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贤法师:唯识札记 玄奘精神与人间佛教
2014/9/3   热度:267
惟贤法师:唯识札记 玄奘精神与人间佛教 两千年来,以中印文化为主的东方文明,光耀世界,它是净化人心,指导人们履行正道的灯塔。从近代开始至今,西方科学发展,物质文明日新月异,使人们眼花缭乱,追求物质生活,各大国军备竞赛、核弹、导弹的制造,互竞优势,致战争潜伏,威胁和平。在此时期,人们精神空虚,前途悲观,于是,东方佛教文化提倡的净化心灵、明因识果、止恶行善;儒家提倡的诚意修身,维护人伦道德,实现和谐相处,作为人们提高理性维护社会秩序及世界和平的指导思想,日益显其重要。 诞生于唐代的玄奘法师,广学多闻,深通佛教大小乘及世间各种学说,二谛圆融,智慧和品格很高,成就很大。可以说玄奘法师即是东方文化的代表,是千古第一人,应为世界学者所公认。 西安大慈恩寺为玄奘法师率领门人翻译和讲学的场所,其中的大雁塔,为当时藏经之地,巍峨庄严,象征玄奘法师翻译和讲学的丰功伟绩。千余年来,几经兴衰,仍巍然屹立,为中外人士所向往。目前在西安佛协的领导、慈恩寺监院增勤法师的辛勤努力、以及各界人士的支持下,又建成规模宏伟的玄奘院。为继承和发扬玄奘精神,光大玄奘事业,裨益世道人心,都有甚深的意义。 一、玄奘法师的精神 (一)真诚学习,勇于探索真理 玄奘法师自出家以后,在各地参访学习佛教大小乘教典,由于当时传入中国的经典有限,很不完备,众师解说不同,异说纷纭,无从获解。于是为了“一睹明法了义真文”,以求得佛教真理,决心西行求法,虽未得唐太宗批准,仍偷渡出境,冒险寻求真理。 (二)不顾安危,受尽艰难而不退 在西行道路上,备经艰难险阻,走过八百里大沙漠的行程,情况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四顾茫茫,人马俱绝”。有时忍饥挨饿,有时盗贼威胁,但法师坚定志向,誓言:“不求得大法,誓不东归一步,”这种为法忘我,不怕牺牲的精神,体现了大乘菩萨“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行愿。 (三)寻求真理,攀登学术高峰 法师西行,历经五十余国,向各国佛教学者学习大小乘经典,还有因明、声明、梵文乃致婆罗门教典籍。在那烂陀寺依止戒贤法师学习瑜伽唯识、中论、百论等,被选为深通三藏的十德之一。法师是通达内外、大小、空有教义,并能会通融合,攀登了学术高峰。 (四)建正法幢,作狮子吼 法师为破斥外道邪说,捍卫真理,写也《制恶见论》;为融合般若瑜伽,建立中道观,息灭空有之争,写出《会中论》。在戒日王召开的曲女城佛学辩论大会上,立“真唯识量”,无人能破,一时名震五印,万人景仰,被大乘人尊为“大乘天”,小乘人尊为“解脱天”;又被请参加无遮大会,受到帝王、宰官、僧俗群众的推崇。 (五)热爱祖国,在文化上做出贡献 在西行道路上,被高昌王阻留,毫不动摇,绝食三日,以死表态,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骨气。沿途传播唐代佛教儒道文化。回国以后,撰成《大唐西域记》12卷,备载唐代西北边境至印度的疆域、山川、物产、风俗、政事和大量佛教故事和史迹,为现在研究西域和印度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民族关系等问题的珍贵文献。他还把印度的天文、历算、医学、因明乃至制石蜜技术等介绍传入到中国,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其爱国精神的巨大贡献,鲁迅誉为“中华民族的脊梁”。 (六)译业彪炳,诲人不倦 法师先后在长安慈恩寺和铜川玉华宫等地译经十九年,共译出经论75部,总计1335卷,其数量之巨,译文之精美,内容完备而符合梵文原本,实超前代译师,后代更无人与它相比。白昼译经,晚上继续,三更暂眠,五更复起。除译经外,每天晚饭后,还要抽出时间,为弟子讲演新译经论,解答提出的种种问题。并与寺中大德研讨各种理论,评述诸家异同,融会贯通。其译业彪炳,不辞劳瘁,诲人不倦,讲学论道的精神,也是空前卓绝的。 二、玄奘精神与人间佛教 (一)人间佛教思想 中国佛教,由于受历史封建制度的影响,在民间蒙上神秘与消极的色彩,佛法真理不彰,被一部分人诬蔑为迷信和保守。轻视和打击佛教的现象,时有发生。20世纪30年代,提倡佛教革新运动的太虚大师,针对此流弊,在其《我的判摄佛法》一文中,提出《依人乘趣向菩萨乘》的“人生佛教”思想。 他说:“人间世无一非佛法,无一非佛事。” “尽吾人的能力,专从事利益人群,便是学习佛的因行,废弃不干,便是断绝佛种。” “佛的因行,以敬信三宝,报酬四恩为本,随时代方国之不同而有种种差别。” 太虚大师本此写有一首诗: 仰止唯佛陀, 完成在人格。 人成即佛成, 是名真现实。 具体的讲,以皈依三宝,奉行五戒十善的人乘为基础,结合报答四恩,修学四无量心,四摄六度的菩萨行,以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这就是“人生佛教”的思想。 太虚大师据此写有《人乘佛教正法论》、《人生佛教》、《菩萨学处》等书。