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喀巴‘现观庄严论金鬘疏’‘大乘廿僧’释义(1)


2014/9/3    热度:500   

陈玉蛟
中华佛学研究所研究员
中华佛学学报第一期页181~182
  --------------------------------------------------------------------------------
  181页
  提要
  “现观庄严论明义释”和“金鬘疏”中关于‘总说三宝’的部份已经译出,发表在上一期“华冈佛学学报”。本篇译文即是‘总说三宝’的后续部份--别说大乘廿僧。
  在结构上,本文首先译出“明义释”中关于‘廿僧’的释文,其次择要译出“金鬘疏”的疏文,并将其中所引用的般若经文与什译“大品般若经”、奘译“大般若经第二会”、藏译“二万五千颂般若经”(日本大谷大学,北京版藏经甘珠尔,NO.731),以及已配入“现观论”的改写本“二万五千颂般若经”--(a)藏译本, “二万五千般若合论”(丹珠尔, NO.5188 ); (b) 英译本, E. Conze, The LargeSutra on Perfect Wisdom 等五种经本互相核对。结果发现:
  (1) 什、奘、藏译三本般若经,不但经文秩序不符合“现观论”中‘廿僧’的排列顺序,而且还缺少了七段与‘廿僧’相对应的经文。
  (2) “般若合论”及Conze 英译本中的经文与“现观论”完全□合。
  182页
  (3) “金鬘疏”中的般若经引文,并非出自“二万五千颂般若经”,而是出自“般若合论”。
  “般若合论及Conze 英译本中的经文符合“现观论”,而其余三本般若经不合,其原因安在?是否有人为了使经、论互相配合而改动经文?又,般若学在中国的式微与“现观论”的迟至民国时代译出是否有关?此等问题将于译文之余一并提出讨论。
  一、绪言
  近代学者根据文献资料研究,泰半主张‘菩萨’一词是后出的,大约成立于西元前二百年前后(注1)。汉译“杂阿含”中尚无菩萨的名称,但是在较“杂阿含”晚出,属于大众部,大乘思想浓厚的“增一阿含”中,却隐约可见菩萨涵义开展的痕迹。如:‘我本未成佛道为菩萨行,坐道树下’,‘菩萨具正念出家’,‘菩萨出母胎……从兜率天降神来下在母胎’,‘补处菩萨’,‘昔……曾为菩萨,有鸽投我’,‘菩萨发意趣大乘’,‘菩萨行四法本,具足六波罗蜜’,‘(佛)导凡夫人立菩萨行’,‘弥勒兜率寻来集,菩萨数亿不可计’(注2)。与“增一阿含”关系密切的“大品般若经”,把菩萨的思想又往前推进了一步;在配合无量佛国思想、菩萨愿力和“阿毗达磨论”中各类小乘圣僧涅槃前转生方式的情况下,大乘菩萨上求下化的途径出现了多样性的变化。
  大乘菩萨这种富于变化的修道途径,在“大品般若经”的‘往生品’(奘译本为‘观照品’第三之三,前半)里面,有非常详细的开示。舍利弗问佛:‘世尊!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能如是习相应者,从何处终,来生
  183页
  此间?从此间终,当生何处?’(注3)佛应舍利弗之请,于是就开示了许多不同典型的菩萨,其中每一类都具有一种独特的成佛修道途径。弥勒尊者不但看出这一品经文的主旨,在于说明‘各种不同典型的大乘不退转菩萨’,而且还发现‘这些菩萨在断惑、证果和转生方式这三方面,和小乘圣僧有相类似的地方’;于是就以小乘圣僧为喻,借用四向四果之名,施设在大乘僧众上,组成廿类大乘不退转僧众。因此我们可以说:‘大乘廿僧’就是弥勒尊者赋予般若经‘往生品’的一个主题或总纲,而其中每一类僧众就是总纲下一条一条的细目。
  在“现观庄严论”里面,关于大乘僧宝的颂文一共有八句:‘诸钝根利根,信见至家家,一间中生般,行无行究竟,三超往有顶,坏色贪现法,寂灭及身证,麟喻共二十’(注4)。对于这两颂的解释,印度各家说法并不一致。觉吉祥智和宝作吉主张:颂文字面上明说了‘廿僧’。圣解脱军、师子贤、法友和无畏作护则主张:这八句颂文在字面上并未将‘廿僧’全数明示,有部份僧众是隐说的。例如,解脱军主张:显说的僧众有十六个,隐说的僧众有‘第八圣’、‘一来果’、‘不还果’和‘罗汉向’等四个;而师子贤则主张:论颂字面显说的僧众有‘钝根’、‘利根’、‘信解’、‘见至’、‘人家家’、‘天家家’、‘一间’、‘中般’、‘生般’、‘有行般’、‘无行般’、‘全超’、‘半超’、‘遍殁’、‘现法寂灭’、‘身证’、‘麟喻’等十七类,隐说的有‘预流果’、‘一来果’、‘阿罗汉向’等三类,合计一共是廿类大乘不退转僧众。又,除宝作吉一人以外,其余各家均主张‘大乘廿僧’全部是圣位菩萨(注5)。
  因为“现观庄严论”的‘大乘廿僧’是借用‘小乘僧众’之名而开示的;因此,宗喀巴在讨论‘廿僧’的主题之前,首先说明被用来做喻的‘小乘僧众’。在“金鬘疏”中,‘小乘僧众’被分为‘总说’和‘别说’两部份。总说的部份,宗喀巴除了引用世亲的“俱舍论”以外,还引用无著的“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和安慧的“杂集论”,对‘小乘僧众’作了一个非常扼要的通盘性介绍;其中对于‘超越证’、‘次第证’和‘顿出离’(注6)等名相
  184页
