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欣德尊者译:上座部佛教念诵集 第七品 大念处经


2014/9/3    热度:410   

玛欣德尊者译:上座部佛教念诵集 第七品 大念处经

 

  本经在上座部佛教传统中拥有极崇高的地位,是一部很重要的禅修经典。佛陀在本经中教导了四念处——培育正念的四种住处——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和法念处。由于佛陀在本经中教导了以修习维巴沙那(vipassanà )为主直到证悟涅槃的 21 种禅修业处,所以,本经在上座部佛教国家和地区普遍地被传诵、教导和实践着。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正自觉者!(三遍)

  大念处经

  ——《长部〃第 22 经》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在古卢国名为甘马萨昙马的古卢市镇。

  于其处,世尊对诸比库说:“诸比库。”那些比库应答世尊:“尊者。”世尊如此说:

  总说

  “诸比库,此一行道,能清净有情,超越愁、悲,灭除苦、忧,得达如理,现证涅槃,此即是四念处。

  哪四种呢?诸比库,于此,比库于身随观身而住,热诚,正知,具念,调伏世间之贪、忧;于受随观受而住,热诚,正知,具念,调伏世间之贪、忧;于心随观心而住,热诚,正知,具念,调伏世间之贪、忧;于法随观法而住,热诚,正知,具念,调伏世间之贪、忧。

  ——总说结束——

  身随观  入出息部分

  那么,诸比库,比库又如何于身随观身而住呢?

  诸比库,于此,比库前往林野,前往树下,或前往空闲处,结跏趺而坐,保持其身正直,使正念现起于面前。他只念于入息,只念于出息。

  入息长时,了知‘我入息长’;

  出息长时,了知‘我出息长’。

  入息短时,了知‘我入息短’;

  出息短时,了知‘我出息短’。

  他学‘我将觉知全身而入息’;

  他学‘我将觉知全身而出息’。

  他学‘我将平静身行而入息’;

  他学‘我将平静身行而出息’。

  诸比库,犹如熟练的辘轳匠或辘轳匠的学徒,在长转时了知‘我在长转’;在短转时了知‘我在短转’。

  诸比库,同样地,比库入息长时,了知‘我入息长’;出息长时,了知‘我出息长’。入息短时,了知‘我入息短’;出息短时,了知‘我出息短’。他学‘我将觉知全身而入息’;他学‘我将觉知全身而出息’ 他学。 ‘我将平静身行而入息’ 他学; ‘我将平静身行而出息’。

  如此,或于内身随观身而住,或于外身随观身而住,或于内外身随观身而住。或于身随观生起之法而住,或于身随观坏灭之法而住,或于身随观生起、坏灭之法而住。他现起‘有身’之念,只是为了智与忆念的程度。他无所依而住,亦不执取世间的一切。诸比库,比库乃如此于身随观身而住。

  ——入出息部分结束——

  身随观  威仪路部分

  再者,诸比库,比库在行走时, ‘我行走’了知;或站立时,了知‘我站立’;或坐着时,了知‘我坐着’;或躺卧时,了知‘我躺卧’。无论身体所处如何,只是如实地了知。

  如此,或于内身随观身而住,或于外身随观身而住,或于内外身随观身而住。或于身随观生起之法而住,或于身随观坏灭之法而住,或于身随观生起、坏灭之法而住。他现起‘有身’之念,

  只是为了智与忆念的程度。他无所依而住,亦不执取世间的一切。

  诸比库,比库乃如此于身随观身而住。

  ——威仪路部分结束——

  身随观  正知部分

  再者,诸比库,比库在前进、返回时保持正知,向前看、向旁看时保持正知,屈、伸[手足]时保持正知,持桑喀帝、钵与衣时保持正知,食、饮、嚼、尝时保持正知,大、小便利时保持正知,行走、站立、坐着、睡眠、觉醒、说话、沉默时保持正知。如此,或于内„„诸比库,比库乃如此于身随观身而住。

