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文:新译华严经十地品 《华严经》卷第三十九 十地品之六


2014/9/3    热度:519   

  白话文:新译华严经十地品 《华严经》卷第三十九 十地品之六

  【题 解】此卷包含第十「法云地」的全部内容以及相对独立于第十地而有概括全品之作用的「地影像分」、「地利益分」的内容。

  十六、「法云地」

  关于本部分的结构。世亲《十地经论》卷十二说:「此地中有八分差别:一、方便作满足地分。二、得三昧满足分。三、得受位分。四、入大尽分。五、地释名分。六、神通力无上、有上分。七、地影像分。八、地利益分。」而澄观说:「后之二分通该十地。」(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因此,本着将其单独划出,作为〈十地品〉的第十七、第十八部分内容。而此卷最后的「重颂分」也相应地分为两部分内容。另外,此品各地的结构除初地之外,都是相似的。因此,澄观也将「正说分」分为「明地行」与「辨地果」两部分,后者包括世亲所说的第六层次「神通力无上、有上分」的后半部分。这样,第十「法云地」便由「赞请分」、正说分之一「明地行」、「正说分」之二「辨地果」、「重颂分」四部分构成。

  第十地的「赞请分」。在金刚藏菩萨向与会大众宣讲完第九「不动地」之后,菩萨、净居天、自在天众等都欢喜雀跃,散花供养诸佛。无量天女以偈颂的形式齐声称赞如来,随后,解脱月菩萨又请求金刚藏菩萨为会众讲解第十地之法。

  如前所论,此地「明地行」包括以下六个层次:

  第一,「方便作满足地分」。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解释说:「一、『方便作满足地分』,摄前九地所修,总为方便,满此地故。」这是总结入地菩萨从初地至第九地中所修行以及所获得的智慧之业。世亲说「此善择智有七种相」,具体内容见注释。

  第二,「得三昧满足分」。世亲《十地经论》卷十二解释说:「离垢三昧等共眷属现前故。『离垢三昧』者,离烦恼垢故。而『现在前』者,不加功力自然现在前故。此『离垢三昧』复有九种三昧,离八种垢。」具体内容见注释。

  第三,「得受位分」。关于此「得受位分」的涵义,澄观解释说:「三、得受位分,正住地行,依前定力摄佛智故。」关于此层次的结构,澄观判释说:「受位分,于中有四:一、法。二、喻。三、合。四、结。」其中,「合」,即将「法」与「喻」的内容作对应解释。「结」,即总结「得受位分」的内容。主体部分则是「法」与「喻」。

  其一,关于「法」,依据世亲的解释,有六个方面:第一方面为「随何等座」,此地菩萨所坐之座为「大宝莲花王之座」。第二方面为「随何等身」,其涵义是「殊妙之身称于座」,「身相」与「大宝莲花王座」相宜。第三方面为「随何眷属」,有无数的菩萨环绕其周围。第四方面为「随何等相」,「周遍作业,为其相故。」第十地菩萨所作之业为其「身相」。第五方面为「随何出处」,其涵义是「十处出光,令恶道出离,菩萨增行故。」第六方面为「随所得位」,即诸佛从眉间放出清净光明,为大菩萨确认其所获得的果位。经文分「放光」成十种有益之业以及「入顶成益」两个层面。

  其二,「喻」。「『喻』上六事,文少不次。初喻『随何身』。二、『其转轮』下,喻『随何座』。三、『长大』下,喻『随何相』。四、『取四大』下,喻『随所得位』。『王』喻『真身』,『手』喻『应身』,『瓶』喻『白毫』,『水』喻于『光』。应有第三『随何等眷属』,谓文武百寮以为辅弼。五、『即能』下,明随何等出处。」(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

  第四,「明入大尽分」。关于此「明入大尽分」的结构及涵义,世亲解释说:「有五种:一、智大。二、解脱大。三、三昧大。四、陀罗尼大。五、神通大。此事依五种义分别应知:一、依正觉实智义。二、依心自在义。三、依发心即成就一切事义。四、依一切世间随利益众生义。五、依堪能度众生义。」(世亲《十地经论》卷十二)

  其一,「智大」。「智大」有七种:第一种「集智大」,「集」即因缘集,「集智」即了解各种因缘集的智慧。第二种「应化智大」,即如实知晓应化众生的差别等等智慧。第三种「加持智大」,「依彼应化,常化不绝,为『加持行』。」第四种「微细智大」,经文所言的十种「微细智」是讲释迦牟尼佛「八相成道」之过程。第五种「密处智大」,是指佛为了化度根机不熟的众生而「现粗、隐、细而秘密俱成。」(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其十种秘密处,「身秘密」、「语秘密」、「心秘密」(意秘密)「三密」为「秘密处」的总概括,其余七种为具体阐述。第六种「入劫智大」,此「入劫智」是言菩萨救度众生所具有的平等对待一切劫的智慧。

  其二,「解脱大」,金刚藏菩萨向会众宣讲第十地菩萨所获得的十种主要的解脱法门。

  其三,「明入大尽分」所言的「五大」的其余三种「三昧大」、「陀罗尼大」、「神通大」在经文中只有一句:「如是乃至无量百千阿僧祇三昧门、无量百千阿僧祇陀罗尼门、无量百千阿僧祇神通门,皆悉成就。」

  第五,「释名分」。在此层次,金刚藏菩萨向会众解释了第十地之所以称之为「法云」的三方面缘由。

  其一,「能受如来大法云雨,故名『法云』。」「谓佛身云遍覆法界,法雨亦多,唯此能受,故名『法云』。」(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

  其二,「灭尘除垢相似法,此法能灭众生烦恼尘,故名『法云』。」(世亲《十地经论》卷十二)澄观则简要概括为:「注雨灭惑。」(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

  其三,「度众生,从兜率天退乃至示大涅槃故,渐化众生故,如大云雨生成一切卉物萌芽故。」(世亲《十地经论》卷十二)澄观则简要概括为「注雨生善,故名『法云』。」(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金刚藏菩萨向会众说,此地菩萨以「八相成道」的过程示现众生,使众生趣向涅槃解脱。

  第六,「神通力无、有上者分」。在此层次,金刚藏菩萨向会众解释了第十地所具有的神通之力。世亲《十地经论》卷十二解释说:「『神通力无上有上』者,有六种相应知:一、依内。二、依外。三、自相。四、作住持。五、令欢喜。六、大胜。是中『神通力无上』者,比余众生神通力故。『有上』者,比于如来神通力故。」也就是说第十地菩萨的神通力超过其他众生等而低于诸佛。

  其一,「依内」,在此部分金刚藏菩萨向会众简要说明了第十地菩萨所具有的神通之力的内在根源。

  其二,第二部分「依外」以及第三部分「自相」。关于二者合一的理由,澄观解释说:「第二『依外』,谓业用依外境而起故。亦是第三『依自相』,谓转变作用是神通相故。」(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

  其三,第四部分「作住持相」。关于其涵义,世亲《十地经论》卷十二解释说:「『作住持』者,供养门等成就,集助菩提法故。」而澄观则解释为「常用不绝」(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二者可以互相补充。

  其四,第五部分「令欢喜」。关于其涵义,世亲解释说:「是中『令欢喜』者,能断疑故。断疑有二种:一、示现自神通力。二、说一切法故。」其中,「示现自神通力」的内容属于「明地行」,而后一部分则归入「辨地果」部分。在此部分,会中大众产生疑问:前述所言的第十地菩萨的种种神通一般都说是惟有佛方纔具备,为何金刚藏菩萨说此地菩萨也具有呢?解脱月菩萨知晓会众的疑问,随即请求金刚藏菩萨断除会众的疑问。金刚藏菩萨应解脱月菩萨的请求,先进入「一切佛国土体性三昧」之中以显示此地菩萨所获得的神通之殊胜,其后应解脱月菩萨的提问,向会众宣说此定之名称以及难于思议的境界。澄观在解释此一问答的特殊涵义时说:「初一问答,显神力无上,令众欢喜。」(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金刚藏菩萨应解脱月菩萨的请求,又向会众宣说佛的境界超过第十地菩萨的境界。澄观称其为:「后一问答,显神力有上,令众欢喜。」金刚藏菩萨的回答分为「总诃问非,显佛德无量」、「举所未说,显佛德无量」、「引事类,显佛德无量」三个方面。

  此「辨地果」部分也称「校量胜分」,其涵义为彰显此地所证境界远远胜过声闻、辟支佛,也胜过第九地。其内容包含「调柔果」、「摄报果」、「愿智果」三部分。所谓「调柔果」是指本地修行所得之果调和顺适。进入第十地的菩萨所修的十种波罗蜜多中,以「智波罗蜜」多为主。所谓「摄报果」是指「王位之身酬因,名『报』;因成纳果,故名为『摄』。」(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四)所谓「愿智果」就是以大愿之力辅助所证智慧之果。

  对于此部分应该注意,此地的「辨地果」的内容,世亲将其判释入「明地行」的第六层次与第七层次之中。其中,「调柔果」的「调柔行」、「教智净」、「胜过自在」等部分属于「神通力无、有上者分」的第四部分「令欢喜」部分之「说法断疑」的内容。「调柔果」的「别地行相」、「总结地名」两部分与其后的「摄报果」、「愿智果」属于世亲所说的「明地行」的第七层次「大胜分」的内容。

  关于「说法断疑」的内容,澄观解释说:「『说法断疑』者,谓此地菩萨智慧能令众生入一切智。复显上说,其德不虚故,疑除生喜。然此下文,当出『地心』,比前诸地,即『调柔果』。而《论》复将入前分中,欲显义门多势。」(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

  关于「大胜分」的涵义,世亲《十地经论》卷十二解释说:「是中『大胜』者,有二种:一、神通力胜。二、算数胜。此二种事胜一切前地故。

  关于此地名为「法云」的意义。简言之,菩萨至此位,大法智云含众德水,如虚空覆隐无边二障,使无量功德充满法身,因此名为「法云地」。澄观综合诸家之说,对其涵义作了较为全面的解释。澄观赞成《摄大乘论》的解释,其文曰:「譬如大云能覆如空,广大障故。此喻覆空义。即以前智(即「一切智」)能覆『惑』、『智』二障。又云,又于法身能圆满故。此有二义:一、喻『霔雨』义。即上之智出生功德,充满所依法身故。二、喻『遍满』。即前之智自满法身耳。」(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

  十七、「地影像分」

  关于其主旨和结构。「地影像分」是以譬喻的形式对于十地修行及其境界进行总体比较说明的。「是中『地影像』者,有四种:一、池。二、山。三、海。四、摩尼宝珠。以况四种功德故。一、修行功德。二、上胜功德。三、难度能度大果功德。四、转尽坚固功德。」(世亲《十地经论》卷十二)

  第一,「池喻」,以「无忧池」与「四大河」为譬喻说明「修行功德」。关于「修行功德」的涵义:「是中『修行功德』者,依本愿力修行,以四摄法作利益他行,自善根增长及得菩提自利益行。」

  第二,「山喻」,以「山王」(各类山中处于最极顶位置者)为譬喻说明「上胜功德」。关于「上胜功德」,澄观解释说:「即依修成德,德位高出故。」

  其一,在「总举于法」和「总显于喻」两部分,金刚藏菩萨向会众指出,修行十地的最终目的是获得佛智,而十地中各自所得之智的差别可以用十种「山王」说明。

  其二,第三部分「法、喻对显」,即以「十大山王」来解释「十地之法」。在此章中,金刚藏菩萨以「雪山王」、「香山王」、「鞞陀梨山王」、「神仙山王」、「由干陀山王」、「马耳山王」、「尼民陀罗山王」、「斫羯罗山王」、「计都山王」、「须弥卢山王」的有关状况来分别说明初地「欢喜地」、第二「离垢地」、第三「发光地」、第四「焰慧地」、第五「难胜地」、第六地「现前地」、第七「远行地」、第八「不动地」、第九「善慧地」、第十「法云地」的修行境界。

  其三,「结成本意」。金刚藏菩萨用简洁的语言,以「山」与「大海」的关系作譬喻,总结了十地所证不同,但同归于佛智则是相同的。

  第三,「海喻」,以「大海」的十种相状为譬喻说明十地的八种功能以及十地之相与佛智之海的「非一非异」的关系。关于「难度能度大果功德」的涵义,世亲《十地经论》卷十二解释说:「是中『难度能度大果功德』者,因、果相顺故,十地如大海难度能度,得大菩提果故。」

  第四,「珠喻」,以「大摩尼珠」的十种相状为譬喻说明十地的八种功能以及十地之相与佛智之体的「非一非异」关系。关于「转净坚固功德」的涵义,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解释说:「四、珠喻『转尽坚固功德』,谓从初地转至法云,障尽证坚故。」「四、珠喻。唯是一珠,前、后之异;唯一智体,前、后增明。喻虽无差别不碍差别。」

  十八、「地利益分」

  「地利益分」即宣讲修行十地能够带来的利益。世亲《十地经论》卷十二解释说:「是中『地利益』者,有二种:一、生信功德。二、供养功德。」世亲这是从经义的角度作的概括。而澄观又从经文段落结构的角度将「地利益分」又分为三方面:「初,显法利益。二、『如世界』下,结通十方。三、『尔时复以』下,他方来证。」(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

  第一,「显法利益」。包括「生信功德」与「供养功德」两方面的内容。

  其一,「生信功德」又分为「说益生信」与「动地生信」两部分。「说益生信」是言「欲令物生决定信,故说利益。」(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在此,金刚藏菩萨应解脱月菩萨的提问,向会众宣说了闻听此十地法门能够得到的利益。关于「动地生信」,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解释说:「『动地生信』中,佛力为缘而动地者,亦为生信故。又法如是者,亦是因也。」此章所言的六种十八种动相是《华严经》中的独有内容。世亲说,佛以神力生此六种十八动相的目的是为了化度众生,由于众生根机不同,而有这些层次分别而复杂的动相。

  其二,「供养功德」,天众由于听闻十地的法门而降下无数供养具,并且响起天乐,称赞一切智地的所有功德。

  第二,「结通十方」。菩萨不仅仅是在自在天宫演说十地之法,也在十方所有世界演说此十地之法。

  第三,「他方来证」。由于佛的神力,十方各十亿佛刹微尘数世界外的十亿佛刹微尘数菩萨来到此会为金刚藏菩萨作证,证实金刚藏菩萨所说十地之法的真实无虚。

  十九、重颂分

  此卷的「重颂分」共四十二偈,分为三大部分。「初一偈,总赞劝听。后一偈,结说无尽。」中间正颂分八部分,分别与世亲所判释的「方便作满足地分」、「得三昧满足分」、「得受位分」、「入大尽分」、「地释名分」、「神通力无上、有上分」、「地影像分」对应。不过,澄观又照顾到「明地行」与「辨地果」的划分,将「神通力无上、有上分」分为第六、第七两部分。「地利益分」则「文略不颂」。

  十六、第十地:法云地

  (一)、重颂分

  净居天①众那由他,闻此地中诸胜行,空中踊跃心欢喜,悉共虔诚供养佛。不可思议菩萨众,亦在空中大欢喜,俱然最上悦意香,普熏众会令清净。自在天王与天众,无量亿数在虚空,普散天衣供养佛,百千万种缤纷下。

  天诸婇女无有量,靡不欢欣供养佛,各奏种种妙乐音,悉以此言而赞叹:「佛身安坐一国土,一切世界悉现身,身相端严无量亿,法界广大悉充满。于一毛孔放光明,普灭世间烦恼暗,国土微尘可知数,此光明数不可测。或见如来具众相,转于无上正*轮,或见游行诸佛刹,或见寂然安不动。或现住于兜率宫,或现下生入母胎,或示住胎或出胎,悉令无量国中见。或现出家修世道,或现道场成正觉,或现说法或涅槃,普使十方无不覩。譬如幻师知幻术,在于大众多所作;如来智慧亦复然,于世间中普现身。佛住甚深真法性,寂灭无相同虚空,而于第一实义中,示现种种所行事。所作利益众生事,皆依法性而得有,相与无相无差别,入于究竟皆无相。若有欲得如来智,应离一切妄分别,有无通达皆平等,疾作人天大导师。」

  无量无边天女众,种种言音称赞已,身心寂静共安乐,瞻仰如来默然住。即时菩萨解脱月,知诸众会咸寂静,向金刚藏而请言:「大无畏者真佛子!从第九地入十地,所有功德诸行相,及以神通变化事,愿聪慧者为宣说!」

  【章 旨】此十六颂为第十地的「赞请分」。「赞请中有十六偈,前十三(偈)『赞』。后三偈『请』。前中,亦二:前三偈但申供养,有三类可知。后十偈,天女供赞。」(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在金刚藏菩萨向与会大众宣讲完第九「善慧地」之后,菩萨、净居天、自在天众等都欢喜雀跃,散花供养诸佛。无量天女以偈颂的形式齐声称赞如来:「初一(偈),总标供赞。余九(偈),正显赞辞,于中亦二,前八(偈),赞佛德能。后一(偈)劝修利益。」随后,解脱月菩萨又请求金刚藏菩萨为会众讲解第十地之法。

  【注 释】①净居天 又作「五净居处」、「五那含天」、「五不还天」。在色界第四禅之最高处有五重天,为证得「不还果」的圣者所生之处,因无外道杂居,因而名为「净居天」。这五重天是「无烦天」、「无热天」、「善现天」、「善见天」、「色究竟天」。

  【语 译】有那由他数的净居天众,听说此第九地中的诸殊胜修行,在空中跳跃,心中充满欢喜,都一起虔诚地供养佛。不可思议数量的菩萨众,也在空中产生大欢喜,都点燃最上等的可以产生悦意之感的香,完全地熏习众会使其清净。有无量亿数的自在天王和天众,在虚空中到处散播天衣以之供养佛,有百千万种的天衣缤纷落下。

  无数的天上婇女,无不欢欣而供养佛,各自演奏出种种美妙的乐音,都完全以此言而赞叹说:「佛身安坐于一国土,在一切世界都完全现身,佛的身相端严有无量亿,广大的法界都到处充满。佛于一毛孔放出光明,完全灭除世间的烦恼黑暗;即便是世间的国土有微尘数,即便其数可以知晓,此光明的数量是根本不可测量的。也可以观见如来具备众相,旋转无上的正法之轮;也有看见佛在诸佛土游行,也有看见佛寂然而安住不动的。佛有时候显现出住于兜率宫,有时显现出下生进入母胎,有时显现出住胎或出胎,都完全使无量国中的众生看见。佛有时显现出出家在世间修行,有时显现出在道场成正觉,有时显现出说法或涅槃相,完全使十方众生都看见。譬如幻师知晓幻术,奥妙在于在大众中多作演示;如来智慧也是如此,在世间处处现身。佛住于甚深的真实法性,其寂灭无相如同虚空,而于第一真实义中示现种种所修行的事情。佛所作利益众生的事,都依法性而得以显现,有相与无相都是无差别的,进入最究竟的境界都是无相的。如果有想获得如来智的,应该远离一切虚妄的分别,通达有、无,诸法都平等,这样即可迅速成为人、天的大导师。」

  无量无边的天女众,以种种言音称赞诸佛之后,其身心寂静共用安乐,瞻仰如来,默然停住。这时,解脱月菩萨知晓诸众会都身心寂静,于是向金刚藏菩萨请求说:「大无畏的真佛子!从第九地进入第十地,所有功德诸行相,以及神通变化之事,希望聪慧者您能够为我们宣说!」

  (二)、正说分之一:「明地行」

  尔时,金刚藏菩萨摩诃萨告解脱月菩萨言:「佛子!菩萨摩诃萨从初地乃至第九地,以如是无量智慧观察觉了已,善思惟修习①。善满足白法,集无边助道法,增长大福德智慧②;广行大悲③;知世界差别④;入众生界稠林,入如来所行处⑤;随顺如来寂灭行⑥;常观察如来力、无所畏、不共佛法⑦;名为『得一切种、一切智智受职位』⑧。」

  【章 旨】此章为「明地行」的第一层次「方便作满足地分」的内容。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解释说:「一、『方便作满足地分』,摄前九地所修,总为方便,满此地故。」这是总结入地菩萨从初地至第九地中所修行以及获得的智慧之业。世亲《十地经论》卷十二说「此善择智有七种相」,具体内容见注释。

  【注 释】①无量智慧观察觉了已善思惟修习 关于此二句的涵义,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说:「『无量智』者,阿含广故。『观察觉了』者,『证智』深故。《宝性论》中,地上菩萨起二修行:一、约根本智,名『如实修』,即此『证智』。二、约后得智,名『遍修行』,即此『广智』。诸地具起上二行,今于上二,决择思修。」这是此章的总句,其后从七方面来展开说明。②善满足白法集无边助道法增长大福德智慧 关于此三句的涵义,澄观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说:「一、『善修行』故,即是同相。谓初三句明,证助不住诸地同修故。初句,证道无漏白法故。何以得证?由次句『助道』。何因成『助』?由后句,不住道增福德故,不住无为增智慧故,不住有为。」(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白法」即「无漏善法」。这三句所言的「修行相」是前九地的共同修行相,三句之间构成了前「果」后「因」的关系。③广行大悲 关于此句的涵义,澄观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说:「二、『广行大悲』,即『普徧随顺自利、利他相』。此总前七地合为一相,以七地差别之相,八地之初已辨故。此总举『普徧』释『广』,『随顺』释『行』。『大悲』利他而成自业,故云『自利』。」(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④知世界差别 关于此句的涵义,澄观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说:「三、一句,『令佛土净』,即八地相。」(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指第八地的修行相状。⑤入众生界稠林入如来所行处 关于此二句的涵义,澄观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说:「四、一句教化众生相,即九地自分行,入十一稠林故。」(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这是指第九地的修行相状。⑥随顺如来寂灭行 关于此句的涵义,澄观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说:「五、有二句『善解相』,谓解达真如。」这是指菩萨于第九地所证得的真如理体。⑦常观察如来力无所畏不共佛法 关于此句的涵义,澄观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说:「六、『无厌足相』,常观察力等欲趣入故。上句『解』,此句『行』,并九地胜进故。」这是指修行以获得佛所具的诸行。⑧名为得一切种一切智智受职位 关于此二句的涵义,澄观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说:「七、『地尽至入相』,谓十地证穷故,同前诸地,结行入位,已属第十,故云名『为得受职位』。」菩萨依凭前九地所证已经得以进入第十地。

