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悟法师著:印光法师 第十二章 锲而不舍
2014/9/3   热度:184
灵悟法师著:印光法师 第十二章 锲而不舍 话说真达和尚称如果执意拜谒,他又挡驾不住该怎么办,大师沉吟片刻道:“他执意,我也执意,那就看佛缘如何吧!” 俗话有云:“运气来了,门板都挡不住。”对印光大师来说,总统赐匾给他带来太大的盛誉,尽管宣布闭关,还是有人执意坚持面见大师,居然有人还循迹找到了大师的住处。到了这时候,连真达和尚身为住持也无从拒绝来人诚挚的请求。 民国11年(公元1922)的初冬,一个远道而来的居士专程前来太平寺礼觐皈依,还奉上了亲笔写的《礼观音疏》请求指正。真达和尚踌躇再三,只得亲自禀报大师:“大师,这位居士原已皈依净土门,非得聆听师父开示不可,请师父示下。” 一听来人早已皈依净土门,印光大师慨然说:“我之闭关,原为避开尘世浮华虚名,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然而不敢须臾忘记普渡众生的重任,必当时刻身体力行。看来,闭关也有阻隔佛缘的弊端,还得入世弘法才妥,我就见见他。” 来人名叫许业净,江西彭泽人氏。这个许业净并非寻常居士,跟先前的吴引之一样,也是进士出身,为光绪翰林,精通儒家典籍。辛亥革命后,他看破红尘隐居不仕,早在民国2年便专修净土法门。他拜读过《印光法师文钞》之后,心存钦佩,得知总统给大师亲笔题“悟彻圆明”,更加认定大师是实至名归的佛门龙象,当之无愧的净土泰斗,于是,他专程来到上海太平寺,恳求大师开示。 大师一看,此人相貌堂堂一脸红润,便估摸出平日里讲究保养所致,仍然不动声色,低头阅读他的《礼观音疏》,藉以估量他的佛学功底,以便因势利导。忽然,看到疏文中出现了“食廷璋之芋,克日西行”,便以此断定此人果真还没有断荤。为了谨慎,还是问他说:“居士吃素否?” 许业净没留意大师脸色,坦然说:“吃花素。” 话刚落音,只听得大师厉声呵斥:“倒架子!你皈依我净土门九年了,这样的大通家,尚且不能以身作则吃长素,闹什么‘吃花素’的玄虚,怎么能感化别人?” 真达和尚听了大师如此声色俱厉,顿时一颗心提到嗓子眼里,唯恐这个翰林居士先前听惯了别人的阿谀,此时必定面子上受不了会拂袖而去,如此免不了影响大师声誉,他正在斟酌词句如何挽回僵局,没想到那许业净反而躬身施礼:“大师当头棒喝,胜过千言万语,弟子惶恐领教!” 印光大师对他厉声呵斥过了,自己也觉得太过严厉暗自后悔,眼见许业净如此恭谨,神色声音透露出一片真诚,顿时回嗔作喜:“老衲一时情急,口无遮拦,深感惭愧。居士能有如此宽广心胸,老衲惭愧之余,不能不深表钦佩!” 印光大师细心体察,觉得这个老翰林果然是贯通儒佛两家的渊博之士,那篇《礼观音疏》见解纯正文笔超妙,尤其难得的是虚怀若谷,实在是当世罕有,跟当初那个吴引之简直不可同日而语,不由得产生相见恨晚之感,于是,热情挽留他在寺院歇息,两人就净土法门学识进行研讨。言谈之间,许业净说及大师编辑的《净土圣贤录》能感化信徒——《净土圣贤录》缘起《净土圣贤录》,是一册导向净土的宝书。由于文言简略难解,很不适应现代信佛人阅读,印光大师当时便用通俗的现代语言把它疏理出来,并作序。 却说许业净对这部《净土圣贤录》颇为看重,并恳请印光大师继续编辑,自己愿意捐资相助。大师赞赏他文笔精妙,也请他执笔编撰《观世音菩萨本迹感应颂》。 