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界法师:佛说阿弥陀经导读 第十一卷
2014/9/3   热度:327
净界法师:佛说阿弥陀经导读 第十一卷 《佛说阿弥陀经》。诸位法师慈悲,诸位在家菩萨,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13面,甲三、流通分。 当我们皈依了三宝,做为一个真正的佛弟子,那么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来看人生,才是最为正确的?在《华严经》上说: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这句话我们简单地来说,就是说你外在的世界是你自己内心的世界变现出来的。我们每一个人外在的世界是不同的,有些人他很富贵,但身体不好;有些人很庄严,但是贫穷。我们的外在世界是各式各样的,每一个人不同的,那么为什么会有外在的世界呢?它不是上帝创造的,是你自己的内心世界把它变现出来。如果我们今天从整体的生命来观察,就是你前生打了很多的妄想,有善念跟恶念,所以你今生得到一个安乐跟痛苦的果报,那么我们面对今生的果报的时候,又打很多的妄想,又创造了来生的各种的果报。简单地讲,生命的相续是怎么回事?就是你前生的妄想创造了今生你的果报,你今生的妄想又创造了来生你的果报。所以《楞严经》讲,生命为什么会相续?为什么一个人死亡以后,他又会得一个果报呢?他为什么不停止呢?因为你的妄想没有停止,生命的相续来自于妄想的相续。 所以在整个佛法当中,怎么样处理妄想是一个最重要的、中心的价值。虽然佛法很多地方是等同外道,也强调布施,也强调种种的法会,但是这个都不是佛教的核心价值,这个只是一个方便法。当我们进入到佛教核心的时候,它的重点就是:云何应住?云何降服其心?你怎么把你的内心安住下来,怎么样消灭你的妄想,解决你生命的问题,这个是整个佛教的核心价值,你开始进入到整个佛法的中心思想。那么怎么安住我们内心呢?在大乘佛法有两个主要的方法:第一个,你安住空性。你要经过听闻正法,如理思维,在心中透过你的思维创造一个空性的真理,然后使令你的妄想慢慢地、慢慢地趋向这个空性。这个时候,你的妄想在空性当中就慢慢、慢慢地消灭了,你的生命也得到改变。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你很多来生的三恶道果报,在安住空性的时候慢慢慢慢地消失掉了,因为你的妄想改变了。因为整个果报是由妄想支持的,当这个根源消失的时候,它的结果就慢慢消失掉了。第一个选择:安住空性。第二个选择:安住佛号。前面的空性是无相行,那么安住佛号是有相行,你能够安住在无量光、无量寿的圣号,你的心进入到这个光寿无量的圣号当中,你的妄想也在佛力的加被之下得到了改变,你未来的生命也得到转变。 所以我们纵观整个大乘佛法,智者大师说:整个大乘佛法的修行,无非是两种,一个是无相行——安住空性;一个是有相行——安住佛号。一个自力法门,一个他力法门。那么这两个法门其实在早期的中国佛教是各自独立的,禅宗他绝对不念佛的,那么净土法门也不修空性的。但是你看中国在到宋朝的时候有变化,就是在宋朝的时候,很多禅宗的大德:永明延寿大师、明朝的澫益大师、莲池大师都是参禅开悟以后才开始念佛,所以他把禅宗的空性的思想带到了净土法门,所以到了明末以后提倡的禅净双修,把过去各自独立的法门把它揉合在一起。那么禅净双修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意境呢?澫益大师讲一个偈颂让我们来体会,他说念佛的人意境:一一理性具足庄严,一一庄严全体理性。当你进入到理性的空性的时候,是清净本然的。但是在清净本然当中,把佛号提起来,又具足庄严,也不障碍庄严;那么虽然你心中忆念佛陀的功德,但是你的心中又是跟空性相应的,真空妙有。所以一一理性它可是同时具足庄严,一一庄严又建立在空性的基础之上。 