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悟法师著:印光法师 第二章 雁塔感悟
2014/9/3   热度:197
灵悟法师著:印光法师 第二章 雁塔感悟 话说大哥见丹桂给三年前曾打过他的人写对联,心中甚为不解,忍不住上前质问,不想丹桂随口一笑道:“这有什么好说的?小人以怨报德,君子以德报怨嘛!” 大哥听了一愣,不由得折服道:“小弟你能有这等心胸,大哥有所不及!惭愧,惭愧,惭愧得很哪!”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同治皇帝因患天花病逝。同治帝载淳为咸丰皇帝与慈禧所生,亦是咸丰帝奕讠宁唯 一的儿子。载淳六岁(1861年)登基称帝,十七岁(1873年)亲政,未及二年即病逝,时年十九岁。同治崩驾后,年仅四岁的光绪即位。清德宗光绪帝名爱新觉罗·载湉。父亲奕譞,乃道光帝七子,咸丰帝弟醇亲王。光绪帝的母亲又是奕譞的嫡福晋,慈禧太后的亲妹妹。他身为亲王之子本与皇位无缘,同治去世,同治帝没有子女,因他是慈禧太后的侄子兼外甥,其时慈禧已执政13年,确立了威信,她提出立载湉嗣位后又没有人反对,于是载湉成为了清朝第11任皇帝。载湉即位时虚岁才4岁,入宫时还在熟睡之中。民间有传言说,光绪实为慈禧太后儿子—说的是慈禧好吃汤卧果,每日早晨派人去宫门口买四枚汤卧果,由金华饭馆的伙计派人送来。金华饭馆有一个姓史的年轻伙计,他长得玉树临风,仪容俊美,史某与李莲英混熟了,经常被李莲英带到宫里去玩。有一天,慈禧忽然发现李莲英旁边站着个俊美的少年,便问李莲英那是谁?李莲英十分害怕,因为带外人入宫严重违反宫禁,但又不敢撒谎,只得如实禀告。慈禧不但没有表现出生气,反而有些兴奋,将史某留在宫内“昼夜宣YIN”,一年后生下光绪。慈禧不敢养在宫中,命醇亲王代为养育,接着将史某灭口。光绪当比同治低一辈,实为一辈,慈禧违反了立子不立弟的常规,或许因为光绪是她的亲生儿子的缘故。 闲话休提,书归正传,话说光绪元年(1875年),赵秉纲虽年届五旬,但身子骨还很硬朗,加上二儿子秋桂也年轻力壮的,家里的田地伺弄得土质肥沃收成总要高过别人,日子过得殷实红火。眼看折桂在私塾里的学业结束,已经15岁了,赵秉纲细细盘算:儿子的学业日益精进,可惜没有名师指点,不如趁着家境还算殷实,趁早将兄弟俩送到长安书院去求学深造。 赵秉纲是个重礼节的人,恭恭敬敬将折桂的发蒙先生请到家里喝酒致谢。酒过三巡,私塾先生捻着花白的山羊胡子欣喜地说:“折桂不必说,丹桂虽并非我入室弟子,其学识并不在折桂之下。如能择名师指点,前程不可限量!不可限量啊!” 听到先生如此夸奖,赵秉纲连连感谢恳请先生指点。先生坦率道:“实不相瞒,我这半桶水,开蒙馆当孩子王混饭吃绰绰有余,若要图求登科发迹,必致误人子弟,老朽是万万不敢的!以令郎材质,写出的文章已得韩愈欧阳修精髓,实为后生可畏矣!” 听了先生如此评价,丹桂心里暗暗欣喜。这几年来,他的视野逐渐开阔,不再满足于《千字文》之类的启蒙文章,也对那些入帷登科的八股时文不感兴趣,研读了韩愈欧阳修等大家的名篇,对韩愈的《论佛骨表》佩服得五体投地。联系自己在襁褓中的时候终南山和尚结善缘的往事,指出那明明是药物的作用,却要披上普渡众生的外衣蒙蔽世人,于是乎写了好些篇文章,其中最得意的是《论普渡众生之虚妄》,俨然以为圣贤继绝学崇儒辟佛为己任。跟大哥一样,此时丹桂的心胸也不再是小小的合阳所能局限,自是向往着古都长安的名家书院,期盼名师高贤给自己指点,早日实现飞黄腾达之理想。 东赤村皆是一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庄稼人,到过合阳县城的人尚且不多,到过长安的人更是屈指可数,可他们都知道长安是九朝古都,还知道从合阳往南到长安,路程足足有四百多里,坐马车都得好几天呢。