许业净看到大师对自己如此器重,心里万分感激,诚挚地说:“大师,弟子虽皈依净土多年,自认颇有心得。经大师当头棒喝,才知不过井底之蛙,决心从此洗心革面,皈依大师座下,恳请大师恩准!” 印光大师听了很是欣慰,也诚恳地说:“我净土法门向来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那凡夫俗子尚且能往生净土,居士乃渊博之士,何愁正果不成?老衲坦言,我净土法门正需要居士这样慧根深厚的人士,宗门才能更加发扬光大啊!” 于是,欣然答应收录为记名弟子,法名“止净”。看到这止净欢喜致谢,还赠给他四句偈语:“昔日翰林今日止,当年净土今日始。莫道前路多漫漫,雨过天晴天下知。” 那许止净居士大喜。从此精修净土法门,后来在黄龙寺荼毗,留下舍利保存至今不提。 且说自此之后,由于各处寺院一再恳请,印光大师不得不亲自前往,开始了漂泊不定的日子,辗转往来于东南沿海各地,接受四方信徒亲近皈依,一并诚挚给予开示。 民国12年(公元1923)6月,施省之居士恳请印光大师到杭州弘法,发愿心重修梵天寺。 杭州梵天寺原名南宝塔寺,位于杭州城南凤凰山南麓,建于五代吴越。乾德三年(965年),吴越国王钱弘俶重建,后改名梵天寺。此处的香火曾经鼎盛一时,尤以梵天寺的木塔闻名天下。后来,梵天寺在历史变迁中,终于损毁殆尽,而名噪一时的梵天寺木塔彻底已消失在的尘世,施省之要重建此寺当然是件大好事。 这个施省之早年由知县官至驻美国纽约总领事,回国后担任过陇海铁路局局长。他在中年皈依大师,被推举为上海佛教净业社董事长。大师欣然前往,指点修建梵天寺有关事宜,接着,又应魏梅荪居士邀请转道南京。魏梅荪发善心在上海创建慈幼院,还在法云寺建立放生池,大师认定这是功德无量的大善举,便亲自前往指点开示。南京名流仰慕大师的很多,听说印光大师来到,相约前来请求开示皈依,多达上千人,传为一时盛事。 不久回到上海,前来请求皈依的应接不暇。在这些人里面,有一个人叫张一留,家中资产丰饶,在家里建了一个硕大的园林赡养年迈的老母,故此名曰“赡园”。他得知印光大师是净土龙象,虔诚前往亲近,受戒于观音庵。 张一留诚挚地说:“弟子早年丧父,承母亲茹辛含苦抚育,方得小有所成,而今老母年迈,决计竭力尽孝,故此建立‘赡园’,然老母要求礼佛吃素,弟子寻思老年吃素不利于身体,因而至今犹豫不决,请求大师开示。” 印光大师心有灵犀,蓦地想起俗家已经去世的老母,可叹自己出家之后未曾伺奉,不由得黯然神伤深感愧疚……他很快收摄心神,和蔼地说:“居士一片孝心伺奉老母,印光感同身受。据老衲看来,孝敬父母,乃人生立身之本,正所谓‘忠臣出自孝门,非孝子不足以成忠臣’,然而孝道如天,并不拘泥于外在形式,需得注重一个‘顺’字。居士老母要求礼佛吃素,即是心有慧根而身在净土。老衲以为,百善孝为先——百孝不如一顺,请居士留意。” 张一留连忙说:“大师一语点破,弟子领教遵命,然弟子还有疑惑:赡园之外,还有商号俗事缠身,实在不能舍弃不顾;而一旦进入俗事,又难以虔心念佛修行,住往会有违佛门清规。弟子左思右想,熊掌与鱼不可兼得,势必舍弃其中之一,恳请大师开示!” 印光大师沉吟之间,脑子里浮想联翩,自己少年时在田间地头的往事历历闪现,无数为温饱奔波的信徒霎时出现眼前,这是天下苍生同样面临的大问题,每个人都难免因此困惑。大师恳切地说:“居士休得疑惑。