  【语 译】那时,金刚藏菩萨摩诃萨告诉解脱月菩萨等说:「佛子!菩萨摩诃萨从初地直至第九地,以如此无量智慧观察觉了之后,善于思惟修习。具体言之,菩萨善于满足无漏法,聚集无边助道之法,增长大福德与智慧,广行大悲,知晓世界的差别,进入众生界的稠林,进入如来所行之处,随顺如来的寂灭行,常常观察如来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佛法,这就叫『得一切种、一切智智受职位』。」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如是智慧入受职地已,即得菩萨离垢三昧。入法界差别三昧,庄严道场三昧①,一切种华光三昧,海藏三昧,海印三昧②,虚空界广大三昧、观一切法自性三昧③,知一切众生心行三昧④,一切佛皆现前三昧⑤,如是等百万阿僧祇三昧皆现在前。菩萨于此一切三昧,若入若起,皆得善巧,亦善了知一切三昧所作差别。其最后三昧名『受一切智胜职位』。」

  【章 旨】此章为「明地行」的第二层次「得三昧满足分」的内容。世亲《十地经论》卷十二解释说:「离垢三昧等共眷属现前故。『离垢三昧』者,离烦恼垢故。而『现在前』者,不加功力自然现在前故。此『离垢三昧』复有九种三昧,离八种垢。」具体内容见注释。

  【注 释】①入法界差别三昧庄严道场三昧 关于此二句的涵义,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说:「一、『入密无垢』,谓解入事事法界深密之处,不与『惑』俱故。二、『近无垢』,万行已圆,道场斯近故。如《净名》说。上来初一,『解』;次一,『行』。」此即世亲所说的「离八种垢」的前两种。②一切种华光三昧海藏三昧海印三昧 关于此三句的涵义,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说:「三、『放光无垢』,谓光开心华,令其见实;亦能坐种种大宝莲华,光无不照故。四、『陀罗尼无垢』,如海包藏。五、『起通无垢』,则无心顿现。这三种,是言「成德」。上五种都是生起法身之定。③虚空界广大三昧观一切法自性三昧 关于此二句的涵义,澄观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说:「六、有二定『清净佛土无垢』。上句,无量,则尽法界之疆域。下句,正观,穷国土之体性。」(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④知一切众生心行三昧  关于此句的涵义,即世亲所言的「化生无垢」(世亲《十地经论》卷十二),知其「心行」而化度众生之事。⑤一切佛皆现前三昧 关于此句的涵义,澄观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说:「八、『正觉无垢』,谓胜进上觉,将成菩提。时一切诸佛,叠共现前而证知故。如下受职处说,以本觉将现故。」(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佛子!菩萨摩诃萨以如此智慧进入受职地之后,随即获得菩萨离垢三昧。具体言之,菩萨进入法界差别三昧,庄严道场三昧,一切种华光三昧,海藏三昧,海印三昧,虚空界广大三昧、观一切法自性三昧,知一切众生心行三昧,一切佛皆现前三昧。如此等等百万阿僧祇三昧都显现于前。菩萨于此一切三昧之中,若进入,若起『定』,都获得善巧,也善于了知一切三昧所作的差别。菩萨最后获得的三昧名字就叫『受一切智胜职位』。」

  「此三昧现在前时,有大宝莲华①忽然出生。其华广大,量等百万三千大千世界;以众妙宝间错庄严;超过一切世间境界;出世善根之所生起;知诸法如幻性,众行所成;恒放光明普照法界;非诸天处之所能有;毗琉璃摩尼宝为茎,栴檀王为台,玛瑙为须,阎浮檀金为叶;其华常有无量光明,众宝为藏,宝网弥覆;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莲华以为眷属。」

  【章 旨】从此章开始进入「明地行」的第三层次「得受位分」的内容。关于其涵义,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解释说:「三、得受位分,正住地行,依前定力摄佛智故。」关于此层次的结构,澄观判释说:「受位分,于中有四:一、法。二、喻。三、合。四、结。」世亲《十地经论》卷十二解释说:「是中『得受位』者,随何等座?随何等身量?随何等眷属?随何等相?随何等出处?随所得位?随如是说,六事应知。」依照世亲的这一解释,「得受位分」的主体内容「法」,又分为六个方面。此章为其第一方面,即「随何等座」,此地菩萨所坐之座为「大宝莲花王之座」。

  【注 释】①大宝莲华 关于第十地菩萨所坐的这一莲花座,《华严经》的描述具有充分的象征意义。「大宝莲花座」本身有十种相,而随其所生的莲花有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前者为「主相」,后者为「眷属相」。关于「大宝莲花」的「主相」,澄观有一具体的解释:「主华自有十相:一、主相,即宝莲华。二、『其华』下,量相。三、『以众妙』下,胜相,具德故。四、『超过』下,地相,生处故。五、『出世』下,因相。六、『知诸』下,成相。七、『恒放』下,第一义相。正观普照法界现事故,如世莲华开敷,菡萏为第一故。八、『非诸天』下,功德相,菩萨德招故。九、『毗琉璃』下,体相。十、『其华』下,庄严相。」(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当这些三昧显现于前之时,有大宝莲华忽然出生。其华非常广大,量与百万三千大千世界相等;用众多美妙的珍宝间错庄严;超过一切世间的境界;它是菩萨出世善根之所生起;是菩萨知晓诸法都是空的,都是众生的心行所成就;其华一直放出大光明,普照法界;它并非诸天处所能够获得;它以毗琉璃摩尼宝为茎,以栴檀王为台,以玛瑙为须,以阎浮檀金为叶;其华常常有无量光明,它蕴藏着许多许多珍宝藏,被宝网所完全覆盖。这座大莲花宝座,有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的莲华作为其装饰、陪衬。」

  「尔时,菩萨坐此华座,身相大小正相称可。」

  「无量菩萨以为眷属,各坐其余莲华之上,周匝围绕,一一各得百万三昧,向大菩萨一心瞻仰。」

  【章 旨】此章为「得受位分」的主体「法」之第二、第三方面的内容。如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所说:「第二,『尔时』下,随何等身?殊妙之身称于座故。第三,『无量』下,随何眷属?」「身相」与「大宝莲花王座」相宜,有无数的菩萨环绕其周围。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那时,菩萨坐于此大宝莲花王座,其身相大、小,与其正好相宜。」

  「有无量菩萨作为十地菩萨的眷属,各自坐于其余的莲华之上,其周匝围绕着十地菩萨,每一位菩萨都各自获得百万三昧,向十地大菩萨一心瞻仰。」

  「佛子!此大菩萨幷其眷属坐华座时,所有光明及以言音普皆充满十方法界,一切世界咸悉震动,恶趣休息,国土严净,同行菩萨靡不来集,人、天音乐同时发声,所有众生悉得安乐,以不思议供养之具供一切佛,诸佛众会悉皆显现。」

  【章 旨】此章为「得受位分」的主体「法」之第四方面的内容。如澄观所说:「第四,『佛子此大』下,随何等相?周遍作业,为其相故。」(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第十地菩萨所作之业为其「身相」。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佛子!当此大菩萨与其眷属都坐于大宝莲花王座之时,所有光明以及言音都充满十方法界,一切世界都完全震动,恶道都停息,国土得以庄严清净,同行菩萨无不前来集会,人、天中的音乐同时发声,所有众生都完全得以安乐,用不思议的供养之具来供养一切佛,诸佛众会都完全显现出来。」

  「佛子!此菩萨坐彼大莲华座时,于两足下放百万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诸大地狱,灭众生苦。」

  「膝轮放百万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诸畜生趣,灭众生苦。」

  「于脐轮中放百万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阎罗王界,灭众生苦。」

  「从左右胁放百万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人趣,灭众生苦。」

  「从两手中放百万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一切诸天及阿修罗所有宫殿。」

  「从两肩上放百万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一切声闻。」

  「从其项背放百万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辟支佛身①。」

  「从其面门放百万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初始发心乃至九地诸菩萨身②。」

  「从两眉间放百万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受职菩萨,令魔宫殿悉皆不现③。」

  「从其顶上放百万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世界诸佛如来道场众会。右绕十匝,住虚空中,成光明网,名『炽然光明』,发起种种诸供养事供养于佛,余诸菩萨从初发心乃至九地所有供养而比于此,百分不及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其光明网普于十方一一如来众会之前,雨众妙香、华鬘、衣服、幢幡、宝盖、诸摩尼等庄严之具以为供养,皆从出世善根所生,超过一切世间境界。若有众生见知此者,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④。佛子!此大光明作于如是供养事毕,复绕十方一切世界一一诸佛道场众会,经十匝已,从诸如来足下而入⑤。」

  【章 旨】从此章进入「得受位分」的主体「法」之第五方面的内容。如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所说:「第五,『佛子此菩萨坐彼』下,随何出处?十处出光,令恶道出离,菩萨增行故。」「随何出处」又分为四个方面。此章为其第一方面,澄观称其为「舒光作业」。「十处放光,有三种业:一、利益业。二、发觉业。三、摄伏业。」具体涵义见注释。

  【注 释】①于两足下放百万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诸大地狱灭众生苦等 此地菩萨发光所具有的三种功能,十处光芒各自有所分工。澄观解释说:「前之七光,但有『益业』。前五益凡,后二益小。」(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即此中所言的七种发光,仅仅有「利益业」,即给予众生带来利益,前五种光能够给与凡夫益处,后两种光能够有益于小乘修行者。②从其面门放百万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初始发心乃至九地诸菩萨身 关于此种「光」的功能,澄观解释说:「第八一光,有二业半。一者,『益』,益九地已还菩萨故。二者,『发觉』,令知故。言『一半』者,但有摄义,摄彼令来故。」(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这是说,此「光」能够使从初发心菩萨到第九地菩萨得到利益,并且能够使其觉悟,同时此光还具有「摄持」九地之前的菩萨的作用。第三种「摄伏业」分为「摄」、「伏」两半,此光即具有「摄业」。③从两眉间放百万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受职菩萨令魔宫殿悉皆不现 关于此种「光」的功能,澄观解释说:「第九一光,亦二业半。一,『益』等位菩萨故。下文彼光既令此益,此光必益于彼故。二、『发觉』,令知故。言『一半』者,魔宫不现,是『伏业』故。」「受职菩萨」即第十地的菩萨。「伏业」即起降伏的作用。④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 关于此处所言的「不退菩提」者,世亲解释说:「必定不退无上大道,于地中决定义故,复有异义定不放逸,所作之事决定心故。」(世亲《十地经论》卷十二)澄观对此解释说:「一、于登地证决定故。二、入正定聚故。三、定离放逸恶故。四、定集善事故。」(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⑤从诸如来足下而入 关于此句所言「收光」的位置问题,澄观解释说:「言『足下入』者,若约教相,顶光入足显深敬故。若约证实终极之智,从下趣入诸佛境故。故《论》释后段云『平等摄故』,显证佛境即自证故。」(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佛子!此地菩萨坐那大宝莲华王之座时,于两足下放出百万阿僧祇的光明,完全照耀十方诸大地狱,灭除众生所受之苦。」

  「此地菩萨从膝轮上放出百万阿僧祇的光明,完全照耀十方诸畜生趣,灭除众生之苦。」

  「此地菩萨从脐轮上放出百万阿僧祇的光明,完全照耀十方阎罗王界,灭除众生苦。」

  「此地菩萨从左右胁中放出百万阿僧祇的光明,完全照耀十方一切人趣,灭除众生之苦。」

  「此地菩萨从两手中放出百万阿僧祇的光明,完全照耀十方一切诸天及阿修罗所有的宫殿。」

  「此地菩萨从两肩上放出百万阿僧祇的光明,完全照耀十方一切声闻。」

  「此地菩萨从项背上放出百万阿僧祇的光明,完全照耀十方辟支佛之身。」

  「此地菩萨从面门放出百万阿僧祇的光明,完全照耀十方从初始发心直至第九地的诸萨之身。」

  「此地菩萨从其眉间放出百万阿僧祇的光明,完全照耀十方受职菩萨,使魔的宫殿都完全不出现。」

  「此地菩萨从其头顶上放出百万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的光明,完全照耀十方一切世界诸佛如来的道场众会。此光从诸佛右绕十匝,在虚空中停住,成为光明大网,名为『炽燃光明』,菩萨发起种种诸供养事供养于佛。其他菩萨从初发心乃至第九地所有供养,与此大菩萨的供养相比,百分不及其一,甚至算数譬喻倍数也所不能与其之一相比。此光明网完全在十方每一如来众会之前,降下许多美妙的香、华鬘、衣服、幢幡、宝盖、诸珍宝等庄严之具以为供养,都是从菩萨出世善根所生,超过一切世间的境界。如果有众生见知此光,都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获得不退转。佛子!此大光明作如此供养事之后,又环绕十方一切世界每一诸佛道场众会,经过十圈之后,从诸如来的足下而进入如来之身。」

  「尔时,诸佛及诸菩萨,知某世界中,某菩萨摩诃萨能行如是广大之行到受职位。」

  【章 旨】此章为「随何出处」的第二方面,澄观分别称之为「众圣咸知。」诸佛以及菩萨都知晓某世界中的某位菩萨证入到第十地。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那时,诸佛及诸位菩萨,知晓某世界中的某位菩萨摩诃萨能够修行如此广大之行而达到受职位。」

  「佛子!是时,十方无量无边乃至九地诸菩萨众皆来围绕,恭敬供养,一心观察。正观察时,其诸菩萨即各获得十千三昧。」

  【章 旨】此章为「随何出处」的第三个方面,澄观分别称之为「下类奔风」。「下类」即低于十地的菩萨。十方无边数量的菩萨甚至九地菩萨都如同风一样奔来,正观第十地菩萨,并且获得了十千三昧。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佛子!那时,十方无量无边甚至九地的诸位菩萨众都前来围绕在十地菩萨的周围,恭敬供养,一心观察此位大菩萨。正在观察之时,诸位菩萨各自随即获得了十千三昧。」

  「当尔之时,十方所有受职菩萨,皆于金刚庄严臆德相①中出大光明,名『能坏魔怨』,百万阿僧祇光明以为眷属,普照十方,现于无量神通变化。作是事已,而来入此菩萨摩诃萨金刚庄严臆德相中。其光入已,令此菩萨所有智慧、势力增长过百千倍。」

  【章 旨】此章为「随何出处」的第四个方面,澄观分别称之为「同声相应」。这时,同住于第十地的菩萨都于其胸中放出大光明,此光后来又进入此位十地菩萨的胸相之中。

  【注 释】①金刚庄严臆德相 「臆相」即「胸相」。菩提流支所译的《十地经论》中译文为:「于功德庄严金刚万字胸出一大光明,名『坏魔怨』,有十阿僧祇百千光明以为眷属,出已悉照十方无量世界,示无量神力,亦来入是大菩萨功德庄严金刚万字胸。」而佛陀跋陀罗译六十卷《华严经》卷二十七则为:「一切得职菩萨摩诃萨于金刚庄严胸,出一大光,名『破魔贼』,无量百千万光以为眷属,照十方世界,示无量神力,亦来入是大菩萨胸。」「万」字胸相一般是佛的瑞相,此处的胸相表示十地菩萨已经与诸佛的境界相同,如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所说:「今彼照此,乃于胸相者,表心契悬同。」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当此之时,十方所有的受职菩萨(十地菩萨),都从自己的金刚庄严臆德相中放出大光明,名叫『能坏魔怨』,有百万阿僧祇光明作为其眷属,完全照耀十方,显现出无量的神通变化。这些神通变化显现完毕之后,此光又进入此位菩萨摩诃萨金刚庄严臆德相之中。其光进入之后,使此位菩萨的所有智慧、势力增长超过百千倍。」

  「尔时,十方一切诸佛从眉间出清净光明,名『增益一切智神通』①;无数光明以为眷属,普照十方一切世界②;右绕十匝,示现如来广大自在③;开悟无量百千亿那由他诸菩萨众;周徧震动一切佛刹④;灭除一切诸恶道苦;隐蔽一切诸魔宫殿⑤;示一切佛得菩提处道场众会庄严威德⑥;如是普照尽虚空徧法界一切世界已,而来至此菩萨会上周匝右绕⑦;示现种种庄严之事⑧。」

  「现是事已,从大菩萨顶上而入⑨,其眷属光明亦各入彼诸菩萨顶。当尔之时,此菩萨得先所未得百万三昧,名为『已得受职之位』,入佛境界,具足十力,堕在佛数。」

  【章 旨】此章为「得受位分」的主体「法」之第六方面的内容。如澄观所说:「第六,『尔时十方』下,明随所得位。」(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诸佛从眉间放出清净光明,为大菩萨确认其所获得的果位。经文分「放光」成十种有益之业以及「入顶成益」两个层面。

  【注 释】①名增益一切智神通 澄观判释此句为「益业」,即「益一切智,令成佛故。」(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②无数光明以为眷属普照十方一切世界 澄观判释此句为「二、眷属光,是『因业』。」③右绕十匝示现如来广大自在 澄观判释此句为「三、示佛,是『敬业』。」④开悟无量百千亿那由他诸菩萨众周徧震动一切佛刹 澄观判释此二句为:「四、开悟业。五、振动业。」⑤灭除一切诸恶道苦隐蔽一切诸魔宫殿 澄观判释此二句为:「六、止恶业。七、降魔业。」⑥示一切佛得菩提处道场众会庄严威德 澄观判释此句为第八「示现业」。⑦如是普照尽虚空徧法界一切世界已而来至此菩萨会上周匝右绕 澄观判释此句为第九「卷舒业」,即自在地显现。⑧示现种种庄严之事 澄观判释此句为第十「变化业」,即佛示现各种神通自在。⑨从大菩萨顶上而入 关于此句的象征涵义,澄观解释说:「『入顶』者,若约化相,上收于下也。若约实义,照极心源,名为『智顶』,成果在已,是为光入。《论》云『诸如来光明,彼菩萨叠互,智平等摄受故』,谓菩萨顶光入佛足,则因上进于果也。佛光入菩萨顶,果收因也。亦因收果,入则无迹。因、果双亡,名『平等』也。」(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这是将经文前述的菩萨之光入佛足联系起来对照解释的。「因」为修行,即「菩萨行」,「果」即为修行所得的结果。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那时,十方一切诸佛都从眉间放出清净的光明,名叫『增益一切智神通』;有无数的光明作为眷属,处处照耀十方一切世界;此光从围绕菩萨右旋十圈,示现出如来广大的自在;使无量百千亿那由他的诸菩萨众开悟;周徧震动一切佛土;灭除一切诸恶道之苦;使一切诸魔宫殿都消失;示现出一切佛得菩提处道场众会的庄严威德;如此普照尽虚空徧法界一切世界之后,此光明来至此菩萨会上,一圈圈地从右旋转;此光示现出诸佛的种种庄严之事。」

  「显现出这些事之后,此光从大菩萨的头顶上进入菩萨之身,其眷属的光明也各自进入那些菩萨的头顶。这个时候,此菩萨获得了先前从未获得的百万三昧,这就叫『已经获得受职之位』,进入佛的境界,具足佛的十力,已经算在佛数中。」

  「佛子!如转轮圣王所生太子,母是正后,身相具足。其转轮王令此太子坐白象宝妙金之座,张大网幔,建大幢幡,然香散花,奏诸音乐,取四大海水置金瓶内,王执此瓶灌太子顶,是时即名『受王职位』,堕在灌顶刹利王数。即能具足行十善道,亦得名为『转轮圣王』。」

  【章 旨】此章为「得受位分」的第二部分「喻」的内容,「喻上六事,文少不次。初喻『随何身』。二、『其转轮』下,喻『随何座』。三、『张大』下,喻『随何相』。四、『取四大』下,喻『随所得位』。『王』喻『真身』,『手』喻『应身』,『瓶』喻『白毫』,『水』喻于『光』。应有第三『随何等眷属』,谓文武百寮以为辅弼。五、『即能』下,明随何等出处。」(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张大」原文为「长大」,据经文校改。)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佛子!如转轮圣王所生的太子,其母皇后,身相具足。其转轮王令此太子坐于白象宝妙金之座,张大网幔,建立大幢幡,点燃香,散播花朵,演奏诸音乐,取四大海水置于金瓶内,王执此瓶为太子灌顶,这时就命名为『受王职位』,算在受灌顶位的刹利王数中。太子随即能够具足实践十善道,也得以名为『转轮圣王』。」

  「菩萨受职亦复如是,诸佛智水灌其顶故,名为『受职』。具足如来十种力故,堕在佛数。」

  「佛子!是名『菩萨受大智职』。菩萨以此大智职故,能行无量百千万亿那由他难行之行,增长无量智慧功德,名为『安住法云地』。」

  【章 旨】此章为「得受位分」的第三、第四部分的内容。如澄观所受:「第三,『菩萨受职』下,合。但合随所得位,正意在此故。第四,『佛子』下,总结。结斯一分。」(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合」即将「法」与「喻」的内容作对应解释,「结」即总结「得受位分」的内容。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菩萨受职也是如此,因为诸佛的智慧之水灌其顶的缘故,名为『受职』。具足如来十种力的缘故,算在佛数。」

  「佛子!这就叫『菩萨受大智职』。菩萨凭借此大智之职的缘故,能够行无量百千万亿那由他难行之行,增长无量智慧功德,这就叫『安住法云地』。」

  【说 明】第十地「明地行」的第三层次「得受位分」的内容,至此,金刚藏菩萨已经宣说完毕。关于此「得受位分」的涵义,世亲、澄观解释说:「三、得受位分,正住地行,依前定力摄佛智故。」(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

  关于此层次的结构,澄观判释说:「受位分,于中有四:一、法。二、喻。三、合。四、结。」世亲《十地经论》卷十二解释说:「是中『得受位』者,随何等座?随何等身量?随何等眷属?随何等相?随何等出处?随所得位?随如是说,六事应知。」

  第一,「得受位分」的主体内容「法」,又分为六个方面:

  第一方面为「随何等座」,此地菩萨所坐之座为「大宝莲花王之座」。

  第二方面为「随何等身」,其涵义是「殊妙之身称于座」,「身相」与「大宝莲花王座」相宜。

  第三方面为「随何眷属」,有无数的菩萨环绕其周围。

  第四方面为「随何等相」,「周遍作业,为其相故。」(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第十地菩萨所作之业为其「身相」。

  第五方面为「随何出处」,其涵义是「十处出光,令恶道出离,菩萨增行故。」(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随何出处」又分为四层次。其一,澄观称其为「舒光作业」。「十处放光,有三种业:一、利益业。二、发觉业。三、摄伏业。」其二,「众圣咸知」,诸佛以及菩萨都知晓某世界中的某位菩萨证入到第十地。其三,「下类奔风」,「下类」即低于十地的菩萨。十方无边数量的菩萨甚至九地菩萨都如同风一样奔来,正观第十地菩萨,并且获得了十千三昧。其四,「同声相应」,同住于第十地的菩萨都于其胸中放出大光明,此光后来又进入此位十地菩萨的胸相之中。

  第六方面为「随所得位」,即诸佛从眉间放出清净光明,为大菩萨确认其所获得的果位。经文分「放光」成十种有益之业以及「入顶成益」两个层面。

  第二,「喻」。「喻上六事,文少不次。」(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

  第三,「合」,即将「法」与「喻」的内容作对应解释。

  第四,「结」,即总结「得受位分」的内容。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法云地,如实知欲界集,色界集,无色界集,世界集,法界集,有为界集,无为界集,众生界集,识界集,虚空界集,涅槃界集。」

  「此菩萨如实知诸见烦恼行集,知世界成、坏集,知声闻行集,辟支佛行集,菩萨行集,如来力、无所畏、色身、法身集,一切种、一切智智集,示得菩提、转*轮集,入一切法分别决定智集。」

  「举要言之,以一切智,知一切集。」

  【章 旨】从此章开始进入「明地行」的第四次「明入大尽分」的内容。关于其结构及涵义,世亲《十地经论》卷十二解释说:「有五种:一、智大。二、解脱大。三、三昧大。四、陀罗尼大。五、神通大。此事依五种义分别应知:一、依正觉实智义。二、依心自在义。三、依发心即成就一切事义。四、依一切世间随利益众生义。五、依堪能度众生义。」此章为其「智大」七种智的第一种「集智大」的内容。「有二十集,皆明因缘集,然通真、妄及与和合,故有三分:一、染分。二、净分。三、灭分。」而「集」即因缘集,「集智」即了解各种因缘集的智慧。依照因缘集的性质,澄观将此二十种因缘集分为六重:「在文六重:一、唯染,谓初四及『众生集』、『诸见烦恼集』。二、唯净,谓『声闻』已下,诸集。三、唯灭,谓『虚空』。四、净、染合说,谓『识』及『有为』、『世界成坏』。五、净、灭合说,谓『无为』及『涅槃』,『择灭无为』为『净』、『非择灭』为『灭』,『性净涅槃』称『灭』。余三涅槃为『净』。六、通染、净、灭,谓『法界』。」(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佛子!菩萨摩诃萨住于此法云地,如实知晓欲界集,色界集,无色界集,世界集,法界集,有为界集,无为界集,众生界集,识界集,虚空界集,涅槃界集。」

  「此地菩萨如实知晓诸见烦恼行集,知晓世界成、坏集,知晓声闻行集,辟支佛行集,菩萨行集,如来十力、四无所畏、色身、法身集,一切种、一切智智集,显示获得菩提、转*轮集,进入一切法分别决定智集。」

  「举要言之,凭借一切智,知晓一切集。」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以如是上上觉慧,如实知众生业化、烦恼化、诸见化①,世界化②,法界化,声闻化、辟支佛化、菩萨化、如来化③,一切分别、无分别化④。如是等皆如实知。」

  【章 旨】此章为「明入大尽分」中「智大」七种智的第二种「应化智大」的内容。「应化智」如世亲所解释:「众生应化等差别应知。」(世亲《十地经论》卷十二)即如实知晓应化众生的差别等等的智慧。

  【注 释】①如实知众生业化烦恼化诸见化 关于此三种「应化智」,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解释说:「初三,众生世间自在化。化起众生善、恶业及利、钝使,令众生『见』似真造作故。」「使」即「烦恼」。「见」即「诸见」、「邪见」,「诸见化」即言使众生真正知晓其是造作而产生的。②世界化 关于此种「应化智」,澄观解释说:「次一句,器世间自在化。」菩萨以此智慧使器世间(物质世界)自在。③法界化声闻化辟支佛化菩萨化如来化 关于此五种「应化智」,澄观解释说:「次五智,正觉世间自在化,三乘正觉故。『法界化』为三乘所说法行,余四化为三乘人及果。」(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法界化」是指为三乘所说的诸法之行,而其余四种则是依据众生各自的根机使其分别成为声闻、缘觉、菩萨、如来。④一切分别无分别化 关于此种「应化智」,澄观解释说:「后一,通三世间。有情有分别,器无分别智。」(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这是说对于有情众生,以分别智应化;对于无情的器世间,以无分别智应化之。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佛子!此菩萨摩诃萨以如此上上等的觉慧,如实知晓众生的业化、烦恼化、诸见化,世界化,法界化,声闻化、辟支佛化、菩萨化、如来化,一切分别、无分别化。如此等等都如实知晓。」

  「又如实知佛持、法持、僧持,业持、烦恼持①,时持、愿持、供养持、行持②,劫持、智持③,如是等皆如实知。」

  【章 旨】此章为「明入大尽分」中「智大」七种智的第三种「加持智大」的内容。「加持智」如世亲所解释:「第三,依彼如是如是转行力。」(世亲《十地经论》卷十二)。其涵义是:「依彼应化,常化不绝,为『加持行』。其事非一,重言『如是』。有十一句,初三,不断三宝,是『境界持』。余八是『行持』。」(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

  【注 释】①业持烦恼持 有关于此二种「应持智」,澄观解释为「逆行」,即反向修行。澄观并且举例说:「胜热炙身无厌行虐,婆须染欲徧行处邪,皆其事也。」(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澄观于此处所言的例子,是《华严经•入法界品》中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中所参访的两位大善知识的修行法门。善财童子的第十参所参访的「胜热婆罗门」身体头顶烈日,身体四面有四个大火堆。这种修行方法叫「五热」苦行。善财童子跟从胜热婆罗门的教诲以身投入大火堆。当身体刚刚落到火堆上,善财立即证得了「菩萨寂静乐神通三昧」。据澄观所说,此中「五热」及其上「刀山」等都有象征涵义。「五热」象征着无明和各种烦恼,而「刀山」则象征着「无分别智」。胜热婆罗门海幢比丘给善财宣讲的「菩萨无尽轮解脱门」,是进入「十住」第九住——「法王子住」的方法。澄观所说的「婆须」为善财童子第二十六参所参访的「婆须蜜多女」。婆须蜜多女向善财童子讲述自己所证得的「离贪欲际」法门。此境界的核心是,菩萨不断贪欲而可得解脱,「染而不染」,即入世而出世,方为菩萨所获得的「究竟离欲」境界。婆须蜜多女给善财童子宣讲的「菩萨离贪际解脱」法门,是进入「十回向」之第五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的方法。②时持愿持供养持行持 关于此四种「应持智」,澄观解释说:「后六,顺行。前四,起因行。『时』谓起因之时,『愿』等因体。」(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与前述「业持」、「烦恼持」相比,此后的六种「应持智」为「顺行」。「起因」即生起成佛之因。「时持」即「起因」之时机。「愿持」、「供养持」、「行持」是所起之因的具体内容。③劫持智持 关于此二种「应持智」,澄观解释说:「后二,得果在『时』。『时』谓『长劫』,『智』即果体,谓一切智智故。」(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劫持」即得果之时,「智持」指所得之果,即佛智。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此地菩萨又如实知晓佛持、法持、僧持,业持、烦恼持,时持、愿持、供养持、行持,劫持、智持,如此等等都如实知晓。」

  「又如实知诸佛如来入微细智,所谓:修行微细智、命终微细智,受生微细智、出家微细智、现神通微细智、成正觉微细智、转*轮微细智、住寿命微细智、般涅槃微细智、教法住微细智,如是等皆如实知。」

  【章 旨】此章为「明入大尽分」中「智大」七种智的第三种「微细智大」的内容。「微细智」如世亲所解释:「第四,依彼应化加持善,集不二智作故。」(世亲《十地经论》卷十二)。其涵义是:「应化等三智合为不二之智,作此微细化用故。随一事即具前三,非但八相,一具余七。」(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从世亲和澄观的解释看,此章是言,前述三种「智大」合为佛所具的「不二智」;而经文所言的十种「微细智」是讲释迦牟尼佛「八相成道」之过程。「修行微细智」、「命终微细智」与「教法住微细智」之外,其余七种大致可以与「八相」中的数种相对应。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此地菩萨又如实知晓诸佛如来所进入的微细智。具体而言:修行微细智、命终微细智、受生微细智、出家微细智、现神通微细智、成正觉微细智、转*轮微细智、住寿命微细智、般涅槃微细智、教法住微细智,如此等等,此地菩萨都如实知晓。」

  「又入如来秘密处,所谓:身秘密、语秘密、心秘密,时非时思量秘密、授菩萨记秘密、摄众生秘密①,种种乘秘密②,一切众生根行差别秘密、业所作秘密、得菩提行秘密③,如是等皆如实知。」

  【章 旨】此章为「明入大尽分」中「智大」七种智的第五种「密处智大」的内容。关于此「密处智」,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说:「『依护根未熟众生,不令惊怖故』,现粗、隐、细而秘密俱成。」其十种秘密处,「身秘密」、「语秘密」、「心秘密」(意秘密)「三密」为「秘密处」的总概括,其余七种为其具体阐述。

  【注 释】①时非时思量秘密授菩萨记秘密摄众生秘密 关于此三种秘密智,澄观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说:「次三,别显起化密。一、意知化时。二、口与其记。谓懈怠者迟记,怯退者速记,或引实行,声闻与应化者记。又昔但记菩萨,则于声闻记为秘密,随机隐显。后『摄众生密』。《论经》云『摄伏』,谓摄受折伏,皆通身、口。」(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时非时思量秘密智」是说明菩萨所具有的确定化度众生时机的智慧。「授菩萨记秘密智」以口给予修行者以得到正果的时间久暂。「摄众生秘密智」则是摄受、折伏众生的秘密智慧。②种种乘秘密 关于此种秘密智,澄观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说:「次一,教密。约实,则无三说三,三即为密,但为化菩萨故。约机,非一说一,一亦为密。」这是指声闻、缘觉、菩萨与「一乘」的关系。从真实的教法言之,无有三乘,为化度声闻、缘觉、菩萨的缘故而说三乘,三乘则为秘密。从根机的角度言之,则并非只有一乘,一乘则为秘密。③一切众生根行差别秘密业所作秘密得菩提行秘密 关于此三种秘密智,澄观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说:「后三,约所知明『密』。知根种种,知业万差,知逆、顺行,皆得菩提,故为『密』也。」(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所作」即是指众生的修行,「顺行」是正向佛法的修行,「逆行」则是以逆向的「恶法」作为修行的契机。

  【语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菩萨又进入如来的秘密处,所谓:身秘密、语秘密、心秘密,时非时思量秘密、授菩萨记秘密、摄众生秘密,种种乘秘密,一切众生的根与行的差别秘密、众生的业所作秘密、众生获得菩提行的秘密,如此等等,此地菩萨都如实知晓。」

  「又知诸佛所有入劫智,所谓:一劫入阿僧祇劫、阿僧祇劫入一劫、有数劫入无数劫、无数劫入有数劫、一念入劫、劫入一念、劫入非劫、非劫入劫、有佛劫入无佛劫、无佛劫入有佛劫、过去未来劫入现在劫、现在劫入过去未来劫、过去劫入未来劫、未来劫入过去劫、长劫入短劫、短劫入长劫,如是等皆如实知。」

  【章 旨】此章为「明入大尽分」中「智大」七种智的第五种「入劫智大」的内容。关于「入劫智」的涵义,如世亲所解释:「是中『入』者,平等解脱一切,劫迭相入故。」(世亲《十地经论》卷十二)澄观具体解释说:「谓劫时迁流,名为『命行』。一摄一切,名曰『加持』。一入一切,名之为『舍』,以废己随他故。劫随心转,名为『自在』。」(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综合世亲、澄观的解释,此「入劫智」是言菩萨救度众生所具有的平等对待一切劫的智慧。澄观讲的「命行」就是指菩萨救度众生需要以生命的存在与迁流为依托,而「加持」、「舍」则是救度众生的两种功能、功德。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此地菩萨又知晓诸佛所有的入劫智。具体言之:一劫入阿僧祇劫、阿僧祇劫入一劫、有数量的劫入无数量的劫、无数劫入有数劫、一念入劫、劫入一念、劫入非劫、非劫入劫、有佛出世的劫入无佛出世的劫、无佛出世的劫入有佛出世的劫、过去和未来劫入现在劫、现在劫入过去和未来劫、过去劫入未来劫、未来劫入过去劫、长劫入短劫、短劫入长劫。如此等等,此地菩萨都如实知晓。」

  「又知如来诸所入智,所谓:入毛道智①,入微尘智②,入国土身正觉智③,入众生身正觉智,入众生心正觉智,入众生行正觉智,入随顺一切处正觉智④,入示现徧行智,入示现顺行智,入示现逆行智,入示现思议、不思议世间了知、不了知行智⑤,入示现声闻智、辟支佛智、菩萨行、如来行智⑥。」

  【章 旨】此章为「明入大尽分」中「智大」七种智的第五种「入道智大」的内容。关于「入道智」的涵义,如澄观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说:「依对治意说,谓遍入诸道。若逆,若顺,皆为对治,无非入道。此约知凡夫道。若约知化凡夫道,即此逆、顺等,便是佛道。」(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综合世亲、澄观的解释,即菩萨所具有的使凡夫入佛道的智慧。依照世亲对于所化度凡夫的解释,有三类:「依凡夫地依我慢行者,依信求生天者,依觉观者。」(世亲《十地经论》卷十二)

  【注 释】①入毛道智 「毛道」指凡夫,又作「毛头」,谓凡夫心行不定,犹如轻毛之随风飘荡,因此称之为「毛道凡夫」。「道智」为佛的「十智」之一,是指缘「道谛」作「道」、「如」、「行」、「出」等四种行相,而断除迷惑的「无漏智」。入于「见道」,成就灭「类智」之「无间道时,缘「欲界」之「道谛」,作「道」、「如」、「行」、「出」等四种行相,生起「无漏」之「法智忍」,称为「道法智忍」;而于「无间道」所生之「无漏法智」,称为「道法智」,此为「道智」之初成就。又「修道」所摄之「道类智」虽无兼治下界之惑,然「道法智」与「灭法智」既可共同对治「欲界」修所断之惑,亦可兼治上界之修所断之惑。此处的「入毛道智」为「入道智大」的总句,也就是第十地菩萨具有此化度凡夫的「道智」。以下分十三句来具体阐述此「入道智」。②入微尘智 关于此种智,澄观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说:「一、依我慢行者,令入微尘智观破抟聚,唯尘无我故。」(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即对于凡夫地中我慢严重的众生,使其观察微尘,知晓构成「色」的微尘其实是空的,从而证得无我。③入国土身正觉智 关于此种智,澄观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说:「二、依信求生天者,入净国土过于所信故。」这是指试图依据信仰而得以生于「天」中而成为天众的众生。「国土」即指「清净国土」,世亲、澄观都解释为六道之中的「天道」。④入众生身正觉智入众生心正觉智入众生行正觉智入随顺一切处正觉智 关于此四种智,澄观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说:「于中,初句,起觉观身。次二句,正显觉观心、行差别。次句,明所觉境。上四即所化之觉观。」这是说,此四种智是指菩萨所化的对象众生所具的「觉观」。⑤入示现徧行智入示现顺行智入示现逆行智入示现思议不思议世间了知不了知行智 关于此四种智,澄观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说:「次四句,能化之行。初句,总显徧行故。次二,随宜,若逆,若顺。后句,若深,若浅。」(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这是指菩萨知晓所化度的对象众生之「行」的智慧。其中,「顺行」是指与佛教修行相顺的正向之行,「逆行」是指与佛教规定不能够发生的恶行。「思议之世间」、「了知之行」为「浅」,「不思议之世间」、「不了知之行」为「深」。⑥入示现声闻智辟支佛智菩萨行如来行智 关于此四种智,澄观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说:「后四句,化令入三乘果。」(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指化度使其成就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之果。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此地菩萨又知晓如来诸所入智。具体而言:进入凡夫之道智,进入微尘之智,进入国土身之正觉智,进入众生身之正觉智、进入众生心之正觉智,进入众生行之正觉智,进入随顺一切处之正觉智,进入示现徧行之智,进入示现顺行之智,进入示现逆行之智,进入示现思议、进不思议世间以及了知、不了知行之智,进入示现声闻之智、辟支佛之智、菩萨行、如来行之智。」

  「佛子!一切诸佛所有智慧广大无量,此地菩萨皆能得入。」

  【章 旨】此章为「明入大尽分」中「智大」的总结。「前七,皆佛之智,菩萨能入,故名『智大』。」(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佛子!一切诸佛所具有的智慧广大无量,此地菩萨都能够进入。」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地,即得菩萨不思议解脱①、无障碍解脱②、净观察解脱③、普照明解脱④、如来藏解脱⑤、随顺无碍轮解脱⑥、通达三世解脱、法界藏解脱⑦、光明轮解脱、无余境界解脱⑧。此十为首,有无量百千阿僧祇解脱门,皆于此第十地中得。」

  【章 旨】从此章开始进入「明入大尽分」的第二部分「解脱大」的内容。在此章,金刚藏菩萨向会众宣讲第十地菩萨所获得十种主要的解脱法门。

  【注 释】①菩萨不思议解脱 关于此种解脱法门,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说:「初,依神通境界,转变自在,言念不及故。」这是说,菩萨依持于神通境界的解脱法门,自在而超越,这是语言和心念所不能表达、表现的。②无障碍解脱 关于此种解脱法门,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说:「二、能至无量世界,以愿智力,无拘碍故。」此处强调依持于菩萨所发之大愿。③净观察解脱 关于此种解脱法门,澄观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说:「三、明离障解脱,故云『净观』。离障有二,并皆知之。一、约位则世、出世间所离不同。二、就出世中,『学』、『无学』别。此『学』、『无学』并通三乘。」这是说,世间果位与出世间果位所离之障以及出世间果位中的「有学」、「无学果位」所离之障都是不同的。在声闻乘的「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等「四果」之中,前三果仍然为「有学」,第四果「阿罗汉」为「无学」。「有学」是还要上进修学的意思,「无学」就是学道圆满不需再行修学的意思。④普照明解脱 关于此种解脱法门,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说:「四、约『心』明『通』。普照物机,随意转变,一时普应,如观音普门示现故。」这是从「心」所具有的神通的角度言说解脱法门的。⑤如来藏解脱 关于此种解脱法门,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说:「五、即『法陀罗尼』,显如来藏中蕴恒沙德故。」「如来藏」是指众生身中所隐藏之如来清净法身。而世亲将此处的「如来藏」解释为「法陀罗尼」,「陀罗尼」为「总持」、「总一切法」、「持无量义」的涵义,因此,此处的「如来藏」大致应该是「如来之法藏」的意思。⑥随顺无碍轮解脱 关于此种解脱法门,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说:「六、即能破他言,随彼言破,无碍圆满故。」这是指菩萨所具有的依据无碍之言辨而使众生达到解脱境界的法门。⑦通达三世解脱法界藏解脱 关于此处的二种解脱法门,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说:「次二一对,相入通智。约时明通,由达三世劫,随意住持相入故。约因缘集显智,一切种智包藏法界之中故。」前者是指菩萨具有通达三世等劫,于其中自由出入使众生得到解脱的智慧,后者是言菩萨的「一切种智」包藏了所有法界的所有因缘。⑧光明轮解脱无余境界解脱 关于此二种解脱法门,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说:「后二一对,约相,即明通智。约身明通,不离一身,光明轮而普照故,是『解脱光轮』。约时明智,即一而能知多故。」「通智」即神通智慧。前者指菩萨依持自身的光明轮普照众生使其解脱,后者是指菩萨依持所观见的众生「一时」的状况而能够知晓众生「多时」的状况。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佛子!菩萨摩诃萨住于此地,随即获得菩萨不思议解脱、无障碍解脱、净观察解脱、普照明解脱、如来藏解脱、随顺无碍轮解脱、通达三世解脱、法界藏解脱、光明轮解脱、无余境界解脱。这十种为首,有无量百千阿僧祇的解脱门,菩萨都在此第十地中获得。」

  「如是乃至无量百千阿僧祇三昧门、无量百千阿僧祇陀罗尼门、无量百千阿僧祇神通门,皆悉成就。」

  【章 旨】此章简要概括了「明入大尽分」所言的「五大」的其余三种:「三、三昧大。四、陀罗尼大。五、神通大」的内容。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如此甚至无量百千阿僧祇三昧门、无量百千阿僧祇陀罗尼门、无量百千阿僧祇神通门,此地菩萨都完全成就。」

  【说 明】第十地「明地行」的第四层次「明入大尽分」的内容,至此,金刚藏菩萨已经宣说完毕。关于此「明入大尽分」的结构及涵义,世亲《十地经论》卷十二解释说:「有五种:一、智大。二、解脱大。三、三昧大。四、陀罗尼大。五、神通大。此事依五种义分别应知:一、依正觉实智义。二、依心自在义。三、依发心即成就一切事义。四、依一切世间随利益众生义。五、依堪能度众生义。」

  第一,「智大」。「智大」有七种:

  其一,「集智大」。「有二十集,皆明因缘集,然通真、妄及与和合,故有三分:一、染分。二、净分。三、灭分。」而「集」即因缘集,「集智」即了解各种因缘集的智慧。

  其二,「应化智大」。「应化智」的涵义,如世亲《十地经论》卷十二所解释:「众生应化等差别应知。」即如实知晓应化众生的差别等等的智慧。

  其三,「加持智大」。「加持智」的涵义是:「依彼应化,常化不绝,为『加持行』。」(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