  ——正知部分结束——

  身随观  厌恶作意部分

  再者,诸比库,比库对此从脚底以上、从发顶以下、为皮肤所包的身体,观察充满种种之不净:

  ‘于此身中有头发、身毛、指甲、牙齿、皮肤,肌肉、筋腱、骨、骨髓、肾,心、肝、膜、脾、肺,肠、肠间膜、胃中物、粪便,胆汁、痰、脓、血、汗、脂肪,泪、油膏、唾液、鼻涕、关节滑液、尿。’

  诸比库,犹如两端开口之袋,装满了各种谷类,比如稻米、米、绿豆、豆、芝麻、米粒。有眼之人打开之后,即能观察:‘这是稻米,这是米,这是绿豆,这是豆,这是芝麻,这是米粒。’

  同样地,诸比库,比库对此从脚底以上、从发顶以下、为皮肤所包的身体,观察充满种种之不净:

  ‘于此身中有头发、身毛、指甲、牙齿、皮肤,肌肉、筋腱、骨、骨髓、肾,心、肝、膜、脾、肺,肠、肠间膜、胃中物、粪便,胆汁、痰、脓、血、汗、脂肪,泪、油膏、唾液、鼻涕、关节滑液、 ’尿。

  如此,或于内„„诸比库,比库乃如此于身随观身而住。

  ——厌恶作意部分结束——

  身随观  界作意部分

  再者,诸比库,比库如其住立,如其所处,以界观察此身:‘于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风界。’

  诸比库,犹如熟练的屠牛者或屠牛者的学徒,杀了牛并切成肉片之后,坐在四衢大道。同样地,诸比库,比库如其住立,如其所处,以界观察此身:

  ‘于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风界。’如此,或于内身随观身而住„„诸比库,比库乃如此于身随观身而住。

  ——界作意部分结束——

  身随观  九墓地部分

  再者,诸比库,如同比库见到被丢弃在墓地里的尸体,死后经一日,经两日或三日,已经肿胀、青瘀、脓烂。他比较于此身:‘此身也有如是之法,如是之性,无法避免如此。’

  如此,或于内„„诸比库,比库乃如此于身随观身而住。

  再者,诸比库,如同比库见到被丢弃在墓地里的尸体,正被乌鸦、兀鹰、鹫、苍鹭、狗、老虎、豹、豺狼或各种虫所噉食。他比较于此身:‘此身也有如是之法,如是之性,无法避免如此。’如此,或于内„„诸比库,比库乃如此于身随观身而住。

  再者,诸比库,如同比库见到被丢弃在墓地里的尸体,骨锁尚有肉有血,由筋腱连结着„„骨锁已无肉,为血所污,由筋腱连结着„„骨锁已无血、肉,由筋腱连结着„„已无连结的骨头散落各处:一处为手骨,另一处为脚骨,另一处为踝骨,另一处为胫骨,另一处为股骨,另一处为髋骨,另一处为肋骨,另一处为脊椎骨,另一处为肩胛骨,另一处为颈椎骨,另一处为颚骨,另一处为齿骨,另一处为头骨。他比较于此身:‘此身也有如是之法,如是之性,无法避免如此。’如此,或于内„„而住。

  再者,诸比库,如同比库见到被丢弃在墓地里的尸体,骨头白如螺贝之色„„骨头堆积经过三四年„„骨头腐朽成为粉末。他比较于此身:‘此身也有如是之法,如是之性,无法避免如此。’

  如此,或于内身随观身而住,或于外身随观身而住,或于内外身随观身而住。或于身随观生起之法而住,或于身随观坏灭之法而住,或于身随观生起、坏灭之法而住。他现起‘有身’之念,只是为了智与忆念的程度。他无所依而住,亦不执取世间的一切。

  诸比库,比库乃如此于身随观身而住。

  ——九墓地部分结束——

  ——十四种身随观结束——

  受随观

  那么,诸比库,比库又如何于受随观受而住呢?