所以上一堂课我们讲到念佛的一个最高的意境,本经的念佛的最高目标——一心不乱,这个是禅净双修最好的写照。什么叫一心?执持名号,建立一个坚定的佛号出来,一心。第二个,不为烦恼所乱。这个就要假借空性,因为你这个佛号,一定有很多的烦恼妄想会干扰你,你必须提起空性的观照,观照这些妄想都是虚妄不实的,最后是妄想就不能来干扰佛号,就达到不乱的状态。所以你临命终的时候,你怎么处理你的妄想?诸位要知道,你临命终你一定会面对你无始的妄想一定会现前,那些盗贼来抢夺你佛号的功德,所以你不要以为你念佛只是念佛,你要注意就是说,你的佛号有很多的敌人要来破坏佛号。你过去很多的欲望,很多不好的想法,这些对佛号都是排斥的,那你临命终的时候,你这个佛号现前的时候,这些无量无边的妄想围绕着佛号,你怎么办?诸位有没有想到这个问题?你绝对不是硬硬地跟它对峙,你不是它的对手,它是在你的心中已经缠绵了好几生的时间了,它是一个熟的境界,你的佛号是生疏的境界,所以这个时候你没有般若法门,你就吃大亏了。所以印光大师告诉我们,心常觉照,不随妄转!你不要去管妄想,你只要不随妄转就好了,因为它是虚妄的,你不随妄转,它自动消失掉,这个是调伏妄想最高明的地方,只有在佛教才能够讲到不随妄转。所以我们讲到一心不乱,就是以佛号建立一心,以空性成就不乱,这个是我们本经前面讲到的,整个念佛当中最高的意境,禅净双修。所以古德永明大师说:“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老虎已经很厉害了,上面又长两只角,那就不得了了。你心中有佛号的力量已经是很强大的一个佛力的加被,你在佛力当中又建立一个我空法空的观照智慧,把旁边的妄想慢慢地消灭,那这个是非常殊胜的,这个就是我们前面讲到的所谓的执持名号、一心不乱的一个方法。 好,我们看讲义的流通分。前面的修行,其实到这个地方,已经是全部把本经的理论跟方法都讲过了,这以下呢,流通。那么流通当中分成两段,第一个:普劝,劝修。劝修什么呢?劝修信愿行三资粮。先看信。那么这一段等于是,前面我们是偏重在修行的方法,这以下偏重:你这样子修行会有什么样的功德?赞叹三资粮的个别的功德。那么这个地方先讲信心的功德,这当中有两段,我们先看第一个:略引标题,这地方有东西南北下上,我们先看东方,请合掌: 舍利弗,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东方亦有阿閦毘佛、须弥相佛、大须弥佛、须弥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这段经文,我们可以从两段来理解:第一个是六方诸佛的赞叹本经的功德;第二个是说明本经的经题,本经的经题到底是什么。我们先看第一段:舍利弗,正如我释迦牟尼佛在这个地方给诸位赞叹阿弥陀佛所成就的不可思议功德。我想我们今天一个佛弟子,如果你修净土法门你的归依境是阿弥陀佛圣号,你应该要正确地了解这句佛号到底它的功德是什么?你归依本尊,这个本尊有什么特色你完全不了解,其实你这个佛号念得好是很难。阿弥陀佛身为一个佛菩萨,我想他的功德我们从两方面来理解。第一个是共于其他的佛菩萨的功德,跟其他的佛菩萨是相共的,就是我们讲他的光明的功德。每一个菩萨的神通都是以光明来摄受,就是使令我们现生消灾、成就福报、得到现世的安乐,这一点跟其他佛菩萨是相共的,你念阿弥陀佛,念观世音菩萨,念地藏王菩萨,功德是一致的。但是我们的本尊有一个功德是其他佛菩萨所没有的,就是他的所谓的带业往生、横超三界,来世的安乐,这一点是其他佛菩萨所没有的,你找遍整个大藏经,你忆念他的圣号,他能够来到你的世界,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带到他的世界,这是不可能的。其他的佛世界你要去,你自己要去的,没有一个本尊的愿能够来到世界接你过去,没有。所以我们今天在归依阿弥陀佛的时候,我们要知道你念这句佛号,因为无量光成就今生的安乐,因为无量寿成就来生的往生,这个就是阿弥陀佛的不可思议功德。