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真堪布:《佛子行三十七颂》
2014/9/3   热度:444
达真堪布:《佛子行三十七颂》 土美仁波切 造 南无罗给夏RA雅! 虽见诸法无来去,然唯精勤利众者;胜师怙主观音前,三门恒时敬顶礼。 利乐之源诸佛陀,修持正法而成就,亦依了知其行故,于此宣说佛子行。 已获暇满大舟时,为自他渡轮回海,日日夜夜不懈怠,闻思修持佛子行。 贪恋亲方如沸水,嗔恨敌方如烈火,遗忘取舍愚暗者,抛弃故乡佛子行。 离恶境故惑渐轻,无散乱故善自增,净心于法生定解,居于静处佛子行。 长伴亲友各分离,勤积之财留后世,识客终离身客店,舍弃今世佛子行。 交往恶人增三毒,失坏闻思修事业,令成无有慈悲者,远离恶友佛子行。 依止正士灭罪业,功德增如上弦月,殊胜上师较自身,更为珍爱佛子行。 己尚缚于轮回狱,世间天神能救谁?故知殊胜无欺处,皈依三宝佛子行。 佛说难忍恶趣苦,皆为恶业之果报,是故纵遇生命难,永不造罪佛子行。 三有乐如草尖露,乃是瞬间坏灭法,了知恒时无变法,希求解脱佛子行。 无始时来慈我者,诸母若苦自何乐?是故为度无边众,发菩提心佛子行。 诸苦由求自乐生,圆满正觉利他成,是故己乐与他苦,真实相换佛子行。 何人以大贪欲心,夺或令夺我诸财,自身受用三世善,回向于他佛子行。 我虽无有些微错,何人若断吾头颅,然以悲心将彼罪,自身代受佛子行。 有者百般中伤吾,恶名纵遍三千界,然我深怀慈爱心,赞其功德佛子行。 何人大庭广众中,揭露吾过出恶语,于彼亦作上师想,恭敬顶礼佛子行。 吾如自子爱护者,彼纵视我如怨敌,犹如慈母于病儿,尤为怜爱佛子行。 与我等同或下士,虽以傲慢而凌辱,然吾敬其如上师,恒时顶戴佛子行。 贫穷恒常受人欺,且为重疾恶魔逼,众生罪苦自代受,无有怯懦佛子行。 美名远扬众人敬,亦获财如多闻子,然见世福无实义,毫无傲慢佛子行。 自嗔心敌若未降,降伏外敌反增强,故以慈悲之军队,调伏自心佛子行。 一切妙欲如盐水,愈享受之愈增贪,令生贪恋诸事物,即刻放弃佛子行。 一切境现唯心造,心性本来离戏边,了达此理于二取,皆不作意佛子行。 逢遇悦意对境时,视如夏季之彩虹,虽显美妙然无实,断除贪执佛子行。 诸苦如同梦子死,迷现执实诚疲惫,是故遭遇违缘时,视为幻相佛子行。 获得菩提身尚舍,何况一切身外物,故不图报异熟果,慷慨布施佛子行。 无戒自利尚不成,欲成他利诚可笑,故于三有无希求,守护净戒佛子行。 于求妙果之佛子,一切损害如宝藏,故于诸众无怨恨,修持安忍佛子行。 唯成自利小乘士,勤如扑灭燃头火,饶益众生功德源,具足精进佛子行。 当知止观双运理,以此摧毁诸烦恼,真实超越四无色,修习禅定佛子行。 若无智慧以五度,不得圆满菩提果,故以方便三轮空,修持智慧佛子行。 若未观察自错误,以法形相行非法,是故恒时审自己,断除过患佛子行。 以惑谈他菩萨过,则将毁坏自功德,故于大乘诸士夫,不说过失佛子行。 为求利养相互争,失坏闻思修事业,故于亲友施主众,根除贪执佛子行。 恶言刺伤他人心,亦失菩萨品行故,莫说他人不悦词,杜绝粗语佛子行。 烦恼串习难对治,执持正知正念剑,贪等烦恼初生时,立即铲除佛子行。 总之一切威仪中,观心处于何状态,相续具足正知念,承办他利佛子行。 如是勤修诸善根,为除无边众生苦,皆以三轮清净慧,回向菩提佛子行。 为利欲修菩萨道,依照经续论典义,诸圣者言而撰著,三十七颂佛子行。 因吾慧浅无修行,虽无智者所喜词,然依诸多经论故,此佛子行定无谬。 而诸佛子广大行,如我愚者难测故,相违不符等诸过,诸圣者前祈宽恕。 以此善愿众有情,以胜世俗菩提心,等同不住有寂边,大悲怙主观自在。
---------------------------------------------------------------------------------------------------------------- 更多达真堪布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佛法是养成习惯,在心上养成习惯。透过佛法的修持,能使心转变,让生活变得更好,自利利他。功德的积聚取决于我们的发心,所以做事前应想:这事是否能利益他人,而非“这事是否有功德”。清净利他的发心本身就是功德。也就是说,教法的内涵一定要依靠证法维持下去,这样佛法才能够久住世间。南无阿弥陀佛,六时吉祥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