  诸比库,于此,比库感到乐受时,了知‘我感到乐受’;感到苦受时,了知‘我感到苦受’;感到不苦不乐受时,了知‘我感到不苦不乐受’。感受到有物染的乐受时,了知‘我感受到有物染的乐受’;感受到无物染的乐受时,了知‘我感受到无物染的乐受’;感受到有物染的苦受时,了知‘我感受到有物染的苦受’。感受到无物染的苦受时,了知‘我感受到无物染的苦受’;感受到有物染的不苦不乐受时,了知‘我感受到有物染的不苦不乐受’;感受到无物染的不苦不乐受时,了知‘我感受到无物染的不苦不乐受’。

  如此,或于内受随观受而住,或于外受随观受而住,或于内外受随观受而住。或于受随观生起之法而住,或于受随观坏灭之法而住,或于受随观生起、坏灭之法而住。

  他现起‘有受’之念,只是为了智与忆念的程度。他无所依而住,亦不执取世间的一切。诸比库,比库乃如此于受随观受而住。

  ——受随观结束——

  心随观

  那么,诸比库,比库又如何于心随观心而住呢?

  诸比库,于此,比库于有贪心, ‘有贪心’了知;离贪心, ‘离贪心’ 有瞋心,了知‘有瞋心’;了知。离瞋心,了知‘离瞋心’。有痴心,了知‘有痴心’;离痴心,了知‘离痴心’。昏昧心, ‘昏了知昧心’ 散乱心,;了知‘散乱心’ 广大心,。了知‘广大心’;不广大心,了知‘不广大心’。有上心,了知‘有上心’;无上心,了知‘无上心’。得定心,了知‘得定心’;无定心,了知‘无定心’。

  解脱心,了知‘解脱心’;未解脱心,了知‘未解脱心’。

  如此,或于内心随观心而住,或于外心随观心而住,或于内外心随观心而住。或于心随观生起之法而住,或于心随观坏灭之法而住,或于心随观生起、坏灭之法而住。他现起‘有心’之念,只是为了智与忆念的程度。他无所依而住,亦不执取世间的一切。诸比库,比库乃如此于心随观心而住。

  ——心随观结束——

  法随观 盖部分

  那么,诸比库,比库又如何于法随观法而住呢?

  诸比库,于此,比库对五盖而于法随观法而住。

  诸比库,比库又如何对五盖而于法随观法而住呢?

  诸比库,于此,比库内[心]存在欲贪, ‘我了知内[心]有欲贪’;内[心]不存在欲贪,了知:‘我内[心]没有欲贪’。他了知未生起的欲贪如何生起,了知已生起的欲贪如何舍断,也了知已舍断的欲贪于未来如何不再生起。

  内[心]存在瞋恚,了知‘我内[心]有瞋恚’;内[心]不存在瞋恚,了知‘我内[心]没有瞋恚’。他了知未生起的瞋恚如何生起,了知已生起的瞋恚如何舍断,也了知已舍断的瞋恚于未来如何不再生起。

  内[心]存在昏沉、睡眠,了知‘我内[心]有昏沉、睡眠’;内[心]不存在昏沉、睡眠,了知‘我内[心]没有昏沉、睡眠’。他了知未生起的昏沉、睡眠如何生起,了知已生起的昏沉、睡眠如何舍断,也了知已舍断的昏沉、睡眠于未来如何不再生起。内[心]存在掉举、追悔,了知‘我内[心]有掉举、追悔’;内[心]不存在掉举、追悔,了知‘我内[心]没有掉举、追悔’。他了知未生起的掉举、追悔如何生起,了知已生起的掉举、追悔如何舍断,也了知已舍断的掉举、追悔未来如何不再生起。内[心]存在疑, ‘我内[心]有疑’ 内[心]了知;不存在疑,了知‘我内[心]没有疑’。他了知未生起之疑如何生起,了知已生起之疑如何舍断,也了知已舍断之疑于未来如何不再生起。