  的剖析尤其清楚。别说的部份,主要是‘小乘僧众’的分类说明。(注7)至于本文的主题----‘大乘廿僧’,也被分为两部份:一、宗喀巴首先引用般若经文说明‘各类僧众的性质’;并附带讨论‘僧众的道位’、‘僧众的名、实’以及‘经中废解之处’等问题;二、疏解师子贤“现观庄严论明义释”中‘廿僧’的释文。
  根据原文,第二部份应该排在第一部份的后面;在本文中,为了使解释“明义释”的疏文可以直接上承释文起见,特地将前后的秩序调动了。另外,笔者于译文中添加了一些符号,这些符号必须事先加以说明:
  (1)( )内的字句,是为了使译文顺畅或便于了解而添加的。
  (2)“金鬘疏”中般若经的引文和什、奘、藏译三本般若经之间出入颇大,为了容易看清其间的差距,笔者将“疏”中多出的经文括入[ ]号中,将什、奘、藏译三本多出的经文括入< >号内;其他须解说的地方,另外作注说明。
  二、译 文
  (一)“明义释”对‘廿僧’颂文的解释
  “明义释”云:‘依止(后文)将说的道相智所摄见道十六刹那(中前十五刹那的大乘不退转僧众),因为有随信行和随法行的(根机)差别,所以(安立)两种初果向(1、2);
  其次,是(但住)预流果(3、论中隐说者);
  其次,是天家家和人家家的另外两种(胜进)预流果(4、5);
  其次,是钝根信解和利根见至的第二果向,(虽然有两种根机,但是只能合计为)一种(6);
  185页
  其次,是(但住)一来果(7,论中隐说者);
  其次,是另一种(胜进)一来果----一间(8);
  其次,和前面(一来向的情形)相同,是信解和见至(而合计为一种)的第三果向(9);
  其次,是四种不还果,也就是:中般、生般、有行般、无形般(10、11、12、13);
  其次,是行色究竟的另外三种不还果,也就是:全超、半超和遍殁(14、15、16);
  其次,是坏色界欲染而行有顶的另外两种不还果,也就是:现法寂灭和身证(17、18);
  其次,是阿罗汉向(19,论中隐说者);
  其次,是独觉(20);
  一共有廿类(大乘不退转僧众)。’(注9)
  从以上的译文我们可以看出:“明义释”所列举的‘廿僧’,完全是依照‘次第证’四向四果的顺序排列的,与“现观论”中‘廿僧’的排列顺序稍有出入。“现观论”先列举属于‘第八圣’的‘钝根’和‘利根’,其中包含属于‘次第证’的预流向和‘超越证’的一来向及不还向;其次列举属于‘超越证’的 ‘信解’和‘见至’,其中含一来果和不还果;最后才列举‘家家’乃至‘身证’等‘次第证者’。
  (二)“金鬘疏”‘大乘廿僧’释义
  甲一、承接前后文
  在有关‘僧宝’的这一品般若经文中,(世尊)宣说了许多形形色色的大乘僧众。(弥勒尊者)为了使人容易了解这些僧众的分类,于是(在“现观论”中)附上‘诸钝根利根……’等两颂,别说‘佛陀等三宝’中的大乘僧宝。
  (问:)与‘廿僧’相对应的经文有那些?
  186页
  (答:)在‘教授法宝’以前的经文中,(世尊首先)告诫弟子,应当勤修般若波罗蜜,并且开示了种种精进用功的方法。此后,(世尊)为了答覆‘如是习相应之菩萨,从何处终,来生此间?从此间终,当生何处?’的问题,于是就宣说了(有关)这些僧宝(的经文)。
  甲二、疏解“明义释”的释文
  乙一 、预流
  丙一、预流向(1、2)
  (在‘廿僧’颂文之后),从‘由谛与谛上,忍智四刹那,说此道相智,见道具功德’(注10)这一颂开始,将论及‘道相智’。依止‘道相智’所摄见道十六刹那中的前十五刹那(心),正为成办预流果的断、证功德而努力的圣者,就是具‘预流向’名称的菩萨。因为预流向有‘钝根随信行’和‘利根随法行’的差别,所以具‘预流向’名称的菩萨也有(利根和钝根)两类。所谓根机的利或钝,是指悟解(空性)的迟速,和宿业是否已经清净而说的(注11)。
  丙二、但住预流果(论中隐说,3)
  (预流)向位已经解释完了,现在将说具‘但住预流果’名称的菩萨。
  (问:)什么是‘ 但住预流果’呢?
  (答:)心住见道第十六刹那,而尚未(进一步)断除任何欲界修惑的圣者,就是具‘但住预流果’名称的菩萨。
  ‘什么是……’以及‘具……名称’等字眼,在后文中(说明其他菩萨的时候虽然省略了,但是)都应该比照本段的解说方式,将它们补添进去。
  187页
  丙三、胜进预流果
  ‘胜进预流果’有生于欲界天的‘家家’圣者和生于人间的‘家家’圣者之别,所以除了‘但住预流果’的菩萨以外,还有(具‘天家家’名称和‘人家家’名称的)另外两种‘胜进果’。这两种(胜进预流果)是以对治的修道断(修所断)惑的。
  乙二、一来
  丙一、一来向(6)
  以修道已经断除欲界第五品修惑,正为现证一来果而努力的圣者,就是具‘一来向’名称的菩萨。虽然这类菩萨也有‘钝根信解’和‘利根见至’两种,但是单就‘廿僧’的范围而言,只能当作一个计算。
  丙二、但住一来果(隐说,7)
  已经断除欲界第六品修惑,正住于解脱道的圣者,就是具‘但住一来果’名称的菩萨。
  丙三、胜进一来果(8)
  所断的修惑和前者相同,(处于后得位,正为断除第七品或第八品而努力;)但是仍须再投生欲界天一次,这种异于‘但住果’的‘胜进一来果’,就是具‘一间’名称的菩萨。
  乙三、不还
  丙一、不还向(9)
  已经断除欲界第七品或第八品修惑,正为断除第九品而努力的圣者,有利根和钝根两种,这两种圣者就是具‘不还向’名称的菩萨。和前面(一来向)的情形一样,这两种‘不还向’只能当作‘廿僧’其中的一个计算。
  (问:)为什么位于预流向阶段的利根和钝根各别计算,而位于一来向和不还向阶段的利根和钝根却合计为一
  188页
  类僧众呢?