当年佛祖正因为人生面临生老病死苦诸般苦难,才豁然悟道创立佛教,发下天大愿心普渡众生。居士试想,倘不得生存生活,何以能虔心念佛?天下苍生无不以生存为第一需要,绝不可不食人间烟火而修行佛法。老衲以为,众生皆可成佛,即便那十恶不赦之徒,尙可放下屠刀而立地成佛,居士不必拘泥于形式,尽管用心办好赡园外商号事务,随时随地皆可念佛。” 张一留恍然大悟,欣然领受大师的开示,随即拿出自己翻译的《净土教史》请求指点。大师看了,认定这是极大功德而欣喜异常,亲笔写了千余字的序言,鼓励他出版流通。张一留喜出望外,知道大师第二天要回普陀山去,翌日还是挤出时间亲自前来送行。 其时正当傍晚,大师在车站等候。普天下的车站码头,无不是人山人海人声鼎沸之处,大师便盘腿坐在空坪里,半闭着双眼专心念佛。那些熙熙攘攘的男男女女,自然不知道眼前这个僧裳破旧的老和尚就是天下闻名的印光大师,只管尽情谈笑风生,不时驱赶拍打身边飞舞的蚊虫。然而大师对此视而不见,只顾专心念佛,任凭蚊虫在身上叮咬而无动于衷。待到汽车开来,大师脸上手臂上尽是粟米粒大小的小红疙瘩。张一留见了心疼,善意问他说:“老法师,您难道感觉不到蚊虫叮咬吗?” 印光大师微微而笑说:“出家人四大皆空,心中唯有极乐净土,而不知其它。” 张一留听了不由得啧啧称奇,夸奖说老法师修行到了这个境界,想必是物我一体、物我两志!他的称赞引起了车上其他人的注意,终于有一个到过普陀山的居士认出了,当即顶礼:“印光大师,恕弟子有眼无珠,几乎当面错过!” 这一声“印光大师”,如同纶音天籁,所有的乘客悚然心惊,也不顾座位窄逼,忙不迭争相询问顶礼。那司机得知仰慕已久的印光大师就在自己开的车上,居然也将汽车停靠路边熄了火,慌忙过来请求皈依…… 且说印光大师随着名声远播,他所到之处,闻讯专程前来拜谒皈依的络绎不绝,究竟收下了多少缁素弟子,大师自己也记不清。本着普渡众生的宗旨,大师对前来请求开示的善男信女几乎是大开方便门有求必应,从不将来人拒之门外。可是,有一次他却破例了。 就在民国13年(公元1924)的初夏,大师回到法雨寺,忽然来了一个文质彬彬的中年出家人,请求收录为弟子。这个人,就是闻名天下的弘一法师。 弘一法师,俗家名字叫李叔同,1880年出生于官宦世家,从小颖悟异常,是光绪年间进士,被誉为“二十文章惊海内”他在日本留学回国之后,涉猎多个领域,诗词、书画、篆刻、金石和音乐各方面均取得卓越成就,享誉海内外。李叔同创作的歌曲《送别歌》歌词意境优美,曲调平淡略带哀婉:“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这首歌一度被视为经典歌曲唱遍大江南北,即便是来到寺院烧香的年轻男女也时常挂在嘴边不时哼唱。李叔同的书法独具一格,连茅盾、郭沫若、叶圣陶那样的大文豪也视为难得的墨宝。他的得意高足丰子恺、刘质平也是闻名大家。正当他名声如日中天的时候,忽然于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虔修华严宗,成为当时闻名的佛学家,人称弘一法师。他阅读了《印光法师文钞》之后,时常听到朋友皈依大师座下,对大师渊博佛学和崇高人格赞不绝口,毅然来到普陀山,专程拜谒印光大师,请求印光大师收为弟子。 得知这样一个盛名卓著的法师光临法雨寺,印光大师欣喜异常,连忙让明空献茶。可当听到弘一法师要做徒弟的要求,印光大师坚辞不受,诚挚地说:“法师太过谦虚,也错抬举印光了!