  如此,或于内法随观法而住,或于外法随观法而住,或于内外法随观法而住。或于法随观生起之法而住,或于法随观坏灭之法而住,或于法随观生起、坏灭之法而住。他现起‘有法’之念,只是为了智与忆念的程度。他无所依而住,亦不执取世间的一切。

  诸比库,比库乃如此对五盖而于法随观法而住。

  ——盖部分结束——

  法随观 蕴部分

  再者,诸比库,比库对五取蕴而于法随观法而住。诸比库,比库又如何对五取蕴而于法随观法而住呢?

  诸比库,于此,比库[了知]:‘如是色,如是色之集,如是色之灭;如是受,如是受之集,如是受之灭;如是想,如是想之集,如是想之灭;如是诸行,如是诸行之集,如是诸行之灭;如是识,如是识之集,如是识之灭。’

  如此,或于内法随观法而住,或于外法随观法而住,或于内外法随观法而住。或于法随观生起之法而住,或于法随观坏灭之法而住,或于法随观生起、坏灭之法而住。他现起‘有法’之念,只是为了智与忆念的程度。他无所依而住,亦不执取世间的一切。

  诸比库,比库乃如此对五取蕴而于法随观法而住。

  ——蕴部分结束——

  法随观 处部分

  再者,诸比库,比库对六种内、外处而于法随观法而住。诸比库,比库又如何对六种内、外处而于法随观法而住呢?

  诸比库,于此,比库了知眼,了知色,也了知缘此二者而生起之结;他了知未生起之结如何生起,了知已生起之结如何舍断,也了知已舍断之结于未来如何不再生起。

  他了知耳,了知声,也了知缘此二者而生起之结;他了知未生起之结如何生起,了知已生起之结如何舍断,也了知已舍断之结于未来如何不再生起。

  他了知鼻,了知香,也了知缘此二者而生起之结;他了知未生起之结如何生起,了知已生起之结如何舍断,也了知已舍断之结于未来如何不再生起。

  他了知舌,了知味,也了知缘此二者而生起之结;他了知未生起之结如何生起,了知已生起之结如何舍断,也了知已舍断之结于未来如何不再生起。

  他了知身,了知触,也了知缘此二者而生起之结;他了知未生起之结如何生起,了知已生起之结如何舍断,也了知已舍断之结于未来如何不再生起。

  他了知意,了知法,也了知缘此二者而生起之结;他了知未生起之结如何生起,了知已生起之结如何舍断,也了知已舍断之结于未来如何不再生起。

  如此,或于内法随观法而住,或于外法随观法而住,或于内外法随观法而住。或于法随观生起之法而住,或于法随观坏灭之法而住,或于法随观生起、坏灭之法而住。他现起‘有法’之念,只是为了智与忆念的程度。他无所依而住,亦不执取世间的一切。

  诸比库,比库乃如此对六种内、外处而于法随观法而住。

  ——处部分结束——

  法随观 觉支部分

  再者,诸比库,比库对七觉支而于法随观法而住。诸比库,比库又如何对七觉支而于法随观法而住呢?

  诸比库,于此,比库内[心]存在念觉支,了知

  ‘我内[心]有念觉支’;内[心]不存在念觉支,了知‘我内[心]没有念觉支’。他了知未生起的念觉支如何生起,也了知已生起的念觉支如何修习至圆满。

  内[心]存在择法觉支,了知‘我内[心]有择法觉支’;内[心]不存在择法觉支,了知‘我内[心]没有择法觉支’。他了知未生起的择法觉支如何生起,也了知已生起的择法觉支如何修习至圆满。