那么释迦牟尼佛在这个地方很清楚地赞叹,这个圣号的今生来生的功德。 但是在这个时候,当释迦牟尼佛赞叹阿弥陀佛功德的时候,在六方的地方同时有诸佛现前。我们看东方现前什么?在东方有阿閦毘佛、须弥相佛、大须弥佛、须弥光佛、妙音佛,那么这么多的像恒河的细沙的诸佛,那么这个佛他们都有自己安住的国土,每一个佛都有一个教化的国土。他们在自己的国土当中出广长舌相,那么这个广长舌相是一种功德相,说一个人他三生不妄语,他的舌头吐出来可以顶到他的鼻头,所以你这个舌头越大,你这个人讲话越真实,越可靠。那么这个佛陀当然是无量劫不打妄语,所以佛陀的舌头伸出来是遍覆整个三千大千世界。那么莲池大师说,为什么佛陀要把他的舌头,他平常是舌头卷在嘴巴里面,为什么要吐出来呢?因为净土法门实在太难相信,为了取信于众生,佛陀就把他的广长舌现出来,来证明佛陀是不打妄语的,先取信于众生,然后再说真相。所以这个时候六方诸佛就告诉娑婆世界众生说:你们一定要相信前面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一切的阿弥陀佛的功德都是真实不虚的,那么这部经到底叫什么呢?叫《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这个是本经的经题,真正的经题是这个,但是因为罗什大师知道我们中国人畏繁乐简,所以他把印度的经转成中文的时候,就转成《佛说阿弥陀经》,简单扼要。 在这个地方值得我们说明的,这个六方诸佛的现前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们要加以说明。当然今天身为一个弟子,我们应该对佛陀是有信心的,应该是要这样,但是古德说:因为本经的整个结构非常特别,它从刚开始的序分没有人发问,无问自说,乃至于整个过程,在座的诸位完全没有人讲话,都是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又舍利弗。可以说是整个释迦牟尼佛从头讲到尾,当然弟子们难免对佛陀就会打一些问号,所以这个时候假设很多诸佛都出来证明,就有更多的取信的空间。你看在很多的经典也是有这种情况,释迦牟尼佛说法的时候,其他诸佛来到这个地方来证明,也是有,但是这种情况都是难信的法门。你看《法华经》就是,《法华经》有一个《见宝塔品》,《法华经》讲到开权显实、会三归一,佛陀刚开始的时候安立的三乘的差别法门,佛陀告诉我们说:你修四谛法门成就阿罗汉,修十二因缘成就辟支佛,你修六度成就菩萨,把这个法门的差别相划出个界限。但是等到佛陀晚年的时候,就说其实这个界限是不决定的,它中间有相通的,只要你内心发菩提心,你修所有法门都是成佛。所以在三乘当中又安立了一佛乘,只要你发心是菩提心,所有的法门是趋向佛道的。那这个时候阿罗汉的法执很重,很难相信,那么这个时候《见宝塔品》的意思就是说,佛陀说完会三归一以后,这个时候,过去有一尊佛叫作多宝佛,这个多宝佛事实上已经灭度了,但他灭度的时候跟他弟子说:“我灭度的时候你不要把我的身体烧掉,我要保存全身舍利,你们只要帮我盖一个用宝物做成的宝塔就够了。”那么弟子说:“佛陀你灭度了,你还做什么事呢?”他说我要做一件事情:“十方世界有人讲《法华经》,我要到他的世界为那个说法的佛陀证明他说的是没错。”所以佛陀说法的时候,他有时候是相互证明的,那么在这个地方就劳动了六方诸佛现身,告诉娑婆世界说:舍利弗、目犍连、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汝等众生,你们在座的诸位,要相信释迦牟尼佛所说的前面这部经的所有阿弥陀佛的功德,包括现世的安乐、包括来生的解脱,都是真实不虚的。所以这个地方的劝信就是有启信的意思。当然这个地方的六个经文都是重复的,这个是东方代表,其他是完全一样。 这段经文,我们读《阿弥陀经》这个地方重复,有时我们觉得好象很单调,但诸位要知道,我们以下的佛号,我们只要至诚地去忆念,以归依的心,来生得度的因缘都是跟这个佛结善缘。