  (答:)有人说:‘见道十五心具有对治的作用,而(利、钝’两种根机的对治能力不等,所以各别计算。到了(第十六心)住果的时候,对治的作用已经消失了,所以合计为一。’(这种说法有问题,因为)住果时虽然没有断除见惑的(对治)作用,但是断除修惑的(对治)作用却是有的。菩提智(注12)说:‘(在世第一法的最后刹那,)见道无间生起,不容许有根机转移的时间,所以根机是个别决定的,应该分别计算。到了修道位,根机可以转移,不一定是个别决定的,所以合计为一。’这种说法比较合理。
  丙二、不还果
  已经断除欲界九品修惑的圣者,就是具有‘不还果’名称的菩萨。这类菩萨可以分为五种:
  丁一、中般(10)
  已经断除投生色界的结使,而形成中有的结使尚未断除;在中有正生或已生的阶段,现证(无学)道,得尽苦际,这种圣者就是具‘中般’名称的菩萨。“般若经论现观庄严广释善明词义论”(No.5194,法友着)云:‘具“中般”名称的菩萨生于梵世间(注13),以彼(欲界)身积集资粮而后圆成正觉’。“现观庄严颂释具足清净论”(No.5199 ,宝作寂着)云:‘所谓“彼”是指色究竟天,非南瞻部洲。’可见这两种说法都把“中有”视为三界中的“色身”,非“中阴身”。
  丁二、生般(11)
  投生色界和形成中有的两种结使尚未断除,必须等到投生色界以后,才能获得尽苦际的圣者,就是具‘生般’名称的菩萨。这是最后生的菩萨,寿命无量,一生成佛。
  丁三、有行般(12)
  189页
  投生色界以后,须要精进修行才能现证(无学)道的圣者,就是具‘有行般’名称的菩萨。
  丁四、无行般(13)
  投生色界以后,不必精进修行就能现证(无学)道的圣者,就是具‘无行般’名称的菩萨。
  丁五、上流
  ‘上流’的圣者分为:‘行色究竟’的不还果和‘行有顶’的不还果两类。
  戊一、行色究竟的上流
  ‘行色究竟’的上流圣者又分为:‘全超’、‘半超’和‘遍殁’三种。
  己一、全超(14)
  从梵众天命终以后,超越其他色界天,而直接生到色究竟天的圣者,就是具‘全超’名称的菩萨。
  己二、半超(15)
  从梵众天命终以后生净居天,有些超越一个净居天,有些超越两个净居天,最后生到色究竟天的圣者,就是具‘半超’名称的菩萨。
  己三、遍殁(16)
  从梵众天命终以后生五净居天,于其中遍生遍死一回,最后生于色究竟天的圣者,就是具‘遍殁’名称的菩萨。
  戊二、行有顶的上流
  行有顶的上流圣者已经脱离了对色界的贪染,所以又称做‘坏色贪’的圣者。‘坏色贪’的圣者分为‘现法寂灭’和‘身证’两种:
  190页
  己一、现法寂灭(17)
  现生证涅槃的圣者,就是具‘现法寂灭’名称的菩萨。
  己二、身证(18)
  以身现证灭尽定的圣者,就是具‘身证’名称的菩萨。
  关于‘行有顶’的上流圣者,“八千般若现观庄严光明释”(No.5189 ,师子贤着)的旧译本云:‘所谓“行有顶”,是指异于“行色究竟”的其他两种菩萨:其人一为“坏色贪”,另一为“现法寂灭”而以身证(灭定)的菩萨。’法友在“善明词义论”中也根据这个旧译本而说:‘这两种菩萨中的前一种,以欲界身断除色界的见、修二惑,命终以后,舍色界直生无色界;第二种菩萨具轮王七宝,不受后有,即生成佛;后者又称为最胜菩萨’。菩提智认为:‘就声闻僧众而言,这种说法是可以成立的,但是就大乘僧众而言(则不然);菩萨只要修习四静虑、四无色定就可以称为“行有顶”,如果有能力入无色定就可以称得上是“坏色贪”’。这种看法很正确。有些人(因为“光明释”的旧译本有误,便)认为师子贤的解释错了,这种想法很不合理;一位圆满通晓五明的大班支达怎么可能犯下这么严重的错误呢?