印光知道自己的斤两,仰承四方缁素谬赞,强加了蝇头虚名,却自知才疏学浅,不敢妄为人师。为佛道衰微之故,不得不勉为其难贻笑大方而已。法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于一身,早已饮誉海内外,印光自恨年老无缘领教,岂敢不知天高地厚,玷污佛门清德?法师如若共同研讨切磋,印光理当领命,可要拜我为师的话题,请千万莫要再提!” 须知弘一法师看上去是个文弱书生,骨子里却有着坚忍不拔的拗劲。大师愈是这么坚决拒绝,弘一法师则愈是信念坚定。眼见大师不肯答应,弘一法师转身点燃了三支香缚在自己手臂上,跪在大殿里,坚定地说:“弟子燃臂香发愿,誓死拜大师为师方休!” 在佛门里面,燃臂香和燃指香都是极高也极难的愿心。随着缚在指头手臂的香火渐渐燃烧,发愿者的指头手臂势必遭受炙烤乃至昌出缕缕青烟,那撕心裂肺的痛苦并非寻常人所能忍受,故此古往今来,不是心如铁石的人不敢轻易发这样的宏愿。印光大师不愿接受这个才学声誉远远高出自己的弘一法师为徒弟,忍心掉头走进了关房。 不多时,关房里飘进来皮肉燃烧发出的奇臭,不言而喻是那弘一法师燃臂香的结果。目睹此时此景,印光大师再也忍不住了,大步奔出去夺下弘一法师的臂香,眼里早已涌出热泪来,哽咽着埋怨说:“弘一法师快快请起!哎呀,你这是何苦呢?” 弘一法师仍然直挺挺跪在佛像前,惨然一笑说:“大师,你若答应了,弟子才肯起来!” “你呀!叫我说什么才好呢?”印光大师也动了执拗脾气,“我早就说过,法师才学声誉远远胜过我百倍,万万不敢以师父自居!你若愿意彼此师兄弟相称,老衲才敢答应。如果执意硬要闹玄虚当什么弟子,印光也情愿燃臂香发誓!” 见大师也这么坚决,弘一法师开颜一笑:“别人都说弘一痴,不料师兄更要痴!” 大师听到弘一法师叫了“师兄”,悬在心头的一块石头这才落了地,赶紧将师弟搀起来,弘一法师随同走进房里,明空抢着搬过一张竹椅来请师叔坐下。弘一法师微微一笑,随手在椅子上拍打几下,还拉开几尺才坐。看到大师眼里流露出诧异,几分不自在的解释说:“师兄休得误会,师侄也别尴尬。古贤尚且‘爱惜飞蛾纱罩灯,走路常惜蝼蚁命’,我辈佛门弟子更应如此。刚才拍打几下,并非嫌上面落有灰尘,而是唯恐有什么小虫子,一不小心给坐死了,便是杀生害命的罪过。” 大师听了,从心里敬佩这个弘一师弟不愧是当世高僧,深得佛门普渡众生之真谛,他让明空赶快去库房给师叔寻找药物疗伤,然后诚挚询问他何故半路出家? 弘一法师这才敞开心扉:正因为涉及的学术范围面积宽广了,才越发感到无知的范围越大,心里充满困惑。个人以为人生有三个层次:第一是物质,第二是精神,第三是灵魂。在物质方面,自己出身官宦世家,世人所能享受的物质差不多已经享受过了;在精神方面呢,别人梦寐以求而没能得到的也基本得到了,自认没有遗憾;于是追求灵魂的解救。说到出家,自己家有娇妻儿子,并不是容易割舍的事情。在那无所适从难以决断的时候,才真正领会到出家是大事情,是大丈夫所为,非将相所能为。恰巧那时到了虎跑寺,看到挚友受寺院梵音感悟毅然出家,于是痛下决心皈依佛门。现在想来,多亏了那时到了虎跑寺,才得以跳出三界外! 听了弘一法师的肺腑之言,印光大师不由得勾起了终南剃度前后的回忆,顿时生出惺惺相惜之感,也庆幸自己当初下定了决心。停停,又询问他已经是华严高僧,何以转求净土。 弘一法师坦然说:师兄佛学渊博,当知如今想求沙弥戒和比丘戒福报都不可得了。因若想授沙弥戒,必须两个沙弥传授;而若想授比丘戒,还得十位比丘戒师方可。