所以我们现在请合掌,我念一遍,诸位心中只要保持归依心就可以了,请合掌: 舍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灯佛、名闻光佛、大焰肩佛、须弥灯佛、无量精进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舍利弗,西方世界有无量寿佛、无量相佛、无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宝相佛、净光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舍利弗,北方世界有焰肩佛、最胜音佛、难沮佛、日生佛、网明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舍利弗,下方世界有师子佛、名闻佛、名光佛、达摩佛、法幢佛、持法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焰肩佛、杂色宝华严身佛、娑罗树王佛、宝华德佛、见一切义佛、如须弥山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当释迦牟尼佛把阿弥陀佛所成就的不可思议功德一一地为我们弟子介绍以后,这个时候与会的大众,当然有些人相信,有些人产生质疑。这个时候六方诸佛就在当下的虚空现身,现身以后把他的舌头现出来,先证明:弟子们,你要知道佛陀是不妄语的;然后再告诉我们,你一定要相信,释迦牟尼佛所说的前面的经文都是真实不虚的。那么这段经文在古德的注解当中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我们前面说过,是六方诸佛来劝信,来劝勉我们相信;第二个,从六方诸佛的现身劝信,莲池大师认为说,其实这个地方也有深一层意思,就是说,六方诸佛为什么出来证明,那表示阿弥陀佛法门,是六方诸佛共同弘扬的法门,一个法门会让六方诸佛共同弘传,是不容易的,那这个法门一定是三根普被,上自文殊普贤,下至五逆十恶。所以莲池大师说,《楞严经》在选二十五圆通的时候,选上了耳根圆通,但是,莲池大师说,耳根圆通只是契我们娑婆世界的根机,其实耳根的法门到其他世界是不太流行的,他说念佛法门契六方诸佛世界的根机。 我们这样举一个例子,比如说你今天买一台汽车,你买的是新加坡本土的最大的工厂,也不错了,但是有一个汽车是什么?是跨国的全世界有名的工厂,那是国际性的工厂,那更不可思议了。所以这个念佛法门,它是怎么样呢?它不但是在娑婆世界流通,它是整个诸佛普遍流通的一个法门,那么这样子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这个地方从六方诸佛的证明,也可以理解到其实六方诸佛都在弘扬这个法门,这个是说明劝信的第一段。 再看第二段,征释经题。前面我们把经题讲出来了,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但是并没有解释,这以下释迦牟尼佛就亲自解释经题的含义,我们看经文: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何故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 这个地方有一段问答,先看征问。佛陀问舍利弗说,你的意思怎么样?为什么本经安立作一切诸佛所护念经呢,本经有这样的一个名号呢?那么这个时候当然舍利弗没办法回答了。佛陀说:舍利弗,假设有一个男人或者是一个女人,他(她)能够闻是经受持者,这个意思就是,他(她)能够受持阿弥陀佛的圣号。闻是经受持者,受持阿弥陀佛圣号;或者是闻诸佛名者,或者你能够受持前面的六方诸佛任何一尊佛的圣号,那么这样子有什么好处呢?你就能够得到这些诸佛的护念,得到他光明的加持,跟本愿的加持,那么你就能够在整个生命当中,能够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对无上菩提就会产生一个金刚不坏的善根,你的善根就能够在生命当中得到一种增上的力量,得到佛力的加被。