  内[心]存在精进觉支,了知‘我内[心]有精进觉支’;内[心]不存在精进觉支,了知‘我内[心]没有精进觉支’。他了知未生起的精进觉支如何生起,也了知已生起的精进觉支如何修习至圆满。内[心]存在喜觉支,了知‘我内[心]有喜觉支’;内[心]不存在喜觉支,了知‘我内[心]没有喜觉支’。他了知未生起的喜觉支如何生起,也了知已生起的喜觉支如何修习至圆满。

  内[心]存在轻安觉支,了知‘我内[心]有轻安觉支’;内[心]不存在轻安觉支,了知‘我内[心]没有轻安觉支’。他了知未生起的轻安觉支如何生起,也了知已生起的轻安觉支如何修习至圆满。

  内[心]存在定觉支,了知‘我内[心]有定觉支。’内[心]不存在定觉支,了知‘我内[心]没有定觉支。’他了知未生起的定觉支如何生起,也了知已生起的定觉支如何修习至圆满。

  内[心]存在舍觉支,了知‘我内[心]有舍觉支’;内[心]不存在舍觉支,了知‘我内[心]没有舍觉支’。他了知未生起的舍觉支如何生起,也了知已生起的舍觉支如何修习至圆满。

  如此,或于内法随观法而住,或于外法随观法而住,或于内外法随观法而住。或于法随观生起之法而住,或于法随观坏灭之法而住,或于法随观生起、坏灭之法而住。他现起‘有法’之念,只是为了智与忆念的程度。他无所依而住,亦不执取世间的一切。

  诸比库,比库乃如此对七觉支而于法随观法而住。

  ——觉支部分结束——

  法随观 谛部分

  再者,诸比库,比库对四圣谛而于法随观法而住。诸比库,比库又如何对四圣谛而于法随观法而住呢?

  诸比库,于此,比库如实了知‘此是苦’;如实了知‘此是苦之集’;如实了知‘此是苦之灭’;如实了知‘此是导至苦灭之道’。

  ——第一诵分结束——

  广说苦谛

  诸比库,何谓苦圣谛?生是苦,老是苦,死是苦,愁、悲、苦、忧、恼是苦,怨憎会是苦,爱别离是苦,所求不得是苦。简而言之:五取蕴即苦。

  诸比库,什么是生呢?无论任何的有情,即于其有情的部类中,诞生、出生、入胎、再生、诸蕴的显现、诸处的获得。诸比库,这称为生。

  诸比库,什么是老呢?无论任何的有情,即于其有情的部类中,年老、衰老、牙齿损坏、头发斑白、皮肤变皱、寿命减损、诸根成熟。诸比库,这称为老。

  诸比库,什么是死呢?无论任何的有情,即于其有情的部类中,死亡、灭殁、破坏、消失、逝世、命终、诸蕴的分离、身体的舍弃、命根的断绝。诸比库,这称为死。

  诸比库,什么是愁呢?诸比库,若是由于具有任何一种的不幸、遭遇任何一种的苦法而愁虑、忧愁、哀愁、内[心]忧愁、内[心]悲哀。诸比库,这称为愁。

  诸比库,什么是悲呢?诸比库,若是由于具有任何一种的不幸、遭遇任何一种的苦法而哭泣、悲叹、悲泣、悲哀、哀号、悲痛。诸比库,这称为悲。

  诸比库,什么是苦呢?诸比库,身体的苦,身体的不适,由身触而生的痛苦、不适感受。诸比库,这称为苦。

  诸比库,什么是忧呢?诸比库,心的苦,心的不愉快,由意触而生的痛苦、不适感受。诸比库,这称为忧。

  诸比库,什么是恼呢?诸比库,若是由于具足任何一种的不幸、遭遇任何一种的苦法而郁恼、忧恼、憔悴、绝望。诸比库,这称为恼。

  诸比库,什么是怨憎会苦呢?于此,凡是那些不可喜的、不可爱的、不可意的色、声、香、味、触、法,或者那些意图不利者、意图无益者、意图不安乐者、意图不安稳者,若与他们一起交往、会合、共聚、结合。诸比库,这称为怨憎会苦。