  乙四、阿罗汉向(隐说,19)
  已经断除有顶地修所断惑第八品,正为断除第九品而努力的圣者,就是具‘阿罗汉向’名称的菩萨,这是“光明释”的说法,金洲法称(注14)也是这么主张的。智作慧(注15)认为:所有的‘上流’圣者都以世间(有漏)的修道断惑。这就不是解脱军和师子贤的想法了。
  乙五、独觉(20)
  独自修观声闻经藏(的义理)而证道的圣者,在无佛出世的时代,将成为具‘麟喻独觉’名称的菩萨。“光明
  191页
  释”中使用“将成为独觉”这句话,主要是想避免使用‘(独觉)罗汉’之名;因为(一个菩萨,不论是)具有‘独觉罗汉’,或是具有‘声闻罗汉’的名称,在理论上都是不对的(注16)。
  总而言之,‘预流’(所摄的不退转菩萨)有五类,‘一来’有三类,‘不还’有十类,加上‘阿罗汉向’和‘独觉’,一共有廿类具小乘圣众名称的大乘不退转菩萨。“论颂”中明说的僧众只有十七类,另外以三类隐说的僧众补足‘廿僧’的数目;这是“明义释”和“光明释”的旨意。“光明释”说:‘初果、二果和四果向容易了解,所以略而不说。’
  甲三、解释“般若经”的经文
  乙一、各类僧众性质的说明
  (大乘)不退转僧众可分为廿类,这廿类僧众又可归纳为:丙一、具‘第八圣’名称的菩萨,丙二、具‘先离欲染’名称的菩萨,丙三、具‘次第证’名称的菩萨,丙四、具‘独觉’名称的菩萨等四大类。
  丙一、具‘第八圣’名称的菩萨
  丁一、随信行的‘钝根’菩萨(1)
  “经”云:‘舍利弗!有菩萨人中命终,还生人中者,除阿毗跋致,是菩萨根钝;不能疾与般若波罗蜜相应,诸陀罗尼、三昧门不能疾现在前’(注17)。关于这段经文,“本母般若广中略三本八义同显论”(No.5187,牙军着)云:‘所谓阿毗跋致是指八地的不退转菩萨’。有人说:‘有些菩萨为了利益众生而生死人间,这些菩萨并非钝根,他们不但能疾与般若波罗蜜相应,而且能疾得诸陀罗尼及三昧门’。此外,还有一些关于‘以善业和福德力而生死人间’的说法,例如:‘前生未曾修习般若者和天生的钝根,虽然在现世勤修般若,却不能疾与般若波罗蜜相应,诸陀罗尼及三昧门也不能疾现在前’。解脱军也说:‘经上之所以说“除阿毗跋致”,是因为只能以
  192页
  利根道证不退转的缘故’(注18)。既然只有利根能证不退转,所以经上才说“阿毗跋致”是例外。
  丁二、随法行的‘利根’菩萨(2)
  “经”云:‘从他方佛国来者,(诸根明利),疾与般若波罗蜜相应;与般若波罗蜜相应故,舍身便得诸深妙法皆现在前,后还与般若波罗蜜相应,在所生处常值诸佛。’又云:‘有<一生补处>菩萨,(诸根更利),兜率天上终,来生是间;是菩萨不失六波罗蜜,<随所生处,>一切陀罗尼门、诸三昧门疾现在前’(注19)。以上三段是关于‘第八圣’菩萨的经文,解脱军也主张把‘随信行’和‘随法行’这两类菩萨纳入初果向。
  (问:)在见道以前,已经先断除欲界修惑六品乃至八品的二种随行,应该算是一来向;如果九品全部断尽,就是不还向,并且在证第十六心时成为一来果和不还果。这个时候,钝根的‘随信行’转名‘信解’,利根的‘随法行’转名‘见至’。因此,二种随行应该包括有‘超越证’的情形才对,解脱军的著作中难道没有这种说法吗?
  (答:)有的。解脱军并不认为二种随行全是(次第证的)初果向,其中也包括有‘先离欲染’的向位在内。
  (难:)解脱军“现观庄严论释”云:‘(先离欲染而且又是钝根的)二果向和三果向称为信解。’又云:‘(先离欲染而且又是利根的)二果向和三果向称为见至’(注20)。这种说法不合理,因为,‘先离欲染者’在向位的阶段应该称为‘随信行’或‘随法行’,而且“俱舍论”和“大乘集论”都把‘信解’和‘见至’的名称安在果位上。
  (答:)(解脱军的说法并)没有错,因为把‘信’‘见’之名安在‘先离欲染’的向位上还是可以的。就像‘随信行’和‘随法行’这两个名称一样,‘信’‘见’之名主要是用来区分钝根和利根的;因此,原本安在果位上的名称,依然可以转用到向位上。如果不这么解释的话,那么解脱军在“论释”中其他的地方又说:‘在先离欲染的向位上安立二种随行之名,在果位上则改用信、见之名’(注21)。这样,前后文岂不是互相矛盾了吗。
  193页
  (难:既然)将一来向和不还向的‘信’‘见’纳入‘先离欲染’的范围,会(使前后文)互相矛盾,可见他们应该是属于‘次第证’的。
  (答:)不合理。因为胜进道的‘信’、‘见’一来果虽然是不还向,但是却与一来向相违(注22)。因此,解脱军“现观庄严论释”在引用关于“信解”和“见至”这两段般若经文之后,接着立刻引用关于一来果和不还果的经文,就是为了要配合说明‘先离欲染’的两种向位和果位的原故。由此看来,“论颂”中所谓‘诸钝根利根’应该是指,初果向以及‘先离欲染’的二果向和三果向;所谓‘信见至’则指,‘先离欲染’的二果和三果。
  关于‘次第证’的一来向和不还向,“论颂”中以‘家家’之名代表‘胜进预流果(即一来向)’,以‘一间’之名代表‘胜进’一来果(即不还向)’;‘中般’等胜进不还果之名则代表阿罗汉向。
  丙二、具‘先离欲染’名称的菩萨
  丁一、向位
  戊一、与信解同类的‘钝根’菩萨(注23)
  经云:‘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不以方便力,入初禅乃至第四禅,亦行六波罗蜜;是菩萨摩诃萨得禅故,生长寿天,随彼寿终(若)生人间(或欲界天,值遇诸佛(,供养承事);是菩萨诸根(昧钝)不利。’(注24)
  戊二、与见至同类的‘利根’菩萨(注25)
  经云:‘有菩萨摩诃萨,入初禅乃至第四禅,入慈心乃至舍,入虚空处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处,修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行十力乃至大慈大悲>。是菩萨(具大悲心)用方便力,不随禅生,不随无量心生,在所有佛处中生,常不离般若波罗蜜行;如是菩萨,贤劫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丁二、果位
  194页
  戊一、具‘一来果信解见至’之名的两种菩萨(注26)