  其四,「微细智大」。从世亲和澄观的解释看,此章是言,前述三种「智大」合为佛所具的「不二智」;而经文所言的十种「微细智」是讲释迦牟尼佛「八相成道」之过程。

  其五,「密处智大」。关于此「密处智」,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说:「『依护根未熟众生,不令惊怖故』,现粗、隐、细而秘密俱成。」其十种秘密处,「身秘密」、「语秘密」、「心秘密」(意秘密)「三密」为「秘密处」的总概括,其余七种为具体阐述。

  其六,「入劫智大」。综合世亲、澄观的解释,此「入劫智」是言菩萨救度众生所具有的平等对待一切劫的智慧。澄观讲的「命行」就是指菩萨救度众生所须以生命的存在与迁流为依托,而「加持」、「舍」则是救度众生的两种功能、功德。

  其七,「入道智大」。综合世亲、澄观的解释,即菩萨所具有的使凡夫入佛道的智慧。依照世亲《十地经论》卷十二对于所化度指凡夫的解释,有三类:「依凡夫地依我慢行者,依信求生天者,依觉观者。」

  第二,「解脱大」,金刚藏菩萨向会众宣讲第十地菩萨所获得十种主要的解脱法门。

  「明入大尽分」所言的「五大」的其余三种「三昧大」、「陀罗尼大」、「神通大」在经文中只有一句:「如是乃至无量百千阿僧祇三昧门、无量百千阿僧祇陀罗尼门、无量百千阿僧祇神通门,皆悉成就。」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通达如是智慧,随顺无量菩提,成就善巧念力①。」

  【章 旨】从此章开始进入「明地行」的第五层次「释名分」的内容。在此层次,金刚藏菩萨向会众解释了第十地之所以称之为「法云」的三方面缘由。此章与其后的数章为第一方面的理由:「一、能受如来大法云雨,故名『法云』。」(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云、法相似,以遍覆故,此地中闻法相似,如虚空身遍覆故。」(世亲《十地经论》卷十二)「谓佛身云遍覆法界,法雨亦多,唯此能受,故名『法云』。」(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此章为「云、法相似」的第一层次,「先总明能受之德」的内容。

  【注 释】①通达如是智慧随顺无量菩提成就善巧念力 关于此三句的涵义,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说:「由前七智成就念力,能受多法。此智实成多德,故云『无量菩提』,近说受持之义耳。」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佛子!此菩萨摩诃萨通达如此七种智慧,随顺无量菩提,成就了善巧念力。」

  「十方无量诸佛所有无量大法明、大法照、大法雨①,于一念顷皆能安、能受、能摄、能持②。譬如娑伽罗龙王③所霔大雨,唯除大海,余一切处皆不能安、不能受、不能摄、不能持。如来秘密藏大法明、大法照、大法雨亦复如是,唯除第十地菩萨,余一切众生、声闻、独觉乃至第九地菩萨,皆不能安、不能受、不能摄、不能持。」

  【章 旨】此章与其后的三章为「云、法相似」部分的第二层次「别显受法之相」部分的内容。此章则为「别显受法之相」的第一部分「总显受多」的内容。在此章,金刚藏菩萨先从正面说明第十地菩萨所受的佛法的「多」与「妙」,然后又以譬喻说明惟有第十地菩萨纔能够受持如此「多」而「妙」的佛法。

  【注 释】①无量大法明大法照大法雨 「无量」表示所受的「法」非常多,难于数计。「大法明」、「大法照」、「大法雨」表示所受法的美妙。「大法明」、「大法照」是指「闻」、「思」、「修」「三慧」所知之法的自性。如澄观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说:「『大法明』是『闻』、『思智』摄受故。『照』是『修慧』所摄受故。下句作故,谓说授众生如云,与他雨法雨故。」(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大法明」是指「闻慧」、「思慧」所知的法性,「大法照」是指「修慧」所起的摄受众生的作用。「大法雨」则是菩萨授众生法就如同云彩降下大雨一样。「闻慧」是听闻佛法能生智慧;「思慧」是思惟佛理能生智慧;「修慧」是勤修禅定能生智慧。②于一念顷皆能安能受能摄能持 此句是显示第十地菩萨所具有的能受之德。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说:「『一念』者,速故,既多、妙,又速,展转显胜。『能安』者,堪能安受文故。『受』者,信受故。上二受文。『摄』者,思惟摄取义故。『持』者,摄受彼文、义成二持。」「能安」、「能受」的对象都是经文之字句,而「能安」是指能力和可能,而「能受」则是指「心」的信受。「能摄」是通过思惟摄取经文的涵义。「能持」则是指持经、持义。③娑伽罗龙王 大龙王之一,观音菩萨二十八部众之一,音译又作「娑竭罗龙王」、「沙竭龙王」,意译「海龙王」。《长阿含经》卷十九〈龙鸟品〉说:「大海水底有娑竭龙王宫,纵广八万由旬,宫墙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严饰,皆七宝成,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此龙王是降雨之龙神,从古以来修请雨之法时,都以之为本尊。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十方无量诸佛所有的无量的大法明、大法照、大法雨,第十地菩萨在一念之间都能够安、能够接受、能够摄取、能够忆持。譬如娑伽罗龙王所降下的大雨,惟除大海,其余一切地方都不能安置、不能接受、不能摄取、不能保持。如来秘密藏的大法明、大法照、大法雨也是如此,唯除第十地菩萨,其余一切众生、声闻、独觉甚至第九地菩萨,都不能安、不能接受、不能摄取、不能忆持。」

  「佛子!譬如大海,能安、能受、能摄、能持一大龙王所霔大雨①。若二、若三乃至无量诸龙王雨,于一念间一时霔下,皆能安、能受、能摄、能持。何以故?以是无量广大器故。」

  「住法云地菩萨亦复如是,能安、能受、能摄、能持一佛法明、法照、法雨;若二、若三乃至无量,于一念顷一时演说,悉亦如是。是故此地名为『法云』。」

  【章 旨】此章为「别显受法之相」的第二部分「历数显多」的内容。在此章,金刚藏菩萨以大海作譬喻说明住于此法云地的菩萨所安、受、摄、持的佛法的数量之广大。

  【注 释】①譬如大海能安能受能摄能持一大龙王所霔大雨 关于此譬喻,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说:「海能安者,受一切水故。『受』者,不浊故,浊如不信。『摄』者,余水数入,失本名故。『持』者,用不可尽故。」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佛子!譬如大海,能安、能受、能摄、能持一条娑伽罗龙王大龙王所降下的大雨。如果二条、三条甚至无量的诸龙王一起降雨,在一念之间一时降下大雨,大海都能够安、能接受、能够摄取、能够保持。为什么缘故呢?因为大海是一无量广大的器具的缘故。」

  「住于法云地的菩萨也是如此,能安、能接受、能摄取、能忆持一位佛的法明、法照、法雨。如果二位、三位甚至无量的佛,在一念之间一时演说佛法,第十地菩萨也能够完全安、接受、摄取、忆持。因此缘故,第十地名之为『法云地』。」

  解脱月菩萨言:「佛子!此地菩萨于一念间,能于几如来所安、受、摄、持大法明、大法照、大法雨?」

  金刚藏菩萨言:「佛子!不可以算数能知,我当为汝说其譬喻。佛子!譬如十方各有十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佛刹微尘数世界,其世界中一一众生皆得闻持陀罗尼,为佛侍者,声闻众中多闻第一,如金刚莲华上佛所大胜比丘;然一众生所受之法,余不重受。佛子!于汝意云何?此诸众生所受之法为有量耶?为无量耶?」

  解脱月菩萨言:「其数甚多,无量无边。」

  金刚藏菩萨言:「佛子!我为汝说,令汝得解。佛子!此法云地菩萨,于一佛所一念之顷,所安、所受、所摄、所持大法明、大法照、大法雨、三世法藏①,前尔所世界一切众生所闻持法,于此百分不及一,乃至譬喻亦不能及。如一佛所,如是十方如前所说,尔所世界微尘数佛复过此数,无量无边,于彼一一诸如来所所有法明、法照、法雨、三世法藏,皆能安、能受、能摄、能持。是故此地名为『法云』。」

  【章 旨】此章为「别显受法之相」的第三部分「问答显多」的内容。在此章,金刚藏菩萨应解脱月菩萨所问向会众解释了第十地菩萨为什么能够接受如此多、如此美妙的佛法的原因。

  【注 释】①三世法藏 关于此语,有两种解释。菩提流支所译《十地经论》卷十二为「法界藏」。世亲解释说:「『三世法界藏』者,于法界中三种事藏。」世亲所说的「三种事藏」澄观直接解释为:「意取法明、照、雨,蕴在法界故。」即于前述的「大法明」、「大法照」、「大法雨」相照应,「三种事藏」即为「闻」、「思」和「修」。而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则另外解释为:「『三世法藏』者,三世佛法之藏也。」

  【语 译】解脱月菩萨问金刚藏菩萨:「佛子!此地菩萨于一念间,能能够在几位如来的所在安、接受、摄取、忆持大法明、大法照、大法雨?」

  金刚藏菩萨回答说:「佛子!不能够凭借算数知晓,我当为你用譬喻来说明。佛子!譬如十方各自有十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佛土微尘数的世界,其世界中每一位众生都能够闻持陀罗尼,作为佛的侍者,声闻众中多闻第一,譬如金刚莲华上佛所在处的大胜比丘。但是,一位众生所接受的法,别的众生不再重复禀受。佛子!你如何考虑此事呢?此诸众生所禀受之法是有数量限制呢?还是没有数量限制呢?」

  解脱月菩萨说:「其数甚多,无量无边际。」

  金刚藏菩萨又说:「佛子!我为你说明,使你能够理解。佛子!此法云地的菩萨,于一佛所一念之间,所安、所接受、所摄取、所忆持的大法明、大法照、大法雨、三世法藏,前面所说的世界中的一切众生所闻持的法,都不到其的百分之一,甚至譬喻所言的也不赶得上。如一佛所,如是十方,如前所说,你所说的世界微尘数佛又超过此数,无量又无边际,在那每一位诸如来所禀受的所有法明、法照、法雨、三世法藏,都能够安、能够接受、能够忆持。因此缘故,此地名之为『法云地』。」

  「佛子!此地菩萨以自愿力,起大悲云,震大法雷,通、明、无畏以为电光,福德、智慧而为密云,现种种身①,周旋往返,于一念顷,普徧十方百千亿那由他世界微尘数国土,演说大法,摧伏魔怨②;复过此数,于无量百千亿那由他世界微尘数国土,随诸众生心之所乐,霔甘露雨,灭除一切众惑尘焰。是故此地名为『法云』。」

  【章 旨】此章为金刚藏菩萨向会众所解释的第十地之所以称之为「法云」的第二方面的缘由。世亲《十地经论》卷十二解释说:「二、灭尘除垢相似法,此法能灭众生烦恼尘,故名『法云』。」澄观则简要概括为「注雨灭惑」。

  【注 释】①起大悲云震大法雷通明无畏以为电光福德智慧而为密云现种种身 关于此中譬喻之涵义,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解释说:「悲云普覆故,法雷惊蛰故。通、明、无畏,照机速疾,令见道故。以福、智因,成种种身,如云形显多故。法雨正能破四魔故。」「四魔」即「烦恼魔」、「五阴魔」、「死魔」、「天魔」。「烦恼魔」指「贪」、「瞋」、「痴」等习气能恼害身心;「五阴魔」指「色」、「受」、「想」、「行」、「识」等「五蕴」能生一切之苦;「死魔」指死亡能断人之生存命根;「天魔」指能坏人善事的天魔外道,譬如欲界自在天的魔王就是如此。②魔怨 即「恶魔」。因恶魔向人行恶,为人之怨敌,因此佛教中将其称为「魔怨」。《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八说:「安处不动,犹若金刚,以智慧剑斩烦恼贼、破生死军、摧伏魔怨、荷负一切,令诸众生皆得解脱。」

  【语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佛子!此地菩萨以自己的大愿之力,生起大悲之云彩,震动大法之雷,贯通世间、光明、无畏作为其电光,福德、智慧而作为其密云,显现出种种身,周旋往返,在一念之间,普徧十方百千亿那由他世界微尘数国土,演说大法,摧伏魔怨;又超过此数,在无量百千亿那由他世界微尘数国土,针对诸众生心中的所乐,降下甘露雨,灭除一切众生的惑尘之火焰。因此缘故,此地名之为『法云地』。」

  「佛子!此地菩萨于一世界从兜率天下乃至涅槃,随所应度众生心而现佛事;若二、若三,乃至如上微尘数国土,复过于此,乃至无量百千亿那由他世界微尘数国土,皆亦如是。是故此地名为『法云』。」

  【章 旨】此章为金刚藏菩萨向会众所解释的第十地之所以称之为「法云」的第三方面的缘由。世亲《十地经论》卷十二解释说:「三、度众生,从兜率天退乃至示大涅槃故,渐化众生故,如大云雨生成一切卉物萌芽故。」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则简要概括为「注雨生善,故名『法云』。」金刚藏菩萨向会众说,此地菩萨以「八相成道」的过程示现众生,使众生趣向涅槃解脱。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佛子!此地菩萨在一世界从兜率天降下一直示现涅槃相,针对所应度化的众生之心意而显示成佛之事;如果在二个世界,如果在三个世界,甚至如上面所说的微尘数国土,超过微尘数国土,甚至无量百千亿那由他世界微尘数的国土,也都是如此。因此缘故,此地名之为『法云地』。」

  【说 明】第十地「明地行」的第五层次「释名分」的内容,至此,金刚藏菩萨已经宣说完毕。在此层次,金刚藏菩萨向会众解释了第十地之所以称之为「法云」的三方面缘由。

  第一,「能受如来大法云雨,故名『法云』。」(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云、法相似,以遍覆故,此地中闻法相似,如虚空身遍覆故。」(世亲《十地经论》卷十二)「谓佛身云遍覆法界,法雨亦多,唯此能受,故名『法云』。」(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

  第二,「灭尘除垢相似法,此法能灭众生烦恼尘,故名『法云』。」(世亲《十地经论》卷十二)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则简要概括为「注雨灭惑」。

  第三,「度众生,从兜率天退乃至示大涅槃故,渐化众生故,如大云雨生成一切卉物萌芽故。」(世亲《十地经论》卷十二)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则简要概括为「注雨生善,故名『法云』。」金刚藏菩萨向会众说,此地菩萨以「八相成道」的过程示现众生,使众生趣向涅槃解脱。

  「佛子!此地菩萨智慧明达,神通自在①。」

  【章 旨】从此章开始进入「明地行」的第六层次「神通力无、有上者分」的内容。在此层次,金刚藏菩萨向会众解释了第十地所具有的神通之力。世亲《十地经论》卷十二解释说:「『神通力无上有上』者,有六种相应知:一、依内。二、依外。三、自相。四、作住持。五、令欢喜。六、大胜。是中『神通力无上』者,比余众生神通力故。『有上』者,比于如来神通力故。」也就是说第十地菩萨的神通力超过其他众生等而低于诸佛。此章为其第一部分「依内」的内容。在此章金刚藏菩萨向会众简要说明了第十地菩萨所具有的神通之力的内在根源。

  【注 释】①此地菩萨智慧明达神通自在 此句虽然简单,然却含有四层涵义。世亲解释说:「是中『依内』者,有四种:一、不思议解脱。二、三昧。三、起智陀罗尼。四、神通。」(世亲《十地经论》卷十二)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又解释说:「『智慧明达』者,即起通之智,亦『陀罗尼』。二、『神通』者,是『通体』。三、『自在』即『通德』,亦摄『不思议解脱』及与『三昧』。具此三事,即通『无上』。」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佛子!此地菩萨智慧明达,神通自在。」

  「随其心念,能以狭世界作广世界,广世界作狭世界。」

  「垢世界作净世界,净世界作垢世界;乱住、次住、倒住、正住①,如是无量一切世界皆能互作。」

  「或随心念,于一尘中置一世界须弥卢等一切山川,尘相如故,世界不减;或复于一微尘之中置二、置三,乃至不可说世界须弥卢等一切山川,而彼微尘体相如本,于中世界悉得明现。或随心念,于一世界中示现二世界庄严,乃至不可说世界庄严;或于一世界庄严中示现二世界,乃至不可说世界。或随心念,以不可说世界中众生置一世界;或随心念,以一世界中众生置不可说世界,而于众生无所娆害。」

  「或随心念,于一毛孔示现一切佛境界庄严之事。」

  【章 旨】此章为「神通力无、有上者分」的第二部分「依外」以及第三部分「自相」的内容。关于二者合一的理由,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解释说:「第二『依外』,谓业用依外境而起故。亦是第三『依自相』,谓转变作用是神通相故。」世亲《十地经论》卷十二解释说:「『依外』者,外事地等,复有外事、自他身等。是中『自相』者,有二种:一、转外事等。二、应化自身等。是中『转』者,复有三种:一、略广转。二、异事转。三、自在转,能作一切众生种种庄严等。」

  【注 释】①乱住次住倒住正住 关于此四种世界,《华严经》之外的经典中甚为罕见。世亲《十地经论》卷三解释说:「『乱住』者,非次第住故。『倒住』者,不造舍宅住故。『正住』者,造舍宅住故。」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四接续其意,解释说:「『乱』则不依行伍,『倒』即覆剎,『正』即仰剎。」而关于「次住」的涵义,几乎没有查找的线索。菩提流支译《十地经论》卷十二,与此相对应的一段经文中仅仅是说:「是广大无量乱住、倒住、正住等一切世界,自在力故,种种能成。」而六十卷《华严经》也无「次住」的名称。然从经文本身的逻辑顺序以及世亲对于「乱住」的解释看,「次住」应该是「乱住」的反义词。因此,「次住」可能是「如次而住」的世界。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此地菩萨针对众生的心念,能够将狭小的世界变作广大的世界,将广大的世界变作狭小的世界。」

  「此地菩萨能够将污垢的世界变清净的世界,将清净的世界变作污垢的世界;乱住世界、次住世界、倒住世界、正住世界,如此无量一切世界都能够互相变作。」

  「此地菩萨针对众生的心念,在一尘中安置一世界须弥卢等一切山川,微尘的相状完全相同,世界不减;又于一微尘之中安置二、安置三世界,甚至不可说世界须弥卢等一切山川,而那些微尘体相也如其本来面目,这些世界都完全在其中得以明晰地显现。又针对众生的心念,在一世界中示现二世界的庄严,甚至不可说世界的庄严;又在一世界庄严中示现二世界的庄严,甚至不可说世界的庄严。又针对众生的心念,将不可说世界中的众生安置于一世界;又针对众生的心念,将一世界中的众生安置于不可说世界之中,而对于众生却无所娆害。」

  「又针对众生的心念,在一毛孔中示现出一切佛的境界以及庄严等等事。」

  「或随心念,于一念中示现不可说世界微尘数身,一一身示现如是微尘数手,一一手各执恒河沙数华奁、香箧、鬘盖、幢幡,周徧十方,供养于佛;一一身复示现尔许微尘数头,一复现尔许微尘数舌,于念念中,周徧十方,叹佛功德。或随心念,于一念间普徧十方,示成正觉乃至涅槃,及以国土庄严之事;或现其身普徧三世,而于身中有无量诸佛及佛国土庄严之事,世界成、坏靡不皆现;或于自身一毛孔中出一切风,而于众生无所恼害。或随心念,以无边世界为一大海,此海水中现大莲华,光明严好,徧覆无量无边世界,于中示现大菩提树庄严之事,乃至示成一切种智;或于其身现十方世界一切光明,摩尼宝珠、日月星宿、云电等光靡不皆现;或以口嘘气,能动十方无量世界,而不令众生有惊怖想;或现十方风灾、火灾及以水灾;或随众生心之所乐,示现色身,庄严具足;或于自身示现佛身,或于佛身而现自身;或于佛身现己国土,或于己国土而现佛身。」

  「佛子!此法云地菩萨能现如是及余无量百千亿那由他自在神力。」

  【章 旨】此章为「神通力无、有上者分」的第四部分「作住持相」的内容。关于其涵义,世亲《十地经论》卷十二解释说:「『作住持』者,供养门等成就,集助菩提法故。」而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则解释说「常用不绝」为「作住持」的涵义。二者可以互相补充。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此地菩萨针对众生的心念,在一念中示现不可说世界微尘数身,每一身都示现出如此微尘数的手,每一只手各自执恒河沙数的华奁、香箧、鬘盖、幢幡,这些物品周徧十方,菩萨将其供养于佛;菩萨的每一身又示现出许多微尘数的头,每一头又显现出微尘数的舌,在念念中,其周徧十方,赞叹佛的功德。菩萨又针对众生的心念,在一念间普徧于十方,为众生示现佛成正觉乃至涅槃,以及国土庄严等事;又显现出其身普徧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而于身中有无量诸佛及佛国土庄严等之事,世界的成、坏无不全部显现出来;菩萨又从自身一毛孔中产生一切风,但对于众生却无所恼害。菩萨又针对众生的心念,以无边世界为一大海,此海水中显现出大莲华,其光明严好,徧覆无量无边的世界,于中示现出大菩提树庄严之事,乃至示现成就一切种智;又于其身显现出十方世界的一切光明,摩尼宝珠、日月星宿、云电等光无不都显现出来;又以口嘘气,能够使十方无量世界震动,但却不使众生产生惊怖的想法;又显现出十方的风灾、火灾及以水灾;又针对众生心中的喜好,示现色身,庄严具足;菩萨又从于自身示现出佛身,又从佛身而显现出自身;又于佛身显现出现自己的国土,又以自己的国土而显现出佛身。」

  「佛子!此法云地的菩萨能够显现出如此以及无量百千亿那由他的自在神力。」

  尔时,会中诸菩萨及天、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护世四王、释提桓因①、梵天、净居、摩酰首罗诸天子等,咸作是念:「若菩萨神通智力能如是者,佛复云何?」