所以这个就是本经所说的一切诸佛所护念经的意思。 我们说明一下,这个地方就是说赞叹信心的功德。就是说我现在并没有发愿求生净土,我并没有。我并没有,但是我对阿弥陀佛圣号有信心了,我相信它是大功德的法界,我不断地念阿弥陀佛,但是我没有发愿,这样子你也功不唐捐。在未来的生命当中,你就能够跟阿弥陀佛结下一个比较深的缘,跟一般人来说,你就能够得到他更多的加持,而能够得到一些增上的力量。佛陀的内心是安住在涅槃的功德,那么大乘的涅槃有两种功德,一种是自受用,一种寂静的状态;第二个是他受用,就是在涅槃当中他释放出他的本愿的加持。但是这个佛陀涅槃的本愿的加持,对每一个人是不一样的。为什么?因为因缘的浅深不同。你对他的忆念不同,你对他的信心不同,他对你的加持也就有所不同,它不是平等的。佛陀本身是平等的,但事实上众生的心对佛的忆念有浅深,所以加持有浅深,关于佛菩萨对于众生的加持,在《华严经》讲出一句话,我们就可以看出它的消息,它说:佛菩萨对众生的加持是怎么回事?说是千江有水千江月。月亮是平等的,它没有选择说在哪里显现,月亮的心情是无分别的;但是你要让月亮显现,你得把水准备好,你准备的是一个大脸盆,这个月亮就特别大,你准备一个小杯子,月亮就这么小。你不能够说,月亮不公平,不能讲这样,是我们准备的资粮有差别。这意思就是说,其实不要说六方诸佛,十方诸佛在涅槃当中,他都释放出他的光明摄受,本愿摄受,但是为什么哪一个人跟某一尊佛特别能够感应,哪一个人跟他不感应呢?其实都是众生的你对他的忆念的浅深所产生的差别,是这个道理。 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国王叫频婆娑罗王,频婆娑罗王他有一个大臣,在晚年生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出生的时候很特别,因为他过去的善业,这个儿子一出生的时候,在地上也同时出现了一只金黄色的象。这个小孩子慢慢长大,这个象也慢慢长大。那个象它不但本身是金黄色,它的排泄物都是黄金,所以他这个家里面的黄金越来越多,所以就把这个小孩子安立作“象护”,就是他一出生的时候有象保护,那么这个小孩子有时候就骑着象到处游玩。当然在古时候这个种族是很明确的,贵族是不能跟贱族往来的,所以他这个王公大臣是跟王公大臣互相往来。那么这个时候象护他从小就跟那些王公大臣乃至于阿阇世王,阿阇世王这个时候还是个太子,在一起玩。有一天大家玩得高兴的时候大家就说,诶,我们应该把家里面的宝物讲出来,让大家了解一下。某甲说我有什么宝物,某乙说他有什么宝物……,到象护的时候说我们家有一个重要的宝物,就是那个金黄色的象,排出来的都是黄金。那么这个时候阿阇世王就生起了贪爱之心,他心中就默默地许恶愿:等到我做国王的时候,我一定要把这个象夺过来。 后来因为频婆娑罗王的寿命很长,阿阇世王实在等得不耐烦了,他做国王做那么久,就把他父亲关起来,把他饿死,所以阿阇世王等于是杀父,犯了逆罪。那么阿阇世王杀了父亲以后做了国王,他就想到他过去在小时候所发的誓愿,他这个时候就发邀请函,请象护带着这个大象来王宫应供,来参加他的国王就职典礼。这个时候象护的父亲说,你不要参加,这阿阇世王坏得很,他连父亲都敢杀。象护说没关系,我们以前小时候是好朋友,怕啥?那么这个象护就带着这个大象去应供,吃完饭以后,阿阇世王就说,你一个人回去就好了,这个象就留下来了。象护没办法了,就一个人回去。但是这个象是业力所感,是不能夺取的,所以当象护回到家以后,这个象就很自动地从王宫的地上消失,又从他的家里面出现。那么这件事就很严重了,有杀身之祸,所以他父亲说,你生命危险,你激怒了阿阇世王,他要恼羞成怒。在那个时候他唯一的选择只有一条路,出家。在古时候发生杀罪的时候,出家是可以免罪的,所以这个时候象护就出家了,那这个大象也跟他出家了。 出家以后当然就带着象到处托钵。