如今,赵秉纲竟然打发两个儿子大老远地到长安去读书,别说村里人啧啧称奇,就是他婆姨张氏也忐忑不安起来。自古儿行千里母担忧,想想儿子得自己做饭自己洗衣,还要没日没夜地苦读,折桂这孩子身体尚好,可丹桂不时伤风感冒且眼睛也不时发作,他能吃得消吗?然而,男人一门子心思要儿子光宗耀祖,两个儿子更是认定咬定了非金榜题名绝不罢休,别说拗不过男人,自己这做娘的也不能耽误儿子的大好前程呀!于是,张氏一边悄悄抹眼泪,一边给两个儿子准备行装。 赵秉纲查过皇历,十月十八是奎星值日的黄道吉日,知道婆姨已经将儿子的衣物准备妥贴,便安排儿子出发。临行之前,他备好香案虔诚祈祷,让两个儿子到堂屋里恭恭敬敬给神龛上的列祖列宗磕头辞行,然后,吩咐二儿子秋桂背着包袱,权作书童送到县城。 看着儿子走出了堂屋,张氏忽然抑制不住淌下眼泪,哽咽着说:“儿哪,从今往后……娘不能给你们兄弟洗衣做饭,什么都得靠你们自己了,娘实在不能放心呀!折桂哪你是大哥,要记住丹桂的身子骨与眼睛不如你,书读多读少不要紧,还是身子最要紧哪!” 听着婆姨“书读多读少不要紧”的絮叨,赵秉纲不觉暗暗皱起眉头。若在平时,他早就板紧脸大声喝斥了,可今天是儿子远赴长安求学的吉日,自己不能冲撞了儿子的喜气,这才极力忍住了。猛一抬头,看到院子里那株桂花树,心里顿时一阵狂喜,大踏步走过去折下两个小枝,快步奔到儿子身前插在帽子上,笑呵呵地说:“爹爹早就盼着你们兄弟能蟾宫折桂,今天是个好日子,爹爹给你们兄弟俩发个利市,待同州开考时,再给你们把酒庆贺!” “孩儿谢过爹爹,万万不敢辜负爹娘期望!”兄弟俩给爹娘下跪磕头,洒泪离开家园。 到了合阳县城,折桂记着母亲的叮嘱,担心弟弟丹桂身体孱弱难耐旅途劳顿,打算搭乘顺道的马车到长安去,可是丹桂摇摇头笑着说:“大哥,古人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还说‘世事洞察即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可怜我们向来局促在狭窄的乡村,不但没有读书破万卷,连百里路都还没有走过。此去长安,正是磨练的大好机会,还不如步行的好!” 此时秋高气爽金风渐紧,放眼一望,但见田野斑驳宽阔无垠。举目远眺,万里长空湛蓝如洗,一群群大雁展翅南飞,侧耳一听,不时传出阵阵悠长嘹亮的雁鸣。丹桂见了,不禁触景生情来了作诗兴致,提议以秋雁为题。折桂满囗应承。兄弟俩当即就作起诗来,起先作了几首,要求完美的丹桂觉得都不尽人意,无法与古人相比,折桂道:“人家是千古名家,我们岂能与他们相比?”走了一阵,两人觉得无趣,丹桂又提议道:“古人的诗好,不如就吟诵他们的诗,但有一个要求……诗里必须有‘长安’二字。 “这主意不错!我先来——”丹桂说着随口吟诵—— “九重深锁禁城秋,月过南宫渐映楼。 紫陌夜深槐露滴,碧空云尽火星流。 清风刻漏传三殿,甲第歌钟乐五侯。 楚客病来相思苦,寂寞灯下不胜愁。” 丹桂道:“大哥吟的这首戎呈的《长安秋夕》还是不合要求。” 折桂不满道:“如何不合要求?” 丹桂道:“这诗虽然写的是长安,但诗中没有‘长安’字眼,比如‘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东北分明观大海,西南咫尺近长安’,这些才合要求。” “这个容易。”折桂说着就吟了一首白居易的《长安春》—— “青门柳枝软无力,东风吹作黄金色。 街东酒薄醉易醒,满眼春愁销不得。” 丹桂随即吟出一首白居易的《题岳阳楼 》—— “岳阳城下水漫漫,独上危楼凭曲阑。 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 ” 折桂吟道—— 长安白日照春空,绿杨结烟垂袅风。 披香殿前花始红, 流芳发色绣户中。 丹桂吟道—— 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落时。