  尔时,解脱月菩萨知诸众会心之所念,白金刚藏菩萨言:「佛子!今此大众闻其菩萨神通智力,堕在疑网。善哉,仁者!为断彼疑,当少示现菩萨神力庄严之事。」

  【章 旨】此章为「神通力无、有上者分」的第五部分「令欢喜」的内容。关于其涵义,世亲《十地经论》卷十二解释说:「是中『令欢喜』者,能断疑故。断疑有二种:一、示现自神通力。二、说一切法故。」此章以下「明地行」中的内容都属于「示现自神通力」部分,后一部分则归入「辨地果」部分。在此章,会中大众产生疑问:前述所言的第十地菩萨的种种神通一般都说是惟有佛方纔具备,为何金刚藏菩萨说此地菩萨也具有呢?解脱月菩萨知晓会众的疑问,随即请求金刚藏菩萨断除会众的疑问。

  【注 释】①释提桓因 即「帝释天」、「天帝释」、「帝释」,是佛教所说仞利天之主,居须弥山巅。忉利天含有三十三天宫,帝释天住在中央的善见城(又作喜见城)统领一切,周围环绕着三十二天宫,分别由三十二位辅臣镇守。这三十二位辅臣,原本是帝释天的至友。由于他们在人间曾共修福德,所以逝世后一齐成为忉利天的统治者。

  【语 译】那时,会中的诸菩萨及天、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护世的四大天王、释提桓因王、梵天、净居天、摩酰首罗诸天子等,都产生这样的心念:「如果菩萨神通智力已经能够如此,佛又怎么说呢?」

  那时,解脱月菩萨知晓众会心中的想法,向金刚藏菩萨说:「佛子!现在此大众听说此地菩萨如此神通智力,堕入了怀疑之网。好啊,仁者!您为其断除这些疑问,可以示现菩萨神力以及庄严等等事。」

  时,金刚藏菩萨即入一切佛国土体性三昧。入此三昧时,诸菩萨及一切大众,皆自见身在金刚藏菩萨身内,于中悉见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种种庄严之事,经于亿劫说不能尽。又于其中见菩提树,其身周围十万三千大千世界,高百万三千大千世界,枝叶所荫亦复如是。称树形量,有师子座,座上有佛,号『一切智通王』。一切大众悉见其佛坐菩提树下师子座上,种种诸相以为庄严,假使亿劫说不能尽。金刚藏菩萨示现如是大神力已,还令众会各在本处。时,诸大众得未曾有,生奇特想,默然而住,向金刚藏一心瞻仰。

  尔时,解脱月菩萨白金刚藏菩萨言:「佛子!今此三昧,甚为希有,有大势力,其名何等?」

  金刚藏言:「此三昧名:一切佛国土体性。」

  又问:「此三昧境界云何?」

  答言:「佛子!若菩萨修此三昧,随心所念,能于身中现恒河沙世界微尘数佛刹,复过此数,无量无边。佛子!菩萨住法云地,得如是等无量百千诸大三昧,故此菩萨身、身业不可测知,语、语业,意、意业,神通自在,观察三世三昧境界、智慧境界,游戏一切诸解脱门;变化所作、神力所作、光明所作,略说,乃至举足、下足,如是一切诸有所作,乃至法王子、住善慧地菩萨皆不能知。佛子!此法云地菩萨所有境界,略说如是;若广说者,假使无量百千阿僧祇劫亦不能尽。」

  【章 旨】金刚藏菩萨应解脱月菩萨的请求,先进入「一切佛国土体性三昧」之中以显示此地菩萨所获得的神通之殊胜,其后应解脱月菩萨的提问,向会众宣说此定之名称以及难于思议的境界。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在解释此一问答的特殊涵义时说:「初一问答,显神力无上,令众欢喜。」

  【语 译】当时,金刚藏菩萨随即进入一切佛国土体性三昧。当金刚藏菩萨进入此三昧时,诸菩萨及一切大众,都自己看见其身在金刚藏菩萨的身内,并且从中完全看见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种种庄严之事,如此这些用亿劫的时间也是说不尽的。会众还在其中看见菩提树,树身的周长有十万个三千大千世界,树高百万个三千大千世界,枝叶所覆盖的地域也是如此。与树的形量对应,有一师子座,座上有一位佛,号为『一切智通王』。一切大众都完全看见其佛坐于菩提树下的师子座上,有种种诸相作为庄严,这些景象用亿劫的时间都说不尽的。金刚藏菩萨示现出如此大神通之力之后,又使会众重新回归本来的坐处。那时,诸大众获得未曾有的体验,产生奇特的想法,默然而住,面向金刚藏菩萨,一心瞻仰金刚藏菩萨。

  那时,解脱月菩萨向金刚藏菩萨说:「佛子!现今的这一三昧,甚为希有,有大势力,它的名目是什么呢?」

  金刚藏菩萨回答说:「此三昧名为『一切佛国土体性』。」

  解脱月菩萨又问:「这一三昧的境界如何呢?」

  金刚藏菩萨回答说:「佛子!如果菩萨修习这一三昧,跟随其心中所念,能够在其身中显现出恒河沙世界微尘数的佛土,也能够超过此数,无量而无边际。佛子!菩萨住于法云地,获得如此等无量百千的诸大三昧,因此菩萨的身、身业不可测知,语、语业,意、意业,神通自在,观察三世三昧境界、智慧境界,游戏一切诸解脱门;变化所作、神力所作、光明所作,仅仅只能大致说说,甚至举足、下足,如此一切诸有所作,甚至法王子、住善慧地菩萨都不能知晓。佛子!此法云地菩萨所有的境界,大致说说就是如此。如果广泛地言说,假使用无量百千阿僧祇劫也不能说尽。」

  解脱月菩萨言:「佛子!若菩萨神通境界如是,佛神通力,其复云何?」

  金刚藏言:「佛子!譬如有人,于四天下取一块土,而作是言:『为无边世界大地土多,为此土多?』我观汝问亦复如是,如来智慧无边无等,云何而与菩萨比量?」

  「复次,佛子!如四天下取少许土,余者无量;此法云地神通智慧,于无量劫但说少分,况如来地!」

  「佛子!我今为汝引事为证,令汝得知如来境界。佛子!假使十方,一一方各有无边世界微尘数诸佛国土,一一国土得如是地菩萨充满,如甘蔗、竹、苇、稻、麻、丛林,彼诸菩萨于百千亿那由他劫修菩萨行所生智慧,比一如来智慧境界,百分不及一,乃至优波尼沙陀分亦不能及。」

  【章 旨】金刚藏菩萨应解脱月菩萨的请求,又向会众宣说佛的境界超过第十地菩萨的境界。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称其为:「后一问答,显神力有上,令众欢喜。」金刚藏菩萨的回答分为「总诃问非,显佛德无量」、「举所未说,显佛德无量」、「引事类,显佛德无量」三个方面。

  【语 译】解脱月菩萨又问:「佛子!如果菩萨的神通境界如此,佛的神通力又怎么样呢?」

  金刚藏菩萨回答说:「佛子!譬如有人在四天下取一块土,而这样说:『是无边世界大地的土多,还是此土多呢?』我看你的提问也是如此,如来的智慧无边无等,为什么要将其与菩萨来比较呢?」

  「其次,佛子!如在四天下取少许土,四天下剩余的土是无量的。此法云地菩萨的神通智慧,以无量劫仅仅只能说很少一部份,何况如来地呢!」

  「佛子!我今再为你们引用事例来证明,使你们得知如来的境界。佛子!假使十方,每一方各有无边世界微尘数诸佛国土,每一国土都充满获得此地境界的菩萨,如甘蔗、竹、苇、稻、麻、丛林,那些诸菩萨于百千亿那由他劫修菩萨行所产生的智慧,与一位如来的智慧境界相比,不及百分之一,甚至优波尼沙陀分也是如此。」

  【说 明】关于第十地的「明地行」部分,与其它地都不同。世亲《十地经论》卷十二解释说:「菩萨于九地中,已作净佛国土及化众生。第十地中,修行令智觉满足,此是『胜』故。此地中有八分差别:一、方便作满足地分。二、得三昧满足分。三、得受位分。四、入大尽分。五、地释名分。六、神通力无上、有上分。七、地影像分。八、地利益分。」「后之二通该十地」(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因此,不属于「明地行」部分,而「第六、神通力有上无上分」澄观依照别地的结构将其六部分在的后面两部分化归「辨地果」。这样一来,第十地「明地行」部分至此就结束了。在此,将各层次内容作一小结。

  第一层次「方便作满足地分」。澄观解释说:「一、『方便作满足地分』,摄前九地所修,总为方便,满此地故。」(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这是总结入地菩萨从初地至第九地中所修行以及获得的智慧之业。世亲《十地经论》卷十二说「此善择智有七种相」,具体内容见注释。

  第二层次「得三昧满足分」。世亲《十地经论》卷十二解释说:「离垢三昧等共眷属现前故。『离垢三昧』者,离烦恼垢故。而『现在前』者,不加功力自然现在前故。此『离垢三昧』复有九种三昧,离八种垢。」具体内容见注释。

  第三层次「得受位分」。关于此「得受位分」的涵义,世亲、澄观解释说:「三、得受位分,正住地行,依前定力摄佛智故。」(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关于此层次的结构,澄观判释说:「受位分,于中有四:一、法。二、喻。三、合。四、结。」其中,「合」,即将「法」与「喻」的内容作对应解释。「结」,即总结「得受位元分」的内容。主体部分则是「法」与「喻」。

  其一,关于「法」,世亲《十地经论》卷十二解释说:「是中『得受位』者,随何等座?随何等身量?随何等眷属?随何等相?随何等出处?随所得位?随如是说,六事应知。」此即为「法」的的六个方面:

  第一方面为「随何等座」,此地菩萨所坐之座为「大宝莲花王之座」。第二方面为「随何等身」,其涵义是「殊妙之身称于座」,「身相」与「大宝莲花王座」相宜。第三方面为「随何眷属」,有无数的菩萨环绕其周围。第四方面为「随何等相」,「周遍作业,为其相故。」(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第十地菩萨所作之业为其「身相」。第五方面为「随何出处」,其涵义是「十处出光,令恶道出离,菩萨增行故。文分为四:一、舒光作业。二、众圣咸知。三、下类奔风。四、同声相应。」(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其中「舒光作业」言「十处放光」的三种业:「利益业」、「发觉业」、「摄伏业」。「众圣咸知」是说,诸佛以及菩萨都知晓某世界中的某位菩萨证入到第十地。「下类奔风」的「下类」即低于十地的菩萨。十方无边数量的菩萨甚至九地菩萨都如同风一样奔来,正观第十地菩萨,并且获得了十千三昧。「同声相应」之「同声」即指同住于第十地的菩萨,这些「同声」都于其胸中放出大光明,此光后来又进入此位十地菩萨的胸相之中。第六方面为「随所得位」,即诸佛从眉间放出清净光明,为大菩萨确认其以及获得佛的果位。经文分「放光」成十种有益之业以及「入顶成益」两个层面。

  其二,「喻」。「喻上六事,文少不次。」(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

  第四层次「明入大尽分」。关于此「明入大尽分」的结构及涵义,世亲《十地经论》卷十二解释说:「有五种:一、智大。二、解脱大。三、三昧大。四、陀罗尼大。五、神通大。此事依五种义分别应知:一、依正觉实智义。二、依心自在义。三、依发心即成就一切事义。四、依一切世间随利益众生义。五、依堪能度众生义。」

  其一,「智大」。「智大」有七种:第一种「集智大」,「集」即因缘集。第二种,「集智」即了解各种因缘集的智慧。第三种「应化智大」,即如实知晓应化众生的差别等等的智慧。第四种「加持智大」,「依彼应化,常化不绝,为『加持行』。」第五种「微细智大」,经文所言的十种「微细智」是讲释迦牟尼佛「八相成道」之过程。「密处智大」,「密处智」,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说:「『依护根未熟众生,不令惊怖故』,现粗、隐、细而秘密俱成。」其十种秘密处,「身秘密」、「语秘密」、「心秘密」(意秘密)「三密」为「秘密处」的总概括,其余七种为具体阐述。第六种「入劫智大」,此「入劫智」是言菩萨救度众生所具有的平等对待一切劫的智慧。澄观讲的「命行」就是指菩萨救度众生所须以生命的存在与迁流为依托,而「加持」、「舍」则是救度众生的两种功能、功德。第七种,「入道智大」。即菩萨所具有的使凡夫入佛道的智慧。依照世亲对于所化度指凡夫的解释,有三类:「依凡夫地依我慢行者,依信求生天者,依觉观者。」(世亲《十地经论》卷十二)

  其二,「解脱大」,金刚藏菩萨向会众宣讲第十地菩萨所获得的十种主要的解脱法门。

  其三,「明入大尽分」所言的「五大」的其余三种「三昧大」、「陀罗尼大」、「神通大」在经文中只有一句:「如是乃至无量百千阿僧祇三昧门、无量百千阿僧祇陀罗尼门、无量百千阿僧祇神通门,皆悉成就。」

  第五层次「释名分」。在此层次,金刚藏菩萨向会众解释了第十地之所以称之为「法云」的三方面缘由。

  其一,「能受如来大法云雨,故名『法云』。」(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云、法相似,以遍覆故,此地中闻法相似,如虚空身遍覆故。」(世亲《十地经论》卷十二)「谓佛身云遍覆法界,法雨亦多,唯此能受,故名『法云』。」(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

  其二,「灭尘除垢相似法,此法能灭众生烦恼尘,故名『法云』。」(世亲《十地经论》卷十二)澄观则简要概括为「注雨灭惑」(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

  其三,「度众生,从兜率天退乃至示大涅槃故,渐化众生故,如大云雨生成一切卉物萌芽故。」(世亲《十地经论》卷十二)澄观则简要概括为「注雨生善,故名『法云』。」(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金刚藏菩萨向会众说,此地菩萨以「八相成道」的过程示现众生,使众生趣向涅槃解脱。

  第六层次「神通力无、有上者分」。在此层次,金刚藏菩萨向会众解释了第十地所具有的神通之力。世亲《十地经论》卷十二解释说:「『神通力无上有上』者,有六种相应知:一、依内。二、依外。三、自相。四、作住持。五、令欢喜。六、大胜。是中『神通力无上』者,比余众生神通力故。『有上』者,比于如来神通力故。」也就是说第十地菩萨的神通力超过其他众生等而低于诸佛。

  其一,「依内」,在此部分金刚藏菩萨向会众简要说明了第十地菩萨所具有的神通之力的内在根源。

  其二,第二部分「依外」以及第三部分「自相」。关于二者合一的理由,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解释说:「第二『依外』,谓业用依外境而起故。亦是第三『依自相』,谓转变作用是神通相故。」

  其三,第四部分「作住持相」。关于其涵义,世亲《十地经论》卷十二解释说:「『作住持』者,供养门等成就,集助菩提法故。」而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则解释说「常用不绝」为「作住持」的涵义。二者可以互相补充。

  其四,第五部分「令欢喜」。关于其涵义,世亲《十地经论》卷十二解释说:「是中『令欢喜』者,能断疑故。断疑有二种:一、示现自神通力。二、说一切法故。」其中,「示现自神通力」的内容属于「明地行」,而后一部分则归入「辨地果」部分。在此部分,会众大众产生疑问:前述所言的第十地菩萨的种种神通一般都说是惟有佛方纔具备,为何金刚藏菩萨说此地菩萨也具有呢?解脱月菩萨知晓会众的疑问,随即请求金刚藏菩萨断除会众的疑问。金刚藏菩萨应解脱月菩萨的请求,先进入「一切佛国土体性三昧」之中以显示此地菩萨所获得的神通之殊胜,其后应解脱月菩萨的提问,向会众宣说此「定」之名称以及难于思议的境界。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在解释此一问答的特殊涵义时说:「初一问答,显神力无上,令众欢喜。」金刚藏菩萨应解脱月菩萨的请求,又向会众宣说佛的境界超过第十地菩萨的境界。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称其为:「后一问答,显神力有上,令众欢喜。」金刚藏菩萨的回答分为「总诃问非,显佛德无量」、「举所未说,显佛德无量」、「引事类,显佛德无量」三个方面。

  (三)、正说分之二:「辨地果」

  「佛子!此菩萨住如是智慧,不异如来身、语、意业,不舍菩萨诸三昧力。」

  「于无数劫承事供养一切诸佛,一一劫中以一切种供养之具而为供养。一切诸佛神力所加,智慧光明转更增胜,于法界中所有问难善为解释,百千亿劫无能屈者。」

  「佛子!譬如金师以上妙真金作严身具,大摩尼宝钿厕其间,自在天王身自服戴,其余天、人庄严之具所不能及。此地菩萨亦复如是,始从初地乃至九地,一切菩萨所有智、行皆不能及。」

  【章 旨】此「辨地果」部分也称「校量胜分」,其涵义为「菩萨住此地中,胜声闻、辟支佛故。」(世亲《十地经论》卷三)此章为「调柔果利益胜」的主体——「调柔行」的内容。「调柔」的语言涵义是「和柔」、「和顺」、「调和顺适」。「调柔果」是指本地修行所得之果调和顺适。本章即「调柔行」,含有三层涵义:第一,「此地菩萨智慧能令众生入一切智」为「练行缘。」二,「能练行」,包含「供养诸佛」)、「一切诸佛神力所加」等方面的内容。第三,「所炼净」,内容为「一切菩萨所有智、行皆不能及」。世亲将此章判释为「明地行」的第六层次「神通力无、有上者分」的第四部分「令欢喜」部分之「说法断疑」的内容。如澄观所说:「第二,『佛子菩萨住如是智慧』下,『说法断疑』者,谓此地菩萨智慧能令众生入一切智。复显上说其德不虚故,疑除生喜。然此下文,当出地心,比前诸地,即调柔果。」而依照其他数地的判释之例,此部分内容应该判归「辨地果」内。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佛子!此菩萨住于如此智慧,与如来的身、语、意业没有差异,也不舍弃菩萨诸三昧之力。」

  「此地菩萨在无数劫承事供养一切诸佛,每一劫中以一切种供养之具而供养诸佛。此地菩萨为一切诸佛的神力所加持,其智慧光明转而更加增胜,对于法界中所有的问难善于为众生解释,百千亿劫也没有使其屈服者。」

  「佛子!譬如金师以上等美妙的真金制作严身之具,并且以大摩尼宝间错装饰,自在天王服戴于其身,是其余天、人庄严之具所不能相比的。此地菩萨也是如此,从初地直至第九地菩萨,一切菩萨所有的智、行都赶不上此地菩萨。」

  「此地菩萨智慧光明,能令众生乃至入于一切智智,余智光明无能如是。佛子!譬如摩酰首罗天王光明,能令众生身、心清凉,一切光明所不能及。此地菩萨智慧光明亦复如是,能令众生皆得清凉,乃至住于一切智智,一切声闻、辟支佛乃至第九地菩萨智慧光明悉不能及。」

  【章 旨】此章为「调柔果利益胜」的第二部分——「教智净」的内容,其基本涵义是「以此地成就证净,从体起用故。」(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八)此中,「智」为「体」,「教」为「用」,以此地所证得的「智」使众生得以进入一切智智(佛智)。此部分也是世亲所判释的「说法断疑」后一部分内容。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此地菩萨的智慧光明,能够使众生乃至进入一切智智(佛智),其余的智慧之光明没有能力如此。佛子!譬如摩酰首罗天王的光明,能够使众生的身、心都得到清凉,这是一切光明所不能企及的。此地菩萨的智慧光明也是如此,能够使众生都获得清凉,乃至住于一切智智,一切声闻、辟支佛乃至第九地菩萨的智慧光明都是不能企及的。」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已能安住如是智慧,诸佛世尊复更为说三世智①,法界差别智②,徧一切世界智、照一切世界智、慈念一切众生智③,举要言之,乃至为说得一切智智。」

  【章 旨】此章为「调柔果利益胜」的第三部分——「胜过自在」的内容,其基本涵义是此地菩萨的神通力远远胜于前九地的缘故。依照世亲的判释,此是「明地行」的第七层次的「大胜分」的第一部分内容。关于「大胜分」,世亲《十地经论》卷十二解释说:「是中『大胜』者,有二种:一、神通力胜。二、算数胜。此二种事胜一切前地故。」「神通力胜」的具体涵义见注释。

  【注 释】①三世智 为八十卷《华严经》卷十六所言的佛的「十智」之一。「三世智」是指佛对于三世之法通达圆明的智慧。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解释说:「初句,即『能断疑行』,谓令通达三世之中所有道义故。」②法界差别智 关于此智,世亲《十地经论》卷十二解释说:「二、速疾神通行,闻说如来秘密法故,如经『正知法界差别故』。」菩提流支未将此句译为「智」,而译为「正知法界差别」,佛陀跋陀罗译六十卷《华严经》卷二十七译为「法界智慧」。唐代尸罗达摩译出的《十地经》卷九则译为「法界差别智」。然而,在八十卷《华严经》卷十六中所言的佛之「十智」中并无「法界差别智」。不过,其「十智」中的第三「法界无碍智」与第四「法界无边智」略同于「法界差别」之智的涵义,可以参照。「法界无碍智」是指知一切众生本具法界之体,事、理融通,性、分交彻,互不相碍之智。「法界无边智」是指知众生色、心诸法,即是法界,充遍一切世间,无有边际之智。③徧一切世界智照一切世界智慈念一切众生智 关于此三种智慧,世亲《十地经论》卷十二解释说:「三、等作助行。此有三种应知:一、作净佛国土平等,为化众生故。二、作法明平等。三、作正觉平等。」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在解释说:「三、余三句,『等作助行』,谓以平等三道助通化益故。于中,初句,『作净佛国土平等化』,即是助道。次句,『作法明平等化』,谓教智化。后句,『作正觉平等化』,谓慈念,令得证知故。」提流支未将此三句译为「智」,而译为「遍覆一切世间界,照一切世间界,令一切众生界得证法故。」(世亲《十地经论》卷十二)佛陀跋陀罗译六十卷《华严经》卷二十七译为:「一切世界智慧,普照住持一切世界智慧,大慈大悲普覆一切众生智慧。」。唐代尸罗达摩译出的《十地经》卷九则译为「徧满一切诸世界智,照一切世界加持之智,徧知一切诸有情类剎土法智。」上述语句略有差别,意义大致相同。不过,六十卷《华严经》与八十卷《华严经》相同的是,此三智之名并不与经中所言的佛之「十智」相对应。不过,其「十智」中的第五「充满一切世界智」、第六「普照一切世界智」及第八「知一切众生智」分别略同于「徧一切世界智」、「照一切世界智」、「慈念一切众生智」的涵义,可以参照。「充满一切世界智」是指如来从「定」而起广大妙用,徧满世间,无不照了之智。「普照一切世间智」是指如来有大智慧光明,普能照了无量世界之智。「知一切众生智」是指如来知所化一切众生之善恶因缘之智。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已经能够安住于如此智慧,诸佛世尊又更为其说三世智,法界差别智,徧一切世界智、照一切世界智、慈念一切众生智,举要言之,甚至为其宣说使其获得一切智智。」