我们生在这末法时代,哪里能找到传授戒律的人呢?先前拜读了师兄文钞,更觉得苍生难得温饱的今天,僧人尚且难以领悟艰深佛典,何况那目不识丁的民众?又何以谈普渡众生?左思右想,自然认定净土宗倡导的“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完全符合当今的国民国情,故此毅然转求净土。 印光大师听了深受感动,更生出相见恨晚之感,当即请他留在法雨寺朝夕探讨净土法门。 弘一法师求之不得,择大师邻室而卧,讨教有关净土法门之经典。他毕竟是个观察力敏锐的文学家,每天都跟印光大师寸步不离,细心观察大师的一言一行。他发现,大师房里的用具极其简朴,一床薄被,一张芦苇草席,白色的帐子上缀满了补丁,白、黄、黑不同的颜色相映成趣……一个名满天下的高僧如此自律,令他深深叹服。大师每天早餐只吃一碗粥,却并不用菜,不由得触动了好奇心,询问大师为何这样节俭。大师坦言说:“师弟误会了,印光还未节俭到如此程度。乃是初到普陀时,早餐的咸菜吃不惯,就干脆只吃白粥,已经三十多年,反而习惯白粥了。”说话间喝完粥,用舌头将碗舔得干干净净,还要用开水反复荡涤,再用来漱口后喝下。他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察觉大师每餐如此,便明白这是大师不肯轻抛残余饭粒的缘故,深深敬服大师节俭惜福之至。 就在第五天晚餐的时候,弘一法师却发现大师居然对侍者明空大动肝火:“你有多大的福气,竟敢如此糟蹋粮食?”明空委屈地辩解说:“师父,我没有糟蹋。”听了明空的辩解,只见大师脸色铁青咆哮开来:“你还敢强辩?看看你碗里!” 弘一法师看到明空眼里的泪水直打转,赶忙过去以客人的身份劝解。定眼一看,明空的碗里果然还残留着几颗饭粒,只得委婉劝说:“师侄,你跟随师兄的日子不短了,须知道师兄最是惜福的,容不得糟蹋半粒粮食,还是听师父的话吧!” 这件小事,在弘一法师心灵里引起了强烈的震撼。离开普陀山以后,他对自己的生活小事严格自律,还逢人赞叹说:“佛家说:一粒米中能看大千世界。俗家说:一滴水能反映太阳的光辉。印光师兄如此自律,无愧天下缁素楷模!”后来,他还邀请著名作家叶圣陶一起亲近大师,叶圣陶深受感动,特别在他的《两法师》中写到弘一法师—— 因为弘一法师是过午不食的,十一点钟就开始聚餐。我看他那曾经挥洒书画弹奏钢琴的手郑重地夹起一荚豇豆来,欢喜满足地送入口中去咀嚼的那种神情,真惭愧自己平时的乱吞胡咽。 …… 闲话休题,话说随着年事渐高,印光大师更加热情接待四方拜谒,给他们进行切合各自实际的修行开示,尤其注重佛学年轻人才的培养,以保障佛学事业后继有人。 到了民国14年(公元1925),大师已经65岁了。这年秋天,德森法师偕同了然法师前来亲近。言谈之间,大师觉得这个德森年轻有为,是难得的后学才俊,便十分喜欢,写信推荐到佛顶山藏经楼挂单。后来,德森果然没有辜负大师的殷切期望,伺奉大师二十余年,成为后来著名高僧。 然而,对显荫的英年早逝,大师却留下长久的哀痛。 显荫,俗家名字叫宋今云,江西崇明人。他早年进入师范讲习所读书,天资聪明悟性奇高,学习成绩优异。在他17岁那年,礼拜宁波观宗寺谛闲法师出家,法名显荫。谛闲法师非常器重这个悟性奇高的弟子,让他到五磊山受戒,又推荐到观宗学社受业,研习天台教观。凭着扎实深厚的文学功底,加上出类拔萃的悟性,显荫很快鹤立鸡群,其佛学造诣甚至谛闲法师也自愧不如。