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哈希尊者:内观基础 贰、内观基础 十三、事物的分解


2014/9/3    热度:170   

马哈希尊者:内观基础 贰、内观基础 十三、事物的分解

 

  从现在起,每当你观照时,所观照的对象和观照的心是两件事。你发觉到物质如「上升」和「下降」是一件事,而观照的心态为另一件事。通常物质和观照的心不像是分开的,它们好象相同的事物。你的书本知识告诉你,它们是分开的,但你个人感受它们是一样的。摇动你的食指,你看到那要摇的心吗?你能分辨心与摇吗?如你诚实回答,答案将是不能。但对正念与定力已发展的行者,所注意的对象和明觉的心是隔开,如墙和拋向它的石头。

  佛陀用珠宝和线当譬喻(《长部》第一册72页)。就如当你看着一串的青金石,你知道:宝石由线穿过,这是宝石,这是穿过宝石的线。行者如是知道:这是物质,这是明觉物质的心识,依赖物质,和物质有关连而生起的心识。注疏说此心识为内观心识,内观智慧,在观照着物质。青金石是物质,而线是观照的心识。线穿在宝石里就如内观的明觉力穿透物质。

  当你观照上升时,上升为一件事,明觉为一件事──只有这两者存在。当你观照下降时,下降为一件事,明觉为一件事,只有这两者。智慧自动的清楚显现。当你举足走路时,其一是提起,另一是明觉,只有这两者存在;当你将它推向前,是推和明觉;当你将它放下,放下和明觉。物质和明觉,只有这两者,没有其他。

  当你的定力进一步加强,你了解到当下所观照的物质与精神不断的消失;当你观照上升,上升的状态渐渐的生起和消失;当你观照下降,下降的状态逐渐的生起和消失。你也发现到上升和明觉的消失、下降和明觉的消失。每个观照,你发现只有生起和消灭。当观照弯曲,这一个弯曲和另一个不相混乱。弯曲、消失,弯曲、消失──因此,弯曲的意念,弯曲的状态和明觉以各自的时间和地方生起与消失。当你观照疲倦、热、痛,这些在你观照它们时消失。它们生起然后消失,所以它们是无常。

  行者自己明白注疏所说的:「它们是无常,生后就灭。」他了解这智慧,但并非从书中或从老师获悉,他自己了解,这是实际的智慧。相信他人所说的是信仰;因信仰而记住是学问,这不是智慧。你需以自己的经验去了解,这是重要的。内观是观照使自己了悟。你观照,亲眼见到,并知道──这是内观。

  对于观照无常,论上说:

  「无常需加以理解。」

  「辨明无常需加以理解。」《清净道论》

  这简单陈述之后解释说:「此处的无常,指的是五蕴」,你需知道五蕴为无常。虽然你可能无法以自己的知识理解它,但你应知道这么多。不仅如此,你应知道它们为苦、无我。如你知道这么多,你可以学内观。《中部》《爱尽小经》里提及透过学习而得到的了解:

  「如果,比丘听到『一切不执着』,他了悟一切真理。」

  「了悟」指的是观照名与色并明觉它。这是基本的内观智慧,「名色分别智」和「缘摄受智」。,你已经明白名与色为无常、苦、无我,你可从分别名色开始习禅。接着你可继续修习更高的智慧如「审察遍知智」。

  「由于了解一切状况,他明觉全部。」

  所以初学者所需的最低资格,是他应听过或已经明白名色的无常、苦、无我性。对于缅甸的佛教徒,这些是自小就知道的。

  我们说名与色为无常,因为它们出现,然后消失。如一件事不出现,我们不能说它是无常。什么事物不会出现?那就是观念。

  观念不切实际,不曾真正存在过。就如一个人的名字,它在小孩取名那一天开始应用。它好象曾出现,但实际上人们只是在叫他时使用它。它不曾出现,它不曾真正存在过。如果你认为它存在,把它找出来吧!

  当一个小孩出世时,父母替他取名,如男的取名为Master Red(红少爷)。在未取名前,根本没有人知道Master Red。但从小孩取名那天开始,人们开始叫他MasterRed,但我们不能说自此后这名字就出现了。Master Red ,这名字不存在那里。让我们来发现它。

  Master Red这名字在他身上吗?在他头上?在他身旁?在他脸上?没有,不在任何地方。人们同意叫他Master Red,仅是如此而已。如他死,名字和他一起死吗?没有。只要人们没有忘记,名字将继续存在。所以说:「名字或姓不被损坏」,只有人们忘记Master Red这名字才消失,但它不被损坏。若有人再使用它,它就再度出现。

  试想在《本生经》里,菩萨的名字:Vessantara, Mahosadha, Mahajanaka,Vidhura, Temiya, Nemi ……这些名字在当时是人们所知悉,但已消失了几百万年,直到佛陀再度使用它们。四阿僧只劫十万劫(阿僧祇劫是1之后140个零的年数)前燃灯佛和隐士善慧(Sumedha )非常出名。后来的人不知道这些名字,但我们的佛陀又再使用它们,我们遂又知道这些名字。只要佛法住世,它们将为人知悉。一旦佛教失传,这些名字也将被遗忘。但如未来佛再谈起他们,他们将再被知悉。所以,观念、名字只是世俗的设立,它们不曾存在。它们不曾有且将不会有。它们不曾生起,所以我们不能说它们「消失」。我们也不可以说它们无常,每个观念是如此──不存在、无有、不消失,所以不是无常。

  涅槃,虽然是实相但不能说是无常,因它不曾有或消失。它被当作永恒,因它代表着永恒的安宁。
 

-----------------------------------------------------------------------------------------------------------------

更多马哈希尊者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 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如来在果地上以回向心成就感应道交,为什么众生有感,佛菩萨有应?回向心。佛菩萨因地里头曾经发过这样的大愿,众生无边誓愿度,所以帮助众生这个心愿念念不忘。绝对不是说,我成了佛之后,我才来帮助众生,不是这个意思。我学一分,我帮助一分;我学二分,我帮助二分,纵然我功夫还不得力,我这个愿心不能没有。所以,初发心的时候要回向,“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有没有功德不知道,但是回向偈照念。功德就是自己真正做到,真正学到了,那才有功德。我以我这个功德,以我的智慧,以我的德能相好,无条件地去帮助一切需要的人,这叫回向的愿心。我为什么要这样做?有回向的愿心在。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