  「此菩萨,十波罗蜜中,智波罗蜜①最为增上。余波罗蜜非不修行。」

  「佛子!是名『略说菩萨摩诃萨第十法云地』。若广说者,假使无量阿僧祇劫亦不能尽。」

  【章 旨】此章为「调柔果利益胜」的第四、第五部分——「别地行相」和「结说地名」的内容。在本章中,金刚藏菩萨指出,进入此地的菩萨,其所修的十种波罗蜜多中,以「智波罗蜜多」为主。依照世亲的判释,此章属于「大胜分」的第一部分「神通力胜」。

  【注 释】①智波罗蜜 「十波罗蜜多」之一,即如实知一切法之智,分为「受用法乐智」与「成熟有情智」两种。前者是由「十波罗蜜多」中之前六度所成立之妙智,具此一妙智即能受用法乐无穷;后者则可成熟有情众生,有情众生依此智而获得大饶益。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此地的菩萨所修行的十种波罗蜜多中,智波罗蜜多居多。其余的九种波罗蜜多,并非不修行,只是谓随能力、资质之限度而行罢了。」

  「佛子!这就是『略说菩萨摩诃萨第十法云地』的内容。如果广泛全面地言说,即便是经过无量劫也是不可穷尽的。」

  「佛子!菩萨住此地,多作摩酰首罗天王,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诸所作业,皆不离念佛,乃至不离念具足一切种、一切智智。」

  「复作是念:『我当于一切众生为首、为胜,乃至为一切智智依止者。』」

  【章 旨】此章与下章为「摄报果利益胜」的内容。关于其涵义,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四解释说:「王位之身酬因,名『报』;因成纳果,故名为『摄』。」此章从两方面宣说「果胜」:第一为「上胜身」,即上等的「身」报,经文中的「摩酰首罗天王」。第二为「上胜果」,如经文中所言的「善说诸义,能与声闻、辟支佛、诸菩萨波罗蜜道」等等。依照世亲的判释,此章属于「大胜分」的第二部分「算数胜」。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佛子!菩萨摩诃萨住于此地,大多作为摩酰首罗天王,于法自在,能授予众生、声闻、独觉、一切菩萨波罗蜜行,在法界中的所有问难都不会使其屈服。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等四摄法,如此一切诸所作业,都不离念佛,不离念法,不离念僧,甚至不离念具足一切种、一切智智(佛智)。」

  「菩萨又产生了这样的想法:『我应当在一切众生中为首,为胜,甚至为一切智智(佛智)的依止』。」

  「若勤加精进,于一念顷,得十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佛刹微尘数三昧①,乃至示现尔所微尘数菩萨以为眷属。」

  【章 旨】此章为「摄报果利益胜」的第二部分「禅定果胜」的内容。世亲将其归纳为:「菩萨禅定胜业。胜业有二种:一者,三昧胜。所谓『于一念间得百三昧』,得三昧自在力故。二者,三昧所作胜,谓见百佛等,以得是三昧力故。」(参见世亲《十地经论》卷三;此为世亲对初地的相关部分的解释,关于第十地,经文中,「百」递进为「十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佛刹微尘数」。)而「三昧所作胜」则同样是从「自利」与「利他」两个层面来说明的。依照世亲的判释,此章属于「大胜分」的第二部分「算数胜」。

  【注 释】①得十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佛刹微尘数三昧 关于此句的含义,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解释说:「二、『摄报』中,『得十不可说』等名『算数胜』。」关于「算数」的含义,「『算数』即数建立故。又治取与生疑障。」「算数」从总体上是对治众生在取得财物和给与别人财物方面的疑障。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这些菩萨如果发起大精进之力,在一念之间,就获得的三昧,甚至示现十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佛刹微尘数个菩萨作为自己的眷属。」

  「若以菩萨殊胜愿力自在示现,过于此数,乃至百千亿那由他劫不能数知。」

  【章 旨】此章为「愿智果利益胜」的内容。关于其涵义,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四解释说:「内证愿力,教智自在;又以愿力助智,令业用无边,故称『愿智』。」所谓「愿智」就是以大愿之力辅助所证智慧。依照世亲的判释,此章属于「大胜分」的第二部分「算数胜」。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如果菩萨凭借殊胜的大愿之力自在示现,就可以超过前述所说的『百万阿僧祇国土微尘数』的数字,所谓若修行、若庄严、若信解、若所作、若身、若语、若光明、若诸根、若神变、若音声、若行处,甚至花费百千亿那由他劫的时间都无法计算清楚。」

  【说 明】此「辨地果」部分也称「校量胜分」,其涵义为彰显此地所证境界远远胜过声闻、辟支佛,也胜过第五地。其内容包含「调柔果」、「摄报果」、「愿智果」三部分。所谓「调柔果」是指本地修行所得之果调和顺适。进入第九地的菩萨所修的十种波罗蜜多中,以「智波罗蜜」多为主。所谓「摄报果」是指「王位之身酬因,名『报』;因成纳果,故名为『摄』。」(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四)所谓「愿智果」就是以大愿之力辅助所证智慧之果。

  另外,此地的「辨地果」的内容,世亲将其判释入「明地行」的第六层次与第七层次之中。其中,「调柔果」的「调柔行」、「教智净」、「胜过自在」等部分属于「神通力无、有上者分」的第四部分「令欢喜」部分之「说法断疑」的内容。「调柔果」的「别地行相」、「总结地名」两部分与其后的「摄报果」、「愿智果」属于世亲所说的「明地行」的第七层次「大胜分」的内容。

  关于「说法断疑」的内容,澄观解释说:「『说法断疑』者,谓此地菩萨智慧能令众生入一切智。复显上说,其德不虚故,疑除生喜。然此下文,当出地心,比前诸地,即调柔果。而《论》复将入前分中,欲显义门多势。」(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

  关于「大胜分」的涵义,世亲解释说:「是中『大胜』者,有二种:一、神通力胜。二、算数胜。此二种事胜一切前地故。」(世亲《十地经论》卷十二)

  十七、地影像分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十地行相次第现前,则能趣入一切智智。」

  「譬如阿耨达池①出四大河②,其河流注徧阎浮提,既无尽竭,复更增长,乃至入海,令其充满。」

  「佛子!菩萨亦尔,从菩提心流出善根大愿之水,以四摄法充满众生,无有穷尽,复更增长,乃至入于一切智海,令其充满。」

  【章 旨】从此章开始进入「地影像分」的内容。「地影像分」是以譬喻的形式对于十地修行及其境界进行总体比较说明。「是中『地影像』者,有四种:一、池。二、山。三、海。四、摩尼宝珠。以况四种功德故。一、修行功德。二、上胜功德。三、难度能度大果功德。四、转尽坚固功德。」(世亲《十地经论》卷十二)此章是以「无忧池」与「四大河」为譬喻说明「修行功德」的。关于「修行功德」的涵义:「是中『修行功德』者,依本愿力修行,以四摄法作利益他行,自善根增长及得菩提自利益行。」

  【注 释】①阿耨达池 又作「阿那达池」、「阿那婆答多池」、「阿那婆踏多池」、「阿那跋达多池」,或作「阿耨池」,意译为「无热恼池」、「无热池」、「清凉池」。印度古代相传之阎浮洲四大河的发源地。依《大毗婆沙论》卷五、《俱舍论》卷十一等所述,此池位于大雪山之北,香醉山之南,名为「无热恼」,周围有八百里,以金、银、琉璃、颇梨等四宝装饰岸边,池中金沙弥漫,清澈明净。有八地菩萨以愿力化成龙王,潜居其中,出清冷之水,以供给赡部洲。即从池东面银牛之口出恒河,从南面金象之口出信度河,从西面琉璃马之口出缚刍河,从北面颇胝师子之口出徙多河,各绕池一匝而入海。佛教常以之作譬喻,以譬喻涅槃的无恼热、清凉。②四大河 《长阿含经》卷十八〈阎浮提洲品〉、《起世经》卷一〈阎浮洲品〉、《阿毗昙毗婆沙》卷二等记载,阎浮洲北部有四条大河,又作「四河」。《长阿含经》卷十八〈阎浮提洲品〉云:「阿耨达池东有恒伽河,从牛口出,从五百河入于东海;阿耨达池南有新头河,从师子口出,从五百河入于南海;阿耨达池西有婆叉河,从马口出,从五百河入于西海;阿耨达池北有斯陀河,从象口中出,从五百河入于北海。」「恒伽河」,又名「殑伽河」、「兢伽河」,或单称「恒河」,即今之恒河。为印度三大河之一。发源于尼泊尔西北之喜马拉雅山,初向南流,其后向东注入孟加拉湾。「新头河」,又作「辛头河」、「私头河」、「信度河」、「信陀河」等,即今之印度河。为印度三大河之一。发源于西藏西南隅开拉沙山之南,向西北流至喀什米尔北部,折而向南流经旁遮普,于喀拉蚩注入阿拉伯海。「婆叉河」,又作「缚刍河」、「婆输河」、「和叉河」,「博叉河」,相当于《汉书》所载之「妫水」、「乌浒水」。即今之奥克萨斯河。发源于帕米尔高原东南,向西北注入阿拉尔海(碱海)。「斯陀河」,又名「斯多河」、「私多河」、「悉陀河」、「斯头河」、「徙多河」,相当于《汉书》所载之「药杀河」,即今之查可萨提河,别名锡尔河。发源于伊息库尔湖南方之高原,流向西北注入阿拉尔海。关于此「四大河」,《华严经•十定品》有已详细说明:「佛子!譬如无热恼大龙王宫流出四河,无浊无杂,无有垢秽,光色清净犹如虚空。其池四面各有一口,一一口中流出一河,于象口中出恒伽河,师子口中出私陀河,于牛口中出信度河,于马口中出缚刍河。其四大河流出之时,恒伽河口流出银沙,私陀河口流出金刚沙,信度河口流出金沙,缚刍河口流出琉璃沙;恒伽河口作白银色,私陀河口作金刚色,信度河口作黄金色,缚刍河口作琉璃色,一一河口广一由旬。其四大河既流出已,各共围绕大池七匝,随其方面四向分流,澒涌宾士入于大海。」而此处的「四大河」也含有〈十定品〉中所言的四大譬喻义:「今文含具:一、愿智河,即大愿之水。二、波罗蜜河。三、三昧河,即今善根。四、大悲河,即以四摄法充满众生故。」(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佛子!此菩萨摩诃萨从初地欢喜地直至第十地法云地,十地行相次第显现于前,就能够趣入一切智智。」

  「譬如从阿耨达池流出四条大河,其河流注徧阎浮提,既没有尽竭,又更加增长壮大,直至流入大海,使大海充满。」

  「佛子!菩萨也是如此,从菩提心流出善根大愿之水,以四摄法充满众生,无有穷尽,又更加增长,直至进入一切智之海,使其充满。」

  「佛子!菩萨十地,因佛智故而有差别①。」

  「如因大地有十山王。何等为十?所谓:雪山王、香山王、鞞陀梨山王、神仙山王、由干陀山王、马耳山王、尼民陀罗山王、斫羯罗山王、计都末底山王、须弥卢山王。」

  【章 旨】从此章开始进入「地影像分」的第二层次「上胜功德」的内容。关于「上胜功德」,世亲《十地经论》卷十二解释说:「是中『上胜功德』者,依一切智,增上行十地故。」此一层次是以「山王」(各类山中处于最极顶位置者)为譬喻说明「上胜功德」的,因此,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补充解释说:「即依修成德,德位高出故。」此章为澄观所判释的「上胜功德」部分的「总举于法」和「总显于喻」两部分的内容。在此章,金刚藏菩萨向会众指出,修行十地的最终目的是获得佛智,而十地中各自所得之智的差别可以用十种「山王」说明。

  【注 释】①菩萨十地因佛智故而有差别 关于此句的含义,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说:「今初言『因佛智』者,为修平等佛智而起诸行修。既未穷故,随十地之行各一增上。斯乃为修无差而成于差,以本统末,非全隔越。」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佛子!菩萨十地,因为欲获得佛智的缘故而有十地的差别。」

  「这与大地有十山之王一样。十种山王的名目是什么呢?其名目是:雪山王、香山王、鞞陀梨山王、神仙山王、由干陀山王、马耳山王、尼民陀罗山王、斫羯罗山王、计都末底山王、须弥卢山王。」

  「佛子!如雪山王,一切药草咸在其中,取不可尽。菩萨所住欢喜地亦复如是,一切世间经书、技艺、文颂、咒术咸在其中,说不可尽①。」

  「佛子!如香山王,一切诸香咸集其中,取不可尽。菩萨所住离垢地亦复如是,一切菩萨戒行、威仪咸在其中,说不可尽②。」

  「佛子!如鞞陀梨山王,纯宝所, 成,一切众宝咸在其中,取不可尽。菩萨所住发光地亦复如是,一切世间禅定、神通、解脱三昧、三摩钵底咸在其中,说不可尽③。」

  「佛子!如神仙山王,纯宝所成,五通神仙咸住其中,无有穷尽。菩萨所住焰慧地亦复如是,一切道中殊胜智慧咸在其中,说不可尽④。」

  「佛子!如由干陀罗山王,纯宝所成,夜叉大神咸住其中,无有穷尽。菩萨所住难胜地亦复如是,一切自在如意神通咸在其中,说不可尽⑤。」

  【章 旨】此章与下一章为「上胜功德」的第三部分「法、喻对显」的内容,即以「十大山王」来解释「十地之法」。在此章中,金刚藏菩萨以「雪山王」、「香山王」、「鞞陀梨山王」、「神仙山王」、「由干陀山王」的有关状况来分别说明初地「欢喜地」、第二「离垢地」、第三「发光地」、第四「焰慧地」、第五「难胜地」的修行境界。具体的涵义见注释。

  【注 释】①如雪山王一切药草咸在其中取不可尽 关于此譬喻,有几个要点需解释。其一,「若语山中所有,即明各有增上义也。初地,圣智法药。」(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其二,「初地『法药』,初破无明故。」此「雪山王」中的「药草」是作为资生众生的「事受用」而起作用的,「药是四大增损对治」,「四大」即地、水、火、风。其三,从譬喻的实质言之,「药草」譬喻可以破除无明的智慧。其四,「咸在其中」的涵义是「如所说事能生一切物故」,「取不可尽」的涵义是「随顺修行,不永断,不暂息故。」(同前)②如香山王一切诸香咸集其中取不可尽等句 关于此譬喻,有几个要点需解释。其一,「若语山中所有,即明各有增上义也。」「二地戒香。」(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此「香山王」中的「香」是作为资生众生的「事受用」而起作用的,「香及果即长养众生,以揵闼婆常食香气故。」其二,从譬喻的实质言之,「香」譬喻「戒」。其三,「咸集其中」的涵义是「如所说事能生一切物故」,「取不可尽」的涵义是「随顺修行,不永断,不暂息故。」③如鞞陀梨山王纯宝所成一切众宝咸在其中取不可尽等句 关于此譬喻,有几个要点需解释。其一,此山之名「鞞陀黎」的涵义为「种种持」。其二,「纯宝所成」,譬喻第三地是清净的。其三,「若语山中所有,即明各有增上义也。」(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第三,宝是守护积聚事。」此「鞞陀梨山」中的「宝」是作为众生所应该积聚的资生之具。其四,从譬喻的实质言之,「三地禅等可贵如宝。」其五,「咸在其中」的涵义是「如所说事能生一切物故」,「取不可尽」的涵义是「随顺修行,不永断,不暂息故。」④如神仙山王纯宝所成五通神仙咸住其中无有穷尽等句 关于此譬喻,有几个要点需解释。其一,「纯宝所成」,譬喻第四地是清净的。其二,「五通神仙」即「五通仙」,是指获得「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身如意通」等五种神通的仙人。其三,「若语山中所有,即明各有增上义也。」「四地出世,如仙。」(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即第四地进入出世间,而前三地仍然在世间。其四,从其对治作用而言,「五通福田治贫穷难,以供彼仙能生福故。」其五,从譬喻的实质言之,第四地所修三十七道品「资助,能生福故。」其六,「咸住其中」的涵义是「如所说事能生一切物故」,「无有穷尽」的涵义是「随顺修行,不永断,不暂息故。」⑤如由干陀罗山王纯宝所成夜叉大神咸住其中无有穷尽等句 关于此譬喻,有几个要点需解释。其一,此山之名「由干陀」的涵义是「双持」,「回文即云『持双』也。」(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其二,「纯宝所成」,譬喻第五地是清净的。其三、「夜叉大神」,即「天龙八部众」之一,「夜叉」为住于地上或空中,以威势恼害人,或守护正法之鬼类。其四,「若语山中所有,即明各有增上义也。」「五地善巧自在,如夜叉。」其五,从其对治作用而言,「夜叉治死难,威制眷属,不令害人故。」其六,从譬喻的实质言之,「第五地修无住,不永灭故。」其七,「咸住其中」的涵义是「如所说事能生一切物故」,「无有穷尽」的涵义是「随顺修行,不永断,不暂息故。」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佛子!譬如雪山王,一切药草都在此山中,取之不可穷尽。菩萨所住欢喜地也是如此,一切世间经书、技艺、文颂、咒术都在此地之中,是说不尽的。」

  「佛子!譬如香山王,一切诸香都聚集在此山中,取之不可穷尽。菩萨所住的第二离垢地也是如此,一切菩萨的戒行、威仪都在此地中,是说不尽的。」

  「佛子!譬如鞞陀梨山王,是由纯宝所构成的,一切众宝都聚集在此山中,取之不可穷尽。菩萨所住的第三发光地也是如此,一切世间的禅定、神通、解脱三昧、三摩钵底都在此地之中,是说不尽的。」

  「佛子!譬如神仙山王,是由纯宝所构成的,五通神仙都住在其中,无有穷尽。菩萨所住的第四焰慧地也是如此,一切道中的殊胜智慧都在其中,是说不尽的。」

  「佛子!譬如由干陀罗山王,是由纯宝所构成的,夜叉大神都住在此山中,无有穷尽。菩萨所住的第五难胜地也是如此,一切自在如意神通都在其中,是说不尽的。」

  「佛子!如马耳山王,纯宝所成,一切诸果咸在其中,取不可尽①。菩萨所住现前地亦复如是,入缘起理声闻果证咸在其中,说不可尽。」

  「如尼民陀罗山王,纯宝所成,大力龙神咸住其中,无有穷尽②。菩萨所住远行地亦复如是,方便智慧独觉果证咸在其中,说不可尽。」

  「如斫羯罗山王,纯宝所成,诸自在众咸住其中,无有穷尽③。菩萨所住不动地亦复如是,一切菩萨自在行差别世界咸在其中,说不可尽。」

  「如计都山王,纯宝所成,大威德阿修罗王咸住其中,无有穷尽④。菩萨所住善慧地亦复如是,一切世间生灭智行咸在其中,说不可尽。」

  「如须弥卢山王,纯宝所成,大威德诸天咸住其中,无有穷尽⑤。菩萨所住法云地亦复如是,如来力、无畏、不共法、一切佛事咸在其中,问答、宣说不可穷尽。」

  【章 旨】此章与下一章为「上胜功德」的第三部分「法、喻对显」之内容,即以「十大山王」为譬喻来解释「十地之法」。在此章中,金刚藏菩萨以「马耳山王」、「尼民陀罗山王」、「斫羯罗山王」、「计都山王」、「须弥卢山王」的有关状况来分别说明第六地「现前地」、第七「远行地」、第八「不动地」、第九「善慧地」、第十「法云地」的修行境界。具体的涵义见注释。

  【注 释】①如马耳山王纯宝所成一切诸果咸在其中取不可尽 关于此譬喻,有几个要点需解释。其一,「纯宝所成」,譬喻第六地是清净的。其二、「若语山中所有,即明各有增上义也。」(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第六地「以五地修四谛因,相同声闻,未能出彼。六地超彼,成果无尽。」其三,此山中出产、积聚众果,而「果即长养众生」。其四,从譬喻的实质言之,「六地无漏慧资法身故。」其五,「咸在其中」的涵义是「如所说事能生一切物故」,「取不可尽」的涵义是「随顺修行,不永断,不暂息故。」②如尼民陀罗山王纯宝所成大力龙神咸住其中无有穷尽 关于此譬喻,有几个要点需解释。其一,此山之名「尼民陀罗」的涵义是「持边」。(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其二,「纯宝所成」,譬喻第七地是清净的。其三,「若语山中所有,即明各有增上义也。」「七、方便善巧,如彼龙神,超前缘起之因,名『缘觉果』。」(同前)其四,从其对治作用而言,「龙治俭难,降时雨故。」其五,从譬喻的实质言之,「七地功用满足,无所少故。」其六,「咸住其中」的涵义是「如所说事能生一切物故」,「无有穷尽」的涵义是「随顺修行,不永断,不暂息故。」③如斫羯罗山王纯宝所成诸自在众咸住其中无有穷尽 关于此譬喻,有几个要点需解释。其一,此山之名「斫迦罗」的涵义是「轮围」。(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其二,「纯宝所成」,譬喻第八地是清净的。其三,「若语山中所有,即明各有增上义也。」「八地,无功用心自在故,此『自在众』即是『密迹』诸神。」「密迹」即「密迹金刚」。其四,从其对治作用而言,「诸『自在众』治不调伏难,调伏难调故。」其五,从譬喻的实质言之,「八地三世间化得自在故。」其六,「咸住其中」的涵义是「如所说事能生一切物故」,「无有穷尽」的涵义是「随顺修行,不永断,不暂息故。」④如计都山王纯宝所成大威德阿修罗王咸住其中无有穷尽 关于此譬喻,有几个要点需解释。其一,此山之名「计都」的涵义是「幢慧」。(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其二,「纯宝所成」,譬喻第九地是清净的。其三,「若语山中所有,即明各有增上义也。」「九地,善巧摄生大力相故。」其四,从其对治作用而言,「修罗治恶业难,以咒术力制诸眷属,不造诸恶故。」其五,从譬喻的实质言之,「九地,善知稠林,得无碍辩,破惑业故。。」其六,「咸住其中」的涵义是「如所说事能生一切物故」,「无有穷尽」的涵义是「随顺修行,不永断,不暂息故。」⑤如须弥卢山王纯宝所成大威德诸天咸住其中无有穷尽 关于此譬喻,有几个要点需解释。其一,「纯宝所成」,譬喻第十地是清净的。其二,「若语山中所有,即明各有增上义也。」(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十地,佛德如天,已淳净故。」其三,从其对治作用而言,「大威德天治修罗怨敌难。以四天王、三十三天俱处此山故。」其三,从譬喻的实质言之,「十地如佛,降四魔故。」其七,「咸住其中」的涵义是「如所说事能生一切物故」,「无有穷尽」的涵义是「随顺修行,不永断,不暂息故。」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佛子!譬如马耳山王,是由纯宝所构成的,一切诸果都在此山中,取之不可穷尽。菩萨所住的第六现前地也是如此,进入缘起之理的声闻果住于此地之中,是说不尽的。」