那么后来象护证得阿罗汉果以后,这个时候因为僧团有一只象,这个象还金黄色的,就很特别了,那么这个时候很多信徒来到僧团,坐游览车,不是来请法师说法,是来看象的,就造成这个僧团很不安定,整天有很多游览车来来往往的。这个时候比丘就跟佛陀说,这个象护出家就出家,带一个象在那个地方,很多信徒来看象,害得我们都不能打坐。佛陀就跟象护说:“你现在你不需要这个象了,你证得阿罗汉果了。”象护说:“我也不喜欢呐,但是它跟着我了。”他说你跟他讲:“仁者汝去,仁者汝去,仁者汝去,念三遍。”果然这个象就消失掉了。 那么这个时候比丘就问佛陀说:“这个象护是什么样因缘召感这个象,又什么因缘能够有出家,又这么快证得阿罗汉果呢?”释迦牟尼佛说:“过去有一个商人,他做了买卖成功以后,得到一些黄金,他在回家的路上经过一个寺庙,这个时候他就到寺庙大殿去拜佛,那么中间当然是大雄宝殿,是迦叶佛,但是在边殿的地方是当来下生释迦牟尼佛。在贤劫千佛每一尊佛来到人世间,都是先到兜率天等待,那么最后乘着六牙白象而降。所以他到大雄宝殿拜完迦叶佛的时候,也顺便到边殿去拜释迦牟尼佛跟他的象。他看到释迦牟尼佛的身体,那个黄金有点剥落了,大象也剥落了,他就把他所赚的钱拿一部分出来,把释迦牟尼佛的像跟这个大象把它安金,安完以后欢喜地回去。所以他一出生就有一个金黄的象在那边侍侯,乃至于他在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时候就跟佛陀相遇,能够得度。 所以我们在未来生命当中,有些人很容易跟佛陀同时出世,有些人会错过机会,你看我一出世的时候,佛陀刚刚好往生,为什么呢?就是没有结缘。我问诸位一个问题:你拿钱去供养慈善事业,跟拿钱供养三宝,有什么共同点跟差别点,诸位知道吗?从成就福报来说是一样的,福报,你供养慈善机构、供养三宝是一样地成就福报。但是你供养三宝还有一个不一样的地方—:你跟三宝结缘,你来生会得到三宝的加持。从一个佛法的因缘观,佛法不怕你烦恼重,也不怕你业障重,但是佛法很怕一件事情:你没有跟三宝结缘,这问题很严重。因为你每一次的出生刚好都是三宝不住世,你遇不到佛、遇不到法、遇不到僧,你刚好都是在一尊佛跟另外一尊佛过渡的一个黑暗时期,那你就没有得度的因缘啊!所以,你在成佛之道当中,你跟三宝结缘是非常重要的。而跟三宝结缘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忆念他的圣号。所有的法门当中莫过于忆念诸佛菩萨的圣号更加方便更加直接。所以这个地方,本经在修行的时候强调执持名号,那么他的目的就是,因为你念他的圣号,你能够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你看《法华经》也是讲到,《法华经》讲《方便品》,方便是成佛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缘,它说: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这句话实在令人非常感动。说你为什么会成佛呢?成佛要有因缘。你刚开始的因缘是什么?你刚开始跟三宝的第一个灵动是什么?就是说,若人散乱心,你本来是不想去寺庙的,但是刚好经过,也不是刻意的,经过寺庙以后,想说进来了,就走走看看吧。看到佛像,你内心非常散乱躁动,就合掌一下,那么称一念南无佛。哦,你的生命有变化了,你来生又遇到佛法,来生又遇到佛法,然后再来生就去归依了,归依了一段时间以后,再过来就受五戒了,受过五戒以后就受菩萨戒,甚至于出家,后来慢慢慢慢就往生净土去了,就成佛了。那么你现在从结果当中看因,就说你这个结果当初是怎么来的呢?就是你刚开始跟阿弥陀佛结第一个缘啊!所以我们不要去忽略你称念圣号的一个效果。我们退一步讲,当然这句话不要当作你修行的标准,但是退一步想,你参加很多佛七、很多佛三,万一你没有往生,你觉得这个会前功尽弃吗?不会的。你过去跟佛结的缘,这个善根是不会退掉的。当然你能够让善根在临终现前那最好,但是你所称念的每一句佛号,你跟佛陀所结的缘,那个是不退转的。所谓不退转就是说,它不可破坏。