面前就大呼小叫,我要出家!我要出家!这个时候比丘很生气,说这个吵!佛陀就说机会不可失啊!这个婆罗门他多生多劫都是外道,好不容易现在起颠倒要出家,赶快抓进来!抓进来就给他剃度了。剃度以后他第二天酒醒过来,哎?我怎么跑到僧团呢?就赶快回去了。那么弟子就讥嫌说,佛陀啊!你看你明明知道他是外道,你要给他剃度!他说他这样子比没有剃度还好啊!所以这个公案你体会看看,种下善根是很重要的,好过你什么都不做!

  请问法师,四念处跟南传经典的《四念处经》的身受心法有何不同?

  是完全一样的。不过大乘的四念处是比较广了,比较广一点。

  一个修学净土的人是否可以兼修四念处?

  可以,可以兼修四念处。因为你要知道,修净土是做两件事,我们在打佛三会说明。我们到正式操作的时候,你整个佛三就做两件事情:第一个打得念头死,第二个建立弥陀佛。你把你现有的妄想慢慢地消灭;第二个把佛号建立起来。有所破坏,有所建设。其实整个佛三就是在扭转你心念的差别,你本来心念是往这个方向的,把它调过来。那么打得念头死,你如果兼修四念处有帮助,有帮助;但是建立弥陀佛,跟四念处就没有关系了,那完全是你自己对《阿弥陀经》的了解,你怎么建立信心,你相信你做得到,你发愿你要做到,然后付诸念佛的行动。所以就着破妄来说,四念处有帮助,可以当助行。

  为什么说极乐世界也会有消失的一天?

  极乐世界是因缘所生法,它是要有人发愿的因缘,然后去修行,才创造极乐世界。那么你记住一句话,一切法是,只要它有生起,它就会消失。除了我们清净本性以外,所有的东西都会消失的。所以极乐世界要消失的话,那这个时候我们就要走难行道了,别无选择了。

  那么极乐世界有生灭,那些当生没有成就往生的,如果有一世成功的话,极乐世界没有了,那么他们要去哪里?

  来三界啊,那还能去哪里?没有极乐世界,那你就随业流转。我们现在的选择不多,我们来生有三种选择:第一个到涅槃,到涅槃我们没办法去;第二个到娑婆;第三个到极乐世界。就三种。因为你一定有来生的嘛!如果我们没有来生,其实事情很简单:那你不要规划来生,你及时行乐就好了!但是你相信有来生的时候,你要想想看,你做好来生规划。一个人,你要把你精神体力百分之五十放在今生。我们今生有生命,不能完全放弃,可以理解。我为了赚钱让今生快乐一点,我觉得可以理解,身为有情众生,你有权力让今生快乐一点,可以的。但是你把所有精神体力投注在今生,你死亡的时候你一定失望,因为你才知道你来生都没有规划好,那怎么办哪?所以你要拨出百分之五十的时间,为来生做准备,是这样子的。很多人到了死亡的时候才来规划来生,其实都来不及了。我们有一天一定要面临死亡,迟跟早,一个有远见的人,他会做好规划的。

  听说极乐世界分里面跟外面,就象弥勒净土一样?

  经典有这样讲吗?应该没有吧!应该是有莲花跟非莲花的差别,不是里面外面。

  带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要如何消罪业?

  这个我们前面说过了,到了极乐世界你内心有戒定慧,你自然会有消罪业的方法。

  师父你好,请问万一我往生极乐世界的下品或边地,怎么办?还能够学佛吗?

  你记住一句话,不管你到边地,不管你是下品,不管你是什么,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的法身所变现,你没有离开极乐世界的法身,你记住这句话就够了。你没有离开极乐世界的法身,你完全在阿弥陀佛的掌控之下,你说你怎么办?你想想看就知道了。我们最怕就是我们生长在业力的世界,没有人能够照顾我们。你往生到极乐世界是完全活在阿弥陀佛的光芒当中,只是说比较中间跟比较旁边,比较旁边也是阿弥陀佛的光芒嘛,你怕啥,是不是?

  好,我们讲到这个地方。回向!

-----------------------------------------------------------------------------------------------------------------

更多净界法师佛学内容推荐

-----------------------------------------------------------------------------------------------------------------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你要把念佛功夫用在生活上,一天到晚待人接物、起心动念,功夫不断。要能够将这一句佛号绵绵密密,像《楞严经》上所说:“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忆是什么?心里面常常想佛,口里面常常念佛。特别是在烦恼起来的时候,念头起来的时候,不管是善念或是恶念,马上就换成“阿弥陀佛”,这就叫功夫得力,这就是你把念佛功夫用在生活上了。换句话说,你不会有其他的念头,念头只有一个。念头起来了,第二个念头就是阿弥陀佛,不叫妄念相续,叫佛念相续,时间久了,你这个心渐渐就定了。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