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祥尊者:自然的代价 第四十八回 一分法一分喜


2014/9/3    热度:132   

  

  吉祥尊者:自然的代价  第四十八回 一分法一分喜

       「为什么像师父那么了解无我的人还会有『我』呢?」

  「因为对『无我』的体悟不够深。」

  「但师父都能教弟子,跟弟子分析得很好啊!」

  「分析是一回事,体证是另一回事,体证多少分,就能实用多少分。」

  「难以想像。」

  「比如说,现在你已听了师父教的『法』,你觉得你能对别人说出来吗?」

  「应该可以。上回向师父学的『法』,我都教了阿秀,她听了很感动。」

  「那你听了那些法,回去后能不能运用在生活上?」

  「几乎不能,大部份时候都忘了,直到在阿秀房间里才突然恢复清醒。」

  「这就是理论无法取代体证的地方。」

  「但师父不是有体证吗?」

  「是有体证,只是深度不够。像佛、辟支佛、阿罗汉们对『无我』的体证才是真正的透彻。对了,还有大菩萨们对『无我』的体证也都很深。」

  「但自从那次以后,弟子一直想着那些『法』,感觉上都还蛮能受用。」

  「那是持续发挥思慧的力量。常常思惟『法』是佛陀所赞叹的。」

  「哦,原来思惟『法』也有很大的好处。」

  「对。」

  「但是……连师父这么长年累月修行了大半辈子都觉体证不够,那我有什么希望呢?世人还有什么希望呢?」

  「阿明,你昨天前天吃过饭吗?」

  「吃过了。」

  「那你今天还需要吃?明天还需不需要吃?」

  「需要啊!那是永远不会够的。」

  「那你为什么不因为永远吃不够而放弃吃呢?」

  「没办法呀!」

  「同样的,修行也是一种长久的需要,要灭苦就需要。但这需要是有止境的。当一个人彻底净化时,就不再需要修行了。这个境界佛教称它为『无学』。」

  「但从现在到『无学』必然是很漫长的时间,似乎很难熬过去。」

  「不需要熬,心境做对,磨练也是一种快乐的过程。」

  「在这山里修行也可以有快乐?」

  「这种快乐会比在世间追逐欲望、满足欲望还要快乐。」

  「是什么快乐?」

  「禅悦。法喜。」

  「但那一定要有很高的境界。」

  「一分的『法』带来一分的快乐,更多『法』带来更多的快乐,不必等到『无学』,一路上都有奖励。」

  「哇,太好了!」

  「你之前来听师父说『法』,在找师父时心情怎么样?」

  「我一直在寻找师父,有时会因为未找到而失落,但我告诉自己要实践师父说的『活在当下』。每当能活在当下时,心里的不好受便会消失,有也一来就去,不挂在心里。焦急时就不好受了。」

  「现在呢?」

  「现在听师父说『法』,心里觉得很实在,充满喜悦。」

  「这就是了。心里有一分法,就有一分自在与喜悦,有两分法,就有两分自在与喜悦,这一切的努力都不会白费。用不着等到『无学』。」

  「这就是师父能长期修行不厌倦的原因了吧?」

  「也是一个原因。」

  「还有呢?」

  「众生的苦。」

  「啊!」

  (待续)

-----------------------------------------------------------------------------------------------------------------

更多吉祥尊者佛学内容推荐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 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菩萨跟凡夫有什么差别?一个是觉,一个是迷。菩萨有智慧,有定力,有无量的善巧方便,能令一切众生得大善利;凡夫没有智慧,感情用事,天天在造恶因,天天在搞生死轮回。菩萨具足大智慧、大慈悲,给一切众生种佛种,令佛种不断。佛种中,“佛”这个字的意思是觉。换句话说,令佛种不断,第一个意思是自己,第二个意思才是别人。自度而后才能度他,自己不能度而能度他,这佛在经上讲得很多,“无有是处”,没有这个道理。由此可知,“佛种不断”是自己的佛种,不是别人的佛种。自己的佛种,就是觉而不迷。授三皈依的时候,我们讲过,“佛者觉也,觉而不迷;法者正也,正而不邪;僧者净也,净而不染”,由此可知,什么是佛种?就是自性的觉正净。不迷、不邪、不染,这是自性。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