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旸法师:流浪者群歌 第三篇 五大菩萨 第一章 弥勒菩萨 5.弥勒在中国的传说
2014/9/3   热度:340
明旸法师:流浪者群歌 第三篇 五大菩萨 第一章 弥勒菩萨 5.弥勒在中国的传说 弥勒在兜率天内,不动本际,应现十方,若凡若圣,不可限量。传中国六朝齐梁时傅翕、五代梁唐时布袋和尚是弥勒的化身。现录其事迹,供研究者参考。 傅翕(四九七—五六九年),号善慧,浙江义乌双林乡人,父名傅宣慈。十六岁纳刘氏女妙光为妻,生二子曰普建、普成。 一日,一个印度和尚,嵩头陀访之,与传翕说:‘吾与汝毗婆尸佛所发誓,今兜率宫,衣钵见在,何日当返?’ 因命临水观影,见圆光宝盖。傅翕笑答曰:‘炉輵之所多钝铗,良医之门足病人,度生为急,何思彼乐乎?’ 嵩指松山顶曰:‘此可栖也。’ 傅遂于此山躬耕而居之,日常营作,夜则行道。自谓得首楞严三昧,如是苦行七年。 时梁武帝称帝,崇尚佛教,傅上书曰:‘双林树下,当来解脱,善慧大士白国主救世菩萨,条上中下善,希能受持。其上善:略以虚怀为本,不著为宗,无相为因,涅槃为名。其中善:略以治身为本,治国为宗,人间天上,果报安乐。其下善:略以护养众生,胜残去杀,普令百姓,皆禀六斋。’ 书进,诏遣至。帝问:‘从何而来,师事何人?’ 答曰:‘从无所从,来无所来,师事亦乐。’ 翌日,武帝请讲《金刚经》,傅才升座,以尺挥案一下,便下座。 帝愕然,傅曰:‘陆下会否?’ 答曰:‘不会。’ 一日,傅讲经次,帝至。众皆起,傅端坐不动。众曰:‘圣驾临此,何不起?’ 傅曰:‘此地若动,一切不安。’ 太建元年(五六九),嵩头陀于柯山灵岩寺入灭。 傅曰:‘嵩公兜率待我,不可留也,四月二十四日趺坐而终。’著有《心王铭》传世。临终时对弟子说:‘我从第四天来,为度汝等,次补释迦。’ 布袋则是五代时明州(今浙江宁波)奉化县人。自称‘契此’,世莫详其氏姓,但称之为‘长汀子’布袋和尚。常手持锡杖,身背布袋,出入聚落、田野间,后面有十八个小儿竞逐云。见醯醢鱼菹物,辄乞入口,余投袋中,至阛阓处,开袋尽取撤下,请众观看。常以纸包屎物示人说:‘这个兜率内院的。’ 乞食所至,酒庐屠肆,皆恣其饮啖。遇雨,晨起曳高齿木履,竖股卧大桥上,是日必睛。遇睛,系草履疾走,是日必雨。抵闽,有陈居士者馆遇甚欢。及游两浙书喝于门口:‘吾有一躯佛,世人皆不识,不塑亦不装,不雕亦不刻。无一块泥土,无一点彩色。工画画不成,贼偷偷不得。体相本自然,清清洁皎洁,虽然是一躯,分身千百亿。’ 至四明,与郡人蒋宗霸游,往来甚密。一日与浴长汀溪中,使蒋揩背,忽师背上有四目,炯然光彩,惊作礼曰:‘和尚是佛也。’师曰:‘勿说,吾与汝相聚三四载,可谓大有因缘,吾当去,汝勿忧也。’ 贞明三年(九一七年)三月三日,示寂于岳林寺,庑下磐石上。邦人建塔于封山之原,其山皆岩石,石之洼穴,皆师之遗迹。 晋天福初,莆田县令王仁煦,遇和尚于江南天兴寺;后又遇于福州官舍,出怀中圆封书,诫王曰:‘我七日不来,则开看。’王如诫,开圆封,内诫曰:‘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世人皆不识。’后书九字云:‘不得状吾相,此即是真。’至是乃知和尚为弥勒也。 宋绍兴问,岳林寺住持圆明为新造封山塔亭。冯斯道等又施四围群山,为增广基地。崇宁三年(一一0四年)住持昙振募捐建阁寺后,塑像于阁内。天下佛寺山门供师像,肇始于此。 如傅翕事梁武帝,著《心王铭》,此与弥勒善交游望族,修唯识观,似有相同之处。布袋和尚笑容满面,心量广大,给人们一种皆大欢喜的享受,这正是慈心观的体现。
---------------------------------------------------------------------------------------------------------------- 更多明旸法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什么能对治业力的障碍呢?业障最好的对治方法是什么呢?就是深信佛法,对佛法充满了永不怀疑且永不退转的信心。依赖我们对三宝的恭敬心、永不怀疑永不退转的信心,三宝的功德就能帮助我们消业除障。我们累世所造的业,不管你信不信,都在那儿,我们相信三宝,就能转愚痴为智慧,就能解决累世业力对我们造成的影响,所以我们众生不相信佛法、对佛法有任何怀疑,才是我们最大的业障。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