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折桂吟道—— 临高台,高台迢递绝浮埃, 瑶轩绮构何崔嵬, 鸾歌凤吹清且哀。 俯瞰长安道,萋萋御沟草, 斜对甘泉路,苍苍茂陵树。 丹桂吟道—— 燕雀始欲衔花来,君家种桃花未开。 长安二月眼看尽,寄报春风早为催。 折桂吟道——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丹桂正要接上,只听到一阵得得的马蹄声由远而近,回头看时,原来是一位少年公子,他的身后紧随两名书童——不用猜,这又是一位上长安求取功名的读书人。一路之上,这类人可谓不绝于道。那公子经过时,看了丹桂兄弟一眼,也不打招呼,吟唱着一首词曲扬长而去:“晨鸡初叫,昏鸦争噪,那个不去红尘闹。路遥遥,水迢迢,功名尽在长安道。今日少年明日老,山依旧好,人憔悴了。” 听了少年的词曲,丹桂兄弟二人再无心吟诗,挑着书籍行李,默默在通往长安的大道上前行……。 闲话少叙,且说兄弟俩一路上晓行夜宿,饿了就拿出娘准备的馒头啃上两个,渴了就向沿途的人家讨取一碗井水解渴,倦了就在路边的田头地边歇息片刻,偶尔顺便向长者请教各地的风土人情,倒也觉得其乐无穷。 兄弟俩不紧不慢,足足走了十天,终于走到向往已久的古都长安。从偏僻荒凉的东赤村,一下子来到气势雄伟的古都,高峻巍峨的古城墙,栉次鳞比的高楼,车水马龙的大街,兄弟俩惊呆了,觉得自己就是长上一百双眼睛也不够看!但他们没有心思饱览景物,折桂急着打听长安关中书院的所在位置。 关中书院是明清时期陕西著名书院。关中书院规制设山长一人,由抚台聘请掌管教务;监院一人,专管庶务;斋长二人,代表生徒,协助书院管理。课程有经、史、子、集;考课有诗、古文、词、八股试帖、策论、杂著等。每月一官考,分月由大吏来主考,除此之外,每月课堂测验2—3次,由山长主考。 折桂的私塾先生尽管并不博学,却知道关中书院是长安学者荟萃之所,是他们的最佳选择。在来之前,先生还特别说起关中书院的兴衰,说那里曾有一段传奇的故事……说的是明末西安有个著名学者叫冯从吾,官至工部尚书,他为官清正,性情耿直,嫉恶如仇,他上书批评皇帝沉溺酒色、荒于朝政,直言触怒了皇帝,因而愤然辞官回到故里。在故里,他潜心经理之学,讲学于宝庆寺,万历三十六年(1609年)陕西最高行政长官汪可受等人在宝庆寺“联镳会讲”,来听讲学的多达几千人,因此改寺东“小悉园”为“关中书院”,供冯从吾等学者讲学。书院建筑规模宏大,中间讲堂6间曰“允执堂”,左右南屋4间,东西号房各6间,讲堂后边有假山,“三峰耸翠”,“宛若一小华岳”,讲堂前半亩方塘,竖亭于中,砌石为桥。书院有门两重,大门二楹,二门四楹,郡丞刘孟直书“八景诗”以壮其观,学者王大智书隶字为书院题名。 明朝天启五年,阉党魏忠贤得势专权,诬陷镇压东林书院一帮文人,关中书院及其主讲者冯从吾先生累及。天启六年(1626年),熹宗下旨“一切书院俱著拆毁”,十二月关中书院被毁。 时至清代,康熙三年(1664年),西安知府、咸宁知县督修关中书院,并扩院址,增设东廊,作为讲学先生之寓所,并设西圃,作为学生憩息之场所,又建“精一堂”五楹,左右胁堂及两厢各五楹。使书院一度成为督学使署。 闲话小叙,却说下午时分,兄弟俩辗转来到了关中书院。书院的经办热情接待了他们,不过在让他们自己填写登记册时不免用疑惑的眼光打量丹桂,试探着问他:“敢问可曾有过功名?” “暂且还没有。学生此来,是跟随兄长读书求学的。”丹桂大大方方回答,一边奉上自己平时所写的文稿。 书院经办微微而笑,让他们找好住所,等候书院教谕是否接收的决定。当他们第二天前去听取是否接收的时候,教谕亲自接见了他们,说文章禀赋不错,只是言辞过激有失偏颇,还需待假以时日砥砺磨练,学习经世济用之术,方能成就一番功名事业云云。