  诸比库,什么是爱别离苦呢?于此,凡是那些可喜的、可爱的、可意的色、声、香、味、触、法,或者那些希望有利者、希望有益者、希望安乐者、希望安稳者,母亲、父亲、兄弟、姐妹、朋友、同事或血亲,若不能与他们一起交往、会合、共聚、结合。诸比库,这称为爱别离苦。

  诸比库,什么是所求不得是苦呢?诸比库,有生法的诸有情生起如此的欲求:‘啊!愿我们将没有生法,希望生不要到来!’然而却不能达成这样的欲求,这是所求不得苦。

  诸比库,有老法的诸有情生起如此的欲求:

  ‘啊!愿我们将没有老法,希望衰老不要到来!’然而却不能达成这样的欲求,这也是所求不得苦。

  诸比库,有病法的诸有情生起如此的欲求:

  ‘啊!愿我们将没有病法,希望疾病不要到来!’然而却不能达成这样的欲求,这也是所求不得苦。

  诸比库,有死法的诸有情生起如此的欲求:

  ‘啊!愿我们将没有死法,希望死亡不要到来!’然而却不能达成这样的欲求,这也是所求不得苦。诸比库,有愁、悲、苦、忧、恼诸法的诸有情生起如此的欲求:‘啊!愿我们将没有愁、悲、苦、忧、恼诸法,希望愁、悲、苦、忧、恼不要到来!’然而却不能达成这样的欲求,这也是所求不得苦。诸比库,何谓‘简而言之:五取蕴即苦’呢?

  这就是: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取蕴。诸比库,这些称为‘简而言之:五取蕴即苦’。诸比库,这称为苦圣谛。

  广说集谛

  诸比库,何谓苦集圣谛?此爱是再有,与喜、贪俱,于处处而喜乐,这就是:欲爱、有爱、无有爱。

  然而,诸比库,此爱于何处生起而生起,于何处止住而止住呢?凡世间有喜色、悦色者,其爱即于此处生起而生起,于此处止住而止住。

  什么是世间喜色、悦色呢?眼于世间是喜色、悦色,其爱即于此处生起而生起,于此处止住而止住。耳于世间„„鼻于世间„„舌于世间„„身于世间„„意于世间是喜色、悦色,其爱即于此处生起而生起,于此处止住而止住。

  色于世间„„声于世间„„香于世间„„味于世间„„触于世间„„法于世间是喜色、悦色,其爱即于此处生起而生起,于此处止住而止住。

  眼识于世间„„耳识于世间 „„鼻识于世间„„舌识于世间„„身识于世间„„意识于世间是喜色、悦色,其爱即于此处生起而生起,于此处止住而止住。

  眼触于世间„„耳触于世间 „„鼻触于世间„„舌触于世间„„身触于世间„„意触于世间是喜色、悦色,其爱即于此处生起而生起,于此处止住而止住。

  眼触生受于世间„„耳触生受于世间„„鼻触生受于世间„„舌触生受于世间„„身触生受于世间„„意触生受于世间是喜色、悦色,其爱即于此处生起而生起,于此处止住而止住。

  色想于世间„„声想于世间 „„香想于世间„„味想于世间„„触想于世间„„法想于世间是喜色、悦色,其爱即于此处生起而生起,于此处止住而止住。

  色思于世间„„声思于世间„„香思于世间„„味思于世间„„触思于世间„„法思于世间是喜色、悦色,其爱即于此处生起而生起,于此处止住而止住。

  色爱于世间„„声爱于世间„„香爱于世间„„味爱于世间„„触爱于世间„„法爱于世间是喜色、悦色,其爱即于此处生起而生起,于此处止住而止住。

  色寻于世间„„声寻于世间„„香寻于世间„„味寻于世间„„触寻于世间„„法寻于世间是喜色、悦色,其爱即于此处生起而生起,于此处止住而止住。色伺于世间„„声伺于世间„„香伺于世间„„味伺于世间„„触伺于世间„„法伺于世间是喜色、悦色,其爱即于此处生起而生起,于此处止住而止住。诸比库,这称为苦集圣谛。