  经云:‘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一生补处,行般若波罗蜜;以方便力故,入初禅乃至第四禅,入慈心乃至舍,入空处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处;修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入空三昧,无相、无作三昧;不随禅生,生有佛处,并修梵行。若生兜率天上,随其寿终,诸根不失,具念正知(注27),以无数百亿万诸天围绕恭敬,来生此间,(后于诸佛国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些菩萨重返此世间一次,然后就到其他的佛国般涅槃,所以具有‘一来果’的名称。
  戊二、具‘不还果信解见至’之名的两种菩萨(注28)
  经云:‘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得六神通;不生欲界、色界、无色界,从一佛国至一佛国,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诸佛’。这些菩萨在娑婆世界命终以后,无论往生什么地方,都不再重回本土,所以具有‘不还果’的名称。
  丙三、具‘次第证’名称的菩萨
  丁、预流果
  戊一、具‘人家家’名称的菩萨(4)
  经云:‘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入初禅乃至第四禅,入慈心乃至舍,入空处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处;以方便力,不随禅生,还生欲界刹帝利大姓、婆罗门大姓、屋士大家,成就众生故’。这是‘人家家’的菩萨。
  戊二、具‘天家家’名称的菩萨(5)
  经云:‘舍利弗!复有菩萨摩诃萨,入初禅乃至第四禅,入慈心乃至舍,入空处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处;以方便力故,不随禅生,或生四天王天处,或生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于是中成就众生,
  195页
  亦净佛世界,常值诸佛’。这是‘天家家’的菩萨。
  丁二、一来果
  戊一、具‘一间’名称的菩萨(8)
  经云:‘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修四禅乃至十八不共法,(由通达彼等故,其观行虽得四谛,)然未现证四谛,当知是菩萨一生补处’(注29)。解脱军“现观庄严论释”云:‘这种菩萨已经断除七、八品修惑,获得对治七、八品惑的无漏道,只剩下最后一生;因为具备了这三个条件,所以从“但住一来果”进升“胜进道一来果”’(注30)。无畏作护判别‘一间’的菩萨为七地或八地,但是经文中明说‘一生补处’四字,所以应该是指十地菩萨才对。
  丁三、不还果
  戊一、具‘中般’名称的菩萨(10)
  经云:‘(有菩萨摩诃萨,从初发心,得四禅,得四无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以方便善巧,生梵众天乃至色究竟天,于彼处成正等觉,饶益有情)’(注31)。这种菩萨在某一色界天中成佛以后,来到人间示现成道,所以称为‘中般’的菩萨。
  戊二、具‘生般’名称的菩萨(11)
  经云:‘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初发心时便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便转法轮,与无量阿僧祇众生作益厚已,入无余涅槃 ; 是佛般涅槃后 , 正法若住一劫,若一劫余’(注32)。宝作寂“具足清净论”云:‘此处说初发心是指:菩萨先从色究竟天到兜率天,后投生南瞻部洲,出家,坐菩提树下,发心即刻现证有余涅槃(的发心)’。
  戊三、具‘有行般’名称的菩萨(12)
  196页
  经云:‘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住六波罗蜜,(从一世界至一世界,安立有情于菩提;)是菩萨常勤精进,利益众生,(毕竟)不说无义之事。是菩萨摩诃萨,(为利众生故,常勤精进,从一佛国至一佛国;)无量阿僧祇劫修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注33)。因为这一类菩萨很努力地利益众生,所以称为‘有行般’。
  戊四、具‘无行般’名称的菩萨(13)
  经云:‘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以)初发意<时,行六波罗蜜>,正超(什译本作:上)菩萨(无过失)位,得阿毗跋致地,(亦广植一切佛法)’(注34)。“具足清净论”及‘牟尼密意庄严论’(No.5299,无畏作护着)说:‘这些特殊种性的菩萨,少用功力而速成正觉,所以称为“无行般”。’
  戊五、具‘上流’名称的菩萨
  己一、‘行色究竟’的三超菩萨
  经云:‘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住六波罗蜜,(成转轮王,)以檀(波罗蜜)为首,安乐一切众生;须饮食与饮食,衣服、卧具、璎珞、华香、房舍、灯烛,随所须皆给与之;(安立一切有情于十善业道后,生梵众天乃至色究竟天,最后于诸佛土圆成正觉’(注35)。这种行色究竟天的菩萨,又可分为‘全超’、‘半超’和‘遍殁’三种:
  庚一、具‘全超’名称的菩萨(14)
  经云:‘(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修成四禅,尔后完全退失。复得初禅,命终生梵众天,于梵众天复得二、三、四禅后生色究竟天,最后于诸佛土圆成正觉。)’(注36)
  庚二、具‘半超’名称的菩萨(15)