丹桂从来听惯了褒奖,一听说自己的文章“有失偏颇”,不觉涨红了脸:“请教先生,何为经世济用之术?” 那教谕知他不服气,喟然一叹:“后生,我先前也跟你一样才气自负,好像为圣贤继绝学非我莫属。后来读过文襄公的《林则徐集》,再研读了魏源先生的《海国图志》,才省悟当今我大清积贫积弱,列强时刻虎视眈眈,‘师夷长技以制夷’乃是当务之急的经世济用之术,自己先前的辟佛自负只不过是井底之蛙,无论于国于民于己,都有百害而无一利。” 丹桂一听,顿时张口结舌无以为答。林则徐、魏源这两个名字,丹桂暗忖,自己一向也是仰慕已久,说到对他们的学问见解,实在只有惭愧的份。脑子里旋风一般翻腾,蓦地想起沿途所见烟馆林立,在家乡也不时听到有人因为吸鸦片倾家荡产家破人亡的事……可自己对身边的事情不仅视而不见,还居然“为圣贤继绝学”而沾沾自喜,的确不愧井底之蛙!想到这些,他自觉羞愧难当,恭恭敬敬躬身施礼道:“晚辈深谢先生赐教!回去之后,必当虔心拜读!” 教谕微微颔首,告诉他们可以前来入学,便转身走了。折桂看到弟弟今天如此谦虚,心里很是高兴,正想缴纳学费,可丹桂说:“哥,我觉得头晕眼花看东西很模糊,只怕一下子不能读书,还是照我们在家时的规矩,暂且只交你一个人的学费;我嘛,先买了林则徐和魏源两位先贤的文集开阔眼界,你再抽空给我讲解讲解,还能节省不少钱呢!” 折桂知道弟弟生性倔强,不是病势严重决不会说这样的话,蓦然想起母亲“书读多读少不要紧,还是身体要紧”的嘱咐,也不忍让弟弟过于劳心费神,只得同意了弟弟的建议暂且缴纳一份学费。离开书院,他赶紧陪丹桂找到一家药铺,请先生给弟弟诊治。 那先生鹤发童颜,一望而知是位高明之士,给丹桂细细号过脉,再查看了眼睛,然后郑重其事地说:“据我看来,这位小兄弟的身体先天禀赋不足,自幼就患过眼疾没能及时根治,故此导致反复发作。若是农家子弟耕作于田地不劳心神,尙可不致大碍。无奈这小兄弟心性高强过于苦读,竟造成气血两虚的症候,非得放下书本安心静养,适当服用药物调理,方可望徐徐恢复。否则,就回天乏术,难免失明之虑哪。” 折桂觉得这位先生故意危言耸听,将弟弟带到长安最负盛名的济世堂,可那里的先生与药铺的郎中所言毫无区别,丹桂顿时如同一盘冰水倾在头顶,整个身心几乎冰凉……他痛苦地仰天长啸:“老天爷呀!我赵丹桂青春年少壮志未酬,你为何这样惩罚我呀?!” 折桂心如刀绞,也只得百般劝导,带了几副中药回去细心煎熬,嘱咐弟弟暂且别想着读书,还是身子要紧,一边用孟子的名言安慰弟弟:“丹桂别急,凡事都得从好处方面着想。孟子早就说过:‘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看来,老天爷让你经受这些磨练,必然为的是让你将来担当重大责任,千万不可自暴自弃哪!” 丹桂凄然一笑,说这些道理自己也懂得,可自己的身体自己更清楚!古人也说过: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一个人如果没有好身体,生命尚且不保,还能用什么来担当重任呢?到了这个地步,什么天降大任,什么金榜题名,统统全是空中楼阁镜花水月,除了身体,什么都不去想了!说罢,走到火炉前守护着药罐子,尽情呼吸着药罐子里飘出的浓重药香,回头对哥哥说:“哥,爹娘让我俩来长安求学,我身体不争气,只得认命,可是这病不是三两天能好起来的,总不能兄弟俩都为这耽搁了……你放心,这药我自己来招呼,你还是安心读书要紧!” 折桂听出弟弟语气平静,也明白他说得在理,只好让他招呼熬药,自己拿出书院里发给的典籍轻轻朗诵,让弟弟也能同时领会一二,待到弟弟喝了药,就吩咐一起睡觉——他不敢把弟弟生病的消息告诉父母,过年的时候也没有回家探望,写信回去说兄弟俩一切安好,一边照顾弟弟治病一边读书。 此后从书院每天回来,折桂总是先问弟弟的药吃了没有,身体好些了没有,然后便将书院里教谕的讲述详细转告给弟弟。半年过去,丹桂的疾病略有好转。