你到三恶道去,出来,这个善根还在,三恶道的果报不能破坏你的善根。你来生再来的时候,你念佛会比一般人更早进入状况。你看这个人一天到晚在那边玩,怎么一下子就进入状况了?他前生有念,他前生刚好没有去啊!所以他今生比别人强。所以你今生比别人强,你前生是差一点去,是这样子的。 所以我们忆念佛陀圣号,其实你每一句佛号在你的生命当中,我跟你保证,绝对没有所谓的空过这件事情,每一句佛号都没有,就算你今生没有往生都不空过,都不空过。他这个佛号是一直累积、一直累积的。你看你布施,你去布施一个慈善机构,那么生天,生完天,这个善业就消失掉了,生灭法。你念佛的时候那个善根是不断在的,直到你成佛为止。所以这个地方劝信,就是说,当我们依止信心来忆念圣号的时候,你的善根成就不退转,坚固、不可破坏的力量。这个是讲到信心的功德,当然这个地方还没有保证往生,真正往生到发愿的地方。 我们看第二段劝愿流通: 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是故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前面是说我们对佛号只是具足两种资粮,持名跟信心,但是我那个时候并没有很强烈的愿望要求生净土,那么这个时候成就一个不退转的善根。但是当我们在信心之外,又加上发愿,那又不同了,那这个佛号力量又更大了。他说:假设有一个人,他已经发愿,你来听《阿弥陀经》之前你就决定要求生净土了,你这次来听,只是加强那个愿望,你已经发愿了;或者你现在正式发愿,你听了以后现在正式发愿;或者当发愿,你考虑以后要发愿,即将要发愿。那么发愿什么呢?你觉得在三界流转,实在是太多的障碍、太多的退转的因缘,你决定要来生到净土去了,那么这样子有什么好处呢?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你的不退转,不是在娑婆世界,是往生到极乐世界去,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假设已发愿,已生;今发愿,今生;当发愿,当生。所以佛陀告诉我们,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也就是说,当我们已经建立了信心以后你不能得少为足的,进一步要发愿,因为你要发愿才能够生于国土。 那么关于这个发愿的相貌,我们看《附表第十六》,我们看澫益大师的开示,《附表第十六》:结劝发愿往生。 这个地方有一个问跟答,他说:今发愿,但可云当生,何名今生?就是说我现在发愿,但是我的寿命还在啊,我的业力还没有释放完,我一定要把今生的业力释放完了以后,我临终才去嘛,所以应该说现在发愿是当来受生嘛,怎么会说是现在发愿就现在受生呢?他提出这个问题。那么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我们下一堂课再说明。 好,休息十分钟。
----------------------------------------------------------------------------------------------------------------- 更多净界法师佛学内容推荐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世出世间法,我们要想做得有成就、做得很圆满,要不断地改进。我们是凡夫,过失缺点一定很多,如果能欢喜接受别人的批评,把过失缺点改正过来,我们就往上提升了。世间只有两种人没有过失。第一种是诸佛如来,他没有过失,他是真正功德圆满。等觉菩萨还有过失,何况我们凡夫?第二种是自以为是的人。这种人刚强难化,他以为自己没有过失,绝不接受别人的批评。他不肯接受别人的意见!除这两种人之外,哪个人没有过失?所以我们自己要承认,自己的过失无量无边。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