  经云:‘(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于梵众天殁,生净居天;或超一净居,或超二净居而生色究竟天,最后于
  197页
  诸佛土圆成正觉。)’(注37)
  庚三、具‘遍殁’名称的菩萨(16)
  经云:‘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化身如佛,(净兜史多天后,生梵众天乃至色究竟天;以方便力,)为地狱中众生说法,为畜生、饿鬼中众生说法。’(注38)
  己二、‘行有顶’的菩萨
  经云:‘(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能修四静虑、四无色,生梵众天乃至增善天,其次生空无边处乃至有顶地,最后往生诸佛国土)’(注39)。经上所说的虽然是‘增善天’,然而解脱军于“论释”中却说:‘除五净居外,生余一切处,后次第生于无色界’。所以‘增善天’应该是指‘广果天’。
  戊六、具‘坏色贪、行无色界’名称的菩萨
  经云:‘(有菩萨摩诃萨,得四静虑、四无色等至,生空无边处乃至有顶,最后往生诸佛国土)’(注40)。这些菩萨在人间命终以后,不经色界,直生无色界。
  戊七、具‘现法寂灭’名称的菩萨(17)
  经云:‘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行六波罗蜜时,成就三十二相,诸根净利,终不堕恶趣,不自高亦不下他。诸根净利故,众人爱敬;以爱敬故,渐以三乘法而度脱之’。就小乘(的论义)而言,‘现法寂灭’是指依止初得圣道的身体现证寂灭;就“般若经”的经义而言,则‘现法寂灭’的菩萨能使看见他的众生(渐次)趋入涅槃。
  戊八、具‘身证’名称的菩萨(18)
  经云:‘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得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游戏其中;入初禅,从初禅起,入灭尽定,从灭尽定起,乃至入四禅;从四禅起,入灭尽定,从灭尽定起,入虚空处,从虚空处起,入灭尽定
  198页
  ,从灭尽定起,乃至入非有想非无想处;从非有想非无想处起,入灭尽定。如是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具足善巧方便(,频频入趋诸静虑、无量、三摩地、等至,亦)入超越定,(最后于诸佛土圆成正觉)。’(注41)
  丙四、具‘麟角喻独觉’名称的菩萨(20)
  经云:‘(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于无佛亦无声闻之世间界,自力圆成菩提;是菩萨具足方便善巧,先以三乘道成熟无量百千亿万众生,后现证无上菩提。)’(注42)
  如上(所引经文),于解脱军“现观庄严论释”中,总共引用了廿四段----其中含‘罗汉向’(和‘第八圣’的经文在内(注43)。
  乙二、考察大乘僧众名称的设施问题
  (问:)因为大、小乘僧众彼此有相似之处,所以就以小乘僧众之名设施于大乘僧众而作开示;那么施设的方式究竟如何呢?
  (答:)解脱军主张:大乘僧众同样有‘超越证’和‘次第证’两类,其中属于‘超越证’向位的有‘钝根’和‘利根’,属于果位的有‘信解’和‘见至’;除了这四种以外,其余的全部纳入‘次第证’的范围。此外,解脱军对于这些僧众所作的说明与“俱舍论”相同。师子贤在“光明释”中主张:所有的大乘僧众都属于‘次第证’,至于(他对僧众的)说明则雷同“大乘集论”。然而没有一本论释是以配合‘顿出离’的方式来说明大乘僧众的。
  (问:)(大、小乘僧众之间足以)做为施设依据的共同点有那些呢?
  (答:)断(惑)、证(果)和投生方式。
  199页
  乙三、讨论另一些特殊的问题
  丙一、经文中令人费解之处
  (难:经文中说)‘圣者生长寿天’这是不合理的,因为(圣者)已经(断)尽了静虑等的支分;加行道的菩萨(生长寿天)也不合理,因为暖位以后就不再有八无暇了;资粮道菩萨(生长寿天)也不合理,因为(他们)是不退转的。
  (答:)Kong-ka-na-pa(注44)的学者们认为,长寿天分无暇和非无暇两类:一、(修习)外道离下界贪而生长寿天(者),临终时因起邪见而堕地狱,所以是无暇;二、凡夫菩萨尚未见胜义谛,于(菩提)大道上遇恶知识,因受彼之误导而生长寿天,然依佛力及自己的菩提心力,将一如从前,不会退失。“广智经”(注45)云:‘若有某一具大乘根器者生长寿天,由于不见其他所度有情,便会入灭(注46)而再生人间。’这种说法很好。总之,上述经文的意义是说:外道投生于长寿天时会起邪见,所以是无暇;凡夫菩萨因为有智慧力,所以虽然投生于(长寿天)也不起邪见。因此,加行道的菩萨没有无暇(的障碍)和会投生长寿天,这两件事是不相矛盾的。
  复次,上界生身(的菩萨)不会持有毁谤因果的邪见;经中所谓‘不退转除外’,义指第八地,非泛指一般之不退转。“十万二万五千一万八千般若广释”(No.5206,牙军着)云:‘有些菩萨虽然勤修六度,但是因为缺乏善巧方便而误生长寿天,间隔(很长的)一生无法修习六波罗蜜。(这种菩萨)转生人间以后,纵然以宿习六度之道力继续勤修佛法,总还是钝根。’诚如上说,前世曾经投生长寿天,后来转生人间修习佛法而证圣道的,便是钝根。
  (难:)‘行有顶’和‘坏色贪’的菩萨生无色界也是不合理的,因为这与“般若摄颂”(注47)所说的‘不求生于无色界’和‘菩提功德、波罗蜜将退失’相矛盾。
  200页
  (答:)没错。所谓“生”是说:已得生彼(无色界)之因----无色等至。对“生”不得自在就会生(无色界),若得(自在)就不会生(无色界)。“大乘集论”云:‘欲色界菩萨者,与灭离无色界生(之)静虑相应,住静虑乐而生欲界或色界。’“杂集论”释云:‘何缘菩萨不生无色界?若已证得最胜威德菩萨,凡所受生,皆欲利益安乐众生;以无色界非成熟众生处故(,菩萨不生无色界)。’(注48)
  (难:)‘三超’那一段(经文上)说:(菩萨)从初禅的禅悦乃至(余)三禅退失;又说:因禅定之力生于诸天。这也是不合理的;因为升登高地的菩萨,不会贪着禅悦,可以任意投生,怎么会因等至之力而生(诸天)呢?
