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禅师:与生命相约 第三部分 8.佛是由非佛的因素构成的


2014/9/3    热度:278   

 

 

一行禅师:与生命相约 第三部分  8.佛是由非佛的因素构成的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这句话是从确认五蕴皆空开始的。五蕴不能独自存在。每一蕴都必须与其它四蕴互即互入地存在。

  这个句子的下半部分是列举十八界(dhatus)。首先是六根(六个感官):眼、耳、鼻、舌、身、意。接下来是六尘(感觉的六个对象):色、声、香、味、触、法。色是眼尘,声是耳尘,如此等等。最后,这六根、六尘互相接触又产生了“六识”:眼识,耳识,乃至最后一识是意识。所以,这部经文讲,从第一界“眼”开始到第十八界“意识”,这十八界当中没有一界能够独自存在,因为每一界只能与其他各界互即互入地存在。

  接下来谈到十二因缘(pratitya samutpada)。十二因缘是从无明开始,以老死结束。这部经里的意思是讲,十二因缘中没有一个因缘能独自存在,每一个因缘的存在只能依赖于其它因缘的存在。因此,十二因缘都是空的,而且正因为它们是空的,它们才真正地存在着。同样的规律也适用于四圣谛:无苦、无集、无灭、无道。经文中列举的最后一项是:无智亦无得。般若智慧(prajna)是佛的精髓。“无智”的意思是,般若智慧没有孤立的实体。般若智慧是由非般若智慧的因素构成的,就像佛是由非佛的因素构成的一样。

  我想给你们讲一个佛和魔的故事。有一天,佛在他的岩洞里,佛的侍者阿难站在门外边。突然,阿难看见魔来了。他很惊讶,很不高兴,希望魔走开。但是魔却径直向他走来,并请他向佛通报一下他的来访。阿难说:“你为什么到这儿来了?你不记得你过去在菩提树下被佛陀打败了吗?你来这儿不觉得害臊吗?走开!佛陀不会见你的。你太坏了。你是他的敌人。”魔听了这些话,哈哈大笑起来:“你是说你的老师告诉过你他有敌人吗?”这一问使阿难很尴尬。他知道他的老师从没有说过他有敌人。所以阿难被打败了,不得不进去通报魔的来访。他希望佛陀会说:“去告诉他我不在这儿,告诉他我在开会。”

  可是当佛陀听说魔这样一个老朋友来拜访他时,他很兴奋。“真的吗?他真的来了吗?”佛陀一边说,一边亲自出去迎接魔。阿难非常难过。佛陀径直向魔走去,鞠了个躬,用最亲切的方式握着他的手。佛陀说:“嗨!你好吗?一向可好?事情顺利吗?”魔没有吭声。于是佛陀把他带到岩洞里,给他准备了个座位,让他坐下来,并吩咐阿难去为他们俩准备香茶。“为我的师父我可以一天泡一百次茶,可是给魔泡茶可不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阿难想道。可是既然这是师父的命令,他又怎么能拒绝呢?于是阿难去为佛陀和所谓的客人准备香茶,一边准备,他一边却努力地倾听他们的谈话。

  佛陀很亲切地又问到:“你一向可好吗?事情顺利吗?”魔说:“一点也不顺利。我作魔作烦了,我想作别的。”阿难感到很害怕。魔说:“你知道,作魔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你说话,必须打闷葫芦。不管你作任何事情,你都必须很狡猾,看起来很坏。我烦透了这一切。可是令我更不能忍受的是我的弟子们。他们现在老是谈论社会正义呀,和平呀,平等呀,解脱呀,不二呀,非暴力呀,所有这些名词。我真受够了!我觉得我把他们都转交给你比较好。我想当别的。”阿难开始发抖了,因为他害怕他的师父会决定扮演别的角色。那样,魔就成了佛,佛就成了魔。这使他很伤心。

  佛陀专心地倾听着,充满了慈悲。最后,他用一种平静的声音说:“你以为作佛就很快乐吗?你不知道我的弟子们都干了些什么!他们把我从来没有说过的话塞进我嘴里。他们修建起花花绿绿的寺庙,把我的塑像放在佛台上,好去为他们吸引香蕉、橘子和甜米。他们把我包装起来,把我的教义变成了一项贸易项目。魔,如果你知道作佛真正是怎么一回事,我敢肯定你不想作佛了。”随后,佛陀诵了一首长偈,总结了上面的谈话

-----------------------------------------------------------------------------------------------------------------

更多一行禅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 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古时候从事教育工作的,一般都是穷秀才,一生清贫,甚至于三餐饭都有问题。他热心教子弟,热心教学生,学生做了状元、做了宰相,这是老师的荣耀,这是老师的成就。古人知恩报恩,譬如你中了状元、中了进士,第一件事情就是回家祭祖,报祖宗养育之恩;祭完祖之后就拜老师,自己的成就,是老师心血教导而成就的。拜哪一个老师?拜启蒙的老师。要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大概是拜幼稚园的老师、拜小学老师。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