他的思想系统,系“教宗弥勒、学绍玄奘”,憧憬于弥勒龙华三会的人间净土。 八十年代初,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老,继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又提出“人间佛教”,其中心是“一个思想”、“三个传统”。一个思想即佛教要顺应时代,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三个传统,即是要:1. 继承和发扬佛教的农禅结合;2. 学术研究;3. 增进国际友谊的优良传统。以农禅结合做到修行与劳动并重,维持经济独立,达到自给自养。以学术研究做到发扬佛教真理,建立正信,履行正道,弘法利生。以增进国际友谊,维护世界和平,消灭战争,净化世间。为实现人间佛教思想,赵朴老又提出教内的五个建设,即信仰建设、道风建设、教制建设、人才建设、组织建设。以培养僧才为骨干,加强佛教的自身建设,则能顺应时代,使佛教利生事业延续和发展,这是赵朴老的悲愿和苦心。 (二)玄奘精神与人间佛教 1. 德行的实践 根据瑜伽唯识论所讲的菩萨修行的四十一位: 十住:建立正信正见,修积福德智慧资粮。 十行:广为利益众生之行。 十回向:以大悲心救护一切众生(属三贤位)。 十地:修十波罗蜜之十胜行(十圣位)。 妙觉:为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具三身四智微妙不可思议的佛果。 这就说明证得佛果,必须经历积集福德智慧资粮而勤修菩萨大行。这种行持是渐进的、现实的、为人群谋利益的。而非玄妙的、空谈的、不切实际的。人间佛教正契合这一思想。 玄奘法师的平生,德行清高,不慕荣利;艰苦奋斗,少欲知足,不图享受;悲愿宏深,为法为人,不惜生命;勤学实践,不落空谈;这正是超越世俗而又不舍众生的菩萨大行,诚如唐太宗赞扬说: “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长契神情,先包四忍之行。松风水月,未足比其精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 2. 真理的逻辑论证 佛法真理,非如神学家的神秘,玄学家的空洞,西方唯心论哲学偏重思辩而不求实际,而是精密的、逻辑的、讲求实际的。佛教的因明学,以现量证知现实,以比量推察因果道理,以宗因喻三支比量作为论证事物真理的形式。玄奘法师探索真理,思想完备,对因明作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印度曲女城大会上,以“真唯识量”使大小乘及外道折服。回国以后,除译经外,抽时讲学。唯识学本具有精密完整的系统,在他为弟子的讲述中,更处处以因明论证唯识道理,使法相唯识学更加完备而发扬光大,成为慈恩宗的开山祖师。 3. 爱国爱人民的情操 如前曾述,法师在西行道上,眷恋祖国,在异邦宣传祖国文化。回国以后,近二十年中,翻译讲学,成绩卓著,充实了祖国的文化宝库。而其爱国人民的情怀,则见其所译所写论著中。 法师所译的《瑜伽师地论》、《摄决择分》中,关于《佛为出爱王所说经》一节,借佛之口,对国王的“过失”、“功德”做了大段描述,提出做国王的十种过失,十种功德;又提出国王的五衰损门、五方便门(见经文,从略)。目的在劝诫国王力行功德而避免过失;广行方便而对治衰损。都是为了爱护人民,净化国土。上述内容被玄奘法师单独提出,经翻译后冠名《王法正理论》,单独流行,奉献于唐太宗,供臣民阅读。又在所著《西域记》中,借言地理风土人情,向太宗介绍佛教;在西域和回国以后,都曾宣讲《仁王护国经》,其目的是力图使国家最高统治者护法行善,使人民安宁,不受灾难痛苦。 4. 增进国际友谊、维护世界和平 玄奘法师游学印度十七年,前后游历了138个国家,遍访各地名僧大德,接触朝野各阶层人士,宣讲佛法真理,使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和谐相处,避免战争,保持和平。中印历史千余年来,在漫长近万里的国界边疆上,由于玄奘法师和历代中印高僧的往来,传播真理,增进友谊,避免了战乱,维护了安定。所以玄奘法师不只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真理的传播者,还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主义者。 玄奘法师的精神,如高山大海,永远为后代的人所学习和敬仰。 2000年10月22日
----------------------------------------------------------------------------------------------------------------- 更多惟贤法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心遍一切处”,所以动一个善念,尽虚空遍法界,一切有情众生善与善相感;起一个恶念,恶念也一样有感应,恶与恶相应,想到这个地方就寒毛直竖,真的可怕!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