  (答:)没错。第一,(经文)是指有些钝根不善巧的圣位菩萨,或味着禅悦的凡夫菩萨而说的;第二,(这些高地菩萨也可以)随自意乐,依诸等至而生(天界)。
  丙二、说明‘廿僧’的地际(即道位)
  “牟尼密意庄严论”云:‘二种随行属于(见道的)前十五刹那心,人家家和天家家从二地到五地,一来向是第六地,一来果和一间是七地,不还向是八地或九地,从中般起一直到身证为止都是第十地。’
  大尊者bDag-nyid-chen-po(注49)主张:预流,连同但住果在内,一共有五种,这五种预流发起出世间的初心(初地);两个一来果和两个不还向,这四种菩萨住(六波罗蜜多)行(二至七地);但住不还果以及上流一类的八种胜进道不还果,这九种菩萨属于不退转位(八地);罗汉向是一生补处(十地);独觉可分别配属前四类。
  解脱军主张:二种随行属于见道,其余的都是修道,罗汉向是第十地。
  师子贤认为:预流向属于见道,其余的都是修道。(注50)
  201页
  (宗喀巴认为:)虽然有上面这些说法,但是这种把菩萨十地按照‘廿僧’的先后排列顺序而分配的说法毕竟是不妥当的;因为‘随法行’和‘一间’的经文上都说;这些菩萨是‘一生补处’(注51)。
  丙三、考察‘廿僧’名实是否相符的问题
  (问:)此处所说的‘预流’等名称是假名还是本名?
  (答:)关于这个问题(有下面四种不同的说法):
  (A)有人主张:‘预流’等名称只是假名而已,因为大乘僧众具备有‘三种法’的原故;所谓‘三种法’,是指在断、证(及投生方式这三)方面有少许相似之处。
  (B)有人认为:僧众之名仅适用于小乘的四向四果,大乘菩萨没有这一层意义。这种想法显然是要不得的。
  (C)有人说:“般若经”和“广博严净不退转轮经”中都有关于菩萨众的开示,(如果将经中的‘预流’等名称也当成菩萨僧的本名,)这样,(大、小乘僧众之间)岂不是会互相冲突吗。
  (D)塔布(Dwags-po,可能是藏密塔布噶举派的创始者----冈布巴)认为:菩萨僧也具有‘预流’等僧众的意义,所以(‘预流’等名称)不是假名,应该是(菩萨)的本名。
  关于(后面)这两种说法,菩提智认为:就声闻乘而言,圣道是涅槃之因,因此,预入圣道者就是名符其实的僧众;同理,预入成佛之道的菩萨也可以安上‘预流’之名;由此可见后说较善。
  关于这一点,(宗喀巴认为:)“般若经”中并没有明文地将‘一来向’、‘一来果’、‘不还向’、‘不还果’和‘独觉’等名称安在菩萨众上,然而弥勒尊者(造“现观庄严论”)解释“般若经”的时候,却把代表声闻向位和果位的‘随信行’和‘家家’等名称直接安了上去:怪不得有些释论家竟然把‘大乘廿僧’解释成“回小向大的菩萨”。“广博严净不退转轮经”中,虽然明文地使用了‘随信行’、‘随法行’、‘第八圣’、‘预流果’
  202页
  、‘一来果’、‘不还果’、‘罗汉’、‘独觉’和‘声闻’等九种名称,但是经上使用这些名称(是另有密意的,)不能直接依照经文字面的意义去解释,否则(具有‘声闻’、‘独觉’等名称的菩萨)岂不也成了名符其实的声闻、独觉和罗汉;这样,三乘道岂不是互相混乱了吗。
  (问:)‘如果“广博严净不退转轮经”的经文不能依照字面的意义去解释,)那么‘今此会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百千诸天皆生须陀恒想……辟支佛乘想,唯愿世尊为除此众如是诸想……’(注52)这几句经文该作何解释呢?
  (答:)具有声闻、独觉种性的人都会认为:‘只要能证得四果或独觉果就心满意足了’,甚至还会有‘除此以外,再也没有其他更高的道果可以修证’的想法,为了引导这些人进趋大乘道,所以经上才开示“菩萨也有‘第八圣’等(僧众的功德和意义)”。这就是(经文直接使用‘第八圣’等名称的)密意所在,如果不这么解释的话就会互相矛盾。
  (问:)什么是经文密意之所依呢?
  (答:)“广博严净不退转轮经”云:‘……见佛无染着,令诸有情信,彼离染故名,具慧‘随信行’。……法流难思议,然不出彼流,随得彼法性,故名‘随法行’。……已过八邪行,正抵八解脱,不执着八正,故名‘第八圣’。……佛道不思议,若人住此道,彼即入于流,我称彼‘预流’。……佛说众因缘,能生于菩提,应知彼等缘,为求彼而‘来’。……其人更不复,趋向三恶道,已逮诸佛法,故名‘不还果’。……能断诸烦恼,故名‘阿罗汉’。……能为无量众,说菩提寂灭,清净离戏论,是故名‘声闻’。……诸法无性相,无触如虚空,若现观此法,则名‘辟支佛’(注53)。上述经文说明了使用‘第八圣’等名称的原因,因而也阐明了(以‘第八圣’等名称宣说菩萨众的)密意所依。既然经上明文地将‘第八圣’等九种(小乘僧众的名称)安在菩萨众上,那么(
  203页
  “现观庄严论”中所说的)‘随信行’等‘廿僧’应该也是菩萨。解脱军“现观庄严论释”和师子贤“现观庄严光明释”中引用“不退转轮经”,所根据的就是这一点。
  (问:)经上如此密意宣说菩萨众有何必要?