  广说灭谛

  诸比库,何谓苦灭圣谛?即是那种爱的无余离贪、灭、舍弃、舍离、解脱、无执着。

  然而,诸比库,此爱于何处舍断而舍断,于何处灭除而灭除呢?凡世间有喜色、悦色者,其爱即于此处舍断而舍断,于此处灭除而灭除。

  什么是世间喜色、悦色呢?眼于世间是喜色、悦色,其爱即于此处舍断而舍断,于此处灭除而灭除。耳于世间„„鼻于世间„„舌于世间„„身于世间„„意于世间是喜色、悦色,其爱即于此处舍断而舍断,于此处灭除而灭除。

  色于世间„„声于世间„„香于世间„„味于世间„„触于世间„„法于世间是喜色、悦色,其爱即于此处舍断而舍断,于此处灭除而灭除。

  眼识于世间„„耳识于世间 „„鼻识于世间„„舌识于世间„„身识于世间„„意识于世间是喜色、悦色,其爱即于此处舍断而舍断,于此处灭除而灭除。

  眼触于世间„„耳触于世间 „„鼻触于世间„„舌触于世间„„身触于世间„„意触于世间是喜色、悦色,其爱即于此处舍断而舍断,于此处灭除而灭除。

  眼触生受于世间„„耳触生受于世间„„鼻触生受于世间„„舌触生受于世间„„身触生受于世间„„意触生受于世间是喜色、悦色,其爱即于此处舍断而舍断,于此处灭除而灭除。

  色想于世间„„声想于世间 „„香想于世间„„味想于世间„„触想于世间„„法想于世间是喜色、悦色,其爱即于此处舍断而舍断,于此处灭除而灭除。

  色思于世间„„声思于世间 „„香思于世间„„味思于世间„„触思于世间„„法思于世间是喜色、悦色,其爱即于此处舍断而舍断,于此处灭除而灭除。

  色爱于世间„„声爱于世间„„香爱于世间„„味爱于世间„„触爱于世间„„法爱于世间是喜色、悦色,其爱即于此处舍断而舍断,于此处灭除而灭除。

  色寻于世间„„声寻于世间„„香寻于世间„„味寻于世间„„触寻于世间„„法寻于世间是喜色、悦色,其爱即于此处舍断而舍断,于此处灭除而灭除。

  色伺于世间„„声伺于世间„„香伺于世间„„味伺于世间„„触伺于世间„„法伺于世间是喜色、悦色,其爱即于此处舍断而舍断,于此处灭除而灭除。

  诸比库,这称为苦灭圣谛。

  广说道谛

  诸比库,何谓导至苦灭之道圣谛?此即八支圣道,这就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诸比库,什么是正见呢?诸比库,苦之智、苦集之智、苦灭之智、导至苦灭之道之智。诸比库,这称为正见。

  诸比库,什么是正思惟呢?出离思惟、无恚思惟、无害思惟。诸比库,这称为正思惟。

  诸比库,什么是正语呢?离虚妄语、离离间语、离粗恶语、离杂秽语。诸比库,这称为正语。

  诸比库,什么是正业呢?离杀生、离不与取、离欲邪行。诸比库,这称为正业。

  诸比库,什么是正命呢?诸比库,于此,圣弟子舍离邪命,以正命而营生。诸比库,这称为正命。

  诸比库,什么是正精进呢?诸比库,于此,比库为了未生之恶、不善法的不生起,生起意欲、努力、激发精进、策励心、精勤;为了已生之恶、不善法的断除,生起意欲、努力、激发精进、策励心、精勤;为了未生之善法的生起,生起意欲、努力、激发精进、策励心、精勤;为了已生之善法的住立、不忘、增长、广大、修习、圆满,生起意欲、努力、激发精进、策励心、精勤。诸比库,这称为正精进。