偶尔折桂还把书院里意气相投的同窗带回来一起商讨。每当这时候,丹桂总能发出新奇的见解。有一天,折桂几个同窗为了孟子的“民为贵”各执一词面红耳赤,丹桂平静地说:“我看,君也罢,民也罢,首先还得应顺时代。若说君,日本的明治天皇只能算小国之君,为何能使国家强盛?若说民,我国的民众兵力远远多于日本,为何甲午海战全军覆没?不应顺时代,就不能富国强兵!”折桂那些同窗听后一个个惊叹不已,佩服他不在书院却比自己在书院里还学得多、想的深。 又是一年过去,丹桂的身体时好时差并没根本起色,稍微多看一下书就眼睛发红流泪,只得干脆放下书本,连一向爱不释手的《海国图志》也束之高阁了。一天,他对哥哥苦笑说:“哥,我这两年里药也吃得不少了,也渐渐琢磨出一些道道来,这不是药物所能解决的,乃是我命中不能走功名这条路。那药铺的先生说的也很有道理:吃药不如养性——我干脆不吃药不看书!” 折桂心里沉甸甸的,只得安慰弟弟别性急,也不督促他吃药看书了,自己回来尽量将书院里教谕讲解过的东西转述给他听,劝他白天就四处走走散心吧。丹桂自然乐得如此,一有空闲就到长安各处转悠,足迹还进入了茶楼寺院。一天回来,折桂看到弟弟拿出当初珍藏的《论普渡众生虚妄》投进火炉里焚烧,大惊之下问他这是为什么?!丹桂平静地说:“也不为什么。经历了这场病,觉今是而昨非,我为当初的狂妄感到惭愧。现在想来,还是我错怪了终南山的和尚,要不是那和尚千里结缘,也许我早就是瞎子了!” 折桂听了嗟叹不已,想到弟弟从小天资聪颖,不幸出生不久就顽疾缠身,导致心灰意冷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自是不忍心责备,反而欣慰地劝说:“古人说:‘满招损,谦受益’。你能认识到过去的偏执,说明学识又进入了新的境界。前些天,我将你在家里写的一篇文稿交给教谕指正,他还红笔勾勒‘传阅’呢!”说着,将教谕勾勒的文稿拿过来递给丹桂。 这是教谕布置的《艰难困苦,玉成于汝》的题目,折桂觉得弟弟正在遭受疾病折磨,让他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写一写。丹桂果然深有感触,从孟子的名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破题发端,联系到当今列强欺凌,大清亿万民众不甘屈辱卧薪尝胆,师夷长技以制夷,必定重振汉唐雄风,写好后交给教谕指正。教谕赞誉有加让书院弟子传阅,这是莫大的荣耀。若在平时,丹桂必然眉飞色舞喜不自禁;可今天他只瞟了一眼,若无其事地搁在一边:“这只不过是书生之见,于国事无补于个人无益,让先生谬赞了。” 丹桂这么若无其事,折桂心里却如同醍醐灌顶,将弟弟写满教谕赞语的文稿邮寄回家让爹娘高兴,然后走进书院攻读。丹桂呢,看够了长安城的灯红酒绿,也看够了大街小巷的成群乞丐,对城郊的寺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跟大哥告别后,他不知不觉走进了大慈恩寺。大慈恩寺是唐高宗即皇帝位前为其母文德皇后所建的一所愿寺。 唐高宗年间,玄奘法师从天竺取回佛经,曾在慈恩寺住持寺务,以“恐人代不常,经本散失,兼防火难”并妥善安置经像舍利为由,拟于慈恩寺正门外造石塔一座,遂于永徽三年(公元652年)三月,附图表上奏。唐高宗由于玄奘所规划浮图总高三十丈,以工程浩大难以成就但又不愿法师辛劳为由,便恩准朝廷资助在寺西院建五层砖塔——是为大雁塔。关于塔名的来历,据玄奘《大唐西域记》中称,他在印度曾闻僧人埋雁造塔的传说,解释了最可信的雁塔由来之论说。 说的是很久以前,摩揭陀国(今印度比哈尔邦南部)的一个寺院内的和尚信奉小乘佛教,吃三净食(即雁、鹿、犊肉)。一天,空中飞来一群雁。有位和尚见到群雁,信口说:“今天大家都没有东西吃了,菩萨应该知道我们肚子饿呀!”