  (答:)“要键月光论”(No.5202,无畏作护着)云:‘(经上的菩萨众)与声闻众名称之所以相同,是为了令人相信菩萨也是僧众的原故。因为有些不信解菩萨是僧众的人认为:只有声闻的四向四果才是僧众。为了去除这种想法,所以就将四向四果的名称安在菩萨众上。’
  (问:)如果把经上所使用的‘第八圣’等名称当成菩萨的本名,会有什么后果呢?
  (答:)那将会导致三乘道错乱的结果,这一点前面已经解释过了。“大乘集论”云:‘何缘菩萨已入菩萨超升离生位而非预流耶?(答:)由得不住道一向预流行不成就故。何缘亦非一来耶?(答:)故受诸有无量生故。何缘亦非不还耶?(答:)安住静虑还生欲界故。’(注54)
  三、结论
  (一)总结‘大乘廿僧’
  罗什译“大品般若经”的‘往生品’,从‘世尊!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能如是习相应者,从何处终,来生此间?……’,一直到‘……意业不令妄起。’为止,一共有四十六段经文(见附录,奘译和藏译本有五十一段);如果加上“般若合论”中多出来的七段,总共有五十三段。这五十三段经文,分别代表五十三种不同典型的大乘不退转僧众。弥勒尊者以小乘僧众做为归类的大纲,将‘往生品’中具有类似小乘僧众特征的菩萨合为一类,一共归纳出廿类大乘不退转僧众;并且以此‘大乘廿僧’作为解释‘往生品’的总纲。由此可见,“现观庄严论”的
  204页
  确有类似‘本母’的性质;或许我们可以这么说:“现观庄严论”之于“大品般若”,犹如“瑜伽师地论”中‘摄事分’之‘契经事’之于“杂阿含”(注55)。
  (二)“金鬘疏”中所引般若经文之考察
  前文曾述及,笔者在翻译“疏”中所引用的经文时,核对过什、奘、藏译三种版本的般若经,结果发现:“疏”中有六段引文找不到根据;因此,推断“金鬘疏”中的引文必然另有出处。除了收集在 “甘珠尔”的“般若经”以外,宗喀巴引用经文唯一可能的根据,就是收集在“丹珠尔”中,揉合部份经文的解脱军“现观庄严论释”和揉合了整部般若经的师子贤“二万五千颂般若合论”。将这二本论释找出,与“疏”中的引文互相核对,于是得出了下列的结果:
  (A)什、奘、藏三种译本般若经中所缺少的六段经文,在这两本论释中都可以找到。
  (B)在这两本论释当中,宗喀巴独采“般若合论”作为引经的依据。这一点可以从下例的比较中获得证实:
  例一:与‘随法行’菩萨相应的经文
  (a)“疏”中引文:‘从他方佛国来者,(诸根明利),疾与般若波罗蜜相应……。有<一生补处>菩萨,(诸根更利),兜率天上终,来生是间;是菩萨不失六波罗蜜……。’
  (b)“合论”中经文:‘同右’(注56)。
  (c)解脱军“论释”中经文:‘菩萨摩诃萨,从他方佛国或兜率天命终,而来生此间者,将成为利根。’(注57)
  例二:与‘全超’菩萨相应的经文
  (a)“疏”中引文:‘有菩萨摩诃萨,修成四禅,尔后退失。复得初禅,命终生梵众天,于梵众天复得二、
  205页
  三、四禅,生色究竟天,最后于诸佛土圆成正觉。’
  (b)“合论”中经文:‘同右’(注58)。
  (c)“论释”中经文:‘有菩萨摩诃萨,退失三禅,复得初禅,生梵众天;以宿习之力杂修第四禅,命终生色究竟天。’(注59)
  上述二例明白地显示出:“金鬘疏”中的般若经文是从“般若合论”中抄录出来的。
  为什么宗喀巴独采“合论”而不引用解脱军“论释”中的经文呢?可能的原因有二:
  (a)因为 “论释”中只揉合了部份的经文,有些地方过于精简,显不出“经”、“论”互相发明的意趣,所以宗喀巴就选择经文完整的“合论”作为引经的依据。
  (b)从上述二例,我们确实也不难看出:解脱军时代(约公元五○○年)的般若经,经过二、三百年的流传,到了般若学最兴盛的师子贤时代(约公元八○○年),经文的内容又有了新的变更。这些变更无疑地将使“经”、“论”之间的搭配更形完美。这也可能是宗喀巴采用“般若合论”的另一理由。
  (三)什、奘、藏三种译本般若经不符“现观论”原因之探讨
  “现观论”是弥勒尊者将整部“般若经”浓缩、提炼、归纳并加以组织而成的一本释经论,相当于“般若经”的科目或表解。照理“现观论”中每一个细目都可以在“般若经”中找到相对应的经文,而且每一段经文的前后顺序应该符合“现观论”中颂文的顺序;然而事实上并不尽然。
  什、奘、藏三种译本的“般若经”,在经文前后顺序的排列上虽然完全相同,文句的多寡也很相近(奘译和藏译本的内容较多);但是,这种经文顺序却不同于“现观论”中‘廿僧’颂文的顺序,而且还缺少了七段与‘廿僧’相应的经文(与‘预流’菩萨相应的经文“金鬘疏”中未引)。关于这个问题,宗喀巴在“疏”文中也曾经提到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 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古人常讲,世间难事有两种,一种是登天难,一种是求人难;登天难是比喻,求人难是实在的。“求人不如求己”,所以我们自己要认真努力修学,再发心把佛法介绍给大众。善知识的引导,对于一个学佛人成功失败,那是真正的关键。《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在第一个小段里面,佛就教给我们要亲近明师。接受明师的教导,这是学佛头一个条件。明师不是他名气很大,这个“明”是光明的明,这个老师有修有证,那才是个明师。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