  「譬如尼民陀罗山王,是由纯宝所构成的,大力龙神都住在此山中,无有穷尽。菩萨所住的第七远行地也是如此,证得方便智慧的独觉都住于此地之中,是说不尽的。」

  「譬如斫羯罗山王,是由纯宝所构成的,诸自在天众都住在此山之中,无有穷尽。菩萨所住的第八不动地也是如此,一切菩萨所证得的四种自在行差别世界都在其中,是说不尽的。」

  「譬如计都山王,是由纯宝所构成的,具有大威德的阿修罗王都住在此山之中,无有穷尽。菩萨所住的第九善慧地也是如此,一切世间有生有灭的智与行都在其中,是说不尽的。」

  「譬如须弥卢山王,是由纯宝所构成的,具有大威德的诸天都住在此山之中,无有穷尽。菩萨所住的第十法云地也是如此,如来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一切佛事都在其中,问答、宣说是不能够穷尽的。」

  「佛子!此十宝山王,同在大海,差别得名。菩萨十地亦复如是,同在一切智中,差别得名①。」

  【章 旨】此章为「上胜功德」的第四部分「总结法、喻」,即「结成本意」的内容。金刚藏菩萨用简洁的语言,以「山」与「大海」的关系作譬喻,总结了十地所证不同,但同归于佛智则是相同的。由于「本意」较为复杂,具体内涵见注释。

  【注 释】①十宝山王同在大海差别得名菩萨十地亦复如是同在一切智中差别得名 关于十地命名的缘由,世亲仅仅用「彼因果相显故」(世亲《十地经论》卷十二)来解释,而澄观的解释甚为详细。澄观说:「本意有二:一、既同一智海得差别名,则差非差也。二、互相显义,谓彼十大山因海得高胜名,若在余处不足为高故。大海亦因大山,得深广名,含斯『大』义故。十地亦尔。因修佛智,故得高胜。佛智亦因十地所不能穷,方显深广。故论云『因果相显』。前言依地,即一切智地生长住持故。此言依海,即一切智海由深广故。以山依二处,法含二义故,更显之。又地则但依海,兼明『入』故。一一山皆深入大海,一一地智皆入佛智。又一一山下,皆有于地。则一一地中皆有佛地。又山在海,海则非山。山若依地,山即是地。」(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从总体而言,此句的主旨是显示十地各自所证与佛智所具的「非一非异」的关系。此正如澄观所说:「又山出海上,高、下等殊。若入海中,量皆齐等。十地教行,则优、劣悬差。若证『如』入『智』,量皆平等。」即在证入真如空理,获得佛智的情形之下,十地教行是完全平等的。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佛子!此十座宝山王,都位于大海之中,由于各自有不同的特点而以不同的名字命名。菩萨十地也是如此,同在佛的一切智之中,由于各自内涵有所不同而得以有不同的名目。」

  「佛子!譬如大海,以十种相,得大海名,不可移夺。何等为十?一、次第渐深。二、不受死尸。三、余水入中,皆失本名。四、普同一味。五、无量珍宝。六、无能至底。七、广大无量。八、大身所居。九、潮不过限。十、普受大雨,无有盈溢。」

  「菩萨行亦复如是,以十相故,名菩萨行,不可移夺①。何等为十?所谓欢喜地,出生大愿渐次深故②。离垢地,不受一切破戒尸故③。发光地,舍离世间假名字故④。焰慧地,与佛功德同一味故⑤。难胜地,出生无量方便神通、世间所作众珍宝故。现前地,观察缘生甚深理故⑥。远行地,广大觉慧善观察故⑦。不动地,示现广大庄严事故⑧。善慧地,得深解脱行于世间,如实而知不过限故。法云地,能受一切诸佛如来大法明、雨,无厌足故⑨。」

  【章 旨】从此章开始进入「地影像分」的第三层次「难度能度大果功德」的内容。关于「难度能度大果功德」的涵义,世亲解释说:「是中『难度能度大果功德』者,因、果相顺故,十地如大海难度能度,得大菩提果故。」(世亲《十地经论》卷十二)对世亲这一解释,澄观解释说:「云何相顺?谓『十地如大海』,此总举也。『能度难度』者,显因顺果也。如海十相,方能成海。『得大菩提果故』,果顺因也。如海成时,不失十相;离十相而无海。离十地而无佛智故,十地即智海也。」(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此一层次是以「大海」的十种相状为譬喻说明十地的八种功能以及十地之相与佛智之海所具的「非一非异」的关系。

  【注 释】①不可移夺 这是此章涵义的总体概括,因此澄观作了重要解释。澄观解释说:「总云『不可移夺』者,此有二义:一、果海因。十地相不可夺其果海深广之名。二、地行因相。由依智海,不可夺其因行之称。以是海家之相故,果家之因故。若夺因相,则果亦不成。」(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十地作为成就佛智之因相,佛智之海作为十地因相之结果,二者不可相夺,而是共同存在的。另外一方面,如世亲所说,「因、果」也是「相顺」的。②欢喜地出生大愿渐次深故 大海的第一种特征,即如世亲所说的「易入功德」(世亲《十地经论》卷十二),与第一「欢喜地」的渐次深入的特性相应。③离垢地不受一切破戒尸故 大海的第二种特征,即如世亲所说的「净功德」(世亲《十地经论》卷十二),与第二「离垢地」的清净的特性相应。④发光地舍离世间假名字故 大海的第三种特征,即如世亲所说的「平等功德」(世亲《十地经论》卷十二),与第三「发光地」所开发的极明净之慧光而舍弃世间性的特性相应。⑤焰慧地与佛功德同一味故 大海的第四种特征,即如世亲所说的「护功德」(世亲《十地经论》卷十二),与第四「焰慧地」的「护自一味,恒不失」的特性相应。即维护自身,与佛保持同样的智慧光明。⑥难胜地出生无量方便神通世间所作众珍宝故 大海的第五种特征,即如世亲所说的「利益功德」(世亲《十地经论》卷十二),与第五「难胜地」的救度众生的功能相应。⑦现前地观察缘生甚深理故远行地广大觉慧善观察故 第六「现前地」与第七「远行地」与大海的第六种特征,即如世亲所说的「不竭功德」(世亲《十地经论》卷十二)相应。其理由是,第六、第七地所证是即深且广的。⑧不动地示现广大庄严事故 大海的第七种特征,即如世亲所说的「住处功德」(世亲《十地经论》卷十二),与第八「不动地」的特性相应。澄观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说:「七、住处功德,无功用行是菩萨所住故。」(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⑨善慧地得深解脱行于世间如实而知不过限故法云地能受一切诸佛如来大法明雨无厌足故 第九「善慧地」与第十「法云地」与大海的第八种特征,即如世亲所说的「护世间功德」(世亲《十地经论》卷十二)相应。澄观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说:「八、末后二句合名『护世间功德』。九地,潮不过限,不误伤物;知机授法,不差根器。十地,若无大海,水溺四洲,余不能受,必生毁谤。又得此二法用,护世间。」(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如果没有大海承纳大量的雨水,雨水淹没四洲,会使众生起毁谤之心。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佛子!譬如大海,凭借十种相状,得到大海的名字,这是不可变更的。那十种相状呢?第一,次第渐深。第二,不接受污杂之物。三,余水入中,都失去其本来的名字。第四,海水的味道处处一样。第五,蕴藏无量珍宝。第六,无能至底。第七,广大无量。第八,为大身所居住。第九,潮不超过其限度。第十,普受大雨,无有超过其限度溢出的情形。」

  「菩萨行也是如此,凭借十相的缘故,名为菩萨行,这是不可变更的。这十种相是什么呢?所谓欢喜地,出生大愿渐次深的缘故。离垢地,不受一切破戒行的缘故。发光地,舍离世间虚假名言的缘故。焰慧地,与佛功德相同的缘故。难胜地,出生无量方便神通以及世间所作的许多珍宝的缘故。现前地,观察缘生甚深的道理的缘故。远行地,广大觉慧善观察的缘故。不动地,示现广大庄严之事的缘故。善慧地,获得深解脱行,在世间如实而知但却不超越限度的缘故。法云地,能够接受一切诸佛如来大法明、大法雨,没有满足的缘故。」

  「佛子!譬如大摩尼珠有十种性出过众宝。何等为十?一者,从大海出。二者,巧匠治理。三者,圆满无缺。四者,清净离垢。五者,内外明彻。六者,善巧钻穿。七者,贯以宝缕。八者,置在琉璃高幢之上。九者,普放一切种种光明。十者,能随王意雨众宝物,如众生心充满其愿。」

  「佛子!当知菩萨亦复如是,有十种事出过众圣①。何等为十?一者,发一切智心②。二者,持戒、头陀,正行明净③。三者,诸禅三昧,圆满无缺。四者,道行清白,离诸垢秽。五者,方便、神通,内、外明彻④。六者,缘起、智慧,善能钻穿。七者,贯以种种方便智缕。八者,置于自在高幢之上⑤。九者,观众生行,放闻持光。十者,受佛智职,堕在佛数,能为众生广作佛事⑥。」

  【章 旨】从此章开始进入「地影像分」的第四层次「转净坚固功德」的内容。关于「转净坚固功德」的涵义,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解释说:「四、珠喻『转尽坚固功德』,谓从初地转至法云,障尽证坚故。」「四、珠喻。唯是一珠,前、后之异;唯一智体,前、后增明。喻虽无差别不碍差别。」此一层次是以「大摩尼珠」的十种相状为譬喻说明十地的八种功能以及十地之相与佛智之体所具的「非一非异」的关系。

  【注 释】①有十种事出过众圣 「众圣」是指声闻、缘觉(辟支佛)。对于此句的涵义,世亲《十地经论》卷十解释说:「过十圣性者,过声闻、辟支佛等性故。声闻有八种性,四行、四果差别故。辟支佛有二种性,行、果差别故。」即十地菩萨具有的十种「行」与「果」,远远超过声闻、缘觉。②一者发一切智心 「初地」是初步从烦恼之海中出来。这与从大海中选择摩尼宝珠是相近的。③二者持戒头陀正行明净 「头陀」,即「苦行」,是指断除肉体欲望、堪忍诸种难忍之苦的修行方式。此句是指第二「离垢地」,因为摩尼宝珠的「巧匠治理」相与此地的「戒相」对应。④三者诸禅三昧圆满无缺四者道行清白离诸垢秽五者方便神通内外明彻 摩尼宝珠的「圆满无缺」、「清净离垢」、「内外明彻」相分别对应于第四「发光地」、第四「焰慧地」、第五「难胜地」的「地相」。⑤六者缘起智慧善能钻穿七者贯以种种方便智缕八者置于自在高幢之上 摩尼宝珠的「善巧钻穿」、「贯以宝缕」、「置在琉璃高幢之上」的三相分别对应于第六「现前地」、第七「远行地」、第八「不动地」的「智行」、「方便行」、「自在行」。⑥九者观众生行放闻持光十者受佛智职堕在佛数能为众生广作佛事 关于此二句的涵义,澄观概括说明「后二句明功用殊胜」。前句为世亲概括的「七、神力功德」(世亲《十地经论》卷十二),即菩萨于第九「善慧地」所证得的智慧之光明具有神奇的救度众生的功用。后句为世亲概括的「八、不护功德」(世亲《十地经论》卷十二),其涵义是:「谓随王雨宝,无护惜故。约法,则得佛正智,受位如王。令一切众生同己善根藏故,如随意雨宝故。合云『广作佛事』。」(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摩尼宝珠具有的「不护功能」就是不顾惜而随王之心意降下众宝,而菩萨于第十「法云地」获得佛的正智,已经可以算作佛,并且能够随众生心意使其善根同于自己。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佛子!譬如大摩尼珠有十种特性超过许多珍宝。那十种特性是什么呢?第一,从大海出产。第二,经过巧匠治理。第三,圆满无缺。第四,清净离垢。第五,内外明彻。第六,善巧钻穿。第七,用宝缕贯穿。第八,放置在琉璃高幢之上。第九,都放出一切种种光明。第十,能够随王的心意降下种种宝物,随众生的心意完全实现其心愿。」

  「佛子!应当知晓菩萨也是如此,有十种事超过声闻、缘觉。这十种特性是什么呢?第一,发一切智心。第二,持戒、头陀行,正行明净。第三,诸禅三昧,圆满无缺。第四,道行清白,离诸垢秽。第五,方便、神通,内、外明彻。第六,缘起、智慧,善能钻穿。第七,贯以种种方便智缕。第八,置于自在高幢之上。第九,观众生行,放闻持光。第十,受佛智职,堕在佛数,能够为众生广作佛事。」

  【说 明】「地影像分」的内容,金刚藏菩萨至此全部宣讲完毕。在此,将其基本内容小结如后:

  第一,关于其主旨和结构。「地影像分」是以譬喻的形式对于十地修行及其境界进行总体比较说明。「是中『地影像』者,有四种:一、池。二、山。三、海。四、摩尼宝珠。以况四种功德故。一、修行功德。二、上胜功德。三、难度能度大果功德。四、转尽坚固功德。」(世亲《十地经论》卷十二)

  第二,「池喻」,以「无忧池」与「四大河」为譬喻说明「修行功德」。关于「修行功德」的涵义,如世亲所说:「是中『修行功德』者,依本愿力修行,以四摄法作利益他行,自善根增长及得菩提自利益行。」

  第三,「山喻」,以「山王」(各类山中处于最极顶位置者)为譬喻说明「上胜功德」。关于「上胜功德」,世亲解释说:「是中『上胜功德』者,依一切智,增上行十地故。」(世亲《十地经论》卷十二)澄观补充解释说:「即依修成德,德位高出故。」(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

  其一,在「总举于法」和「总显于喻」两部分,金刚藏菩萨向会众指出,修行十地的最终目的是获得佛智,而十地中各自所得之智的差别可以用十种「山王」说明。

  其二,第三部分「法、喻对显」,即以「十大山王」来解释「十地之法」。在此章中,金刚藏菩萨以「雪山王」、「香山王」、「鞞陀梨山王」、「神仙山王」、「由干陀山王」、「马耳山王」、「尼民陀罗山王」、「斫羯罗山王」、「计都山王」、「须弥卢山王」的有关状况来分别说明初地「欢喜地」、第二「离垢地」、第三「发光地」、第四「焰慧地」、第五「难胜地」、第六地「现前地」、第七「远行地」、第八「不动地」、第九「善慧地」、第十「法云地」的修行境界。

  其三,「结成本意」。金刚藏菩萨用简洁的语言,以「山」与「大海」的关系作譬喻,总结了十地所证不同,但同归于佛智则是相同的。

  第四,「海喻」,以「大海」的十种相状为譬喻说明十地的八种功能以及十地之相与佛智之海的「非一非异」的关系。关于「难度能度大果功德」的涵义,世亲解释说:「是中『难度能度大果功德』者,因、果相顺故,十地如大海难度能度,得大菩提果故。」(世亲《十地经论》卷十二)对世亲这一解释,澄观解释说:「云何相顺?谓『十地如大海』,此总举也。『能度难度』者,显因顺果也。如海十相,方能成海。『得大菩提果故』,果顺因也。如海成时,不失十相;离十相而无海。离十地而无佛智故,十地即智海也。」(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

  第五,「珠喻」,以「大摩尼珠」的十种相状为譬喻说明十地的八种功能以及十地之相与佛智之体的「非一非异」的关系。关于「转净坚固功德」的涵义,澄观解释说:「四、珠喻『转尽坚固功德』,谓从初地转至法云,障尽证坚故。」「四、珠喻。唯是一珠,前、后之异;唯一智体,前、后增明。喻虽无差别不碍差别。」(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

  十八、地利益分

  「佛子!此集一切种、一切智功德菩萨行法门品,若诸众生不种善根不可得闻。」

  解脱月菩萨言:「闻此法门,得几所福?」

  金刚藏菩萨言:「如一切智所集福德,闻此法门福德如是。何以故?非不闻此功德法门而能信解、受持、读诵,何况精进、如说修行!是故当知,要得闻此集一切智功德法门,乃能信解、受持、修习,然后至于一切智地。」

  【章 旨】从此章开始进入「地利益分」的内容。「地利益分」即宣讲修行十地能够带来的利益。世亲《十地经论》卷十二解释说:「是中『地利益』者,有二种:一、生信功德。二、供养功德。」世亲是从经义的角度作的概括。而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又从经文段落结构的角度将「地利益分」又分为三方面:「初,显法利益。二、『如世界』下,结通十方。三、『尔时复以』下,他方来证。」第一「显法利益」部分则包括「生信功德」与「供养功德」两方面的内容。此章与下一章为「生信功德」的内容。此章的内容是「说益生信」,「谓欲令物生决定信,故说利益。」在此章,金刚藏菩萨应解脱月菩萨的提问,向会众宣说了闻听此十地法门能够得到的利益。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佛子!这一集一切种、一切智功德的菩萨行法门品,如果诸众生不种植善根是不可能听闻的。」

  解脱月菩萨说:「听闻此法门,可以获得多少福呢?」

  金刚藏菩萨回答说:「如一切智所聚集的福德一样,听闻此法门的福德也是如此。为什么缘故呢?不是菩萨是不能听闻此功德法门的,也是不能信解、受持、读诵的,何况精进、如说修行呢!因此缘故,应当知晓,只要得以听闻此集一切智功德法门,并且能够信解、受持、修习,然后就会达到一切智地。」

  尔时,佛神力故,法如是故,十方各有十亿佛刹微尘数世界六种十八相动。所谓:动、徧动、等徧动①,起、徧起、等徧起,涌、徧涌、等徧涌,震、徧震、等徧震,吼、徧吼、等徧吼,击、徧击、等徧击。

  【章 旨】此章为「生信功德」的第二部分「动地生信」的内容。澄观解释说:「『动地生信』中,佛力为缘而动地者,亦为生信故。又法如是者,亦是因也。」(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此章所言的六种十八种动相是《华严经》中的独有内容。世亲说,佛以神力生此六种十八动相的目的是为了化度四类众生,由于众生根机不同,而有这些层次分别而复杂的动相。世亲《十地经论》卷十二解释说:「器世间中,依四种众生聚:一、依『不善众生』。二、依『信种种天众生』。三、依『我慢众生』。四、依『咒术众生』。为此众生下、中、上次第差别故,动乃至吼。」

  【注 释】①等徧动 一般而言,「等」有「平等」、「等级」、「等类」之义。然此处的「等」应该以《杂阿毗昙心论》卷六所言来解释。刘宋僧伽跋摩等译《杂阿毗昙心论》卷六解释说:「『等』者,众事聚会义也。」这样,此中的「等徧动」就是所有「徧动」的聚集。此章的其余五种「等」字也应该如此理解。

  【语 译】那时,由于佛神力的缘故,法如此的缘故,十方各有十亿佛刹微尘数世界的六种十八动相。这些动相是:动、徧动、等徧动,起、徧起、等徧起,涌、徧涌、等徧涌,震、徧震、等徧震,吼、徧吼、等徧吼,击、徧击、等徧击。

  雨众天华、天鬘、天衣,及诸天宝庄严之具、幢幡、缯盖。奏天妓乐,其音和雅,同时发声,赞一切智地所有功德。

  【章 旨】此章为「显法利益」的第二方面「供养功德」,天众由于听闻十地的法门而降下无数供养具,并且响起天乐,称赞一切智地的所有功德。

  【语 译】这时,从天上降下许多天华、天鬘、天衣以及诸天的宝贵的庄严之具、幢幡、缯盖。演奏天乐,其音和雅,同时发声,称赞一切智地的所有功德。

  如此世界他化自在天王宫演说此法,十方所有一切世界悉亦如是。

  【章 旨】此章是「地利益分」的第二层次「结通十方」的内容。不仅仅是在自在天宫演说十地之法,也在十方所有世界演说此十地之法。

  【语 译】那时,不仅仅在他化自在天王宫演说此十地之法,十方所有一切世界都在演说此十地之法。

  尔时,复以佛神力故,十方各十亿佛刹微尘数世界外,有十亿佛刹微尘数菩萨而来此会,作如是言:「善哉!善哉!金刚藏!快说此法。我等悉亦同名『金刚藏』,所住世界各各差别,悉名『金刚德』,佛号『金刚幢』。我等住在本世界中,皆承如来威神之力而说此法,众会悉等,文字句义与此所说无有增减;悉以佛神力而来此会,为汝作证。如我等今者入此世界,如是十方一切世界悉亦如是而往作证。」

  【章 旨】此章为「地利益分」的第三层次「他方来证」的内容。由于佛的神力,十方各十亿佛刹微尘数世界外的十亿佛刹微尘数菩萨来到此会为金刚藏菩萨作证,证实金刚藏菩萨所说十地之法的真实无虚。