于是,在显荫20岁的时候,他就担任了上海《世界佛教居士林刊》的编辑部主任,被誉为当今不可多得的佛学传承人。显荫少年得志,却并不满足,第二年东渡日本,进入高野山大学深造,跟随金山穆韶阿闍黎学习密宗,在日本他考察日本佛教现状后,还雄心勃勃草拟了“远东佛教协会组织大纲”,之后归国,到宁波拜见谛闲法师。 谛闲法师眼见自己的得意高足学成归来,而且显示出非凡的气概,心里很是欣慰。为了帮助显荫尽快成就大事,便让显荫给印光大师写信,祈求大师参与振兴佛教的大事业。 大师接到显荫来信,沉吟再三,立刻委婉回信:“座下聪明过人,不几年,于宗于教于密悉已通达。恨光老矣,不能学座下之所得,惟望座下从兹真修实证,则台密两宗当大振兴矣!但座下现在年纪尙轻,急宜韬晦力修,待其涵养功深而出弘法,则其利溥矣。聪明有涵养即成法器;无涵养,或所行所言有于己于法不相应而不自知者。此光区区愚诚也,道:师已来勿念。春风易于入人,祈保重调摄,当勿药有喜矣……” 信件寄出之后,大师将显荫的来信拿出来翻来覆去阅读,不由得双眉紧锁长吁短叹。明空莫明其妙,不知师父何故忧愁又不敢问。倏忽之间几个月过去,忽然接到显荫去世的消息,印光大师顿时脸色惨白老泪纵横:“天妒英才,可悲可叹!”此时,明空才委婉地说:师父的许多挚友去世,也不过叹息而已;这显荫又不是你的弟子,何必这么难过?大师黯然说:“显荫虽并非我的弟子,乃是当今难得的佛学人才,我不为显荫伤心,而是为佛门悲哀!” 大师当晚彻夜不眠,给恒渐法师写信,指出显荫天资很高,对于显密诸宗都能领会要领精髓,可惜生性浮夸不务真修,对念佛之事向来不理会,以至于自身的显密功夫不能得力,别人的帮助也无济于事,实在令人哀痛!显荫之死,乃是他气量狭小生性浮躁,不懂得韬晦涵养;显荫之死,是年轻的聪明人一大警策,也是一面令人触目惊心的镜子。 一年过去,印光大师还是对显荫之死念念不忘。当他第二年到了上海太平寺,大醒和尚前来请求开示的时候,大师直言无忌批评大醒等人说:“中国的禅净密博大精深,每一门都够僧众钻研一辈子。日本的佛教源自中国,听说日本密宗还允许娶妻吃荤,已经完全变了味嘛!显荫实在不该修习日本密宗,才招致英年早逝自取其祸,这个教训太深刻了!” 大醒等人蔚唯领教,然后叩问对整顿僧伽制度的开示:“近日来,不断有人告发僧人不守清规,提出进行整顿,许多寺院都在为整顿僧伽惶恐不安,弟子该如何对应?” 欲知后事,下回分解。
------------------------------------------------------------------------------------------------------------ 更多灵悟法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弘法利生,不是普通的慈善事业,修的是大福报,要随缘,不能攀缘;稍有一点攀缘,我们心不清净,纵然弘法利生,也是世间有漏的善法,也是有漏的福报。有许多人听说佛门修福,得福最快,而且最大,一本万利,舍一得万报,大家都到佛门捐钱。捐了之后,自己也没有发财,也没有升官,就认为这个钱财白白地丢到水里去了,这是什么?这是用不善的心去做善事,所以他的果报很小,微不足道。心量大,修善决不求果报,果报来得特别快,也特别大。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