话音未落,一只雁坠死在这位和尚面前,他惊喜交加,遍告寺内众僧,都认为这是如来佛在教化他们。于是就在雁落之处,以隆重的仪式葬雁建塔,并取名雁塔。 慈恩寺内的佛塔是玄奘有意仿印度雁塔形式而建的砖塔,因之也叫雁塔。 且说此塔名雁塔,后来又有人在长安荐福寺内修建了一座较小的雁塔,于是慈恩寺塔叫作大雁塔,荐福寺塔便称为小雁塔。 雁塔建成后,引来了不少文人骚客登临并留下传诵至今的佳句,有杜甫的 “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章八元的“却怪鸟飞平地上,自惊人语半空中”……某年,诗人岑参与好友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雁塔,诗兴大发,吟道——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 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蒙蒙。 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诗人气势磅礴的描写与富于哲理的感叹,常常在人们登塔时引起共鸣——大雁塔的恢宏气势由此可见。 唐中宗神龙年间,雁塔题名形成风俗。凡新科进士及第,先要一起在曲江、杏园游宴,然后登临大雁塔,并题名塔壁留念。当年27岁的白居易成为进士,写下了“慈恩塔下题名处,十 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刘沧更豪迈地题下“及第新春选胜游,杏园初宴曲江头;紫豪粉壁题仙籍,柳色箫声拂玉楼”——把雁塔题名与登仙并提了,可见他们洋溢着春风得意的喜悦心情,把雁塔题名视作莫大的荣誉;到后来大雁塔已形成“塔院小屋四壁,皆是卿相题名”的情景,可惜北宋神宗年间一场大火毁掉了珍贵的题壁。 武则天长安年间(公元701年—704年),女皇武则天和王公贵族,施钱在原址上重新建造,新建为七层青砖塔,塔通高二十丈许,塔身为七层,塔体呈方形锥体,由仿木结构形成开间,由下而上按比例递减,塔内有木梯可盘登而上。 大雁塔的最高处,可向四周远眺,古城四方四景尽收眼底。七层的塔顶,刻有圣洁的莲花藻井,中央为一硕大莲花,花瓣上共有14个字,连环为诗句,可有数种念法。 闲话少叙,却说那丹桂来到雁塔寺里,但见虔诚的香客来往不绝,人人都那么安静没有半点喧哗,让人恍若置身于静谧肃穆的西天佛国,能清楚听到寺院里悠扬悦耳的钟罄,听到寺院僧人祥和的诵经声……来到这里,仿佛有一种神奇的力量笼罩整个身心,让人忘记了尘世间的荣辱哀乐,有的只是内心的宁静。丹桂每来一次,都会生出新的感触——开头的时候,他曾为唐高宗的孝心感激涕零,也为自己不能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痛哭流涕;后来,他为玄奘法师百折不挠弘扬佛法敬佩不已,也为自己一事无成悲伤流泪;如今,他又思索一个新的问题:自己疾病缠身,注定了当初的满腔抱负成了镜花水月,今后该怎么办呢?当年释迦牟尼被人生的生老病死困扰,今天自己面临同样的问题,今后的路该怎么走呢? 他每天去得很早,却走得最迟,既不参拜佛像也不去做功德,整日里在佛堂徘徊,他的这些奇怪之举渐渐引起了一个法师的注意。一天傍晚,法师主动跟他攀谈:“居士留恋多日,眉间充满忧伤,不知为何事困扰?倘能说出来,我或许能指点一二,解除困惑。” 丹桂见他慈眉善目,言语间如沐春风,便将自己的经历苦恼一一说出;那法师双掌合十娓娓而谈:“阿弥陀佛!居士所言,足见居士心具慧根!何故?当初佛祖便是深为人世间生老病死困扰,在菩提树下冥思苦想,终于大彻大悟,创立这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无上极乐世界,普渡天下众生。