  【语 译】那时,又由于佛神力的缘故,十方各十亿佛刹微尘数世界之外,有十亿佛刹微尘数菩萨前来此会,这样说道:「好啊!好啊!金刚藏!快说此法。我等也全都同名『金刚藏』,所住世界虽然各各不同,但全都名为『金刚德』,佛的号为『金刚幢』。我等住在本世界中,都禀承如来的威神之力而演说此法,众会等等,甚至文字句义,与在此会所说的无有任何增减。我们全部凭借佛的神力而前来此会,为你作证。如我等今者进入此世界,我们也全部前往十方一切世界作证。」

  【说 明】「地利益分」部分的内容,金刚藏菩萨至此全部宣讲完毕。在此,将其基本内容小结如后:

  第一,「地利益分」即宣讲修行十地能够带来的利益。世亲《十地经论》卷十二解释说:「是中『地利益』者,有二种:一、生信功德。二、供养功德。」世亲这是从经义的角度作的概括。而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又从经文段落结构的角度将「地利益分」又分为三方面:「初,显法利益。二、『如世界』下,结通十方。三、『尔时复以』下,他方来证。」

  第二,「地利益分」的第一层次「显法利益」。包括「生信功德」与「供养功德」两方面的内容。

  其一,「生信功德」又分为「说益生信」与「动地生信」两部分。「说益生信」是言「欲令物生决定信,故说利益。」(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在此,金刚藏菩萨应解脱月菩萨的提问,向会众宣说了闻听此十地法门能够得到的利益。此部分所言的六种十八种动相是《华严经》中的独有内容。世亲说,佛以神力生此六种十八动相的目的是为了化度四类众生,由于众生根机不同,而有这些层次分别而复杂的动相。世亲解释说:「器世间中,依四种众生聚:一、依『不善众生』。二、依『信种种天众生』。三、依『我慢众生』。四、依『咒术众生』。为此众生下、中、上次第差别故,动乃至吼。」(世亲《十地经论》卷十二)

  其二,「供养功德」,天众由于听闻十地的法门而降下无数供养具,并且响起天乐,称赞一切智地的所有功德。

  第三,「地利益分」的第二层次「结通十方」。不仅仅是在自在天宫演说十地之法,十方所有世界都在演说此十地之法。

  第四,「地利益分」的第三层次「他方来证」。由于佛的神力,十方各十亿佛刹微尘数世界外的十亿佛刹微尘数菩萨来到此会为金刚藏菩萨作证,证实金刚藏菩萨所说十地之法的真实无虚。

  十九、重颂分

  尔时,金刚藏菩萨观察十方一切众会,普周法界,欲赞叹发一切智智心①,欲示现菩萨境界②,欲净治菩萨行力③,欲说摄取一切种智道④,欲除灭一切世间垢⑤,欲施与一切智⑥,欲示现不思议智庄严⑦,欲显示一切菩萨诸功德⑧,欲令如是地义转更开显⑨,承佛神力而说颂言:

  「其心寂灭恒调顺,平等无碍如虚空,离诸垢浊住于道,此殊胜行汝应听。」

  【章 旨】此章之后为第十「法云地」以及此〈十地品〉的第十七、第十八部分内容的「重颂分」。金刚藏菩萨为了使会众更加清晰地把握此义,而以偈颂的形式再次宣说第十地「法云地」的修行方法以及所得之果。在偈颂前面的导语,分别概括了十地的概要。重颂部分共四十二颂分为三大部分。依据澄观的判释,此章一颂为「总赞劝听」。(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

  【注 释】①欲赞叹发一切智智心 依据澄观的解释,此句对应于初地「欢喜地」。即金刚藏菩萨想在此会中为会众再总结初地的修行内容。②欲示现菩萨境界 依据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的解释,此句对应于第二「离垢地」,「次句即二地。以『三聚戒』为行境故。」即金刚藏菩萨想在此会中为会众再总结第二地的修行内容,即「戒行」。③欲净治菩萨行力 依据澄观的解释,此句对应于第三「发光地」、第四「焰慧地」,「三、即三、四二地『厌』、『禅』,出世智皆净治行力故。」(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即金刚藏菩萨想在此会中为会众再总结第三、四地的修行内容,第三地以「厌行」为特征,第四地以「禅定」为特征。④欲说摄取一切种智道 依据澄观的解释,此句对应于第五「难胜地」,「四、即五地,五明成种智故。」(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即金刚藏菩萨想在此会中为会众再总结第五地的修行内容,即以「五明」修成「一切种智」。⑤欲除灭一切世间垢 依据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的解释,此句对应于第六「现前地」,「五、即六地,般若能除垢故。」即金刚藏菩萨想在此会中为会众再总结第六地的修行内容,即成就般若智慧。⑥欲施与一切智 依据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的解释,此句对应于第七「远行地」,「六、即七地,空、有无碍,与一切智故。」即金刚藏菩萨想在此会中为会众再总结第七地的修行内容,即成就「空」、「有」不碍的「一切智」。⑦欲示现不思议智庄严 依据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的解释,此句对应于第八「不动地」,「七、即八地,无功不思议智,庄严三世间故。」即金刚藏菩萨想在此会中为会众再总结第八地的修行内容,即不可思议的「无功用行」。⑧欲显示一切菩萨诸功德 依据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的解释,此句对应于第九「善慧地」、第十「法云地」,「八、即九地、十地能说能受诸功德故。」即金刚藏菩萨想在此会中为会众再总结第九、第十的修行内容,即能说、能接受无边无际的佛法。⑨欲令如是地义转更开显 此句是对前述八句的总结。「如是地义以颂说之,云『更开显』。」(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

  【语 译】那时,金刚藏菩萨观察十方一切众会,普周法界,想赞叹发一切智智之心,想示现菩萨的境界,想说明净治菩萨行之力,想说摄取一切种智之道,想除灭一切世间的污垢,想施予一切智,想示现不可思议智的庄严,想显示一切菩萨诸功德,想使如此地义转而更加开显,于是,禀承佛的神力而向会众说颂曰:

  「菩萨其心寂灭一直调和柔顺,平等无碍就如同虚空,远离诸垢浊而住于道,这种殊胜行你们应该听讲。」

  「百千亿劫修诸善,供养无量无边佛,声闻、独觉亦复然,为利众生发大心。精勤持戒常柔忍,惭愧福智皆具足,志求佛智修广慧,愿得十力发大心。三世诸佛咸供养,一切国土悉严净。」

  「了知诸法皆平等,为利众生发大心。住于初地生是心,永离众恶常欢喜。

  「愿力广修诸善法,以悲愍故入后位。戒闻具足念众生,涤除垢秽心明洁。」

  「观察世间三毒火,广大解者趣三地。」

  「三有一切皆无常,如箭入身苦炽然,厌离有为求佛法,广大智人趣焰地。」

  「念慧具足得道智,供养百千无量佛,常观最胜诸功德,斯人趣入难胜地。」

  「智慧方便善观察,种种示现救众生,复供十力无上尊,趣入无生现前地。」

  「世所难知而能知,不受于我离有无,法性本寂随缘转,得此微妙向七地。」

  「智慧方便心广大,难行难伏难了知,虽证寂灭勤修习,能趣如空不动地。」

  「佛劝令从寂灭起,广修种种诸智业,具十自在观世间,以此而升善慧地。以微妙智观众生,心、行、业、惑等稠林,为欲化其令趣道,演说诸佛胜义藏。次第修行具众善,乃至九地集福慧,常求诸佛最上法,得佛智水灌其顶。」

  【章 旨】此章十三偈重颂「明地行」的第一层次「方便作满足地分」的内容。「方便作满足地分」是总结入地菩萨从初地至第九地中所修行以及获得的智慧之业。「于中,初二颂半,总颂前九地同相中善择功德。」其后则「次第颂前十地。前八地中,唯三地半偈,余各一颂。九地,有三颂兼结入位。」(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以偈颂的形式对会众说:「在百千亿劫一直修习诸善,供养无量无边的佛,声闻、独觉也是如此,为了利益众生而发大心。菩萨精进、持戒、常怀忍辱心,惭愧、福智都完全具足,立志求取佛智而广修智慧,希望获得十力而发大心。普徧地供养三世诸佛,一切国土都完全严整清净。」

  「菩萨了知诸法都是平等的,为利益众生而发大心。住于初地产生如此心,永远远离众恶而心中常常欢喜。

  「菩萨凭借大愿之力而广修诸善法,以悲愍的缘故而进入其后的修行果位。具足清净戒而顾念众生,涤除污垢而心明亮清洁。」

  「菩萨观察世间众生的贪、瞋、痴三毒之火,具有广大解而得以进入第三地。」

  「欲界、色界、无色有的生死之『三有』等等一切都是无常的,如同箭进入身体而苦如烈火般燃烧,厌离有为之法而求证佛法,凭借广大智而进入焰慧地。」

  「具足念慧并且获得一切道智,供养百千无量佛,常常观察最殊胜的功德,此修行者随即进入难胜地。」

  「以智慧方便观察并且善于观察,以种种示现救度众生,又供养具有十力的无上尊(佛),菩萨随即进入无生的现前地。」

  「对于世间最为难知的却能够知晓,不受于我而远离有与无,法性本寂而随缘縩产生,获得此微妙的智慧随即进入第七地。」

  「菩萨的智慧方便而心广大,难行难伏难了知,虽然证得寂灭但仍然需勤奋修习,菩萨随即能够进入如空的第八不动地。」

  「佛又激励第八地菩萨从寂灭出来,广泛地修习种种智慧之业,具有十种自在而观察世间,以此而升入善慧地。菩萨凭借微妙智观察众生的心、行、业、惑等十一种稠林,为欲化度众生的缘故而其进入世间诸道,为众生演说诸佛的胜义藏。菩萨次第修行具备众善,于是至第九地聚集福与慧,常常常追求诸佛的最上等法,于是获得佛以智水灌其顶。」

  「获得无数诸三昧,亦善了知其作业。最后三昧名受职,住广大境恒不动。」

  【章 旨】此章一偈颂第二层次「得三昧满足分」。即「离垢三昧等」的功用完全显现出来。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以偈颂的形式对会众说:「菩萨获得无数诸三昧,也善于了知三昧的所作业。菩萨凭借最终所获得的三昧而名为受职菩萨,住于广大的境界而永恒不动。」

  「菩萨得此三昧时,大宝莲华忽然现,身量称彼于中坐,佛子围绕同观察。放大光明百千亿,灭除一切众生苦。复于顶上放光明,普入十方诸佛会。悉住空中作光网,供养佛已从足入。即时诸佛悉了知,今此佛子登职位。十方菩萨来观察,受职大士舒光照;诸佛眉间亦放光,普照而来从顶入。十方世界咸震动,一切地狱苦消灭;是时诸佛与其职,如转轮王第一子。若蒙诸佛与灌顶,是则名登法云地。」

  【章 旨】此章的五偈半颂第三层次「得受位分」的内容。此「得受位分」的涵义,即凭借前述的「离垢三昧」而得以被佛智所摄持。

  【语译】金刚藏菩萨继续以偈颂的形式对会众说:「菩萨获得此离垢三昧之时,大宝莲华忽然出现,菩萨的身量刚好与其相称,菩萨坐于此大宝莲花座上,有无数的佛子在其周围围绕,一同观察。菩萨放出百千亿的大光明,灭除一切众生之苦。菩萨又从头顶上放出大光明,完全进入十方诸佛之会。菩萨都住于空中织成光明之网,供养佛之后,此大光明又进入了佛的足。这时诸佛都了知,现今的这位佛子已经登上其职位。十方菩萨都前来观察,受职菩萨自如地放光照耀;诸佛的眉间也放出光明,普照世界并且从第十地菩萨的头顶进入。这时十方世界都发生震动,一切地狱之苦都消灭了。这时诸佛给予此菩萨以职位,如同转轮王的第一子一样。如果承蒙诸佛给予灌顶,这就叫登上法云地。」

  「智慧增长无有边,开悟一切诸世间。欲界、色界、无色界,法界、世界、众生界,有数、无数及虚空,如是一切咸通达。一切化用大威力,诸佛加持微细智。秘密劫数毛道等,皆能如实而观察。受生舍俗成正道,转妙*轮入涅槃。乃至寂灭解脱法,及所、未说,皆能了。」

  【章 旨】此章的三偈半颂第四层次「明入大尽分」。关于此「明入大尽分」的结构及涵义,世亲《十地经论》卷十二解释说:「有五种:一、智大。二、解脱大。三、三昧大。四、陀罗尼大。五、神通大。此事依五种义分别应知:一、依正觉实智义。二、依心自在义。三、依发心即成就一切事义。四、依一切世间随利益众生义。五、依堪能度众生义。」

  【语译】金刚藏菩萨继续以偈颂的形式对会众说:「菩萨的智慧增长无有边际,开悟一切诸世间的众生。欲界、色界、无色界、法界、世界、众生界、有数、无数及虚空,如此一切菩萨都通达无碍。一切化度众生的大威力神通,诸佛所加持给菩萨的微细智、秘密智、入劫智、道智等,菩萨都能够如实而观察。菩萨受生但却舍弃俗事,成就正道,旋转美妙的*轮,进入涅槃。如此等等,甚至寂灭解脱之法,以及佛所说、未说的法,此地菩萨都能够了知。」

  「菩萨住此法云地,具足念力持佛法,譬如大海受龙雨,此地受法亦复然。十方无量诸众生,悉得闻持、持佛法,于一佛所所闻法,过于彼数无有量。以昔智、愿、威神力,一念普徧十方土,霔甘露雨灭烦恼。是故佛说名『法云』。」

  【章 旨】此章三偈颂第五层次「释名分」的内容。在此层次,金刚藏菩萨向会众解释了第十地之所以被称之为「法云」的三方面缘由。其一,「能受如来大法云雨,故名『法云』。」(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其二,「灭尘除垢相似法,此法能灭众生烦恼尘,故名『法云』。」(世亲《十地经论》卷十二)其三,「度众生,从兜率天退乃至示大涅槃故,渐化众生故,如大云雨生成一切卉物萌芽故。」(世亲《十地经论》卷十二)金刚藏菩萨向会众说,此地菩萨以「八相成道」的过程示现众生,使众生趣向涅槃解脱。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以偈颂的形式对会众说:「菩萨住此法云地,具足念力忆持佛法,譬如大海接受龙降下的雨,此地受法也是如此。十方无量的众生,都完全得以闻持、忆持佛法,于一佛的住所所听闻的法,超过了那数而无有现量。菩萨凭借昔日的智慧、大愿以及神通力,一念普徧前往十方国土,降下甘露雨而灭除众生的烦恼。因此缘故,佛将此地命名为『法云』。」

  「神通示现徧十方,超出人、天世间境,复过是数无量亿,世智思惟必迷闷。一举足量智功德,乃至九地不能知,何况一切诸众生,及以声闻、辟支佛。」

  【章 旨】此章二偈颂第六层次「神通力无、有上者分」的内容。在此层次,金刚藏菩萨向会众解释了第十地所具有的神通之力。世亲《十地经论》卷十二解释说:「『神通力无上、有上』者,有六种相应知:一、依内。二、依外。三、自相。四、作住持。五、令欢喜。六、大胜。是中『神通力无上』者,比余众生神通力故。『有上』者,比于如来神通力故。」也就是说第十地菩萨的神通力超过其他众生而低于诸佛。其中,第五相的后一部分与第六相属于「辨地果」的内容,见下章偈颂。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以偈颂的形式对会众说:「菩萨的神通示现徧于十方世界,超出人、天世间的境界,且超过这些数量而达到无量亿,世间的智慧和思惟面对这些必然陷于迷惘郁闷。然而此地菩萨一举足所具有的无量智慧功德,甚至第九地菩萨也不能知晓,何况一切诸众生,及声闻、辟支佛呢?!」

  「此地菩萨供养佛,十方国土悉周徧,亦供现前诸圣众,具足庄严佛功德。住于此地复为说,三世法界无碍智,众生、国土悉亦然,乃至一切佛功德。此地菩萨智光明,能示众生正法路,自在天光除世暗,此光灭暗亦如是。」

  「住此多作三界王,善能演说三乘法。」

  「无量三昧一念得,所见诸佛亦如是。此地我今已略说,若欲广说不可尽。」

  【章 旨】此章的四偈半颂「辨地果」的内容。也属于世亲所说的「神通力无、有上者分」的「令欢喜」和「大胜」部分。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以偈颂的形式对会众说:「此地菩萨供养佛,十方国土都完全周徧,亦供养现前的诸位圣众,此地菩萨具足庄严和佛的功德。住于此地又为众生说法,三世法界无碍智,众生、国土也是如此,乃至一切佛功德。此地菩萨的智慧光明,能够为众生示现正法之路,其如同自在天光能够除去世间的黑暗,菩萨的智慧光明灭除众生的黑暗也是如此。」

  「菩萨住于此地未来多作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之王,善于并且能够演说声闻、缘觉、菩萨三乘法。」

  「此地菩萨的无量三昧在一念中即可获得,所见诸佛也是如此。此第十地我现今已经简略地作了说明,如果想全面说明,那是不可穷尽的。」

  【说 明】第十地「法云地」的内容至此已经完毕。有几个问题说明如下:

  第一,关于本部分的结构。世亲《十地经论》卷十二说:「此地中有八分差别:一、方便作满足地分。二、得三昧满足分。三、得受位分。四、入大尽分。五、地释名分。六、神通力无上、有上分。七、地影像分。八、地利益分。」而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说:「后之二分通该十地。」因此,本着将其单独划出,作为〈十地品〉的第十七、第十八部分内容。而此卷最后的「重颂分」也相应地分为两部分内容。另外,此品各地的结构除初地之外,都是相似的。因此,澄观也将「正说分」分为「明地行」与「辨地果」两部分,后者包括世亲所说的第六层次「神通力无上、有上分」的后半部分。这样,第十「法云地」便由「赞请分」、正说分之一「明地行」、「正受分之二「辨地果」、「重颂分」四部分构成。

  第二,关于此地名为「法云」的意义。简言之,菩萨至此位,大法智云含众德水,如虚空覆隐无边二障,使无量功德充满法身,因此名为「法云地」。澄观综合诸家之说,对其涵义作了较为全面的解释。首先,从字义角度,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说:「『云』者,是喻,略有三义:一、含水义。二、覆空义。三、霔雨义。」而将「法」与「云」联系起来,「云」则有四义:「一、喻智慧。二、喻法身。三、喻应身。四、喻多闻熏因。」澄观赞成《摄大乘论》的解释,其文曰:「譬如大云能覆如空,广大障故。此喻覆空义。即以前智(即「一切智」)能覆惑、智二障。又云,又于法身能圆满故。此有二义:一、喻『霔雨』义。即上之智出生功德,充满所依法身故。二、喻『徧满』。即前之智自满法身耳。」

  第三,关于此地「现前地」在「十地」中的地位与特点。如澄观所说,十地的宗趣都是「以地智、断证、寄位修行为宗,以显圆融无碍行相为趣」,「为成佛果为趣」。然而,从「所修」、「修成」、「寄位行」、「寄乘法」等四者分别言之,各「地」则略有分别。其一,从「所修」角度言之,第十「法云地」为「受位行」。其二,从「修成」角度言之,「七地已去是菩萨慧。」其三,从「寄位行」的角度言之,十地各寄一度,第十「法云地」为「智度」即「智波罗蜜多」。其四,从「寄乘法」角度言之,「八地已上出出世间,是一乘法故,以诸乘为此地法。」「诸乘」属于出世之「声闻」、「缘觉」、「菩萨」三乘。

  「如是诸地佛智中,如十山王嶷然住。初地艺业不可尽,譬如雪山集众药;二地戒闻如香山;三如鞞陀发妙华;焰慧道宝无有尽,譬如仙山仁善住;五地神通如由干;六如马耳具众果;七地大慧如尼民;八地自在如轮围;九如计都集无碍;十如须弥具众德。」

  「初地愿首二持戒;三地功德四专一;五地微妙六甚深;七广大慧八庄严;九地思量微妙义,出过一切世间道;十地受持诸佛法,如是行海无尽竭。」

  「十行超世发心初,持戒第二禅第三,行净第四成就五,缘生第六贯穿七,第八置在金刚幢,第九观察众稠林,第十灌顶随王意,如是德宝渐清净。」

  【章 旨】此章七颂半颂「地影像分」的内容。「于中,初三偈半,颂山喻。次二,颂海喻。后二,颂珠喻。」(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以偈颂的形式对会众说:「如是诸地所证的佛智中,如同十大山王般巍然耸立。初地艺业是不可穷尽的,譬如雪山聚集了许多药品;二地『戒』如同香山;三地如同鞞陀长出美妙的花;焰慧地确实没有穷尽,譬如仙山有仙众住于其中;五地的神通如同由干山;六地如同马耳山具备众果;七地大慧如同尼民山;八地自在如同轮围山;九地如同计都山聚集无碍智慧;十地如同须弥山具足众德。」

  「初地以大愿为首,二地以持戒为首;三地以功德为首,四地以禅定为首;五地微妙,六地甚深;七地广大慧,八地庄严;九地思量微妙义,出过一切世间之道;十地受持诸佛法,如此行海无有尽竭。」

  「第一地发一切智心。第二地持戒、头陀行,正行明净。第三地诸禅三昧,圆满无缺。第四地道行清白,离诸垢秽。第五地方便、神通,内外明彻。第六地缘起智慧,善能钻穿。第七地贯以种种方便智缕。第八地置于自在高幢之上。第九地观众生行,放闻持光。第十地受佛智职,堕在佛数,能够为众生广作佛事。」

  「十方国土碎为尘,可于一念知其数,毫末度空可知量,亿劫说此不可尽。」

  【章 旨】依据澄观的判释,此章一偈「结说无尽」(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即十地之法是无穷无尽的。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以偈颂的形式对会众说:「即便是十方国土都碎为微尘,菩萨可以在一念之间知晓其数量,以最微小的东西去量度虚空,也可以知晓数量,但以亿劫的时间宣说此十地之法也是说不尽的。」

-----------------------------------------------------------------------------------------------------

更多白话佛经大全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 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人没有离开六道,生生世世跟一切众生的关系就是讨债还债、报恩报怨。现在的人,儿女、亲戚、朋友报怨的多,报恩的少,什么原因?是我们没有布施恩德所造成的。你能舍、能布施,来生好。而且如果行善不求果报,那就变成功德了,功德能帮助我们了生死出三界,往生极乐世界。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