  诸比库,什么是正念呢?诸比库,于此,比库于身随观身而住,热诚,正知,具念,调伏世间的贪、忧;于受随观受而住,热诚,正知,具念,调伏世间的贪、忧;于心随观心而住,热诚,正知,具念,调伏世间的贪、忧;于法随观法而住,热诚,正知,具念,调伏世间的贪、忧。诸比库,这称为正念。

  诸比库,什么是正定呢?诸比库,于此,比库已离诸欲,离诸不善法,有寻、有伺,离生喜、乐,具足初禅而住;寻伺寂止,内洁净,心专一性,无寻、无伺,定生喜、乐,具足第二禅而住;离喜,住于舍,念与正知,以身受乐,正如圣者们所说的:

  ‘舍、具念、乐住。’具足第三禅而住;舍断乐与舍断苦,先前的喜、忧已灭没,不苦不乐,舍念清净,具足第四禅而住。诸比库,这称为正定。诸比库,这称为导至苦灭之道圣谛。

  如此,或于内法随观法而住,或于外法随观法而住,或于内外法随观法而住。或于法随观生起之法而住,或于法随观坏灭之法而住,或于法随观生起、坏灭之法而住。他现起‘有法’之念,只是为了智与忆念的程度。他无所依而住,亦不执取世间的一切。

  诸比库,比库乃如此对四圣谛而于法随观法而住。

  ——谛部分结束——

  ——法随观结束——

  诸比库,无论是谁,若能够如此修习此四念处七年者,他于二果之中可期望[获得]一果:即于现法中证知,或尚有余[则证]不来位!

  诸比库,且放置七年。诸比库,无论是谁,若能够如此修习此四念处六年者„„五年„„四年„„三年„„两年„„一年„„诸比库,且放置一年。诸比库,无论是谁,若能够如此修习此四念处七个月者,他于二果之中可期望[获得]一果:即于现法中证知,或尚有余[则证]不来位!

  诸比库,且放置七个月。诸比库,无论是谁,若能够如此修习此四念处六个月者„„五个月„„四个月„„三个月„„两个月„„一个月„„半个月„„诸比库,且放置半个月。诸比库,无论是谁,若能够如此修习此四念处七天者,他于二果之中可期望[获得]一果:即于现法中证知,或尚有余[则证]不来位!

  正如所说的:‘诸比库,此一行道,能清净有情,超越愁、悲,灭除苦、忧,得达如理,现证涅槃,此即是四念处。’乃因此而说。”

  世尊说了这些。那些比库满意与欢喜世尊之所说。

  ——大念处经结束——

----------------------------------------------------------------------------------------------------------------

更多玛欣德尊者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 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华严经》是根本法轮,一乘圆教,这是古今中外所公认的。《华严》里面讲什么?跟诸位说,就是讲的念佛,念什么佛?念阿弥陀佛。念佛,有同修问,到底是念四个字,还是念六个字?《阿弥陀经》里面讲执持名号,名号就四个字,我们执持名号,这就对了。如果我们真正下定决心,这一生要求生西方世界,来生不愿意再到人间,心里面这一句佛号,就要相继不断,念念相续。也许有人要问:“我们要办事,我们要考虑问题,我们要在谈话当中答复别人的话,那怎么办?”这个时候就把佛号放下,专心去办事;事情办完之后,佛号马上提起,这就行了。有了佛号,就没有妄想;佛号一断,妄想就起来,所以必须有人提醒你,这就是从前大家念佛要共修,共修就是大家在一起互相地提携、提醒。能跟真正志同道合的同修道友在一起共修,那是有大福报!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