居士如能效仿,必当解除心中业障。” 丹桂听了默默无言。那法师看出他已经动心,便举出莲池大师得道的事迹劝导:莲池大师俗家出身官宦豪门,家有娇妻,却毅然舍身佛门,夫妻双双出家,成了一代宗师万古流芳。说着,拿出一本随身携带的《竹窗随笔》奉上:“居士如若与我佛有缘,必当有所感悟。” 丹桂听了怦然心动。近些日子来,他觉得心里格外空虚,仿佛在黑暗中摸索看不到光明,反正那些儒家经典已经解除不了自己内心的疑虑,不妨开阔眼界涉猎其间。于是,双手接过书来,给法师躬身行礼告辞。 再说折桂在书院发奋,自然不知道弟弟迷上了佛家经典。他时刻在思考着一件关系到自己也关系到整个家庭命运的大事:父母和秋桂在家里茹辛含苦节衣缩食,让兄弟俩来到长安求学,为的就是要他俩能够登科发迹光宗耀祖。本来前年在同州举行了一场考试,可惜自己还学业不精,丹桂更是病势严重,不得不放弃了报考。转眼又是两年过去,秋天一到,朝廷在同州再度举行考试,丹桂的身体也逐渐好转,便请求书院给兄弟俩报了名,决心放手一搏。 关中书院是个盛名卓著的书院,山长思想开明慧眼识人,破格给丹桂办理了报考手续。还在七月初,官府的准考证书就发到了学子的手中,当折桂拿到了准考证书,禁不住热泪盈眶,没等跑进寓所就高声呼喊:“丹桂,我们兄弟在长安苦熬五年,一举成名的机会来啦!” 房间里静悄悄的看不到丹桂,直到掌灯时分,还是连个人影也不见。折桂这可急了,连忙向房主打听弟弟到什么地方去了,房主抠着脑袋想了想,说这些日子小先生白天经常不在家,好像是到雁塔寺听和尚讲经去了,到那里兴许能找到。 “胡闹!眼看科考在即,不在家里发奋读书,居然去听和尚讲经?唉,都怪我对他疏于管教!”折桂又气又急,连忙奔向雁塔寺寻找。 折桂一路颠簸走到雁塔寺,老远就听到寺里和尚在木鱼钟罄中念晚课的声音,寺门已经关闭,他“砰砰砰”使劲拍打,良久,一个出家人慢吞吞打开门,绵里藏针地说:“居士菩萨,佛门清修之地,寺里的师父们正在做晚课,不敢让人打扰,还是明天再来吧!” 折桂只得赔礼,说自己不敢打扰,是来寻找兄弟的,请师父方便方便,说着塞上几枚铜钱。那出家人的口气柔和几分调侃说:别人寻找兄弟,不是去酒店就是去青楼,你怎么到寺院里寻找?折桂无心跟他说笑,连忙正色说:我兄弟是个正经读书人,可不是下三滥!出家人也收起取笑,拍拍脑门说:你这么一说,我倒想起来了,是有一个年轻斯文的小伙子,跪在佛堂里不肯走,不知是不是你老弟? 一边说,一边将折桂带进偏殿佛堂,果然朦胧的灯影里跪着一个人。折桂定睛细看,正是自己苦苦寻觅的兄弟!不由得气满胸膛,跨上去将他拉起来大声喝斥:“丹桂,明天就要回同州去赶考了,你怎么跑到寺院里拜起菩萨来?快跟我回去!” 没想到丹桂挣脱身,坚定地说:“我不去考试!我想好了,我要出家!” 一听他不回去考试,居然还要出家,折桂的眼睛瞪得浑圆,仿佛眼前不是自己朝夕相处的弟弟,更不是那个意气风发立誓登科发迹光宗耀祖的弟弟。怔了片刻,他痛心疾首地说:“爹娘望眼欲穿,全家节衣缩食,就盼着你我金榜题名,你居然敢说不去考试,还敢说要出家?你如此自暴自弃,实在是不忠不孝不友不悌的罪人!” 兄弟各执一辞争执不休,欲知后事如何,下回自有分解。
------------------------------------------------------------------------------------------------------------ 更多灵悟法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凡夫在六道轮回,为什么会轮回?酬偿业报。“你行善,你来享福;你造恶,你来受罪,你来过苦日子”,我们一生的富贵穷通,全是业力在支配,自己作不了主。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